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单击【=】按钮,双击中部列表框中的【省道】,从而构建了一个表达式【[类型]=‘省道’】。其含义是选择“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

?点【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均被选中。

?关闭【按属性选择】对话框和【表】对话框。步骤3:缓冲区分析。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注:作为【输入要素】的要素类,如果其中的一些要素处于选中状态,则ArcGIS只对这些选中的要素进行计算)。

?设置【输出要素】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设置【距离】为【500】,然后点击添加按钮,500米缓冲区距离被添加。

?类似地,设置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得到一幅由5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别代

表距离省道0-500、500-1000、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米。打开其属性可以

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

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具体操作类似步骤2~步骤3。首先选择【道路】要素类中的所有县道;然后再启动【多环缓冲区】工具,设置【输出要素】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县道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综合省道和县道缓冲区的分析结果,最终生成一幅【交通便捷性】评价图。紧接之前步骤,操作如下:

步骤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

冲区】。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系统工具箱\Analysis Tools\叠加分析\联合】,双

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用地适

宜性评价.mdb\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

评价】。

?点【确定】。

步骤2:综合评价。

?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显示【字段计算器】

对话框,设置选择【VB脚本】,勾选【显

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

入:

value=0

if [离省道距离]=500 or [离县

道距离]=250 Then

value=5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衡量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 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 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

实验步骤 层次分析法 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2.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3.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 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2.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南方某城市用地适宜评价 摘要:GIS支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户通过GIS系统对相关地理对象交互输入、分析、输出结果的过程。本文以南方某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为例。先进行生态适宜性、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基础设施发展适宜性三方面评价,再进行整体适宜性评价。旨在:确定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对规划期内可作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分类,确定城市延展方向;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与分级,为旧城区改造确定基准,为土地定价提供参考。 引言: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总体规划,规划者都要事先明确哪些土地适于开发建设、发展用地是否足够、哪些用地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确定土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基承载力大,地势平坦,建筑造价低,对于项目布局无空间规模限制。因此,考虑地形地貌、生态、重大基础设施、政策对对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综合影响,结合已有城镇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将为规划决策分析提供定量化和直观的依据。 一、建立评价模型 1、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优劣、适宜建设的范围及适宜度均是由土地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评价必须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用地构成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按照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使各种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并能够突出主要要素和城市用地的主要矛盾。 2)有机协调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矿藏开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各种层面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的景观环境相适应,避免建设用地选择的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使用地适宜性评定更加合理、科学。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土地资源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要正确反映其全貌,必须依据区域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层次清楚的评价体系。大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同时该城市分布有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用地评价必需要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为了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用地的供给也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满足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2、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一定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3、因子选择 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把农田保护和控制要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农田保护区包括三类用地:基本农田(不适宜建设)、一般农田(基本适宜建设)、其他土地(适宜建设)。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坡度条件,因为有山地丘陵分布在城市内,不同坡度条件的建设成本和宜居条件也不同。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要求(工业用地最大坡度10%,居住用地最大坡度25%),将坡度值划分3个等级,对应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建设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式(2) 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为变量值, W i为权重, i = 1 , 2 , 3 , ?, n。 采用公式(2) 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最大问题是每个变量对于生态适宜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有些因素对某种土地利用构成绝对限制, 有些则构成发展潜力。通俗的讲,有的是限制性因素(例如近水30米内,坡度大于15限建),有的是潜力型因素(如越靠近交通要道越好),因素本身的情况不同。可以把生态适宜性理解为生态潜力扣除生态限制性的剩余。这在实现操作的时候很好处理,例如在栅格运算中,凡是0值得删掉就行,还有就是一些限制性因素可以去负值。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

