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授课人:王建辉

授课班级:名著欣赏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6日

课型:活动课

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完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具有同源性。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教师资料掌握

一、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

(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

二、具体分析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它凝练含蓄丰厚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古曲较之当代通俗歌曲拥有更内敛、丰富的情感,更浓厚的文学韵味。所以取古文的精美加之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以整诗入曲(当代歌曲)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

1、《十面埋伏》里的《佳人歌》——没有丝竹伴奏,惟有钟罄鸣响,章子怡如流云般的轻吟在《十面埋伏》中如绕梁三日的余音。正是那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再现了汉魏时期的音律文化。失传千年的古韵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正是这种听觉上的神秘莫测,简单的“倾国倾城”的歌词背后,也不再单纯了。“十面埋伏”正始于此,知情的人用心,旁观者揪心,反被其吸引。就是从这玄妙的词曲开始,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当危急的秦汉时代。歌,自然地引你入了境。

2、摇滚乐《满江红》王越:“气吞万里”,侠骨仁心,豪情冲破冠发。较之罗文版《满江红》在《射》中的表现,摇滚的力量显得更加豪迈了。如果一纸文字体会不深的话,音律的震撼也会在这顿挫中燃烧得人热血翻腾,如身在其境。

3、《明月几时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曲目

曲风仍传承了原诗的飘逸旷达,节奏由起伏到舒缓,更贴合了诗人由怅惘到感悟的心理历程。我们的演绎可能更多些温婉空灵,最后在平静的曲调中轻唱出那句“但愿人长久”应能给大家深刻的印象。

这首曲子用配乐加唱的形式将诗表达出来,合成乐器的清脆,管风琴的悠扬,加之回环向上的旋律,使人如身临其境,更好地诠释了诗人的感情。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古典诗词成为歌词创作的素材并为音乐注入蓬勃的生命力。音乐与诗歌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中,从听觉和想象空间给人以精神愉悦。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为追求视听享受和情感释放的开拓探索中,碰撞、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今天,我们拨动古典诗词悠长而动人的琴弦,在反复吟唱中,为历史与现代,为古典与流行架起一座音乐的桥梁。

事例列举:

1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

思考;与《蒹葭》相比,《在水一方》在文字、意境、情感上有什么沿袭和新意?

A:诗经中的名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歌中演绎为:“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开头舒缓悠扬的旋律加上邓丽君轻柔内敛的歌声,向我们展示的是缠绵悱恻的情景,是缥缈得宛如仙境的青草河畔。

B:与原诗相比,歌词突破了古典诗歌对字数与形式的束缚,用现代文字将诗境完全重现,仍然很柔美、朦胧,在情感上,男子的相思、仰慕之情似乎与音乐一同起伏,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上引起了聆听者的共鸣。

C:我们看到先秦文化在现代主流中依然得到传承与发展,并且在表达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境界在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更飘逸细腻,

2歌曲《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那么与古诗相比较,这首歌有什么特点,又有何创新?

A:歌中“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完全传递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思,仿佛千年之隔的两位难眠的人在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都呈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B:《涛声依旧》沿袭了《枫桥夜泊》中苦楚落寞的心境,然而,他描述的却不是落榜的苦楚,而是对昔日情人的怀念与关爱,像“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句,就是真情的告白。所以《涛声依旧》也就突破了单纯的情感继承,表达出与原诗截然不同的情感。歌词已经超越了诗歌对情景的限制,而更借助某一佳句来烘托意境,这种“移花接木”也不失为神来之笔。

C:诗词有了音乐才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音乐有了诗歌更长久的生命力,音乐与诗词的联姻必将是永远的流行。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以诗词为音乐的创作素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更表现了人类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们每个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最先接触的文学作品都是唐诗。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对诗词自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唐诗宋词作为每个中国人的启蒙教科书和深层文化积淀,其影响是

不可忽视的。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无形中指导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为现代流行音乐提供了一种复古的思路和风格。

事例列举:

