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设计模板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设计模板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设计模板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设计模板

封面: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

课程设计

题名: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设计

英文题名: Design engineering rig

姓名: 陈家伟

学号: 1045523206

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得分:

2014 年1 月9 日

注意事项:

(1)检索数据库的范围主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CNKI)、中国专利知识产权局(SIPO)、爱思唯尔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D)、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等,并按照数据库检索的格式要求填写检索词和检索表达式,并准确填写检索结果;

(2)在按照检索要求检索所得的文献,请按照综述性文献和密切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然后按照文献检索的格式要求,进行文献信息的摘录和翻译,所有摘录拷贝的网页内容务必在“记事本”中取消格式后,再粘贴到课程设计的作业中;

(3)课程设计要求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认真进行检索和文献综述的撰写,并注意文本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检索不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或者排版不合格式要求的,一律作不合格处理;

格式没有按照要求、课程设计雷同或者没有按时完成一律作零分处理!

一、课题分析

1、涉及技术领域:机械制造TH132 电工电子TH137 机械学TH11(提供涉及的不少于三种的技术领域,并表明该技术领域在中图分类法中的三级分类。)

2、研究内容(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随着装备自动变速器的车辆增加,以及国产车型中装备的自动变速器的牢辆进入维修阶段,大量的自动变速器维修业务迫使汽车维修企业不断提高自动变速器维修技术。由于自动变速器是集机械、液压、电子技术于一体的产物,其结构复杂,原理难懂,装配工艺要求较高,突然面对集多种新技术于一体的轿车自动变速器,对使用及维修者来说是一种考验。因此,为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我们编写了此书,重点对目前汽车广泛采用的自动变速器的正确使用、结构与原理进行阐述,并将自动变速器进行分类。希望读者通过阿琪束书,能够掌握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的结构与原理,为以后从事与自动变速器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3、中英文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

中文关键词:汽车,自动变速(无级变速)控制系统

英文关键词:Vehicl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 Control System

4、中英文逻辑检索表达式(提供检索表达式的组配方式不少于3种):

中文检索表达式:

①变速器;

②汽车自动变速器;

③汽车控制系统;

④。

英文检索表达式:

①transmission ;

②The automobi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③Vehicle control system ;

④。

二、选择检索工具并检索、记录、整理检索结果

1、检索工具及检索结果:

(1)中国知网之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3)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17045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677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414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

,检索结果为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汽车自动变速器and 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

果为10 篇。

(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3)

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12032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393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194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

,检索结果为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汽车自动变速器and 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

为16 篇。

(3)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3,检索模式:内容检索)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9603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3578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72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

,检索结果为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汽车自动变速器and 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

果为72 篇。

(4)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2000-2013)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2359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145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345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

,检索结果为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汽车自动变速器and 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

30篇。

(5)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检索时间范围:时间不限)

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8302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20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39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

汽车控制系统

,检索结果为39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

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6)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时间范围:2000-2013)检索过程:采用检索表达式①,检索结果365428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②,检索结果1804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③,检索结果125965 篇;

采用检索表达式④,检索结果篇。

检索分析:通过检索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该课题的标准检索表达式为:The automobi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检索结果为1065 篇文献。

二次检索:由于检索的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应用检索词进行进一步限制检索:二次检索后获得检索结果为篇。

2、文献分析(每种来源数据库摘录文献不得多于两篇):

(1)在所检索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综述性文献(不少于6篇):

①题名:Research and Control of Shift Without the Disengagement of the Clutch for 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in Hybrid Vehicle

作者:Shaohua Sun, Yulong Lei, Hongbo Liu, Yao Fu, Huabing Zeng

文献源:Proceedings of the FISITA 2012 World Automotive Congress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摘要:For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equipped with 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MT), this chapter proposed an AMT control technology that shifts without the disengagement of the clutch. The technology’ system components, working principle, engine and motor’ control during shifting process and other key technolog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dynamically modeling the various stages of shifting process, the shift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shifting were known. At the same time, a demo car without the disengagement of the clutch was tes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rough controlling of engine, motor and AMT actuator, the HEV’ AMT equipped without disengagement clutch can not only ensure smooth shifting,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shift time, improve the shift quality significantly.

来源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②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虚拟样机与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研究

作者:廖衔

文献源: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自动变速器可以有效的改善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也可以减轻驾驶疲劳,国内各个汽车厂商近年已把开发搭载自动变速器的汽车确定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工作以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汽车自动变速器(AT)关键零部件及技术研究”为背景,建立自动变速器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并对虚拟样机模型进行机电联合仿真。首先,对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分析,将自动变速器动力学系统进行了适当简化。在建立各零件三维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该虚拟样机模型进行约束和驱动添加,在ADAMS/View中形成了自动变速器的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其次,对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的原理进行分析,利用加速度法制定出了最佳动力性换档控制策略;对最佳经济性换档规律的原理进行分析,以发动机燃油消耗率作为换档依据制定出了最佳经济性换档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采用既包含最佳动力性换档规律又包含最佳燃油经济性换档规律的综合性换档规律。最后,将用ADAMS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生成为adams_sub模型,并建立了简化整车模型,包括发动机简化模型、液力变矩器简化模型、自动变速器模型、自动变速器转速和转矩分配模型以及车辆...

