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一)、实施“222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 (3)

(二)、建立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3)

(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3)

(四)、十二五新规划,新农村新目标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三、河北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5)

(二)、解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6)

(三)、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8)

结束语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0)

浅谈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标志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人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开始纳人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农村发展滞后的中国现实背景和乡村建设相关知识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战略。对这一战略的理解需要把握新的农村建设和建设新的农村两个方面,并从多元化和城市化模式中探寻新农村建设路径。避免陷入守土保农观、狭义建设观、片面问题治理观,以及政治运动化、形式主义和机械模仿等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本文就河北省在三年大变样后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三年大变样;问题;对策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河北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三年大变样①的推动下,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更是有新的突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222”工程,河北省走上新型村庄规划建设之路。

(一)、实施“222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

所谓“222工程”,即两个规划(编制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两个建设(农村新民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两个试点(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试点、村镇污水处理试点)。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将按照“集中”、“优化”的原则,对村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利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另外要选好中心村,下大力整治周边资源。通过高水平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点、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2010年全省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全部启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在危房改造和推进新民居示范建设中,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充分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提高新民居建设的技术含量,提高住房质量和舒适度。为加快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试点步伐,我省将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乡镇和联合村污水处理模式,通过试点,要在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体制、方法上取得突破。

(二)、建立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中,河北省要求各地要积极探索组织方式。除农户单户自建和村委会统一组织建设外,还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介入和参与。目前,河北省住建厅正在筹建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平台,以实时获取第一手数据材料,全面掌握村镇规划、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情况,实施全省村镇建设的动态监管和跟踪管理,并抓好重点镇建设。继续在全省重点镇开展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和动态考核,建立健全重点镇建设发展激励机制。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试点,指导小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镇向小城市迈

(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为了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河北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目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各方面原有基基础上都有显注提高,下一步将针对项目综合性、集成性、示范性和社会性特点,按照“对接需求、集成创新、模块表达、合纵联横、提升影响”的总体要求,注重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点、示范点与新农村建设的双对接,集成养殖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优质高效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等八大新农村建设技术体系,依托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打造技术集成度高、模式代表性强、综合显示性好的六大类型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引领全省新农村建设。

(四)、十二五新规划,新农村新目标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大力推进新民居建设。把新民居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尊重农民意愿,健康有序推进,推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全省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全省力争完成2万个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30%以上农民住进新民居。充分利用国家推进土地整治政策,积极引导分散村庄适当合并,鼓励联村并建,挖掘新民居节地潜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村企共建,引导和集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新民居建设。发挥我省建材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建材产品下乡,支持新民居建设。统筹城乡能源、交通、邮电通讯、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省目前还处在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型的时期,我省要现代化,必须搞好工业化、城市化。“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工业化发展很快,1998年以后,城市化也发展得很快,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兴旺。但是,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体制,城市发展是在有城市户籍的人的圈子里发展,没有或很少带动农村的发展,因此是畸形和不健康的。归纳起

来,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凭借计划经济体制时,重城轻乡的优惠,第二,凭借城市领导农村的权力,平调农村的资源,转为城市发展的条件,第三,凭借早已不合时宜的户口制度,对农民工实行“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排斥”的体制。只要农民工拼命干活,只给最低的工资,不给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把农民工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负担全推给农村,农民工病了、残了、老了就推还给农村。多数地区的城市化,只顾城市本身的发展,高楼大厦,楼堂馆所,豪华奢靡,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只搞物的城市化,不搞人的城市化,把农村的粮食、工业原料、土地、水库,甚至大的好看的树木都农转非,统统弄到城里,但不准农民农转非。进城打工了,也不准农转非,这样只化物不化人的城市化,城乡关系怎能协调?农村怎能不落后?农民怎能不贫穷?

