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2009-10-21 16:52:10| 分类:新技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今天完成祁县生态园2009年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技术报告

一、食用菌林地野外循环栽培新技术

食用菌林地野外栽培就是采用人工接种,培养大量菌丝体;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地方,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采收子实体,

林地野外栽培的食用菌,其产品均具备天然、营养、有机,是原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原生态野生食用菌生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在当今崇尚天然食品的消费时代,原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食用菌林地野外栽培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长环境优越

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林间、林缘非常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在整个原生态野生栽培生长因素中水质的优良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栽培林区或林地时,又必须仅靠水源,又要没有任何污染。一般山间小溪,林中河流的水质都符合国家地表水的一级标准,在食用菌产品上无任何重金属超标和农药残留。

(2)栽培技术独特

从管理技术上说,原生态食用菌野生生产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加工,首先是菌种的驯化,在野外自然环境经过人工选育驯化,人工接种扩繁菌丝体,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这个大环境进行出菇,恢复菌类在自然生态下生长,从而获得高质量、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在菌丝体原生态野生管理中,菌丝体的表层必须覆盖一层保洁物,确保菇体与地面不接触,另外子实体采收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失去品质。原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适于干制加工,晾晒与贮存上严格把关,杜绝二次污染。

我国北方一般在立秋季节,下雨之后,才会在树林内长出俗称蘑菇的形形色色的食用菌。采用林地天然条件下野外培植食用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在北方春天干燥低温的季节(3-5月份), 高海拔地区进行周年栽培,在树林内天然条件下长出珍稀食用菌,方法简单,成本低。林地内野外培植,不用搭建蘑菇棚等设施,可减少投资,有利于贫困山区推广。在城市近郊林地内野外培植,可供人们旅游度假,休闲采摘,可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林地内野外培植食用菌,菇林共生,互惠互利,菇类菌丝体不但分解残枝落叶,为林地提供养分,而且菇类菌丝体的培养料也为树林提供了养分,出菇管理期的浇水灌溉也有利于树林生长发育,可促进树木的生长。林地内原生态野外培植食用菌,绿色林阴既为食用菌遮阳又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新鲜的氧气。林地内土质肥沃,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一般较人工室内栽培可提高50%的产量。野外栽培低温干燥、昼夜温差大,可形成独特的“花菇”,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优良、菇质肥厚,呈鲜物质含量高,因此,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新的产品品牌。

林地野外栽培在利用自然赋予的大环境的前提下,既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又为林区百姓提供了创收的致富门路。人们可以利用林区空闲地开展家禽、家畜养殖业,利用家畜的粪便和农业秸秆栽培双孢蘑菇;林区拥有众多杂木资源,利用杂木枝节可以开展香菇木耳等木腐菌的生产。

我国林木资源匮乏,近年来国家投巨资落实退耕还林,农民退耕还林后减少了耕种土地和劳动时间,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老弱妇孺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致富无门。由政府扶持,企业为龙头,村镇为单位成立食用菌、家畜、家禽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组织生产销售,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促进了农民的植树积极性,从而形成以菇促林、以林种菇的良性循环局面。

大多数农村环境秀丽,林木植被保护较好,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没有工业污染环境优良。以有机或绿色机食用菌产业为龙头打响地域品牌,带动当地再生性资源发展,如有机山野菜、有机或绿色农作物、家禽、家畜等。

循环栽培由一个大循环和4个小循环组成,一个大循环就是植物,动物和菌物,也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培植业的循环,食用菌培植是动物、植物和菌物培养的大循环,另有栽培场所、品种、原料、季节的4个小循环。栽培场所的循环,大棚栽培后再在林地栽培,可充分利用栽培空间和栽培基质的营养成分;栽培品种的循环包括栽培木腐菌的废料可进一步用在栽培草腐菌的原料;栽培季节的循环,可在不同的季节栽培不同的品种,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植物,动物,菌物三大类高等生物是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的关系。种植业、养殖业和培植业形成稳定的生态良性循环圈。通过这个循环,不断为人类提供动物性,植物性和菌物性食物。