来源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③题名:自主开发的自动变速器进入产业化进程

作者:赵三明

文献源:中国工业报

摘要:“优先发展AMT与CVT,适时发展DCT,适当生产AT。”这是五年前中国齿轮专业协会提出的行业发展规划要点之一,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汽车业内人士的重视。因为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很明显,能否赶上发达

国家的先进水平并不是喊个口号就能解决问题的。$$ 五年?

来源数据库:中国知网之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④题名: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作者:吴光强

文献源:机械工程学报

摘要:从离合器起步时的动力学模型、离合器接合速度的控制策略及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跟踪品质三个方面,总结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起步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优化DCT起步性能的途径.将目前的换挡规律分别归纳为基于经验、基于约束条件、智能修正和综合智能四种类型,总结各种换挡规律的应用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综合智能换挡体系的方法.总结改善DCT换挡品质的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提高换挡品质的方法.总结数字仿真在DCT研发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半实物仿真在DCT控制系统研发中的应用方法.

来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⑤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3例

作者:莫矩宝张潮

文献源:汽车维修

摘要:自动变速器是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重要部件,其性能对整车的动力性、舒适性、操控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各种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机控制功能、各种传感器和执行机构性能的提高,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也就对故障的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液式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包括电控和液控两部分,电控系统将控制换挡的参数,转换为电信号输送给电脑,

来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⑥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教学演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作者:陆玉靖王国富

文献源:福建电脑-2008年2期

摘要:基于教学及培训需要,我们选用丰田A240E型变速器设计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演示装置。它能将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其工作原理、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迅速提高相关技术素质。

来源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2)在所检文献中,下列文献为相关度较高的文献(不少于6篇):

①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仿真教学实验装置的研制

作者:王健

文献源:贵州大学

摘要:本文就汽车自动变速器仿真教学实验装置的研制进行了讨论。文中掌握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及运行情况。模拟自动变速器的运行过程,将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用直观明了的显示方式表达,让自动变速器的工作过程实现可视化,同时编写了配套的实验手册。本课题研究填补了国内自动变速器可视化模拟教学设备的空白。

来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②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实物仿真试验台的设计

作者:桑楠

文献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设计了一种针对大众01系列自动变速器的实物仿真试验台,包括试验台负载的设计和微控制系统的设计,负载装置模拟了汽车行驶时的真实工况,较好地完成了自动变速器的各种性能试验,同时,以试验台为基础开发了用于教学和学生考试的软件。

来源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③题名:汽车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

作者:孙铁成梅林

文献源: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PLC FA)-2004年5期

摘要:本设计以红旗7180型轿车作为实验产品,应用80c552单片机,辅以少量外围芯片,开发了控制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具有A/D信号检测、显示等功能,采用了PWM控制方式,控制直流电动机驱动的操纵机构,取代原来由驾驶员手动完成的离合器分离与结合、变速器选档与换挡等操作,最终实现汽车起步,变速全过程序列操作的自动化。

来源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④题名:汽车AMT的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苏玉刚

文献源:重庆大学

摘要:车辆自动变速器及其控制技术和自动巡航控制技术都是智能汽车非常重要的内容,是目前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之一。论文选择在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集自动巡航控制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于一体的复合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研制开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 (1)概括介绍了智能汽车及其先进的控制系统的主要

内容、现状和发展方向;介绍了目前智能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类型、发展过程和特点;阐述了AMT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我国AMT目前需要解决的

技术问题;介绍了自动巡航控制技术及其目前应用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方向提

出的背景、课题的来源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2)阐述了作者参与研制开发的AMT控制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和设计要求;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原理,并针对AMT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内容:电子控制单元ECU设计;液压动力源设计;离合器、选换挡及节气门控制单元的设

计;AMT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AMT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设计,详细阐述了作者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成果,独立自主地设计和研制出了与桑塔纳2000型轿车适...

来源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⑤题名:越野汽车液力变矩器和机械自动变速系统的控制理论与试验

作者:张泰

文献源:吉林大学

摘要:在充分考虑越野汽车的越野性、机动性等特点和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传动效率高、成本低和易于制造的优点以及液力变矩器(TC)对外部负载具有适应性、有效地降低扭转振动和增大扭矩等特点,对NJ2046型越野汽车采用了TC+AMT自动变速系统。围绕提高越野汽车TC+AMT整体性能,结合“越野汽车液力变矩器与电控自动换挡系统的研究”这一国家项目的具体要求,为了满足动力性要求,在低挡位时(1,2挡)采用液力传动,为了提高燃油经济性、扩大作战半径,在良好路面、高挡位(3,4,5挡)时对液力变矩器采用传递效率高的闭锁控制。在自动变速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思想和实用技术方法,部分结果在NJ2045越野汽车上得到了应用。首先综合论述了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史研制过程,特别强调了TC+AMT自动变速器对于实现越野汽车行军作战所必须具备的越野性、通过性、机动灵活等特性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越野汽车所装有带闭锁与滑差控制的TC+AMT自动变速器的特点、结构、方式、实现综合控制TC+AMT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应用的控制理论和技术,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了充...