“三农”问题的解决,靠农村、农民自身是解决不了的。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把农村的部分、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二、三产业的劳动者,转变成城市居民。农民减少了,才能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农业产业化才能实现,农民才能富裕起来,农村才能建设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当前的城乡格局、城乡关系条件下,是建设不起来的。一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才能建设得起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省整个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河北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省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现就如何有效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众说不一,从总体意见中可以看出,大致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基层对新农村建设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一是“简单化”,二是“一刀切”,三是“只顾眼前”。

2.城乡分割局面尚未有明显改观。一是城区规划和农村规划还未形成一体,二是新农村建设投入还不到位,三是政府部门齐抓共建的机制尚未健全。

3.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二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力有限,三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利益保障较少。

4.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动力不足。一是村级债务分散精力。二是任务繁重疲于应付。三是工作难度大削弱斗志。

5. 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不足,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负担重。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例,通村的道路都是机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没有路基,有的地区实际完成规划任务不到一半,原因是规划设计经费不足。规划资金缺口较大,城区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未到位,并且乡镇又无资金投入,较难完成上级下达的规划任务。同时,新农村建设还要投资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屯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这些项目也都要农民按一定比例自筹资金解决,农民自筹资金负担重。

6. 一些县(市)新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一些县(市)至今仍没有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指导。

7. 许多干部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其实,改善人居环境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方面,过多地强调建新村、盖新房,一是造成耕地浪费;二是形成“城中村”和“空心村”;三是导致村民自我积累资金浪费,使大量用于生产发展的资金沉淀到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上。

8. 农村经济落后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公共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加之农业自身比较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自我积累资金有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致使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动力性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二)、解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

2. 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着力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

3.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研究,按照轻重缓急的要求,确定建设重点,研究和提出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影响最大、见效最快的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和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

4. 充实工程质量监督员,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新农村项目建设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是从市、县有关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到乡村指导项目工程建设;二是聘请大、中专理工类毕业生参加新农村项目建设,担任项目建设质量监督员工作;三是从有项目建设任务的村屯选派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的村民或村委干部担任质量监督员。

5. 继续抓好试点,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要从规划做起,确定试点村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切入点,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建设过程的困难和问题,在实施中逐步摸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途径,以便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实践,防止工作的盲目性。

6. 要提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出发,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与时俱进地解决“三农”问题、造福亿万农民群众而采取的一项战略举措。

7. 要明确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庞大系统工程。同时,

这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我省《指导意见》②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农民素质实现新提高、村容村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形成新机制”的发展目标。创建文明生态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是我省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河北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路子。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保持特色,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定动作同文明生态村的自选动作结合起来,扎实稳步地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8. 要坚定信心。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地在农村建设方面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 始终突出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发展是首要。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5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 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建设新农村,增收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的目标。我省现有农村人口4281万人,占总人口的62.5%。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农民收入能否持续较快增加,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3. 坚定不移地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这个基本方略,现在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我省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积极调整和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才能改变工农关系失调、

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才能破解“三农”难题,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 不断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这个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调动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十分紧迫和重要。克明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五大建设”,并提出了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些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呼声和盼望,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5.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中央反复强调,尊重农民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要通过规划弓J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我省《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行动。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巨大努力,却事倍功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农民的抵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指导,切实把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力落到实处;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方针。

6. 努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建设先行。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可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新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这些创新,建设新农村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难以真正发挥。

结束语;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决策和部署,已在我省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要切实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

以多种方式联系、帮扶村庄和农户。积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引导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农村,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今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新农村建设也应有一个良好的开局。目前,我省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好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注释;

①经过三年努力,实现实现河北省城市容貌大变样,基本成为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趋向合理,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山水特色初步凸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的现代化生态型区域性中心城市.

