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汽车维修技师论文-可变气门正时

汽车维修技师论文-可变气门正时

汽车维修技师论文-可变气门正时
汽车维修技师论文-可变气门正时

广东省工人技师职务申请

评审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姓名:

单位:

拟申报工种级别:

申报时间: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

摘要

本文介绍了从进气晚关角及进排气的动态效应几方面着手,不断改进发动机的配气相位以及进排气系统,使发动机的实际性能曲线逐步接近计算机仿真曲线。配气相位、进气门间隙、排气门间隙、转速、负荷五个调整参数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在配气机构多刚体模型中引入柔性体,描述了配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建立了柔性体气门弹簧,分析了气门弹簧动刚度的非线性行为,并且依据模态技术计算得到其动态应力;该方法为优化设计配气机构等机械产品及对其进行疲劳性能研究提供了依据。该仪器可检测各种汽、柴油发动机的启动性能、高压点火性能、燃油喷射性能、充电性能、动力性能、配气相位、发动机异响震动分析等30余种技术参数,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检测过程中,可随时显示各种波形及技术参数和结果并可随机打印,该仪器内存有一百多种国内外发动机技术参数,内容十分丰富,随时可以与检测结果对比。Passat B5轿车有4缸和6缸两种发动机,4缸机有4G54与4G64两种型号,6缸机型号为6G72,其配气机构均采用顶置凸轮轴式配气机构。介绍了气门间隙自动调整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维护与保养。关键词:可变配气正时、内燃机配机机构

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传统的发动机气门正时系统,是一种配气相位即气门开启和关闭都一成不变机械系统,这种配气系统很难满足发动机在多种工况对配气的需要,不能满足发动机在各种转速工况下均输出强劲的动力要求。而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一种改变气门开启时间或开启大小的电控系统,通过在不同的转速下为车辆匹配更合理的气门开启和关闭,来增强车辆扭矩输出的均衡性,提高发动机功率并降低车辆的油耗。

1.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原理

四行程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吸入新鲜空气,排出高温废气。这种进气和排气的全过程,称为换气过程。在高速发动机中,每个循环的进排气过程时间极短,在这极短的时间内,被吸入的可燃混合气越多,废气排的越干净、越彻底,发动机发出的功率就可能越大。反之,发出的功率就越小,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就会下降。因此,需要适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由内燃机原理可知,气门的开闭位置和活塞的位置有关,活塞的位置和曲轴的转角有关,用曲轴转角来表示气门的开闭时间,就是配气相位。从配气相位图中,可以看出,发动机的进排气门

的开启和关闭分别提前打开和延迟关闭。以便争取最大的“时间断面”。把气门提前开启时刻称作提前角,气门迟后关闭时刻称作迟闭角。由于排气迟后关闭和进气提前开启,这就存在着一个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气门重叠阶段,气门叠开时的曲轴转角称为气门重叠角。

实验证明,在高转速时,气门重叠角大一些对发动机是十分有利的。就配气相位而言,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有关,若发动机转速高,则气门重叠角就相应设置大些。

由上述可知,配气相位与发动机的转速有关。原则上,一种配气相位只适合一种发动机转速。配气相位取决于凸轮轮廓的形状,配气相位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很大,且由于凸轮型线的不同,也决定了发动机是高速性能还是低速性能。如果是高速性能的发动机,则在高转速范围功率很大,但在中低转速范围功率下降很多;反之,则在高转速范围功率下降很多。现代发动机要求在任何转速范围都能获得较大的功率,这就要求配气相位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工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可变配气相位技术应运而生。

2. 可变配气相位调整原理

从配气相位图上可以看出,活塞从上止点移到下止点的进气过程中,进气门会提前开启和延迟关闭;当发动机做功完毕后,活塞从下止点移到上止点的排气过程中,排气门会提前开启和延迟关闭。这样,必然会出现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时刻,即气门重叠阶段,有可能会造成废气倒流,为了消除这一缺陷,采用了“可变式”的气门驱动机构。

可变式气门驱动机构就是在发动机低速工作时减少气门行程,而在发动机高速时增大气门行程,改变气门重叠阶段的时间,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能提供强大的功率,在低转速时又能产生足够的扭矩,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工作性能。即气门可变驱动机构能根据汽车的运行状况,随时改变配气相位,改变气门升程或气门开启的持续时间。可变配气相位的调整原理:

3. 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条件

理想的配气相位应满足以下条件:

1)低速时,采用较小的气门叠开角和较小的气门升程,防止汽缸内新鲜充量向进气系统倒流,以增加扭矩,提高燃油经济性。

2)高速时,应具有最大气门升程和进气门迟闭角,最大限度的减小流动阻力,充分利用流动惯性,提高充气系数,以满足动力性要求。

3)能够对进气门从开启到关闭的持续期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进气定时。

二.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现状

可变配气相位机构能使气门正时、气门开启持续时间及气门升程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随发动机的工况变化实时进行调节,从而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更优异的扭矩和功率特性,提高怠速稳定性和降低尾气排放。在现在的汽车发动机上,经常可以看见像VVT、VVT—i、VVTL—i、i—VTEC、VVL等技术符号,这些发动机都采用了可变配气正时的技术。

国外研究机构对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早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自1880年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可变气门的专利,至1987年约有近800件,近年来仍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但是出现在1980年以前的很多机构存在的问题较多,1980年以后,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可变配气相位机构产品化,有些技术已经在汽车上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可变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VTEC)”是日本本田公司在1989年推出的自行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的气门控制系统,其凸轮轴上有多种不同角度的凸轮。本田公司的VTEC发动机一直享有“可变气门发动机的代名词”之称。

“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i)”是丰田公司推出的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但不能调节气门升程的可变气门控制系统。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能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叶片,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固定的凸轮轴上的叶片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40°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德国大众的张紧器式可变配气机构,通过将原液压张紧器改进设计为可变位置张紧器及电控系统,实现了对进气门关闭角的提前和滞后控制。

宝马公司的全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由电脑决定其动作,通过控制活塞两侧的机油压力,就可以移动斜齿轮,斜齿轮的直线移动可以带动凸轮轴发生一定的旋转角度,经由可移动活塞位置的改变,控制凸轮轴正是提前或延迟。

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大多数发动机使用机械式气门系,这种驱动形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能改变气门正时、延续时间和进气门升程。随着汽油直喷式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断推出以及排放法规的强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变配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发动机的高性能化,可变配气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必要和不可缺少。

为了实现配气机构的最大可能的多自由度的可变,利用电磁阀进行驱动的开

发也在进行中,这种系统能对气门开启角实现各种角度的可变,将来也可能实现批量生产,但从成本方面来说,可能还不能完全取代现行的可变配气机构。无凸轮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可分为电磁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电液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电气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以及其他驱动方式的可变配气相位机构。