来源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⑥题名:目前的几种汽车自动变速器及发展前景

作者:宋金声

文献源: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发展部

摘要:本文对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3种汽车自动变速器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各自的发展前景。

来源数据库:中国知网之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在所检文献中,下列文献为英文文献(不少于3篇)

①题名:Study on shift schedule saving energy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ground vehicles

作者:Jie Gong, Ding-xuan Zhao, Ying Chen, Ning Chen

文献源: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摘要:To improve ground vehicle efficiency, shift schedule energy saving was proposed for the ground vehicle automatic transmission by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torque converter and transmission in the vehicular drivetrain. The shift schedule can keep the torque converter working in the high efficiency range under all the working conditions except in the low efficiency range on the left when the transmission worked at the lowest shift, and in the low efficiency range on the right when the transmission worked at the highest shift. The shift quality key factors were analysed. The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bench-test adopting this shift schedule was made on the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est-b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ift schedule was correct and that the shift quality was controllable.

来源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②题名:Slip control strategy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vehicle

作者:Chinwon Lee, Kukhyun Ahn, Jang Moo Lee, Won Sik Lim

文献源:K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摘要:Modern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equip torque converters with lock-up clutches to reduce the energy loss of hydraulic systems. Instead of simply engaging the clutch disks, the new technology of clutch slip has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with the clutch slip system. The first is how to keep the slip between the two disks within a small range and the second is when to start or stop the slip.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roblem is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vehicle economy. With a simple vehicle dynamic model, the fuel economy is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lock-up strategy. Then the lock-up strategy is developed for a slip schedule.

来源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③题名:Primary or Customer Relevant Complete Vehicle Characteristics

作者:Dr.-Ing Julian Weber

文献源:Automotive Development Processes

摘要:What count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t the end of the day is whether a vehicle suits the needs or expectations of the potential customer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sts, design appeal, cabin comfort, infotainment functionality, agility, passive safety, theft deterrence, reliability or sustainability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purchasing decision. But in their longing for technical perfection of singular components, designers all too often lose sight of what the customer really expects from his or her vehicle. Knowledge of the legal and personal requirements and their interdependencies, the design approaches to meet them and the methods to validate them is a prerequisite for successful automotive design.

来源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英文文献摘要及翻译

1、密切相关英文文献:

①题名:Slip control strategy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vehicle

作者:Chinwon Lee, Kukhyun Ahn, Jang Moo Lee, Won Sik Lim

文献源:K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摘要:Modern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equip torque converters with lock-up clutches to reduce the energy loss of hydraulic systems. Instead of simply engaging the clutch disks, the new technology of clutch slip has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with the clutch slip system. The first is how to keep the slip between the two disks within a small range and the second is when to start or stop the slip.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roblem is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vehicle economy. With a simple vehicle dynamic model, the fuel economy is calculated to determine the lock-up strategy. Then the lock-up strategy is developed for a slip schedule.

来源数据库:施普林格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该英文文献摘要内容翻译:

现代自动变速器液力变矩器锁止离合器装置以减少液压系统的能量损失。而不是简单地接合离合器盘,离合器打滑的新技术已经发展到提高电力传输的整体效率。有与离合器滑移系统的两个主要问题。首先是如何保持两个磁盘之间的滑移的小范围内,第二次是何时开始或停止滑。在本文中,第二个问题是在车辆经济角度探讨。一个简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燃油经济性计算确定的锁定策略。然后锁定策略是开发一个滑动的时间表。

四、根据以上所检索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如下(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已有的解决方案及课题拟研究的方向等,正文部分不得少于3000字):科技文献检索文献综述题目(3号黑体,自拟)

作者及班级、学号(小四宋体)

摘要:××××××××××××××××××(200—300字,小四宋体)×××××××××××××××××………

关键词:×××;××××;×××××;×××(3-5个,小四宋体)

Title(3号Times New Roma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

Key words:×××;××××;×××××;×××(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

前言(引言):×××××(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1]×××××××××××………

正文:×××××(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4]×××………

(说明:正文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并在正文中进行标注。)

结论:××××××(小四宋体)××××××××××××××××××××××××××××××××××××………

参考文献:

(注意:以上所有检索的文献,必须在文献综述中引用,并做好参考文献的标注和参考文献的标引,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进行标引和应用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课程设计一律作“零分”处理。)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类型标志].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页码范围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1).P34-37

[3]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类型标志].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期数). 页码范围

[4]

┄┄┄┄

(参考文献标注的格式必须严格按照课堂上的要求进行标引,其中中文文献:五号宋体,上述检索的所有文献;外文文献,五号Times New Romar,上述检索获得的所有外文文献)

(说明:以上所有红色、蓝色文字仅供参考,学生在写作文献综述时请保留字体、字号,改写或删除掉文字,黑色文字请保留。每一页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15mm,页眉和页脚为0。论文题目使用黑体三号字,小标题使用黑体小四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为单倍行距,段前段后为0.5行,字符间距为标准,打印一律使用16K纸,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文章中进行引用标注,标注一律和参考文献的序号一致,并采用五号字体、上标注明,格式:[1],正文部分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设计

陈家伟机电 1045523206

关键词: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

摘要: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通过换挡可以使发动机工作在其最佳的动力性能状态下。

变速器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自动变速器将是未来的主流。

1汽车变速器与控制系统的概念

1.1变速器是能固定或分档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的齿轮传动装置,又称变速箱。汽车变速器是通过改变传动比,改变发动机曲轴的扭力,适应在起步、加速、行驶以及克服各种道路阻碍等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的牵引力及车速的不同需要。通俗上分为手动变速器(MT),自动变速器(AT),手动/自动变速器,无级式变速器。汽车变速器一般由前箱体和后箱体组成。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1]

