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们身边的物质(基础性)

我们身边的物质(基础性)

我们身边的物质(基础性)
我们身边的物质(基础性)

《我们身边的物质》

基础性教案: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尹伟

【教材分析】

《物质的变化》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单元起始课。本课由“认识什么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第二部分,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第三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人人都接触物质,人人都在感受物质变化带来的一切。对于学生而言“东西”和物质只不过是一纸之隔,而对于具体到一些不可见物质时,学生难以辨别,需要老师帮助完善物质的概念。对于物质变化的区别,有的学生会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只停留在名称上,并未真正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知道一些物质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方法: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记录单、冰、A4纸、培养皿、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质”

1.认识教室内的物质

(1)引导:请你看看我们科学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学生回答)

小结: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板书:直接观察)

(2)[PPT 出示]:有哪些物质是间接观察到的?

提问: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那有没有间接观察到的呢?(板书:间接观察)

追问:空气是不是间接观察到的?

(3)[PPT 出示]: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小结:像这样直接观察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在科学上叫“物质”。(板书:物质)

2.例举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1)引导:刚才说的空气是间接观察到的物质,还有哪些也是间接观察到的?(学生回答)

(2)提问:声音和光是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请把你课前整理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物质在变化

1.演示:火柴燃烧。

(呈现火柴):这是什么?它由什么物质组成?

(演示燃烧实验)这些物质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示范填表)

2.演示:把冰加热,融化成水,水蒸发。

(呈现冰)冰是物质吗?

(演示加热实验)发生了什么变化?形态、体积等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和水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设计实验

(1)过渡:刚才老师做了两个实验,都让物质发生了变化,你能做一些让物质发生变化的实验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物质和工具。

[PPT 出示]材料:①A4纸②火柴③蜡烛④橡皮泥

工具:⑤剪刀⑥刀

(2)[PPT 出示] 实验记录单

引导:请两人一组选择其中的一种物质来实验,边做边填写实验记录单。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任务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

(3)[PPT 出示]温馨提示。

2.学生实验、记录。

(1)学生自主实验。

(2)部分学生完成指定实验

①用橡皮泥捏一个玩偶或者车标。

②点燃蜡烛。

(3)教师用相机记录活动过程中部分小组物质变化的现象。

4.交流汇报。

引导:你是怎样让物质发生变化的?观察到了哪些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交流汇报,教师适机出示物质变化前后的照片。

5.给物质的变化分类。

提问:如果要给这些物质的变化分成两类,你们要怎么分?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为分成产生新物质和不产生新物质两大类。

四、列举身边的物质变化

1.引导:前面我们研究了很多物质发生的变化,而且我们还根据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把物质的变化分成了两大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2.提问:有没有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PPT 出示]:人的生长相关数据、花朵绽放、蘑菇生长、苹果长霉菌等现象。

3.小结:物质都在发生这变化。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很多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其实,这节课,仅仅是我们研究物质变化的开始,还有一些更有趣的现象等着你。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形状、形态、大小变化

物 质 在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的物质

【记录单】

物质变化实验记录单

组员:

【作业辅导】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 物质 ,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而有些变化是产生了 新物质 。 (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数:40 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C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学时) 1)C程序设计(4学时) (1)C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2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时)。 2)数据结构(20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2学时); c.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学时); d.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学时); e.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1学时)。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40 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C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学时) 1)C程序设计(4学时) (1)C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2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时)。 2)数据结构(20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2学时); c.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学时);

d.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学时); e.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1学时)。 (3)非线性数据结构(5学时):了解典型非线性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存储和访问方式。 a.理解二叉树、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学时); b.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树和二叉树的转换方法(2学时); c.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图存储方式(2学时)。 (4)结构查找和排序(4学时):理解查找和排序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种查找(顺序、二分、分块)和三种排序(简单插入,简单选择和冒泡)方法和实现。 3)操作系统(8学时)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学时):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发展的历 程和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2)处理机管理(4学时);理解进程、进程的状态、描述方式、进程控制的手段, 进程的同步和互斥,进程通信和死锁等基本概念,理解进程调度的相关方法。 (3)作业管理(2学时):理解作业、作业的状态、描述方式、作业控制的手段,等 基本概念,理解作业调度的相关方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理解一个用户作业提交给计算机之后,操作系统控制计算机来执行该用户作业的基本流程。 2、实验安排(8学时) 共设置5组实验,分为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上机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课外实验包括3个实验,详细实验内容见实验教学大纲。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后成绩构成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 实验部分的考核包含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成绩采用实验出勤、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程序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软件技术基础》,黄迪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点总结

