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

的形成及演化的窗口,是打开地学奥秘的钥匙,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外地质学者所青睐。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泛指凡经过开发能够吸引游客的客体与劳务。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构成吸引和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要求,并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待开发的自然和历史景观。

1.2旅游资源的特点

(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1.3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学术界大都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1.3.1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即是天然形成的。如青海湖(鸟岛)、黄河源、隆宝滩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日月山、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巴颜喀拉山、察尔汗盐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孟达自然保护区、万丈盐桥、倒淌河、金银滩草原、天池等。

1.3.2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如文成公主庙、北禅寺、南禅寺、瞿昙寺、赞普林卡、隆务寺、阿琼南宗寺、赛宗寺、塔尔寺、郭么日佛塔、东关清真大寺、人民公园、马场恒遗址等。

二、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

青海是我国西北的一个省份,从全国的地理位置看,大致处在全国中心稍偏西北。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为邻,东南部接四川省,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地理坐标:纬度为北纬31039一39019南北宽约800公里;经度为东经89035’一103004’,东西长1200公里。全省面积72一2万平方千米,仅次

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湖泊一一青海湖,青海省名由此而来【1】。。

2.1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

1 海拔高, 地势高差悬殊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均海拔3500m 以上, 总

体上南部高, 北部低, 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m, 最低点民和县

下川口黄河出省处海拔1650m, 高差达5200m。全省约有60%的面积海

拔在4000m 以上, 3000~4000m 的面积占25%, 海拔3000m 以下的面

积只占15%。高海拔成为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本

省自然地理发育全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 在这一地域上发育的各种

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无一不烙上高海拔的印迹, 表现出与低海拔环境迥然不同的地域特性。

2 高寒缺氧, 高原气候特征明显

由于海拔高, 青海省气温普遍偏低, 年均温-5.6℃ ( 五道

梁) ~8.9℃ ( 循化县) , 低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 且气温的垂

直变化明显, 地区差异显著; 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5682~7411MJ/m2, 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高, 仅次于西藏; 全省年均降水量17.6 ( 冷

湖) ~764.4mm ( 久治) , 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在200mm以下, 是我国

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全省空气密度大都在0.72~1.2kg/m3, 仅为海

平面的56%~80%; 含氧量在0.174~0.233kg/m3, 比海平面低20%~40%。

3 地貌多样, 生物景观丰富

由于地势高差大, 青海省更多地表现出鲜明的垂直地带性, 游客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可体验东部谷盆相间的河谷地貌——西北部柴达木盆地荒漠景观——青南地区地球“第三级”的独特风貌等截然不同的地学景观和生物景观, 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

4 多元的民族构成, 独特的人文环境

青海古代有羌人、突厥人、匈奴人、回人、吐蕃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多个少数民族, 近代有藏、回、土、撒拉、蒙古族等40 多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以上, 不同民族信奉的宗教又各不相同, 因此, 青海境内既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种外来宗教, 又有道教等土生土长的宗教, 形成了青海高原独特的文化氛围, 成为青海省人文地理环境的最显著特征。

2.2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千米,人口551.6万人,其中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5%以上。其中藏族分布最广,全国90%的土族和撒拉族分布在本省,多民族独特的风俗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河、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盐湖,构成了青海壮美奇绝的自然景观。

从资源的品位度来看,气候生物类、水文类、地文类以及历史遗产类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青海湖、江河源、高原风光和塔尔寺,是青海省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

2007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据统计全省接待国内游

客996.6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了23%;国内旅游收入46.n亿元人民币,增长33.2%;接待入境游客5万人次,增长18.5%;旅游外汇收入1590.64万美元,增长2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1.6万人次,增长23%;实现旅游总收入47.38亿元人民币,增长32.8%[2]。

重点旅游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等重点旅游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中收入的92.6%。游客主要集中在西宁、湟中、互助、循化、门源、贵德、尖扎等市县,重点旅游地区已成为带动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高原自驾车游、乡村民俗游成为黄金突出亮点。经抽样调查,2007年进入我省自驾车约12.24万辆,旅游人次约36.73万人次。三个黄金周共接到海内外游客26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的10.3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8.1%。