②《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①河北省建设信息中心在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河北省省长季允石2006年

②《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2006年

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6年

④《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年

⑤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2006年

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2011年

⑦《河北省三年大变样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最新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

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群众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 【摘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时代背景意义,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对村庄建设规划中关于空间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出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借鉴相关城市群结构组织理论、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社区等城市发展理论,研究新农村规划建设,初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统筹 【 abstract 】 according to china’s socialist new rural background in the the tim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in the planning of construction on space functional structure, scale level stru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standard based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elevant urban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theory, regional center theory and city community and other cities develop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study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rural planning. 【 key words 】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s a whole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面我想从本市以及本区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坚决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各项政策的同时,紧密结合天津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我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开展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出台了全市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启动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工作;率先全面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了“351”农民培训工程,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繁荣。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天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经济实力迅猛增长。1978年的时候,天津全市农村生产总值(12个有农业的区县)仅有5.03亿元,2007年天津农村生产总值达到1486亿元,增长294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0年前的不足6%,提高到3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 2、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0.7亿元,比30年前增长35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35.9公斤,增长1.6倍;每公顷耕地创造种植业产值达到2.9万元,增长5倍。农作物机播面积比重达到80%,提高58个百分点;机灌面积比重达到70%,机耕面积比重达到91%。蔬菜总产量274.4万吨,增长1.2倍,出栏生猪262.1万头,增长2.6倍;肉、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倍、79.1%和5.6倍。 3、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2007年非农产业增加值达到1382.7亿元,占农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3.1%,比30年前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4、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经过30年建设,近80%的乡镇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几乎所有乡镇距离一级以上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入口都在50公里以内。近70%的乡镇实现了集中供水,20%的镇实现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30%的镇有垃圾处理站,1/3以上的村庄实施了饮用水集中净化处理和垃圾集中处理。 5、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52元,比30年前增长56倍,年均增长15%。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非农业收入取代农业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货币收入取代实物收入成为收入的主要形式。30年前,农业收入比重和实物收入比重高达76%和61%,现在已分别降至22%和5%以下,而非农业收入比重和货币收入,则分别提高到78%和95%以上。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701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3.7%;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946元,占22.2%;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1568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题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确保农民的公平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任务,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发展仍显滞后。如果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的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强调指出,“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大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又强调指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我们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当前我国出现的城乡差距愈来愈大的情况与我们党的先进性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总旨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发展目标,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和要求。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变化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变化 摘要: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有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防活”的方针,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内溪村发展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我的家乡是福建龙海市海澄镇,是一个由3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及2个镇办农场组成的乡镇。在此次调研中,我以内溪村为重点,走访多个自然村,总结了改革开发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来,家乡的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政府与基层村委会的贯彻落实,我的家乡在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改善与进步。 我村的土地早已摆脱单一的种植水稻的方式,紧邻九龙江支流,土壤肥沃,适于种植多种农作物,蚕豆,毛豆等普遍种植,是龙海周边地区粮食的主要来源。在农闲时节,还种植芥菜等当季蔬菜。部分土地还进行水产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凭借天然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叵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 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农村文化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总体来看,虽然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是推进现代农业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从以往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看,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尽管政府已经多次鼓励和要求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但近几年我国的一部分农村,尤其一些偏远山村、贫困农庄由于对文化建设认

识不够,或重视不足,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还处在一种极其缓慢发展甚至滞后不前的状态。 三、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资金不足,设施设备不够齐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2、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够、文化建设者工作水平低、文艺队伍专业人才缺乏。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可行性不高。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存在较大矛盾。 4、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差,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的效益不明显。 四、意见与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政府需要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募资,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比例。文化基础工程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投入,增添必要的村级文化活动器材,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的现状。 2、加快农村文艺人才、文艺骨干的培养和挖掘。 一方面,要着力引入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引入专业人才,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资源则可办大型活动,资源较为匮乏则可办一些小型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本地人才的