1.2控制系统意味着通过它可以按照所希望的方式保持和改变机器、机构或其他设备内任何感兴趣或可变的量。控制系统同时是为了使被控制对象达到预定的理想状态而实施的。控制系统使被控制对象趋于某种需要的稳定状态。

例如,假设有一个汽车的驱动系统,汽车的速度是其加速器位置的函数。通过控制加速器踏板的压力可以保持所希望的速度(或可以达到所希望的速度变化)。这个汽车驱动系统(加速器、汽化器和发动机车辆)便组成一个控制系统。

机、电、液控制系统的比较

在电液控制系统中各个参数都是经传感器反馈给电子控制单元,通过电子控制单

元来实现目标压力和目标速比的控制,而机液控制系统中则是通过机械连杆机构

进行反馈,而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控制阀在电液控制系统中采用也不是机

械式控制阀,而是比例阀和电磁阀。机液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比较简单,不能很好

地适应各种行驶路况,功率不足,平滑性差;电液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在目标控制的响应速度上明显优于机液控制系统的反应速度,这可以使动力传动系统实现最理想的工作状态,达到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之间的最佳折衷。同时,采用电液控制系统后,还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传动系统的工作效率。[2]

2控制系统与自动变速器的关系

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通过动力传动控制模块(Power-transmission ControlModule,PCM)接收来自汽车上各种传感器的电信号输入,根据汽车的使用工况对这些信息处理来决定自动变速器运行工况。按照这些工况,动力传动控制模块给执行机构发出指令,并实现下列功能:变速器的升档和降档;一般通过操纵一对电子换档电磁阀在通/断两种状态中转换;通过电子控制压力控制电磁阀(Pressure Control Solenoid,PCS)来调整管路油压;变矩器离合器(Torque Converter Clutch,TCC)用以控制电磁阀的结合和分离时间。[3]

3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电子控制式变速器是利用油压回路的电磁线圈通电和断电,来控制变速器的变速定时及变速时的过渡特性。其电子控制系统主要有:变速点控制、自锁控制、变速时过渡特性控制、油压控制、变速时锁止控制等。在电子控制式自动变速器中,由车速传感器和节流阀开度传感器将车速和节流阀开度转换成电信号后,作为电子控制装置ECU的输入信号,经变速器中的ECU计算处理后,再适时输出信号给电磁阀,利用这些电磁阀来控制油压回路。显而易见,液压控制式自动变速器与电子控制式自动变速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电子技术检测方式和对油压的控制方式上,电子控制式自动变速器是采用传感器来检测车速和节流阀开度,利用电子技术对电磁阀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汽车自动变速器进行更迅速、适时和更精确的控制。[4]

结论: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的问世,给汽车带来了更理想的传动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进入汽车领域,推动了汽车变速装置的重大变革。自动变速器装置均出现了电子化的趋势。

References:

[1]李晓静. 汽车机械自动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及其发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6 ,20 (1):13-18

[2]陈家瑞汽车构造第五版下册变速器与分动器高等学校教材 2006(2):41-61

[3]陈家瑞汽车构造第五版下册汽车自动变速器高等学校教材 2006(2):93-106

[4]翟丽,杨守存,仉兴臣等. 汽车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及其发展趋势[J]. 汽车电器2002, (2):14- 18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课题: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姓名: 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1.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1) 2.方案论证与选择 (1) 3.单元电路的设计和元器件的选择 (5) 3.1 六进制电路的设计 (6) 3.2 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3 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6) 3.4双六十进制计数电路的设计 (7) 3.5时间计数电路的设计 (8) 3.6 校正电路的设计 (8) 3.7 时钟电路的设计 (8) 3.8 整点报时电路的设计 (9) 3.9 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10) 4.系统电路总图及原理 (10) 5.经验体会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A:系统电路原理图 (12) 附录B:元器件清单 (13)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1. 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数字钟从原理上讲是一种典型的数字电路,其中包括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 因此,我们此次设计数字钟就是为了了解数字钟的原理,从而学会制作数字钟。而且通过数字钟的制作进一步的了解各种在制作中用到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作用及实用方法。且由于数字钟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叙电路。通过它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各种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电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1.1设计指标 1. 时间以12小时为一个周期; 2. 显示时、分、秒; 3. 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分别对时及分进行单独校时,使其校正到标准时间; 4. 计时过程具有报时功能,当时间到达整点前10秒进行蜂鸣报时; 5. 为了保证计时的稳定及准确须由晶体振荡器提供表针时间基准信号。1.2 设计要求 1. 画出电路原理图(或仿真电路图); 2. 元器件及参数选择; 3. 编写设计报告写出设计的全过程,附上有关资料和图纸,有心得体会。 2. 方案论证与选择 2.1 数字钟的系统方案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 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一个校时电路,同时标准的1H 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路构成数字钟。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集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系

CMOS二输入与非门的设计 一、概要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科学技术已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方面。而对于现代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的基础来讲,集成电路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已成为事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集成电路有两种。一种是模拟集成电路。另一种是数字集成电路。本论文讲的是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基本知识。然而在数字集成电路中CMOS与非门的制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CMOS二输入与非门的设计准备工作 1.CMOS二输入与非门的基本构成电路 使用S-Edit绘制的CMOS与非门电路如图1。 图1 基本的CMOS二输入与非门电路