1、林俊杰的《江南》。

这首歌很好地继承了宋词婉约派的唯美风格,使人仿佛隔离尘世,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南。像一个透明的旁观者一样,亲眼目睹了男女主人公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天天年年天天,年年天天年年,也许多年之后,当岁月的车轮碾过他们的青春,当时间的双手打开他们心中的情结,当两人再相逢时,在对方的眼眸中是否会浮现出那个烟雨迷蒙的江南?用青春、年华去陪葬一份模糊的爱,一份只属于一个人的感情。这是怎样的痛,又是怎样的幸福?或许我们心灵深处,也藏着如此一片最柔软的地方,哪怕在这个青涩懵懂的年龄。

2、屠洪刚的《精忠报国》

这首歌继承了豪放派的风格。古往今来,多少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驰骋疆场,保家卫国,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动人篇章。这首歌能让你想到中国古典诗词许多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八百里分麾下炙,塞外弦翻五十声”。

曹植《白马篇》中也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表达出誓死报国之心的句子。

和这些名句一样,《精忠报国》这首歌,也会让人感到异常激动,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随之澎湃激荡。

3、水木年华的《在他乡》

思乡之情也是唐诗宋词和现代流行音乐所集中表现的。

在他乡有这些诗句的意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水木年华的“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此中情味,只有在外漂泊的人才体会得深。

4、同羁旅之思一样,相思之情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在主题上的一个交汇处。

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让我们想到许多现代流行音乐。现在,就请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到的流行音乐说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流年》、《红豆》、《十年》、《黄昏》

相思之情,从古到今,绵远流长,一直流淌到我们的心间。

董莞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利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创作流行音乐,一方面使歌词更经典,另一方面使歌曲增添了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四)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区别。

是时代的差异,决定了古代诗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各有千秋;是思想的距离,使得古代诗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相去甚远。

古代诗词比之与流行音乐就如同中国的水墨画比之于西洋油画,一个含蓄内敛,一个明朗直白。又如广袤的大海比之于清浅的溪流,一个深邃迷蒙,一个清晰明快。

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超然为人称道了数千年。

《爱之初体验》中“如果你真的要走,把我的相片还给我”,直白的诠释了新新人类爱情的全新奥义。“留在你那里也没有用,我可以还给我妈妈”,又如利剑般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对于分手的无所谓,现代青年认为这才叫干脆、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其中的思乡之情着实让我们感动。“路漫漫”、“泪不干”思乡之情,含蓄、深沉的表达出来。但苦于“无纸笔”,也只好“传语报平安”。全诗没有一个“思乡”,但却把这种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一封家书》中却恰好相反,一上来便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直白地点出对亲人的思念和爱。后文又用书信文体写出自己的近况,不须父母担心,更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意味,使得全歌直白的平铺出亲情的深刻和思乡的眷恋。

虽然中国三千年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一座永不坍塌的丰碑,永远值得后人借鉴,但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的不同使古代诗词的内敛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直白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内敛的含蓄蕴藉,内容更深沉;直白的直抒胸臆,语言更煽情。总之,流行歌曲的歌词和古代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三、教师总结: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珍宝,现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都不应该也不会停止的,古典诗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通过本次校本课程学习活动,希望大家更好地接近古典、接受古典、欣赏古典,继承古典文化的优秀传统,避免创作上的粗制滥造,更重要的是找到我们生活中鉴别流行作品优劣的一把钥匙。

教学感悟:

“校本”课程不仅仅是转变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什么”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怎么学”要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学生自己规定和评价。

