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生态环境 2006, 15(5): 1046-105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667539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6675391.html,

基金项目: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2105)

作者简介:王晓燕(1967-),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cnuwxy@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6675391.html,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王晓燕1,张长春2,魏加华3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37;

2. 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北京 100053;

3. 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 100084

摘要: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是缓解黄河断流,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水量调度效果如何,河口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文章提出了评价水量调度效果的河口生态环境对比指标,并尝试运用遥感技术、水文数据和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水量调度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后,河口三角洲最小河道生态基流在非汛期基本得到满足,断流现象不再发生,径流入海率和输沙入海量有所增加,淡水湿地面积逐渐增多,物种多样性明显得到改善。这反映出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正逐步恢复。 关键词:水量调度;生态环境;遥感;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P3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5-1046-06

黄河对河口生态环境作用明显,黄河水能否满足河口生态基本用水需要,是实现河口生态稳定的基础条件。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逐年减少:1986—2001年间,距入海口100多km 的利津水文站年实测径流量仅120亿m 3,只有多年均值的36%,其中1997年利津实测径流量只有18亿m 3,而且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黄河尾闾来水的减少,造成了三角洲大片淡水湿地长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致使河口天然淡水湿地萎缩速度加快,典型生境遭到破坏,植被退化或演替中断,大量珍稀保护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重大威胁。为缓解黄河断流,维护三角洲生态环境,1999年3月起,黄河流域正式实施水量统一调度。

水量调度实施效果如何,河口生态环境状况是评价的重要方面。因此,建立河口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河口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很有必要[1-2],立河口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热点,如孙涛等[2]提出了河口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和河口生态系统恢复评价指标;Ferreira [3]考虑系统抗干扰能力、水质、沉积特性和营养动力学等方面建立了河口质量综合评价方法;Roy 等[4]通过比较河口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河口健康指标,如溶解氧、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研究, 认为河口管理应当综合考虑人类活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与水量有关的指标: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断流时间率、径流入海量占年均河道径流量的比例、水质、湿地类型及其面积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并比较分析了流域水量调度前后河口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

1 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

水量调度一方面要促进流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解决黄河断流以及断流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水量统一调度后河口生态需水量是否得到满足是关系河口生态环境能否改善的很重要的方面。河道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内涵及计算方法等是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成果[5-8],在此不再详述。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指河道径流量满足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的程度,本文对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按文献[9-12]的计算成果考虑,利津断面生态基流量大致在100 m 3/s 左右,可按100 m 3/s 统计分析利津断面水量统一调度前后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

表1为利津断面水量统一调度前后流量过程和全年水量。表2为按利津断面实测流量大于100 m 3/s 、小于100 m 3/s 和断流三种情况进行统计。流量大于100 m 3/s 表明流量满足河道最小生态需水,小于100 m 3/s 表明基本满足河道最小生态需量,断流表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表3为黄河流域1999年~2003年主要水文站来水量。

对比表1、表2和表3可看出,从2000年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河口全年水量和流量过程发生了变化。在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即使在来水相对较多的时段,如1998年、1999年上半年,黄河利津断面仍然发生了断流;水量统一调度后,即使在来水特别偏枯的时段,如2000—2002年,利津断面仍保证了最基本的流量,河道没有断流,基本达到河流最小生态流量要求,并且非汛期入海水量明显增加,这有利于河口生态环境的改善。

王晓燕等: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1047

表1 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利津断面流量过程和汛期、非汛期及全年水量

Table 1 The discharge process in flood season and non-flood season and the water quantity for whole year at Lijin section since water regulation

时间

流量/(m3·s-1) 径流量/(亿m3) 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全年全年

1998—1999 869 1527 661 65.8 128.7 181 183 1.8 127 103 57 128 336.0 107.3 1999—2000 752 223 247 451 179 116 115 130 95.2 67.7 52.2 37.4 205.5 65 2000—2001 177 114 103 252 425 274 358 265 240 109 74 52.4 203.6 64 2001—2002 118 209 60 89 145 48 87.9 46.9 45.3 57.8 66.3 70.3 86.96 28 2002—2003 929 61.3 55.2 49.0 53.2 44.1 31.0 31.2 38.0 31.0 37.0 58.4 118.2 38

表2 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

Table 2 The contented degree for minimum ecological flux in watercourse

时间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1998 10 21 3 25 5 3 23 7 10 13 14 17 7 20 3 19 12 31 4 20 6 3 13 15 8 21 1 4 21 6 1999 4 27 4 24 6 15 10 15 15 21 6 4 20 10 9 22 14 17 7 23 2 29 4 26 19 12 2000 13 18 8 21 17 14 26 4 30 1 30 16 15 15 16 21 9 10 21 30 30 2001 31 28 8 23 12 18 26 5 30 16 15 13 18 29 1 22 9 8 22 26 5 2002 24 7 28 30 1 30 31 24 6 8 23 31 30 31 30 31

2003 31 28 31 30 31 26 4 16 15 2 29 30 31 30 31

表3 黄河流域主要来水站1999—2003年来水

Table 3 The discharge in the main hydrological station of Yellow River Basin during 1999-2003