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三)三类用地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其具体情况是:(a)地基承载力小于60千帕和厚度在2米以上的泥炭层或流砂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b)地形坡度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c)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米;(d)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 一、引言Introduction 1.1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2.1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2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 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 一、城市用地规模 (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 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 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B.地形 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山地:绝对高度为500m以上,相对高度为200m以上;平原绝对高度200m以下,相对高度50m以下;丘陵介于两者之间。 C.冲沟 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常形成切割用地,增加了工程量,造成水土流失。 D.滑坡与崩塌 滑坡: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地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第11章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开发:广义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 狭义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2、土地级差收益:指因土地等级差所带来的收益,是确定基准地价的根据之一. 3、城市用地选择: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适于建设城市的位置、用地范围和发展用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对各项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也有影响 4、二类居住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5、土地适用性评定: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求,进行土地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6、盛行风向:一段时间内该地的主导风向 7、地震烈度和震级:表示地面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震的大小 二、简答题 1、城市用地选择的条件、原则等 ①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②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③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④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2、城市中工业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①居住用地分散布置与工业用地周边,方便供人上下班 ②二类居住用地和一类工业用地集中布置时,中间应设有隔离带 ③一类居住用地周边不布置工业用地,保证环境的优良 3、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①体现一个城市的用地结构,特别是现状和规划对比,能够看出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是否相符,是否有所优化 ②方便不同分类的用地进行恰当组合 4、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①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能性的评估。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基承载力,选择城市用地、项目建设——合理经济水文条件——水源、交通、排水、景观作用。地下水流向与地面建设用地分布,其他自然条件一并考虑(污染)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风频,工业区关系),温度,湿度(市政)地形条件——山地、丘陵、平原——城市一般选择平原河谷等地带 ②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和他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1)建设现状条件,2)工程准备条件,3)基础设施条件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2-1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 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 表2-2 1步骤1:启动ArcMap ,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 ”。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 选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 的值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单击【=】按钮,双击中部列表框中的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4.2.1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中图版地理选修4《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word教学参考

中图版地理选修4《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word教 学参考 3.2 都市用地的构成与评判 相关素材 都市规划区 我国《都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都市规划区、是指都市市区、近郊区以及都市行政区域内因都市建设和进展需要实行规划操纵的区域,都市规划区的具体范畴,由都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都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都市建成区和都市进展需要实施规划操纵的区域。划定都市规划区的要紧目的,在于从都市远景进展的需要动身,操纵都市建设用地的使用,以保证都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现。 都市规划区一样包含三个层次:①都市建成区。在这一范畴内用地治理的要紧任务是合理安排和操纵各项都市设施的新建和改建,进行现有用地的合理调整和再开发。②都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或中心都市)远期进展用地范畴。这部分包括建成区以外的独立地段,水源及其防护用地,机场及其操纵区,无线电台站爱护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地区等。在这一范畴内,用地治理的要紧任务是按照规划的要求,保证各项用地和设施有秩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位于其中的农村集镇和居民点要进行的一切永久性建设,都必须通过都市规划治理部门批准。③都市郊区。它的开发建设同都市进展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对这一区域内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的规划及其用地范畴进行操纵。专门是都市对外交通的干线两侧一定范畴内的用地,更要严格治理。在这一地区内进行重大的永久性建设,都要通过都市规划治理部门批准。 都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都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差不多具备的地区。都市建成区范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势、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治理界线等因素,以及都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畴相一致。都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尽管未同市区联成一片,但同市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已成为都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视作都市建成区。都市建成区在单核心都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都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 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 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 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 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 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一是承载性。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二是区位。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后续专业课或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实验通过城市用地分析与设计,对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布置图进行绘制,通过实验掌握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如交通、居住、工业、公共设施、仓储、郊区、绿地等各自的规划布局原则和基本方法。 和合理性。 二、实验地点 北京交通大学第八教学楼。 三、实验时间 2011年10月10日——2011年10月17日 四、实验内容 1、区域基本情况介绍 所给区域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中关村南大街;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学院南路。 区域内现有社区居委会35个,有蒙、满、回等22个少数民族,至2006年底户籍人口124299人,外来人口3万余人。驻地区部队6个,法人单位近4000家。辖区教育院校集中,有北京交通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两所大学,第一零五中学、交大附中两所中学,交大附小、北下关小学、向东小学三所小学。辖区内一类大街2条,二类大街2条,街巷27条。 所给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古迹众多,有五塔寺、大慧寺、广通寺等古迹,