软件工程基础部分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 1、软件定义: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是包括程序、数据以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1)程序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的、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计算机执行的指令(语句)序列。 2)数据是使程序能够正常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 3)文档是与程序开发、维护和使用有关的图文资料。 国标(GB)计算机软件的定义: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规程、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 2、软件特点: 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而不是物理实体,具有抽象性,是计算机的无形部分; 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它没有明显的制作过程; 3)软件在运行、使用期间不存在磨损、老化问题; 4)软件的开发、运行对计算机系统具有依赖性,受计算机系统的限制,这导致了软件移植的问题; 5)软件复杂性高,成本昂贵; 6)软件开发涉及诸多的社会因素 3、软件的分类: 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或工具软件)

1)应用软件是为解决特定领域的应用而开发的软件。 2)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管理自身资源,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并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的软件。 3)支撑软件是介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协助用户开发软件的工具软件。 4、软件危机:是指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软件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软件开发的实际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确 ②开发出来的软件常常不能使用户满意 ③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存在漏洞,需要经常打补丁 ④大量已有的软件难以维护 ⑤软件缺少有关的文档资料 ⑥开发和维护成本不断提高,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 ⑦软件生产技术进步缓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增长 5、软件工程:此概念的出现源自软件危机。软件工程是指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以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的学科。 1)研究软件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开发费用内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的软件系统(高质量是指错误率低、好用、易用、可移植、易维护等)。 2)软件工程的三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①方法: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点储备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点储备

第一章:概述 1、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2、算法的几个基本特征:能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第二章:数据结构 1、逻辑结构: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可以看作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据模型。 2、物理(存储)结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顺序存储结构(存储空间连续)、链式存储结构、索引结构、散列结构 3、数据结构的运算是指对数据结构中的结点进行操作的集合,包括插入、删除、更新、检索、排序等。 4、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5、有时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数据的属性)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项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数据项是具有独立含义的最小标识单位,不可分割 6、顺序存储结构:通常定义一维数组来表示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空间 7、顺序表的插入 异常处理:(m为线性表的空间大小,n为线性表的长度<=m,插入的位置为i,i表示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 ⑴当存储空间已满(即n=m)时为上溢错误,不能进行插入,算法结束; ⑵当i>n时,认为在最后一个元素之后(即第n+1个元素之前)插入; ⑶当i<1时,认为在第1个元素之前插入 函数的代码实现: void insert(int *v,int m,int n,int i, int b) { int k; if(n==m) cout<<”出现上溢错误!”<

if(i>n) i=n+1; if(i<1) i=1; for(k=n;k>=i;k--) { v[k]=v[k-1]; v[i-1]=b; n=n+1; } } 8、顺序表的删除 异常处理: ⑴当线性表为空(即n=0)时为下溢错误,不能进行删除,算法结束; ⑵当i<1或i>n时,认为不存在该元素,不进行删除。 函数的代码实现: void delete(int *v, int m,int n, int i) { int k; if(n==0) cout<<”出现下溢错误!”<n)) cout<<”线性表里不存在该元素,不进行删除操作!”<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软件工程基础 一.选择题 1。软件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4个方面: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及(B) A).用户 B).需求审评 C).总结 D).都不正确 2。在原型法中称(A)为用户/设计者,开发人员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修改原型,直到满足用户要求为止。 A).用户 B).开发人员 C).系统分析员 D).程序员 3。下面不属于软件工程的3个要素是(D) A).工具 B).过程 C).方法 D).环境 4检查软件产品是否符合需求定义的过程称为(A) A).确认测试 B).集成测试 C).验证测试 D).验收测试 5.数据存储和数据流都是(D),仅仅是所处的状态不同。 A).分析结果 B).事件 C).动作 D).数据 6。数据流图和(C)共同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 A).HIPO图 B).PD)L C).数据字典 D).层次图 7。数据元素组成数据的方式的基本类型(D) A).顺序 B).选择 C).循环 D).以上全部 8。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数据流图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标识的图符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的是(A)。 A).控制流 B).加工 C).数据存储