时间水文站

流量/(m3·s-1) 径流量/(亿m3)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汛期

1999 唐乃亥153 184 225 284 361 1530 2290 1360 855 1120 553 237 241.87 149.92 龙刘区间45.7 46.8 44.3 37 51.5 149 432 252 156 192 114 69.4 42.06 27.51 刘兰区间43.9 50.2 36 35.9 38.3 203 380 286 206 122 70.3 53.4 40.27 26.45 河龙区间90 128 78 168 29 28 106 40 145 77 -67 178 26.24 9.74 华县26.9 28.8 14.0 45.5 198 160 504 63.9 90.2 212 77.3 30.0 38.46 23.23 河津状头10.7 9.6 3.9 13.1 16.7 15.4 72.9 22.2 23.6 27.0 22.2 7.0 6.46 3.88 黑石关35.8 17.8 29.1 30.5 56 59.7 42.6 15.4 22.7 28.5 27.4 15.5 10.04 2.91 武陟0 0 0 0 0 0.283 12.4 9.43 6.91 15 7.83 1.47 1.42 1.17 合计406.80 244.8 2000 唐乃亥170 157 192 386 440 981 766 743 828 671 358 170 154.40 79.85 龙刘区间48.2 46.4 59.6 71.0 69.9 117 89.8 93.4 157.1 196 93.9 66 29.19 14.23 刘兰区间42.49 42.42 52.1 79.3 86.2 166 172 254 272 149 72.6 55.2 38.03 22.44 河龙区间97.2 56 -182 180 106 -16 190 76 31 109 8 59 18.83 10.86 华县30.9 37.2 30.2 43.5 10.7 132 138 177 123 403 156 63.8 35.54 22.42 河津状头8.8 9.5 3.0 7.7 1.5 14.4 33.3 28.2 17.5 39.0 30.0 13.1 5.43 3.15 黑石关12.4 10.2 7.84 7.97 6.68 18.6 70.1 124 59.3 61.8 68.1 66.8 13.60 8.39 武陟0 0 0 0 0 0 45.6 25.6 14.5 33.6 24.4 8.49 4.04 3.18 合计299.06 164.52 2001 唐乃亥83.8 80.2 110 238 357 643 407 336 516 562 263 111 97.65 48.33 龙刘区间47.1 49.5 43.4 48.6 73.8 101 127 166 396 270 132 81 40.41 25.34 刘兰区间48 45.2 41.9 54.8 45.01 60.9 208 157 253 164 79.3 58.4 32.05 20.72 河龙区间39.7 90 41 53 34 21 59 132 215 162 50 133 27.04 15 华县53.8 58.8 30.5 62.7 47.5 8.59 44.1 92.1 237 223 98.2 39 26.15 15.76 河津状头10.4 12.5 5.3 6.8 4.7 2.5 29.0 58.9 34.4 35.9 20.3 8.4 6.05 4.21 黑石关40.6 41.8 30.9 10.2 9.73 14.1 22.7 23.7 17.5 22.8 28.4 19.7 7.39 2.31 武陟 2.56 4.32 5.08 0.007 0 0 35.7 28.2 7.86 8.82 10.8 9.61 3.00 2.15

1048 生态环境 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

同时也可看出,在前4年的统一调度下,由于来水偏枯,进入利津断面的径流量年均只有48.75亿m 3,仅仅能满足河道不断流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距满足生态意义上的河口需水尚有一定差距,这说明在枯水年时,通过合理调度,可以保证河流不断流,但仅能维持生态环境现状,使生态环境不继续恶化。2003年后,进入利津断面的流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径流量达231.1亿m 3,特别是非汛期河口来水量增幅非常大,这不仅满足了河口最小生态需水量,而且还基本满足了防止河道淤积所需的输沙需水量,这说明在来水量较丰的条件下,通过全流域的合理调度,基本可以满足河口生态环境的需水要求。

2 断流时间率

断流时间率是断流时间占一年总时间的比例,它主要反映河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功能协调性以及河口径流量的时间分配,即反映了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交流的能力。在年径流量相同条件下,河口断流时间相对较短时径流量分配相对合理,系统开放性强。若一年中断流时间比在10%以内,则系统开放性较好,径流量时间分配合理,若断流时间比大于85%,则系统开放性非常差,径流量时间分配极不合理。从黄河流域实行水量统一调度前后断流时间对比上看,1997年全年断流226 d ,断流时间率为62%,1998年断流142 d ,断流时间率为40%,1999年断流42 d ,断流时间率为12%,水量统一调度后,下游河道就没有断流过。可见,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河流系统开放性较差,径流时间分配不合理;水量统一调度后,径流时间分配合理,系统开放性较好,这显然对维持和改善河口生态环境极

为有利。

3 径流量入海率及其输沙量

径流量入海率是入海水量与河道径流量之比,它反映河口生态系统中水循环量的相对大小及河口生态系统生物栖息地的规模。该指标主要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两方面评价系统状况。若径流量入海率在10%以下,则表明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若在70%以上,表明其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好。径流量入海率的比较从调度前的1997年开始,以花园口断面的径流量代表河道年均径流量,利津断面的径流量代表入海水量,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看出,统一调度之后径流量入海率逐步有所提高。2003年、2004年的径流量入海率达到了70%以上,反映出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可以恢复到较好级别。

入海水量的变化在河道输沙量方面会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图1为利津断面输沙量变化图,从图中可看出,1950年到2000年,输沙入海量总体呈

时间 水文站 流量/(m ·s )