2.计算相关参数 所谓与非门的等效反相器设计,实际上就是根据晶体管的串并联关系,再根据等效反相器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尺寸,直接获得与非门中各晶体管的尺寸的设计方法。具体方法是:将与非门中的VT3和VT4的串联结构等效为反相器中的NMOS 晶体管,将并联的VT 1、VT 2等效PMOS 的宽长比(W/L)n 和(W/L)p 以后,考虑到VT3和VT4是串联结构,为保持下降时间不变,VT 3和VT 4的等线电阻必须减小为一半,即他们的宽长比必须为反相器中的NMOS 的宽长比增加一倍,由此得到(W/L)VT3,VT4=2(W/L)N 。 因为考虑到二输入与非门的输入端IN A 和IN B 只要有一个为低电平,与非门输出就为高电平的实际情况,为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仍能获得所需的上升时间,要求VT 1和VT 2的宽长比与反相其中的PMOS 相同,即(W/L)VT1,VT2=(W/L)P 。至此,根据得到的等效反向器的晶体管尺寸,就可以直接获得与非门中各晶体管的尺寸。 如下图所示为t PHL 和t PLH ,分别为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的传输延时,通过反相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压波形如图所示。给其一个阶跃输入,并在电压值50%这一点测量传输延迟时间,为了使延迟时间的计算简单,假设反相器可以等效成一个有效的导通电阻R eff ,所驱动的负载电容是C L 。 图2 反相器尺寸确定中的简单时序模型 对于上升和下降的情况,50%的电都发生在: L eff C R 69.0=τ 这两个Reff 的值分别定义成上拉和下拉情况的平均导通电阻。如果测量t PHL 和t PLH ,可以提取相等的导通电阻。 由于不知道确定的t PHL 和t PLH ,所以与非门中的NMOS 宽长比取L-Edit 软件中设计规则文件MOSIS/ORBIT 2.0U SCNA Design Rules 的最小宽长比及最小长度值。 3.分析电路性质 根据数字电路知识可得二输入与非门输出AB F =。使用W-Edit 对电路进行仿真后得到的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电子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册格式(本页不打印) 一、设计任务(四号、黑体,不加粗) 例如: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正文全部为宋体、小四,下同) 二、设计要求 教师下达的设计基本要求……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思想(宋体、小四、加粗) 对题目的理解,计划采用的实现方法 2.设计说明 对设计方案的简单综述,建议增加方案对比内容; 3.系统方案或者电路结构框图 包含对各个单元电路的详细分析; 保留详细的参数计算、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等设计内容; 4.设计方案 一个模块电路结构对应一个仿真波形和一段文字说明; 仿真及分析时,请捕捉关键点的波形数据,以确保设计结果具有良好的说服力; 5.电路原理总图 A4纸整张打印,打印出图纸边框 绘制原理图时,应注意加入电源、信号输入与输出端口; 芯片内部具有多个相同功能单元时,注意充分利用; 元器件在电路原理图中的布局应规范、紧凑; 6.PCB分层打印图 按照相同比例分别打印出顶层、底层、丝印层,并尽可能打印在同一张A4纸中; 在保证布通率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大的线宽、安全间距; 四、设计总结 个人真实的总结体会,不低于100字。 五、参考资料 包括网站、网页的资料;从网站上下载资料过多将被视为抄袭,一定要强调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新理念。 注: ——课程设计论文用A4纸打印,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 ——实验报告采用A4纸双面打印,实验报告的内容全部手写,所有的打印图请牢固粘贴在实验报告上,不要使用QQ截图等低像素的截图工具。 ——封面与任务书双面打印在同一张A4纸;

1、设计题目 数字钟 2、设计内容和要求: 数字钟是一种用数字电路技术实现时、分、秒计时的装置,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设计要求采用中小规模集成器件完成具有以下技术指标的数字钟: (1)显示时、分、秒; (2)24小时制计数; (3)具有校时功能,可以对小时和分单独校时,对分校时的时候,停止分向小时进位。校时时钟源可以手动输入或借用电路中的时钟; (4)具有正点报时功能; (5)要求计时准确、稳定。 3、设计目的 (1)进一步熟悉各种进制计数器的功能及使用; (2)掌握译码器显示电路的应用; (3)熟悉集成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应用; (4)掌握数字电子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提升对实际电路的设计和调试能力。 4、设计原理 数字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频率(1HZ)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一般由秒信号发生器、“时、分、秒”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校时电路、整点报时电路等单元组成。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时候,可选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但精度要求高的电路中多采用晶体振荡器电路加分频器实现,在本设计中要求精度高,所以选用的是后者。将标准秒脉冲信号送入“秒计数器”,该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可采用12进制也可采用24进制计数器,本实验采用24进制。最终完成一天的计数过程。译码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计数器的输出状态经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六位LED 显示器显示出来。整点报时电路是根据计时系统的输出状态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去触发音频发生器实现报时。校时电路是对“时、分”显示数字进行校正和调整。其数字电子钟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电路课程设计报告分析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MF-47指针式万用电表组装实验 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级建智141班 学号 201402050104 学生姓名张子涵 指导教师郭芳 设计时间2014-2015学年下学期 教师评分 2015年 6月 28日

