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收稿日期:20092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全球化语境下李白文化的跨文化研究”

(编号:LB07-09)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骆海辉(1967~ ),男,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汉英对比与翻译。

 

2009年12月第28卷 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Dec .2009

Vol .28 No .12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骆海辉

(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存异伦理观;汉诗英译;文化意义;解读与翻译;从众原则;异化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12-0004-07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

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翻译所担负的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在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全球化(gl obalizati on )的概念在经历经济界、社会文化界的众多学者的阐述和频繁使用后,其含义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领域中,全球化是一种一体化和趋同化的趋向。而在文化领域中,全球化既包含同质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包含了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强调的更近乎是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趋势。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显然是异质的,必然要产生碰撞,这实质上就决定了“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功能将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因为人类得以共存与沟通,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都是因为有了翻译。翻译活动是世界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产物,其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没有翻译,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

有翻译,世界一天也不能生存”。

其次,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自身的内涵与厚度相比,相去甚远。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对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对外文化翻译的工作特点、翻译的定义,乃至翻译的道德观念都必须有新的认识。

对于“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汉英翻译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明多样性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显得可贵。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主要任务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新职责,也是中国翻译工作者“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融、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的使命和职责。

当然,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必须对翻译(translati on)这一术语有着全面的全新的理解: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翻译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准确地说,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处于弱势文化层的汉文化来说,它肩负着反对英语文化霸权的重任。因此,汉译英就是要在翻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文化成分,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介绍到英语中去,在英语中建构汉民族的文化身份。

从反对英语文化霸权这个意义上讲,汉英翻译又是一个涉及自我与他人的伦理道德问题,而当前国内外学者的回答倾向性比较明确,那就是“尊重差异,关注差异”,用异化策略展现文化差异。曹春玲,任菊秀(2008:75)指出:“汉译英采用异化策略是传播中华文化需要,构建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平台;英译汉采用异化途径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达到丰富汉语语言、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概念最早是由古埃及翻译理论家斐罗?犹达欧斯(前20~AD50)提出的,它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译语以源语、源语文化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不因译语的文化特色而作改变。从18世纪后期开始,德国浪漫主义者开始注意到文化中的差异。最早提出在翻译中保留差异、提倡异化翻译的是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 macher)。之后的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Ant oine Ber man)的理论与之一脉相承,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翻译伦理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翻译伦理目标就是通过对“他者”(the other)的传介来丰富自身。在当代译学界,意大利裔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L.Venuti)在“翻译的丑闻”中构筑了存异伦理(an ethics of difference),认为翻译伦理就是存异的伦理,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阳鲲,2008:156)。因此,人们翻译时应该求异,而不是求同。而求同与求异,归化与异化,不是何者更能忠实传达愿意的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的问题,而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道德问题。韦努蒂引用贝尔曼的话说:“异化的翻译是道德的,因为异化是对文化他者的尊重;归化翻译是不道德的,因为归化掩盖了原作的异质特征。而掩盖、无视他人的差异和特殊性,等于否认或无视他人的存在”。

游玉祥举例说,“雨后春笋”是中文用来形容新人新事的词语,虽然英语中也有类似意义的词“s p ring up like mushr oom s”,但这种归化的翻译,掩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利文斯认为这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霸权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愚弄读者的种族中心主义行为,事实上,将其翻译为“s p ring up like ba mboo shoots after rain”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特色。既然中华文化能接受“鳄鱼的眼泪(cr ocodile tears)”、“象牙塔(ivory t ower)”、“禁果(forbidden fruit)”、“特洛伊木马(Tr ojan Horse)”,为何不让西方文化也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

二、李白诗歌的英译及英译本的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实践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仅就唐诗英译而言,高玉昆教授和朱徽教授研究发现,西方最早大力进行唐诗英译工作的是18世纪英国汉学家、诗人詹尼斯(S.Jenyns),其遗作经后人整理,编成《唐诗三百首选读》及《续集》(Se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A further Se2 lecti ons Fr om the300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于本世纪40年代在伦敦出版。自上世纪末以来,其他著名的唐诗英译家有戴维斯爵士(Sir J.F.Davis )、翟理思(H. A.Giles)、庞德(E.Pound)、克兰默一宾(L.Cran mer-Byng)、韦利(A.W aley)、洛维尔(A.Lowell)、弗莱彻(W.J.Fletcher)、洪业(偎莲. W illia m?Hung),柳无忌、欧文(S.Owen)等等,他们做了大量的唐诗英译工作”。在美国,唐诗英译“具有代表性的有庞德(Ezra Pound)译《神州集》(Cathay,1915,1919)、洛威尔(Amy Lowell)和艾思柯(Fl orence Ayscough)合译的《松花笺》(Fir-fl ower Tablets,1922)、弗莱彻(W.J.Bainbridge-Fletch2 er)译的《中国诗歌精华》(Ge m s fr om Chinese Verse, 1918)和《中国诗歌精华续编》(More Ge m s fr om Chi2 nese Verse,1919)、宾纳(W itter Bynner)与江亢虎合