径流量/(亿m )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汛期 2002

唐乃亥 122

138 171 243 300 782 796 400 382 335 200 126 105.26 50.91 龙刘区间 54.8 56.6 50.2 52.7 175.0 186 99.9 87.7 74.7 52.8 39.3 36.4 25.43 8.34 刘兰区间 47 49.7 43.3 65.5 95.5 202 221 188 155 77.7 65.2 52.2 33.23 17.04 河龙区间 -3.2 17 102 53 24 237 253 169 88 87 92 137 33.20 15.93 华县 26.9 47.7 39.2 51.5 123 250 106 156 87.0 54.7 46.7 21.4 26.55 10.74 河津状头 8.7 10.7 4.5 4.3 21.8 45.2 47.9 20.7 33.6 24.5 15.8 6.4 6.42 3.37 黑石关 21.6 8.08 8.96 8.99 32.9 28.4 41 26.7 41.7 25.8 23.5 20.1 7.60 3.59 武陟 1.75 1.08 0 0 8.65 1.28 4 1.16 9.27 3.51 6.45 1.53 1.02 0.47 合计 238.72 110.41 2003

唐乃亥 89.6 103 148 214 372 514 790 1180 1450 970 154.02 116.33 龙刘区间 27.8 32.8 45.5 39.8 90.2 69.3 113 356 336 405 40.13 32.13 刘兰区间 42.1 40 36.1 54.1 114 128 236 399 358 202 42.52 31.69 河龙区间 35 70 100 60 50 80 150 280 200 300 35.01 24.74 华县 36.8 36.9 29.7 78.2 77.1 18.3 146 420 1160 1100 81.93 74.69 河津状头 11.8 13.3 5.8 10.7 11.5 10.0 27.0 107 138 207 14.35 12.72 黑石关 16.3 13.5 20.4 14.4 15.8 23.7 82.3 116 587 455 35.43 32.71 武陟

0.69 3.6 8 1.16 2 1.99 17.2 73 176 266 14.56 14.1

年代 花园口/(亿m ) 利津/(亿m ) 入海量占年均河道径流量比例 1997 142.6 18.61 0.13 1998 217.9 106.1 0.49 1999 208.5 68.36 0.33 2000 165.3 48.59 0.29 2001 165.5 46.5 0.28 2002 195.6 41.9 0.21 2003 272.7 192.6 0.71

王晓燕等: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1049

减少趋势,到2000年以后,由于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入海水量逐步增加,结果输沙入海量呈增加趋势。表5为黄河下游河道统一调度前后的冲淤状况。

从表中可看出,水量统一调度前,下游全河段均淤积,统一调度后,花园口—高村河段一直处于冲刷状态,全下游从2003年之后处于冲刷状态。由于输送入海沙量的增加,自2002年后,黄河三

角洲的湿地面积开始增长,特别是2004年陆地向大海推进了1.5 km ,在黄河入海口处新增湿地 超过667 hm 2,改善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4 水质状况

水质也是反映河口水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水质较好,可提高浮游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入海口的利津断面,水质主要变化于III 类与IV 类之间。表6(下页)为黄河利津断面2002年8

月到2005年7月水质月变化情况。从表中可看出,自2002年到2005年利津断面水质有变好趋势,符合III 类水质的月份增多,2005年1—7月中有4个月水质均符合III 类标准,2004年有8个月水质符合III 类标准,2003年有4个月水质符合III 类标准。说明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河口水质达标的时间增多。当然,水质状况与点源污染的控制排放状况有关。水量调度合理,可以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

5 湿地类型及其面积

湿地类型及其面积也是系统稳定性和抗外界干扰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湿地范围的缩小,会使水生动物失去天然的栖息地、产卵场和索饵场;若湿地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会使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和水禽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总之,湿地类型和面积的不稳定变化不仅使得食物链来源被切断,而且由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如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湿地消失等),会造成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湿地类型及其面积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河口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为分析水量调度工作对三角洲湿地的影响,本文利用遥感资料分析了90年代初期到2004年三角洲湿地类型及其面积变化情况。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其中进入90年代断流比较显著,10年中有9年断流。因此选择1992年的遥感影像代表出现显著断流前黄河三角洲湿地状况,1992年之后,连续断流直到1999年全流域开始实行水量统一调度,2000年至今黄河再也没有出现断流过。因此,选择2000

年的影像代表断

图1 利津断面输沙量变化趋势

Fig. 1 Varition trends for transporting sediment at Lijin section

表5 水量统一调度后下游河段冲淤量变化

Table 5 Variation of silting and discharging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fter water regulation

时间 输沙量/(亿t)

河道冲淤量/(亿t)

花园口 高村 利津 花园口-高村 高村-利津 花园口-利津

1997 3.72 2.07 0.164 -1.65 -1.906 -3.556 1998 5.49 4.12 3.65 -1.37 -0.47 -1.84 1999 4.79 3.79

1.92

-1 -1.87 -2.87 2000 0.835 1.16 0.222 0.325 -0.938 -0.613 2001 0.657 0.84 0.197 0.183 -0.643 -0.46 2002 1.16 1.23 0.543 0.07 -0.687 -0.617 2003 1.97 2.75

