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 C )。

A、马克思

B、斯大林

C、列宁

D、毛泽东

2、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

( D )。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我国进行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C、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重要观点出自( C )。

A、《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论十大关系》

C、《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在

( B )上。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5、首次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的会议是

( D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三大

6、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B )。

A、多变性

B、长期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C、新世纪以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D、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和情况没有变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 B )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A、“两个凡是”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斗私批修”

9、1981年,( C )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一届六中全会

D、十三大

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经济基础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针对当时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 C )及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A、叶剑英

B、胡耀邦

C、邓小平

D、江泽民

12、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 B )。

A、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1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B )。

A、改旗易帜

B、资产阶级自由化

C、崇洋媚外

D、闭关锁国

14、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C )。

A、基本路线

B、基本方针

C、基本纲领

D、基本政策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B )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A.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B )

A.社会主义道路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专政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基本国策

D.权宜之计

21.党在基本路线中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2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B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23.我党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C)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是(B )

A.革命

B.改革开放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2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 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6.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是(A )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D)。

A、科学发展观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五位一体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8、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A)

A、1979年国庆三十年

B、1981年6月《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C、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

D、十二届六中全会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A)为中心。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文明建设

30.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B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实践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C.实现四化的伟大实践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要

管( B )

A、五十年

B、一百年

C、一百五十年

D、二十年

32.坚持改革开放

( B )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政治保证

D、奋斗目标

33.党的十七大提出,( A )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A.党的基本路线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

3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是( A )。

A.改革开放 B.以经建为中心

C.四项基本原则 D.发展市场经济

3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B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超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所要实现的历史任务来说,是 ( C )

A、发展生产,解决人民温饱的阶段

B、加快发展,实现人民小康生活的阶段

C、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D、完全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阶段

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8、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D)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9、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 C )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A、生产关系滞后

B、科学技术不发达

C、生产力落后

D、经济体制僵化

40、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B )概念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本质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41.( C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A. 周恩来

B. 刘少奇

C. 邓小平

D. 毛泽东

42、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规范表述的是(B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三大

D. 十五大

43.( C.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

A.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邓小平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

C. 邓小平在十二大上

D. 邓小平在十三大上

49、(D )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4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 2000 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4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D )

A.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

D.生产力不发达

4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D )

A.世界发达国家

B.共产主义社会国家

C.世界的政治、经济强国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 ( C )

A、我国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B、我国脱胎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C、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我国脱胎于封建社会

4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 ( B )

A、社会主义革命中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

D、坚持对外开放中

5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是( B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

5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C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吸引外资、对外贸易

52、现阶段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A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党的基本路线

C 党的思想路线

D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53、党的( D )大对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作了最完整正确的概括。

A 十大

B 十四大

C 十二大

D 十三大

54、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 A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

C. 新世纪时代特征 D 新阶段阶段性特

55.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 A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自力更生、艰创业的方针不动摇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改革开放不动摇5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 A )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是 (C )

A国民经济现代化

B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

58.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 B )

A 1982 年党的十二大

B 1987 年党的十三大

C 1992 年党的十四大

D 1997 年党的十五大

59.社会主义改革是 ( C )

A改变基本制度 B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改革具体的政策

60、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下列选项不是原因的(C.)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B.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C.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

D.要防止急躁、冒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C)

A、过渡性质的

B、新民主主义的

C、社会主义的、 D共产主义的

62.毛泽东认为,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认清(A )

A.中国的国情 B.中国社会所处的国际环境C.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朋友 D.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63.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 B )。

A.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B.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C.中国的资源状况

D.中国的人口状况

6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要经历(B )。

A.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

B.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C.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65.现阶段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党的基本路线

C 党的思想路线

D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B )

A 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起始阶段

B 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C 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67.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是(A )

A.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

C.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

68.现阶段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A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党的基本路线

C 党的思想路线

D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34.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一论述(C)

A. 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

B.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

D.首次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

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 B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策略

70.在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B )概念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本质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71.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B. )

A. 政治建设这一中心

B. 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C. 文化建设这一中心

D.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

72、(D)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A.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73、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

A.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过程

B.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C.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过程

D.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精神相适应过程

74.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就发展阶段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现在还是不发达、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D.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原因就是我国人口众多

75、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强调这一理论的根本目的

和意义在于(A)。

A.使我们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B.使我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C.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犯“右”和“左”的错误

D.使我们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76.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系统阐述(B )

A.社会主义本质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C.完善社会主义论 D.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论

77. 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指(B. )

A. 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C. 持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D. )

A.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发展阶段

B. 我们还设有进入社会主义

C.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D.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初级阶段

7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80、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A )

A. 生产力落后

B. 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落后

C. 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

D. 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

二、多项选择题

1.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ABC)A.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B.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C.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于(ABD)

A.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B.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C.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D.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的涵义有(ACD)A.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

D.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4.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BCD)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ABC)

A.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B.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二者都为了解放生产力

D.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ABCD)

A.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

C.是我国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D.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BC)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CB)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总体目标

9.关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两者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

B.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

C.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D.对遥远的未来做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导致实践的挫折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1.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AB)

A.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15个小康实现程度达90%以上,9个达80~90%,7个在80%以下;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人的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还未达到小康。这段材料表明:( ABD)

A、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B、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期的奋斗

C、人民生活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必须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

B、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D、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C、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以及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基本确立

15、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是从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B、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D、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16、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显示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有(ABCD )。