电磁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的电磁力驱动气门;电液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是利用一种压缩性较小流体的弹性特征对气门的开启和关闭起加速和减速的作用,对内燃机气门正时、气门升程和气门运动速度提供了连续的可变控制;电气驱动可变配气相位机构与前者的工作原理相似,只不过所用的介质是空气。

在未来的发动机开发过程中,无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将成为研究与应用的主流,它将集成在ECU中,高效可靠地发挥提高发动机输出功率和扭矩、降低排放和燃油消耗的双重作用。

二、国内外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可变配气机构分类

根据内燃机理论上对配气机构的要求,目前成为主流的可变配气机构按功能上可分为两大类:①可变气门正时(Variable Valve Timing,VVT),即气门开启与关闭时刻可变。(见图1.1)其原理是低速时,提前关闭进气门减少进气回流;高速时,推迟关闭进气门,充分利用气流的惯性过后充气,提高充气效率.最早是1983年由阿尔法罗密欧公司开始批量生产,现在已逐渐成为主流。②可变气门升程(Variable Valve Lift,VVL),即改变气门开启的最大升程。(见图1.2)其原理是在小负荷时,利用较小的气门升程,控制进入缸内的混合气的量,同样可以实现无节气门的负荷控制方式.而且,由于气门升程较小,流过气门的气流速度较快,改善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进而可以改善燃烧过程。这种机构1992年首次在本田的VTEC发动机上实现。另外,在这两大类的基础上,将①和②同时应用于汽油机在一些高档车上应用逐渐多起来。

(二)、可变气门技术的发展现状

与燃油控制技术相比,配气机构控制技术早期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主要成果是在1985年以后取得的。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开发出了一系列基于凸轮轴的可变气门机构,并且应用于车用发动机,其中可变凸轮轴相位机构应用最广。2O世纪9O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无凸轮气门机构。其中,FEV、Aura、BMW、Ford 等分别展开了电磁阀驱动式气门机构的研究;

Ford、Lotus、Bosch 等分别展开了电液驱动式气门机构的研究。但是目前无凸轮的气门机构还处于研究阶段,未见到其大量应用于车用发动机的研究报道。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始进行可变气门技术的研究。在90年代中期开发出了一种用谐波传动实现可变凸轮相位的机构,可实现小级差的多级调相。2000年后,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长春汽车研究所等设计了一种液压张紧器式可变配气相位机构,可将气门正时在小范围内变化(进气门:提前15°CA,滞后13°CA);清华大学开展了电磁阀驱动式气门机构的研究;浙江大学对电磁阀驱动式气门机构进行了模型仿真研究。但与国外相比,可变气门技术只是局限于试验室研究,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广应用于车用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构.

三、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设计浅析

(一)、连续可变凸轮轴作用

连续可变凸轮轴的作用是根据发动机工况,调整节气门升程,改善原有可变配气相位技术节气门只有高、低两个升程的现状,致力于实现节气门升程根据发动机工况连续可变,以更好的实现节能、降低排放污染、提高发动机功率的效果。

(二)、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的工作原理

连续可变配气凸轮轴在工作时,需要配合节气门升程传感器,将节气门升程传至发动机ECU,发动机根据实时车辆负载情况、发动机工况、气门实际升程,计算出该工况下最佳气门升程,发出指令令带式制动器动作,由于带式制动器对应部分轴体上的螺纹的作用,凸轮轴发生轴向移动,另楔形凸轮的大端或小端顶住气门连杆,此时,由于正时齿轮由花键槽与凸轮轴连接,凸轮轴发生轴向移动时,并不影响其转动速度,因此凸轮轴正常运转。需要注意的是,凸轮轴上两段螺纹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两个不同的带式制动器可以控制凸轮轴的左、右移动。

(三)、可变配气相位技术条件

理想的配气相位应满足以下条件:

1低速时,采用较小的气门叠开角和较小的气门升程,防止汽缸内新鲜充量向进气系统倒流,以增加扭矩,提高燃油经济性。

2高速时,应具有最大气门升程和进气门迟闭角,最大限度的减小流动阻力,充分利用流动惯性,提高充气系数,以满足动力性要求。

3能够对进气门从开启到关闭的持续期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进气定时。

可变配气相位改变了配气相位固定不变的状态,在发动机运转工况范围内提

供最佳的配气正时,提高了充气系数,较好的解决了高转速与低转速,大负荷与小负荷条件下动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废气排放、怠速稳定性和低速平稳性,降低了怠速转速

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发动机使用机械式气门系,这种驱动形式的有效性、可靠性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能改变气门正时、延续时间和进气门升程。随着汽油直喷式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断推出以及排放法规的强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变配气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发动机的高性能化,可变配气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正变得越来越必要和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

1.苏岩;李理光;肖敏可变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期刊论文] -汽车技术2000

2.何玲电喷发动机可变进气系统的研究 [学位论文] 2002

3.邵显龙可变配气机构的种类、构造和未来动向 [期刊论文] -汽车研究与开发2001

4.期刊论文液氮发动机及其性能分析 - 车用发动机2005

5.学位论文车用高速柴油机四气门配气机构设计与研究 2004

6.期刊论文浅谈压缩比在恢复发动机功率中的作用 - 农机使用与维修2004

7.期刊论文某型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片失效分析 - 航空维修与工程2005

发动机的连续可变气门正时齿轮传动机构

发动机的连续可变气门正时齿轮传动机构 Osama H. M. Ghazal1, Mohamad S. H. Dado2安曼大学机械工程系 摘要 连续可变气门(CVVA)技术为实现了高性能、高电位,低油耗和污染物减排提供了依据。为了更好实现(CVVT),各种类型的机制已经被提出并设计。这些机制在生产和提高发动机性能表现出显着的好处。在本次调查中新设计的齿轮传动机构,从控制进气阀开启(Ivo)和关闭(IVC)的角度进行研究。该控制方案是建立在任何转速下通过连续改变凸轮轴角度和曲轴转角之间的相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制动功率(P)和燃油消耗(BSFC)的基础上的。单缸发动机是在一个给定的发动机转速模拟上由“莲花”软件来找出最大功率和最小油耗的最佳相位角。该机构是一个传动设计精确和连续控制的行星齿轮。这种机制有一个简单的设计和操作条件,可以改变相位角且没有限制。 关键词:机械设计;行星齿轮;可变气门正时;火花点火发动机;性能 1.引言 在内燃机中,可变气门正时(VVT),也被称为可变气门驱动(VVA),是一个广义的术语,用来描述在改变形状或时间内内燃机[ 1 - 6 ]气门升程事件的任何机制或方法。(VVT)系统允许解除持续时间或定时(各种组合)的进气或排气阀在发动机运行中的变化,这对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有重要影响。装备有可变气门制动系统的发动机从该CON-straint中解脱出来,使性能在发动机运行范围[7-10]得到改善。 某些类型的可变气门控制系统,通过改变开阀时间和/或持续时间优化功率和扭矩。这些阀门控制系统的优化性能主要体现在低、中档转速。其他重点在提升高转速功率。其它系统通过控制气门正时和升程实现这两种优点。有许多方法可以实现,从机械装置到液压,气动和无凸轮系统[11-14]。液压系统有许多问题,包括温度变化引起的液压介质的粘度变化,液体倾向于像高速固体,液压系统必须仔细控制,需要使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非常精确的传感器。气动系统因为其复杂性和压缩空气所需巨大能量,采用气动驱动发动机阀在所有可能下都是不可行的。无凸轮系统(或免费气门发动机)使用电磁,液压,或气动制动器以打开提升阀来代替。常见的问题包括高功耗,精度高,速度快,温度敏感性,重