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国内旅游人均花费462.7元,比2006年增加35.7元,增幅为8.4%;入境游客人均花费318.2美元,增加 2.7美元。在旅游消费中交通占28%,住宿占20.7%,餐饮占17.4%,购物占15.6%,景区游览占8.2%,娱乐占3.3%,其他消费占6.8%。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景点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0%,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真正得到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住、吃、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发展

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2.3交通和服务设施

青海省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为旅游资源构建了交通网络。

公路是青海运输网的主体。解放后的50年中,先后新建和修复了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10多条干线,并以这些公路为主干,初步形成了全省公路网络格局,同时各州也通了油路,使公路现代化有了较大的提高。1978一2001年20多年,青海的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藏、青新、青康、柳格、宁张、宁久等一批国省道干线公路改建工程相继竣工,亚洲海拔最高的达坂山隧道建成。形成了以省会西宁为中心,以5条国道、23条省道为骨架、340多条县乡道路、专用公路为支脉,辐射全省城镇、农牧区,外连毗邻省区的公路交通网,使青海省旅游景点的连接度加强[1]。

青海省境内有兰青和青藏两条铁路线,2006年7月1日青藏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全省东西交通的大动脉。省内航空港有西宁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促进了青海同国内外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外游客来青旅游的可进入性。

三.青海省旅游景点格局分析

3.1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分级、分布

本文对青海省515个单体景点进行分级分析,依据旅游资源景观

特征、观赏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环境质量、独特性、可进人性和人们对其研究程度及现阶段的评价,可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国家级旅游资源和一般级旅游资源三个等级,包括人文旅游景观和自然旅游景观。人文的旅游景点有417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81%,其中寺庙占得比中较大,占全省人文旅游景点总数的39﹪,自然旅游景点有98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9﹪。

3.1.1世界级旅游景点

世界级旅游资源应当是在全世界叫得响、有名气、能吸引国内外的众多游客的资源主体。

据统计,青海省515个单体景点中,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有8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6%,(由于数量少所以未作密度分析图)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就青海而言世界屋脊风光、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万丈盐桥、青海湖(鸟岛)等。像这些景点都是在世界有名气的,比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候鸟种类众多,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是青藏之旅的亮点。又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交通的话,青藏铁路和公路都会从可可西里边缘横穿而过,游客可欣赏可可西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景观。

3.1.2 国家级旅游景点

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应当是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吸引国内众多和部分国外旅客的旅游景区(点)。

国家级的旅游景点有76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14%,(详见图),从青海省国家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旅游景点密集区在祁连、海晏、格尔木、玛多;祁连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玛多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格尔木和海晏县,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都有较多分布。较密集地区西宁、湟源、循化、互助、乐都、民和、刚察、同仁、尖扎、共和、都兰、治多、玉树等。这些县中唯有治多是以自然旅游景点为主,其余的西宁、湟源、循化、互助、民和、同仁、尖扎、共和、都兰、玉树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西宁、互助、乐都、同仁、共和、玉树等县寺院广泛分布;稀疏地在平安、门源、泽库、湟中、贵德、德令哈、乌兰、玛沁、班玛、久治、杂多、曲嘛莱、称多、海西直辖等地,图中明显看出这些地区旅游景点寥寥无几,而且这些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门源、泽库、贵德、班玛、久治、称多等县寺院分布较密集;也可以看出如囊谦、达日、甘德、天峻、贵南、兴海、同德、河南、化隆、大通等地国家级旅游景点不复存在。

3.1.3 一般级旅游景点

一般级旅游景点是有一定知名度,规模比较小能够吸引省内及邻近地区游客的旅游资源,全省一般级的旅游景点较多有433个,占全省旅游景点总数的84%,(详见图)从青海省一般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一般级旅游景点密集的地区在西宁、湟源、大通、共和、化隆、互助、民和、门源、贵德、同仁等县。也就是分布在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密集的这10个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西宁、共和、化隆、互助、贵德、同仁这6个县寺院分布密集;次之分布比较密集区在循化、乐都、祁连、海晏、刚察、兴海、格尔木、德令哈、班玛、久治等县。每个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海晏和刚察的自然旅游景点相对其他县分布的较多;图中