3.69

0.78 0.94 1.72

1050 生态环境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

流结束时的湿地状况,2004年的影像代表水量统一调度以后三角洲湿地状况。

表7(下页)是依据1992年4月2日、2000年5月2日和2004年5月13日遥感影像图解译的东营市湿地面积变化状况。从表中可看出,三角洲湿地以天然湿地为主,并且在不同年代,即不同水沙条件下,湿地面积变化不同。2000年湿地总面积比1992年少,这说明由于90年代黄河断流比较严重,三角洲湿地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主要是天然湿地在萎缩,其中萎缩较明显的是滩地、河道湿地。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入海水量的减少,输沙入海沙量减少,如1997年入海沙量仅0.164亿t,结果导致河口增长速度放慢,而与此同时,三角洲北部的渤海湾和东南部的莱州湾海岸却遭到了海水的侵蚀,从1992—2000年,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淤积33.7 km2,自然蚀退74.56 km2,净蚀退40.86 km2,除了黄河入海口地区继续淤积以外,三角洲其它岸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养虾等对滩涂资源的利用也造成了滩涂湿地的减少,这两方面是天然湿地减少的重要原因。至于人工湿地,2000年与1992年相比,则增加了122.62 km2,主要是水库和养虾池等的增加。水量统一调度后,三角洲天然湿地面积明显增加,到2004年基本恢复到1992年水平,2004年与1992年相比,虽然滩涂面积没有增加,但芦苇等天然湿地面积明显增加,这表明由于淡水的增加、黄河的不断流等对河口生态环境起到了较大的改善作用,同时,由于入海水量、沙量的增加,导致河口延伸,新增湿地面积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34 km2。人工湿地基本没有增长,与2000年相比,稍有增加,主要是修了几个水库。

总之,从湿地类型分布及面积变化上看,由于水量统一调度,保证了河口最基本的生态需水量,湿地萎缩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到2004年时已恢复到1992年建立保护区时的状况,而且调水以来,河口新生了大片淡水湿地,这为林、灌、草木的生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湿地植被的正向演替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河口生态系统生物循环状况。据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黄河几乎年年断流,注入河口湿地的水量骤减,由此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黄河三角洲湿地萎缩近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1999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实现了连续5年不断流,黄河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恢复。2003年,多年不见的鸟类重新出现,并由断流前的187种增加到269种;在2004年,保护区内芦苇的面积已增加到了4×104 hm2;野生珍稀生物比断流前增加了近一倍,达到了459种,比4年前增加近一倍;野生植物达393种;鸟类增加到了283种。

从上面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实行了水量统一调度,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生物多样性比断流前明显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到增强,系统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增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RAPPORT D J.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ealthy to degraded

表6 黄河利津断面水质月变化状况Table 6 The monthly variation of water quality at Lijin se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年月

流量

/(m3·s-1)

现状

水质

与上月

比较

规划

水质

超标项目

2005 7 1560 Ⅴ↓Ⅲ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

油类

6 186 Ⅲ→Ⅲ

5 87.8 Ⅲ↑Ⅲ

4 107 Ⅳ→Ⅲ石油类

3 200 Ⅳ↓Ⅲ氨氮

2 256 Ⅲ→Ⅲ

1 318 Ⅲ→Ⅲ

2004 12 212 Ⅲ→Ⅲ

11 223 Ⅲ→Ⅲ

10 182 Ⅲ→Ⅲ

9 554 Ⅲ↑Ⅲ

8 1320 Ⅳ→Ⅲ石油类

7 2640 Ⅳ↓Ⅲ石油类

6 698 Ⅲ↑Ⅲ

5 484 Ⅳ→Ⅲ石油类

4 156 Ⅳ↓Ⅲ石油类

3 265 Ⅲ→Ⅲ

2 356 Ⅲ→Ⅲ

1 634 Ⅲ↑Ⅲ

2003 12 1150 Ⅳ↓Ⅲ化学需氧量、石油类

11 2130 Ⅱ↑Ⅲ

10 2820 Ⅲ→Ⅲ

9 2770 Ⅲ↑Ⅲ

8 212 Ⅳ→Ⅲ石油类

7 63.1 Ⅳ↓Ⅲ化学需氧量

6 38.2 Ⅲ→Ⅲ

5 48.7 Ⅲ↑Ⅲ

4 28.7 Ⅴ↑Ⅲ总磷

3 29.2 劣Ⅴ↓Ⅲ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

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

量、总磷

2 29.0 Ⅴ↑Ⅲ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1 43.6 劣Ⅴ→Ⅲ化学需氧量、氨氮

2002 12 70.3 劣Ⅴ→Ⅲ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

氧量、氨氮、总磷

11 58.7 劣Ⅴ→Ⅲ化学需氧量、总磷

10 46.1 劣Ⅴ↓Ⅲ化学需氧量、总磷

9 58.2 Ⅳ→Ⅲ非离子氨、氟化物

8 51.4 Ⅳ→Ⅲ非离子氨

注:↑表示水质比上月转好,→表示水质与上月持平,↓表示水质比上月转差。

王晓燕等: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前后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1051

aquatic ecosystems[J].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Management, 1999, 2(2): 97-103.

[2] 孙涛, 杨志峰. 河口生态系统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3): 381-384.

SUN Tao, YANG Zhifeng. Studies on the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for estuarine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4, 24(3): 381-384.

[3] FERREIRA J G. Development of an estuarine quality index based on

key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features[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0, 43(1): 99-122.

[4] ROY P S, WILLIAMS R J, JONES A R, et 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uth-east Australian Estuarie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01,53(3): 351-384.

[5] SMAKHTIN V U. Low flow hydrology: a review[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1, 240:147-1861.

[6] MARTIN PUSCH, ANDRAS HOFFMANN. Conservation concept for

a river cosystem impacted by flow abstraction in a large postmining area [J]. Landscape and Planning. 2000, 51(2): 165-176.

