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继承与发展

董文丽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柳宗元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工于客观描绘,而且在散文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使他的山水散文独具魅力。

关键字:抒情客观描绘山水游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从其出生(773)到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去世的四十七年中,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而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贞元、元和时期。柳宗元的文学业绩是和中唐古文运动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他的山水散文在中国山水散文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他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六朝以来的山水散文,大都侧重于客观景物工笔描绘,追求一种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境界,而往往缺乏作者主观感情的融合。我国的山水文学,始盛于六朝,谢灵运的《游名山志》,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寻山志》、《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当时的山水名篇。这些散文对于山水景物都有极其生动细腻的描绘,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它们在物我

关系的处理上还存在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只是客观地描摹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最多是借景抒情,自然景物与作者的主观感情是有着明确界限的,而集大成者则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清朗疏朴的文风,对于唐以后的古文家的游记文影响极大。明末张岱在其《跋寓山注二则》其二指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i。“《水经注》记山水简练传神,风格清新,深得山水之神韵,直接导启了柳宗元和徐霞客的山水游记。”ii刘熙载说:“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永州游记,此其先导耶iii。近人郑德坤说:“古来善为写景文者,莫如柳宗元。宗元迁谪永柳,得山水以荡其精神,出之者若不经意,而其书本上之得力,实从骊注脱胎而出,是骊注可为写景之模范也。iv”钱钟书先生说:“郦书刻画景物佳处,足并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下启柳宗元诸游记。”“吴之三书(指《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郦道元《水经注》中写景各节,轻倩之笔为刻画之词,实柳宗元以下”游记之具体而微。”这些论述都肯定了《水经注》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巨大影响。

柳宗元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清代陈衍曾说:“柳文人皆以杂记为第一。”v这里的杂记主要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永州八记为杰出代表。所谓“永州八记”,包括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所写八篇山水游记。其中《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四篇,被称前四记,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另四篇《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被称作后四记,作于元和七年(812年)。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小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柳宗元曾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景传给世人。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姿多彩,那

么富有灵性。他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它不是只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在客观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在唐人中,柳宗元于山水别有深情,但他的深情,是一种熔铸了整个生命的深情,而绝非王、孟式的闲适。柳宗元一面歌哭,一面寻路,将自己悲苦的生命感受和生命情怀完全融入到了笔下的山水中,山水抑或就是他的全部生命!当代美学家雅克·马利坦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走进了人的血液之中,并同他一道吐露自己的情怀。”林纾说:“记山水则子厚为专家,昌黎不能及也。”“不能及”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没有柳宗元那样深刻的生命体验。

在郦道元的笔下,山水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已经渗入了审美主体浓郁的感情,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享受。《水经注》写山水多有“争”、“竞”、“怒”、“奋”等字样,充满动感。而柳宗元则将表现和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将自然景物描写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又将主体感情不露痕迹的融入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由此可见,柳宗元的继承性,以《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例。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第一段,作者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120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曲折反映。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他依然能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潭底的石头。尤以游鱼一段文字更见精采,虽未明写潭水,而潭水之清尽见矣,较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先写水清后写鱼游之法,有青蓝之胜。写群鱼对光影的瞬间感觉和活泼情态,生趣盎然,形象逼真。写鱼之乐,亦即人之乐,此类庄子观鱼的物我同一、主客相契之境。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觉,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真实写照。

这篇游记的总体脉络是从发现、览胜到探源、离去的全过程。状物写景,笔致精微,形兼备。文末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见出贬谪永州后的孤寂之感。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丰子恺先生说:“所谓美的态废,即在对象中发现生命的态度”,“就是沉潜于对象中的‘主客合一’的境地,‘无我’‘物我一体’的境地,亦即感情移入的境地。”由此可见,柳宗元的散文达到了主客观统一的境界。

在《永州八记》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

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涵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

在中唐古文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韩愈。韩、柳的出现,使得散体文的创作生面别开,气象一变。苏轼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重要的一点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注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词,发其愁思不平之声,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柳宗元的书信、游记、论说文也都含有了情感因素。所以,唐代散文到了韩、柳这里,可以说竖起一道明确的界碑,此前,文多平庸、苍白、较少感染力;至韩、柳则面目为之一变,于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灌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是中唐散文的独特之处。

柳宗元的山水散文,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山水散文的优点,尤其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他的创作中,将景和情融为一体。自那以后,山水散文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而山水散文所具有的抒情性特征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注释

i《琅嬛文集》卷五

ii高建新《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5月iii刘熙载《艺概·文概》

iv郑德坤《水经注引得序》

v《石遗事论文》卷四

参考文献

1、陈桥驿《<水经注>和它的文化价值》

2、吴传君《从<小石潭记>中解读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继承与发展》《教学研究》

3、王世官杜培响《山水游记散文的先导——<水经注>对山水游记散文的贡献》《文学评

论》

4、晋彪《柳宗元<小石潭记>审美意蕴探析》《赤峰学院学报》第33卷第5期

5、孙玉冰《文以明道德现实关怀:唐代韩柳古文论略》《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三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