9。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B)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A).目标 B).数据流 C).功能 D).对象 10。通过(B)可以完成数据流图的细化。 A).结构分解 B).功能分解 C).数据分解 D).系统分解 11。下面不属于软件工程原则的是(C) A).抽象 B).模块化 C).自底向上 D).信息隐蔽 12。(D)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它是单独命名的而且可以通过名字来访问。 A).模块化 B).抽象 C).精化 D).模块 13。(C)是指让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在物理上彼此靠近。 A).信息隐蔽 B).内聚 C).局部化 D).模块独立 14。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D)映射成软件结构。 A).数据流 B).系统结构 C).控制结构 D).信息流 15。程序流程图(PDF)中的箭头代表的是(B)。 A).数据流 B).控制流 C).调用关系 D).组成关系 16。在进行软件结构设计时应该遵循的最主要的原理是(C) A).抽象 B).模块化 C).模块独立 D).信息隐蔽 17。在结构化方法中,软件功能分解属于软件开发中的(C)阶段。 A).详细设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点储备

第一章:概述 1、程序=算法+数据结构 2、算法的几个基本特征:能行性确定性有穷性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复杂度主要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第二章:数据结构 1、逻辑结构: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集合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可以看作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据模型。 2、物理(存储)结构: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顺序存储结构(存储空间连续)、链式存储结构、索引结构、散列结 构 3、数据结构的运算是指对数据结构中的结点进行操作的集合,包括插入、删除、更新、检索、排序等。 4、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5、有时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数据的属性)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项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数据项是具有独立含义的最小标识单位,不可分割 6、顺序存储结构:通常定义一维数组来表示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空间 7、顺序表的插入 异常处理:(m为线性表的空间大小,n为线性表的长度<=m,插入的位置为i,i表 示在第i个元素之前插入) ⑴当存储空间已满(即n=m)时为上溢错误,不能进行插入,算法结束; ⑵当i>n时,认为在最后一个元素之后(即第n+1个元素之前)插入; ⑶当i<1时,认为在第1个元素之前插入 函数的代码实现: void insert(int *v,int m,int n,int i, int b) { int k;

if(n==m) cout<<”出现上溢错误!”<n) i=n+1; if(i<1) i=1; for(k=n;k>=i;k--) { v[k]=v[k-1]; v[i-1]=b; n=n+1; } } 8、顺序表的删除 异常处理: ⑴当线性表为空(即n=0)时为下溢错误,不能进行删除,算法结束; ⑵当i<1或i>n时,认为不存在该元素,不进行删除。 函数的代码实现: void delete(int *v, int m,int n, int i) { int k; if(n==0) cout<<”出现下溢错误!”<n)) cout<<”线性表里不存在该元素,不进行删除操作!”<

软件技术基础复习大纲

软件技术基础复习大纲 一.填空题 1.数据结构的内容: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对数据的操作。 2.数据的逻辑结构两大类: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3.数据存储结构的4种形式: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散 列存储方法。 4.时间复杂度:常数阶O(1),--指数阶O(2n) 5.单链表的插入计算:s->next=p->next , p->next=s; 6.栈的定义:先进后出的线性表;队列:先进先出 7.栈用向量存放,位置固定不变 8.顺序栈的运算 进栈:s->data[++s->top]=x 退栈:return s->data[s->top--]; 9.空队列条件:front==rear ,满队列条件:(rear+1)%Maxsize==front 10.一维数组特点:线性聚集,一头一尾; 11.二维数组的存储:行优先顺序和列优先顺序; 12.二维数组的计算公式:a[i]=L0+i*L 13.串是线性表; 14.二叉树的性质: ①二叉树的第i层上的结点数目最多为2(i); ②高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③任意一棵二叉树中,若终端结点的个数为n0,度为2的结点数为 n2,则n0=n2+1.

15.图的三种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邻接多重表。 16.连通分量:无向图G的极大连通子图为G的连通分量。 17.强连通分量:有向图G的极大连通子图为G的强连通分量。 18.入度与出度的关系:1:1或相等。 19.常见的遍历图方法: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 20.在单链表中的一个结点中有1个指针。 21.软件的定义:软件是计算机程序,规则,相关的文档以及在计算 机上所需要的数据。 22.软件工程的三要素:方法,工具和工具。 23.软件工程学研究内容: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24.软件过程是软件产品生产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 25.软件工程的过程模型: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三个时期 组成。 26.常见的软件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 模型。 27.软件设计概述的两阶段—一阶段:概要设计,二阶段:详细设计。 28.软件设计基本原理:(1)模块化(2)抽象与逐步求精(3)信息隐 藏(4)模块独立性 29.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进入或访问一个模块的 点,以及通过接口的数据。 30.软件编码的风格:清晰,易读,意理解。 31.软件测试的目的:找错。