可变气门(连续)正时系统的原理

连续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原理 现代引擎多采用DOHC的缸盖设计,两根凸轮轴被设置在引擎顶部,通过齿形带轮或链条从曲轴端取力,并以2:1的速度驱动凸轮轴,此时凸轮轴商凸轮的旋转推动气门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从而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而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其实就是气门开合的问题。 什么是“可变气门行程”? 活塞式四冲程引擎都由进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完成,我们关注的是气门开启程度对引擎进气的问题。气缸进气的基本原理是“负压”,也就是气缸内外的气体压强差。在引擎低速运转时,气门的开启程度切不可过大,这样容易造成气缸内外压力均衡,负压减小,从而进气不够充分,对于气门的工作而言,这个“小程度开启”需要短行程的方式加以控制;而高速恰恰相反,转速动辄5000rpm,倘若气门依然羞羞答答不肯打开,引擎的进气必然受阻,所以,我们需要长行程的气门升程。往往,工程师们既要兼顾引擎在低速区的扭矩特性,又想榨取高速区的功率特性,只能采取一条“折中”的思路,到头来引擎高速没功率,低速缺 扭矩...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一种对气门升程进行调节的装置,也就是我们要说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该技术既能保证低速高扭矩,又能获得高速高功率,对引擎而言是一个极 大的突破。 80年代,诸多企业开始投入了可变气门正时的研究,1989年本田首次发布了“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英文全称“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也就是我们常见的VTEC。此后,各家企业不断发展该技术,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丰田也开发了VVT-i,保时捷开发了Variocam,现代开发了DVVT……几乎每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一系列可变气门技术虽然商品名各异,但其 设计思想却极为相似。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之一:保时捷Variocam 保时捷911跑车引擎采用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ariocam. 当引擎在低转速工况时,气门座顶端的黄色的控制活塞落在气门座内。这样高速凸轮只能驱动气门座向下行程而不能带动整个气门动作,整个气门由低速凸轮驱动气门顶向下行程,这样获得的气门开度就较小。反之当发动机在高转速工况时,控制活塞在液压的驱动下从气门座推入到气门顶中,把气门座和气门刚性的连接,高速凸轮驱动气门座时就能带动气 门向下行程获得较大的气门开度。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之二:本田VTEC 凸轮轴上依然布置有高速凸轮与低速凸轮,但由于本田引擎的气门由摇臂驱动,所以不能像保时捷一样紧凑。控制高低速凸轮切换的是一组结构复杂的摇臂,通过传感器测出引擎转速,传送到ECU进行控制,并由ECU发出指令控制摇臂。简单地说,就是这套摇臂能够根据转速不同自动选取1进1排的2气门工作或者2进2排的4气门工作,从而让发动机在 高低速工况下都能顺畅自如。 通常,转速低于3500rpm时,各有一支进气、排气凸轮工作,此时发动机近似为一台2气门发动机,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增加负压,利于进气;转速超过3500rpm时,液压系伺服系统接到发动机中央控制器ECU指令,对摇臂内机油加压,压力机油推动定时柱塞移动,

宝马V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宝马V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宝马V 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来源:末知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8-01-14 宝马的V ANOS系统是一个由车辆发动机管理系统操纵的液压和机械相结合的凸轮轴控制设备。V ANOS系统基于一个能够调整进气凸轮轴与曲轴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双V ANOS则增加了对进排气凸轮轴的调整机构。 V ANOS系统根据发动机转速和加速踏板位置来操作进气凸轮轴。在发动机转速达到最低时,进气门将随后开启以改善怠速质量及平稳度。发动机处于中等转速时,进气门提前开启以增大扭矩并允许废气在燃烧室中进行再循环从而减少耗油量和废气的排放。最后,当发动机转速很高

时,进气门开启将再次延迟,从而发挥出最大功率。 V ANOS系统极大增强了尾气排放管理能力,增加了输出和扭矩,提供了更好的怠速质量和燃油经济性。V ANOS系统的最新版是双V ANOS,被用于新M3车型上。该技术于1992年被首次应用于宝马5系车型的M50发动机上。 『双V ANOS系统即Double V ANOS』 在顶置凸轮轴发动机中,凸轮轴通过一根皮带

或者链条和齿轮与曲轴相连。在宝马V ANOS系统发动机内有一根链条和一些链轮。曲轴驱动排气凸轮上的链轮,排气凸轮链轮被螺栓固定于排气凸轮上,第二套齿轮驱动穿过进气凸轮的第二根链条,进气凸轮上的大链轮没有固定在凸轮上,因为其中间有个大孔,孔内有一套螺旋形的齿,在凸轮的一端有一个外侧也是螺旋形的齿轮,但它太小,无法与大链轮内侧的齿轮相连接。有一小块杯状带有螺旋形齿轮的金属,其内侧与凸轮相配合,外侧与链轮配合。V ANOS系统的可变性就是源于齿轮的螺旋形。杯状装置由作用于受DME(数字式电子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依靠油压的液压机构驱动。 怠速时,凸轮正时延迟。在非怠速状态下,DME为电磁线圈通电控制油压推动杯状齿轮,在中等转速下推动凸轮提前12.5度,然后在5000转/分时,允许其回到初始位置。中速运转时推力越大气缸充气越好,扭矩也就越大。我们听到的噪声是因公差而造成的杯状装置进出时链轮 的轻微摆动声音。 在油门踏板位置和发动机转速的作用下,进排

