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
大豆病虫害

第五章大豆病虫害

一、大豆病害

1、大豆花叶病

大豆花叶病在我国发生十分普遍,以黄淮流域、江汉平原、华北等地最为严重。病株矮化,流行年份常减产30~70%,甚至绝收。

症状

大豆花叶病的症状,因品种、气候、感病时期以及病毒株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常见的有皱缩花叶、黄斑花叶、顶枯、脉间坏死、卷叶、疱斑花叶等。其典型症状为植株显着矮化,叶片皱缩并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缘卷缩,沿叶片主脉两侧有许多深绿色的泡状突起。嫩叶比老叶症状明显。发病严重的植株不结实或结实率低。病株种子上常出现斑驳纹,斑驳纹以脐为中心呈放射状或通过脐部呈带状,其形状与品种及其感病程度有关。

发生特点

大豆花叶病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大豆花叶病以种子带毒作为主要侵染来源,带毒种子长出的病苗为田间的初次侵染毒源。由于大豆花叶病毒体外存活期较短,寄主范围窄,所以田间病株残体及蚜虫越冬作为初侵染源的作用较小。因此,田间病苗上的初始毒源主要通过蚜虫的取食活动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与品种的抗性、初侵染毒源数量以及传毒蚜虫的数量等因素有关。气候条件不仅影响蚜虫的发生数量和迁飞,也影响病害的潜育期长短和症状的表现。蚜虫迁飞期如遇高温干旱,蚜虫活动猖獗,迁飞量大,花叶病发生严重。如持续有雨或降暴雨,蚜虫数量减少,病害明显减轻。温度对花叶病发生的影响最大,发病适温为20~30℃,超过30℃病害不表现症状。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低,潜育期越长。温度越低,斑驳越重。

防治方法

由于大豆花叶病主要由种子带毒作为初侵染来源,因此应以采取繁育无病良种为基础,选育抗病品种为主,配合药剂治蚜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毒种子可采用无病地留种,配合适当早播,早期治蚜,及时拔除病株,隔离种植等一系列措施,获得无病种子。

2、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山东各地种植的较为抗病的品种有:鲁豆1号、鲁豆2号、鲁豆4号、鲁豆6号等,可因地制宜的选用。

3、加强栽培管理提倡适期早播,使感病的幼苗阶段避开蚜虫的迁飞高峰期;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拔除种传病苗,压低蚜虫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毒源;避免在其它豆科蔬菜地、绿肥地、牧草地等附近设置种子田;实行与高秆作物间套作等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都有利于减轻病害发生。

4、药剂治蚜防病控制蚜虫传病是防治大豆花叶病的重要措施,应在搞好虫情调查和预报的基础上,及时施药治蚜防病。可用内吸性杀虫剂于播种时沟施,也可于苗期用%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

2、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名黄萎病、根线虫病,俗称火龙。我国北部大豆产区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重病地4~5年内难以种植,对大豆生产影响很大。

症状

大豆发病后,地上部植株矮化,叶片发黄,生长瘦弱,呈点片缺肥或缺水状。受害植株花期推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茎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实,严重的整株或成片枯死,地下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根表面附有许多微少的黄白色粒状物,为胞囊线虫的雌成虫,这是诊断胞囊线虫的主要依据。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土壤中腐生菌为害,而使根系腐烂,使植株提早枯死。

发生特点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大豆孢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生理小种具有地域性差异,黄淮地区以4号小种为主。大豆孢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粒在脱粒时混杂在种子间随种子贮藏越冬。贮藏条件下胞囊中的卵可保持生活力3~4年。春季气温转暖后,卵开始孵化,二龄幼虫破卵后进入土壤中,从根尖伸长区或根毛侵入,在根部皮层内发育,经过三、四龄幼虫期发育成成虫。成熟雄虫与雌虫交配后进入土壤中自由生活。雌虫腹部膨大,突破表皮而外露,体壁加厚虫体死亡成为胞囊,卵于胞囊内发育。年发生代数因各地土温不同而有差异,适温条件下温度越高,线虫发育越快。当5cm土层的温度在18~24℃时,胞囊线虫完成一代生活史需要24~41天。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时农具和人畜携带有胞囊的土壤传播,排灌水流和未经熟腐的粪肥也可传播胞囊。调运夹带胞囊的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方式。发育适温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31℃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幼虫不能发育成成虫。线虫耐干旱、耐湿性差,一般土壤湿度60~80%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氧气不足,线虫发育受抑制甚至窒息死亡。当土壤湿度饱和时,胞囊仅能存活一个月。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有利线虫的发育和侵染,病害发生重。而通气性差的粘重土壤,病害发生轻。病地连作病重,轮作病轻。合理施肥,适时灌溉,也有减轻发病的效果。

防治方法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应在加强检疫,杜绝种传的基础上,采取以改善耕作栽培管理技术,配合重点施药和选育抗病良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准确划分疫区和无病区,严禁病区种子外调,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以防随带病种子的调运传入无病区。对刚刚传入的零星发病地块,应及时施药防治,防止病区扩展。

2、改善耕作栽培技术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的最主要措施。一般轮作不低于3年,5年以上防病效果更为明显。山东实行粮豆、棉豆、和粮棉豆轮作制,效果较为理想。轮作制中以水旱轮作为最好。同时配方施肥,适当增施农家肥,干旱情况下适当浇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

3、选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国外先后培育出抗病品种,如美国的pi90763、picket ,日本的丰铃、丰雷等品种。国内也相应培育出一批抗病品种和品系,但多数品种和品系具有生理小种专化性,应因地制宜选用,否则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抗病品种主要表现根部不形成胞囊或胞囊数量很少,但抗病品种不宜长期同地种植,应重视轮作及其它防病措施,轮作年限可适当缩短。

4、药剂防治目前国内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药剂较多,但成本较高,大面积使用有一定的困难,应在老重病区或新发病的地区重点施药,以控制病区扩散蔓延。药剂可选用5%茎线灵颗粒剂2~3kg/亩,或10%益舒丰颗粒剂2~3kg/亩,播种时沟施,防治效果良好。

3、大豆镰刀菌根腐病

症状

镰刀菌根腐病是大豆常见的根腐病之一。主要发生在苗期。病株根及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长条形至不规则形凹陷斑,后扩展成环绕主根的大斑块,有的为害侧根。该菌主要为害皮层,造成大豆苗出土很慢,子叶褪绿,侧根、须根少,后期根部变黑,表皮腐烂,病株发黄变矮,下部叶提前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结荚少,豆粒小。

发生特点

病原为Fusarium oxysporum Snyd. et Hansen 称尖镰孢菌嗜管专化型和Appel. et Wollenweber 称直喙镰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寄主范围广,是土壤习居菌之一,主要以休眠菌丝或菌核度过不良环境,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的可引致幼苗出土前发病。病菌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气孔及次生根上的伤口侵入,有的还能从下胚轴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生长,低洼地或下水头、连续降雨、根、茎基部伤口多易发病。播种过深、过早、幼苗出土慢及重茬、耕作粗放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2) 播前用种子重量%的50%拌种双拌种。(3) 适时早播,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4、大豆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大豆产区发生普遍。被害植株叶片提早枯死脱落,籽粒不饱满,百粒重下降,含油率降低,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症状

紫斑病一般于大豆结荚前后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种粒,其次为豆荚、茎杆等。受害种子的种皮由脐部开始向周围延伸出淡紫色至青褐色辐射斑纹,严重时整个豆粒变成紫色或黑紫色,甚至种皮破裂。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出现褐色云纹状病斑,严重时子叶畸形,枯死,造成缺苗;叶片上病斑初为紫红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暗灰色霉状物,病斑连片后叶片枯死脱落。茎杆、叶柄、豆荚上的病斑为赤褐色斑点,豆荚上病斑多时,常联合成不规则大斑,使豆荚枯死。

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菊池尾孢菌Cercospora Kikuchii Foma。大豆紫斑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和病残组织内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春季播种后种子发芽,潜伏菌丝体直接侵染子叶,引起苗枯。潮湿条件下,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迅速扩展。结荚后,病菌侵入豆荚,使豆粒发病。该病发生受菌源量、温湿度及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连作田土壤中病残体上菌源量大,后期病害发生严重。大豆结荚期间多雨潮湿,种荚发病重,种子带菌量高。大豆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一般抗病毒的品种也抗紫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可结合防治大豆花叶病,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丰产良种。

