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

编版)

21.古诗三首

——《夏日绝句》课堂实录

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

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

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

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

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

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

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

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

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

生4:不会活了。

师:我们在古诗中找找答案吧。

生:是“不肯”。

师:好一个“不肯”。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气节?

生6:死也不肯投降的英雄气节。

生7:不当亡国奴的气节。

生8: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拔剑自刎而死还是选择逃过江东呢?

生9:选择生,因为好汉不吃眼前亏。

生10:选择死,因为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

生11:选择死:因为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生12:选择生,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3:选择生,因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师:选择生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如果过了江,说不定历史也会改写。选择死是因为你不可丢掉了民族气节。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古诗吧。

配乐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集体读。

师: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杰吗?

生:是。

师:人杰什么意思?

师:汉高祖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杰。

师:项羽死了,他是鬼雄吗?

生:是。

师:鬼雄的意思?

生:鬼中的英雄。

师:你认为有哪些历史人物也可堪称鬼中英雄?

生14:岳飞。

生15:毛泽东。

……

生16:屈原。

师:对,屈原的《国殇》也有云:“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师:这首五言绝句,20个字,两段历史,三个典故,学到这里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生17:李清照在夏天写的一首无言绝句,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人中鬼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那种宁死也不肯逃过江去的英雄气概。

师:作者借古讽今,写得悲壮,写得激昂,写得淋漓尽致,李清照之所以能随口吟出《夏日绝句》,是因为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生18:看到了自己国家当官的人都在逃,老百姓也在逃。

师: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19:她看到了自己国家的人是多么的软弱,想到了项羽那种不怕死、不投降的精神。

师:就用你对当权派的嘲讽和不屑去读一读吧。

生20:我仿佛听到了项羽和他的士兵们都在说:“大家都给我冲啊,杀啊,宁死都不要做亡国奴。”

师:你简直就是李清照的知音,请你闭上眼睛来到乌江边来吟诵一下《夏日绝句》。

师:如果宋人也能像项羽他们那样,宋朝会这么快土崩瓦解吗?

生:不会。

师:李清照的内心有着怎样的纠结、矛盾和冲突呢?

生21:痛苦

生22:伤心

……:悲愤、激烈、悲愤……

师:你们真是李清照的知音!让我们就站在“乌江边”,读出你的亡国之悲愤,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吧。

三、拓展升华

师:学习到这里,你想对宋朝的皇帝或当权派、李清照或者项羽说点什么呢?

生23:宋朝的当权派,我想对你说:“做人就应该保家卫国,你们要知道,没有国哪来家啊!”

师:你看得比他们清楚、明白、透彻,真是深明大义的好孩子啊!

生24:我想对项羽说,项羽你真是个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我要向你学习。

师:你也很了不起,老师真为你感动。

生25:我想对李清照说,李清照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大诗人,你是我们女人的骄傲。

师:努力吧孩子,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我们的骄傲的,老师期待着。

……

师:同学们与李清照与文本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又精彩的对话,此时此刻,同学们明白怎样做人了吗?

生24:做一个爱国的人。

生25:做一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爱国的名言诗句,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26: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俄)别林斯基

生27:我是中国人民的孩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生2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

师:看着同学们有着这样的爱国热情,实在令老师感动,老师为你们骄傲,同时老师也要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送给大家。

师:下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看图说诗的游

戏。

我们不仅可以把诗读得很美,还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把诗写得更美。请欣赏。

一、引出诗人。

1、你们真是一群善于积累的好孩子。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接下来老师还想和你们共赏一首词----《声声慢》。(视频配乐朗读)

2、你们听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愁闷、孤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整首词哀婉凄凉,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4、想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她是一位旷世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

5、关于李清照,你知道些什么?

6、这里有一份她的资料,谁能读给大家听。刚才我们欣赏的《声声慢》就是她婉约词的代表作。

5、今天,这样一位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给却我们带来了她的另一首诗《夏日绝句》,又会是怎样一种风格呢?让我们从诵读开始,走进诗人的文字。

二、诵读

1、出示诵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

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读。

3、我们读一首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我们可以这样读:老师读每一行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面的三个字。(节奏是二一二。)

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1、3行,你们读2、4行。仔细听清老师的节奏。(节奏是三二)

4、古人作诗时讲究平仄,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可读出平仄的变化。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我们用横线表示,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我们用竖线表示。你们看,这首诗中的平仄相互交错,非常和谐,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根据平仄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平长仄短的方法吟诵古诗。平声的字可以读得慢一点舒缓一点,仄声的字可以读得短促一些。听老师读一读。

三、译读

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书下的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请看译读提示。

(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进行自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夏提示:

日、人杰、亦、鬼雄、至今、思、江东。

(2)、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四、品读

过渡语:刚才的译读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接下来让我们品读品读这首诗。

1、引导:诗人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一个人,请你们找一找。

2、点拨: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项羽怀着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句诗感受到的?

