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改革之我见 蓝华桥

教育改革之我见 蓝华桥

教育改革之我见 蓝华桥
教育改革之我见 蓝华桥

教育改革之我见

——班级管理改革先行

重庆市第110中学蓝华桥

摘要:目前困扰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改革的原因有学校原因、自身原因,这些原因是客观存在,但是我觉得,无论是做这个课题,还是做我们教育工作,其实这都不是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我们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如果我们真正要做一个幸福、自由、轻松的班主任,我们就要做到下面几个改变

关键词:教育班级改变

一、改变一些认识。

1、改变盲目崇拜意识。不要认为专家的都是有道理的,很多专家是坐在房子里思考问题的,他们是真正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但是提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果我们盲目相信专家,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寸步难行。因为你去网络上看看,去杂志上看看,专家们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简单的一个批评,有人就会说连写检讨书都是对学生的心罚;简单的一个家长工作问题,你对家长说了几句好话,很实在的一个做法,家长高兴,回去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但是一些专家说我们不专业,说我们缺乏专业思维和思考——每次看到这样的说法,我总觉得气愤:什么叫专业?专业的字典解释不就是职业吗?职业化的、专门化的,就是专业啊!(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专业部门就是产业部门根据产品生产不同过程而分产的各种业务部分。”)专业知识就是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化的思考就是职业化的思考,就是职业领域内精细化的思考,我们一线老师做研究,这就是专业。我们老师班主任职业就是班主任,还要怎么专业?难道是那些职业不是班主任人的说话才是专业?难道是那些手中不捏粉笔头的人说话才是专业?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去听那些专家发言,去听专家讲座,我们会越来越怀疑自己,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就会发现怎么做都是错。

2、不要认为我们普通老师就不能够进行课改,草根也能办大事。在这里我只说两件事情,一件是我们湖南邵阳县的一个农村中学老师,他们那交通不便,电压都不稳定,夏天和冬天晚上根本不能够开电脑,为什么?电扇、空调、电炉子太多,电压上不来。但是,就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农村中学老师,钻研了数年,他写的一本《班主任工作的55个鬼点子》被我发现了,我把他推荐到万千教育出版,2009年11月,一个草根班主任,一个一级职称都没有的班主任,他的书却能够在教育类图书顶尖的出版社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错的业绩。大家可以到网站上去了解一下,他的作者介绍就是草根班主任。我很欣赏草根班主任之说,为什么?因为是草根,所以不需要学校、行政太多的投入,我们研究,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挚爱,是不为名不为利的研究。因为草根,我们的生命力才格外强,随便丢到哪里,都可以发芽,都能够壮大,这就是中国的草根们。我们今天在座的老师们,可以说百分之六十的是草根班主任,因为学校组团参加的,只有河南嵩县天湖一中、湖南吉首国际实验学校和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学校近百人,一半以上是班主任自发的。我钦佩学校组团参加的单位,我觉得这样的领导有远见,也很明智,因为他看到了网络时代班主任成长的新途径。但是,我更敬佩这些自己主动参加实验的草根班主任们,你们不为什么考核指标,仅仅是为真实地解决问题,真实地提高自己而来,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二、改变一些观念。

1、首先要转变班主任管理理念。班主任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什么?以前我们的观念就是管理,就是教育,这种理解没有错,但是比较片面。班主任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八个字:研究、服务、引导和协调。

研究职能是我们班主任的基本职能。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章职责

与任务第八条明确指出:“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了解、深入分析,有针对性的”这几个关键词,就是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学生是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你不研究学生,怎么会因材施教,怎么会对症下药呢?我发现我们班主任普遍有一种急功近利意识,他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常常把了解学生忘记了。我在网络上,在论坛里,在外出教学过程中,总有老师问到很多具体的问题,当他们提出具体问题的时候,我问他们,你把详细情况说说,他们就不清楚了。不清楚,又想解决问题,哪里有这样的好事情呢?