2、清除菌源播种时应严格选种,清除带病斑的病粒;发病初期和收获期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初侵染来源。

3、改善栽培管理田间应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避免积水,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实行大面积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薯类等轮作。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控制紫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播种前浸种1小时。成株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一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

5、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分布于全国大豆产区,是大豆上发生的重要叶斑病害之一,华北、东北发生普遍。被害植株叶片萎黄,病叶早落,影响结实率及百粒重,一般减产10~15%。

症状

大豆霜霉病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豆荚和籽粒。幼苗发病,叶片局部或整叶形成褪绿色大斑,叶片变黄以至褐色枯死。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胞囊梗及孢子囊。病株矮化,叶片皱缩,常整苗死亡。成株期发病,叶片上散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初为黄绿色,后变褐枯死。病斑连片后叶片提早干枯脱落,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豆荚被害,外部无症状,但荚内有灰色霉,病粒表面粘附黄白色粉末,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

发生特点

病原为真菌,鞭毛菌亚门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hurica (Naoum)Syd.。大豆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组织内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带病种子播种萌芽后,卵孢子萌发出芽管,自大豆幼苗的胚茎侵入,以菌丝通过胚茎进入叶片并扩展到腋芽引起幼苗系统性侵染而发病;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风雨传播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直至引起病害流行。病株结荚后,病株体内的菌丝通过茎和果柄的髓部扩展到种荚内造成种子带菌。

霜霉病的发生受种子带菌量、气候因素以及大豆生育期的影响较大。种子带菌率高、带菌量大,春季初侵染形成的初始病苗就多,为田间病害流行提供较多再侵染源,病害发生严重。温暖高湿、阴雨天气多、夜间植株体表结露、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有利霜霉病的流行。土壤湿度大,亦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种子发芽后不久易感病,成株期现蕾、开花后较易感病,一般5~6天的叶片容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目前国内培育和推广的抗病品种较多,可结合防治大豆花叶病,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良种。

2、清除菌源应从无病地留种,收获时应清除病株;播种时精选种子或种子消毒,减少初侵染来源,以压低种传初始病苗,控制田间再侵染菌源。病区可采用种子重量%~%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拌种,对防治幼苗的系统侵染有明显的防效。此外,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的轮作等,都有减少初侵染菌量的作用

3、药剂防治可在苗期和成株期的初发病或点片发病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300倍液;或68%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一次,可

较好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

6、大豆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分布于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寄主范围广,除大豆外,还为害向日葵、甘蓝、茄科蔬菜及多种作物。造成豆株枯死,产量下降,流行年份减产20%-30%。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茎杆。叶片受害,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受害,开始发病时病斑初呈暗褐色,不规则,后期病部表皮破裂,木质部外露,成苍白色,其上部满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茎内外生有黑色鼠粪状菌核。豆荚染病,呈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发生特点

大豆菌核病病原为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大豆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3cm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要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o C、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种子在播种前过筛,清除混在大豆中间的菌核。

2、实行大豆与高粱、玉米禾本科作物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耕,使遗留在土壤表层的菌核埋入地下而死亡,同时又可使田间病株残体一同被深埋。施肥时切忌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连喷2-3次。

二、大豆害虫

1、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该虫食性单一,仅为害大豆、野生大豆及苦参。

为害状

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使豆粒残缺不全,荚内堆满虫粪,引起豆粒霉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暗褐色或黄褐色。前翅外缘近顶角处略内凹,前缘有10条左右向外下方倾斜的黑紫色短线,外缘内侧有1个银灰色斑,内有3条黑色短纵斑。

卵扁椭圆形,直径~。初产乳白色,后变黄色至桔黄色,孵化前一端有小黑点。

幼虫共四龄。初孵淡黄色,入荚后变为乳白色;2龄臀部有1褐色圆斑;3龄体黄白色,各节背面有黑色刻点和稀疏短黄毛,臀斑更明显;末龄体长8~10mm,由淡黄色渐变红色,刻点和圆斑消失。脱荚入土后体变为杏黄色。雄虫腹部第七、八节背面可透视1对紫红色睾丸。

蛹及茧蛹长5~7mm。黄褐至红褐色,腹部第二至七节背面前后缘各有1排小刺突,第八至十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末端具8根粗短刺。茧外粘附土粒,长椭圆形,~10mm。

发生特点

食心虫在各地均每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山东省越冬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上升表土,重新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下旬产卵最多。8月下旬至9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9月份为幼虫为害盛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脱荚入土结茧越冬。

土壤温湿度与越冬幼虫化蛹、羽化的关系密切。在适温情况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越冬幼虫的化蛹和成虫出土,故发生早,发生量也大。豆种的形态和特征的不同,被害程度有显着差异,如豆荚有毛品种着卵多,裸生型无荚毛品种着卵极少,荚毛直立比弯曲的着卵多。寄生卵的赤眼蜂,寄生幼虫的中国瘦姬蜂、黄色小茧蜂、白僵菌等都是食心虫的重要天敌。

防治方法

防治大豆食心虫,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虫品种如济南1号、莒选23(鸡腰豆)、小油豆等品种。

(2)合理轮作尽可能避免重茬,及时耕翻,增加虫源地的中耕次数,特别是在化蛹羽化期增加中耕次数,可起到减轻为害的效果。

2、药剂防治

(1)敌敌畏熏杀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前1~3天,成虫尚未大量产卵时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ml/亩。采用2节长的高粱秸或玉米秸作载体,将一端砸劈沾药,另一端留作扦插。然后把沾药的秸杆均匀插入豆田内,一般每亩40~50棵即可。此法简便易行、省工、省药,如防治及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2)在幼虫孵化盛期用2%倍硫磷粉剂、2%杀螟松粉剂或%甲基1605粉剂,每亩2~公斤喷粉,除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外,还兼有内吸作用,对毒杀成虫和初入荚幼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能兼治大豆蚜虫。

3、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据报导,在成虫产卵初盛期放蜂一次,放蜂量每亩2~3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若增加放蜂次数,可相应提高防治效果。

2、大豆造桥虫

大豆造桥虫又名步曲、透风虫、豆青虫。它是鳞翅目夜蛾科中部分食叶造桥虫种类和

尺蛾科幼虫的总称。常见的有:银纹夜蛾、坑翅夜蛾、云纹夜蛾、豆卜馍夜蛾和大豆尺蛾等。以银纹夜蛾、坑翅夜蛾发生普遍严重。

为害状

大豆造桥虫是一类偶发性害虫,以幼虫咬食大豆叶片,轻则食成缺刻或孔洞,重则咬成网状,甚至将叶片吃光仅残余叶脉,造成落花、落荚,籽粒不饱满,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1、银纹夜蛾

成虫体长12~17mm,翅展30~36mm。黑褐色,有金属光泽,胸背面鳞毛立生。前翅中央有1马蹄形的银斑,其外下方有1个半圆形银斑,两斑靠近而不相连。

卵半球形,直径。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孵化前深紫色。卵表面自顶部向周围射出若干纵隆线。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32mm。淡黄绿色。虫体前端尖细,后端膨大,腹部第八节背面显着隆起。腹足2对,臀足1对。体背有6条白色细纵线,气门黄色,边缘黑褐色。

蛹纺锤形,长约17mm。初蛹淡绿色,后变红褐色。外包白色薄茧。腹部第五至七节背面前缘灰黑色,腹末端有臀刺8根,中间1对粗大卷曲。

2、坑翅夜蛾

成虫体长10~11mm,翅展23~26mm。灰褐色。前翅暗红褐色,中央有1个黄白圆斑,其上连接1白色括弧形斑,构成“8”字形纹。有的个体,前翅红褐色,中央仅有明显的黄白圆斑,或斑纹不明显。雄蛾前翅近基部有1小坑。

卵扁圆形,直径~。初产乳白色,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其上生钩状小刺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5~30mm,细长。腹足2对,第1、2、3腹节常弯曲。体色变化较大,常见三种色型:(1)头部绿色并具紫色网纹,胴部背面紫褐色,腹面绿色,背线和亚背线暗紫色,气门线紫色。(2)头部黄绿色,胴部绿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背线由断续的白色斑点组成,亚背线白色,气门黄色。(3)头与胴部背面均为黑色。