3、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疑问?

4、这是关于项羽的两个成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是------

这也是关于项羽的一个成语,大家读读。

刚才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都是关于项羽的。从这三个成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力大无穷、勇猛)

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诗中的哪个词向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这种英雄气概?(人杰)

5、就是这样一个人中豪杰却选择自刎于乌江渡口,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出示项羽乌江自刎资料)

6、议一议:项羽是不可过江东吗?是不能过江东吗?结合这段资料,说说你的理由。

7、项羽的最终选择是-------不肯过江东。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8、透过“不肯”一词,你又读出了这是-------的项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浩然正气)

9、项羽,无愧八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无愧于鬼雄之名。“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可”。一个“不肯”笔来神韵,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10、那么就让我们读出项羽的宁死不屈、浩然正气。

五、赏读

1、、人杰也好,鬼雄也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有很多。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霸王,李清照却生活在1300年以后的宋朝,她为什么要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

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要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生活的宋朝,细细赏读这首诗。

3、视频:李清照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朝廷软弱无能的北宋末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进犯,北宋无力抵抗,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堂堂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战争使中原大片土地沦落金人之手,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老百姓最需要朝廷的时候,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带着达官贵族们仓皇南逃,他们逃过长江,逃过黄河,一直逃到临安,成立了一个小朝廷,历史上称为南宋。

4、这些南宋统治者们逃到南宋后,他们在干什么?

5、宋代诗人林升写过一首诗,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6、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干什么?(醉生梦死、饮酒作乐)

7、师边结合图片边讲解:靖康之乱后,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国破继之以家亡,李清照流离失所。1127年,李清照在逃亡的过程中途径项羽当年自刎的乌江渡口,她无限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8、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听出了诗人心中的痛楚和愤慨。谁来说一说。

9、配乐感情朗读:

师:国破家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

者却饮酒作乐,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

李清照悲愤不已,她大声地疾呼:“南宋的统治者啊!你

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读: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祖国大好河山已失,百姓家园以毁,李清照悲痛万分,

她发出了这样的悲叹: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什么时候才

能像项羽那样————生接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

在是压倒须眉了。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竟有如此的胸

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所有的女生让我们站起来,读

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女生读)老师感受到了这种豪迈气

魄。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读出你们的敬佩

之情。(男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

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统治者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

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让我们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

首诗,读出诗人这浓浓的爱国情怀。

10、在金兵入侵的动荡年代,南宋统治者仓皇逃窜,与项羽的宁死不屈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的写作手法叫借古讽今。

五、拓展延伸

正因为李清照遭遇了国破家亡,正因为宋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所以她心中的项羽是这样一位有气节的英雄。其实对于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还有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也写到了。在杜牧的诗中。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应该卷土重来--------

一个问号问出了王安石心中的怀疑:大势已去,还能卷土重来吗?

下课后,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上我们这节课一诗四读的方法,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去探究这两首古诗,看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板书:夏日绝句

借古讽今诵读

人杰鬼雄译读

思品读

项羽赏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看图说诗的游戏。

我们不仅可以把诗读得很美,还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把诗写得更美。请欣赏。

一、引出诗人。

1、你们真是一群善于积累的好孩子。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接下来老师还想和你们共赏一首词----《声声慢》。(视频配乐朗读)

2、你们听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愁闷、孤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整首词哀婉凄凉,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4、想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她是一位旷世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

5、关于李清照,你知道些什么?

6、这里有一份她的资料,谁能读给大家听。刚才我们欣赏的《声声慢》就是她婉约词的代表作。

5、今天,这样一位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给却我们带来了她的另一首诗《夏日绝句》,又会是怎样一种风格呢?让我们从诵读开始,走进诗人的文字。

二、诵读

1、出示诵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

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读。

3、我们读一首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这首诗的节奏我们可以这样读:老师读每一行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面的三个字。(节奏是二一二。)

我们还可以这样读:老师读1、3行,你们读2、4行。仔细听清老师的节奏。(节奏是三二)