也明显看出旅游景点比较稀疏地区在乌兰、玛沁、泽库、同德、尖扎、

玛多、称多、玉树、囊谦等县。其中玛多是以自然旅游景点为主,其他各县都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寺院密集分布在泽库、称多、玉树、囊谦各县。稀疏区在海西直辖、治多、杂多、曲麻莱、都兰、达日、天峻、甘德、河南、贵南、平安等地区。其中治多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其余各县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为主,甘德和达日寺院分布较多。

3.1.4青海省总体旅游景点

本文以县为单位,根据青海省515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把主要的旅游景点在各县分布的密度进行统计和分析。(详见图)。

据青海省各县旅游景点密度分析图可以看出,总体而言,青海省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西宁、湟源、民和、循化、化隆、尖扎、湟中、贵德、门源、同仁、海宴、大通、互助、祁连、刚察、共和、格尔木等县,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格尔木市而其他地区分布极其稀疏。而且除少数两三个县以外其余的各县都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结论

(1)从青海省国家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一般级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青海省总体旅游景点密度分布图中可以分析出: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其中寺庙占相当大的比例。

(2)从青海省旅游资源分级中可以看出,国家级的旅游景点分布密

集区在祁连、海晏、格尔木、玛多;次之分布在西宁、湟源、循化、互助、乐都、民和、刚察、同仁、尖扎、共和、都兰、治多、玉树等县。一般级的旅游资源密集分不在西宁、湟源、大通、共和、化隆、互助、民和、门源、贵德、同仁等县,也就是分布在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

(3)总体来看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离省会城市较近,交通方便,经济条件相对好,人口密集而且少数民族聚居的各县(区)旅游景点密集(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旅游景点提供了基础)。(4)青海省旅游景点属于密集分布特征,密集度最高在河湟谷地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除格尔木市以外其他地区旅游景点很少,在青南高原地区的班玛县、久治县、玉树县及玛多县等县旅游景点较多,其他地区少。

参考文献

[1]张忠孝.青海地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一10.

[2]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旅游资源分布

大理旅游资源分布 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500个旅游资源点在大理州12个县市境内均有分布。其中,大理市拥有旅游资源点最多,为128个;其次是巍山和洱源,分别为52处和49处;再次是剑川、云龙、祥云、鹤庆、南涧、弥渡、宾川、永平、漾濞依次排序。从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资源密度最高,其次是巍山和洱源;再次是剑川、南涧、弥渡、鹤庆、祥云、漾濞、宾川、永平、云龙依次排序。因此,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在全州12个县市中都位居第1位,且优势明显。根据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聚状况和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整个大理州范围划分为5个旅游资源大区。 1、中部旅游资源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范围为整个大理市,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旅游基础设施完备,主要优 势旅游资源有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喜洲白族村落、下关现代城市设施等,可开展山水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属于多功能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旅游形象的支撑性区域。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成熟且知名度高,既是大理州的旅游中心,也是滇西北的重要旅游区和云南省旅游发达地区之一。 2、东部旅游资源区 东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宾川、祥云2县,主要与楚雄州相连,交通条件优越,是大 理州的东大门。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宗教建筑与宗教文化,其中宾川鸡足山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可开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属于大理州佛教历史文化最为深厚和佛教文化遗迹较为集中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3、南部旅游资源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南涧3县,既是大理南诏国的发祥地,保留有 完整的古城风貌,又拥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澜沧江上的小湾电站亦分布于此区。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彝族风情、巍山古城、道教建筑、民族风情、森林生态、水电奇观等,是云南省道教建筑、彝族风情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属于以民俗、宗教、水电为主体的大理南诏文化和水电工业旅游区,为大理州旅游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4、西部旅游资源区 西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云龙、漾濞、永平3县,东接苍山西坡,西邻澜沧江,高山 与深谷相间,拥有诺邓村、天池、宝台山、曲峒小镇、石门关、苍山西坡大花园等景区,适合于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科考探险旅游,属于地文景观、河流风光、动植物资源交错分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为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5、北部旅游资源区 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鹤庆、剑川、洱源三县,并与丽江市、怒江州接壤,是经丽江、迪庆抵达西藏至印度的北大门,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水域风光、宗教建筑、温泉资源、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 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先后提出并归纳了多种空间结构描述的数学模型和地理方法,应用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区位论、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64)、伦德格伦(Lundgren,1973)、密奥塞克(Miossee,1976)和格奥门森(Gormsen,1981)从区位论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心;伦德格伦(Lundgren,1973)、赫尔斯(Hills)、伦德格伦(Lundrgen,1977)和布里顿(Britton,1980)建立了关于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例如,韦弗(Weaver,1998)利用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格、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前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report model 编订:JinTai College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篇 小泰温馨提示: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 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 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本 文档根据调查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 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第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 2、篇章2:第南通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文档 3、篇章3:2020年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范例 篇章1:第旅游资源调查报告书 调查目的:通过这次的旅游资源调查,提高学生的专业 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对旅游行业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服务与管理工作有较实际、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提高观察、调研、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以及归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经由思考和凝练,形成毕业论文

