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C++实现中国历史编年表公历农历互换

基于C++实现中国历史编年表公历农历互换

基于C++实现中国历史编年表公历农历互换
基于C++实现中国历史编年表公历农历互换

中国日历(公历+农历)算法

中国公历算法 中国公历算法不是太难,关键是星期值的确定。这里给出了简单算法: public static int dayOfWeek(int y, int m, int d) { int w = 1; // 公历一年一月一日是星期一,所以起始值为星期日 y = (y-1)%400 + 1; // 公历星期值分部 400 年循环一次 int ly = (y-1)/4; // 闰年次数 ly = ly - (y-1)/100; ly = ly + (y-1)/400; int ry = y - 1 - ly; // 常年次数 w = w + ry; // 常年星期值增一 w = w + 2*ly; // 闰年星期值增二 w = w + dayOfYear(y,m,d); w = (w-1)%7 + 1; return w; } 中国农历算法 根公历相比,中国农历的算法相当复杂。我在网上找的算法之中,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6812485.html, 的算法是最好的一个。这个算法使用了大量的数据来确定农历月份和节气的分部,它仅实用于公历 1901 年到 2100 年之间的 200 年。

中国农历计算程式 跟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6812485.html, 提供的算法,我写了下面这个程式: [HTML] /** * ChineseCalendarGB.java * Copyright (c) 1997-2002 by Dr. Herong Ya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b6812485.html,/ * 中国农历算法 - 实用于公历 1901 年至 2100 年之间的 200 年*/ import java.text.*; import java.util.*; class ChineseCalendarGB { private int gregorianYear; private int gregorianMonth; private int gregorianDate; private boolean isGregorianLeap; private int dayOfYear; private int dayOfWeek; // 周日一星期的第一天 private int chineseYear; private int chineseMonth; // 负数表示闰月 private int chineseDate; private int sectionalTerm; private int principleTerm; private static char[] daysInGregorianMonth =

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新历对应日期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二: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24节气图(24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公历、农历甲子纪年对照表(1804年-2103年)

公历年、农历年属生肖对照表(1804年-2103年)公历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1822 1823 1824 1825 1826 182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828 1829 1930 1931 1832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1992 (壬申 肖猴 年公历与农历日期对照表

1992 (壬申—肖猴)年公曆與農曆日期對照表 公曆日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節氣 1月農曆 日期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十二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小寒: 6日 大寒: 21日 2月農曆 日期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正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立春:4日 雨水: 19日 3月農曆 日期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二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驚蟄: 5日 春分: 20日 4月農曆 日期 廿 九 三 十 三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清明: 4日 穀雨: 20日 5月農曆 日期 廿 九 三 十 四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立夏: 5日 小滿: 21日 6月農曆 日期 五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六 月 芒種: 5日 夏至: 21日 7月農曆 日期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七 月 初 二 小暑: 7日 大暑: 22日 8月農曆 日期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八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立秋: 7日 處暑: 23日 9月農曆 日期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九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白露: 7日 秋分: 23日 10月農曆 日期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十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寒露: 8日 霜降: 23日 11月農曆 日期 初 七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十一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立冬: 7日 小雪: 22日 12月農曆 日期 初 八 初 九 初 十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四 十 五 十 六 十 七 十 八 十 九 二 十 廿 一 廿 二 廿 三 廿 四 廿 五 廿 六 廿 七 廿 八 廿 九 三 十 十二 月 初 二 初 三 初 四 初 五 初 六 初 七 初 八 大雪: 7日 冬至: 21日 附註: 1.表示當天是農曆初一日 2.紅色表示當天是星期日