4、古人作诗时讲究平仄,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可读出平仄的变化。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我们用横线表示,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我们用竖线表示。你们看,这首诗中的平仄相互交错,非常和谐,就像一支优美的乐曲。根据平仄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平长仄短的方法吟诵古诗。平声的字可以读得慢一点舒缓一点,仄声的字可以读得短促一些。听老师读一读。

三、译读

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只是,我们刚才的读,更多的是建立在语言的直接玩味上,要真正走进诗作内容的深处,书下的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请看译读提示。

(1)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进行自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夏提示:

日、人杰、亦、鬼雄、至今、思、江东。

(2)、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五、品读

过渡语:刚才的译读让我们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接下来让我们品读品读这首诗。

11、引导:诗人在这首诗中提到了一个人,请你们找一找。

12、点拨:在这首诗中,诗人对项羽怀着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句诗感受到的?

13、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疑问?

14、这是关于项羽的两个成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是------

这也是关于项羽的一个成语,大家读读。

刚才我们积累了三个成语,都是关于项羽的。从这三个成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力大无穷、勇猛)

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豪杰。诗中的哪个词向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这种英雄气概?(人杰)

15、就是这样一个人中豪杰却选择自刎于乌江渡口,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出示项羽乌江自刎资料)

16、议一议:项羽是不可过江东吗?是不能过江东吗?结合这段资料,说说你的理由。

17、项羽的最终选择是-------不肯过江东。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18、透过“不肯”一词,你又读出了这是-------的项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浩然正气)

19、项羽,无愧八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无愧于鬼雄之名。“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可”。一个“不肯”笔来神韵,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20、那么就让我们读出项羽的宁死不屈、浩然正气。

五、赏读

1、、人杰也好,鬼雄也好,历史上这样的英雄有很多。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霸王,李清照却生活在1300年以后的宋朝,她为什么要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

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要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生活的宋朝,细细赏读这首诗。

3、视频:李清照生活在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朝廷软弱无能的北宋末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大举进犯,北宋无力抵抗,节节败退,金兵长驱直入,攻破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堂堂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靖康之耻。战争使中原大片土地沦落金人之手,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老百姓最需要朝廷的时候,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带着达官贵族们仓皇南逃,他们逃过长江,逃过黄河,一直逃到临安,成立了一个小朝廷,历史上称为南宋。

4、这些南宋统治者们逃到南宋后,他们在干什么?

5、宋代诗人林升写过一首诗,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6、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铁蹄下呻吟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干什么?(醉生梦死、饮酒作乐)

7、师边结合图片边讲解:靖康之乱后,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国破继之以家亡,李清照流离失所。1127年,李清照在逃亡的过程中途径项羽当年自刎的乌江渡口,她无限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8、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听出了诗人心中的痛楚和愤慨。谁来说一说。

9、配乐感情朗读:

师:国破家亡,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

者却饮酒作乐,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

李清照悲愤不已,她大声地疾呼:“南宋的统治者啊!你

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读:生当作

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祖国大好河山已失,百姓家园以毁,李清照悲痛万分,

她发出了这样的悲叹: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什么时候才

能像项羽那样————生接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

在是压倒须眉了。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竟有如此的胸

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所有的女生让我们站起来,读

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女生读)老师感受到了这种豪迈气

魄。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读出你们的敬佩

之情。(男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

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统治者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

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让我们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

首诗,读出诗人这浓浓的爱国情怀。

10、在金兵入侵的动荡年代,南宋统治者仓皇逃窜,与项羽的宁死不屈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的写作手法叫借古讽今。

五、拓展延伸

正因为李清照遭遇了国破家亡,正因为宋朝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所以她心中的项羽是这样一位有气节的英雄。其实对于项羽的不肯过江东还有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也写到了。在杜牧的诗中。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应该卷土重来--------

一个问号问出了王安石心中的怀疑:大势已去,还能卷土重来吗?

下课后,对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上我们这节课一诗四读的方法,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去探究这两首古诗,看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板书:夏日绝句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课文影子

