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彻悟禅师语录

彻悟禅师语录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族姓馬,父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靡弗采覽。二十幻質無常,發出世志。病已,至房山縣,投三

庵榮年,詣岫雲寺恆實律師圓具。次年聞香界寺隆一法師焉。晨夕研詰,精求奧義,遂悟圓覺全經大恉。復依聽

,聽等經,圓解頓開。于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恉,了無年冬〖公元一七六八年〗,參廣通粹如純翁,明向上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磐石七世也。三十八年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4- 〖公元一七七三年〗,粹翁遷萬壽寺,師繼席廣通,率眾參禪,策勵後

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每憶永明延壽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況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棲心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

念而

已。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遷覺生寺,住持八年,百廢盡舉。于淨業堂外,別立三堂:曰涅槃、曰安養、曰學士。俾老病者有所依託,初學者便於誦習。師于禪淨宗旨,皆深造其奧。律己甚嚴,望人甚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眾精修,蓮風大扇,遐邇仰化,道俗歸心,當時法門為第一人。嘉慶五年〖公元一八○○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以期終歲。柰因衲子依戀追隨,致難避迹。師為法為人,心終無厭,遂復留眾,俄

如是者又十年。十五年〖公元一八一○年〗二月,詣萬壽寺掃粹祖塔,辭諸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山外護。囑曰: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

淨土好相見也。三月還山,命豫辦荼毘事物。十月十七日,集眾付院務。命弟子松泉領眾主持,誡曰: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

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淨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絃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臨示寂半月前

,覺身微病,命大眾助稱佛號,見虛空中幢旛無數,自西而來。乃告眾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以住世相勸。師曰:百年如寄,終有所歸

,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監院師貫一,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

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眾稱佛號愈勵。師面西端坐合掌曰:稱一聲洪名,

,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豐滿,髮白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6- 毘,獲舍利百餘粒。門弟子遵遺命,請靈骨葬于普同塔內。師生于乾

六年〖公元一七四一年〗十月十四日未時,終于嘉慶十五年〖公元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嘉慶十七年壬申九月既望,有師弟子惺聰者,持師之行實,請敍于余。余與師相契有年,素蒙開

迪良多,師真過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既具辯才,兼持苦行,終如一,余所目覩。故此錄不容一字假飾。愧余不文,特質言之,以信云爾。 拈花寺慕蓮杜多體寬申敬敍 有清

宏闡

北之

紅螺,迄今百有餘年。海內稱淨土門庭,首推紅螺焉。師早年文字悉自棄,門人喚醒、了睿輯錄餘燼,益以晚年所作,由師手自刪定為兩。師西逝後,門人松泉刻于北方,名《夢東禪師遺集》。其《念佛伽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陀》一卷,先已別行。旋由浙江錢伊菴居士節其上卷,合念佛

陀仍為兩卷,易名《徹悟禪師遺稿》,刻于杭城。清季楊仁山居士又稍加刪節,改名語錄,刻于金陵,揚州藏經院遂以附淨土十要之後,合刻行世。而原集之在北方者,後人獲師遺稿,次第增入,雖較完足,稍傷陵

糊不可辨别。〗,公議集資

排印。爰重為編次,釐為三卷。復荷紅螺山普泉老和尚以本山所奉遺像見示,亟冠卷首,并為目錄,便檢尋云。

甲戌仲春菩薩戒弟子徐顯瑞識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8- 原敍 世之稱淨業者,自晉遠法師始,仰體佛慈,大啟渡門,鑿池植蓮,建堂

立誓。于時十八賢眾,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無念,無生而生。心印遞傳,迄至于今不墜。有夢東禪師者,法門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參契淵微。始則悟圓覺一經要義,繼則了解三藏十乘妙旨。盡棄舊習,專注淨業。虛其衷,平其氣,歷廿載如一日。無退轉心,克隨西生

願。

是以圓信圓解饒益眾生者,即以之證彌陀法界。遺集具存,讀之而益信師之所言:曰願、曰信、曰行;曰罪業懺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於一心之生。夫橫徧十方,豎窮三際,心之廣也。慮墜偏小,發大菩

提,心之宏也。任運感業,合道轉業,心之權也。清珠濁水之投,種瓜種豆之穫,鑄金

,尤反覆求詳,三致意焉。又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欲後之學者,于恒河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沙數中,履捷行簡。速出生死之關,共證安樂之境。拯拔群迷,胥

登彼

岸。其意亦何厚乎!師平昔於語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吟,大之總攝無餘,細之圓融無礙。對機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藥,無

病不療。如如意珠,無願不滿者,其如斯乎。余竊念宗教兩門語錄,浩如煙海,疏經注義,法恉昭明。而淨業之修為入道正軌,自龍舒、大佑

諸集外,言者闕如,宜師言之不可湮沒也。師之高弟松泉,以是集付刊,問敍于余。余即師文之奧衍者申言之,是為敍,三寶弟子誠安謹識。 附念佛伽陀原敍 訥堂老人率

廣通

覺生

有年所。茲乙卯冬,復

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

舉以示眾。如輩按

偈為

了如所錄故云當時一聞,心盪神怡,若深有領會焉。因仰體老人為眾苦心,諄諄如是,若不刊布,久必湮沒,遂壽之梨棗〖舊時刻版印書多用梨木或棗木,故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10-