公历日期与农历日期的相互转换程序

公历日期与农历日期的相互转换程序 //********************************** // 公历日期与农历日期的相互转换程序 // 公元1800年1月25日~2101年1月28日 // 请在VC++6.0平台运行 //**********************************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struct date{ short year,month,day; } d1={ 1800,1,25 },//农历1800正月初一(星期六) d2={ 2101,1,28 };//农历2100腊月廿九(未使用) struct lunarYear //农历年 { char run; //闰月月份(0表示无闰月) char ZL[13]; //农历i月初一对应公历i月ZL[i]日(广义) } Year[2101

//但是ZL[i]的最高位1表示大月0表示小月 -1800]={4};//农历1800年闰四月 #define leap(y) !(y%(y%100?4:400)) //公元闰年宏定义 unsigned char days[]={ 0,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 b[]= //农历1800-2100年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月数据(hex string) { "adca5aa92bb525bba25bb493b64a5ba9add496ea8a6 ed14eea4a6da5b6" "545baa4bba45bba82b75a5b654abaa55d526eda4aed 495da526daa5655" "abb295ba5257aa4b75a95655abaa56ea4a5da92ed96 5d594adaa56692b" "75a5ba64977493b6ca5a69add496da925dd24dda495 da9add45a6a4b75"

阴历阳历转换计算公式

1、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 前已述及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 如要知道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 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 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 (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2.公历换算为农历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各年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就使得回归年天数与实际天数不等,每年在日历上可差一天。这样可以将阴历经过任意整回归年在现在的日历上查到阳历(阳历一年相当阴历的月数为365.2422/29.530588=12.36827个月)。例如,可先在1995年的日历上查得与(该年)阴历对应的阳历日期,这样就找到了临时落脚点,也就是找到了阴阳互换的关键。例如,可先以阴历四月初一(日)为引数,在1995年日历上查到对应的阳历为4月30日。由于已经计算出经过的月数,将经过的月数的尾数(小数)化为日,加在4月30日上,就得到经过(1995-1070)整年数的阳历日期,也就是起始阴历日期对应的阳历日期,即得到了待查的日期为4月30日加上0.64957×29.530588得到(1070年)5月19.1821840日。这样就得到了所给例子的阴阳历日期换算结果……”。 0.64957月的由来, (1995-1070)×12.36827=11440.64957月 已知依泽公生于梁龙德二年(922)六月二十一日,依下表提供的2099年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数,可以算出龙德二年六月二十一日的公历月日数 公元2099年农历各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 (2099-922)×12.36827=1455.45379月 余数为0.45379月×29.530588日=13.4O日 因2099年五月初一日(包括该年闯二月)在公历6月19日,加上计算所得的13日为龙德二年六月初一日的公历月日,即该年7月2日,则该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为该年7月22日。 3.计算结果的订正 实际上上列公历换算为农历时常有较大的误差,如熙宁三年四月初一日为公历1070年5月13日,而不是5月19日。通过中国历法所用的于支记日法求算所用两历的干支,对所求结果加以订正。 如,马依泽公生于回历310年3月20日,自回历历元起算共历日数为: 自回历元旦至其3月20日,共历79日。 自回历元年元旦至309年元旦,共历113个闰年196个平年。又回历历元在公历622年7月16日,已知该日的干支序数为50,癸丑日,减1(因自甲子起算),余49应加入下列算式中, (309 ×354+113+79+49)÷60=1827.116667 0.116667 ×60=7

二十四节气和公历日期对照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二:01-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方宇轩-打印版 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对照表 篇三: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24节气图(24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 [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历、农历对照表(1924——2091)