A、依然存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B、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的同时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C、对外开放日益扩大,成就显著,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D、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

17、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党的十七大通过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C、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D、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

18、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B、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C、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D、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1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C、“坚持改革开放”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20、毛泽东将社会主义划分为(AB)

A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的最低阶段

D 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

21、“三个没有变”是指(ACD)。

A、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我国科学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没有变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D、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来说,

是( CD )

A、发展生产,解决人民温饱的阶段

B、加快发展,实现人民小康生活的阶段

C、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D、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3、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ABCD )

A.文明

B.民主

C.和谐

D.富强

24、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ABCD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ABCD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D、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6.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我们没有变的是(ABC )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C.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没有变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BCD )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

C.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D.它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28.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ABCD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C.防止“左”的和右的倾向的思想武器 D.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0.四项基本原则(ABCD)。

A.和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B.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C.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 D.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

3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 ABCD )

A.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B.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决定的

C.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的 D.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3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ACD )

A.为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明了目标和任务

B.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替代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3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才能( ABCD )

A.增强综合国力 B.促成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C.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顺利发展 D.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4.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它 ( ABCD )

A、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B、是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C、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D、能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3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BD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城乡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 AB )

A.它确认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 B.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C.我国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社会主

义处在过渡时期

3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BCD )

A、发展是硬道理

B、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C、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D、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8 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应做到(ABCD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统一

C.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好,建成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就是 ( ABCD )

A、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C、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D、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40、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BCD )

A、基本含义

B、历史地位

C、基本特征

D、基本任务与基本路线

4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BCD )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C、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

D、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我国当前的 ( ABCD )

A、社会性质

B、社会发展水平

C、社会发展程度

D、社会阶段

4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可能呈现的状态是(BCD ( )

A. 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练习人民版

8.20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有答案

高三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课题】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成功和失败的探索史实 复习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化三改的影响。 【基础知识复习】 一、过渡时期—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1956) 问题一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前提: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____。 2、内容: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实现国家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____________。 (二)实践:一五计划(________年---_________ 年) 1、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1)背景:①新政权的巩固---政治前提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④新中国是个农业国,工业底子薄弱(2)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____________。 (3)成就: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_;②初步形成合理的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造。 问题二三大改造的目的、方式、实质、意义是什么? (1)目的:适应___________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_______。 (2)方式: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农业生产合作社;(个体所有→集体所有)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上) 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公私合营;(民族资本家所有→全民所有) (3)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探索中的曲折(1956--1976) 问题三改革开放前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一)、成功探索(1) 1956年,_____________召开; (2) 1960年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方针 (二)、失误的探索: (1)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8年开展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运动; (3)1966年开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探索失误给我们有何教训? 1、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犯了“左倾”错误。因此发展经济应该有科学方针指导。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启示: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3、大跃进的启示:要遵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人民公社运动的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重点突破】。 课堂探究探究一:材料一:P82第一段小字 材料二:我们知道,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是学习苏联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样,我国在革命成功后如何实现工业化问题上,也与苏联当时的情况相似,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1955年苏联国内问题“揭盖子”以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是赶超战略的成功典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胜利所证明,受到世界瞩目。 材料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由此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对抗和来自外国的威胁(1840年以来这种威胁几乎没有停止过)。 阅读材料回答:新中国初期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中国工业底子薄弱 2、 有苏联成功的典范 3、国防压力巨大 探究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讲练史论阐释:8.20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基于新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落后的现实,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加强国防工业的建设。 2.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原料、资金和市场,同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的策略。 3.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以及以往的工业格局,我党要求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需要向苏联学习,同时中苏结盟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工业化策略。 二、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1.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3)统一财政经济,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等。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2.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3.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1.(2019·全国卷Ⅰ·T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迫切学习苏联经验进行经济建设的现象。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1954年当时中国科技还十分落后,A错。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B错。材料反映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C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专题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 1、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 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 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3)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①模仿苏联,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计划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在建设中探索前进 从1956年到1976年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时期。其中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成就是第一位的,曲折是第二位的。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十年,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了社会建设六大方面的内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一定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一定会迈向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认识 信研089班甄诚 s2*******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人劳心尽力探索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发达的问题和发展中存在着的各种障碍,一直是60年来探索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建设的道路归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提出这一命题的中共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其次要从这条道路形成的实践过程寻找答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曾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循着这个定义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就会看到促成这一道路形成的,不仅有改革开放后的历史,而且有改革开放前的历史。 在新中国迄今为止的60年里,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刚好大体各占30年。因此,要准确地理解“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而且要从实践上弄清楚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只有正确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深刻理解这条道路。反之,只有正确理解这条道路,才能全面认识这两个30年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前30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现实可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的。正是这条道路,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一切的起点并不是1949年前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是1949年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中国;并不是旧中国留下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是新中国经过近30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宏伟基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统治的根基,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使中国从此结束了蒙受屈辱、战乱频仍、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如果没有新中国头30年提供的根本政治前提,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在新中国的头30年,我国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布局,并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发展化肥、农

专题九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及碎片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八下4) 1、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被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和被压迫争取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A.1842——1870年 B.1911——1939年 C.1919——1947年 D.1921——1949年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D.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以下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4、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华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5、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6、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意味着什么?()A.意味着中国革命的胜利结束 B.意味着建立和巩固新政权 C.意味着和平解放西藏 D.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7、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完美版

课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 (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