唐诗宋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用古代的唐诗宋词来改编成现代流行歌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 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 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要求:搜集并汇总源于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分组展示要求:各小组分类列举,其他小组补充。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一、诗词配曲式。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 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二,词句提取式。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歌曾经灿烂辉煌过,而今,古典诗歌似乎渐渐褪去它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大行其道。 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在他的文章《唐诗过后是宋词》开篇指出:现在已经是一个诗让位于歌的时代,“看着追星族们如痴如醉的样子,不由你不相信这是一个它的时代,看看诗人们失魂落魄的样子,不由你不承认这是一个没有了诗歌的世界,曾经辉煌过的诗歌在这种似乎不怎么高雅的流行歌曲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用一句成语说叫‘俯首称臣’。”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无奈。如同葛兆光先生这里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古典诗歌是“雅”,而流行歌曲是“俗”,两者泾渭分明。 然而,不同于一般自命不凡,对流行歌曲不屑一顾的文人,葛兆光先生对流行歌曲特殊的价值给以一定的肯定。 “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做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 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当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像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可以“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像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 当年柳永那种让满世界人传唱的“酸曲儿”就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没有哪一位会把柳永从《全宋词》里剔出去以纯洁文化队伍,那么我们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就不能屈尊光顾一下满天飞的流行歌曲呢? 整日里摇头晃脑吟味不已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翻成白话到底和流行歌曲有多大差别?” 诚然,我们可以把古典诗歌和流行歌曲进行对比,看看结果如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诗经·蒹葭》的“雅”。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中飞出的唐宋遗韵 ——浅谈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 高二语文郭丽娟时间:2010-11-18 导语设计: 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我们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里,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虽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但是流行的歌曲绝对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最爱。那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同学回答问题) 很多的流行歌曲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因为它是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 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是如何融合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1)

题目: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 授课人:王建辉 授课班级:名著欣赏 授课时间:2013年12月16日 课型:活动课 教学设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应仅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它应该建立在学生有兴趣研究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作为研究课题。中国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的重要内容,而流行歌曲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加入流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研究兴趣,从而带动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提高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又由于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此外还需要学生以组为单位集体研究探讨,这些步骤必须在课下完成。课堂上的短短四十分钟时间与其以草草的研究收场,不如交给学生,展示他们的智慧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一个好比高山上的千年积雪,另一个则像是奔腾而来的滔滔江河,似乎距离太远。但是滔滔江水的奔流是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二者具有同源性。而且,纵观整个诗歌发展史,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被谱上曲而广泛传唱的,比如我们讲过的典故“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或者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 因此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歌词之比较”,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共同研讨之后,都撰写了研究性学习论文,今天就由同学们来展示一下研究成果。 教师资料掌握 一、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课题: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 (二)古典诗词中的诗句构成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三)有些流行歌曲虽未直接引用或化用古诗,但却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某种思路或某种风格。 (四)二者毕竟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有必要研究一下二者审美标准的差异。 二、具体分析 (一)古典诗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古诗词可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它凝练含蓄丰厚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古曲较之当代通俗歌曲拥有更内敛、丰富的情感,更浓厚的文学韵味。所以取古文的精美加之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以整诗入曲(当代歌曲)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 1、《十面埋伏》里的《佳人歌》——没有丝竹伴奏,惟有钟罄鸣响,章子怡如流云般的轻吟在《十面埋伏》中如绕梁三日的余音。正是那简单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再现了汉魏时期的音律文化。失传千年的古韵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正是这种听觉上的神秘莫测,简单的“倾国倾城”的歌词背后,也不再单纯了。“十面埋伏”正始于此,知情的人用心,旁观者揪心,反被其吸引。就是从这玄妙的词曲开始,影片进入了一个相当危急的秦汉时代。歌,自然地引你入了境。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教案

