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试题答

案鉴赏赏析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

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

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

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

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

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

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

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

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

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

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

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

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

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

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

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

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

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

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

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

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

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

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

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

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

“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

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

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

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

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屈原说: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

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

引用两个典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

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

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

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

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

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

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

艺术效果。

Tags: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歌鉴赏诗歌赏析

辛弃疾诗词鉴赏2020中考版

辛弃疾诗词鉴赏2020中考版 阅读卜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分) 送剑与傅岩叟①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注】①傅岩叟:稼轩友人 (1)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在此诗中的运用。(3分) 答案: (1)诗中描写了一个欲报国杀敌却壮志难酬的英雄形象。他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却发现宝剑只能挂在空斋,与琴为伴,未能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 (2)用典。“莫邪”是古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此代指名剑,也暗喻自己才能卓越。“楼兰”为汉时西域古国,此处用典,以“楼兰”借指北方的金国,“斩楼兰”表现了自己为国杀敌的理想。用典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指明“用典”,解说意思对即可,不必指明典故出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新荷叶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6分) 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答案: 8.这一天,兰蕙花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2分)文人们在做着曲水流觞的游戏(2分)江边有众多游春的美女,她们折了花回去,大路上衣袂飘飘,带起了一片芳尘。(2分)9.面对良辰美景,大好春光(1分),作者从啼鸟的殷勤叫声中感慨时光易逝(2分),感叹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只能借助文学来向后人传达悲喜的感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8.“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水调歌头 游泳

水调歌头 游泳 注释: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导入:播放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毛的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 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 接着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地的恢宏气度。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 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

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 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水,名“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沙水清澈甘美,驰名远近,在这里指代长沙市。“武昌鱼”,因主要产地在湖北省古武昌县(今鄂城县)的梁子湖而得名。三国时吴主孙皓(孙权的孙子)从建邺(今南京)迁都武昌,当时有人反对迁都,编出童谣:“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词中这两句便是从这些歌谣演化出来的。 (2)用“才”“又”两个副词相互呼应,表现出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句话写游泳时所见。 极:尽。楚天:楚地的天空。 大意是:横渡波涛汹涌的万里长江,放眼远望,觉得楚地十分开阔。 提问:“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舒”字既写诗人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提问:这三句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任凭长江上风吹浪打,在水里游泳,不过如清静的庭院里随 意散步一样。今天的游泳使自己体会到一种真正的舒畅。在表达上运用对比的方法。江面上风急浪高,充满着危险;在清静的庭院里散步,既轻松又安稳。诗人把两者加以比较,认为风急浪高并不可怕,还不如“闲庭信步”。一个“胜”字,抑前扬后,非常巧妙。经过这样比较,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宽馀:宽余,宽阔舒畅的感觉。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赏析 满江红·汉水东流 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8)汉坛旌(j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汉书·高帝纪》:于是汉王斋戒,设坛场,拜信为大将军。 (9)马革裹尸:用马皮裹卷尸体。《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0)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游泳》创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 计 杨进红 1、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这是毛泽东16时的时候一次升学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万里江山我为主。这种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可以说贯穿了毛的一生,在任何恶劣的历史关头都能坦然面对一切,指点江山,笑对风雨,就连他的爱好也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喜欢游泳,几次横渡长江,虽然风高浪急,但在毛泽东眼里,却是小菜一碟,“长江横渡只等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有关游泳的词《水调歌头游泳》,再来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3、师生共同分析诗歌内容。(重点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词我们听完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味体味一下这首词丰富的内含与诗意。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大家参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其实是说? 提问:这层意思我们可以直接这样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也可以用其它一些形象:“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呢? 明确:A、诗要用形象思维。 B、要合乎逻辑思路。 提问:“才”、“又”两个副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时间短暂。行程紧促。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提问:这句诗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舒字)为什么? 明确: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提问:“风吹浪打”和“闲庭信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并抒发他迎战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豪情。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辛弃疾宋词赏析精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 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 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 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许多。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歪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 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歪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歪,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作者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漂亮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画面 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

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明确:(1)用了两首民间歌谣,以两个带地方特色的事物来指代长沙和武汉,并点明游泳的地点,这就显得意趣盎然。“长沙水”,指长沙南门口“白沙井”的井水。白沙井