2、其次要树立名家可以批判、可以超越的观念。《教师之友》杂志2004年第一期发表文章《那一代》批评魏书生的自动化管理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一种精细化的技术操作和指导,是个人权威影响下的精细化操作。我觉得这种理解是比较中肯的,这种理解把神秘化的魏书生变成了真实的教育人物。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至少能够从两个角度来超越。一是用真正的民主来超越个人权威,我们没有魏书生的名气,但是恰好没有名气,使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多了一种平等和民主,多了一种敬畏和尊重,从教育上来说,这恰好就是进步啊!二是我们也可以参考他的精细化操作,建立一整套我们班级的自主管理程序。民主和制度从来都不是绝对对立的,民主也不是自由,最终能够把民主落实到位的,还是靠制度化的保障。制度没有,民主也就无法生存,这是历史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再魏书生的自动化管理精细操作方案上,建立我们学生自主、成长、发展的管理体系。只要我们动脑筋,我们也可以建立这样一整套符合我们工作实际的程序来。

参考文献:

[1]《郑学志讲座》2011.8

[2]《班主任之友》2013

[3]《教师之友》2004.5

基础教育改革 (1).

一、名词解释 1、素质教育: ①、一定与应试教育对应? ②、素质教育好,考试也不差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的要求,以面向权益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波、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2、艺术思维: ①、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数学与哲学思维方式不同 ②、国家轻视,但他很重要,与之对应的是诗性思维 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他们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与特性思维相似,艺术思维也注重情感,意会和想象。教育上的艺术思维可以很集中的体现在对艺术生的教育上。他们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思想以及浓烈的艺术思维。 3、判断力教育: 多元化时代急需判断力教育 是一种擦亮眼睛,驱逐黑暗,朝向真、善、美的强的意志活动。它是一种崇尚质疑、辩驳和探究的教育活动。一个人的判断力即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选择