长河走廊环绕辖区南部,林荫大道学院南路和美食街大慧寺路横贯东西;科研院所密集,以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为代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市场众多,商贸圈集中,辖区北部、南部形成家乐福购物中心商贸圈,辖区东北部与大钟寺国际商城相邻;商业、服务业众多,有中苑宾馆、湖北大厦、新紫阳假日大酒店等星级宾馆及北京口腔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健身场所有首都体育馆、速滑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区域的东南部由地铁、城市轻轨铁路、京包铁路和30余条公交线共同构成了立体交通枢纽。 2、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以所给区域为底图,根据《北京城乡用地分类与绘图规范》中的用地标准和着色标准,运用AutoCAD对所给区域内土地进行着色。如下图:(原稿见附件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高中地理 3.2《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4

第三章城乡规划 3.2 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同步测试 1.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读“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图”,完成2--3题。 2.在A、B、C、D四处发展小麦、乳牛、 水果、花卉生产与字母顺序相对应的是 ( ) A.水果、乳牛、小麦、花卉B.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C.乳牛、花卉、水果、小麦D.花卉、水果、小麦、乳牛 3.该城镇计划在E处建一座工厂,从环境角度考虑,下列工厂比较适宜的是 ( ) A.自来水厂 B.水泥厂 C.服装厂 D.化工厂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行政.休闲娱乐等功能分区,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行政区和娱乐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5.现在许多城市根据功能分区的差异以及距市中心远近的不同,停车费也有差异,其中大部 分城市单位时间停车费最高通常在 A.① B.② C.⑧ D.④ 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6~8题。

6.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7.该城市在图标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逆城市化趋势 B.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C.城市人口始终向城市中心集聚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8.b图中市中心最可能形成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产业安排正确的是() A、①水稻种植业 B、②乳牛业 C、③冬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D、④柑橘、苹果、梨等果园 10.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可布局在市区的是() A、柑橘罐头厂 B、棉纺织厂 C、饲料加工厂 D、牛肉干加工厂 11.下图中城市历史悠久,现人口超过300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7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南宁市为例 摘要: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 GIS 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 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 2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 2.1评价因子的选择 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选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质、地貌、保护区等因素。 1)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地表水域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土地的建设和开发对附近的水域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水域,以免造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评价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评价 五、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评价 (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指标有: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及城市土地利用潜力指标等。 1.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家标准),该标准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为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用地需求, 规定在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为: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一15%,这四类用地综合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大城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好的城市,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15%。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还规定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的人均单项指标,其指标为人均居住用地18~28m2;人均工业用地10~25m2;人均道路广场用地7~15m2;人均绿地大于9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大于7m2。 大城市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宜采取下限。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指标可与国外大城市横向比较,从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情况来看,最主要的特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的比重较大。 2.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指标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时,将城镇分为中心区、内城区、过渡区、外围区(由内至外)四个区域。 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统计分析,得到每个区域及商务中心区(CBD)主要用地类型用地分布状况、分布数量和用地强度,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依据。 3.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一般而言,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可以用城市的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来表示。各类用地由于其类别不同,用途不同,因此土地的利用强度也有差别。通过对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统计分析,得到商业金融、住宅、工业仓储、市政、公共建筑、交通、水域、特殊、农业及其他用地的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与城市规划比较来判断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合理性。 (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1.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潜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2.工作内容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选取城镇范围内的区域作为调查的工作区,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说明书 用地适宜性评价 1、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本次分析以用地评价范围内1∶10000 的数字地形为数据源,选择ESRI 公司的ARCGIS 的空间分析模块为评价软件,建立DEM(Digital levation Model)地形,通过DEM 提取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子,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经济建设因子信息一起作为评价因子,根据专家打分确定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评价的量化结果。 区域的用地适宜性采用特尔菲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并构建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S=∑Wi×Si。 式中:S为土地建设适宜性班评价指数;W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S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建设适宜度。 评价中采用5级7分评定指数,0分为不适宜用地,1分为较不适宜用地,3分较适宜用地,5分为适宜用地,7分为最适宜用地。 2、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适宜性级别较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可承受开发的强度不同:高海拔的地区多为山地区域,开发后环境很难加以恢复,并且开发会给周边低海拔地