[7] DAKOV A SN, UZUNOV Y , MANDADJIEV D. Low flow-the ri ver’s

ecosystem limiting factor[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0,16(1): 167-174.

[8] WILLIAN WHIPPLE. A proposed approach to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1999, 35(4): 73-89.

[9]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95-602.

SHI Wei, WANG Guangqian. Estima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5): 595~602.

[10] 唐蕴, 王浩, 陈敏建, 等. 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J]. 水

土保持学报. 2004,18(3): 171-174.

TANG Y un, WANG Hao, CHENMinjian, et al. Research on Minimum Ecological Flux on Lower Reach of Yellow River [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18(3): 171-174.

[11] 倪晋仁, 金玲, 赵业安, 等. 黄河下游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初

步研究[J]. 水利学报, 2002(10): 1-7.

NI Jinren, JIN Ling, ZHAO Yean, et al. Minimum water demand for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 [J]. SHUILI XUEBAO. 2002(10): 1-7.

[12] 张长春, 王光谦, 魏加华. 基于遥感方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需水

量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1): 149-152.

ZHANG Changchun, WANG Guangqian, WEI Jiahua. Study on water requirements in Yellow River Delta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 SHUILI XUEBAO. 2005, 19(1): 149-152.

Variation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regulation for river basin

WANG Xiaoyan 1, ZHANG Changchun 2, WEI Jiahua 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

2. International Economic &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Center,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3. Hydraul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Water regulation at the scale of whole watershed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lleviate flow interruption and protect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of watershed in the yellow river. The indexes of estuarine ecosystem environment can assess the effects of water regu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puts forward the comparative index for ecosystem environment relating with water dispatching, and analyses the variation of ecosystem environment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hydrological data and investigated data.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regulation, the river course in delta reaches the minimum ecological flux, and no flow interruption take place; the runoff flowing into the sea and the transporting sediment increase; the areas of fresh water wetland is also increased 表7 黄河三角洲水调前后湿地类型及面积变化

Table 7 the marsh type and its area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water regul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湿地类型

面积/km 2

占湿地总面积的/%

面积变化

1992年 2000年 2004年 1992年 2000年 2004年

1992—2000年

2000—2004年

天 然 湿 地

滩涂湿地 1485.69 1310.29 1295.46 51.51 46.28 42.86 -175.4 -14.83 河道湿地 104.22 95 98 3.61 3.36 3.24 -8.88 3 古河道湿地 17.12 13.13 13 0.59 0.46 0.43 -3.99 -0.13 芦苇湿地 114.81 234.83 445 3.98 8.29 14.72 120.02 210.17 草甸湿地 382.93 218.52 206.62 13.28 7.72 6.84 -164.41 -11.9 疏林湿地 83.4 65.77 80.73 2.89 2.32 2.67 -17.63 14.96 灌丛湿地 92.18 167.32 147.16 3.20 5.91 4.87 75.14 -20.16 合计

2280.35 2104.86 2285.97 79.07 74.34 75.63 -175.49 181.11 人 工 湿 地

水库、沟渠、坑塘 247.86 350.47 355.76 8.59 12.39 11.77 102.61 5.29 水田 132.28 145.89 151 4.59 5.15 5.0 13.61 5.11 虾蟹池 176.07 192 191 6.11 6.78 6.36 15.93 -1 盐田 47.54 38.01 39 1.65 1.34 1.29 -9.53 0.91 合计 603.75 726.37 736.76 20.93 25.66 24.37 122.62 10.39

1052 生态环境第15卷第5期(2006年9月)

gradually; species variety get instauration obviously. These reflect that the delta ecosystem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ameliora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regulation, ecosystem, remote sensing, Yellow River Delta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编辑本段规划主战场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滨州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搞好园区和项目的策划,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1] 编辑本段规划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精神,现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发展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二、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实力。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紧密合作。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环渤海、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编辑本段具体事项 前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简介 人民治黄五十多年来,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水文、通信、信息网络及防洪组织管理等非工程措施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河下游防洪体系。 上拦工程有:干流的三门峡水库、伊河的陆浑水库、洛河的故县水库及干流上在建的小浪底水库。 下排工程主要是黄河两岸大堤、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 两岸分滞洪工程有: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封丘倒灌区、齐河展宽区(北展)、垦利展宽区(南展)、大功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主要有∶防汛组织体系、防汛通信系统、水文测报预报系统、防汛信息采集系统、滩区分滞洪区的管理、工程抢险及防灾救灾等。 一、上拦工程 1、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坝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1.4%。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m(大沽高程,下同),主坝长713m,坝顶宽22.6~6.5m,坝顶高程353m。 现状条件下防洪运用水位为335.0m,相应库容近60亿m3。汛期有25个孔、洞(即12深孔+10底孔+2隧洞+1钢管)投入运用,现状启闭设备条件下连续开启或关闭一次约需8小时。 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原则是根据1969年“四省会议”确定的,即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当下游花园口站可能发生超过22000m3/s洪水时,应根据上、下游来水情况,关闭部分或全部闸门。增建的泄水孔,原则上应提前关闭。水库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汛期平水时按控制库水位305~300m运用,一般洪水时敞开闸门泄洪,以利于水库的排沙和降低潼关高程。 2、故县水库 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河南省洛宁县境内,是一座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按千年设计、万年校核标准兴建。控制流域面积5370km2,占洛河流域面积的45%,占三花间流域面积的12.9%,设计总库容11.75亿m3 。 故县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主要泄水建筑物有2个泄流底孔,1个泄流中孔,3台发电机组和5孔溢洪道。 故县水库主要配合三门峡、小浪底、陆浑等水库以减轻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同时提高洛阳市防洪标准。其运用原则是: 库水位为515~535.0m(20年一遇) (大沽基面, 下同)时, 控泄1000m3/s; 当库水位高于535.0m时,敞开所有闸门泄洪; 当库水位涨至548m时, 分两种情况泄洪:当入库小于泄流能力时, 按入库流量泄洪;当入库大于泄流能力时,按泄流能力泄洪。预报花园口流量(预见期8小时)达12000m3/s且有上涨趋势时, 关闸停止泄洪。当库水位达到设计洪水位548.5米时,为了保证大坝安全,水库开闸泄洪。泄洪时以1小时为时段,控泄流量为200m3/s、400m3/s、800m3/s逐渐开启底孔。1996年确定近期7、8月份防汛限制水位为515m (大沽标高,下同), 蓄洪限制水位548m。9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27.3m;10月份防洪限制水位为534.0m。另外,当库水位低于528.0m时,由于中孔挑流距离近,对大坝坝体安全有一定影响,故不能启用。 3、陆浑水库 陆浑水库位于伊河中游的河南嵩县,控制流域面积3492km2,占该河流域面积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黄河流域水利信息化