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一个人“知-情-意-行”的逻辑一致性,标示着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水平,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认识实践的结果。 4、新教育实验:(名词解释或简答 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逐步构建了以“五大观点-六大行动-四大改变”为行动逻辑的实践模式。 “五大观点”: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师生与类崇高精神对话。 “六大行动”: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四大模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师的科研方式。 5、全面发展教育: ①、理论结合实际 ②、回归实际、生活 ③、书本知识、个体经验结合 ④、如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 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法学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化法学教育模式,但中国法学教育依然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审视和挑战。文章通过对两广部分高校法学教育现状的调研,提出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矛盾、理论教学与法律实务相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矛盾等问题,并深入探讨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改革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学制体系,加强法律实务培训等措施。 [关键词]法学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法学教育有着6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当前,法学院系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法科学生如何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法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盲目扩张与质量下降并存。在我国,受利益驱动,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几乎每所院校都在争取设立法学院系或法学专业。除专门的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置法学院系外,师范院校、外语院校、财经院校也基本开设了法学专业,就连农业、林业、石油、化工等理工科院校,甚至艺体、医学类院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2010年,全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已达620所,在校法学本科生将近30万人。据统计,广东省39所本科院校,除5所医学院校和3所艺体院校因学校性质不宜开设法学专业外,其余31所院校就有28所独立设置法学院系或开设法学专业;广西22所本科院校,除4所医学院校和1所艺术院校因学校性质不宜开设法学专业之外,其余17所院校就有13所院校设置法学院系或开设法学专业,且在2005年之后设立法学院系的多达7所。不少院校一块法学牌子高高挂起,二三个教授便申办法学专业的情形并不鲜见,但无论是办学的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都存在不足,很多法学院系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科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据调查,广州市某大学法学院30余名教师中,来自历史、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外语、中文等学科的教师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仅有的法学科班出身的教师中,本系毕业留校者又占据了一半以上。广西13所开设法学专业的院系,正高职称法学教授在4人以下的就有6所,即使在发达的广东地区,部分法学院系也仅有2~3名教授。实际上,相当多的院校并不具备设置法学专业的基本条件,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软硬件设施缺乏,在盲目扩张的同时,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本文以笔者所在部门为研究对象,以笔者亲身经历的法学专业教学改革为背景,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研究了当下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提出了笔者对于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院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为了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大力贯彻三个一切的方针,学校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始于2010年的考试改革已经走过了两个年头,由此所引发的我们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再思考,进而去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法学院一名教师,我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颇多。明显感觉进步的就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态度更为严谨和认真,体现在我们制作的教学文件更加规范、更加的细致。我相信,在制作教学文件的过程中,大家都在琢磨如何上好一堂课。 深入的思考有了,改革仍在进行,教师的风貌发生了改变,但整体的效果并不如我们所期待。从法学教育的特性出发,我认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一、转变观念 (一)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加强内涵建设 在2010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新升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中曾提到:像我们这样的学院年轻充满着朝气和活力,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时间的积淀,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缺少内涵。对此我亦有很深的感触,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很浮躁。当今的中国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不可谓不重视法律。但由于历史上缺乏法治的传统,现下的中国是依靠以一系列潜规则(游戏规则)维系着,法律很多时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从小的耳濡目染使得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笔者认为:内涵式发展在法学院首先体现在我们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作为站在讲台上的法律工作者,我们的任务远不止教授法律规则和制度,更要注意对学生们法治信仰的培养。当然对法律的信仰不是一堂课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授课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点滴渗透。譬如讲一些西方历史上的法理(哲)小故事就很有教育意义。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判入狱,他的朋友克里多准备营救他,苏格拉底不肯接受这个方案,因为在他看来,法律一旦裁决,便即生效,即使这项制度的裁判本身是错误的,任何逃避法律的制裁也是错误的;德国的磨坊主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告诉世人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如何艰苦卓绝地为种族平等而斗争;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如何成为法律人最响亮的口号。这些西方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给予我们的是什么? (二)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鉴于我校生源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双重考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但笔者认为,应用型≠工具型,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是在以往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学理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的关键在于寻找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的教育方式。 (三)改变司考至上的心里魔咒 在高等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法科学生将通过司考作为其本科四年的终极目标,学校也将司考通过率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四年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学习,培养法科学生法律人所独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其法律素养,完善其法律人格,为其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司考是每一个法律人分内的事情,可是作为教师我觉得过度的强调司考的重要性将使同学们产生短视的效果,毕其功于一役。造成其无法很好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也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 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 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 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

【法律分析】司法独立之我见

【法律分析】司法独立之我见 裁判所要面对的是私权主体之间(民事诉讼)、公民(及法人与其他组织)与国家之间(民告官的行政诉讼)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刑事诉讼)的争议,司法独立的意义在于实现司法一定范围与程序内的自主,而司法自主既是司法相对于立法权的自主,又是相对于行政权的自主。相对于立法权的自主,一方面要求司法机关必须“服从法律”,另一方面又必然要求司法机关在立法的空白地带与法律的漏洞之处充当“备位的立法者”,在法律严重滞后或在法律不合目的之时充当立法的“修正者”。当然,司法自主是以严格遵循立法与尊重立法权为前提与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与基础,司法自主就会成为司法擅断与司法专制。 在现代社会中,司法部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庭与法官运用各项法律法规,审理各种刑事犯罪和民事纠纷,在保障公民的正常生活、维持社会正义、规范市场和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也在逐步推进并日见成效。要求建立一个称职有效的司法部门,考察别国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可以使我们获得剥司法制度的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而且可以让我们通过认识别人来要真切地认识自我,有针对性地吸收别人的经验和避免别人的错误。从这个角度讲.考察和比较其他国家的司法活动对于我们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制度,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理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笔者将从三个部分来论述司法独立。首先,论述司法独立的必要性,其必要性在于只有实现了司法独立,才能实现权力的合理分工,公民权利完好保障、维护法律尊严。其次,笔者将论述司法独立的内涵,主要从法官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要实现法官权能的独立、另一方面要实现法官职业的独立。最后,笔者在反思我国司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司法独立之必要 1.1权力合理分工 司法独立有利于国家权力的合理化分工,形成权力制约的机制,防止权力滥用。作为保证各种法律得以正确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独立可以防止政治权力运行偏离法制的轨道。世界各国的政治与司法实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将权力合理分工,才能使国家的机制正常运转,法治才能实现其最大功效。因此,实行司法独立,对于管控公权力有一定效果。 1.2公民权利保障 我们权利的保障也依赖于独立公正的司法。裁判所要面对的是私权主体之间