区造成影响,低海拔区域开发对环境影响则相对较弱,下表给出不同海拔高度的环境敏感度水平及分级原因:表格1 高程适宜性分级表 海拔高度范围 >1000 900-1000 35度特点山地地区,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同时开发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地质灾害潜在区较不适宜 25-35度丘陵地区,风景优美,土壤相对薄弱,植被受破坏后不易恢复,适宜较适宜最适宜 0-8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8-15度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发对环境影响很小 15-25度同时开发对周边影响也很大,规划区主要景观视域丘陵向河谷过渡地区,地形破碎,同时是主要的汇水区域适宜最适宜东、西、西南坡南、东南坡、平地表格3 坡向适宜性分级表 适宜性级别不适宜较不适宜坡向范围北坡东北、西北坡下图给出了坡向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下图给出了坡度因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图: 坡向因素影响下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④自然因子叠加分析 根据因子权重下图给出各自然因素叠加影响下的不同适宜性区域分布。

土地适宜性评价

江苏泗洪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用途是否适宜评价 由于土地的两重性,决定了土地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自然属性指自然形成的土地固有的特性。如空间特性(土地的外形、“三维”空间)及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的特性。这些特性对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配置各业生产用地、正确解决和处理土地开发利用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矛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生产和建设也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并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的效益。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指土地作为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在土地自然力的基础上,土地被人类社会利用、改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自然条件 我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中游,东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接安徽省泗县、五河县、明光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3°08′―33°44′,东经117°56′―118°46′,县境南北最大纵距67.1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8.5公里。 地质地貌 境内地形以平原、岗地为主,亦有零星丘陵,地形起伏,形如姜状。西南和西部有零星残丘蛰伏于宽广岗地之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南部和西南部为岗地与平原相间排列地形。总地势是西南、西部高,东南、南部低,最高点海拔62.8米,最低点海拔11.6米。 气候条件 泗洪属东亚季风区,又属北亚热带和北暖温带的过渡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裕。年均气温14.6度,年均降水量893.9mm,年均日照总时数2326.7小时,无霜期213天,降雪日9.2天,年均风速3.7m/s。

生物资源 土壤具有多宜性,有黄潮土、砂礓黑土、淋溶褐土三大类、31个土种,宜旱、宜水、宜林、宜牧;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石英砂、金刚石、铁锰结核矿、褐铁矿、澎润土、天然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①宜耕土地类 适宜的农业耕地206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00万亩;水稻80万亩;玉米20万亩;山芋18万亩,;花生15万亩;棉花8万亩。 ②宜林土地类 宜林土地约6万于亩。 ③宜牧土地类 682亩,其中猪、牛、羊、家禽年出栏量分别为55万头、 2万头、 25万头、800万羽。 ④宜渔水面类 地处洪泽湖畔,加上适宜气候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构成了渔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要求:一是要扎实做好渔业科技入户的“规定动作”。按合同做好各项程序性的规定工作,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手上,保证各项规定工作的圆满完成,如专家组组建、指导单位确定、指导员聘用、技术资料、入户手册、物化补贴发放等;二是要有自己的工作“亮点”。结合泗洪的实际情况,加快科技创新,在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中,一方面加强与苏北富民强县、水产三项工程等项目进行衔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另一方面将试验后适应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和技术示范给渔民看,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三是要增强渔民的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通过政策倾斜、物化补助、科技培训、技术人员蹲点服务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培育一批文化程度高、科技意识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