的研究主题和范围,为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拓宽视野,更好更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调查要求: ⑴ 要求学生认知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阐述其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位置、变化规律、数量、特色、特点、类型组合匹配、组成结构和功能价值等,并对其进行评价。 ⑵ 以花溪公园旅游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景点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的旅游路线,以期能有效地发挥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价值,塑造高原明珠——花溪公园的特色空间形象,为其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使花溪公园独特的喀什特地形地貌得到全方位的绽放。 ⑶ 收集、熟悉、了解我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9)标准。 ⑷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查。 ⑸ 保证成果质量,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 1、花溪公园概况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此表。我是厦门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的硕士研究生张彩霞,毕业论文是关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首先需要建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请您按您认为的重要程度给指标打分,看以下指标是否合理,并不当之处请修改指正! 您的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研究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 请您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 “重要”—9 “较重要”—7 “一般重要”—5 “较不重要”—3 “不重要”—1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三级指标层重要程度打分 旅游节点 旅游吸引物 景点密集度7 景点的主次、配景和游赏序列组织7 景点美感度9 景点的异质性与互补度9 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9 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与功能9 休憩场所布局7 购物场所布局7 住宿设施完备程度9 餐饮设施完备程度9 通讯便捷度7 其他公共服务点(洗手间、医疗点等) 5 旅游线路旅游交通 可进入性9 街道的围合性 5 区内标识系统可识别度 5 交通便捷度7 游线组织 游道组织的合理性7 一级景点与二级景点之间的尺度 5 游线与其他类线路的关系 5 旅游域面 旅游区 景观多样性7 功能分区 5 绿化覆盖率7 活动内容丰富程度7 人地协调性 5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9 旅游氛围 环境容量7 旅游主题感知 5 当地居民友好程度 5 当地特色元素的融入7 1.您认为上表对这些指标的分类是否合理?(B ) A.非常合理 B.基本合理 C.需进行适当调整 D.完全不合理如存在不合理之处,您认为应该如何调整?(为方便您也可用批注在原表处增加或修改)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关于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开发条件评估 在总面积15.6万km2的三晋大地上,高山谷、山地森林、飞瀑流泉祠堂庙宇、宫观楼台、人遗址、古风古貌、珍禽稀、名院名城、奇观洞,几乎能想得到的景观类资源,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寻的到。山西的游资源用博大精深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地上地下,开的未开发的诸多旅游资,常常令身在其中的三人都瞠目结舌。 1源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山西的旅游源虽囊括万千,总量繁,种类齐全,但是随今年来对三晋旅游资源的发利用,加之政策的引导,山旅游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由于山西的南北文化差和地文景观的分布状况,以及西的地形地貌特色,近年来在旅规划开发中形成以下六大主要特旅游区。晋北宗教古建游;晋中晋文化古城游;晋南寻觅祖游;黄河文明;晋东南太行风情;红色经典游。 2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景奇异 在山西旅游,不仅是次身心的休憩,更是次精神的沐浴。山西囊了远古先民到近现代不同期的历史名人遗迹遗址历史重大事件的遗址、著名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产也是从北到南遍布全省,民间戏、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别具三晋风格。因此在三晋旅也是学习祖国历史文化的过。煤炭化工业在山西对第一的产业地位让人觉得山西就是一被烟煤熏黑四壁封闭的古院落殊不知,山西其实有多在国内甚至世界都很难寻到的奇观美景。宁武天池在海1771m的高地上波涟漪,犹