教育未来发展之我见

教育未来发展之我见 最近这几个月里,除了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外,我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深入研究了教育哲学、经济学、文化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同时分析了全国各重点中学发展的状况。在缓解自己的职业倦怠的同时,我也在深入思考我们省实验的未来发展。我校和许多重点中学一样,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扩张。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催生教育的市场化,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的学校做到了与市场经济共成长,有的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从1992年开始,到今年刚好20年,在这期间,我校在办学规模、硬件设施建设等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教育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方面等短板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必须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难题,必须研究省实验的校情、教情、学情。 伴随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长春市教育市场逐渐分化,可以说无序到空前残酷的状态,有的学校在招生方式上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笼络学生,使教育市场出现一派“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局面,即落后学校趁势挤入,而我校是遵循国家教育政策,正当竞争,作为一所名牌品牌学校,就像企业一样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不行了,今天必须走出去依靠强有力的宣传广告品牌效应扭转目前的格局,使我校能与师大附中并驾齐驱。近期我非常认真研究了东北师大附中及国内品牌学校的发展路径,那就是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化、国际化。怎样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把学校办成特色,是学校未来发展趋势。 我校优势: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品牌”效应。 学校地处长春市南湖之滨,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内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应该说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环境,从风水学角度看,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圣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经验。学校依然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二)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强劲提升,初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风严谨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三)具有省内一流的硬件环境。 学校硬件设施完备,有标准化校园网络系统,千兆光纤接入,完全无纸化办公。教学管理实现系统化、数据化,学生素质评价实现电算化。拥有先进的监控系统,拥有全套学科教学与学习资源体系,新建教师备课系统。实现高标准体育场馆资源共享。 (五)办学特色逐渐形成。 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更加明晰。随着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学校积累了特色办学的初步经验,逐步形成了“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特色,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模式破冰式地创新,取得了较大成就,多家媒体先后作过长篇报道,全面介绍了我校发展特色,社会反响良好。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内涵发展理念尚需深化。 我校虽然办学水平较高,办学质量突出的实验中学,但在办学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方法、服务水平等方面与教育理想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学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在保持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实施发展性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学校内涵发展理论和模式,形成明确的办学理想和办学追求。 (二)名牌品牌大牌教师匮乏。 学校未来发展既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虽然我校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但同时也面临资深名师数量不足、青年教师成长较慢、教育理论储备不够和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挑战,职业倦怠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等原因,使得学校师资的团体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如何培养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教师,成为学校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问题。 (三)教育教学管理还需加强。 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教育

卓越法律人才之我见

卓越法律人才之我见 贾晓龙 2010181032 虽然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但谈到成为一名卓越法律人才,感觉是一件可望而难以及的事情。不过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值得每一名法学学子为之努力奋斗。下面粗浅谈谈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一些认识,作为小学期法律实务论坛课程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法学是人学,具有崇高的价值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来自于社会,又最终服务于社会。因此,以法学为工作内容和依据的法律人,应当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强烈的人文精神、较强的实务技能和多学科知识背景。同时,这也是对一名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但将卓越法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具体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精深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二)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 (三)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人文知识,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四)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多学科知识 以上所应具备素质是对一名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也是对每位法学学子的期望。这些素质具备理论性、实践性、价值性和综合性,这些性质也决定了卓越法律人才是全能型人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真正成为一名卓越法律人才谈何容易。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上述素质要求,其主要弊端是法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的同质化,这种同质化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分工对法律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法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足

