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doc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doc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doc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doc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

主持人:廖声斌

单位:湘西州民族中学

研究成员:修泽智彭敏李湘黔黄渊红向建华

王连兵符太爱田晓彬秦春云王首仁

刘明龙桂兰姚本光胥仲姚茂彬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开题报告

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廖声斌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结合的研究》课题组作课题陈述,请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标要求地理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对社会建设与发展有用的人才。

新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保证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地理教学。

据调查,我们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最终就业工作、居家生活还是在湘西本地区;他们是湘西地区当前的建设者,也是湘西今后谋发展的生力军,而他们的地理知识多源自于课本,难以对乡土地理环境做更深入地了解,缺乏地理实践知识与能力。

如何通过行之有效手段与途径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善于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以获取更丰富的成果,是我们在地理教研活动中常常思考的问题。

经过教研组及备课组多次研讨,我们提出本课题是为了将中学地理教学新课标落在实处。本课题拟立足乡土地理环境实际,从湘西地区地质地貌科考活动切入,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师生合作,把地理课堂教学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注重与高中地理教学实际结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促成学生实在地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以及获取成功(成果)的喜悦,使学生产生对湘西山水的亲切感,形成热爱家乡的真情,从而真正培养出目前认识湘西环境、将来志在湘西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

2、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于时间和活动场所,使地理教学与新课标要求存在差距。

如何将地理课堂教学延伸到大自然中去,经常性把课外地理实践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现在能认识湘西环境、将来致力于湘西发展、具有环境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是值得我们探索与研究的。

3、研究综述

通过网上搜索、查阅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国内外中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中对地质地貌科考与研究涉及很少;仅山东临沂中学生对“岱崮地貌”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与研究。而针对湘西地区地质地貌调查研究,除了一般性的特征描述外,没有专家或学者进行细致研究,更没有高中学段的师生合作共同对湘西地区地质地貌进行分类科考调查。

本课题研究是开湘西地区地理新课程创新探究学习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之“先例”,师生合作开展对湘西地区地质地貌实践调查研究,填补了本地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课外探究性学习方式中的空白。

通过师生共同开展湘西地区地质地貌调查实践活动与研究,掌握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优化教学设计,探索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初步建立起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有效探究的地理课外活动实践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力

新课标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具体来说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地理教学理念、改变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将课堂中探究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去,促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实践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勤于思索考察自然的科学方法,综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中“高中地理教学”,是指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多形式的地理教学;湘西地区地质、地貌复杂,类型多样;本课题“湘西地质地貌”,是指湘西地区的典型地质地貌:如红石林地貌、寒武纪地层、不二门石林与火岩溶洞喀斯特地貌、沅江与酉水河谷地貌、八面山坡地与腊尔山台地等。本课题力求将高中地理教学与湘西地质地貌科考活动有机结合,探索渗透乡土元素的多元化地理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是以实践为根本方式。所以没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本课题拟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主动的参与本课题的调查、数据处理、撰写研究小报告、小论文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综述能力和对问题的处理等综合素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强调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学习,自主建构知识。

(2)倡导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3)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课外地理考察活动,是一种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3、合作学习理论

师生之间合作、教师之间合作、学生之间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与获取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旨在通过师生合作开展调查,不但有助于更新地理教师对新课标地理教学的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自拟调查研究的小问题,深入大自然中调查,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为高中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师生合作开展地理科考实践活动,对现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拓展,使学生把探究知识的触角延伸到大自然中,开阔知识视野,增长才干。

(2)探究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地质地貌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

(3)丰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标下构建有效课堂。

(4)提高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及信息处理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环境,从而探索出指导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开展科考实践活动的不同策略与方案。

2、研究内容

(1)教师先行对湘西地区地质地貌有针对性调查,筛选出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湘西地区典型的地质地貌,作为科考对象。

(2)对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科考活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方面(科考地点、科考内容、科考用品、科考步骤、科考安全、科考方法、科考写作等)(3)科考时机选择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如寒暑长假时间利用,法定节假日利用,不同年级师生科考内容差异。

(4)指导学生制定科考活动方案,收集科考资料,分类撰写科考小论文。

(5)分小组师生合作,通过对湘西地质地貌进行有针对性地科考,认识地质地貌对湘西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影响,并且探究不同的认识方法。