VVT技术细分详解

发动机“呼吸”术:VVT 技术细分详解 2008-02-02 08:41 来源:网络室 为了兼顾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车主们油耗低动力足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各大汽车厂商加快步伐开发应用在发动机上。VVT-i ,VTEC ,DVVT ,这些新鲜的名词诚然能带来销售和竞争各种优势,同时一个个的缩略语也让广大的车友车主车迷们有点眩晕,现在我们便对这些汽车“芯”宠来一个汇总讲解。 机构及工作原理: 为了更好了解这几项技术,在此首先对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及相关术语进行简单介绍: 配气机构:它是控制气门开闭的机构,就如发动机气缸的呼吸器一样,定时开启和关闭各气缸的进、排气门,使新鲜充量的空气得以及时进入气缸,废气得以及时从气缸排出。它一般由凸轮轴、凸轮、气门挺杆、气门和气门弹簧组成。 工作过程:曲轴通过链条或者皮带带动凸轮轴运转,凸轮工作面的旋转过程会顶压气门挺杆,随后气门顶杆就会推动气门向气缸内运动,从而气门被开打;凸轮工作面转过之后,气门会在气门弹簧的作用下回位,从而气门被关闭。 图1:4缸DOHC (双顶置凸轮轴)式发动机的气门驱动系统 气门正时与升程:气门的开闭决定了气门正时(进排气门开闭的时间)与 气门升程(气门打开的程度),这两个参数是影响发动机性能和充气效率的重要因素。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高速和低速时对气门正时的要求是不同的,如下图2所示,低速时应采用小的气门重叠角和升程,防止缸内新鲜空气倒流,以便增加低速扭矩,提高燃油经济性,而高速时却希望有大的气门升程气门重叠角,以便进入更多的混合气以满足高速时的动力性要求。 图2 气门正时、气门升程与发动机转速的理想关系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VVT Variable Valve Timing 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当今都是N/A(自然吸气)引擎技术。该系统通过配备的控制及执行系统,对发动机凸轮的相位进行调节,从而 使得气门开启、关闭的时间随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而变化,以提高充气效率,增加发动机功率。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Variable Valve Timing)原理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情况,调整进气(排气)的量,和气门开合时间,角度。是进入的空气量达到最佳,提高燃烧效率。优点是省油,公升比大。缺点是中段转速扭矩不足。 韩系车的VVT是根据日本中的丰田的VVT-I和本田的VTEC技术模仿而来,但是相比丰田的VVT-I可变正时气门技术,VVT仅仅是 可变气门技术,缺少正时技术,所以VVT发动机确实要比一般的发动机省油,但是赶不上日系车的丰田和本田车省油。 其实像德国大众的速腾1.6升2气门发动机也有可变气门相位技术,不过并不像日系车和韩系车宣传的那么多。但是就发动机技术而言,日系车的发动机并不比德系车的发动机先进。很多人以为日系车省油是因为日本车的发动机先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BMW在之前的一代发动机中早已采用该技术,目前如本田的VTEC、i-VTEC、;丰田的VVT-i;日产的CVVT;三菱的MIVEC;铃 木的VVT;现代的VVT;起亚的CVVT等也逐渐开始使用。总的说来其实就是一种技术,名字不同。 VVT--i VVT中文意思是“可变气门正时”,由于采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因此丰田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称叫“智慧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该系统主要控制进气门凸轮轴,又多了一个小尾巴“i”,就是英文“Intake”(进气)的代号。这些就是“VVT-i”的字面含义了。VVT—i.系统是丰田公司的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英文缩写,最新款的丰田轿车的发动机已普遍安装了VVT—i系统。丰田的VVT—i系统可连续调节气门正时,但不能调节气门升程。它的工作原理是: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 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这样,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 VVT-i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装置,它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配气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 VVT-i系统由传感器、ECU和凸轮轴液压控制阀、控制器等部分组成。ECU储存了最佳气门正时参数值,曲轴位置传感器、进气歧管空气压力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等反馈信息汇集到ECU并与预定参数值进行对比计算,计算出修正参数并发出指令到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控制阀根据ECU指令控制机油槽阀的位置,也就是改变液压流量,把提前、滞后、保持不变等信号指令选择输送至VVT-i控制器的不同油道上。 VVT-i系统视控制器的安装部位不同而分成两种,一种是安装在排气凸轮轴上的,称为叶片式VVT-i,丰田PREVIA(大霸王)安装此款。另一种是安装在进气凸轮轴上的,称为螺旋槽式VVT-i,丰田凌志400、430等高级轿车安装此款。两者构造有些不一样,但作用是相同的。 叶片式VVT-i控制器由驱动进气凸轮轴的管壳和与排气凸轮轴相耦合的叶轮组成,来自提前或滞后侧油道的油压传递到排气凸轮轴上,导致VVT-i控制器管壳旋转以带动进气凸轮轴,连续改变进气正时。当油压施加在提前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提前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油压施加在滞后侧油腔转动壳体时,沿滞后方向转动进气凸轮轴;当发动机停止时,凸轮轴液压控制阀则处于最大的滞后状态。螺旋槽式VVT-i控制器包括正时皮带驱动的齿轮、与进气凸轮轴刚性连接的内齿轮,以及一个位于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的可移动活塞,活塞表面有螺旋形花键,活塞沿轴向移动,会改变内、外齿轮的相位,从而产生气门配气相位的连续改变。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迫使活塞右移,由于活塞上的螺旋形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会相对于凸轮轴正时皮带轮提前某个角度。当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 石侧,迫使活塞左移,就会使进气凸轮轴延迟某个角度。当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就会关闭油道使活塞两侧压力 平衡,活塞停止移动。 现在,先进的发动机都有“发动机控制模块”(ECM),统管点火、燃油喷射、排放控制、故障检测等。丰田VVT-i发动机的ECM在各种行驶工况下自动搜寻一个对应发动机转速、进气量、节气门位置和冷却水温度的最佳气门正时,并控制凸轮轴正时液压控制阀,并通过各个传感器的信号来感知实际气门正时,然后再执行反馈控制,补偿系统误差,达到最佳气门正时的位置,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功率与性能,尽量减少耗油量和废气排放。

宝马V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宝马V ANOS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来源:末知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8-01-14 宝马的VANOS系统是一个由车辆发动机管理系统操纵的液压和机械相结合的凸轮轴控制设备。V ANOS系统基于一个能够调整进气凸轮轴与曲轴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双 V ANOS则增加了对进排气凸轮轴的调整机构。 V ANOS系统根据发动机转速和加速踏板位置来操作进气凸轮轴。在发动机转速达到最低时,进气门将随后开启以改善怠速质量及平稳度。发动机处于中等转速时,进气门提前开启以增大扭矩并允许废气在燃烧室中进行再循环从而减少耗油量和废气的排放。最后,当发动机转速很高时,进气门开启将再次延迟,从而发挥出最大功率。 V ANOS系统极大增强了尾气排放管理能力,增加了输出和扭矩,提供了更好的怠速质量和燃油经济性。V ANOS系统的最新版是双V ANOS,被用于新M3车型上。该技术于1992年被首次应用于宝马5系车型的M50发动机上。