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 2009-04-18 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主任李景宗发言 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 在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黄委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鉴于"数字黄河"工程的先进性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效益,《"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与《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分别获得2007年度大禹水利科学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使"数字黄河"工程得到全面巩固与提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及应用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黄委坚持“管理、应用、共享”和“完善、提高、拓展”原则,着重完善了"数字黄河"工程已建系统,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1、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黄委编制完成了《黄河遥感应用技术规划》和《"数字黄河"工程程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两个专业规划。 2、六大应用系统取得新进展

"数字防汛"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新进展。两年来,"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大部分项目建设完成;完成黄河防汛抗旱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之黄河防洪调度系统(一期)和黄河洪水预报系统、黄河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黄河水库运行信息平台、黄河防汛值班系统等的开发。 "数字水调"一期建设顺利完成,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数字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完成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初步设计》。 "数字水保"方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于2008年11月通过了验收;开展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试验与分析及水沙动态监测工作;启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工作。 "数字建管"方面,建成了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和工程安全评估模型,使工程建设与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电子政务方面,基本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部分内容已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与水利部的互联互通及黄委机关内部的无纸化办公。同时,出台了电子政务方面的《黄委政务内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黄委政务内网管理办法(试行)》等7个管理与使用办法。 2、加强了制度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不断完善"数字黄河"工程的相关管理办法,搭建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黄委内部已实现了实时水情数据、防汛数据、水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黄委新制定颁发了《黄河灌区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等10多个标准和管理办法。 3、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取得重大进展 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组织领导下,在其他流域机构的密切配合下,黄委承担编制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定额标准的贯彻实施将为"数字黄河"工程已建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黄委已组织编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质量标准,并研究了黄委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体制和机制。 4、数学模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地理简答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doc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 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 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 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 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 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植物名录

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中的应 用 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仅东营市就有33.3万hm2。其土壤含盐量多在0.4%~3%,甚至更高。绝大多数绿化植物在此栽植会受到严重胁迫,甚至无法存活,进行常规绿化困难极大。过去曾采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和隔离换土等方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绿化问题。针对滨海盐碱地的自然状况和目前的绿化现状,我们认为,选择、利用耐盐植物作为绿化树种将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的主要途径。 1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概况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人海口的扇形冲积平原,土地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成陆时间较短,成陆前受海水长期浸渍,成陆后由于受到海潮的淹没,整个土体上下都含有大量的盐分,属典型的滨海盐渍土,土 壤改良极其困难由于大部分土地由黄河泥沙沉积而成,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少,漏水漏肥,毛管作用强烈,表层土壤易积盐土壤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瘠薄,也是严重制约绿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平均气温12.1℃~13.1℃,极端最低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41. 9℃。平均降水量560~590mm,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雨热同期,表现为春早多风、夏涝炎热、晚秋干早凉爽、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年均蒸发量大约在1900mm左右。由于地下水位高,潜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中可溶性盐(以氯化物为主)随着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呈现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又积盐的水盐运行规律。 2盐碱地绿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滨海盐碱地绿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的来说大致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然后进行常规绿化二是选择不同耐盐范围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盐渍土壤。前者采用工程措施,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引黄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再进行常规绿化,效果显著,但是造价太高,又加上淡水资源日趋紧张,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维持已开发土地的压碱和灌溉,更谈不上进一步扩大面积,不能巩固开发成果,有一定的局限特性。后来,在城市绿化中又普遍采用了隔离换土法。如垒池换土、塑料薄膜隔离换土、植物桔秆等隔离换土法,然后进行常规城市绿化,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植物的生长,这种换土法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即由于树冠的扩大,根系会相应突破隔离层后受到盐分的侵害,表现出生长不良、树稍干枯,甚至存在前期暂活,后期死亡的现象,致使树木成活率低,大小不一