(6)整合湘西地区地质地貌与教材具体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把科考资源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制作教学课件、改进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案例,编辑富有乡土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国家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补充,力求具有推广价值。

五、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即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行动—调查思考—总结研究”的程式进行研究,并分为六个课题小组,开展与地质地貌相关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交通、旅游、经济等)科考研究,同时了解学生在地理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状况。

2、调查研究法:指导教师在调查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调查要求或标准,对湘西区域内的各种地质地貌的分类调查,收集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指导学生共同查阅目前国内外对地质地貌研究的现状资料,从中借鉴和寻找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从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教师先期调查,筛选科考地质地貌→科考培训→活动分类,制定科考方案→实施方案,开展科考实践→整理实践材料,总结实践成果→运用调查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2、技术路线

(1)采取调查法,筛选科考地质地貌景观。

(2)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科考培训,制定科考方案。

(3)采用行为研究法,实施方案,开展科考实践。

(4)采用行为研究法,总结成果,运用成果,提炼成果。

七、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突破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性,解决课堂教学资源的单一性。

2、创新之处:把地理科考实践活动成果与地理新课程教学相结合,丰富新课程教材内容,探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有效课堂的新模式。

八、研究队伍

1、课题组拟聘请省教育学会、州教科院专家为课题组研究顾问,以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

2、课题组常务顾问修泽智,省教育科学研究州民中基地(民族教育学科)首席专家,对课题日常研究工作进行指导。

3、主要研究人员

廖声斌、彭敏、黄渊红、符太爱、王连兵、向建华、秦春云、胥仲、田晓彬、王首仁、刘明、龙桂兰、姚本光、曾桂莲、张雪艳

本课题组的成员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其中,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民族教育学科)首席专家1人、全州地理学科带头人1人、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处于教学一线岗位;主要成员大多参与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而且采取跨学科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团队,以地理学科教师为主,有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参与,使团队合力增强、凸显课题研究能力的互补性。

(1)课题主持人:廖声斌,49岁,中学高级教师,是我州第一、二届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带头人、州教科院兼职地理教研员、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库成员、省基础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专家库成员、我校地理教研组长。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近30年,校教学能手、省优秀教研组长。近五年来,参与了省电教馆“十五”课题研究一项,获一等奖。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子课题)获二等奖,指导并参与两个州级“十一五”课题研究已顺利结题。所撰写教研专著《地理课堂经纬》(18万余字)已在州内推介。

(2)主要成员

(1)彭敏,46岁,中学高级教师,学生科副科长,从事中学地理教学25年,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两项州级“十一五”课题研究。

(2)黄渊红,36岁,中学一级教师,全州青年骨干地理教师,地理备课组长,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两项州级“十一五”课题研究。

我校作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相关图书资料、教学设备较齐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教学课题研究,资料、经费均有保证。

十、研究分工

课题组分为6个研究小组,责任与分工明确

1、喀斯特地貌与生态环境研究组(组长:廖声斌成员:曾桂莲、刘明)

2、河谷地貌与水文、交通研究组(组长:彭敏成员:秦春云、张雪艳)

3、地质地貌与土壤、矿产研究组(组长:黄渊红成员:王首仁、胥仲)

4、地质地貌与气候、灾害研究组(组长:向建华成员:姚本光)

5、地质地貌与植被、旅游研究组(组长:龙桂兰成员:符太爱)

6、地质地貌与经济发展研究组(组长:王连兵成员:田晓彬、廖声斌)。

十一、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约为两年半,如表)

第一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进行课题初期(准备与基础)研究,第二阶段: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进行课题中期(探索与实践)研究;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

《新课标中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新课标中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概述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2011.9.16 2、立项级别:省级 3、课题类别:自筹青年专项课题 4、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1、各国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的课程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更是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2、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题目开放性、灵活性大大增强,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重要目标,这恰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的变革相吻合。 3、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校学生大多为中下等生,相当数量的学生因地理学习难度较大,成绩不理想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增加地理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到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对地理课堂教学起到非常积极、有利的推动作用,也是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理想途径。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新课标 新课标是“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新教材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力图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适应现阶段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套崭新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验教材。 2、研究性学习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即“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研究目的: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广州天河中学地理科林卫丹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地理观念的主要渠道。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老师的共识,但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 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程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出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 类 活 动 差异成因具体表现 农 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 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 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异 工 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 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 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 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 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 差异 城 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 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 水平等差异 交 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 划正式版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以现代教学观念为实践指导,切实落实学校在各项工作的要求,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用党的先进性理论指导工作作风。 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建好地理教学网站,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全娄底市,乃至全省、