译的《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 Being Three Hundred Poe m s of the Tang Dynasty),此书是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的全译本,这本英译本也是最早的英译唐诗选本,1929年在纽约出版。此外,美国还出版了由中国学者蔡廷干编译《唐诗英韵》(Chinese Poe m s in English Rhy me,1923)”。

中国翻译界也为唐诗的英译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在中国当代的翻译家中,把中国古典诗词译成外文(英语、法语),又把众多的英法文学名著译成汉语,译作之丰,质量之高,成就之巨,当推许渊冲第一人”(转引自:罗淑萍、洪蔚,2004:37)。

具体到李白的诗歌,最早英译李白专集的是小烟薰良(S.Obata),其《李白诗集》(The Works of L i Po,the Chinese Poet),于1922年在纽约出版(高玉昆,1994:21)。再具体到某一首李白诗歌而言,中外译者译介最广的可能是《静夜思》这首诗被称为“妙绝古今”之佳作,思念故乡之绝唱: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不仅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所传诵,而且在全球的译介也是相当广泛。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一书中,黄国文教授一共收集了《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而曹乃云教授在《德国研究》2003年第2期上介绍的德国汉学家对《静夜思》的译文则有22种。

在全球化语境下,分析和对比李白诗歌的不同英译本,探究不同译者对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和文化表现,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价值的。首先,“翻译究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意义的确定纷繁复杂,不仅涉及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情态意义、搭配意义和语境意义,还受到语言文化心理(包括审美判断)的影响”(章艳, 2008:38)。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表现则更是复杂,因为词汇的文化意义包括词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两个方面。但中外译界前辈们的译本具有示范的作用,他们在汉诗英译时如何解读和表现词汇文化意义的实践,可以给我们的汉英翻译提供宝贵的经验。同时,“自詹尼斯以来的优秀译家的唐诗英译实践证明,诗是可以趋近准确而传神地译成另一种语言形式,在另一国度传诵。唐诗英译工作还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高玉昆,1994:22)。

三、李白诗歌词汇的语义解读与文化信息表现

译诗的基础是对原诗的正确解读(佘艺玲, 2007:98)。但是,在翻译李白诗歌的过程中,对词汇语义的正确解读和文化信息的表现都是译者面临的难题。

首先,译者不能只顾及词汇的表层意义,而是要正确解读并译出其深层含义

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丽句,“烟花”可谓该句的诗眼,起着传神达意的作用。它的深层含义是指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如用fire work或s moke and fl ower来翻译只能传达烟花的表层意义。许先生巧妙构思,创造性地运用了对称结构:green with will ows and red with fl owers.将烟花译成了“柳绿花红”。这样,一幅满目春光,花团锦簇,生机盎然的美景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张云霞,2008:30-31)。

其次,译者千辛万苦译出的某个词却可能与中文的指称意义不符

例如,李白《怨情》的第一句“美人卷珠帘”,许渊冲译A lady fair up r olls the screen;翟理思译A fair girl dra ws the blind aside;洛维尔译Beautiful is this woman who r olls up the pear-reed blind.但此句中的“珠帘”不可能只用珍珠串成,否则无法卷起,很可能是竹帘上嵌有珍珠。许渊冲和翟理思都将“竹帘”译作screen或blind,意思都是帘子,唯独洛维尔译作pearl-reed blind(珍珠芦秆帘子),再造意象之心可谓良苦,只可惜中国很少有人用芦秆做帘子,而多以竹子做帘子(徐守勤、徐守平,2006:62 -64)。

第三,译者对词汇的语义解读,需要在众多的意义中进行“选择、掂量、权衡”

下面是我们统计的《静夜思》21种英译本译者对诗中“床”的语义解读情况:

表1

译者对“床”的语义解读

W itter Bynner my bed

A rthur Cooper my bed

L.Cra mmer-Byng the bed

W.J.Fletcher my couch

Herbert A,Giles my bed

黄新渠my bed

Amy Lowell my bed

刘军平the balustrade

马红军my bed

S.Obata my couch

孙大雨my bed

屠笛、屠岸my bed

王大濂my bed in r oom

万昌盛、王僩中my bed

Burt on W ats on my bed

翁显良my bedr oom fl oor

许渊冲my bed

徐忠杰my bed

赵甄涛my bed

张炳星the bed

卓振英my bed

从表1可以看出,有17位译者将《静夜思》中的“床”直接译作英语的“bed”。据Ca mbridge D ic2 ti onaries Online(CDO),bed是“a large rectangular p iece of furniture,often with four legs,which is used for sleep ing on”。据此我们可以说,这17位译者是将诗中“床”的语义意义解读为“卧具”的。翁先生将“床”的意象转换为bedr oom fl oor(卧室的地板),虽未直接用bed一词,但从bedr oom一词来看,先生还是将“床”做“卧具”解的。而W.J.Fletcher和S.Obata用的是couch一词,据CDO的解释,couch 可指“坐具”,指的是a s ofa;couch也可以是“卧具”,指的是a type of high bed,es pecially one in a doct or’s office。但是,英语读者应该不会将couch理解为“坐具”的,中国在唐朝有“沙发”吗?译文中的couch 只能理解为“bed”。在21位译者中,刘军平用的是balustrade,CDO的解释是a railing or wall t o p revent peop le fr om falling over the edge of stairs,a balcony, etc.,指的是“栅栏,栏干;低矮的女儿墙;(楼梯等的)扶手”。也就是说,只有刘军平一人是将“床”做“井栏”解的。

但国内的研究者又是如何解读《静夜思》中“床”的语义信息的呢?

国内研究者对《静夜思》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诗中的“床”,一向是作“睡床”解的,但马未都(2008)等人认为“床”应作坐具解,是一个马扎,古称“交床”、“胡床”;但潘祖贻(2006)、魏明伦(2008)等认为诗中的床,应该是“井上围栏”。还有有人说,古人把有水井处称为故乡,所谓“离乡背井”,乡就是井,井就是乡,亦有“井乡”之词。李白此时,夜深人静,诗人置身于秋月下的井旁,举头望月,自然联想起同一月亮辉光下的故乡,顿生思乡之情,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从语义信息解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马扎”说,还是“睡床”说,还是“井栏”说,译者的选择都是一个难题。纽马克认为,译者必须根据文本的意图和自己的目的,在众多的意义中进行“选择、掂量、权衡”,比较不同的“对等词”或“意义的载体”,确定优先考虑的意义层次和相应有效的翻译方法(廖七一,2002:129)。但问题是,译者应该选择“床”的哪种语义呢?

在众多的意义中进行选择和取舍并考虑适当的处理办法,自然成为翻译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问题。纽马克认为,无论是取舍还是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都存在着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这一标准就是“重要”(i m portant)与否。他指出,“重要”是指语言表示出“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廖七一,2002:129)。

据此观点,《静夜思》中的“床”是否是本诗英译时“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呢?笔者以为不是。尽管国内学者对“床”的争论颇多且有不同的解释,但译者“特别必须”考虑的是如何传递诗中“明月”的文化信息,没有必要在译文中添加“在中国研究者看来,此诗中的‘床’可作‘卧具’、‘坐具’、‘井栏’等不同解释”这样的注释。若以注释说明国人对诗中“床”的不同语义解读,不仅会增加英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而且影响阅读流畅。因此,笔者以为,译者对诗中的“床”按照“从众的原则”译作“bed”即可。许渊冲先生也指出:“有人说‘床’应该是井床,‘明月’应该是山月,但一般理解为卧室的床前”,所以,他的“英译文就从众了(2005:16)”。其实,诗歌是超乎生活的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艺术形式,一味淹没在“中国式”的理解中就译不出原诗的丰富内涵,必然导致中文读者的误赏(佘艺玲:2007:99)。

第四,文化意义的异化表现应该是译者的翻译

策略

我国翻译界目前讨论文化翻译策略的选取时,一般要区分翻译的方向,即以汉语为译入语,还是译出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英译汉时,异化与归化可以并存;汉译英时,则宜尽量归化(贺显斌,2003: 1)。