如天上瑶台太行大峡谷原生态自然景观犹如始峡谷林地,北武当集泰山雄、恒山奇、华山险、庐秀、黄山幽的特点于身。 3独特的地理分界 山西行政区划北部为万里长城的一,西部及南部一段为亲河黄河,东不及南部东段为太山。这样独特的地理分不仅将山西包的严严实实,而且这大地理界线本身也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资源。长城山西境内的多处古关隘如娘子、雁门关、平型关、偏关是古代及近现代军事重的关口。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估 4.1有利因素析 山西旅游资源量大、类型多。除了海洋、沙漠、屿等元素外,一般认为的游景观在山西均有发现。各种旅游源遍布全省,山西是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山西的游资源从人文和自两个角度看主要包括如下资源型。自然风景类型历史名山、峡谷陉道森林、高山草甸、溶洞、湖泊泉水、瀑布、温泉、河流、暑型气温、珍惜自然观;人文景观类型有寺观祠庙、石、长城、古代民居、古代陵墓、史名城、古人类遗址、化纪念地、名人故居或遗迹、今战场遗址、博物、现代建设工程及重大成就景、名特产市场及其作坊、地方戏曲艺及其形成演出原地、珍稀人文观。 资源的年代远,更具参观科研价值。山有一大批旅游资源是历史上形成的,能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政、经济、文化风貌,不仅有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也更能满足广游客追求原滋原味的理需求。大同的云冈石是

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黔西县旅游资源概述及空间分布 一、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距黔西县城32千米,距大方县城45千米。百里杜鹃西起大方县百纳乡、普底乡,经黔西县金坡乡、仁和乡、红林乡,东至大方县黄泥乡,呈马蹄状连片分布,绵延50千米,宽1—3千米,总面积达125.8平方千米。百里杜鹃分布着马樱、鹅黄、百合、青莲、紫玉等37种杜鹃花,占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中的4个,其花色品种之多,天然连片之大,可谓罕见的大自然遗产,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大花园”。景区内有植物160种,菌类131种,鸟类动物104种,兽类31种是一处春游踏青,赏花观鸟的游览胜地。属国家级旅游资源,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东风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南部,321国道公路旁,因修建东风水电站而形成。湖区总长62千米,宽度60—1000米之间,湖水面积近20平方千米。湖水清澄,倒影沉碧,宁静秀丽,两岸峰壁险峻,气势恢弘,且多瀑布山泉跌落湖中,是千里乌江上最美的崖壁画廊。景区交通方便,距省城贵阳80千米,距黔西城33千米,水路连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形成贵阳西部风光一绝。景区主要景点有号称“小织金洞”的溶洞奇观八仙洞,天下第一大座佛水西座佛(罗汉山),金庸先生题名的天竹峰,人面狮身、天鹅戏水、红运天书、大鹏展翅、天蟾静卧、灵猫戏鼠、水西姑娘、返老还童、哈冲燕城、省级旅游资源“苗族歌舞之乡”化屋苗寨和中国最高的双曲率薄拱坝东风水电站大坝等。属国家级旅游资源。 三、支嘎阿鲁湖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西南部与织金、大方、纳雍三县交界处,因修建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标志工程洪家渡水电站而形成。湖水面积80.57平方千米,干流水面长度85千米,是贵州高原最大的人工湖。景区距黔西县城28千米,距地区行署驻地毕节市区130千米,距省城贵阳145千米,距国家级风景区织金洞25千米,下游连接东风湖。水西湖融喀斯特山水风光于一体,属省级旅游资源,是打造精品旅游区的理想开发地。 四、六广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距省城贵阳70多千米,距黔西县城40多千米,属乌江渡库区的一部份。河岸山形奇特,古树奇石、拨萃奇观,分布有峡谷、峭壁、瀑布、溶洞。主要有省级旅游资源六广湖特大桥和一线天、龙泉阁、姐妹池、猴愁峡、刺猪洞、屯江苗寨、古胜城、武显台等景点。 五、索丰湖旅游区 位于贵毕高等级公路旁,因修建索丰营水电站而形成的峡谷型人工湖,距黔西县城30多千米,距省城贵阳80多千米。峡谷湖区集峭壁、瀑布、溶洞、古树、民族风情等众多景观为一体,风光旖旎。 六、沙坝河旅游区 距黔西县城12千米,距省城贵阳130千米,因修建火电厂用水水库而形成。流经永兴乡、甘棠乡、谷里镇,全长10.12千米,湖面开阔,多湖叉港湾,湖周植被良好,山势壮阔,湖水在山峦峰岭中随势而转,曲曲折折,九弯八拐,适宜开发休闲度假项目。 七、柯家海子天然岩溶湖泊群旅游区 位于黔西县城郊西南部9千米处,距省城贵阳126千米,是黔西