蛹纺锤形,长约9~12mm。红褐色。腹部第五至七节背面前缘具数排刻点,末端小臀刺有1对,微弯曲。

发生特点

银纹夜蛾在山东一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主要为害春季十字花科蔬菜;第二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害春播大豆或早播夏大豆;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三、四代幼虫重叠发生,豆田虫口密度较大,是常年猖獗为害时期;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在秋季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第五代幼虫,并在此菜地枯叶中化蛹越冬。

坑翅夜蛾在山东一年发生3代,部分四代。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主要为害春播大豆和部分早播夏大豆;第二代幼虫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春夏两茬大豆,而且虫量最多;第三代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害夏大豆,多数末龄幼虫陆续老熟,潜入浅土层结茧化蛹,部分发育快的个体羽化发生四代幼虫,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在晚茬夏豆田中发生为害,但因气温迅速下降而冻死。

大豆造桥虫发生程度与气候因素、种植方式和天敌关系密切。银纹夜蛾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7℃,相对湿度80%左右。均温18℃以下,成虫产卵和活动受抑制,15℃以下不利于成虫发育。坑翅夜蛾产卵的适温为21~28℃,低于20℃,成虫不产卵或产卵很少。高温高湿和大雨不利于发生。一般播种早,长势好,或施氮肥多的豆田,植株嫩绿茂盛,有利于成虫潜伏和产卵,故虫口密度大,受害重。如果播种晚,豆株矮小,低于15cm 以下,成虫很少产卵。单作比间作虫口密度大。寄生蜂、寄生菌和多角体颗粒病毒等天敌,对其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大豆造桥虫对常用的杀虫剂都比较敏感,但在三龄以前防治效果更好。

1、用2%西维因或5%敌百虫粉,每亩~2公斤喷粉,对3龄以前幼虫杀伤效果可达95%以上,但对3龄以上幼虫效果较差。

2、用50%杀螟松乳油、40%马拉硫磷乳油作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原液150~200毫升,对各龄幼虫杀伤率均达90%以上。

3、人工捕捉于清早用装草木灰的容器,靠近豆株用扫帚轻扫,把幼虫扫入器皿中集中消灭,也能控制为害。

3、大豆蚜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又名蜜虫、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分布于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各大豆产区。其中以华北、东北地区为害较重。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野生大豆和鼠李。大发生年份如防治不及时,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

为害状

大豆蚜以若蚜集中在大豆和黑豆的生长点、嫩茎、嫩叶、叶柄和花絮上刺吸为害。严重受害时,生长停滞,茎叶卷曲,植株矮小、叶片脱落,果枝少结荚少,千粒重低,甚至整株死亡。该蚜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及分泌蜜露,引起霉污病和病毒病流行。

形态特征

1、有翅孤雌胎生雌蚜体长~毫米,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具两对透明的翅;体侧有显着的乳状突起;头部暗黑色,额瘤不明显。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黑灰色。第三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第6节鞭节部约为基部的4~5倍,腹管圆筒状,黑色,基部宽,端部细,中部略缢,两侧各生有2~4对长毛。

2、无翅孤雌胎生雌蚜体长~毫米,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侧乳状突起、额瘤、复眼等特征均与有翅形相同。触角比体短,第三节上无次生感觉孔,第五节端部与第6节基部和鞭状部相接处有一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部约为基部的2~3倍。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稍宽,端部呈喇叭状,有瓦状纹。尾片圆锥形,中部缢缩,两侧各生有3~4对长毛。

3、若蚜特征近似成蚜。

3、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为淡黄色,逐渐变为草绿色,最后呈黑色。

发生特点

大豆蚜在浙江每年发生20余代,华北和东北10多代,以卵在鼠李、牛膝的芽腋或皮缝内越冬。第二年4月上旬均气温达15℃,鼠李芽开绽期,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爬至芽上取食为害。孤雌胎生1~2代后,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升至14℃时迁入,5月中旬为迁入高峰,形成点片发生。6月上中旬遍布全田为害。6月下旬至7月初花生开花期,有翅蚜扩散迁飞到夏大豆田繁殖为害。此期条件适宜,繁殖很快,蚜量迅速达全年高峰期。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达27℃以上时,因高温高湿多雨,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大多数集中于植株下部叶片背面和芽上为害。8月份蚜体变小,成为淡黄色小型蚜。9月上中旬,蚜体变大,渐形成有翅性母迁回越冬寄主,胎生无翅产卵雌性蚜;同时,在大豆上胎生的有翅雄性蚜,迁回越冬寄主求偶交配,雌性蚜产卵越冬。

该蚜繁殖适温为20~24℃,适温下完成一代约5~7天。春季雨水偏多,对该蚜的冬卵孵化、孤雌胎生和生长发育均有利。

防治方法

1、%乐果粉或5%西维因粉剂或2%扑灭威粉剂,每亩~2公斤喷粉。

2、40%氧化乐果乳油、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1500~2000倍喷雾。

3、40%氧化乐果乳油兑水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此外,每亩用50%异丙磷乳油50g,加细土10kg,配成%毒土均匀地撒在豆株基部,效果也很好。

4、豆天蛾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walker),又名蛀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分布朝鲜、日本、印度,国内各省均有分布。

为害状

该虫以幼虫咬食豆叶,轻则食成缺刻或孔洞,重则将叶片吃光,造成落花、落荚或不能结荚,产量低微。除为害大豆外,还为害刺槐、绿豆、豌豆、豇豆、紫藤、葛藤等豆科植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黄褐色、微绿。头胸背面中线暗褐色,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深棕色横纹。前翅狭长,翅面有条绿褐色波状横纹,近前缘中央有1半圆形黄白斑,顶角有1条暗褐色斜纹。后翅小,前缘和臀角黄褐色,其余褐色。

卵球形,直径2~3mm。初产浅绿色,渐变黄色,孵化前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90mm。胴部黄绿色。自腹部第一节,体两侧各有7条黄白色斜纹。尾角绿色,向下弯曲。

蛹蛹长40~50mm。红褐色,纺锤形。腹部第五至七节气孔前各有1横沟纹。臀刺三角形,末端不分枝

发生特点

在长江沿岸及江南地区每年发生2代,黄淮流域多数1代,部分发生早的个体2代,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豆田及附近的土堆、粪堆边、田埂等向阳处的5~12cm土层中越冬。在山东省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移至土表,重新作土室化蛹。5月中下旬始见成虫,8月底为成虫末期,7月下旬至8月初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孵化高峰期。8月中下旬大豆开花结荚期幼虫进入4、5龄暴食期。9月上旬陆续老熟入土,虫体呈马蹄状越冬。

豆天蛾在化蛹、羽化、产卵和孵化期间,若雨量适中,分布均匀,有利其发生;若雨水过多或干旱,发生期推迟,发生量少。凡早熟,茎杆和叶片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比晚熟、杆硬、抗涝性强、品质较差的品种受害重。播期早、植株茂密、地势低洼、土质肥沃淤土地等,卵量多受害重。寄生蜂、寄生菌和多角体颗粒病毒及捕食性昆虫等天敌,对其发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黑光灯诱杀,可减少发生量。

2、药剂防治

(1)%敌百虫粉剂,或2%西维因粉剂喷粉,每亩用药量4~5斤。

(2)90%晶体敌百虫稀释700~1000倍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

3、生物防治

用苏云金杆菌类制剂(含活孢子100亿/克)稀释800倍液喷雾。

5、豆荚螟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schke),又名蛀豆虫、豆瓣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北至东北南部、南至海南省均有分布,以南方发生为害较重。

为害状

该虫以幼虫蛀食大豆、刺槐、扁豆、绿豆、菜豆、豌豆、豇豆、苕子等60多种豆科植物的荚果,取咬食豆粒,造成豆粒残缺不全,甚至全部食净,荚内留下大量虫粪。一般年份,虫荚率10~30%,干旱年份可达80%以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灰褐色。前翅狭长,前缘有1条白色纵带,近基部1/3处有1金黄色横带,带内缘的鳞片厚而色深。后翅灰白色。雄蛾触角基部有灰白色毛丛。