全国有名的地理教研组。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1、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全组教师全体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2、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在统筹全组工作的前提下,备课组长分工负责。具体安排为: 高一:吴伯平 高二:石振欢 高三:李建雄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5-06-11T11:24:58.0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1期供稿作者:陈小丽 [导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 陈小丽(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龙台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作者感触颇深,特作以下探析,权作引玉之砖,以期共同推动地理教学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思维视听手段兴趣培养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1-056-02 教学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强化学科的感染力,是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最佳途径。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得到培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智力基础,这是每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包括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变。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却与其息息相关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倒着想"或" 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的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优劣,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健全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一般而言地理教学过于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转变需要一定的心理过程和方向,因此,在一定方面强化了正向思维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因此,通过什么举措来提升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作者做了以下探索: 1、在新课讲授,积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主要方法有以下四种。(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性内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或者集体讨论,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中运用逆向思维共同归纳一些地理概念、原理或者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推理或者验证,不仅触及地理的本质而且养成运用科学的地理思维去探索。(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地理规律的一些反向问题的真假。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即便学生一时三刻无法回答,只需教师及时点拨,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思维获得真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去感知,可以进一步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性。(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世间万物均是矛盾的统一体,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辩证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反证法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论出一些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进而强有力的论证已知地理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化繁为简,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地理教师有针对性的讲授一些和学生认知习惯相背离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消除思维定式,有助于逆向思维的拓展,即使这样的思维定势可定会令学生无所适从,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便会利用逆向思维,进一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而且紧密联系了新旧知识的关联性。(2).一题多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些习题,只要把一些特定条件进行恰当的互换,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活跃逆向思维的空间。(3).正逆互用,促进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一些习题,除了证方面的引导以外还可以从结果出发,实行反向推理。进而获得一些概念或者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互相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关联性。 二、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良好的视听工具更好的了解世界和享受生活。现代化视听技术和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普及对传统的地理教学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优化传统地理教学手段,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地理教学的缺陷,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在这一巨大举措中,一些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有效的降低了师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听教学有助于学习欲望的调动。地理学科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地理教学无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趣味有效结合,令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是一种了无生趣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这方面的结合,而地理视听教学手段由于形式多种多样、情节生动有趣,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变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为妙趣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欲望,实现了教学的优化。 2.有利于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基础,缺乏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人的理性认识无法得到提高。然而有趣传统地理教学手段局限性,我们只能运用一些文字、地图、书本插图或者一些简单化教具来讲解地理科学内容,由于缺乏一些真实性感知,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难度。而地理视听教学则由于其形象鲜明、典型、动画逼真,把一些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这些是传统的文字讲授不可企及的,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自身的特色。地理是一种探索自然性和人文性规律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一些基础性知识,而这些枯燥乏味的地理名称、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令学生苦不堪言,以至于一些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可见,提高学生地理记忆能力的至关重要。地理视听教学由于独具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知识的获得作用显著,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对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升是其它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思维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格外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变革现象,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机融合,赋予学科时代性和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 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 向南北降低 23o26'N 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 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最新地理组教研活动简报