目录 1.概述 (2) 1.1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 万用表组装实验设计的内容 (2) 3.总结 (2) 3.1课程设计进行过程及步骤 (2) 3.2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7)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7)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7) 4. 教师评语 (7) 5.成绩 (7)

1.概述 1.1目的 (1)通过万用表组装实验,进一步熟悉万用表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了解电路理论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学会分析电路,提高自身的能力。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学习认识万能表 2.组装与检测万能表 3.讨论总结 2.万用表组装实验设计的内容 1.万用表套件材料 2.二极管极性的判断 3.色环的认识 4.元件引脚的弯制成型 5.焊接元器件的插放 6.元器件参数的检测和元器件的焊接 7. 线路板安装程序 3.总结 3.1课程设计进行过程及步骤 1.万用表套件材料

2.二极管极性的判断 判断二极管极性时可用实习室提供的万用表,将红表棒插在“+”,黑表棒插在“-”,将二极管搭接在表棒两端,观察万用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果指针偏向右边,显示阻值很小,表示二极管与黑表棒连接的为正极,与红表棒连接的为负极,与实物相对照,黑色的一头为正极,白色的一头为负极,也就是说阻值很小时,与黑表棒搭接的时二极管的黑头,反之,如果显示阻值很大,那么与红表棒搭接的时二极管的正极。 3.色环的认识 黄电阻有4条色环,其中有一条色环与别的色环间相距较大,且色环较粗,读数时应将其放在右边。每条色环表示的意义,色环表格左边第一条色环表示第一位数字,第2个色环表示第2个数字,第3个色环表示乘数,第4个色环也就是离开较远并且较粗的色环,表示误差。由此可知,图3-3-1中的色环为红、紫、绿、棕,阻值为27×105Ω=2.7MΩ,其误差为±0.5%。将所取电阻对照表格进行读数,比如说,第一个色环为绿色,表示5,第2个色环为蓝色表示6,第3个色环为黑色表示乘100,第4个色环为红色,那么表示它的阻值是56×100=56Ω误差为±2%,对照材料配套清单电阻栏目R19=56Ω。蓝色或绿色的电阻,与黄电阻相似,首先找出表示误差的,比较粗的,而且间距较远的色环将它放在右边。从左向右,前三条色环分别表示三个数字,第4条色环表示乘数,第5条表示误差。比如:蓝紫绿黄棕表示675×104=6.75MΩ,误差为±1%。从上可知,金色和银色只能是乘数和允许误差,一定放在右边;表示允许误差的色环比别的色环稍宽,离别的色环稍远;本次实习使用的电阻大多数允许误差是±1%的,用棕色色环表示,因此棕色一般都在最右边。 4.元件引脚的弯制成形 左手用镊子紧靠电阻的本体,夹紧元件的引脚,使引脚的弯折处,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学号授课班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课程设计任务书 Ⅰ、课程设计题目: Ⅱ、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1、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开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2、……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应用 1、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分模块调试和完成任务; 2、…… 三、课程设计预期效果 1、完成实验环境搭建; 2、……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 目录空一行。空一个中文字符行。“目录”,分页,居中,加黑宋体二号。前言………………………………………………………………………………………………1 第一章系统设计………………………………………………………………

…………………2 第一节课题目标及总体方案…………………………………………………………………..2 ………………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倍行距。第二节…………………………….. ………………… 第二章实验结果及讨论 (5) ……………… 第三章结论 (10) ……………… 心得体会 (42)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1、移动台 MS 二级标题“1、”,左对齐,加黑宋体小三号。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 NMCDPPSPCSSEMC OSSOMCMBTSSBTSBSCHLR/ MSC/VLRAUC BSSEIR NSSPSTNISDNPDN 图 GSM系统

组成 2、基站子系统 BSS 图编号及图名“图”,位于图下,居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通信,进行无线发送、无线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与网络子系统NSS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⑴、基站收发信台 BTS 三级标题“⑴、”,左对齐,加黑宋体四号。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BSS的无线部分,………………。①收发信台组成四级标题“①”,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 BTS包含有若干个收发信息单元TRX,而一个TRX有八个时隙,………………。●收发信息单元 五级标题“●”,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收发信息单元是………………。●其它辅助单元 辅助单元包括………………。②收发信台作用 收发信台的主要作用有………………。 ⑵、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 3、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4 -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微波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 说明:1、学院、专业、年级均填全称。 2、本表除评语、成绩和签名外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2、本表除签名外均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本表不够,可另附页,但应在页脚添加页码。 摘要 本次主要涉及了低通滤波器,功分器,带通滤波器和放大器,用到了AWR,MATHCAD和ADS 软件。