下面我们以《静夜思》中“明月光”的英译来探讨文化信息表现的异化策略。

众所周知,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常常用作寄寓个人主观感情的载体。2007年8月,楚云飞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中国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不仅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失意的象征;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成为永恒的象征。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意象。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张雅卿,2007: 68)。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咏月诗”约有三百多首(谢宜伶,2006:47)。

那么,中外译者对《静夜思》第一句的“明月光”是怎样英译的呢?下面是我们的统计:

表2

译者“明月光”的英译

W itter Bynner moonlight

A rthur Cooper moonlight

L.Cra mmer-Byng moonbeam s

W.J.Fletcher the Moon/the light

Herbert A,Giles moonbeam s

黄新渠the bright moon

Amy Lowell moonlight

刘军平a silver moon

马红军the moon

S.Obata the moonlight

孙大雨the lu m inous moonshine

屠笛、屠岸the silver moonbeam s

王大濂bright bea m s

万昌盛、王僩中the silver bea m s

Burt on W ats on moonlight

翁显良a s p lash of white

许渊冲a pool of light

徐忠杰bright moonlight

赵甄涛moonlight

张炳星the bright moonlight

卓振英a stretch of light

从表2可以看出,对“明月光”的英译,翁译a s p lash of white、许译a pool of light、卓译a stretch of light,而不是“moonlight”或“moonbea m s”或“moon”;虽然王大濂和万昌盛、王僩中分别用了bright和sil2 ver做定语,但他们用的是bea m s一词。因此,21位译者中有16位对“明月光”的语义直接解读“月光”的。但李白的《静夜思》既是月夜诗,又是思乡诗。“明月”和“思乡”的联系就涉及到“明月”的文化信息。

在汉语文化中,“月亮”象征团圆。它能引发人们远离故乡亲人的感伤,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团聚的欢乐,还能使人联想到“嫦娥、吴刚、玉兔、桂树”等神话传说。“花好月圆”是人们对月亮的赞美,对长久相伴的渴望。而在英美文化中,由于古罗马人相信人的精神受月亮的影响,认为神经错乱与满月有关。英文的“1unacy”(疯狂)和“1unatic”(疯子)都源自月亮,所以,对于英美读者而言,是很难对月亮产生与中国人相同的喜爱。正如许先生指出的一样:“因为明月是圆的,会引起中国人团圆的思想,这就是《静夜思》的主题。但西方人并没有团圆的观念,天上的圆月也不会使人想到家人的团圆。因此,译文第一行把明月光比作水,说是一池月光;第四行又说沉浸在乡愁中,再把乡愁也比作水,这样就用水,而不是用圆,把明月和乡愁联系起来了(2005:17)”。

从“明月”的意象传递角度来,许先生目的是为了达到“音美、意美和形美”,和其他几位译界前辈一样,再造意象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许先生的翻译实践其实证明了,近百年来的诗歌翻译虽然也离不开意识形态色彩,但是却鲜明地带着一种强烈的审美追求(辜正坤,2008:35)。

但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英语读者对明月没有家人团圆的联想就一定要舍弃源语的文化意象而只译出所谓的“精神实质”呢?

刘宓庆先生在《文化翻译论纲》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适应性。“所谓‘文化适应’既

不意味着让源语文化去适应译语文化,也不意味着让译语文化去适应源语文化,而是以综合平衡观为原则,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致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恰恰调和’”,刘先生还认为“这样的文化翻译有利于当今世界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就文化表现论而言,刘先生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文化翻译的科学原则和文化翻译的审美原则”三大原则。其中,“文化适应性原则”对本文的问题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文化翻译,目的语从各方面接触外域文化,由于汲取外域文化的滋养,上升为一种更有生命力、更适应新的历史生态条件的新文化(章艳, 2008:39-40)。

因此,具体到《静夜思》第一句的“明月光”而言,我们完全可以用异化策略译作moonlight,大多数中外译者的实践也证明了异化的可行。只有这样,英语读者才能够知道中国人对明月的情感,才能领会李白为什么看到月光会想到家乡;只有这样,英语读者才有机会接触外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译者才做到了尊重原文作者,尊重源语文化差异;只有这样,译者才算是做到了对文化他者的尊重。

四、结束语

2008年8月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18界世界翻译大会,其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以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关注和期待,彰显翻译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中的重要作用(黄友义,2008:8)。本文提及的《静夜思》的21个译本的译者,或是我国译界前辈,或是国外著名汉学家,他们对诗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但这些优秀的译本具有示范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翻译问题。他们的翻译实践也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翻译经验,那就是,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可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将汉诗词汇的文化意义原汁原味地传递到译文之中,或许更有利于汉语作为英语的他语者的话语权。尤其是,当我们在新世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时,则应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应西传,中国五千年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理应为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黄友义,2008:8)。

参考文献:

[1] 曹春玲,任菊秀.全球化语境下的异化翻译[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

[2] 高玉昆.论唐诗英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4):21.