法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来自于课程设置,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硕士教育等不能满足法律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足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对法律知识的灌输和积累,缺少法律技能性的训练。 (三)法律人才的多学科知识不足 很多法学院系不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既不给学生明示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其他多学科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多学科知识的培养方案,而是将这种选择权留给了学生。特别是对法学本科生而言,这一点更为明显,致使他们不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以上弊端针对性地限制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这就证实了现有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要求与法律部门的联系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期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顺应了法学教育职业化定位的趋势。可以说,制定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而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核心。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一)

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一) 摘要:中国的法学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主要介绍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首先探讨了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从清朝末年到北洋政府时期再到南京国民时期中国法学教育发展状况;其次探讨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这段法学教育发展过程;再次探讨了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的中国法学教育状况;最后讨论了中国法学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法学教育;历史发展;发展趋势 法学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专门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特指以培养法律人才为目的而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专门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法律教育。中国法学教育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改革。本文就中国法学教育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近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中国法学教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据现有的史籍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著名讼师邓析开设私塾,传授法律知识。但作为国家兴办的法学教育来讲,则始于三国时期的魏明帝。据《三国志·魏·卫顗传》记载,魏明帝即位,卫顗上书“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微妙……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这时,中国便出现了专门负责研究律的部门和官员——律博士,形成了比较正规的法学教育。

当然,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始于清末,19世纪末的“清末修律”运动是中国法律史上影响深远的法律革命,它不仅打破了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也直接导致了清末法学教育的产生。1904年,直隶法政学堂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比较正规的法学院校的诞生。到1909年,全国共设法政学堂47所,学生12282人,占当时全国学堂总数的37%和学生总数的32%。 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法学是比较热门的专业,法科学生的数量无论在全国大专院校的学生总数中,还是在综合性大学的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很高的,一般均占50%左右。 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联系起来,强化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按照1933年的《考试法》和1935年的《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将司法官的考试列为十三类高等考试之一,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对法学教育直接控制,司法院有权审批法学院系,规定统一的必修课程,审定年度教育计划,颁发毕业证书。这种直接控制,使法学几乎成了“官学”,后来竟限制法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从而导致了法学院系数量的下降。另外,他们又调整和优化了法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模仿日本、欧美,逐步形成了以“六法全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出现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朝阳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法律实务为重点的院系;另一种是以东吴大学、中央大学、湖南大学法学院为代表队的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的法学院系。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法学教育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 发表时间:2009-11-18T10:21:57.48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吴华润 [导读] 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吴华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300) 摘要:从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探讨高校教育现在的发展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关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作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178-02 一、高等教育现状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1999年各大高校顺应发展潮流纷纷不断扩招。高校扩招响应了社会的需求,给高校带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学生、教师、高校各方面给出研究看法。 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每个孩子从小的梦想。寒窗十载就是为了金榜题名。紧踏榜单而来的是新的生活,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的人在梦幻般的校园相遇。都是懵懂的少年,关于未来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对所要面临的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学校在接收学生后,应积极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面,还要注重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可能所从事的职业、专业前景等方面的引导。不仅研究生需要学校制定培养方案,本科生也需要明确的培养方案,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条件的培养方案,可以包括学术型的学生、应用型的学生和创业型的学生。 现代大学物质基础条件已有根本改观。高等教育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一系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配套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法律保障,使得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高校之间逐渐进入有序竞争状态。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建设规模庞大、学生数量剧增、专业分化过细、知识结构单一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技能难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等矛盾,不仅使得高校无法打破债台高筑之困局,而且还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更高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经济时代大学教育的角色应从提供学生知识与技术转变成营造有利于人力投资的环境,使大多数的就业人士都可以成为具有创意、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知识工作者。社会再次呼唤大学回归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流传统。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特征的中国大学创业教育,正是在此种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种超越于传统“学术型”“职业型”之上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因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它是我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变革、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力作用结果,更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多元化发展理论的创新机制。 二、关于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几点建议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学生、学校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系统,学生在校生活直接面临学校管理而又要积极面对未来准备走向社会;学校既管理学生又要引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社会接受学生的就业同时检验学校的教学管理效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出现偏差。保证系统良好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的就需要有及时准确的系统反馈结构,通过反馈可以把外界条件包括制度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系统内部,系统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调节以保证其自身的功能。现在高等教育高校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改革跟不上社会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系统失衡,大学生就业率低是最直接的一个表现,所以需要强有力的调节机制来使系统快速平衡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具体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高校专业课程制度僵化,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事实证明,近百年来,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从2l世纪开始,科学知识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急剧的增长。当今世界平均每天发表一万余篇论文,平均35秒有一篇论文问世,各种书籍每年增加25万种。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了。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的知识能用l0年。所以高校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引起学生对所从事的领域的浓厚兴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方面老师应提供学生目前的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科学发展动态和跟踪了解学术前沿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自主知识更新的能力,以确保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科学时代不会被淘汰。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公布的《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所以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的人才可以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的应用有清晰的了解,与此同时实习还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打破旧的学科专业体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学科体系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在接受访谈的全部用人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现在国内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淡化了边缘交叉学科知识,有的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因为招聘人员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此专业而屡屡碰壁,可见高校的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又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所以高校的培养体制、培养方法应受到高度的重视。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向企业宣传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边缘专业(社会了解较少的专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宣传他们可以做什么,既可以把学生推向社会也可以检验高校该专业的设置必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创业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不会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时社会会比较稳定地发展。而现在前者是后者的好几倍,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降低待遇来博得工作机会,同时也导致低学历人群的就业难。所以在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的良好条件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教育改革之我见