在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中,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了合适的低通原型,利用了RICHARDS法则用传输线替代电感和电容,然后用Kuroda规则进行微带线串并联互换,反归一化得出各段微带线的特性阻抗,组后在AWR软件中用Txline算出微带线的长宽,画出原理图并仿真,其中包括S参数仿真,Smith圆图仿真和EM板仿真。第二种是利用低通原型,设计了高低阻抗低通滤波器,高低阻抗的长度均由公式算得出。 在功分器的设计中,首先根据要求的工作频率和功率分配比K,利用公式求得各段微带线的特性阻抗1,2,3端口所接电阻的阻抗值,再用AWR软件确定各段微带线的长度和宽度,设计出原理图,然后仿真,为了节省材料,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设计了弯曲的功分器。同时通过对老师所给论文的学习,掌握到一种大功率比的分配器的设计,其较书上的简单威尔金森功分器有着优越的性能。 对于带通滤波器,首先根据要求选定低通原型,算出耦合传输线的奇模,偶模阻抗,再选定基板,用ADS的LineCalc计算耦合微带线的长和宽,组图后画出原理图并进行仿真。 设计放大器时,一是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管子,需在选定的频率点满足增益,噪声放大系数等要求。二是设计匹配网络,采用了单项化射界和双边放大器设计两种方法。具体是用ADS中的Smith圆图工具SmitChaitUtility来辅助设计,得到了微带显得电长度,再选定基板,用ADS中的LineCalc计算微带线的长和宽。最后在ADS中画出原理图并进行仿真,主要是对S参数的仿真。为了达到所要求的增益,采用两级放大。其中第一级放大为低噪声放大,第二级放大为双共轭匹配放大。 由于在微波领域,很多时候要用经验值,而不是理论值,来达到所要求的元件特性,因此在算出理论值之后,常常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来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低通原型Kuroda规则功率分配比匹配网络微带线 课程设计正文 1.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1.1 设计要求: 五阶微带低通滤波器: 截止频率2.5GHZ 止带频率:5GHZ 通带波纹:0.5dB 止带衰减大于42dB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衡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 《综合电子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一号黑体,居中 简易电子称的设计 小二号粗黑体,居中 班级2011级电信1班 组长 成员三号宋体,加粗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0 日 《综合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课程设计题目:简易电子秤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 1.1 设计题目及要求 (1) 1.2 备选方案设计与比较 (2) 1.2.1 方案一 (3) 第二部分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 2.1 总体设计方案说明 (7) 2.2单片机最小系统 (9) 2.2.1S T C89C52单片机 (10) 2.2.2时钟电路 (11) 2.2.3复位电路 (12) 2.3功能模块二(参照2.2) (13) 2.3.1模块电路及参数计算 (14)

2.3.2工作原理和功能说明 (15) 2.3.3器件说明(含结构图、管脚图、功能表等) (16) 2.4功能模块三(实际名 (17) 2.4.1模块电路及参数计算 (18) 2.4.2工作原理和功能说明 (19) 2.4.3器件说明(含结构图、管脚图、功能表等) (20) 第三部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1主程序流程图 (21) 3.2子程序一(实际名) (22) 3.3子程序二(实际名) (23) 3.4子程序三(实际名) (24) 3.4电路仿真(实际名) (24) 3.4.1仿真软件简介 (25) 3.4.2仿真电路图 (26) 3.4.3仿真结果(附图) (27) 第四部分安装调试与性能测量 4.1电路安装 (28) (推荐附整机数码照片) 4.2系统软、硬件调试 (29) 6.2.1调试步骤及测量数据 (30) 6.2.2故障分析及处理 (31) 4.3整机性能指标测量(附数据、波形等) (32) 课程设计总结 (33) 参考文献 报告正文的排版: 1. 纸张大小及版心:统一用A4纸(21×29.7)打印,边距设为:上 2.54cm,下2.54cm,左2.2cm,右2.2cm。行距为固定值20磅。 2. 第一级标题用三号粗黑体,(段落设置)段前1行,段后1行, 3. 第二级标题用小三黑体,靠左上下空一行 4. 第三级标题用四号黑体,靠左本身不空行 5. 正文小四号字体,行距为固定值20磅 6. 图题及图中文字用5号宋体 7. 参考文献标题用三号粗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参考文献正文为五号宋体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城市排水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城市建设系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6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段泽琪 (课程设计时间: 6月15日—— 6月19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 3.1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 3.2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 (6) 3.3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 (7) 3.4污水处理辅助构筑物设计 (8) 3.5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设计 (8) 3.6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设计 (9) 3.7 设计计算………………………………………………………………………

10 4.总结……………………………………………………………………………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1. 课程设计目的 (1) 经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2) 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3)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设计题目描述 (1) 设计题目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2) 设计内容 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①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②选择各种处理构筑物形式,并进行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书中要附计算草图); ③估算各辅助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④进行污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同学掌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积极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为了充分体现这些精神和能力,所以让同学独立自主的制造一个数字时钟,故,对同学设计的数字时钟进行如下要求: 时钟显示功能,能够以十进制显示“时”,“分”,“秒”。 二、设计的作用、目的 (1).在同学掌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及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积极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动

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2).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及数字逻辑电路系统的设计、安装、测试方法;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熟悉集成电路的引脚安排,掌握各芯片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了解面包板结构及其接线方法,了解数字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熟悉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4). 掌握数字钟的设计、调试方法。 三、设计过程 1.方案设计与论证 数字钟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有六十进制计数器、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其中包括六十进制计数器和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均由十进制计数器74LS160接成)、动态显示译码器、LED数码管显示环节、555定时器(可以提供一个比较精确的1Hz的时钟脉冲),时间设置环节可以提供时间的初始设置,动态显示译码器提供将BCD代码(即8421码)译成数码显示管所需要的驱动信号,使LED数码管用十进制数字显示出BCD代码所表示的数值。 数字钟电路系统的组成框图: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班级: 组长: 其他成员: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完成起止日期:1-16