『双V ANOS系统即Double V ANOS』 在顶置凸轮轴发动机中,凸轮轴通过一根皮带或者链条和齿轮与曲轴相连。在宝马V ANOS 系统发动机内有一根链条和一些链轮。曲轴驱动排气凸轮上的链轮,排气凸轮链轮被螺栓固定于排气凸轮上,第二套齿轮驱动穿过进气凸轮的第二根链条,进气凸轮上的大链轮没有固定在凸轮上,因为其中间有个大孔,孔内有一套螺旋形的齿,在凸轮的一端有一个外侧也是螺旋形的齿轮,但它太小,无法与大链轮内侧的齿轮相连接。有一小块杯状带有螺旋形齿轮的金属,其内侧与凸轮相配合,外侧与链轮配合。V ANOS系统的可变性就是源于齿轮的螺旋形。杯状装置由作用于受DME(数字式电子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依靠油压的液压机构驱动。 怠速时,凸轮正时延迟。在非怠速状态下,DME为电磁线圈通电控制油压推动杯状齿轮,在中等转速下推动凸轮提前12.5度,然后在5000转/分时,允许其回到初始位置。中速运

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及其故障检测

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及其故障检测 摘要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是近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现代轿车发动机的一种新技术。它的主要优点包括节省燃油、降低污染和噪音等。但是VVT 技术的引入也增加了汽车发动机系统的复杂性,对汽车的保养维护及故障检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对汽车发动机VVT技术进行概述,然后结合一起发动机故障实例,介绍汽车发动机VVT相关故障诊断的方法。 关键词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VT;故障检测 近几十年来,基于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排污的广泛需求,许多国家和厂商、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ariableValve Timing, VVT)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现代轿车发动机的一种新技术。 VVT 技术的基本思想是调节发动机进气、排气系统的升程、重叠时间与正时(部分或者全部)。这样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VVT-i为例,该技术应用于3L6缸双凸轮轴发动机,可以节省燃油6%,减少CO2排出量40%,降低HC排放量10%,输出扭矩可增加10%。 但是,VVT系统的引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汽车发动机整体的复杂性。对汽车的保养维护和故障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汽车发动机VVT技术做概括性介绍,然后结合一起悦达起亚赛拉图轿车发动机故障实例,介绍VVT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一般流程。 1 VVT技术简介 VVT技术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火车蒸汽机车上。20世纪80年代,许多汽车企业开始了内燃发动机VVT技术的研究。1989年本田首次发布了“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时至今日,许多汽车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VVT技术。 活塞式内燃发动机通常通过提升节流阀来进气与排气。提升阀直接或间接地被凸轮轴上的凸轮驱动。凸轮轴上凸轮的轮廓与位置通常是为特定的发动机转速而优化的,通常这会降低发动机在低转速情况下的扭矩和高转速情况下的功率。VVT技术能够使其根据发动机工况进行改变,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与动力。 常见汽车发动机的VVT系统由:VVT机油控制阀、VVT机油滤清器、VVT 执行器及其他传感器、ECM等组成。VVT机油滤清器通过缸盖油道向VVT机油控制阀供油;发动机控制模块ECM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负荷等参数控制滑阀式的VVT机油控制阀,向VVT执行器的气门正时提前油室或气门正时滞后油室供油;VVT执行器根据供给的油压直接改变排气凸轮轴的相位,通过链条传动,间接

发动机可变气门生成技术

呼吸有道解析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 2010-07-23 01:15:36 来源: 网易汽车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23日报道在上节技术大讲堂中,我们想大家解析了关于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简单来说它是通过电脑控制发动机气门的开启时间,利用进气门与排气门不同的开启时间来控制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与经济性,但这种技术对于汽车发动机性能方面的提升却不大。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发动机的性能如何已经成为一款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也就促使各大汽车厂家的工程师们对发动机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后,他们发现了可以弥补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不足的方法,而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技术大讲堂要说的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

>>技术大讲堂:呼吸有道解析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式技术<<众所周知,发动机的动力表现主要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汽缸的进气量,上一节技术大讲堂我们说过,气门正时代表了气门开启的时间,而气门升程则代表的是气门开启的大小,从原理上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也是通过改变进气量来改善动力表现的,但实际上气门正时则只能增加或者缩小气门开启时间,并不能有效改善汽缸内单位时间的进气量,从数学角度上看,气门正时是将分母和分子同时等比例放大,而这对于数字的扩大或缩小则没有任何改善,也正式因此对于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队于发动机动力性的帮助并不大。 而当气门开启大小也可以实现可变调节的话,那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转速使用合适的气

门开启大小,从而提升发动机在各个转速内的动力性能,这就是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相辅相承的可变气门升程技术。 正如我们在用皮管接水时,当我们将皮管口的面积变小后,从皮管中喷出的水压力将变大,而这样一来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量也将增多,发动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利用的就是这种原理,用增加单位时间内发动机进气量的方法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简称VVT(Variable Valve Timing);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短促的进排气时间往往会引起发动机进气不足,排气不净等现象,因此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出现,它就是根据轿车的运行状况,随时改变配气相位,改变气门升程和气门开启的持续时间(气门升程就像门开启的角度,气门正时就像门开启的时间,进气歧管就像各个闸道的栏杆)。 发动机上的气门可变驱动机构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通过凸轮轴或者凸轮的变换来改变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另一种就是工作时凸轮轴和凸轮不变动,而气门挺杆(摇臂或拉杆)依靠机械力或者液压力的作用而改变,从而改变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 发动机进排气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时刻,在配气相位上称为“重叠阶段或气门重叠角”。在高转速下,为了达到更好的进气量,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就要求气门重叠角更大(进气门提前打开、或者排气门晚关);但在低转速或者怠工时,过大的重叠角则会导致废气过多的进入进气歧管,使缸内气流混乱,从而导致低速扭矩较低,因此低速时需要减小重叠角(进气门延时打开),此时燃烧会更充分更稳定。因此孕育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从原理上可以看出,可变气门正时只是增加或减少了气门的开启时间,并没有改变单位时间的进气量,因此对于发动机的动力性的帮助并不显著,但是气门开启角度大小(气门升程)可以随时间改变的话,就可以显著提升发动机在各个转速的动力性能。 可变气门升程:可以使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提供不同的气门升程,低转速时使用较小的气门升程,有利于缸内气流的合理混合,增加发动机的低速输出扭矩;在