[3] 辜正坤.中国诗歌翻译概论与理论研究新领域[J].中国翻译,2008,(4):34.

[4] 贺显斌.文化翻译策略归因新解———以《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为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1.

[5]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 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

[7]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8] 罗淑萍,洪蔚.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J].科技英语学习,2004,(4):37.

[9] 马未都.《静夜思》新解[N].中华读书报,2008-03-19(9).

[10]潘祖贻.论李白《静夜思》中的床[J].东坡赤壁诗词,2006,(3):57

[11]佘艺玲.“歧路”的意象内涵与译文的信度———谈弗洛斯特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

(6):97.

[12]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2):16,17.

[13]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12.

[14]魏明伦.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是井栏[E B/OL].htt p://n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2520881.html,/book/2008-01/09/content_7390366.

ht m.

[15]谢宜伶.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8):47.

[16]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许渊冲.李白诗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18]阳鲲.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伦理内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6.

[19]游玉祥.全球化语境下汉英翻译的异化取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1-202.

[20]张雅卿.文学作品中意象的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68.

[21]张云霞.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美的传递———谈许渊冲诗译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J].沈阳大学学报,2008,(3):30-31.

[22]章艳.探索文化翻译的奥秘———评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J].中国翻译.2008,(1):38-39.

[23]朱徽.唐诗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4.

I n terpret a ti on and Tran sl a ti on of Culture W ords i n the Poem s by L i Ba i

LUO Hai2hui

(Centre f or Translati on Studies,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M ianyang,Sichuan,China 621000)

Abstract:It is fir m ly held in nowadays translati on studies,according t o the ethics on accep ting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that translati on should p reserve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in the s ource language because the utterance of otherness should not be stifl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The Chinese -English translati on of the poe m s of Tang Dynasty has already had and will continuously p lay an i m portant r ole in the cr oss cultural communicati on bet w een China and the west countries.Thus this paper has conducted a detailed case study of the inter p retati on and translati on of t w o words"bed"and"moonlight"in A Tranquil N ight,a well-known poe m by L i Bai(701-762).Based on a comparis on of21English versi ons of this poe m and related discus2 si on,the author has dra wn a conclusi on that the translat or should have t o f oll ow a p rinci p le of conf or mability t o fol2 l o w the cr o wds in inter p reting the culture words,and that a f oreignizing translati on should be the best strategy choice f or the translat or t o exp ress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culture words.

Key words:ethnics on accep ting the existing differences;Chinese-English translati on of poe m s;cultural meanings;inter p retati on and translati on;confor mability p rinci p le;f oreignizati on strategy

(上接第3页)

Con si dera ti on and Suggesti on on Fueli n g Econo m i c Growth

and Expand i n g D om esti c D emand

L I Yi-sun

(School of L iterature and Journalis 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China 610064)

Abstract:I n its essence the policies f or fueling econom ic gr o wth is t o establish a safe s ound home-oriented domestic market which ai m s t o p reserve,occupy,expand and devel op the domestic market.And in this thr oughout p r ocess the rural market p lays a crucial r ole.Thus we should s pare no eff ort t o p r omot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2 ti on t o transfer the traditi o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int o modern agricultural econom ic industry.Only in this way can far mers be enriched and lead t o an increasing consu mer de mand.And a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of rural market will eventually realize the goals of fueling econom ic gr owth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 mand.

Key words:expanding domestic de mand;rural market;agricultural modernizati on;dual econom 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urbanizati on of ne w countryside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009届毕业论文题目: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点:青海贵德函授站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6级 姓名:王春燕 指导教师:陈良煜 教研室主任:高斌 成教院院长:蒋东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就个性而言,李白是酷爱自由、任侠放纵,崇尚自然,蔑视权贵的人,他的思想较复杂,儒、佛、道、仙、侠等对他有影响。他又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信,这就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他运用诗较多,且最有个性的是古题乐府,歌行及绝句。李白的乐府虽用古题,却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借古题写现事,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二是用古题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类诗中李白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与情绪融入诗中。除了古题乐府外,李白写得最能体现其特点的还有歌行体(或称七言歌行)。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把抒情诗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特点是感情强烈,一气直下,纵笔挥洒,淋漓酣畅。李白的绝句,大都写得清新自然,而又含蓄丰富,有无尽情思。 关键词:浪漫主义;意象;清新