教育改革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8-31T15:33:42.20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蔡可庆 [导读] 从从事教育这一行业,从理解教书育人到国家百年大计,都深感光荣和责任并重。 蔡可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铜北润杰中学,江苏徐州 221143) 中图分类号:G6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93-01 摘要:对于当前中国的教育事业。我们要坚持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事业。关键词:教育;制度;人才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巨大的历史变迁中见证着方方面面的时代巨变,给了国人信心和荣耀的美丽与感动。这三十年,作为一个教育人,在国家大力振兴和发展教育的时候,我们见证或者经历了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潮,成为教育发展的受益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其寓意于国之发展与青少年的关系,而青少年的发展又和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从从事教育这一行业,从理解教书育人到国家百年大计,都深感光荣和责任并重。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振兴,教育让中国在大国中崛起。教育是以育人为目的,让广大的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而不是被喻为高分低能。应试教育让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挥不了相互的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国家对于教育都是一个不完整的体制。 试行素质教育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受了别样的氛围。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参与,从老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自内心的感动。改革开放30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无论是学校管理、教育还是教学活动都在沿着正确而深远的方向发展着。 首先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在逐步完善。以人为本,让学校管理更加人性化。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校际办学竞争的加剧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教师在学校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功能日益凸现出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也就是管理者通过广大教职工开展培养学生的活动,它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所以说,学校管理的起点、过程和归宿都是人。 人是活的,物是死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同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潜能,他们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条件地接受管理者的一切指令。管理者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要经过被管理者的头脑加工、消化、创造,然后才能付诸行动。如果只用命令的方式、刻板的要求、程序化的制度来强迫被管理者去执行,势必会让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管理者的最初目的,给工作和事业造成消极影响。如某些学校所产生的悲剧也不得不让我们对于学校管理产生质疑。那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悲剧产生的地方,我们还应当看到学校管理所呈现的进步趋势,以及政府和学校、社会所为此做出的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学校管理正在逐步完善。 其次是教育呈多样化发展。教育是每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极其重大,我国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民间教育,这为成为统一的大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显然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最初,教育的单一性比较明显。教育主要是培养定向的人才,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和人才发展和流动的规律来教育和培养,大大局限了教育的作用。而现如今,改革开放不仅让社会大变革,而且还让教育更深层次的为社会价值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等教育形式的出现让社会人才分配多元化,在人才整合和分配调度的过程当中,让人才的流动朝着合理的方式进行。 但是我们也看到教育的某些局限性。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进行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遭遇冰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已没有多大用处,大学毕业甚至还不如中专乃至外出打工人员的工资高,片面的将教育和金钱、工资待遇挂钩。时下正值金融危机,我们应当在危机中寻找机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让人们的就业选择也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在艰难中在摸索中前进,我们看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素质在提高,多样化的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教育不单单是为某个人服务的,而是让整个大众乃至整个国家有力量去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都会在改革开放的行进中,都会在教育的沐浴下,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成长。 再次我们应当看到教学活动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发展着。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师,怎么在教学活动当中去更好去让学生适应英语教学,走出机械学习的路子是我以及每个英语老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能认识到教学活动并非游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起来,为了教学气氛的活跃。课堂上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比如说:(game)游戏活动,(drill)操练活动,(practice)实践活动,(task)任务活动。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作为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和差异性,为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做到有易到难,有简到繁,让每位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能完成。 在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比较等全面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合作和交流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同时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以个体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困难学生能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学生的支持和帮助。教学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着,也让教育更能为个体服务、社会服务。 在全国上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良好大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时机,来认识教育发展规律,实践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品位和质量的提高。让教育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让中国在教育的依托下成为科技强国,让更多民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让教育沐浴人心,让人民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我们期待用真心去对待教育,收获教育的希望和种子,让教育早日成为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教育改革成果之我见