公历年、农历年属生肖对照表(1924-2091) 公历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2031 农历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 公历2032 2033 2034 2035 2036 2037 2038 2039 2040 2041 2042 2043 农历壬 子 癸 丑 甲 寅 乙 卯 丙 辰 丁 巳 戊 午 己 未 庚 申 辛 酉 壬 戌 癸 亥 公历2044 2045 2046 2047 2048 2049 2050 2051 2052 2053 2054 2055 农历甲 子 乙 丑 丙 寅 丁 卯 戊 辰 己 巳 庚 午 辛 未 壬 申 癸 酉 甲 戌 乙 亥 公历2056 2057 2058 2059 2060 2061 2062 2063 2064 2065 2066 2067 农历丙 子 丁 丑 戊 寅 己 卯 庚 辰 辛 巳 壬 午 癸 未 甲 申 乙 酉 丙 戌 丁 亥 公历2068 2069 2070 2071 2072 2073 2074 2075 2076 2077 2078 2079 农历戊 子 己 丑 庚 寅 辛 卯 壬 辰 癸 巳 甲 午 乙 未 丙 申 丁 酉 戊 戌 己 亥 公历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2087 2088 2089 2090 2091 农历 庚 子 辛 丑 壬 寅 癸 卯 甲 辰 乙 巳 丙 午 丁 未 戊 申 己 酉 庚 戌 辛 亥说明:如计算1924年以前的年份属相对照公历年份,就将该属相公历年份 减去60的倍数就行了。

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论农历、阳历、阴历、公历的差别 现在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历法有两种:一种为公元**年*月*日的形式;一种为几月初几的形式。 但是人们通常提到的历法名称却有三种:即农历、阳历、阴历、公历。 由于不能一一对应,所以产生了很多的争论。 有说农历就是阴历的,就是几月初几的形式。(百度百科上就是持这种观点的)这种比较普遍,从小我母亲就这么教我。 也有说农历就是阳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持这种说法的人给的理由看上去比较科学。 我在对比了几种说法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看法。 在我想来,历法的由来是为了方便,开始是为了记事方便。人们从日升日落中确定了基准:天。 由于天的单位太小,人们可能又先后确定了月和年的概念。 月来自月亮的圆缺变化,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我们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大约29.5309天,下面只按29.5天来说明。 年来自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寒暑交替,四季变换,一个周期为一年,我们称之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365天多一点,下面只按365天来说明。 如果一种历法按照月亮圆缺变化而来,我们称之为阴历;同样如果一种历法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来,我们称之为阳历。 有了这个大概念,我觉得我们的祖先首先有了阴历。并确定一个月30天,下一个月29天,间隔着来,平均每月29.5天。 这种历法12个月后254天,比一年少11天。我查到了我们祖先的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

示例为回回历,伊斯兰教采用这种历法,这种历法不采用闰月,每年都是12个月,都是354天。导致每年的寒暑月份不确定,也就是说,可能今年冬天是5月份,过些年冬天变成了10月份。 方法二: 就是我们现在还能常接触到的几月初几形式的历法。这种历法采用闰月,每两三年就加入一个闰月。这种历法以“朔望月”为基准,兼顾“回归年”,所以比较科学实用,到现在还在用。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历法都是以“朔望月”为标准的,都应该算是阴历。 至于公元**年*月*日的形式的历法是后来人们按照地球公转而来的,它以“回归年”为基准,规定每月30天,或31天,二月除外。这种历法的月份和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圆月可能在某个月份的2号,也可能在18号。 这种历法以“回归年”为标准,应该算是阳历。 至于农历,说法就不太统一了。 观点一: 农历是为了农业生产方便而产生的。它必然是根据气候变化而来的,而气候变化又是由于公转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农历是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应该算阳历。 观点二: 农历早就有了,阳历出现比农历晚多了,农历怎么可能是阳历。 我认为从科学定义的角度来讲,我们见到的两种历法可以这么归类: 几月初几,属于阴历,阴历还有其他的。 公元**年*月*日,属于阳历,阳历也可以有其他种类的。这种历法叫做公历就非常贴切。 至于农历,我认为它没有几月几号的形式,也没有几月初几的形式,农历的表现形式是节气:立春,清明,夏至,白露,霜降等。例如我是小满那一天出生