”爲書版的代稱。〗。以期修淨業者,共為參味云爾。嘉慶元

辰佛歡喜日,受業弟子心雨稽首謹題 敍 癸巳〖公元一七七三年〗,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筆以記之。至丁酉〖公元一七七七年〗歲,以宿業深重,多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

殊、

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皈命。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夥。因順時機,且便自行,遂輟參念佛。時門牆見重者,謗燄以深信佛言不顧也。十餘年來,所有積稿,一旦付之丙丁〖丙以

不意者,于灰燼中撥出若干則,然百不存一矣。嗣後為業風所吹,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資福兩剎,為虛名所誤,往往有請開示索題跋者,迫不

得已

日久歲深,復積成卷。戊辰〖公元一八○六年;嘉慶十三年。春李居士在山聽講,聞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剞ji 劂jue2:的刀具。二:雕板;刻印。〗。余曰不可。身既隱矣,焉用文間隱者之言尚然。余已棲心淨土,復何文字可留?居士堅請不語,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嘉慶歲次庚午〖公元一八一○年;年。〗九月重陽後三日訥道人書于資福二有丈室 人

誨人

頌題,

逮輟參後,一意西馳,從前所作,盡令焚之

。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冬,睿始親炙

座下。次歲解制,同學喚醒師欲旋梓里:故乡。〗,臨行遺余鈔本語錄一卷,題曰碎瑚析檀,內詩偈等作,余甚愛而吟玩之,惜未暇問出何人手筆。壬子〖公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12- 元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七年。〗夏,老人遷住覺生,睿亦隨往。一

日老人見之問曰:此錄燒已數年,子安得有此?睿述所由。老人曰:當時所焚如此者數本,此必喚醒多事,私竊留者,仍命焚之。睿始知為老人之稿本也。由是愈加珍秘,且私囑同人將各所記憶,或別有收藏者,求而時襲之,然希圖完璧不可得也。及老人退居紅螺山寺

,以

期靜養。由禪者追隨不捨故,體恤眾心,復成叢席。丁卯〖公元一八○七年;嘉慶十二年。〗昶亭居士來山聽講,法喜怡神,深生感激,索所存語句,並堅請老人開示淨土宗旨,及啟信發願立行用心修持等文,合前詩偈等篇,共為兩卷。而老人復將宗門中語句刪去大半,

今所傳者止此耳。《念佛伽陀》久已別行。嘉慶乙丑〖公元一八○五年〗,又得老人

顧睿

識,謬承齒錄,自慚未能克振先宗,光揚法道。但恪守成規,謹仿腳迹而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已。每生厭離,竊常私祝老人現屆蓮邦,何吝文殊金臂,遙摩睿

頂,

一安慰之也。抑或未敢私先導師,必待彌陀同至,始攜睿手往育珍池乎。心懷劇切,語吐真實。良由苦海濤洶,業風無定,此生錯過,後世何追?更祈老人于寶華臺上,無量光中,遙相攝受。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佛成道日不肖了睿謹識 重刻敍 余輯徹師遺稿成,或問念佛往生之道有要術乎?余曰:有。確信而已

矣。淨土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矣。憶昔從學單華藏夫子請益

揚淨土者。慕之

。丙寅〖公元一八○六年;嘉慶十一年。〗遊燕,竊幸獲禮座矣。至則

師已移居紅螺,相距信宿程,以俗羈不果行,悵緣慳者久之。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嘉慶二十三年。〗之春,真益子自京攜師集來,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14- 余獲讀焉。歎其示眾之語語悲激,往生之種種確鑿。密授北濟宗風,曠

遊南台教海,不覺涕泗悔憤,何當年之阻于咫尺,遽交臂而失之耶。嗟夫,娑婆忍土,境苦而壽促。稍知發大心者,孰不警惕無常,思出生死。然終以不得其門而止。即有多生善根,皈敬三寶,且知有最上往生之捷徑。又或以一己之見聞未確,反疑傳載或過其實,卒至懷疑自悞,

以待死。吁,確信之難生有如是耶。今徹師之西歸也,數月前辭囑外護,次第諸務,則預知時至之確也。幢旛盈空而來,諸大菩薩繼至,臨終之頃,彌陀親接,則報終境現,佛菩薩接引之確也。然猶師一人之獨見也。若夫異香浮空,七日如生,髮白變黑,舍利鱗砌,此則當時眾見眾

知,往生之確瑞,徧布支那,而無所用其纖疑者也。人若聞此而仍不知霍然猛

自遠公開淨土法門為初祖,其後可登祖位者,殆不乏人。而自古沿傳,以善

徹悟大師遺集 卷首

、少康、永明、省常、蓮池,思齊諸師為淨宗九祖。

來際,足以聞風興起。後有繼列祖位者,殆不可遺也。生續以師《念佛伽陀》相贈,而松濤開士謂宜重

梓以資若干,遂擇兩集之精談宗教淨者刊之。其餘雜著,備天下後世會宗教而同歸淨土,尤當於三資糧中,決以確也。松師勸人念佛僧,西天目淨文長老之戒子也。

清嘉己卯夏六月既望虎林三寶弟子錢伊庵謹敍 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此

年擇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于金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後以

徹悟大師遺集卷首

-16-

徹悟大師遺集 卷上

卷上

門人喚醒了睿輯錄

法語 示眾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

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

。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

念之

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

徹悟大師遺集 卷上

-18- 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

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

緣相

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輭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者。即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

徹悟大師遺集 卷上

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

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一切境界。惟業所感。惟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

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

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

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徹悟大師遺集 卷上

-20-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

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

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

母。

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