改革开放教育改革成果之我见 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同样党和政府也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教育改革取得的具体的成就有: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高等教育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民办教育也异军突起等。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改革;改革成果 正文: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一、基础教育 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人民教育人民办”是依靠地方和人民群众办基础教育的体制,调动了各地办学的积极性,也促进和加快了各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但由于中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明显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发展基础教育的财政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在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 为了确保中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向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倾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被锁定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村和贫困家庭,这些也因此成为政府努力的重点。“九五”和“十五”期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实施第一期和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使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差距,减少了不均衡现象。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实行义务教育政府办。中央政府行为力度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2000年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但是,在广大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中却仍然存在困境和诸多实际的问题。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它标志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被海内外广泛誉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二、高等教育 “在改革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格局是中央一套,地方一套,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央部委的院校办学是面向全国、面向行业的,地方需要人才不能从那里得到满足,地方就要自己办一套。而中央所属高校也是分别由各部委办的,后来有不少地方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厅、局)也办了高校。”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的这段描述,真实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和管理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 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 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 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 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 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 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 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 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 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 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 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 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 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 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 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 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 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 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 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 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 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 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 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我的课堂改革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我的课堂改革思路 一、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解放 我认为只要是改革就得首先解决思想问题。方法应该是把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对比,让教师们充分认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教师们在改革过程中才能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的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真谛,才能真正把改革进行到底!现实是,我看到有些老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教学改革的好处是什么,没有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消极的应付教学改革。 二、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一味照搬照抄 (1)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他们自己操作流程,但是我们的改革是把它们拿来为我们所用,就不能按照原来的操作流程进行,必须要与我们的教学任务、目标很好的结合起来重新制定实施方略; (2)初中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当然是有差异的,有些方法可能在初中教学中很适用,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就不适用或者是效果不好。这样就应该结合高中的教学适当删减、创新。

(3)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每一项措施进行严格地理论验证和实际检验。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的花架子,要坚决的摒弃。比如,在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设计几个问题,把学生也相应的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思考、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然后让每一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站起来阐述对于自己那个问题观点。这样无疑是提高了教师讲课的效率,但是实际上从每一个学生来看呢,效果并不好。一是每个小组只是参与讨论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并没有参与就知道了答案;二是问题讨论之后往往推举本小组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其他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个人认为在追求教师讲课效率的同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效率是否得到了提高! (4)在高中阶段,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差异,不同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同,不同的学科的学科特点不同,同科内又有不同的课型等等,差异是无处不在。鉴于此,我们的改革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必须每节课讲十分钟,必须每节课的学案有几个环节,必须要多进行讨论。如果是这样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只能有一个,就是失败!我们应该根据现存的种种差异,灵活地进行教学改革。我想盲目地学习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5)进行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一蹴而就,并且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