excel公历转农历的四种方法

excel公历转农历的四种方法 excel公历转农历方法一:使用text函数 A列是公历日期,我们在B1单元格输入公式:=TEXT(A1,"[$-130000]yyyy年m月"&I F(LEN(--TEXT(A1,"[$-130000]dd"))=1,"初","")&"d"),下拉完成公历转农历。 excel公历转农历方法二:使用text+MID函数 A列仍然是公历,B1输入公式:=MID("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MOD(TEXT(A1,"[$-13 0000]e")-4,10)+1,1)&MID("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MOD(TEXT(A1,"[$-130000]e")-4, 12)+1,1)&"年"&TEXT(A1,"[$-130000][DBNum1]m月d日"即可。 excel公历转农历方法三:使用text+MID+ CHOOSE+ YEAR函数 A1为公历,B1输入:=CHOOSE(MOD(YEAR(A1)-1900,10)+1,"庚","辛","壬","癸","甲", "乙","丙","丁","戊","己")&CHOOSE(MOD(YEAR(A1)-1900,12)+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TEXT(A1,"[dbnum1][$-130000]年m月"&IF(--TEXT(A1, "[$-130000]d")<11,"初","")&TEXT(A1,"[dbnum1][$-130000]d")) excel公历转农历方法四:使用自定义函数 上面介绍的excel公历转农历都是使用excel内置函数完成的,有一个弊端就是公式太长,如果使用自定义函数,在公式栏就可以简化输入。 如下图所示,我们在B2输入公式:=nongli(A2),即可。C列农历简称中C2公式是:=RIGHT(B2,LEN(B2)-8)。

农历和公历的日历表查询(0001)

2017年12月农历和公历的日历表查询 导语:看黄历择吉是我们汉族的传统习俗,我们都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结婚、搬家、开业等等都是一件大事,务必需要择吉日吉时而行。那2017年12月份黄历中有哪几天吉日呢?与小编一起来看看2017年12月份黄历和2017年12月农历阳历表吧。 2017年12月农历阳历表 2017年12月份黄历 公历2017年12月1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四 星期五冲龙(丙辰)煞北 宜:嫁娶冠笄安床纳采会亲友塞穴捕捉置产造畜稠 公历2017年12月2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五 星期六冲蛇(丁巳)煞西 宜:祭祀沐浴馀事勿取 公历2017年12月3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六 星期日冲马(戊午)煞南 宜:祭祀会亲友嫁娶沐浴修造动土祈福开光塑绘出行订盟纳采裁衣入殓除服成服移柩启钻赴任竖柱上梁纳财扫舍栽种纳畜伐木 公历2017年12月4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七 星期一冲羊(己未)煞东 宜:理发会亲友补垣塞穴结网 公历2017年12月5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八 星期二冲猴(庚申)煞北 宜:祭祀祈福订盟纳采裁衣拆卸修造动土起基安床移徙入宅安香除服成服入殓移柩安葬谢土赴任会亲友进人口出行竖柱上梁经络开市交易立券纳财开仓

公历2017年12月6日 农历2017年十月十九 星期三冲鸡(辛酉)煞西 宜:祭祀祈福订盟纳采裁衣拆卸修造动土起基安床移徙入宅安香入殓移柩安葬谢土赴任进人口会亲友 公历2017年12月7日 农历2017年十月二十 星期四冲狗(壬戍)煞南 宜:纳采订盟祭祀祈福开光安香出火出行会亲友安机械修造动土竖柱上梁盖屋起基定磉安床安门拆卸移徙造桥造船安葬破土入殓 公历2017年12月8日 农历2017年十月廿一 星期五冲猪(癸亥)煞东 宜:嫁娶冠笄祭祀祈福求嗣斋醮进人口会亲友伐木作梁开柱眼安床掘井捕捉畋猎 公历2017年12月9日 农历2017年十月廿二 星期六冲鼠(甲子)煞北 宜:破屋坏垣治病馀事勿取 公历2017年12月10日 农历2017年十月廿三 星期日冲牛(乙丑)煞西 宜:安床架马祭祀塑绘开光出行理发伐木作梁开柱眼开厕畋猎破土入殓除服成服移柩启钻修坟立碑 公历2017年12月11日 农历2017年十月廿四 星期一冲虎(丙寅)煞南 宜: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开光出行解除入宅移徙纳畜入殓破土修坟立碑 公历2017年12月12日 农历2017年十月廿五 星期二冲兔(丁卯)煞东 宜:祭祀沐浴理发纳财进人口栽种扫舍捕捉畋猎结网 公历2017年12月13日