高速时使用较大的升程,可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提高功率输出。本田公司的i-VTEC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可变气门升程系统(i-VTEC拥有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分段可调气门升程技术)。 本田 VTEC:分级可变气门升程+分级可变气门正时 i-VTEC:分级可变气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排气) 丰田 VVT-i: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气门) Dual VVT-i:智能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排气门分别独立控制,有2个气门开启时刻)VVTL-i:分级可变气门升程+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排气门) 宝马 Valvetronic连续可变气门升程(省去“节气门”部件) Double V ANOS: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排气门分别独立控制) 现代 CVVT:连续可变气门正时(进气门) 日产 C-VTC: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日产的“VQ”发动机上使用,技术类似丰田) 标致 VTCS:可变涡流控制阀 1、VVT-i原理:当发动机由低速向高速转换时,电子计算机(ECU)通过分析就自动地将机油压向进气凸轮轴驱动齿轮内的小涡轮,在压力的作用下,小涡轮就相对于齿轮壳旋转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凸轮轴在60度的范围内向前或向后旋转,从而改变进气门开启的时刻,达到连续调节气门正时的目的。VVT-i系统是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配气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VVT-i系统由传感器、ECU和凸轮轴液压控制阀、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三种气门升程可变介绍

异曲同工之妙 3种可变气门升程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在售的车型中,包括我们熟悉的多款自主品牌车型在内,已经有很大部分的发动机装配了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尽管各个厂商和车型间的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整体来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已经成为了比较大众化的技术而显得有些习以为常了。 但我们知道所谓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其功能主要是改变发动机气门开启和闭合的时间,以达到更合理的控制相应发动机转速所需的空气量,作用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性。而发动机的实质动力表现却是和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汽缸内的氧气量有关,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无法有效改变这一点,因此它对动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既然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无能为力,那现在就该轮到本文的主角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登场了。相比可变气门正时,气门升程系统目前还比较少见,尤其是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技术更是只掌握在几个大厂商手中的绝密核心技术,因此我们能买到的装备可变气门升程系统的车型也不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车型可供选择。 阅前说明: 本文将主要介绍三大厂商的可变气门升程系统,但由于各自技术差异以及品牌层次不同,本文涉及的车型档次差别较大,因此我们只做技术性分析而各车型间并无对比之意,请各位网友注意。 本田可变气门升程技术:VTEC、i-VTEC 应用车型:国内所有在售本田及讴歌车型

『本田和讴歌的众多车型的发动机均装配了VTEC或i-VTEC系统』 本田是最早将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应用到车载发动机上的厂商,而且不同于其它厂商先使用可变气门正时,后追加可变气门升程技术的做法,本田的工程师在研发项目之初就将这两种技术同步进行。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是本田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特点,具体工作方式我们下文会有介绍。

宝马发动机VANOS(双可变凸轮轴控制系统)详解

宝马Double-VANOS/Valvetronic 1992年,宝马推出了气门无级调节管理——Double-V ANOS双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应用在BMW M3上的世界首创技术。V ANOS系统是一个由车辆发动机管理系统操纵的液压和机械相结合的凸轮轴控制设备。此控制系统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发动机运行状态,通过凸轮轴精确的角度控制对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正时进行无级调节,并且不受油门踏板位置和发动机转速的影响。V ANOS系统基于一个能够调整进气凸轮轴与曲轴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在实际驾驶中,这意味着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可以提供充足的扭矩,而在高转速范围内则可达到最佳的功率。此外,Double-V ANOS增加了对进排气凸轮轴的调整机构,双凸 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可极大地减少未燃烧的残余气 体,从而改进了发动机的怠速性能。 V ANOS系统根据发动机转速和加速踏板位置来操 作进气凸轮轴。Valvetronic电子气门是具有可变进气门 升程控制功能的气门驱动系统,发动机的进气完全由无 级可变进气门升程控制,不再需要以往对于内燃式汽油 发动机来讲必不可少的节气门。在发动机转速达到最低 时,进气门将随后开启以改善怠速质量及平稳度。发动 机处于中等转速时,进气门提前开启以增大扭矩并允许 废气在燃烧室中进行再循环从而减少耗油量和废气的排放。最后,当发动机转速很高时,进气门开启将再次延迟,从而发挥出最大功率。 电子气门技术的另一重要优点,是踩踏油门时发动机产生反应的时间加快。传统发动机以油门控制节气阀的方式,油门踩下节气阀打开,还要等待空气流入填满进气歧管之后,才会大量进入发动机气缸,产生所需要的动力。而电子气门发动机油门踩下时可直接控制加大进气阀门开启深度,大量空气立刻流入发动机气缸,产生所需要的动力。电子气门发动机进气阀门开启深度最浅0.25mm,最深可以到9.7mm,相差近40倍,然而从最浅变化到最深,电子气门整体机构所需要的反应时间大约只要0.3s。 V ANOS系统极大增强了尾气排放管理能力,增加了输出和扭矩,提供了更好的怠速质量和燃油经济性。V ANOS系统的最新版是双V ANOS,被用于新M3车型上。该技术于1992年被首次应用于宝马5系车型的M50发动机上。 在顶置凸轮轴发动机中,凸轮轴通过一根皮带或者链条和齿轮与曲轴相连。在宝马V ANOS系统发动机内有一根链条和一些链轮。曲轴驱动排气凸轮上的链轮,排气凸轮链轮被螺栓固定于排气凸轮上,第二套齿轮驱动穿过进气凸轮的第二根链条,进气凸轮上的大链轮没有固定在凸轮上,因为其中间有个大孔,孔内有一套螺旋形的齿,在凸轮的一端有一个外侧也是螺旋形的齿轮,但它太小,无法与大链轮内侧的齿轮相连接。有一小块杯状带有螺 旋形齿轮的金属,其内侧与凸轮相配合,外侧与链轮配合。 V ANOS系统的可变性就是源于齿轮的螺旋形。杯状装置由作 用于受DME(数字式电子发动机管理系统)控制依靠油压的 液压机构驱动。 怠速时,凸轮正时延迟。在非怠速状态下,DME为电磁 线圈通电控制油压推动杯状齿轮,在中等转速下推动凸轮提 前12.5度,然后在5000转/分时,允许其回到初始位置。中 速运转时推力越大气缸充气越好,扭矩也就越大。我们听到 的噪声是因公差而造成的杯状装置进出时链轮的轻微摆动声

汽车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汽车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一、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TT-I系统) 1、概述 VTT-I系统用来控制进气凸轮轴在40度角范围内保持最佳的气门正时,以适应发动机善,从而实现在所有速度范围提高扭矩和燃油经济性,减少废气排放量。VTT-I系统结构图见下图。 VVT-I系统结构图 轮 轴 正 进 机 油 控 制 阀 2、部件结构 1)VTT-I控制器。

VTT-I控制器由与进气凸轮轴耦合的叶片和从动正时链的壳体组成。在进气凸轮轴上的提前或滞后油路传送机油压力,VTT-I控制器叶片沿圆周方向旋转,连续改变气门正时。VTT-I控制器结构如下图。 当发动机停机时,进气凸轮轴多处在滞后状态,以确保启动性能。液压没有传递至VTT-I控制器紧接着就启动发动机,锁销会锁止VTT-I控制器,以防止产生爆震声。 2)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 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根据来自发动机ECU的负荷控制,控制滑阀的位置,从而分配液压控制VTT-I控制器至提前和至提前和滞后侧。当发动机停机时,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多自在滞后位置。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结构图见下图。