课程(一)古典诗词直接配曲类歌曲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 问同学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好不好,美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二、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 PPT分别展示邓丽君和杨小琳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绿蓑衣》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歌曲,像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收录了12首,还有杨小琳的《绿蓑衣》中包含了十首。 教师问,这么多的诗歌,为什么上面展示的这些诗词会被谱曲传唱,进入流行乐坛? 三、学生思考交流: 1.为何现代流行歌曲能融入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 2.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乐坛呢? (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自由发表言论,带着问题进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 下面,通过老师对三首词的简单讲解中,我们来探寻答案。 四、《水调歌头》赏析 播放《水调歌头》朗诵音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原词和歌的不同体验。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大醉”遣怀(仕途不顺)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此词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今流行歌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值得探究,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本质上相差不大,在描写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古典诗词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创作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音乐本质主题内容思想取向影响优势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并称。作为文学体裁,诗词有其重要的分量。甚至一个朝代便因这样的文学体裁著称。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诗词承载了太多说不尽的言语,它们甚至是一个王朝的背影。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 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一个似乎是太俗,一个又是那样的高雅。但作为大众文化的最常见的代表,我们之所以说它流行是因为它有着广泛的受众。而其流行与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与节奏密不可分。这似乎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动情的吟唱或听一首流行歌曲时,那从心里涌出的感动决不亚于古人吟诵诗词时的投入。流行音乐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独特的情感选择与对当前社会的感触。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关系: 一、诗词与流行歌曲的本质趋同。 如果把唐诗、宋词称为唐宋时的流行音乐也不为过,更何况词更多的时候是配乐演唱的。说诗词与流行音乐的本质趋同是结合了一定的时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无论诗词还是流行歌曲都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气质文化在诗词与流行歌曲中都有着明确的反映,而且是作为主流文化反映的。 其次,古典诗词在那个时代与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流行。虽然诗的流行主要是在士大夫阶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社会的主流阶层由市民阶层取代了士大夫阶层。在宋词在鼎盛时期不仅为士大夫的所好,更是为市民阶层争相吟诵。而当今流行歌曲为普通百姓所喜爱,这不得不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I20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09(2007)01 0064 07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 从 诗经 、 楚辞 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 无题 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

研究性学习流行歌曲与古诗词

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当代流行歌曲的先祖,两者间有着一脉相传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可以说,流行歌曲在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将一些古诗词的 一流行歌曲中对古诗词的借鉴 随着历史沉淀,古诗词因自身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被流行歌曲吸纳、取材。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不少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就以著名词作者林夕的作品为例。他的歌词中句式齐整、长短错落有致,歌词本身就有其韵律美。就拿一首《K歌之王》来说,几乎每一句的字数大致相同,部分句子中压住韵脚。句式简单齐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自然,是当今文学当中难得之所在,我们越来越崇尚华而不实的美丽,却忘了,自然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最真实的本质。林夕的词中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学修辞,给听众以独特的意象,同时用细节、景色表现情感——王菲的《约定》之中,“旅馆的门牌”“当天吉他的和弦”,一点点细节的痕迹被主人公铭记在心里,他日约定的场景似乎历历在目。而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中“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也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都说三生河畔奈何桥处,情侣们若要约定下辈子再相见相爱便要在彼此掌心之间留下朱砂痣,而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寥寥数语,情人之间的眷恋缠绵似清晰可见。 2流行歌曲中采用古典诗词充实主题。古代以诗词传情,现代以歌传情。 例如《心有千千结》取自北宋诗人张先的《千秋岁·数 声鶗鴂》:“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又如,天后王菲的《红豆》一曲就总让人联想起情意绵绵的“红豆是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中红豆的相思子的身份。 《庭院深深》取自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深深二字,明显带着古韵,庭院更是古风十足的产物。如此化古为今,化词为曲,便是我们研究课题的例证。 另外还有如吴涤清的《烟花三月》、张眯的《敦煌梦》、周杰伦的 《青花瓷》、毛宁的《大浪淘沙》、费玉清《一剪梅》、邓丽君的《一江春 水》、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进的《巴山夜雨》等化用典故,用其意象,取其意境。如《涛声依旧》“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化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渔火”等意象。需要注意的是歌曲在借古诗词典故意象时,所表现的主题可能并不同于原作。如梅艳芳演唱的《静夜思》更多体现的是现代人生存中的孤寂感和空虚。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到了同样词汇给人的联想。而社会状况的改变也导致了这种变化——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不再是抒发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 遇的抑郁苦闷,而是迎合现代人的爱情追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不在乎是否能天长地久。 二“中国风音乐” 其最主要特征是“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是古典诗词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而成的中国的独特乐种。 中国风歌曲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但是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来烘托歌曲氛围,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典情怀: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穿秋水,只为等待归人。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实乃天作之合。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