新农村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前言 1.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包括道路、饮水安全、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因此,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登封市唐庄乡积极相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此委托河南省信豫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内容为登封市唐庄乡雪沟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最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之一。 一、××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人口与收入。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55户,1692人。现有劳动力116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170人,初中程度470人,小学程度529人。现从事第一产业713人,第二、三产业456人。XX年人均纯收入4809元,其中:种植业1551元,养殖业1130元,林业75元,第二、三产业2053元。1996年嘉峪关市政府对三镇农民住宅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截止XX年,全村小康住宅砖混结构住房达67%,砖木结构住宅25%,户均32平方米。 2、农业生产。全村现有耕地公顷,人均亩。XX年粮、经、饲结构达到10:8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407亩,经济作物3146亩(以蔬菜、瓜果为主),饲草地341亩。××村因水资源较丰富,农业灌溉条件较好,是嘉峪关市主要的精细蔬菜供应基地,主要特色农产品有蔬菜、瓜果、大葱、优质马铃薯等。全村现有日光温室1000座。 3、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全村现有道路25公里,“u”型衬砌渠道22公里,人畜供水管线14公里。农村供电网改造已完成,可满足10~15年之需。村内电话入户率46%,有线电视入户率87%。现有个体商店9家,从业人员9人。有小学1所,校舍面积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内有公共汽车站1个。村委会现有办公用房420平方米,村组干部共13人,其中党员9人。村集体收入3万元。该村西端是双泉农业开发区,现有各类企业138个,企业产品达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有人说是“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哺”之类的,有人说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到底是什么?) 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加快推进镇驻地村和沿海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今年我镇选择市级示范村1个(北沙岛),镇级示范村4个(东上庄、西上庄、南沙岛、铺里),其余各村都要按照示范村的标准,严格规划,稳步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村之间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来搞新农村建设。要根据各自的村情民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村要从广大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从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做起,尊重村民意愿,把好事办好。对涉及村民直接受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讨论决定,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取代村民自己的决策权。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 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措施:

前提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泛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材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记忆力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所以,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胡锦涛发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否则,届时的〃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只大海中随风漂荡的空船而已。当然,要想在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影响力的泱泱大国,改造让国人既痛恨而又无法不〃崇拜〃的〃记忆力教育〃,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心;需要教育部门全体人员的直正自醒和积极行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全国上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 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如何。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美好新农村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历史见证了这个国家曲折的复兴,如今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断书写着这个国家的光辉,也让世界人民为之鼓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中有近8亿的农民,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全面发展,如何搞好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目前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全面抓紧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村问题得以明显的改善,因此保证了农村体系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是一名农村的孩子,我切身感受到了建设新农村带来的的巨大变化,在这次实践报告调查中,我以我们乡的变化来说说家乡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取得的成就。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国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设》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防活”的方针,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长期以来这也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

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业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建设,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这次我主要通过对我所在家乡进行详细地调查,总结了近年来我的家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导下发生的变化。 首先,我想说的就是我家乡道路的建设,这是一个大家亲身感受、亲眼所见的一个变化。曾记得儿时,我们村就只有一条通往省城的马路,当时那条马路是家乡人民的希望。而其他的路全是弯弯曲曲的泥巴路,每当下雨时,上学的孩子都撑着一把雨伞,与狂风暴雨斗争,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前行,我记得那时我们心中只是怀着自己心中美好的梦想,总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现在呢?政府与百姓合资,在百姓出行的地方几乎都修建了宽宽的水泥马路,而大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在下雨天艰难地出行了。也就是家乡的这个巨大的变化,坚定了我对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份狂热的激情,现在我看到的家乡最大的变化,使我更加我坚定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贫困,走出一条新的希望之路。为此,我将继续奋斗,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其次,我想说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家乡的乡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序言 (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4) 2、缺乏科学的规划 (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 (5) 1、产业发展滞后 (5) 2、农民参与少 (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 (5) 1、农民问题 (5) 2、农业问题 (6) 3、农村社会问题 (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 (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 (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 (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 (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 (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 (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说明

x区x镇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设计说明

前言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横港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市关于开展新农村整村推进规划的要求,构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建设文明、优美、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章规划的依据及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令); 6.《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住建部2013年12月17日);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11.甲方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 12.现状地形图及现状调研收集的村民意见。 13.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指导思想 1. 规划依据现实情况,遵循农村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模式,在有利于整个城乡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村庄的长远发展策略。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均生活水平为根本落脚点,加强本地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贯彻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4.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根据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科学选址,确定合理规模,规划建设紧凑集约,少占耕地。 5. 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基本农田、水体等特殊区域的保护,本着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原则,合理引导村庄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