卵椭圆形,直径~,短径约。卵表面有不规则网状纹。初产乳白色,渐变为红色,孵化前桔黄色。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渐变绿色;4、5龄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形黑纹,两侧各1个黑斑,后缘中央有1对斑;末龄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腹面和侧面深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钩双序环式。结茧后体变为黄绿色。

蛹及茧蛹长9~10mm。。腹末端具钩刺6根。初蛹期绿色,渐变黄褐色,翅芽黄绿色。羽化后前蛹体为暗褐至黑褐色。

发生特点

自辽宁省南部至海南省年依次发生2~8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土表下5~6cm处结茧越冬。山东省3~4代越冬幼虫于4月旬中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第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上旬,为害刺槐;第二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主要为害春大豆、豇豆、和菜豆。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中旬,下旬后脱荚入土结茧越冬。部分发生早的幼虫于9月上旬化蛹,中旬羽化产第四代卵,卵全部产在扁豆上,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害扁豆,老熟后脱荚入土,结茧越冬。

在适宜温度下,湿度对豆荚螟发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如雨量多湿度大的地区或年份则虫口少,而雨量少湿度低则虫口多,为害重但湿度过高,也不利于成虫产卵。一般结荚期长的大豆品种比结荚期短的受害重,结荚期与成虫产卵期吻合受害亦重。成虫喜产卵于荚毛间。所以,荚毛多的品种比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荚螟是一种多寄主的害虫,如中间寄主数量多、面积大,或春、夏大豆混栽区,则有利于豆荚螟不同世代的转移为害,其受害程度较单季豆区为重。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幼虫和蛹也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寄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育抗虫品种:选育推广早熟丰产、结荚期短、荚毛少而无荚毛的品种。

(2)合理轮作与间种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大豆与玉米间种,均能达到减轻为害的效果

(3)灌溉灭虫:水旱轮作或水源方便的地方,可进行秋、冬豆田灌水,促使越冬虫死亡,或大豆开花结荚期浇水,不仅能消灭入土幼虫,还有利于大豆增产。

2、药剂防治

(1)50%倍硫磷、杀螟松乳油,兑水稀释1000倍,在成虫盛发期喷雾,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效果很好。

(2)收割后处理晒场:在堆积大豆的地方,或周围1-2米的范围内,撒施%甲基1605粉剂,然后堆垛大豆,可杀死脱荚出来的幼虫。一般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3、生物防治

在豆荚螟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

6、大豆红蜘蛛

大豆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又名棉叶螨。分布于黄淮、东北等大豆主要产区。此虫食性甚广,可为害32科113种植物。

为害状

群居豆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面初期呈现白色小点,以后变红,严重时叶片变红干枯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宽。春夏活动时期通常呈淡黄色或黄绿色,眼的前方呈淡黄色,但决不呈深红色。从夏末开始出现橙色个体,深秋时橙色个体增多,为越冬雌虫。雄虫背面观略呈菱形,体长,宽。体色同雌虫。阳茎形似鱼钩,钩的顶端有钩刺。

卵圆球形,直径,初产时透明无色,或略带乳白色,后转为橙红色。

幼虫体近圆形,长约,宽约mm。色透明,取食后体色变为暗绿,足3对。

若虫分为第一若虫及第二若虫,均具足4对。第一若虫体长,宽。体略呈椭圆形。体色变深,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第二若虫仅雌虫有,体长,宽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10~20代,以雌成虫在杂草根部、枯枝残叶下、土缝、墙逢及树皮中吐丝结网,成群蛰伏越冬,次年3~5月间在野生宿根植物如夏枯草、毛地黄、紫花地丁、苦荬菜等寄主上寄生繁殖。5月中旬开始向大豆等寄主上转移。在豆田一年内有两次发生,第一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春大豆;第二次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夏大豆。凡靠近村庄、路旁、荒地、菜园的豆田发生则重,干旱少雨年份往往大发生。大豆田发生先出现中心株,再向四周扩散蔓延全田。

防治方法

1、清洁豆田周围环境晚秋和早春结合积肥,铲除田埂、路边、田间杂草,减少虫源。

2、早期检查消灭传播中心,杜绝扩散蔓延。

3、药剂防治可用5%尼索朗3000倍液,73%克螨特2000倍液,刘阳霉素1500倍液,2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7、豆秆蝇

豆秆蝇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又名豆秆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南方大豆产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受害最重。一般减产2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寄主有大豆、赤豆、野生大豆、大青豆、绿豆、四季豆、豇豆、苜蓿、野生绿豆等豆科植物。

为害状

以幼虫取食大豆叶柄、茎秆的髓部和木质部,粪便充满隧道,初为黄褐色,后变深褐色,严重影响豆株的水分、养分输导和转化,轻则叶片变黄,植株细弱矮小,分枝和结荚少;重则枯枝和死苗。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为小型蝇子,体长约左右,身体漆黑色。腹部有金属光泽。复眼暗红色,带紫绿色闪光。触角三节,第三节钝圆形,其背中央生有触角芒1根,约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淡黄色有光泽。翅基室较大翅前缘密生短刚毛列,靠近翅基部有较长的刚毛1根。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稍透明,长约左右,宽约。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为一淡黄色的小蛆。口咽器黑色。口钩下缘有一齿。第一胸节着生前气门1对,较小,鸡冠状。气门周围有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八腹节上有后气门一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柱状突起,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

发生特点

在广西柳州每发生10代,山东5代,以蛹在大豆及其它寄主根茬和杆中越冬。据滨州农科所研究,6月上旬末开始羽化,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在6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产卵,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盛发,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盛期。第二代幼虫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末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盛期在8月下旬,第四、五代在9月上旬至月底重叠发生。其中第一代幼虫为害春大豆,第二、三代相继为害春豆和夏豆,第四、五代主要为害晚播夏大豆、赤豆、豇豆等。

该虫发生最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旬雨量在30mm 以上,有利于越冬蛹羽化,有效虫源多,第一代发生重,反之较轻。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旬雨量在40mm以上,第二代可能大发。春大豆比夏大豆受害轻,早播大豆比晚播大豆受害轻,分枝偏少、节间短、叶色深、绒毛密而斜生以及前期生长快的品种,均有较强的抗虫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处理越冬寄主,把大豆等寄主秸杆用泥封闭或作为饲料随铡随用。并可采用豆田深翻、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等措施使越冬虫死亡,或于大豆开花结荚期浇水,不仅能消灭入土幼虫,还有利于大豆增产。

2、药剂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保得乳油3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把豆株苗期作为防治重点。

三、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根腐病、菌核病、紫斑病、霜霉病、胞囊线虫病、地下害虫等。防治措施:(1)选用良种,严格选种。清除病残体,轮作换茬,合理间作套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2)药剂防治: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播种前浸种1小时,可防治大豆紫斑病、根腐病;②按种子量%~%施加25%甲霜灵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大豆霜霉病、菌核病。③防治线虫病可用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3kg/亩、或5%克线磷颗粒剂亩、或5%茎线灵颗粒剂2~3kg/亩,或10%益舒丰颗粒剂~3kg/亩,播种时沟施。同时兼治地下害虫。

出苗至分枝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大豆花叶病、大豆霜霉病、红蜘蛛等。防治措施:(1)防治大豆花叶病①保护利用天敌控制蚜害;及时间苗,带出田外集中处理。②可用%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苗期喷雾灭蚜。(2)防治大豆霜霉病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68%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3)防治大豆红蜘蛛可用5%尼索朗3000倍液,或73%克螨特2000倍液,或浏阳霉素1500倍液,或20%敌螨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花荚期病虫害防治

主治病虫:大豆霜霉病、菌核病、大豆紫斑病、豆杆蝇、造桥虫、豆天蛾、豆荚螟、食

心虫等。防治措施:(1)防治大豆紫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各喷一次防治大豆紫斑病。(2)防治大豆霜霉病、大豆菌核病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68%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3)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能较好地控制害虫为害。(4)药剂防治害虫①食心虫防治可用敌敌畏熏杀成虫;2%倍硫磷粉、杀螟松粉或%甲基1605粉2~亩喷粉。②造桥虫防治可用2%西维因或5%敌百虫粉~2kg/亩喷粉;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作超低容量喷雾,每亩用原液150~200毫升。③大豆蚜防治可用%乐果粉、甲基1605或5%西维因粉剂或2%扑灭威粉剂~2kg/亩喷粉。40%氧化乐果乳油、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1500~2000倍喷雾。40%氧化乐果乳油兑水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此外,每亩用50%异丙磷乳油50g,加细土10kg,配成%毒土均匀地撒在豆株基部,效果也很好。④豆天蛾防治可用%敌百虫粉剂、2%西维因粉剂2~亩喷粉。90%晶体敌百虫稀释700~1000倍或50%马拉硫磷乳油稀释1000倍液喷雾。用苏云金杆菌类制剂(含活孢子100亿/克)稀释800倍液喷雾。⑤豆荚螟防治可用50%倍硫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毒杀成虫和初孵幼虫。收割后处理晒场撒施%甲基1605粉剂杀死脱荚出来的幼虫。⑥红蜘蛛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豆秆蝇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保得乳油、21%灭杀毙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