目录 一前言―――――――――――――――――――――――――1 二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1 三想象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相结合―――――――――――――3 四意象的壮美和优美―――――――――――――――――――5 (一)李白诗的壮美意象――――――――――――――――5 (二)李白诗的优美意象――――――――――――――――6 五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7 参考文献―――――――――――――――――――――――――9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李白既是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骑士,又是盛唐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他的报国理想在供奉翰林三年的时间里,现实无情地将它粉碎了。离开长安后,他心情非常苦闷,但他依然关心国事,他的诗作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政治理想的讴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郊游生活的抒写,同时也渐增加了揭露玄宗后期政治黑暗和安史叛军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容。诗作表现出来的内容与风格,时而现实,时而虚幻,时而浓烈,时而淡远,时而恬静,时而雄放。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反映思妇、商妇、弃妇、宫女生活的诗歌,从中表现了李白关心妇女命运的可贵探索和他的鲜明的爱情观,具有超出同时代作家的远见卓识。总体而言,思妇、商妇诗和弃妇诗呈现悲凄、哀愁的基调;歌唱爱情的诗作则热情奔放,从中反映盛唐社会妇女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借男女爱情抒身世之慨的诗歌则寄慨遥深,意味绵长而曲折。 1、思妇 李白有相当数量描摹思妇心理的诗作,他常借夫妇离别及风雪云草之景,抒发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从中反映盛唐社会现实内容。盛唐时期,国家统一,统治阶级整军习武,为国立功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一种光荣感很自然地从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但至天宝年间,统治者好大喜功,轻起边战,百姓则苦不堪言。由此而产生相当数目的闺怨诗。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描绘了一幅秋夜朗月下长安女子捣衣图。明月之下,女子在一起捣衣。月光挑起思妇对丈夫的怀念,砧声此起彼伏,这“秋声”又何尝不会撩起思夫之苦呢?秋风惹人思,良人几时回?一样牵引起思妇的心头之痛。“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更强烈地表现出这些捣衣女子希求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作者巧妙地把画面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回肠荡气,动人心弦的诗境,并于画面之中蕴含了捣衣女子的共同心理和心声。 如果说《秋歌》以间接形式塑造了一群思妇形象表达怀思良人之意的话,《冬歌》则是从个体形象角度去加以表现的。“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但是,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想符合。所有的所有,都在他的诗情中,他的豪情中。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古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想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了类似的描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诗人表面是咏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端写秦始皇菜肴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更倾心折服。 后来,他到长安所见朝廷当权的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伴狂自负。“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是中国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在李白的诗歌作品把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的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李白诗歌的特色。李白诗歌有哪些方面的艺术特色呢?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诗歌除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傲世独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在《行路难》中说:“行路难,行路难”说明作者面对眼前的现实的时候,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岐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使作者感到自已前途一片茫然。但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由于他有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岐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将会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此诗句在气势上波澜起伏,跳跃纵横,既显示了诗人对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使李白诗抒情方式有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这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宣州谢眺楼饯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流水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追求功名是李白一生的理想。在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腐败王朝的江河日下,李白被权贵排挤出朝来。诗人感到徒有回天之志,却毫无用武之地。只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情怀。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君不能狸膏全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满腔忿慨喷薄而出,滚滚滔滔。抒发了对当时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强烈愤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白应永王李璘的招聘加入永王幕府。本想以平叛立军功,却不料永王被肃宗认定为叛乱。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以“附逆”被判流放夜郎。在《与史郎中钦