软件技术基础知识

软件技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 1、算法和算法的特点 2、数据结构:指相互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表示了数据的逻辑关系(前后件关系)。按照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线形结构和非线形结构。 物理结构:表示了数据在计算机上的存放形式,也称存储结构。按照存放形式的不同分为: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 3、线形结构的条件: 4、线形结构通常称之为线性表。顺序存储的线性表称为顺序表,链式存储的线性表称为线性链表。 5、对与空的数据结构可以为线性结构也可以为非线性结构。 6、顺序表和线性链表的特点。 7、栈和队列的特点。 8、栈和队列可以采用顺序存储也可以采用链式存储。 9、双向链表和循环队列。 10、树和二叉树 11、二叉树的基本性质 ①第k层最多具有的结点数。 ②深度为k的二叉树最具有的结点数。 ③任何二叉树对为0的结点数和度为2的结点数的关系。

12、满二叉树的特点。 13、完全二叉树的特点。 14、二叉树的遍历 15、顺序查找适用的情况。对长度为n的线形表进行顺序查找最坏的情况需要查找的次数。 16、二分法查找适用的情况。对长度为n的线形表进行二分法查找最坏的情况需要查找的次数。 17、排序的分类。 交换类排序:冒泡排序法,最坏的情况需要比较的次数。 插入类排序法,堆排序法。 第二章 1、编程的良好习惯要求:根据需要添加相应的注释,应该有良好的视觉组织,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可读性和清晰性,然后在考虑效率。 2、注释的分类: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3、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 4、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 5、对象是属性和行为的封装体。 6、对象的基本特点:标识唯一性,分类性,多态性,封装性,摸快独立性。 7、类和实例之间的关系。 类是具有共同属性和方法对象的集合,是关于对象的抽象,一个具体

最新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复习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复习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四个阶段:第1代:1946~195×电子管计算机 代表性机种:ENIAC 第2代:195×~196×晶体管计算机 代表性机种:TRADIC 第3代:196×~197×集成电路计算机 OS,编译系统,各类高级语言,百万~千万次/秒 代表性机种:IBM360 第4代:197×~ 现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代表性机种:ILLIAC-IV 199×~ 20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亿万次以上/秒 一、计算机的字长: 1)字长4位阶段 1971年1月,英特尔(Intel)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枚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 2)字长8位阶段 1974年4月1日,Intel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 1974年12月,装配有8080处理器的计算机“牛郎星”诞生,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装配有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从此掀开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l Computer)的序幕。 3)字长16位阶段 1982年2月,Intel公司发布80286处理器。 4)字长32位阶段 1985年7月,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枚32位处理器80386。 1985年11月,微软公司正式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 5)字长64位阶段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正式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统。 1995年11月1日,Intel公司推出Pentium Pro处理器。 2007年1月8日,Intel公司发布了用于个人计算机的65nm酷睿2四核处理器和用于服务器的四核处理器。 二、计算机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个人计算机(微机) 提问:微机属于第几代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数值计算、数据及事物处理、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系统、通信与网络 发展趋势:由大到巨:追求高速度、高容量、高性能 由小到微:追求微型化,包括台式、便携式、笔记本式乃至掌上型,使用方便,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功能化 四、计算机工作原理:储存程序与程序控制(EDVAC) 五、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主频:主频是CPU工作的时钟频率,是指计算机CPU在单位时间内工作的脉冲数,它在很