《地理组教研活动》简报 重庆市第32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18日 活动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第32中学校 活动内容:主城五区联合教研会活动 参加人员: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师 2017年10月18日上午,我校高三地理组全体教师到渝北区松树桥中学参加了《高三地理〈课标〉、〈说明〉研讨即主城五区联合教研会》。会议主要进行了三个议程: 1、渝北区松树桥中学袁野老师献课。 2、专家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 3、重庆八中邓升宇老师作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下的《深度教学与深层教学》的主题讲座。 点评: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从教学思路设计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讲座:深度教学与深层教学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的前提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为一个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的教学。表现在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四个方面。转世成智是知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教学就是要实现知识与智慧的转化与升华。深度教学要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站在智慧的立场和高度上审视和把握知识。思维,从狭义上理解接近于通常人们所说的思考,主要指的是人进行思考、通过头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体现。深度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改善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深度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一你”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深度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但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不仅要具备教学理论,还要有教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更新教学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往意义上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已经满足不了当 代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一个富有现代化气息的、高效能的综合 课堂。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老师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改善。老师应该充 分运用周边的教学资源,包含电子资源和试验资源。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 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帮助同学们把控知识上也可起到很大的帮助。多媒体 可以把地理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更加直接地展现全面的地理图像,提 供学生不一样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冲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目前,伴着现 在教学品质的增强,许多校园都装配了比较齐全的设施资源。但因为老师的教课 理念比较落后导致这些设施都变成了摆设。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就务必要把这些 资源充分运用起来。比如,在学习等高线的课程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同学们实际 去测量一个小土丘,随后指引学生运用等高线画法,在纸上画出这个土丘的实际 特征。同学们通过这种实践操作,对等高线的原理,还有技术都会有一定的掌握。在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中,老师不能只限于以往教学模式,积极地依据学生的需求 改善教学方式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有效植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持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积极探求获取新的认知和得到进展。这就需要老师可以及时为学生创建一种灵活的教育情境其中要植入同学们熟悉的 内容,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取得到更大的进展。比如,在教课《气象灾害》时,老师可以通过植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一些和台风相关的视频,截取有 关的内容,为学生制造出一种真实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但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可以让同学们联想到相关的自然现象,这都是同学们的原有知识和体验。在此基础之上,老师指引学生探究生活中 存在的恶劣天气,对农畜业所带来的影响和灾害指引学生更深一步认识气象灾害,不断推动学生对认知的形成,这对学生的高效学习,对创建高效课堂有着重大的 意义。 三、细心分析教材,注重师生之间互动 地理新教材拥有较为活泼的形式以及新颖的版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例如,一些章节中融入了当下较为热门的阅读材料,思考和活动题也是较为 新颖的题目,都是与当下社会联系紧密的话题,这些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这也是有一定弊端的,比如,这样的活动题太过于复杂,很多案例出 现的地域偏离了学生的生活,让本来很容易理解的知识变得复杂,反而加大了学 生学习的难度。怎样把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老师 认真研究课标,同时细心地研究教材内容,去除对教学不利的内容,同时自主地 去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在进行有关“世界气候”的学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狮子王》这 部电影来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区域地理重要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1 1、世界三大人种:白色人种(欧洲北美大洋洲非洲背部、亚洲西南部),分布范 围最广;黄色人种(亚洲东部、东南部、北部和美洲部分地区)人数最多,黑色人 种(非洲南部、大洋洲和美国境内);种族无优劣 2、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面积俄罗斯1707,第二加拿大997,三位中国960,四位美国937;人口最多中国,印度第二,美国第三;按经济发展态势将世界分为 发达国家(20个,主要有美加英法德意日新澳)和发展中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点。 3、语言联合国日常用语: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使 用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4、中国外交政策:对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宗旨维护世界的和平。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2 经度与纬度 ①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 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_半球。 ②纬度:某地的地球半径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赤道为0°,北极点为90°N, 南极点90°S..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 ③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地球仪上某点的纬度就是该点 上北极星的仰角大小) ④大洋中部经线:太平洋──180度经线;大西洋──西经20度经线;印度洋─东 经80度经线;北冰洋─跨360度经度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3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高中地理教研组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组计划 (1710字)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

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读图方法研究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

[其他论文文档]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不能吃透知识点,经研究发现这种情况的发生存在诸多原因,其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障碍专门讨论活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活动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适量的运用活动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深入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逐渐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而且,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活动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运用的主要教学模式,能够确保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对此浅谈几点见解。 一、影响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的态度虽然显现出很冷静或者严肃的状态,但学生始终都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不愿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与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就会较差。在高中阶段,学生会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同时也会提高自我价值。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如学生不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但也不会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只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地理知识,导致地理知识水平低。另外,长期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学生与家长都没能正确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不注重地理活动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地理知识较差。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只注重所讲的教学内容,不重视教科处之外的教学活动,导致了教学质量的降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给高中生传授地理知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积极性的降低。这也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改下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制定活动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地理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