辛弃疾词赏析

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辛弃疾(1104——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但因为非常仰慕霍去病,便改字幼安,旨在效仿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有趣的是,虽然相隔千年,两人的名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去病”与“弃疾”,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关联。 这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或五年,此时辛弃疾已经60岁,闲居瓢泉。关于茂嘉其人其事,现在知晓不多,只知道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第十二。辛弃疾共写过两首关于茂嘉的词作,另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而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为送茂嘉赴调而作。 关于“赴调”,根据宋代的相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虽然茂嘉事历不详,但是赴调一事,应该与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同为一事:“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离筵不用多愁。唤红袖佳人分藕丝,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入幕南来,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公余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据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十九记载:“章宗完颜璟承安二年(即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天下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盗屯结,至万余人。……遣龙虎将军张天翼,……与贼连战皆败,天翼战死,寇执逐张。溃兵皆聚天井关,潞守张清臣不知为计,急奏求援。”这段金国历史,正印证了刘词的记述,本是统一的大好机会,而茂嘉反被由北南调,明为升官,实则把他调离了边界。面对这样的事,一生立志收回中原的辛弃疾自然心情杂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所谓“烈日秋霜”,比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刚毅节操。词的一开头作者就拿出了光荣的家谱,说千百年来自己的先辈们都是忠肝义胆、秉性刚直的人物。辛姓的确历史悠远,源流亦有不同说法。据罗泌《路史》所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而辛姓中也确实有很多名臣,例如先秦辛甲,西汉辛庆忌,唐代辛云京等都是一代名臣。 然而对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多做讲述,而是将笔思一转,向族弟参讲起“辛”字的含义,姑妄讲之,姑妄听之。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就,一笔一字都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相伴相随。其实,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尚在在湖南任上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便写道:“闲愁最苦”,如今已过去20年了。20年的时间毕竟不短,想想这20年做的最多的事只是和农夫聊聊庄家的长势而已,这种“辛苦”必定如群虫啮骨,痛不可极;20年来“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对于已经60岁的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辛酸”或许莫过于此。 “更十分”三字一转,在前三句从内涵与外延讲述“辛”字后,又从“辛”的本义加以发挥。说这是辛家人的本性,而有些人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不堪其辛辣,却欲呕吐。

辛弃疾诗词赏析

辛弃疾诗词鉴赏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 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口造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 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 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 鹧鸪。 【赏析】 故国远在千山之外,滚滚清江水是国人血泪汇成,其哀、其痛 自不待言,人虽是勉强哽住,鹧鸪却早已替人哀失国之痛。青山碧 水中有郁郁悲壮之音,正是稼轩素来风骨。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 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 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 流转。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 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 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赏析】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满是艳丽繁华景象,温柔富贵气,却非词 人怀抱。追寻处,只有暗香萦绕而去。 暮然句,峰回路转,才跳入幽远意境,才知种种铺金叠翠作的 只是一暮华美之至的背景。灯火阑珊处,自是词人感怀伤世之怀抱。跌宕至此,又是袅袅收回。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 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 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 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水调歌头 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游泳》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诗歌鉴赏课文,是诗人毛泽东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激情,立志扭转乾坤,体现雄心壮志的一首好诗。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味其不畏艰险,急流勇进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结合背景材料,深入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并进而理解表现形式,特别是情景交融、联想与想象、运用典故等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教学重点: 1、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2、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联想与想象 教学过程: 1、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诗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主要靠诗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篇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篇。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本词由横渡长江即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就从上阕顺理成章地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本词思路顺畅,境界开阔。 3、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提问:课文注释告诉我们,这两句的意思是,刚到过长沙,又来到武昌。如果素朴地照实写来,便索然无味。本词的表述,却效果很好,其原因是什么呢?

辛弃疾诗词鉴赏练习(学生版)

辛弃疾诗词鉴赏练习《菩萨蛮》《水龙吟》《青玉案》《丑奴儿》 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完成以下问题。 该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4分 2.填空:韩愈有诗句“将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篱”,辛弃疾有词句,皮日休有诗句“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三者在写作特点上有共同之处。1分 3. 填空:词中写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4分 4. 词中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坚定的句子,;直接表露诗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 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1分的修辞手法。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1分,青山比喻1分,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 。1分 6. 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两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gàn)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行人,指路上行路的人。 B.“西北”两句是说被群山所遮蔽,望不到京城,实指中原尚未恢复。长安,汉、唐时京城,这里皆指汴京。 C.“青山”两句是说江水毕竟冲破重叠峰峦的阻碍,向东奔流而去因为作者亟(jí)望到前线抗敌,所以对“东流”产生向往之情。 D.“江晚”两句中,“鹧鸪”鸟鸣声凄切,如曰“行不得也哥哥”,“山深闻鹧鸪”,寓含降金之事行不得之意。全句表现出对朝廷主和的不满。 7.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8. 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9.“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10.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以下问题。 1.词也称,“菩萨蛮”是本词的,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本词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词作鉴赏大全