北师大 结构化学 第4章 分子对称性和群论

北师大 结构化学 课后习题 第4章 分子对称性和群论 习题与思考题解析 1. 以H 2O 为例说明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的含义。 解:H 2O 分子为V 型结构,若将该分子经过O 原子且平分H-O-H 键角的直线旋转1800便可得到其等价图形,该直线称为对称元素-对称轴,其轴次为2,即为二重轴,用2C 表示。 绕2C 轴的对称操作叫旋转,用2 ?C 表示。 2. 写出HCN ,CO 2,H 2O 2,CH 2==CH 2和C 6H 6分子的对称元素,并指出所属对称元素系。 答:HCN 分子的对称元素:1个C ∞轴、∞个v σ面,属于'v C ∞对称元素系。 CO 2分子的对称元素:1个C ∞轴、∞个2C 轴、1个h σ、∞个v σ面和i 对称中心;属于'h D ∞对称元素系。 H 2O 2分子的对称元素:只有1个2C 轴,属于'2C 对称元素系。 CH 2==CH 2分子的对称元素:3个相互垂直的2C 轴、3个对称面(1个h σ、2个v σ), 对称中心i ;属于'2h D 对称元素系。 C 6H 6分子的对称元素:1个6C 轴、6个垂直于6C 轴的2C 轴、1个h σ面、6个v σ面、 和对称中心i ,属于'6h D 对称元素系。 3. 试证明某图形若兼有2C 轴和与它垂直的h σ对称面,则必定存在对称中心i 。 证明:假设该图形的2C 轴与z 轴重合,则与它垂直的h σ对称面为xy 平面。则对称元 素2()C z 和()h xy σ对应的对称操作2 ??(),()h C z xy σ的矩阵表示为: 2 1 00?()0100 01C z -=- 和 100?()010001h xy σ=- 则 21 00100100???()()010010010001001 001h C z x y i σ--=-=-=--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1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软件? 1.满足功能要求和性能的指令或计算机程序集合; 2.处理信息的数据结构; 3.描述程序功能以及程序如何操作和使用所要求的文档; 二.软件危机以及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1.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迅速普及的趋势。软件产品“供不应求”。 2.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3.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往很不充分,用户对“已完成的”的软件系统不满足的现象经常发生。 4.软件产品的质量不容易保证。 5.软件产品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6.软件产品的重用性差,同样的软件多次重复开 发。 7.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重要的方面: 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的复杂性; 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三.有哪些软件工程方法学及其要素? 1.使用最广泛的软件工程方法学是结构化方法学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学。 2.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四.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有哪些活动? 4.1软件生存周期 一个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到软件废弃不用的整个过程。 4.2 开发活动 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先后细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 4.3 各活动阶段主要文档 4.3.1可行行分析和项目开发计划 可性行研究报告 项目开发计划 4.3.2需求分析中的文档 需求规格说明书 初步用户使用手册 确认测试计划 修改完善的软件开发计划 4.3.3 概要设计阶段文档 概要设计说明书 数据库说明书

修订的测试计划(测试的策略、方法、步骤) 4.4.4 详细设计阶段 详细设计说明书 4.4.5 系统测试阶段 系统测试计划文档 五.有哪些主要生存期模型? 瀑布模型、原型开发模型(快速原型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 5.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传统的软件周期模型)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固定顺序:计划、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上一阶段完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整个模型就像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 优点:可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严格规定了各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一阶段结束后,都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及它最相适应的开发方法是结构化方法。 缺点:不适应用户需求的改动。 5.2 原型模型 5.2.1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的用途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即被抛弃。主要用于需求分析阶段。 不追求也不可能要求对需求的严格定义,而是采用了动态定义需求的方法,所以不能定义完善的文档。 特征:简化项目管理、尽快建立初步需求、加强用户参及和决策。 具有广泛技能水平的原型化人员是原型实施的重要保证。原型化人员应该是具有经验及才干、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衡量原型化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是他是否能够从用户的模糊描述中快速获取需求。 5.2.2 演化模型 在快速原型模型中,原型的用途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即被抛弃。而演化模型应用于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是从初始模型逐步演化为最终软件产品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快速原型模型是一种“抛弃式”的原型化方法,而演化模型则是一种“渐进式”的原型化方法。 5.2.3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主要用于设计阶段,把软件产品划分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分别进行设计、编程、集成和测试。新的增量构件不得破坏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 5.2.4 原型模型小结 从下面的有关原型化方法的叙述中,选择出正确的叙述: (1)快速原型方法是一种企图克服传统软件周期模型缺点的开发方法。 (2)在用户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组织和管理的时候,应该使用原型化方法。 (3)在用户没有明确地肯定其需求的时候,应该使用原型化方法。 (4)在用户不希望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时候,应该使用原型化方法。 (5)使用原型化方法时应该使用第三代编程语言。 (6)原型化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用户的参及和决策。 (7)原型化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抛弃式、演化式和递增式。 (8)原型化方法大致可分为演化式和递增式。 (9)采用原型化方法时,软件的开发成本较高。 (10)采用原型化方法时,关键的因素是建立原形的速度,而不是原形运行的效率。 5.3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综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中的演化模型的优点,还增加了风险分析。螺旋线第一圈的开始点可能是一个概念项目。从第二圈开始,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始了,新产品的演化沿着螺旋线进行若干次迭代,一直转到软件生命