结荚期病虫防治

主治病虫:大豆紫斑病、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造桥虫等。防治措施:(1)病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2)虫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保得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大豆病害; (一、大豆灰霉病:大豆灰斑病是常发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一般地块减产10—15%,危害严重的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叶片,病斑开始呈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径1—5毫米,有时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气候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发斑严重时叶片上布满斑点,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 田间防治方法主要是叶片发病后及时打药防治。最佳防治时期是大豆开花结荚期。效果较好的防治农药有: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克;2、40%多菌灵胶悬剂,亩用量100克;3、80%多菌灵超微粉,亩用量50—60克;4、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亩用量80—100克。5 40%灭病威胶悬剂,亩用量100ml。喷药时间要选在晴天上午6—10时,下午3—7时,喷后遇雨要重喷。 (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大豆细菌疫病假单胞菌侵染而致,属病原细菌。主要为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绿不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病菌借风雨传播蔓延,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利于该病发生。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液4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次或2次。 (三、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大豆主要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已发现为害大豆的害虫100多种,发生普遍、对生产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为害大豆的地下害虫与其他作物相似,严重影响大豆产量,现笔者根据生产实际,将大豆生产上常见的主要害虫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①远距离轮作。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在距前茬大豆田1k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 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 ③选用优良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

无毛品种,可减轻虫害。 2、药剂防治。当田间成虫盛发期,连续3d累计100m 双行蛾量达100头以上,或平均100荚卵量达20粒开始防治。①敌敌畏熏杀成虫。在8月5日左右成虫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1cm分断成1节,浸入敌敌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②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 二、草地螟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8mm,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卵椭圆形,白色,卵面稍凸起,底部平。幼虫头黑色有白斑,前胸盾板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虫体黄绿或灰绿色。幼虫共有5龄,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入土作茧。茧长筒形,直立于土表下。蛹淡黄色。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当草地螟成虫把卵产在如灰菜、蒿等杂

大豆各时期注意要点

大豆不同时期的种植管理之播种出苗时期(5天左右) 1、生育期特: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140%,胚根和两片子叶长出。 2、主攻目标: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主抓措施: (1)整地施肥、保墒: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K总含量在20% 以上)50公斤。 (2)补苗:刚一出苗时发现缺苗,立即补苗。 (3)药剂拌种:按25克天达2116(拌种型)加10克适乐时混合兑水0.75公斤拌10公斤豆种,可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 (4)播种:夏大豆麦收后播种越早越好,播量一般第亩5公斤,播深在3-5厘米。 大豆不同时期的种植管理之细苗时期(16~20天) 1、生育特点:光照反应敏感,根系生长快于地上茎叶生长,主茎达60厘米左右,根瘤逐渐形成。 2、主攻目标: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3、主抓措施: (1)间、定苗:出苗后及时剔除疙瘩苗、弱苗、杂株,第一片复叶长出前根据亩留苗密度定苗。一般早播、肥地宜稀,晚播落地宜密的原则。 (2)中耕除草:人工、机械天茬、除草或用5%快锄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3-5叶期喷雾或用8.8%草威特30-40毫升,兑水35公斤喷雾。 (3)浇水:此期缺水极易形成“小老苗”,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应立即浇水。 (4)病虫害防治:亩用25克天达2116(抗旱壮苗型)加10%蚜虱速克5克混合兑水15公斤喷雾,可防治大豆叶斑病和兼治蚜虫。亩用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兑土40~50公斤,可防治蛴螬、地老虎。 大豆不同时期的种植管理之分枝时期(15-18天)

1、生育特点:营养行长逐渐进入旺盛期,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根瘤菌固氮能力加强,是营养生长好快的关键时期。 2、主攻目标:植株健壮、花芽分化良好,叶面积稳步增加,土壤疏松有利根瘤菌生长。 3、主抓措施: (1)中耕培土,有利防治倒伏,排涝及控制徒长。 (2)浇水施肥,遇旱浇水,叶片短小,发黄要追肥(复合肥每亩20公斤)。 (3)病虫害防治:此期是大豆叶斑病、成虫病和豆科蝇、蚜虫混合发生期,可用天达2116(豆科专用型)50克加40%氧化乐果85毫升混合兑30公斤喷雾。 大豆不同时期的种植管理之开花结荚时期(22-34天) 1、生育特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生长旺盛,是决定单的株荚数的关键期。 2、主攻目标:根深叶茂、花多荚多,防止徒长,防止郁蔽和倒伏。 3、主抓措施: (1)浇水:此期大豆需水量最大,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应立即浇灭水,同时遇涝排水。 (2)防徒长倒伏,植株生长过旺,应及时控制,喷洒天达2116或助壮素。 (3)病虫害防治:此期豆类螟、食心虫叶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常发生,可亩用50克天达2116加25%灭多威50亳升混合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如大豆已封垄,亩用量应加大到75~100毫升,兑水浓度仍按600倍。 此外,大豆兔丝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可能大发生,发生时应及时拔除深埋。 大豆不同时期的种植管理之鼓粒成熟时期(32~38天) 1、主攻目标:保根、护叶,增荚、增粒,提高粒重。 2、生育特点:营养生长基本停止,生殖生长旺盛。这个阶段前期决定粒数,中后期决定粒重,根茎生长减弱,根瘤固氮能力开始下降。 3、主抓措施:

大豆病虫害防治图

大豆病虫害防治图 大豆胞囊线虫病 症状寄主受病后,根部表现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须根增多。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大豆胞囊线虫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7℃-28℃,10℃以下不能发育。 防治方法 10%克线磷颗粒剂2千克。以上药剂主要用于土壤处理。 豆芫菁 寄主与危害豆芫菁主要寄主为大豆,也能危害花生、苜蓿、棉花、马铃薯、甜菜、茄子、番茄等。豆芫菁 发生规律 2代区第一代成虫5-8月份出现,集中危害早播大豆,以后转移后危害茄子、番茄等蔬菜。第二代成虫于8月上、中旬转移到蔬菜等寄主上危害,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防治方法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稀释1000倍液。 大豆灰斑病 症状成大豆灰斑病株期叶片病斑初呈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部灰褐色。 发生规律苗期低温多雨,发病重,常造成缺苗。成株期病害流行与降雨量、品种抗性有密切关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豇豆类螟豇豆类螟 寄主与危害主要寄主有豇豆、菜豆、芸豆、豌豆、绿豆、刀豆、扁豆、大豆、水豆等豆科蔬菜。 发生规律豇豆类螟喜高温潮湿的环境,田间搭架、浇水都会使危害加重。 防治方法在花荚期防成虫及初孵幼虫,可用10%除虫精乳油3000倍液,2.5%活捕菊酯喷雾。 豆天蛾 寄主与危害主要寄主为大豆,也能危害绿豆、豇豆、刺槐等。豆天蛾 发生规律雨水对豆天蛾的发生影响很大,若6-8月份雨量适中,分布均匀,有利于

