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毛姆笔下中国人的形象

浅谈毛姆笔下中国人的形象

浅谈毛姆笔下中国人的形象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那么以他国为镜,可之何如?古往今来,有许多的外国作家笔下总是要涉及到对中国的叙述,对中国人的描写,毛姆便是其中之一。站在对方的位置观望,看看自己,了解自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出生于律师家庭,一生坎坷,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笔下的主人公也大都带着些许伤痛,在俗世沉浮,历经着生活的磨练,正如隐藏作品背后的他。历经磨难,战后周游世界各国,因为对神秘中国的好奇便亲自前往,此前他在创作期间就描写到了中国人,1915年《人性的枷锁》一书中就出现了宋先生这个中国人。怀着好奇游历中国,在那之后,创作出了以中国香港为背景的《面纱》,专注描写中国人的《在中国的屏风上》,提及中国人的中篇小说《信》,以及戏剧《苏伊士以东》其中勾画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形象,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在这些“五颜六色”的中国人,就是作者毛姆笔下的“他者”也就是被注视者,被作家瞧在眼里,跃然纸上的人,诸如那位在寄宿公寓里的宋先生,那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王志成,那些在破乱的大街上行走的犹背负重担如骆驼般踟蹰,藏于这些人身后的便是注视着,是毛姆,用着严谨透亮的眼光,肆意地打量,好似在思考,在领悟,在慨叹一般,思考什么?领悟什么?慨叹什么?这些他者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在照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了自己,他此时大概是看到了他自己,作为别人的我们,也在镜子面前审视自己,寻求前方的路,朝着的方向。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一千人在一个人的眼中也只是那一个人。在毛姆笔下,中国人已经化零为整,化整为一,各行各业的人,各形各貌的人,全部长了一副面孔,全部具有了一样的心肠,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

泱泱大国,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的外国人的注意,黄皮肤,黑头发,惊住乐许多的注视者。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想要人人都不尽相同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怎么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呢?在毛姆的作品中,勾画出的中国人形象,却是相同的,丑陋的。《人生的枷锁》中的宋

先生,是毛姆凭想象创造出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小说里描述:“要不是姓宋的,事情本不会这么糟,黄皮肤,塌鼻梁,一对小小的猪眼睛,这才是使人惶恐不安的症结所在。想到那副尊容,就叫人恶心。”在描述中,“黄皮肤”、“塌鼻梁”、“小小的猪眼睛”这样的素描之下,这个人可谓是不堪入目至极,这样的丑八怪,我是不曾见过,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见过?再如他在《面纱》中对中国孩子的描写,“面黄肌瘦,身同侏儒,扁平的鼻子,几乎没有正常人的模样,一看便令人生厌”。“侏儒”这对正常人来说,是最真白的蔑视了吧!中国人的外貌,脸部轮廓不是很明显,没有欧洲人的面部立体,这虽然是事实,但是不代表这中国人就是丑陋的,难看的,中国人的脸正是其中庸平和之道的体现,然而在作者的笔下,这样的中国人难看到令人生厌,这就是赤裸裸的丑化!又如《在中国国的屏风上》中,对中国人整体形象的描述,蓬头垢面,褴褛不堪,浑身散发着恶臭,这是对广大下层老百姓的展示,这样的笔力,未免用力过猛了。

如果说丑陋的外貌是作者亲眼所见,无可非论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人内在形象的刻画,可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在毛姆的描述中,分为两类人,这两类人是社会的不同阶级层面的人,一种是社会地位稍高的人,他们身上有这一个在外国人看来什么反感地性格,那就是精明,机警和谨慎,好比那位长相丑陋的宋先生,在主人公菲利普看来,这位宋先生可是为精明的主,有能够提前预知危险的鼻子,并且能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灵敏的反应,令人钦佩。还有《信》中的王志成,在他的雇主乔伊斯先生眼中,他的这个职员天生就具有当律师的风范,做事十分严谨,又或者作者的《在中国的屏风上》中描写的似黄鼠狼般的官吏,精明的不像人。这些人的精明,在作者的笔下,好似不是褒义词,渐渐演变成了淡淡的讽刺。然而在对下层老百姓的刻画中,毛姆却多出了一些同情,对这些无知的,愚昧的,衣衫褴褛的怜悯。在《面纱》中,毛姆详细地描绘出了中国的生活画面,以女主人公凯蒂在路上所见为依托,看到了那些低着头,弯着腰,掺着手,扶着墙的一群人,看到了那些衣服破烂,浑身脏乱的一群人,这些人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如毫无生气的行尸走肉般,让人难受,就算是再狠硬的心肠的人,也该收起自己那鄙夷的心了。

正如前文中提到过的,注视者在注视他者的同时,看到了自己。在毛姆笔下之所以出现这些丑陋的人,或者这些惹人同情的老百姓的原因是什么。从注视者

来说,便是自身的傲慢与偏见了。虽然毛姆对于中国的文化是推崇的,他喜欢中国的文化,但是在中国人的治理之下,中国的文化,渐渐朝着不好的方向而去,这让毛姆心中的那本来这有一点点的对于自己国家的傲气升腾了。就好像在《苏伊士以东》中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优劣之比一样,西方人在面对这这样的中国时,有的是自己的傲气,这是那个时代西方的整体的意识形态,社会的整体态势。毛姆做为西方的一员,潜移默化之下,难免会有这样的眼光,也属正常。其次,是作者自身的精神需求,在面对中国时,他有自己的偏见,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喜爱,中国对于他来说,一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在面向自己的国家时,社会的毫无规矩,人性的丑态,金钱利益至上的现状让他窒息,让他想要逃离,他想要去改变,但自己势单力薄,而且只能舞文弄墨,如何去改,如何去变呢,这其实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利用,想要通过对中国的推崇来警醒自己国家的那么沉睡不醒的人,对他者的塑造,对中国人的描写,其中也折射出自身的一些特征,无知,不知改进等等。毛姆手里拿着一面镜子,镜子中照到了中国人身上的劣根性,不能搬上台面的丑陋,忽然之间,我们发现,镜子的反面也是镜子,照射出了毛姆背后的西方人的庸俗性,不能露在外面的污垢。正是有了这些比较文学的诞生,让那些不敢当面批评对方的话,通过笔触让你明白,激你改进。

《比较文学概论》

题目:浅谈毛姆笔下的中国人形象院系:文化传媒学院

班级:汉语1401B

姓名:岳崖

学号:1426110148

指导老师:曹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