3)部件控制 根据来自发动机ECU的提前、滞后或保持信号,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选择至VTT-I控制器的通路。 4)提前。 根据来自发动机ECU的提前、滞后或保持信号,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选择至VTT-I控制器的通路。作用到正时提前叶片室,使凸轮轴向正时提前方向转动。 5)滞后。根据来自发动机ECU的滞后信号,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自在如下图的位置,总油压作用到正时滞后侧叶片室,使凸轮轴向正时滞后方向转动。 6)保持。发动机ECU根据移动计算出预定的正时角,预定正时被设置后,使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在空档位置,保持气门正时直到移动状况改变。调整气门正时在预期目标位置,防止发动机机油在不必要时流出。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阀位置(保持状态)如下图。

发动机VVT技术详解

近几十年来,基于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排污的要求,许多国家和发动机厂商、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有的已在内燃机上得到应用,有些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有可能成为未来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V ariable V alve Timing)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现代轿车上的新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如今如本田的i-VTEC、丰田的VVT-i等也都是源自VVT的发动机控制技术。 对于一台4冲程发动机,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做功冲程末,活塞处于下止点时排气门开始打开,发动机进入排气冲程,直到活塞到达上止点,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发动机进入吸气冲程。当活塞正好运行一周重新回到下止点时,进气门关闭,发动机进入压缩冲程。这样来理解气门的动作是否正确呢?差不多是吧。 然而,可能和与人们的直觉不同的是,这样的气门正时效率并不是最优的。让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排气门开启的时机。如果比活塞到达下止点提前一点就开启排气门会怎么样呢?从直觉上,这时废气仍可推动活塞做功,如果打开排气门开始排气,此时气缸内的压强就会降低,能量的利用率也就降低了,发动机性能也会随之下降。是这样吗?其实也不一定。 我们知道,排气时活塞会压迫废气从而反过来对废气做功,这个过程会消耗一部分发动机已经获得的能量。如果在缸内压强相对较高时提前开始排气,排气过程就会更顺畅,从而在排气冲程减少了能量消耗。这样,一得一失,怎么才会最合算呢?考虑到活塞在下止点附近一定角度内垂直运动距离其实非常短,实际的发动机略微提前打开排气门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来看进气门关闭的时机。 如果在活塞越过下止点一定角度,开始压缩冲程之后再关闭进气门。如何呢?直观的感觉可能是,这时活塞已经开始上升,刚刚吸入的可燃混合汽岂不是又要被排出去一部分?性能会不会下降?答案是:只要时机适当,这样做反而可以增加吸气量,改善性能。因为在吸气冲程可燃混合汽被活塞抽入汽缸,进气门附近的气流速度可以高达每秒两百多米,而我们前面说过,在下止点附近活塞的垂直运动相对很慢,汽缸内体积变化并不大。此时进气岐管内的可燃混合汽靠惯性继续冲入气缸的趋势还是占了上风。 说到这里,对一些VVT技术有所了解的兄弟可能要不耐烦了:讲了这么多,和VVT边还没沾呢!不要急,还没讨论排气门的关闭时机和进气门的开启时机呢。这是大家可能都想到了,排气时同样会形成高速气流,如果排气门也在活塞越过上止点一定角度之后再关闭,虽然活塞已经开始下降,排气门附近的废气仍就会继续排出。但是此时进气门不是已经开启了吗?废气难道不会涌入进气岐管? 事实上,这又是个时机问题,燃烧室内的废气涡流的方向决定了废气短时间内是不会流向排气门对侧的进气门的,于是,一边进气一边排气的局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还可以更理想。由于大部分废气在排气冲程中前期就已排出,并且在排气岐管中形成了高密度的高速气流,冲向排气管方向。这部分废气越是远离气缸,对于缸内尚未排出的废气来说,其需要填

VTEC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方案

VTEC全写为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lift Electronic Control . VTEC系统全称是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是本田的专有技术,它能随发动机转速、负荷、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变化,而适当地调整配气正时和气门升程,使发动机在高、低速下均能达到最高效率。+在VTEC系统中,其进气凸轮轴上分别有三个凸轮面,分别顶动摇臂轴上的三个摇臂,当发动机处于低转速或者低负荷时,三个摇臂之间无任何连接,左边和右边的摇臂分别顶动两个进气门,使两者具有不同的正时及升程,以形成挤气作用效果。此时中间的高速摇臂不顶动气门,只是在摇臂轴上做无效的运动。当转速在不断提高时,发动机的各传感器将监测到的负荷、转速、车速以及水温等参数送到电脑中,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当达到需要变换为高速模式时,电脑就发出一个信号打开VTEC电磁阀,使压力机油进入摇臂轴顶动活塞,使三只摇臂连接成一体,使两只气门都按高速模式工作。当发动机转速降低达到气门正时需要再次变换时,电脑再次发出信号,打开VTEC电磁阀压力开头,使压力机油泄出,气门再次回到低速工作模式。

燃机的作用是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机械动能,其基本原理是可燃混合气在汽缸燃烧,产生的高压推动活塞旋转曲轴,输出扭力。扭力与转速结合,就是发动机的功率。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大约只有30%的原始能量做了有用功,因此,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成为人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按照物理学定律,要产生更强的动力,发动机就要消耗更多的燃料。显而易见,增加燃油燃烧的方法之一是加大发动机尺寸,因为大排量的汽缸相比小型发动机能燃烧更多的燃油;另一种方法是把可燃混合气进行预压缩,这样在固有的发动机也能填入更多的燃料。 与上述方法不同,本田在发动机技术上采用了另一条道路:即保留发动机尺寸不变,加快燃油的燃烧速度。也许用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用杯子把爆米花从甲地运送到乙地,你可以加大杯子的尺寸,也可以压紧杯中之物以加大每次的运送量,或者也可以简单地加快运送的速度,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其“吐呐”的混合气量相应增长,进排气门的开合需要更精密和更宽阔,否则的话,进气阻力将使发动机得不到足够的燃料。