其发生;但雨水过多,发生期推迟,过于干旱对其发生也不利。 防治方法掌握幼虫3龄前施药。用90%晶体敌百虫、或50%马拉硫磷乳油、或5 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 寄主与危害大豆食心虫食性单纯,仅危害大豆。 发生规律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化蛹期间若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 防治方法用2%杀螟松粉剂喷粉,可防治成、幼虫和其他害虫。 大豆卷叶螟大豆卷叶螟 寄主与危害主要寄主为大豆。 发生规律多雨湿润的气候适于大豆卷叶螟的发生,干旱年份则发生较少。 防治方法当卵孵化率达50%时,或田间开始开始出现卷叶时,进行第一次喷药,可用50%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豆秆黑潜蝇豆秆黑潜蝇 寄主与危害豆秆黑潜蝇寄主除大豆外,还有赤豆、绿豆、四季豆、大青豆等豆科植物。 发生规律在黄淮流域,6月上旬降雨量多于30毫米,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量多于40毫米,如有一定虫源基数,则易重发。 防治方法在豆初花期,防治成虫兼治初孵幼虫。可用50%杀螟松、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 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 症状典型症状为植株显著矮化,叶片沿叶脉搏褪色,呈现脉症,不久变为深绿、淡绿相间的花叶。 发生规律凡种子带毒率高、蚜虫数量大和发生早,高温、干旱年份,大豆发病重。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治蚜,及时淘汰病株。 大豆霜霉病 症状大豆霜霉病成株期发病,初在叶片正面产生不规则或圆形的黄绿色小斑点,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7602048.html,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作者:李维东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10期 大豆原产于我国,国内各地均有栽培,尤以黑龙江省产出的大豆最为著名。生产中,危害大豆的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斑病、斑枯病、病毒病、灰霉病等,主要虫害有地老虎、红蜘蛛、食心虫等。无论发生那种病虫害,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减质。本文主要介绍霜霉病、灰斑病、斑枯病、地老虎、红蜘蛛、食心虫等的防治。 一、主要病害及防治 1、霜霉病。霜霉病是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各产地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吉林发病率高且发病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发病后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50%。 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染病。幼苗发病,初期叶片基部生出褪绿病斑块。发展后逐渐沿主脉及支脉扩展。后期全叶褪绿。严重时全株叶片褪绿。成株发病,叶片生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绿色病斑。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生有灰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豆荚染病,在荚内出现黄色厚霉层。病籽粒色白无光泽,表面附有黄白色粉末。霜霉病高发于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品种抗性差、昼夜温差大,雨水多、湿度大、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等都易引起霜霉病的高发流行。 2、灰斑病。大豆灰斑病是世界性病害,也称为褐斑病、斑点病或蛙眼病,属真菌性病害,是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重要病害,尤以东北三省为重。发病后,一般可造成5%~1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30%~50%,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 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籽粒,茎、荚也可染病。苗期发病,子叶上出现稍凹陷的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呈深褐色。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病健分界明顯。高湿环境下,病斑背面布满灰色霉层。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导致叶片早脱落。荚发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种粒上的病斑为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的圆形至不规则形,似蛙眼。温度和湿度是灰斑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1~26℃,相对湿度为80~90%,湿度越大发病率越高。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病初期是7月初,8月下旬~9月初达到高峰。 3、斑枯病。大豆斑枯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

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各个时间段的

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各个时间段的,详细如下: 一、播种出苗时期(5天左右 1、生育期特: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140%,胚根和两片子叶长出。 2、主攻目标: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主抓措施: (1整地施肥、保墒: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K 总含量在20% 以上50公斤。 (2药剂拌种:按25克天达2116(拌种型加10克适乐时混合兑水0.75公斤拌10公斤豆种,可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 (3播种:夏大豆麦收后播种越早越好,播量一般第亩5公斤,播深在3-5厘米。 (4补苗:刚一出苗时发现缺苗,立即补苗。 二、细苗时期(16~20天 1、生育特点:光照反应敏感,根系生长快于地上茎叶生长,主茎达60厘米左右,根瘤逐渐形成。 2、主攻目标: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3、主抓措施: (1间、定苗:出苗后及时剔除疙瘩苗、弱苗、杂株,第一片复叶长出前根据亩留苗密度定苗。一般早播、肥地宜稀,晚播落地宜密的原则。 (2中耕除草:人工、机械天茬、除草或用5%快锄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3-5叶期喷雾或用8.8%草威特30-40毫升,兑水35公斤喷雾。

(3浇水:此期缺水极易形成“小老苗”,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应立即浇水。 (4病虫害防治:亩用25克天达2116(抗旱壮苗型加10%蚜虱速克5克混合兑水15公斤喷雾,可防治大豆叶斑病和兼治蚜虫。亩用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兑土40~50公斤,可防治蛴螬、地老虎。 三、分枝时期(15-18天 1、生育特点:营养行长逐渐进入旺盛期,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根瘤菌固氮能力加强,是营养生长好快的关键时期。 2、主攻目标:植株健壮、花芽分化良好,叶面积稳步增加,土壤疏松有利根瘤菌生长。 3、主抓措施: (1中耕培土,有利防治倒伏,排涝及控制徒长。 (2浇水施肥,遇旱浇水,叶片短小,发黄要追肥(复合肥每亩20公斤。 (3病虫害防治:此期是大豆叶斑病、成虫病和豆科蝇、蚜虫混合发生期,可用天达2116(豆科专用型50克加40%氧化乐果85毫升混合兑30公斤喷雾。 四、开花结荚时期(22-34天 1、生育特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生长旺盛,是决定单的株荚数的关键期。 2、主攻目标:根深叶茂、花多荚多,防止徒长,防止郁蔽和倒伏。 3、主抓措施:

大豆三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1 危害及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同: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尤以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如辽宁省康平、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 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黑龙江省6月末-7月初)拔起病株观察,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孢囊线虫雌成虫,这是鉴别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孢囊线虫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春二龄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人.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内部卵的形成而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颗粒 1.2防治措施: 大豆孢囊线虫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可用3%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4-5千克,施入播种沟内,然后播种。 2、大豆食心虫 2.1危害及症状 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心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腹部末端较尖。卵扁椭圆形,长约0.5毫米,橘黄色。幼虫体长8-10毫米,初孵时乳黄色,老熟时变为橙红色。蛹长约6毫米,红褐色。腹末有8-10根锯齿状尾刺。 食性较单一,主要为害大豆。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闭翱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 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 25℃,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天敌有赤眼蜂、中国齿腿姬蜂、食心虫白茧蜂等。 2.2防治措施: 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化蛹期在豆茬地增加中耕次数,成虫发生期用敌敌畏熏杀成虫,或用菊酯类药剂向荚和叶背喷雾防治成虫和幼虫,药剂及公顷用量:2.5%功夫300ml,5%来福灵300ml,20%速灭杀丁450ml,21%灭杀毙450ml,40%毒死蜱1000-2000倍液。 3、大豆蚜虫 3.1危害及症状 大豆蚜虫又名腻虫、蜜虫属同翅目蚜科,是我县大豆产区主要害虫,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且危害也有所加重。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