旅游景点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

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之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分析 一.居延海空间结构分析 景观的空间结构通常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多样性和空间配置,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布及其变化是自然、社会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海景观空间结构的分析,一方面可为开展其景观功能与与景观动态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为进一步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景观演变机制及其景观健康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地理位置与周边地貌 此湖地处东经101度24分,北纬42度33分左右。 居延海所处的额济纳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端,属于我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下流地区,因此居延海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同时其湖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北约40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北缘,为古弱水的归宿地,因此居延海虽然受到黑河大量水源的供给,却地处沙漠边缘的戈壁洼地,这也从某种程度决定了该湖的水量和形状绝不会是固定的。具体来讲,现如今的居延海发源于祁连山深处的黑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个省区800多公里后,汇入巴丹吉林沙漠西北缘两片戈壁洼地,形成东西两大湖泊,总称居延海。 值得一提的是,居延海地处的额济纳地区因直接受黑河流域灌溉,因此呈现出难得的绿洲地貌,而这些绿洲地貌与黑河的灌溉,使得居延海虽处于沙漠边缘,却能长期保持湖泊生态与湖泊空间结构。 (2)主要补给水源与地貌因素对居延海空间形状的影响 居延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黑河流域水源供给下所处的额济纳河,又因为居延海紧靠沙漠边缘地带的戈壁洼地,因此居延海的整体形状狭长弯曲,犹如新月。后来,其湖因各种原因(沙漠地貌影响、洼地形状变化、天气、季节、水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该湖的水量供给湖---额济纳湖水量减少,因此居延海湖面急剧缩小并分裂成了两个湖泊(西湖名噶顺诺尔,东湖名苏古诺尔),此后此湖的形状便开始漂移不定,湖面忽东忽西、忽南忽北,且时而大时而小,因此此湖曾一度干涸,这也恰恰说明了保持湖泊原本空间结构的重要性!此湖经过整治后,风景旖旎、美丽异常,受到诸多游客的欢迎及憧憬,这一点也恰恰为居延湖带来了旅游景点发展契机,此后一举发展为热门景点。 (3)居延海历史空间结构的变迁与分析(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居延海地处沙漠北缘、戈壁洼地,并直接受其水量供给河额济纳河的影响,这样的硬件条件直接决定了居延海“靠天吃饭”的特性。历史上的居延海曾由东、西、北三个湖泊组成,水量充足,周边水丰草美,湖中生长着鲤鱼、鲫鱼、大头鱼、草鱼等鱼类,天鹅、大雁、鹤、水鸭等常来此栖息,但毕竟居延海旁边还有沙漠倚邻而居,因此,居延海在周边沙漠干热环境的影响之下,逐渐呈现出水量减少的趋势。发展到1961年,该湖便一直被周边巴丹吉林沙漠的茫茫碱漠和荒沙覆盖,竟成为飞扬沙尘的发源地之一。 居延海干涸后,直接导致依靠居延海而生的绿洲生态和地区生态急剧恶化,后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居延海周边的生态,开启了大规模工作改道黑河水,使其汇入居延海,随着连年补水,该湖如今的居延海蓄水量达到了4720万立方米,并恢复了其周边生态。 整治建议:1.居延海虽地处额济纳绿洲地区,但紧靠沙漠北缘,且地处戈壁洼地,空间结构较为封闭,一旦沙漠环境恶化,将直接导致居延海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崩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吉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摘要: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研究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分析,除了要考虑旅游资源本身外,还要结合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从而实现旅游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协调,有利于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从这个角度出发,影响旅游空间结构的因素将包括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组织、旅游城镇及其载体功能、旅游通道及其线路支撑等内容,本文从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吉林省是中国的生态大省,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旅游资源独特。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础和生态省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据与方法 1.1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上关于吉林旅游的相关论文、以及《吉林导游》先关资料统计。 1.2方法 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空间分布态势,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最近邻比) ,其 公式为: 式中:R 为最近邻比,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性质,R < 1 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 = 0 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o 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即每一点与其最近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后除以n 的值;a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n 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旅游资源品位指标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资源的形成 ——————情景导入先思考——————— 爱国志士吴迈曾写过一首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思考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 提示:上述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地理条件 (1)对旅游资源的作用: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常见的自然地貌景观: ①火山地貌景观:冰岛的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等。 ②花岗岩地貌景观:西岳华山、九华山等。 ③砂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武陵源风景区等。 ④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山等。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作用: ①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对认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其文化内涵有重要影响。 ②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形成的旅游资源。 (2)体现:

①宏观方面:往往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微观方面:人们在修建园林、寺院、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火山地貌景观 2.花岗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2)花岗岩山地地貌的形成:

(1)砂岩地貌景观的地位体现: (2)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在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两个特性:一是物质景象的组合性;二是审美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多种物质景象巧妙地组合,产生了审美价值。如下图所示: 4.山水组合景观 山水组合景观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下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2.人类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的影响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选修部分 选修3 旅游地理 [考纲展示]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①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②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①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①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②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①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②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考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与欣赏 [考点精析] 1.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特性 与其他资源相比,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和永续性等特征,对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又各有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3.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结合下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如下表:

5.欣赏 (1)自然美 形象美:雄、奇、险、秀、幽;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动态美: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朦胧美:烟、雨、云、雾。 (2)人工美 古典园林美:不出城郭,享山林之美;民俗风情美:民间风俗和传说;古建筑和古遗迹美:透过时间看历史;书面、雕塑艺术美:人造景物。 (3)旅游景观的欣赏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领悟自然和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 (4)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一方面可使自然景点和生态景点得到必要的保护,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使潜在的景点变为现实的资源,增强景点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景点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区域合作,促进青海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青海省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游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2.青海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构建青海省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背景。 3.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及分级、应用GIS软件,对青海省各县的主要旅游资源的密度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不同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也对青海全省的旅游景点定量分析,探讨了青海总体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状况。 关键词:青海旅游景点、密度、空间结构

引言 青海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内涵悠久,不仅是旅游者的天堂,更是探索者们的圣地。虽然区内气候稍寒,空气相对稀薄,交通条件较差,目前发展滞后,但是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保护甚好;受污染程度小,外来干扰少,大部分旅游区(点)仍保留着原始美。 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其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良、功能之全、组合之优、均居于全国前列。目前已被国家评为4A级的旅游区有:青海湖旅游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区及塔尔寺藏传佛教旅游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海湖鸟岛、可可西里、循化孟达天池和玉树隆宝滩;另外瞿坛寺、马场垣遗址、西海郡古城、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等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省位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腹地,它的不断崛起与变化对全球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巍巍昆仑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自然母体,中华山脉、地脉的双重源头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青海省,它的神秘、神奇与神圣令人陶醉和想往。分布于青海的大河、大湖、大山、大草原、大峡谷、大冰川、大盐湖以及巨大的动物乐园、森林景观、地热温泉和独特的气候环境值得人们去观光和享受。例如:每当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之时,这里却是阳光明媚,干爽宜人,平均气温20℃左右,被人们誉为华夏的第一避暑天堂。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造山带,它们是探讨青藏高原和特提斯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921395.html,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作者:孙杨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6期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其实质上是旅游生产系统的空间投影,反映了不同地区旅游系统发展绩效的差异。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 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本文整理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 归纳,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先后提出、归纳了多种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学方法,并将一些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旅游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Christaller、Lundgren、Miossec和Gormsen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的布局模式、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Lundgren、Hills、Lundrgen和Britton建立了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增长极理论是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提出,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空间演化模式和旅游产业集群两方面。 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论文题目: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西安城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反映旅游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也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旅游业是西安的重要支柱产业,西安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区域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发展、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从旅游节点、通道要素、区域要素、城市旅游客源地市场四个要素着手,对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划分并做出旅游发展空间组织方案。 关键词: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旅游节点旅游地屏蔽现象