VVT发动机概述

VVT发动机概述 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 Variable Valve Timing)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于现代轿车上的新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 对于一台4冲程发动机,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做功冲程末,活塞处于下止点时排气门开始打开,发动机进入排气冲程,直到活塞到达上止点,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发动机进入吸气冲程。当活塞正好运行一周重新回到下止点时,进气门关闭,发动机进入压缩冲程。这样来理解气门的动作是否正确呢?差不多是吧。然而,可能和与人们的直觉不同的是,这样的气门正时效率并不是最优的。让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排气门开启的时机。如果比活塞到达下止点提前一点就开启排气门会怎么样呢?从直觉上,这时废气仍可推动活塞做功,如果打开排气门开始排气,此时气缸内的压强就会降低,能量的利用率也就降低了,发动机性能也会随之下降。是这样吗?其 实也不一定。 我们知道,排气时活塞会压迫废气从而反过来对废气做功,这个过程会消耗一部分发动机已经获得的能量。如果在缸内压强相对较高时提前开始排气,排气过程就会更顺畅,从而在排气冲程减少了能量消耗。这样,一得一失,怎么才会最合算呢?考虑到活塞在下止点附近一定角度内垂直运动距离其实非常短,实际的发动机略微提前打开排气门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来看进气门关闭的时机。如果在活塞越过下止点一定角度,开始压缩冲程之后再关闭进气门。如何呢?直观的感觉可能是,这时活塞已经开始上升,刚刚吸入的可燃混合汽岂不是又要被排出去一部分?性能会不会下降?答案是:只要时机适当,这样做反而可以增加吸气量,改善性能。因为在吸气冲程可燃混合汽被活塞抽入汽缸,进气门附近的气流速度可以高达每秒两百多米,而我们前面说过,在下止点附近活塞的垂直运动相对很慢,汽缸内体积变化并不大。此时进气岐管内的可燃混合汽靠惯性继续冲入气缸的趋势 还是占了上风。 那么排气门的关闭时机和进气门的开启时机又该如何呢?这是大家可能都想到了,排气时同样会形成高速气流,如果排气门也在活塞越过上止点一定角度之后再关闭,虽然活塞已经开始下降,排气门附近的废气仍就会继续排出。但是此时进气门不是已经开启了吗?废气难道不会涌入进气岐管?事实上,这又是个时机问题,燃烧室内的废气涡流的方向决定了废气短时间内是不会流向排气门对侧的进气门的,于是,一边进气一边排气的局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还可以更理想。由于大部分废气在排气冲程中前期就已排出,并且在排气岐管中形成了高密度的高速气流,冲向排气管方向。这部分废气越是远离气缸,对于缸内尚未排出的废气来说,其需要填充的体积就越大,相应的平均压强也就越低。低到什么程度?低到活塞尚未到达上止点之前,缸内压强可能就已经低于进气岐管内可燃混合汽的压强了。如此看来,进气门也应当提前一点开启才好。 前边讲到了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打开的情况,也就是进气门和排气门的重叠。重叠持续的相对时程可以用此间活塞运行的角度来衡量,这样就可以抛开转速,把它作为系统的固有特性来看待了。重叠的角度通常都很小,可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却相当大。那么这个角度多大为宜呢?我们知道,发动机转速越高,每个汽缸一个周期内留给吸气和排气的绝对时间也越短,但是前面讲到的进气岐管或排气岐管内的气流也越快。想想看,这时发动机需要尽可能长的吸气和排气时间,而且也有有利条件可以利用,还犹豫什么?只要重叠的角度大一些不就行了?当然,也不能太大,前边说了,这里有个时机问题,重叠角度太大肯定也不好,要不干脆让进气门和排气

可变正时气门技术发展史

知识堂可变气门正时的昨天/今天/明天 汽车之家类型:转载日期:2008/07/21 CHE168 责任编辑:孟庆嘉 同人类的呼吸系统一样,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进入气缸的空气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只保持一种进排气模式的话,那么,就不能够保证发动机在各种情况下都拥有很好的输出效果,从而不仅无法表现出相应的动力,也不能实现低油耗的效果。而气门可变正时系统则将这种束缚变为了过去,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是怎样发展的呢? 尽管大家对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都已经非常了解了,不过,气缸的进排气系统却并不简单。在气门的发展历史上,我们使用过活塞式气门、套筒式气门、旋转式气门,不过最终我们还是使用了最为灵活实用的凸轮气门系统,因为在控制气门开合方面,这种形式是最有效的,对气门的作用力比较简单。 不过随着对发动机表现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研究除了在进气和排气冲程开合气门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能够使油气混合的办法。为了增加更多的进气量,设计人员希望活塞在抵达下止点的时候也不关闭进气门,也就是说,只要吸气行程依旧存在的话,就让进气气门继续开启。因此,在活塞运行到了底部并再运行约60度曲轴角之后,才关闭进气气门。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让排气气门的开启时间更早一些,也就是在活塞抵达下止点还剩60度曲轴角之前就打开排气气门,因为,此时,排气歧管中的压力已经和气缸中废气的压力相差不多了。 虽然提早开启排气气门会损害一定的有用能量,但同时,过多的背压更会影响车辆的性能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废气中有足够的能量来推动蜗轮运转的原因)。而在活塞完成了第四个冲程之后,工程师们却依旧不会让排气气门闭合,从而使活塞在继续旋转了15-20度曲轴角之后再闭合。同时,进气气门则在再次进行第一个冲程之前的10-20度就进行开启,从而

有关汽车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综述

论文题目:有关汽车发动机可变技术的综述 一、摘要 近几十年来,基于提高汽车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降低排污的要求,许多国家和发动机厂商、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例如可变气门技术、可变气缸技术、可变进气歧管技术。目前,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有的已在内燃机上得到应用,有些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有可能成为未来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关键词:可变气门技术、可变气缸技术、可变进气歧管技术 三、引言 可变进气系统分为两类:(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2)可变进气道系统。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进气涡流强度、提高充气效率;或者为了形成谐振及进气脉冲惯性效应,以适应低速及中高速工况都能提高性能的需要。 1.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 实现多气门分别投入工作的结构方案有如下两种:第一,通过凸轮或摇臂控制气门按时开或关;第二,在气道中设置旋转阀门,按需要打开或关闭该气门的进气通道,这种结构比用凸轮、摇臂控制简单。 2.可变进气道系统 可变进气道系统是根据发动机不同转速,使用不同长度及容积的进气管向气缸内充气,以便能形成惯性充气效应及谐振脉冲波效应,从而提高充气效率及发动机动力性能。 惯性可变进气系统,是通过改变进气歧管的形状的长度,低转速用长进气管,保证空气密度,维持低转的动力输出效率;高转用短进气歧管,加速空气进入汽缸的速度,增强进气气流的流动惯性,保证高转下的进气量,以此来兼顾各段转速发动机的表现。加装VIS后,发动机进气气流的流动惯性和进气效率都有所加强,从而提高了扭矩,并降低了油耗。 四、可变气门技术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几乎已成为当今发动机的标准配置,为了进一步挖掘传统内燃机的潜力,工程人员又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当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时,则为发动机在各种工况和转速下提供了更高的进、排气效率。提升动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油耗水平。 (一)配气相位机构的原理和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