5.影子 课时目标 1. 会认“影、前、后”等11个生字,会写“在、后、我、好”4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力,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呢?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名字。 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课件出示谜语) 有个好朋友,常常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晴天里有他,阴天里没他。我和他说话,他呀不开口。 你们猜,我的好朋友他是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回答后随机板书课题,读准音yǐnɡ zi,识记“影”。 二、实践活动,了解影子 1.提问: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猜谜,通过猜谜说原因,学生对影子有了初步的感觉。 2.设计影子游戏,交流“我的发现”。 (1)你们也有这样一位朋友吧?你在哪儿见过他?现在能马上找到他吗? (2)找到了你的朋友,和它一起玩吧,一边玩一边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也可以回忆你是怎么样在操场上跟影子赛跑、踩影子的。 (3)影子跟我们形影不离,跟随着我们,陪着我们;影子变化无穷,前后左右位置会变,高矮胖瘦形状也会变。 【设计意图】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学生对影子产生了感性认识。恰当的语文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读儿歌,看看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吧! 1.引导学生小声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蓝线中要求“我会认”的字在文中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自己学完生字之后,同桌的学习小伙伴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如果小伙伴都认对了,请你夸夸他。 3.检查自学:老师出示课件,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形式让学生读生字和带有拼音的词语。 (2)男女生对读去掉拼音的词语。 (3)比赛形式考查会认的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4.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跟着红色的笔顺跟随描字,再照着范字写。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2)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改进。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影子可真调皮,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们是怎样捉迷藏的呢?请两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2.看!太阳在动,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活动的画面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减缓教学难点的坡度。 3.同学们看得认真,你发现了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1)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包含:教学计划、总目标) 一年级春季最新教材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目录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3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课3-4篇、口语交际(间隔安排)、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各单元内容安排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必将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在本册教材中,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就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等,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还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篇新课文《动物王国开大会》,文章很长,但故事情节有趣,真正体现了生活阅读。通过童话故事,来了解如何写通知,学生很容易理解。口语交际不光是听和说,还要发挥想象力。新课本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本册识字的编排,继续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会写200个认识的字。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练习里有标明。此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认识的字。书后生字表(一),列出了全册要认识的字,生字表(二),列出了全册要求会写的字。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全集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优秀教案全集 篇一 识字 1 天地人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生字。 2. 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1.互动活动一:同学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这个游戏吗?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

说什么,你们就做我说的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 2.学生尝试朗读这个句子。回忆我们刚才看过的童谣,?你?指谁??我?指谁??他?指?谁??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学生认读。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 6 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自主识字:我们 __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四、游戏巩固,课堂总结 1.课件出示识字大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学生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扩词并说一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集锦范文

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了训练学生领会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我在完成课本内容之后,我又着重安排三个训练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题型,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 例1:当x为何值时,不等式x2+5x6>0 成立 先让学生自己解,多数学生试图类比解方程的方法去解解不等式,得出错误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之后,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与我们正在学习的二次函数有什么联系能否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个问题 仅这一句话,就让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点评:此题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先求出抛物线y= x2+5x6与x轴的两个交点,画出抛物线草图,很易在图像上观察出当x<-6或x>1时不等式成立。 例2:已知二次函数 y= x2+2mx+m-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判断关于x的方程1/4x2+(m+1)x+m2+5=0的根情况。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想到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由y= x2+2mx+m-7判断m的范围,但是怎样求m 的范围成了难点。个别学生想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因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所以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由此得知m必须满足不等式(x1-1)(x2-1)<0.由此解不等式可求m的范围,虽说能求,但是确实不易想到,并且还要用到许多方程的知识。 教师提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抛物线y= x2+2mx+m-7的草图,再结合图象去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结合图象发现,y= x2+2mx+m-7的开口向上,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说明x=1时y<0,即1+2m+m-7<0,则m<2。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m+1)2-(m2+5)=2(m-2) <0,方程无实根。 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感兴趣。我又给出第三题。 例3:判断方程–x2+5x-2=2/x的正根的个数 这时,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很快得出结论:如果按一般的方法去分母,将会出现一元三次方程,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运用函数的思想,把它们看作是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利用函数图象解就非常轻松了。 把左边的二次函数y=–x2+5x-2,可知顶点在第一象限,右边看做反比例函数y=2/x图象也在第一、三象限,并且两个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所以方程有两个正根。 感悟: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一定训练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15 通过例题引申培养探究能力 文登二中毕建永 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月历中的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原题如下:在某张月历上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如果三个数的和是60,请说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思考: (1)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75,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2)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21,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部编版一年级优秀教案⑤ g k h

⑤ g k h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g k h 三个声母,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读准g k h 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3.能够说一句完整的话。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2)导入:春天来了,郊外的景色非常美。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公园游玩。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呀!说一说,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蓝蓝的天空下,一只白鸽嘴含橄榄枝快乐地飞翔。清清的河水中,几只小蝌蚪在水草丛中做游戏。玲玲玩累了,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喝水。 2.导学: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这么美