目录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现行系统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新系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可行性综合评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方案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项目进度计划(Software Project Schedule)..............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需求规格说明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用例模型(用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用例文档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用例实现(时序图+类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设计规格说明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测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测试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测试覆盖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测试用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工作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本人在项目实现中的分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个人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主要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3、课程设计完成结果分析与个人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软件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个人完成的程序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文档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c语言程序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统计学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江俊君 日期 2016/6/11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1.课程论文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程序设计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功能模块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数据结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5.算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6.程序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7.程序运行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8.编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9.总结心得及良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题目:交通灯控制器 班级:08通信工程1班 学号:0810618125 姓名:廖小梅 指导老师:张红燕 日期:2010年12月

目录 1、设计背景 2、设计任务书 3、设计框图及总体描述 4、各单元设计电路设计方案与原理说明 5、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6、设计、安装、调试中的体会 7、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意见及建议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成绩评定表格

一、设计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尤其在城市街道的十字叉路口,极其容易发生交通问题,为了保证交通秩序和人们的安全,一般在每条街上都有一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交通灯控制电路自动控制十字路口的红、黄、绿交通灯。交通灯通过的状态转换,指挥车辆行人通行,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管理自动化。 二、设计任务书 1、设计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电路,要求南北方向(即 A车道)和东西方向(即B车道)两条交叉道路上的车辆 交替运行,每次通行时间都为30秒; 2、在绿灯转红灯时,先由绿灯转为黄灯,黄灯亮6秒后,再 由黄灯转为红灯,此时另一方向才由红灯转为绿灯,车辆 才开始通行。 三、设计框图及总体描述 1、分析系统的逻辑功能,画出其框图 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控制器、定时器、译码器和秒脉冲信号发生器等部分组成。秒脉冲发生器是该系统中定时器和控制器的标准时钟信号源,译码器输出两组信号灯的控制信号,经驱动电路后驱动信号灯工作,控制器是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它控制定时器和译码器的工作。

图1交通灯控制系统原理框图 在图中, T30: 表示甲车道或乙车道绿灯亮的时间间隔为30秒,即车辆正常通行的时间间隔。定时时间到,T30 =1,否则,T30 =0。 T6:表示黄灯亮的时间间隔为6秒。定时时间到,T6=1,否则,T6=0。 S T:表示定时器到了规定的时间后,由控制器发出状态转换信号。 由它控制定时器开始下个工作状态的定时。 交通系统的车道信号灯的工作状态转换如下所述: 状态1:A车道绿灯亮,B车道红灯亮。表示A车道上的车辆允许通行,B车道禁止通行。绿灯亮满规定的时间隔T30时, 控制器发出状态信号S T,转到下一工作状态。 状态2:A车道黄灯亮,B车道红灯亮。表示A车道上未过停车线的车辆停止通行,已过停车线的车辆继续通行,B车 道禁止通行。黄灯亮足规定时间间隔TY时,控制器发 出状态转换信号S T,转到下一工作状态。 状态3:A车道红灯亮,B车道黄灯亮。表示A A车道禁止通行,B车道上的车辆允许通行绿灯亮满规定的时间间隔T30 时,控制器发出状态转换信号S T,转到下一工作状态。

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电子版模板

武汉东湖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谭玲丽 2016 年 5 月 12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由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专业:计算机科学班级: 完成时间:2016.5.12-2016.6.14 指导教师:谭玲丽专业负责人: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需求分析............................................................................................................... n 1.1 需求概述 ................................................................................................... n 1.2 功能简介 ................................................................................................... n 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n 2.1 确定联系集.......................................................................................................... n 2.2 局部E-R图 .......................................................................................................... n 2.3总E-R图 ............................................................................................................... n 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 n 3.1关系模式的转换................................................................................................... n 3.2模式求精(规范化过程)................................................................................... n 4 数据库物理设计........................................................................................................... n 4.1数据库物理结构................................................................................................... n 4.2数据表存放位置、系统配置............................................................................... n 5 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 n 5.1 定义...................................................................................................................... n 5.1.1 数据库的定义 ........................................................................................... n 5.1.2 表的定义 ................................................................................................... n 5.2 数据操作.............................................................................................................. n 5.2.1 单表查询 ................................................................................................... n 5.2.2 连接查询 ................................................................................................... n 5.2.3 操作结果集查询 ....................................................................................... n 5.2.4 嵌套查询 ................................................................................................... n 5.3 数据库更新操作.................................................................................................. n 5.3.1 插入数据 ................................................................................................... n 5.3.2 修改数据 ................................................................................................... n 5.3.3 删除数据 ................................................................................................... n 5.4 为数据库建立索引.............................................................................................. n 5.4.1 索引的建立 ............................................................................................... n 5.4.2 索引的删除 ............................................................................................... n 5.5 数据库的安全性(自主存取控制)........................................................................ n 5.5.1 登录帐户管理 ........................................................................................... n 5.5.2 用户权限管理 ........................................................................................... n 5.6 数据库的完整性.................................................................................................. n 5.6.1 实体完整性定义 ....................................................................................... n 5.6.2 参照完整性定义 ....................................................................................... n 5.6.2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定义 ........................................................................... n 5.6.3 触发器定义 .............................................................................................. n 5.7自定义函数.......................................................................................................... n 5.8存储过程的定义.................................................................................................. n 5.9事务的定义.......................................................................................................... n 6 总结................................................................................................................................. n 参考文献 ............................................................................................................................ 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