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考纲解读系列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考纲解读系列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考纲解读系列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考纲解读系列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

【2012高考考纲解读】

2012年《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一、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考点】

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需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常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或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或错误的一项。

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说】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

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个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种用法。

考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说】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包括以下考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

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相异的主要方面。

考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及断句

【考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翻译成现代汉语”,从2002年起,由客观性试题变为主观性试题,要求将文言文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考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

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选择题型。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

考点6: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时较直露,有时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

【考点回顾】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

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答案】B

【解析】A项“奇”,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诛”是杀的意思;D项“弛”是松懈、松弛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所考查的实词在中学阶段都学过且出现频率较高,其词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留存。要求根据具体语境把握含义。

【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他的;第二个“其”副词,表祁使语气,一定。B 项第一个“之”代词,他;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来。D项第一个“乃”副词,却,竟然;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答案】C

【解析】①是李迪性格才能,④是李迪因先前忤章献皇后意而被贬,⑤是李迪欲为皇上祈祷好年成。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

是和好了。

【答案】D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给文言文段断句”能力层级B,这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文:。

【答案】①(太后)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②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附: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它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为了避开五代的战乱,把全家迁到了濮地。李迪深厚有器量,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感到很惊奇,说,“你是辅才啊。”后来参加考试以第一名中进士,被提拔做知制诰。宋真宗到亳州去,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做亳州知县。一群亡卒洗劫城邑,政府派兵抓捕,很长时间都没有抓到。李迪上任之后,召回所有派出去的士兵,暗中察访贼寇的藏身之处,亲自部署骁勇精锐的士兵,一举擒获贼寇,然后斩首示众。

当初,皇帝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书劝谏,认为章献出身贫寒,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被杀,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任敢说话的。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帝豁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朝政,把寇准贬到雷州,认为李迪和他们是朋党,把李迪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任河南的知府。到京师来朝拜,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现在我把皇帝保养到这种程度,你认为怎么样啊?”李迪回答说:“我深受先帝恩惠,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到这种地步。”太后也很高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

..丈夫也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

【答案】D

【解析】率:都,全。

【答案】A

【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答案】C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重点

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要想准确的判断这类题目的答案,一定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语句,相互印证来确定选项是否正确。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文:。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文:。

附: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答案】C

【解析】C项“薄”根据语境应该是“逼近”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D

【解析】①是表现朱昭的雄辩能力的,不能表明他坚决主张抗敌,据此可排除A和B;

⑥是写朱昭战败出逃的,据此可以排除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D

【解析】D项中“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和“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朱昭将要出战”,“敌人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文:。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附:参考译文

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

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

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

附:参考译文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四、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1—3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①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②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俯楷高官昱爵。③轻儇:轻佻,不庄重。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索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全文的理解的能力。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文:。

⑵自薪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文:。

【答案】(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它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解析】⑴句中要注意“且”(况且)“宁”(难道,怎么)“以”(因为)“忧”(使……担忧),以及语句的通顺;⑵句中应注意“诣而”(到,往)“代”(代替受罚)“匿”(藏),译出大意,语句通顺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根据近几年高考评分标准,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文语句的通顺。

附:参考译文

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信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

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

谦传》)

【答案】D

【解析】布:采取、施以。

【考点定位】考查文言实词。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答案】A

【解析】③是指为政效率,⑤是指为政勤勉。

【考点定位】考查文言阅读内容理解、归纳。

【答案】B

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译出大意,“嘉”“礼”“效”为关键词。

【考点定位】考查文言词语和句意。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寺,谦开厅事以待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考语文拉分题专项训练 专题14 文言翻译篇(含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拉分题专项训练专题14 文言翻译篇(含解析) 一、考点精析 《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具体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翻译需要特别注意把握整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做到句不离篇,这样才能表达正确。还要注意实词、虚词的翻译,语气的表达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高考文言翻译在命题的特点:(1)这一考点是课标卷文言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赋分10分,占总分的一半还多。(2)选句为两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的。(3)考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4)赋分点多。几乎一字之译关乎一分,绝对不可马虎大意。 答翻译题要做到: (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信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查疏漏: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防止疏漏失分的有效途径。 二、经典考题 1.(天津高考13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 《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晶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皆拔起孤露①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梳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梳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②,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爱业于应先生潜斋,每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方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风事心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面若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docx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 知能优化训练 中考回顾 一、(2019天津)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完成第1~3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 答案:A 解析:“岁”,每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 C.自谓少时用心 ..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 ..之盛而骄乡人者 答案:A 解析:“博士”,古义,古代学官名;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 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这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C 解析:“高度赞美”有误,应是“劝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 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悉: (2)喝使归舍.舍: 参考答案:(1)全,都(2)房舍,住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参考答案: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二、(2019海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一、(2017·日照)朔救乳母 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朔求救。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真题过招·知己 一、(2019·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百废具兴具: _ (2)宠辱偕忘宠: 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本文“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二、(2019·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2020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备考专题

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南京【古文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 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9.(4分)(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 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陕西【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2)实战演练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时2)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齐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②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③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④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⑤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⑥而去。 【注释】①会田:聚会打猎,常指两国以盛兵相向。②乘: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③檀子: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④泗上:泗水之滨。⑤特:仅,只。⑥怿:高兴,快乐。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内容分析:齐威王心中的宝物是什么?由此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靖郭君①将城薛②,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③:“毋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④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⑥,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之子,初为齐将,后升齐相,号靖郭君。②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③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④三言:三个字。⑤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⑥阴:庇护,荫庇。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中门客运用了怎样的劝谏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门客是怎样劝说靖郭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人物类

18.(2018·四川攀枝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①,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 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 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②,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③。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 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释】①垂将面缚:指马上就会成阶下囚。②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③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遗:送给) B、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宜:应当) C、但.乏粮食耳(但:只,仅仅) D、建德亲帅.大众(帅:元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D项,“帅”是“率领”的意思。 6、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B、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C、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D、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对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故根据句意,停顿应为: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 7、以下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皆请避其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锋芒 B、以是之故,为我所持——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 C、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如果)王世充出兵,一定不要和他交战 D、世民善之——李世民认为他很善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善”的意思是“好”。结合上文薛收献计的情节,D项句子应译为“李世民认为他的计谋很好”。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持续很久。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山西省大同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

山西省大同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4:文言文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共16题;共193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公主岭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学书不成,去去:离去 B . 又不肯竟学竟:完成 C . 毋妄言,族矣族:灭族 D .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亡:灭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2021届高考语文大二轮专题复习(旧高考)专题作业 14语用+默写+文言文阅读

14语用+默写+文言文阅读 (限时:40分钟满分: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B.汗牛充栋蔚然成风酣畅淋漓气贯长虹 C.浩如烟海蔚然成风淋漓尽致大气磅礴 D.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淋漓尽致气贯长虹 答案 C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4分)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参考译文】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 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D项“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加重”,故选D。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9.C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句子断句。给文言句子断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和语气词,之后结合句子的意思来断句。一般来说,名词或代词前有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后断开,名词或代词之后又动词,应在名词或代词之前断开。本句大意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第8页(共22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