EXCEL公历日期转农历日期方法

EXCEL公历日期转农历日期方法 方法1:使用EXCEL内置函数Text---返回日期的阿拉伯数字的农历年月日在A1单元格输入公历日期如 2001-11-30 在B1单元格 ?按照阿拉伯数字的日期格式显示转换后的农历日期,在B1单元格输入转农历公式:=TEXT(A1,"[$-130000]yyyy-mm-dd") 回车显示农历日期 2001-10-16 ?按照中文年月的日期格式显示转换后的农历日期,在B1单元格输入转农历公式:=TEXT(A1,"[$-130000]yyyy年m月"&IF(LEN(--TEXT(A1,"[$-130000]dd"))=1,"初 ","")&"d") 回车显示农历日期 2001年10月16 方法2:使用EXCEL自定义函数 上面介绍的Text函数是Excel内置函数,如果要显示农历的天干地支等信息,用内置函数公式写得就会很长,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自定义函数,在公式栏就可以简化输入。 我们可以自定义函数Lunardate, 用以实现在A1单元格输入公历日期如 2001-11-30 在B2输入公式:=Lunardate(A2),回车显示农历日期农历辛巳年(蛇)十月十六 在Excel中设定自定义函数Lunardate的步骤: 1.按“Alt+F11”快捷键,出现如下图的空白窗,在框体 1处,粘贴Lunardate的程序(见下面 的详细程序),粘贴完毕,点击右上角的2处十字叉关闭关闭框,再点击左上角的3处的E xcel图标回到Excel的工作表。 2.要粘贴的程序如下:

Public Function Lunardate(Optional XX_DATE As Date) Dim MonthAdd(11), LunardateData(99), TianGan(9), DiZhi(11), ShuXiang(11), DayName(30), MonName(12) Dim curTime, curYear, curMonth, curDay Dim GongliStr, LunardateStr, LunardateDayStr Dim i, m, n, k, isEnd, bit, TheDate '获取当前系统时间 curTime = XX_DATE '天干名称 TianGan(0) = "甲" TianGan(1) = "乙" TianGan(2) = "丙" TianGan(3) = "丁" TianGan(4) = "戊" TianGan(5) = "己" TianGan(6) = "庚" TianGan(7) = "辛" TianGan(8) = "壬" TianGan(9) = "癸" '地支名称 DiZhi(0) = "子" DiZhi(1) = "丑" DiZhi(2) = "寅" DiZhi(3) = "卯" DiZhi(4) = "辰" DiZhi(5) = "巳" DiZhi(6) = "午" DiZhi(7) = "未" DiZhi(8) = "申" DiZhi(9) = "酉" DiZhi(10) = "戌" DiZhi(11) = "亥" '属相名称 ShuXiang(0) = "鼠" ShuXiang(1) = "牛" ShuXiang(2) = "虎" ShuXiang(3) = "兔" ShuXiang(4) = "龙" ShuXiang(5) = "蛇" ShuXiang(6) = "马" ShuXiang(7) = "羊" ShuXiang(8) = "猴" ShuXiang(9) = "鸡" ShuXiang(10) = "狗" ShuXiang(11) = "猪" '农历日期名 DayName(0) = "*" DayName(1) = "初一" DayName(2) = "初二" DayName(3) = "初三" DayName(4) = "初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