李白诗歌研究

李白歌行体诗研究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 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录 一、引言 (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 (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 (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 (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 (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引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诗仙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凭借其狂傲的独立人格,广阔的伟岸胸襟,不羁的豪放气度和自由的浪漫情怀,充分展示了盛唐的魅力,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基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课程学习,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进行了一些浅薄的研究和学习。下面我将对李白的诗作的艺术个性做一些分析。 一、富有想象力,天马行空,神奇瑰丽。 李白善于融汇传说、神话、驰骋想象去描写客观世界。如《北风行》开篇六句“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借助了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及夸张的渲染,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愁惨的气象暗示了社会的黑暗恐怖和国家的危难。字里行间,严寒扑面而来。 他喜好从高处远处深处着眼,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夸张,描绘出景物的雄奇壮阔,将山水展示得活灵活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借用比喻夸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先说开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姥山的高大,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中篇“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前四句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后两句,当天门洞开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在这烘托下,诗的气势逐渐升高,并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奇异玄幻的色彩。“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诗人的思绪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这奇特的构思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惊心动魄。李白的行笔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极尽浪漫主义气息,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二、清新明快,口语化民歌化,亲切率真 李白诗歌的特点,可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如《山中问答》:“问奈何事栖碧间,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碧山桃花流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这璞玉一般的语言,却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这一特定的生存方式对其精神建构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独特影响。 关键词:李白诗歌漂泊感 前言 公元725年,也就是开元13年,李白25岁,大约在这年秋天的时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李白四处漂泊,终其一生,却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可以说,漂泊感在其诗歌作品上烙下了不可忽视的独特影响。所谓漂泊感,是人们心灵无所皈依的时候而产生生命的漂泊流离之感。生活的动荡变迁,人生的短暂和磨难,事业的蹉跎,都会促使漂泊意识的产生。就李白而言,终其一生都在漂泊之中,有进京干谒求官的时候,有安史动乱乱离逃难的时候,也有被皇帝放逐贬谪的时候,更有出翰林后千金散尽,从璘兵败贬谪夜郎的时候,最终客死异乡[1]。李白的诗歌正是其在漂泊生涯中的心声,表现他对命运、对信仰、对生存的焦虑以及对国家与个人未来前途的恐惧、忧伤。 一、漂泊的一生 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与其一生的遭遇密切相关,研究其“漂泊的灵魂”,首先要了解其漂泊的人生。 (一)安陆时期 这是李白第一次流浪的时期,是李白实现济世理想的奋斗期,这一时期自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为了踏上仕途,他以任侠、干谒、隐居为手段,“广为结交,养望待举”。由于“士志于道”的思想、名士传统及时代召唤等原因,李白“伏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读万卷书之后的行万里路,漫游兼求仕。 这一时期自开元十年始。诗人的“事君”、“荣亲”的忠孝观念与建功济世的理想紧密相连,成为支配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长安供职时期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1、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主要内容: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 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着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艺术特点: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 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春望》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诗人有关心

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题目:论李白诗歌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一、李白的修辞观及其诗歌创作 (4) 1.1、李白的修辞观 (4) 二、李白诗歌修辞艺术的历代评论和接受 (5) 2.1、历代对李白诗歌的基本评价 (5) 2.2、对李白诗歌的篇章修辞的接受 (5) 三、李白诗歌的修辞艺术特色 (6) 3.1、李白诗歌的辞格运用特色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其诗作己经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的研究思路和方式也是别开生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入手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鉴于此,本人拟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文学批评、接受诗(美)学中对李白诗歌的评论和批评,分析和梳理李白诗歌的修辞艺术特色。论文开头部分为导论。其内容主要是介绍本文写作的指导方法和原则:以作者—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为基本考察框架,即以修辞学的理论为切入口,以李白诗歌文本为对象,同时结合接受诗(美)学角度来梳理历代文学批评中对李白诗歌修辞艺术的接受情况,以此展开全文的论述。论文主体部分为三章,是在导论指导下的进一步展开。第一章通过李白自身的文学修辞观,反观其诗歌作品—理论总是实践的反映,李白自身的理论主张必将会影响到其诗歌创作,所以我们在此考察他的修辞观,也是理之必然。第二章主要是站在接受诗(美)学的立场上,梳理历代文学批评家对李白诗歌修辞艺术特色的认识,并概括出他们的主要观点。第三章是笔者利用修辞学的基本理论来集中分析李白诗歌的文本,在借鉴前代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李白诗歌的主要修辞特色,并指出前人在描述李白诗歌的修辞艺术特色方面的局限和不足。最后为结语,是对全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并进一步指出从修辞学角度分析李白诗歌的重要性,以及修辞学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李白,诗歌,研究;关键词:李白,诗歌,研究;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李白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下面我就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李白诗歌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一)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一个阅历丰富的诗人,隐居读书、漫游山水、追求功名、求仙学道,伴随了他的一生。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样长于细致客观的描绘,而是经常通过简练的语言来作直捷爽快的抒发,他的诗不是回旋掩抑,而是喷薄而出,奔腾直泻。 李白诗歌的强烈主观抒情性,不仅仅表现在那些直抒胸臆的作品中,在那些描写祖国山川的篇章中,同样跃动着胸襟远大、性格傲岸的诗人自我。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特色 与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相关联,丰富奇特的想象,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一方面,他善于借助梦境仙界,描绘一个瑰丽的理想世界,从而形成与现实的对比,揭露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三)大胆的夸张与新奇的比喻,使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李白诗歌运用夸张大胆又合理,而且往往与新奇的比喻结合运用使浪漫主义特色更加突出。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表 多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留恋过去,反对现状,引导人们回到过去。