丽的地方不光是你们想去,就连声母宝宝也跑去玩了。它们还悄悄地和你们玩起了捉迷藏。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声母宝宝?(生:ɡ、k、h) 3.揭示课题:ɡ、k、h。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二、观察图画,学习字母 (一)教学声母ɡ。 1.(出示课件3)多媒体课件出示鸽子的图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瞧!飞来一只小白鸽,嘴里叼着一个花环,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生:鸽子,你好吗?鸽子,你好……) 师引入:鸽子的“鸽”声母是ɡ。花环的形状像ɡ,板书:ɡ。 2.教学ɡ的发音,记清字形。 (1)教师指名示范读词语:鸽子。学生读:鸽子。 (2)教学ɡ的发音:如果把鸽子的“鸽”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ɡ。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3)教师指名读声母ɡ,学生开火车读声母ɡ,小组读声母ɡ。 (4)记字形,启发想象,ɡ像什么? (出示课件4)教顺口溜:一群白鸽ɡɡɡ,鸽子花环ɡɡɡ,9字加钩ɡɡɡ。 (二)教学声母k。 1.多媒体课件出示蝌蚪,问:它的名字叫什么?(蝌蚪) 引入:蝌蚪的“蝌”的声母就是k,板书k。 2.教学k的发音,记字形。 (1)教师指名示范读词语:蝌蚪。学生跟读:蝌蚪。 (2)教学k的发音:如果把蝌蚪的“蝌”的音发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k。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018-12-05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课前总要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妥善处理课程中的突发事件。 (一)事件回放: 记得是在七年级的一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新授课上,有一道是关于日历中的数学问题,在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连续自然数这一知识点后,这道题对学生来说,真是小菜一碟,无非是温故一下。却想不到其间出现了两次意外。 问题如下:小阳的爸爸跟旅行社外出旅游5天,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五天日期相加的和是90,小阳的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不少学生都设中间这天为x号,则其余四天可分别表示为(x-2),(x-1),(x+1),(x+2)号,则可得方程(x-2)+(x-1)+x+(x+1)+(x+2)=90,求得x=18,进而可求得5天日期分别为16,17,18,19,20号,所以可给出答案:小阳爸爸回家这天是20号。 到这里我想应该是可以让这一道题过去的时候了,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课堂的节奏。“老师,我觉得小阳的爸爸应该是21号回家的。”我示意他站起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21号回家的。 “因为外出旅行5天,所以回来应该是第6天,”我一愣,但随即回想以往跟团外出旅游时,第5天就是回家之日,所以我向学生解释这一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印象,我心想,幸好跟团出去旅行过,要不然,就要“卡壳”了。 正在暗自庆幸时,又一个意外冒了出来,另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这5天会不会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呢?”我一怔,是啊,也有这种可能性啊!连续的这五天,但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平常我们老师在出这类题时都是基于连续的自然数考虑的,怎么办呢?权衡一下,我决定请同学们讨论讨论,于是说:“你真会动脑,发现了一个老师们都没注意到的问题,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一起合作解决一下。” …… 没有学生能解决。 “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变成连续的自然数?”例如:28、29、30、1、2.。反应快的学生兴奋起来。“把1、2加上30就行了。”“现在5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就是150”“所以,小阳的爸爸是2号那天回家的。” 我接着问:“5天中一定是上月底3天,下月底2天吗?……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讨论研究。”

一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版 《大小多少》优秀教学设计

《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是一首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认知编写的儿歌,属于集中识字中的生活中识字。儿歌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具体形象地讲述了“大小”和“多少”,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展示了汉语量词的丰富,告诉学生要根据具体事物使用恰当的量词。儿歌押ɑo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识字的兴趣。 2.课文每小节配有一幅图画,图画形象地展示了“大小”“多少”相对的关系。利用这些图画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儿歌意思,了解“大小”“多少”相对的关系,发展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言语能力。 3.本课继续让学生认识偏旁反犬旁和鸟字旁,根据教师用书对“要求认识的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偏旁的目的,是知道合体字这个概念;到认识积累了一定量的字后,再了解其表意的功能,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识记汉字,现阶段的教学注意不要拔高目标要求。 学情分析: 1.通过汉语拼音的学习,大多学生基本能拼读和认读音节,但有部分学生的拼读、认读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要充分利用课文全注音的有利条件,复习巩固提高学生的拼读、认读能力,让学习慢的学生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达到汉语拼音学习的目标要求。 2.虽然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一上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必要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习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本教学设计不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3.课文中使用到的量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是熟知的,而且课标对词语只要求“了解”水平,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和评价的度,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画达到了解就适度了。 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