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各个时间段的

大豆病虫害防治是各个时间段的,详细如下: 一、播种出苗时期(5天左右) 1、生育期特: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140%,胚根和两片子叶长出。 2、主攻目标: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主抓措施: (1)整地施肥、保墒: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K总含量在20% 以上)50公斤。 (2)药剂拌种:按25克天达2116(拌种型)加10克适乐时混合兑水0.75公斤拌10公斤豆种,可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线虫病。 (3)播种:夏大豆麦收后播种越早越好,播量一般第亩5公斤,播深在3-5厘米。 (4)补苗:刚一出苗时发现缺苗,立即补苗。 二、细苗时期(16~20天) 1、生育特点:光照反应敏感,根系生长快于地上茎叶生长,主茎达60厘米左右,根瘤逐渐形成。 2、主攻目标: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3、主抓措施: (1)间、定苗:出苗后及时剔除疙瘩苗、弱苗、杂株,第一片复叶长出前根据亩留苗密度定苗。一般早播、肥地宜稀,晚播落地宜密的原则。 (2)中耕除草:人工、机械天茬、除草或用5%快锄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大豆3-5叶期喷雾或用8.8%草威特30-40毫升,兑水35公斤喷雾。(3)浇水:此期缺水极易形成“小老苗”,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应立即浇水。 (4)病虫害防治:亩用25克天达2116(抗旱壮苗型)加10%蚜虱速克5克混合兑水15公斤喷雾,可防治大豆叶斑病和兼治蚜虫。亩用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兑土40~50公斤,可防治蛴螬、地老虎。 三、分枝时期(15-18天) 1、生育特点:营养行长逐渐进入旺盛期,根系生长仍明显快于地上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根瘤菌固氮能力加强,是营养生长好快的关键时期。 2、主攻目标:植株健壮、花芽分化良好,叶面积稳步增加,土壤疏松有利根瘤菌生长。 3、主抓措施: (1)中耕培土,有利防治倒伏,排涝及控制徒长。 (2)浇水施肥,遇旱浇水,叶片短小,发黄要追肥(复合肥每亩20公斤)。 (3)病虫害防治:此期是大豆叶斑病、成虫病和豆科蝇、蚜虫混合发生期,可用天达2116(豆科专用型)50克加40%氧化乐果85毫升混合兑30公斤喷雾。 四、开花结荚时期(22-34天) 1、生育特点: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生长旺盛,是决定单的株荚数的关键期。 2、主攻目标:根深叶茂、花多荚多,防止徒长,防止郁蔽和倒伏。 3、主抓措施: (1)浇水:此期大豆需水量最大,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应立即浇灭水,同时遇涝排水。 (2)防徒长倒伏,植株生长过旺,应及时控制,喷洒天达2116或助壮素。 (3)病虫害防治:此期豆类螟、食心虫叶病和大豆花叶病毒病常发生,可亩用50克天达2116加25%灭多威50亳升混合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如大豆已封垄,亩用量应加大到75~100毫升,兑水浓度仍按600倍。 此外,大豆兔丝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可能大发生,发生时应及时拔除深埋。 五、鼓粒成熟时期(32~38天) 1、生育特点:营养生长基本停止,生殖生长旺盛。这个阶段前期决定粒数,中后期决定粒重,根茎生长减弱,根瘤固氮能力开始下降。 2、主攻目标:保根、护叶,增荚、增粒,提高粒重。 3、主抓措施: ①遇旱及时浇水。大豆鼓粒期对水分反应敏感。此时正处于山东“秋旱”季节,所以要及时浇水。 ②补施肥料。此期强叶片发黄,结合浇水可亩施尿素5公斤或喷洒3%的磷酸二氢钾1-2次。以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粒重。 ③此期大豆主要害虫有食心虫、豆荚螟。可结合增强叶片后期功能,增强光合能力,提高粒重,促进早熟,每亩可用50%的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加天达2116(豆科型)75克兑水45公斤混合喷雾或用70%晶体敏螟虫700-1000倍液加入天达2116(豆科型)75克混合喷雾。可防消费品市场虫害,又能早熟、增产。

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一)大豆根腐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 发病条件 1 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块, 2 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危害, 3 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粪蛆危害根部,病菌从伤口侵入而危害。 4 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的田块, 5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 最易感病温度:24——28℃左右。感病生育期:幼苗至成株期。感病盛期因病原菌而异。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防治大豆根腐病选用2%的菌克毒克水剂(宁南霉素)拌种,药种比例为1:100,阴干后播种。 2 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3 深沟高畦栽培,雨停不积水, 4 提倡轮作,最好水旱轮作; 5 使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不得混有上茬本作物残体及腐烂物; 6选用抗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7合理密植,及时去除病枝、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8 适当增施磷钾肥。 9防治用药(浇灌):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 (二)大豆菌核病 是大豆在种植到七月下旬之后易发作的真菌病害。危 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 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 变黑色颗粒(菌核)。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豆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农作物,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可耕农用地在大幅度的减少,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科技上的优势使得他们的大豆可以自产自销,甚至出口,但是大豆经常会感染一些病虫害的,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那么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一、豆天蛾,该虫俗名豆虫,以幼虫为害大豆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轻则吃成网孔,重者将豆株吃成光杆,不能结荚,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或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公斤喷雾。

二、造桥虫,该虫种类较多,以银纹夜蛾为多。幼虫为害豆叶,食害嫩尖、花器和幼荚,可吃光叶片造成落花落荚,子粒不饱满,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每亩40公斤喷雾。 三、象鼻虫防治方法: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均匀喷雾。 四、食心虫,该虫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防治方法:10%氯氰菊酯乳油,亩用35-45毫升,或敌杀死乳油,有效成分0.5-1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大豆防治常见病虫害

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重大病虫害通过采取农业(如抗性品种、健身栽培、水肥科学管理、减少病虫侵染源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确保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增产增效情况:通过准确测报,选择高效、低毒、专用农药,适时精准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增产10%以上,增收30元以上。同时,减少施药次数,降低施用费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技术要点: (1)大豆害虫防治技术①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精准防治。农业防治:a.利用抗(耐)虫品种。无毛、荚皮组织坚硬的品种抗大豆食心虫;b.合理轮作。采用与非豆科作物三年或三年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数量;c.翻耕豆茬地,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减少虫源。物理与生物防治:a.采取黑光灯、频振式诱蛾灯诱杀;b.利用白僵菌粉1.5千克对细土或草木灰13.5千克混合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使脱荚落地的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发病死亡; c.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灭卵,每亩放蜂量2万~3万头。化学防治:a.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在成虫初盛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将玉米穗轴或向日葵秆瓤截成约5厘米长段,浸足敌敌畏药液,按每隔4垄前进5米放一个药棍的密度,将药棍夹在大豆枝杈上;b. 用菊酯类药剂在成虫高峰期后5~7天内喷雾防治成虫:每亩25~30毫升药剂对水,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朝上从豆根部向上喷,使下部枝叶和顶部叶片背面着药。常用药剂:80%敌敌畏乳油、25%快杀灵乳油、溴氰菊酯、来福灵菊酯等菊酯类药剂。适用范围:东北和黄淮大豆产区。应在当地植保部门指导下确定防治时间。注意事项:施药时按要求对足水量,细雾喷施,不留空白。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②食叶性害虫防治技术豆田危害较重的食叶性害虫有苜蓿夜蛾、豆卜馍夜蛾和草地螟等。农业防治:a.大豆收获后,实行秋翻,破坏越冬环境,使在土中越冬的蛹死亡;b.根据

大豆三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1、大豆孢囊线虫病 1.1危害及症状 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它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同: 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尤以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如辽宁省康平、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区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 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黑龙江省6月末-7月初)拔起病株观察,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孢囊线虫雌成虫,这是鉴别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孢囊线虫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春二龄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人.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内部卵的形成而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颗粒 1.2防治措施: 大豆孢囊线虫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3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可用3%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4-5千克,施入播种沟内,然后播种。 2、大豆食心虫 2.1危害及症状 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外缘内侧中心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斑点。雄蛾前翅色较淡,有翅缰1根,腹部末端较钝。雌蛾前翅色较深,翅

大豆种植技术完整版

大豆种植技术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大豆种植技术 夏播大豆注意哪几点 一、品种选择: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不同的品种。以采食鲜荚为主,应 选择宽荚、品质好、风味早熟的品种;采收后以加工豆制品为主 的,选用一般普通型品种。 二、适时播种:6月上中旬直播。切忌在雨后和土壤烂湿时播种,否则大豆会因吸水受胀而不能发芽,即使已发芽的也容易引起烂根死苗。 三、合理密植:播前用适量多菌灵拌种,防止苗期病害发生。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密度,一般每亩保苗1.2-1.6万株,株行距在25×32厘米左右,亩用种5-7公斤,每穴播3-4粒。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 四、及时施肥:大豆需要大量的磷钾肥,施用磷钾肥对毛豆增产效果显着。磷钾肥一般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的数量,应视土壤肥力而定,一般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5公斤作基肥,在生长期间可视生长情况适时追肥。幼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可施一次10%的人粪尿或三元复合肥10公斤;开花前及花期喷施2次缩节胺,抑制大豆徒长,使茎秆变粗,株型紧凑,促进营养物质向荚果转移,提高大豆的结荚数、和饱满率,一般可增产10-25%。 五、防治病害:大豆苗期要防治蚜虫,大豆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和褐斑病等,,并在发病期喷施多菌灵、禾果利等防治。 大豆栽培技术 一、播种出苗时期(5天左右) 1、生育期特: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140%,胚根和两片子叶长出。 2、主攻目标: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主抓措施: (1)整地施肥、保墒:土地要平坦、土壤手握成团,亩施有机无机复混肥(N、P、K总含量在20%以上)50公斤。 (2)药剂拌种:按25克天达2116(拌种型)加10克适乐时混合兑水