在英国,第一批真正的浪漫主义大师被称之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3)。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湖畔派三位诗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这些诗人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是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其中以华兹华斯最为最高成就代表者。 而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他们是约翰·济慈(1795—1821)与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和拜伦(1788-1824)。济慈,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诗者,他在其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雪莱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长诗《伊斯兰的起义》抨击了专制暴政对人民的压迫和血腥屠杀,歌颂了革命者的反封建斗争。英国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他的诗歌中 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鲜明的“拜伦式英雄”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 阐释了浪漫主义文学构思想象力丰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他是欧洲文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有着极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曾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历来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流派。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楚国的屈原是极富盛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而到了唐代,李白(701--762)横空出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的美誉,其诗歌在中国的文坛上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浪漫主义色彩更是其主要特征。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李白的诗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主观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刚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如天人一天的言语,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明朗、活泼、隽永,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1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摘要]李白是唐代的诗仙,也是中国诗坛中旷古绝今的伟大诗人。文学是语言艺术,诗人们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情感的抒发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语言风格是其艺术魅力的所在。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对李白的诗歌语言的风格进行研究,从而全面的分析李白诗作中的音韵魅力,进而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对李白诗歌中的韵味进行体会。 [关键词]语言风格李白诗歌修辞手法语法手段 引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①因此,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对语言的使用都十分的注重,从而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浑然天成的,他的诗歌的语言与他自身的性格是有着非常大关系的[1]。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他的诗歌也饱含着豪迈之情。尽管李白的诗作是多变的,但其中蕴含的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是不变的。本文就李白的众多诗作中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旨在对李白的诗作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韵味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个人独创的奇异色彩。在诗歌创作上,李白达到了众多诗歌难以达到的艺术的高峰,同样的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一)运用夸张的语言表达情感 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便是他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来对其强烈的感情进行表达[2]。在他的诗歌中,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鞭策性,同时夸张的成分也是非常大的,最关键的是感情色彩非常的强烈和鲜明。李白个性不羁,他的感情非常的浓郁,在进行诗歌表达的过程中,主观的情绪非常强烈。因此,在李白诗歌中,其个性特征非常鲜明,从而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着他强烈的个人气质和特点。 (二)追求自然美 对于中学生而言,李白的诗歌是非常常见的。在他诗歌中语言总呈现的总体的特色就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他的风格就是追求自然美。关于这一点,李白在他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3]。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表现了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我国许多杰出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风格。李白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人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过各种各样的评论。杜甫比他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羽说他“飘逸”,苏轼说他“飘逸绝尘”,苏辙说他“骏发豪放”,胡仔说他“豪放飘逸”,现代有人说他“飘逸、奔放、雄奇、壮丽”。但整个说来,他的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征,我以为是豪放。 一、豪放的艺术魅力 进入诗的国土,气象万千:有层峦叠嶂,虎踞龙盘,漠漠林海,云雾弥漫;有山泉叮咚,琴韵悠扬,飞瀑震天,响遏行云;更有烈火漫空,金刚怒目,碧血丹心,惊心动魄。不同的诗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兰苕,是一种境界,小巧玲珑,伤于纤弱;掣鲸碧海,是一种境界,紫电双瞳,叱咤风云。不同的境界,引起不同人的感情共鸣。因此有人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由十七八妙龄女郎,执红牙拍板,浅吟低唱;“大江东去”,应当由关西大汉,用铜琶铁板,引吭高歌。这说的也是诗歌感情基调的不同。感情基调不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异。有的诗人,婉转细腻,娓娓而谈;有的诗人,沉郁顿挫,慷慨陈词;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热烈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李白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壮大奔放、气势磅礴。他的同时代人任华说他“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齐己说他“须知一二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宋代的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他的诗“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说的都是壮大奔放的感情。这种壮大奔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感情一旦爆发,常常一气直下,惊涛千里。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如他在《江上吟》诗中所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