浅谈黄河防汛抢险体系的建设

浅谈黄河防汛抢险体系的建设 摘要:黄河防汛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上百 万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区域是洪水灾害的频发地带,对群众的生命和财 产产生了很大的危害。本文针对防汛抢险的建设进行阐述和研究。 黄河属于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也是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人民治黄60 年来,黄河防洪治理与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抗洪能力 大大增强。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洪水隐患还没有彻底根除,抗御洪劳灾 害的能力还比较低。黄河也是一条堆积性沙河河道,具有善淤积、善决堤等的特点,做好黄河的防汛建设,确保汛期的安全,是治理黄河的确保安全度汛,切实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进一步发展滩区的经济。从队伍建设、 制度完善、物资配备、措施研究、宣传影响等五大方面开展基层防汛体系的建设。 一、防汛队伍建设 为确保安全度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进一步发展 滩区的经济。从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物资配备、措施研究、宣传影响等五大方 面开展基层防汛体系的建设。组织有关防汛的人员对辖区内的行洪沟道、泵站和 水库等易受险地段进行拉网式检查,摸清防汛的全部情况和重点守护部位。有针 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员讨论并指导实施方案,预防险情的发生。 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成立基层防汛指挥部,建立各河段的领导小组,分配各 小组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并了解该河段的形状和常态。从年初开始组织准备, 制定计划,逐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对各站点配备通讯联络组和医疗救助组 等后备部门。 对于基层防汛体系,要做到防汛应急预案完善有效、实用健全、可操作性强。黄河防汛是动员组织全社会的人力和物力防止和抗御洪水灾害,必须要有健全而 严密的组织系统。实行领导划片管理,分段分级负责,包村包干的防汛责任制。 建立各级各地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如值班制度、汛期报告制度、雨期检查制度等 工作制度。 加强防汛物资的储备。对各处所需物资由各站点报备,要做到防大于补。对 重点防汛地区、山洪易发处着重加强防汛物资的配备,确保防汛工程的顺利进行。防汛资金和防汛物料的筹集务必做到专项用,不得发生截留、挪用的情况。各类 料物要落实好运输工具,制定运输计划,司机姓名、车辆牌号,运送某些设备、 料物等,都要具体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料物筹的齐,运得上。在防洪抢险过 程中才能有可靠保障。 组建研究小组,聘请专家对防汛工程进行研究。在汛前对各级行政首长、抢 险队长进行黄河抢险培训。主要对防汛现场指挥、科学调度、抢险技术的培训。 重点落实《防洪预案》、《黄河滩区迁安救护方案》等的学习情况和落实情况。 最好把《防洪抢险方案》制成多媒体,以便学习和演示。汛前要对专业抢险队伍 和亦工亦农抢险队进行军事化训练,重点训练传统的的抢险技能和新机具、新材料、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通过理论测试和技术比武,建立亦工亦农抢险队技术 档案。并挂牌上岗,以便抢险现场指挥调度。对一、二线队伍着重落实大洪水时 间的巡堤查险、险情报告等工作。 在汛期来临前夕,要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防汛重要性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广告、电台、标语、板报等各种宣传形式,对《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水利 法规进行大面积长时间的宣传,以此来增强黄河沿线各级部门各地群众的防汛意

何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何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秦为胜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上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和尖形三角洲。①尖头状三角洲,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②扇状三角洲,如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③鸟足状三角洲,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三角洲很多,主要有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以及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等。三角洲地区不但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 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地区。如我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活,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 当然,也有一些河流的入海口没有形成三角洲。如刚果河与我国的钱塘江口就没有三角洲。这是因为钱塘江水里的泥沙含量稀少,而且河口是非常宽阔的喇叭口形的江口,涌潮的巨大冲刷力,使泥沙不能沉积下来,即使有些泥沙侥幸留下来。堆积在钱塘江口,也难以加高,只能般在水面下形成一道水下沙坎,形不成露出水面的三角洲。刚果河没有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 、刚果河河口西部为刚果盆地,东部为平原,两者落差大, 刚果河的流速很快,泥沙不易沉积。 、刚果河位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覆盖率高, 植被破坏小、水土流失少,使得河水含沙量小,泥沙不易沉积●、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 此外,与三角洲形成过程相反,河流来沙量较小,河口受潮流的强烈冲刷作用,无三角洲形成,常成喇叭形,这种河口称为三角港或三角湾,如杭州湾(钱塘江口)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钱塘江挟沙少,河口海岸下降,潮差大,不仅使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在河口堆积,而且引起强烈的冲刷,使河口加深与展宽,逐渐形成三角港。三角港更加大了潮差,因而形成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涌潮使泥沙在河口区上段堆积成凸起的拦门沙。 长江三角洲: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和上海市东南部、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县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后期最高海面稳定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到距今约2000年时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泥沙继续堆积,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下游和沪宁线两旁有许多重要城镇,如上海市、苏州市、常州市、无锡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国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黄河汛期防汛方案

兰州(新城)至永靖沿黄河快速通道 K14+800~K24+450 LY04标汛期防洪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兰永一级公路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O一二年五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3) 1.1盐锅峡黄河大桥 (3) 1.2上车大桥 (4) 2、施工方案 (5) 2.1盐锅峡黄河大桥栈桥 (5) 2.3.施工工期安排 (7) 3.河道防洪方案 (8) 3.1指导思想 (8) 3.2.组织机构 (8) 4.汛前保障措施 (11) 4.1一般保障措施 (11) 4.2专项保障措施 (11) 5.汛期应急预案 (12) 5.1预案响应 (12) 5.2警报解除 (13) 5.3防洪演练 (13) 6.应急设备、物资清单 (15) 7.周边可利用资源 (16) 8.汛期防洪小组主要成员联络方式 (16)