大豆常见病害

大豆常见病害 病害较多 ①真菌病:有为害暗叶部的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和锈病等,其中霜霉病遍及各地;为害根、茎的有疫腐病、菌核病和炭疽病。疫腐病以抗病育种;其它靠轮作法防治。为害子粒的有紫斑病和黑点病,药剂拌种防治。 ②细菌病:有斑点病和斑疹病,有的可用抗病育种防治。 ③病毒病:种类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以花叶病毒流行广、为害重。采用无病毒种子、消灭媒介昆虫及抗病育种防治。 ④大豆孢囊线虫病、根结线虫病:采用合理轮作和抗病育种防治。主要虫害有食心虫、草地螟、豆荚螟、豆秆蝇、豆秆黑潜蝇、红蜘蛛和蚜虫等,以药剂防治为主。菟丝子在黄淮平原为害甚烈,采用清选种子、生物防治和轮作防治。 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 已发现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病毒类主要是大豆花叶病毒,线虫病主要为孢囊线虫和根结线虫。大豆锈病、炭疽病、细菌性斑疹病等,在南方发生较重。北方春大豆区霜霉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发生普遍。大豆病毒病在各大豆栽培区都有发生 为害大豆粒荚 : 紫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轮纹病Ascochyta glycines、赤霉病Fusarium avenacearum(Fusarium roseum、Fusarium semitectum)、荚枯病Macrophoma mame、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ycines、黑痘病Sphaceloma glycines。 叶部病害主要有: 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黑斑病Alternaria brassicae var.phaseoli Alternaria fasciculata Alernaria tenuissima、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白粉病Erysiphe polygoni、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glycinea、细菌性斑疹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e、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SMV)等。 茎秆部病害有 : 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点病Phomopsis sojac(Diaporthe phaseolorum)、纹枯病Pellicularia sasakii。 根部病害有: 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猝倒病Pythium debaryanum、枯萎病Fusarium bulbigenum (F.oxysporum)。 紫斑病 紫斑病 紫斑病 还有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省(自治区)。根疫病Phytophthora magasperma var.sojae是美国的主要病害,中国尚未发现。是检疫对象。

常见的大豆病害图谱在这里

常见的大豆病害图谱在这里 大豆根腐病 发病根部症状 发病症状根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成株危害减轻。病株根部及茎基部形成褐色椭圆形或长条形病斑, 甚至危害侧根。后期根部变黑褐色,表皮腐烂。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是结荚少,粒小。发病规律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致病菌可以附着在种子上使幼苗出土前就发病。所以大豆连作地块发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春季低温及低洼地或连续降雨易发病,播种过早、过深、幼苗出土慢及重茬、耕作粗放地块一般发病也很严重。 防治方法① 与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等作物轮作,及时翻耕、平整细耙,改善土壤通气状态,减少田间积水。适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②药剂防治:播种前使用种衣剂拌种,在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800倍液或 2.5%咯菌腈1000倍 液。 大豆菌核病

豆荚发病症 状 病株枯死状 发病症状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幼苗期发病先在幼苗茎基部发病并向上扩展蔓延,病部呈深绿色湿腐状,有白色菌丝体,病势加剧幼苗倒伏、死亡。成株

期一般在茎部或茎基部产生暗褐色不定形或条状病斑,扩大后可绕茎一周成一段段病斑,后呈苍白色以至枯死。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其中杂有大小不等鼠粪状菌核 发病叶片症

状 发病豆荚和茎秆症状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荚和种子。在叶片上先产生红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部分灰色,边缘深褐色或黑色。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暗色状似“蛙眼”。 发病规律大豆苗期低温多雨发病严重,常造成大量缺苗;大豆重茬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严重;过分密植、田间杂草多、造成植株郁闭,通风透光差或将大豆种在低洼易涝土壤水分饱和的地块上灰斑病发生严重。在大豆花荚期降雨多、湿度大有利于灰斑病发生。 防治方法① 应采取避免重迎茬、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收获后及时翻耕等措施,以减少越冬病菌。还应根据品种特性适当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以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等。 ② 药剂防治: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视病情隔7~10天防治2次。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换茬 严禁重茬与迎茬。对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和以病残体越冬为主的病害(灰斑病、褐纹病、细菌斑点病等),以及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蓟马等),通过3 年轮作即可减轻危害。对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地区,至少应实行5 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病情。 2、清除病残体大豆收割后应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及早翻地,将病残体深埋地下,以加速病原菌消亡,减轻病情。对越冬于土壤中的害虫,通过耕翻将害虫翻到土表,经过耙、压、耢地、机械损伤,加之日晒、风吹、雨淋、天敌食取,可大大增加害虫的死亡率,有效减缓第二年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3、选用抗病虫品种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及病虫害种类,选用高产抗病虫品种。要从无病区地块或无病株及虫粒率低的地块留种。 外地调种时,首先要掌握产地的病虫害情况,严

格检验有无检疫对象,凡是种子中混杂有菟丝子、野 燕麦、菌核等严禁调用或调出作种,尽可能避免从孢 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 4、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期过早或播种过深均可加重根腐病发生。一 般表土 0?5厘米土温基本稳定在6?8C 时即可播种, 注意墒情,湿度大时,应晚播而不能顶湿强播。播种 深度一般掌握在 4?5 厘 时,可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因过浅时,易造成药害, 但又不能过深。 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 N 、P 、K 配比要 适当,避免单纯过多施用 N 肥,防止贪青徒长、倒伏 及晚熟,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使大豆整个生育期 间均能健壮发育。 进行至少两次中耕,大豆根腐病重的地块根据苗 情及早进行,改善土壤通透性,地温提高,促进新生 根大量形成。对连作大豆地,一定要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中旬中耕培 成虫不能出土或减少出土量或机械杀 伤大量的幼虫、 蛹、成虫,减轻虫食率。每次中耕前要全面掌握豆田 草情、病情、虫情,用以确定配装复式作业。 根据大豆生育期间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较灵活的 米,如应用播后苗前除草剂 次,可以堵塞食心虫羽化,使

大豆害虫

大豆害虫及防治 摘要:阐述了大豆主要害虫的生活习性,针对我县大豆害虫的发生特点,提出综合防治 关键词:大豆害虫;生活习性;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我县是我省大豆主要产区。种植的大豆产量高、含油量高,销售价格也高,近些年大豆的种植面积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大面积耕地多年连续种植大豆同一种作物,导致以取食大豆根、茎、叶为主的害虫的虫口密度逐年加大;而且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害虫的越冬基数较大,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虫口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大豆的正常发育。要及时地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的发生趋势,防止其大发生,就要掌握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特点,以便及时用药。 1地老虎 1.1发生特点 地老虎为地下害虫。在危害农作物的地老虎主要有白边地老虎和小地老虎,以小地老虎居多。小地老虎成虫为灰褐色蛾子,前翅狭小,有一黑色肾形斑;幼虫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幼虫在5月份开始为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将植株近地表根部咬断。在低洼地等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发生为害较重。 1.2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早春铲除田边地头的杂草,能消灭一部分卵和幼虫。秋翻秋耙,可以消灭大量的幼虫和蛹。 (2)药剂防治。一是用鲜草做毒铒诱杀,用90%敌百虫配成200倍液,喷到切碎的鲜草或菜叶上拌均匀,在傍晚时,撒在垄沟或垄台上。这种方法适用于发生面积较小的地块。二是做毒土。用75%辛硫磷配制300倍液,喷在细土上拌均匀,撒在垄台苗眼附近。三是喷雾。用75%辛硫磷配制1 000倍液,在傍晚时进行地面喷洒。 2蛴螬 2.1习性与发生特点 蛴螬头部呈赤褐色,有光泽,身体乳白色,多呈现向内卷曲状。2年繁殖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在5月中下旬出现,6月中旬是为害盛期。成虫(东北大黑金龟子)昼伏夜出,有较强的趋光性,主要取食大豆叶片。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的根部,造成缺口,致使植株根系不能正常生长。 2.2防治措施 防治蛴螬用药,必须在播种时,随种子一起下地。若等出苗后发现植株被害时用药液灌根,已无济于事。具体措施:一是用50%辛硫磷500g加20kg水,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200 kg大豆种子上面,边喷边翻动,然后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上,闷种4h,放在背阴通风处晾至8成干播种。二是用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拌种,不要用生物种衣剂。三是用3%辛硫磷颗粒剂随种子一起下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