辛弃疾词作鉴赏大全 辛弃疾生平介绍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辛弃疾词作鉴赏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 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 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 染教世界都香。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他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 叔良其人情况不详。这首词题曰:... 《水调歌头 》辛弃疾词作鉴赏(我志在寥阔) ●水调歌头 辛弃疾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 东坡事见寄, 过相褒 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 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 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 《水调歌头》辛弃疾词作鉴赏(长恨复长恨) ●水调歌头 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 。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 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 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词作鉴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 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 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词作鉴赏 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 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辛弃疾词作鉴赏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 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 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词作鉴赏 词作于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1.《沁园春·长沙》 教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2、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4、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一切,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教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让学生初步感知毛泽东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二、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本首诗词豪放的艺术风格. 主要问题设计:⑴诗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写景和抒情] ⑵上片具体写了怎样的景?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从那些视角来写的?["看"统领的内容] ⑶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怅,问]其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背景),实质为思考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 ⑷诗人提出的问题回答了没有?(过渡到下篇的分析) ⑸下片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与上片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抓住"忆"字),回忆] ①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恰"统领的内容]

②写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精神面貌、斗争生活和志趣?"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意气风发、热情澎湃、才华横溢、以天下为己任、奋笔疾书、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⑹"到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同学少年"怎样的感情?[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⑺词写到这里,有没有回答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呢?[联系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总结答案―――艺术的回答了问题] ⑻该词的主旨是什么?(小结,见板书设计二) (二)体会炼字炼意的艺术特征(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归纳,体会下列词句中划线字的好处) 主要抓住:1、"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三)听朗诵录音,学生再次齐读,深刻领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 三、延伸拓展(通过选词填空,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十分讲究练字练意的艺术特征) 附:板书设计(投影显示): 一、诗词结构: 二、主旨: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诗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 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逐步西斜,一 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 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 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 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 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 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 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 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 《水调歌头 ·游泳》是毛泽东在 1956 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下 面是关于《水调歌头游泳》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译文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向群众招手刚饮过长沙的水, 现又吃了武昌鱼。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1/6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赏析】 自唐宋以来, 词家名作颇多, 但以游泳为题的还从未有过, 这首词取材独特, 辞采新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世界观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革命气魄!毛泽东曾经说过: “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买,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 了他一下,也没有什么。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上阕的结尾两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了 《论语》中的这两句话,借以说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也都是 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同时勉励人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 去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词的下阕, 塑造典型形象, 兼用侧面烘托的笔法描绘了长江上宏伟的建设图 景及祖国的巨大变化。 先从游泳时所见的江景写起: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 帆船在风中不停地行驶, 龟山和蛇山静静地兀立在长江两岸, 一个又一个的宏伟 的社会主义建设项目就要启动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对长江大 桥和其作用的形象描写, 这里的一个“飞”字, 不但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 的雄伟气势,而且蕴含和反映了建设的高速度;一个“变”字,又充分显示了我 国广大人民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无穷力量。“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这三句是对更宏伟的三峡水库建设规划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 “更立”二字,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的志气。把拦河坝称为“石壁”,用以形容 其坚固;不说拦住长江上游的江水,而说“截断巫山云雨”;用“巫山云雨”指 称长江上游的雨水,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增强了诗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 殊”,这里诗人用侧面写法通过神女的眼睛来反映中国的巨大变化,惊天地,动
2/6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水调歌头.游泳》教案 罗江县职业高级中学谢绍刚 授课课程:《语文》(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内容:《水调歌头.游泳》 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诗人敢于迎着风浪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治理长江,改造中华的伟大气魄。 2.学习、体会这首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3.学习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4.学习本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明白词中丰富内含和诗意,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词中丰富、瑰丽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从研究这首词上、下阕内在联系入手,抓住想象、联想这两个环节,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浪漫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诗味, 进而学习大无畏精神,坚定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信念。 教学类型:新课(诗歌欣赏)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启发、讨论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毛泽东)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泽东16岁的时候一次考试的作文,名人少年多立志,这首诗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板书题目) (二)指导预习: 1、播放这首词的朗读录音带,初步感受本词的豪迈气魄和浓郁的诗味,以引起 学生的兴趣。 2、学生朗读本词一遍,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课文大意,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三、)研习新课 1.时代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地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了这首词便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2.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屏显] 明确: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提问:下阕写了哪些内容?[屏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