为加强项目部汛期防洪工作,便于配合上级单位及当地政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降低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第四合同段项目经理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标段的现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1、工程概况 第四合同段需要进行水中施工的桥只有2座,分别为盐锅峡黄河大桥,K17+615上车大桥。 1.1盐锅峡黄河大桥 K23+220盐锅峡黄河大桥全桥长471.5,具体桥垮布置为(3×30)预制箱梁+(52+3×90+52)变截面钢构连续组合箱梁。主桥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双薄壁墩,钢构墩顶与主梁刚接,连续墩顶设盖梁,引桥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双主式墩,桥台采用肋板、柱式桥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桥位位于盐锅峡水电站大坝下游约1km,八盘峡水库库区内,正常蓄水水位1576.5m,设计洪水位为1577m。河床顶面高程约为1566.6m(水深约为10m)。设计栈桥桥面标高为1582.4m。河道无通航要求,水流流速5.7m/s。6月份为汛期,7~9月份为洪水季。然后逐渐退落,每年的2、3月份达到最小。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口地貌类型及成因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是在河流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等。 1、扇形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

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2、鸟足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3、尖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4、岛屿型三角洲 河流含沙量不多而有潮汐作用作用的河口区,泥沙堆积成许多向海洋延伸的垄状沙滩和沙坝,沙坝之间为冲蚀的潮汐水道。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以及纵横交错的汊河构成三角洲的主体,故称岛屿型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既是典型的岛屿型三角洲。 此外还有介于两种类型之间的过度型三角洲。如我国长江三角洲就属于这种类型,从大的轮廓看。似一尖头三角洲,但在河口区有许多沙岛和浅滩,河道分汊,又象岛屿型三角洲 喇叭形河口—---三角湾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一、生态破坏问题 1.(2008年江苏卷)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总结反思: ①沙尘暴的分布: ②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③沙尘暴的影响: 2.(2009年海南卷,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总结思考:干旱、半干旱地区内流河沿岸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基 沙 聚 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①不合理用水地区: ②河流下游地区: 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总结反思: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问题总结: ①形成原因: ②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分布地区: ③治理措施:

4.(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总结反思: ①湖泊萎缩的类型和原因分别为: ②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张征云1,孙贻超1,韩冰2,孙静1,邵小龙1,李红柳1 (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宁河县环境保护局,天津301500) 摘要:通过对海河河口生态的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由于海河河口生境自然条件不可逆转的改变进行历史生态系统原貌的恢复已不可能,建议对该类地区进行生态重建。关键词:海河;河口;生态恢复;天津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07)04-0014-03 收稿日期:2007-04-30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YSY02700)作者简介:张征云(197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生态评价与 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北隅,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每日二次涨落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约3.0m,最大可达5m,长时期接受黄河和海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底坡平缓,近岸带坡度为1‰ ̄0.8‰,潮间带浅滩宽4 ̄6 km,河口沉积物极细,粒径均在0.02mm以下,基本 属于径流-潮汐型三角洲[1]。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1海河建闸对河口地区的影响1.1建闸前河口情况 纳潮量:大潮汛进潮量为2800万 ̄3600万 m3,小潮汛进量为1400万 ̄2200万m3,年平均进潮量为2400万m3。 含沙量:1950—1956年多年平均涨潮含沙量为0.773kg/m3,落潮为0.674kg/m3,年平均为0.775kg/m3。 由于上游各河多流经黄土地区,土质松散,泥土易于流失,给海河带来大量泥沙。1919—1958年随上游径流输至海河的泥沙总量为3亿m3,年均790万m3,输出口外的流域来沙和海域来沙总量为3.1亿m3,年均820万m3。上游来沙有90%以上集中于汛期, 其中3/4来自永定河。 1.2建闸后河口情况 1958年,为了实现“ 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在大沽口北炮台附近修建海河防潮闸,共分8孔,每孔净 宽8.0m,总净宽64m,每孔各设上、 下两扇平板钢闸门。上、下游各开挖一条引河与海河故道衔接,引河平均宽度250m左右。其中,上游引河河底挖至-6.0m,河长300m;下游引河底高程由-6.0m抬高至-4.0m,河长700m。防潮闸与左右岸的轮船闸和渔船闸相结合,组成比较完整的水利枢纽,河口水文特性发生变化。 潮流情况:由于闸前潮波反射,原来的推进波变为立波,闸下潮差增大,且涨落潮历时也发生变化,涨潮历时增加,落潮历时缩短。由于纳潮量减少,径流基本消失,涨潮历时仍小于落潮历时,使涨落潮流速大为减低。如,大沽航道建闸前涨落潮流速均大于 0.5m/s,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建闸后,大 沽航道流速一般只有0.2~0.3m/s,闸前流速更小,落 潮流速反小于涨潮流速,随涨潮而来的海相泥沙,因落潮流速减低而在闸下沉淀,因而造成闸下河段及大沽航道严重淤积。 纳潮量:纳潮量大大减少,由原来1400万 ̄3600万m3减少到300万m3。 含沙量:河口段由于上游下泄径流减少,加上上游拦沙治理工程的实施,来水含沙量较小,在0 ̄0.12 kg/m3之间,而河口下游每当遭遇风暴潮以及强向岸 风,风流作用也使潮流含沙量增加。 海河口建闸前,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主要在现闸下5km以外淤积,在闸下10km附 海河水利 2007年8月 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