Xi'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bstract Tourism space structure reflect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ourism syste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urism activities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 the projection.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Xi'an, 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pace for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ational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s a basic support. From the tourism node, channel elements, regional factors, the city tourist source markets begin the four element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Xi'an tourism and make tourism development by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program. Key Words:Xi'an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Tourism Node Tourism area screen phenomenon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探析 人文地理于凯 2013112057 旅游三体说概括旅游学研究对象为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体交通,侧面反映了旅游活动发生的现象学关系,而旅游客源市场是通常所说的旅游市场,即旅游学研究对象之一。著名学者吴必虎从系统学角度出发提出旅游活动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客源市场系统属核心子系统之一,研究客源市场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合,为旅游企业经营策略提供重要的应用参考,因此研究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在国内较早在实践中运用客源分析方法,提出根据游客需求层次结构开发旅游资源;邢道隆(1986)通过对游客的抽样调查进行了北京市国内旅游市场分析;陈传康、保继刚对北京国内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楚义芳在博士论文:旅游的空间组织研究,对旅游流问题做了理论和方法探讨。陆林对黄山旅游者进行结构分析,同年陆林在人文地理杂志上论及我国国际旅游业首位客源市场。 郭来喜、保继刚在总结中国旅游地理学应进一步加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指出要加强对个体旅游者行为、群体市场、旅游需求预测方法和空间规律的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研究在内容、对象、范围、成果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国内一些学者曾运用引力模型、抽样调查等方法对个别旅游热点城市游客的时序分布规律及城市居民的出游规律有所分析探讨。保继刚运用引力模型预测游客出游规律;1994年吴必虎对上海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分别绘出等游线和使用曲线,并从距离、出游能力、设施引力和可达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机制,1997年吴必虎等通过3394份问卷的信息处理和分析,绘出了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曲线,得到旅游客源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学术界称之为吴曲线。马耀峰,李天顺等完成5中国入境旅游研究,选取十大热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客源国的分析入手,综合地研究了境外游客时空动态规律,探讨了旅游流和需求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除了以城市对游客行为进行研究外,学者也对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陆林对黄山、以及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的旅游者行为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1997年崔凤军对泰山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旅游者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1999年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研究自然观光 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及其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等。随着研究对象与范围拓宽,国内经济学者和市场学专家也开始涉及海内外客源市场的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分析旅游者行为模式应用旅游供求关系理论、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研究旅游供需关系及市场预测,以了解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需求,从而指导旅游目的地决策。牛亚菲研究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分析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供需规律;郑海分析了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旅游者需求综合性、特色性、自然性、参与性以及消费档次的多样化。 旅游流的分析与预测旅游流的分析与预测研究在国外比较注重。国际上预测旅游需求的常用时间序列模型、相关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等方面有了 较成功的尝试,这些模型大多致力于寻找旅游流的解释模式。Turgutvar运用一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分析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对旅游开发的速度、规模、效益及时空安排影响深刻。以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为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总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西北部以自然资源为主,分布稀疏,东南部以人文资源为主分布密集,且高等级旅游资源集中于中南部;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城市CED指向性。旅游资源种类多样,但类型分布不均,部分旅游资源支配性较强。最后,从内容、路线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整合方案。以期为蓬江区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引言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组合方式的多元化,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成为旅游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和旅游地理学研究走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2],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的全面研究尚属少数,而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空间结构必然对区域旅游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江门市蓬江区为例探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推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江门市蓬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目前,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再开发和深度开发时期,因而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位于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总面积323.7平方千米,是广东省江门市辖区,江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3个镇、6道办事处。蓬江区毗邻港、澳,北连广州、佛山,东接珠海、中山,南向浩瀚的南海,是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与粤西、中国西南各省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重要门户。 蓬江区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外界紧密相连。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4.1.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书P41)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