软件技术基础—大纲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二○一一年七月 课程编号:0 课程名称:软件技术基础 课程学分:4 课程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上机),32学时;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C)》或者其它高级语言 适用专业:四年制本科非计算机(理工类)专业 开课年级及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开课院(系)及教研室: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计算机教研室 考核方式:考试 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对于大学各类专业(尤其是自动化、测控与仪器等非计算机的电类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与开发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不可少。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软件应用和开发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本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其运算,以及常用的查找和排序算法;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发程序设计和进程管理以及存储空间的组织。4.学习和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关系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SQL语言的使用。 5.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测试、调试基本技术。 三、本课程的内容 第一章算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算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算法的复杂度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计算时间和空间的复杂度。 2.教学内容 1. 1 算法的基本概念 1. 2 算法描述语言 1. 3 算法设计基本方法 1. 4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算法的概念及其特性,算法的复杂度。其中算法的复杂度的计算是本章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基本数据结构及其运算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线性表结构及其运算、树与二叉树的概念和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及其遍历算法。 2.教学内容 2. 1 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 2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2. 3 线性链表及其运算 2. 4 树与二叉树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与重点:线性表、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树。 第三章查找与排序技术 1.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线性表基本的查找技术和基本的排序技术。2.教学内容 3. 1 基本的查找技术 3. 2 基本的排序技术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基本的查找技术、基本的排序技术。其中有序表的对分查找、简单插入排序与希尔排序以及简单选择排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操作系统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考点指导 考点1 :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基础★★★ 考点点拨:本考点考查软件工程和软件生成周期的概念,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以及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试题1】软件工程三要素是______。 A)技术、方法和工具B)方法、工具和过程 C)方法、对象和类D)过程、模型、方法 答案:B 分析:软件工程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软件工程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如何做”的技术。软件工具为软件工程方法提供了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软件工程过程定义了:方法使用的顺序、要求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质量和适应变化所需要的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各个阶段完成的工作。 理论链接:软件工程概述 1.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是指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概括的说即为:能否满足对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能否维护数量日益增长的现有软件? 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一类求解软件的工程,它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中,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软件工程准则可以概括为六条基本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存周期计划严格管理;(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应能清楚地审查结果;(6)合理安排软件开发小组的人员。 【试题2】软件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______。 A)计划阶段、开发阶段、运行阶段B)计划阶段、编程阶段、测试阶段 C)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调试D)需求分析、功能定义、系统设计 答案:A 【试题3】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的一个阶段是______。 A)书写软件文档B)软件维护C)稳定性测试D)书写详细用户说明 答案:B 理论链接:软件生存(生命)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从时间角度对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软件生命的漫长周期依次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要点 wwb 呕心整理 收到的记得粉我哦~~~ 第一章 信息与计算机 1、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 2、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4、信息的基本属性 (1)事实性 (2)等级性 (3)可压缩性 (4)可扩散性 (5)可传输性 (6)共享性 (7)增值性与再生性 (8)转换性 5、信息的三种层次 数据采集——数据 数据处理——信息 信息融合——知识 6、信息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在: 1)信息科学的巨大发展 2)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 3)社会生产力的需求 4)信息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需求 7、信息时代的特点 ·市场环境变化巨大 ·机遇与挑战并存 ·风险与效益并存 ·多媒体、全球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 8、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具有记忆能力 (3)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9、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末 电子管 第二代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前 晶体管 第三代 20世纪60年代中~70年代前 集成电路 第四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从应用角度 60年代 大型机;70年代 小型机; 80年代 个人机;90年代 全球网络 10、数字化信息的特点 ① 容易交换,只要有传播媒体,即可畅通无阻,无处不达。 ② 可以大容量 高速度传输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③ 稳定性高,传输途中不受干扰,可以原原本本还其本来面貌 11、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科学研究与科学计算 ·事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功能 ·生产过程控制 ·人工智能 ·计算机网络通信 ·计算机教育 ·多媒体 12、计算机面临的挑战 自然科学领域 社会科学领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