二、推广食用菌林地野外栽培新技术,发展林下循环经济

什么是林下经济?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温总理在听取国家林业工作的汇报,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发展林下经济还是一个新课题,全国各地林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其发展的有效模式。林下经济定义概括起来讲,是指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菌类)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成为农村和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和林区职工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子。其特点主要是:首先,它是一种林业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为依托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其次,它是一种循环经济,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第三,它是一种高效经济,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投资少、产出值高,且见效快、优质、安全、节省劳动力等特点。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的副产品,如修剪的树枝、畜禽的粪便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是发展林下循环经济的科学模式。

近几年来,我们在山西临汾的洪洞、忻州等县市和北京的房山、门头沟、密云、河北的围场等林地行了多种食用菌的野生栽培育,其栽培技术及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

2009年,我们在祁县九沟生态园,应用了食用菌林下栽培新技术,进行林下经济产业化开发生产示范。生产示范采用多品种、多模式、简单实用、便于推广的原则,食用菌林下栽培品种包括了木腐菌类的平菇、姬菇、小平菇、香菇、木耳、金针菇、灵芝、天花、杏鲍菇、白灵菇等,草腐菌类包括草菇、双孢蘑菇。栽培模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采用了窑洞反季节出菇模式、林地菌袋覆土培植模式、林下菌袋露天出菇模式、林地直接发酵铺料播种双孢蘑菇等草腐菌露天出菇、果木短枝条袋栽培植出菇和小小蘑菇园等出菇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推广示范效果。为发展我省林下经济总结了实用的宝贵经验,摸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工艺技术规程。

食用菌野外栽培技术的关键可简化为“四看”,也就是说食用菌野生栽培没有固定的技术模

式,其具体操作的技术核心就是“四看”,即看菌、看天、看地、看人。通过四看确定栽培所用菌种,确定栽培的具体时间,确定具体的播种方式和管理模式。

所谓看菌,主要指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海拔、纬度地区要选用不同的菌种;所谓看天,就是要看季节、看气候;所谓看地就是看地理位置,看海拔、看纬度、看生态环境、看土质;所谓看人,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组织模式,要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

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

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食用菌栽培技术基础性实验》 实验项目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建议学时数每组人数必选/可选 1 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2 2 必选 2 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2 3 必选 3 高压蒸汽灭菌 2 4 必选 4 母种的转管及分离技术 2 1 必选 5 主要病虫害的识别 2 3 必选

实验一、食用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常见与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是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和腹纲的一些种类,它们由双核菌丝分化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是有性孢子着生的器官其孢子外生在担子上,并聚集成一层子实层,但它们的子实体(担子实)形状因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故为我们认识食用菌类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能找出食用菌次生菌丝的特征,分辨伞菌的微观构造;熟练制作标本片,能在显微镜下快速找出目标;并能分析图像不清的原因或排除显微镜的某些故障。 二、仪器用品及实验材料 1. 器具:光学显微镜、尖头镊子、解剖刀、解剖针、解剖剪、刀片、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蕃红染色剂、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等。 2. 材料:平菇、草菇、香菇、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的斜面菌种与平板菌落,及其各种鲜子实体,胡萝卜。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菌苔形态及微观形态的观察) 2.子实体的观察(外观形态及菌褶微观构造的观察) (二)方法步骤 1、次生菌丝体的观察 (1)肉眼观察 从颜色、菌丝生长势、爬壁力、有无无性孢子、菌苔边缘特征等方面进行识别。 (2)显微镜观察 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蕃红,用无菌接种针拨去气生菌丝,取其下绿豆粒大一薄片培养基置于蕃红染液中。放盖片,颠吸水纸后用手指适当按压,将培养基压碎,使其均匀平展于载玻片上。

食用菌栽培学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食用菌:是一类可供食用的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常称为菇、蕈、菌。 2、真菌:是一大群具有真核、能产生孢子、无叶绿素的一类以腐生或寄生为主的低等真核生物。 3、菌丝:由管状细胞组成的丝状物。 4、菌丝体:菌丝不断进行生长、分支交织而成的菌丝集体。 5、菌丝束:菌丝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 6、菌索:不少担子菌类菌丝体生长至某一阶段后菌丝缩合,形成粗绳索状复杂的组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菌索。 7、菌髓:是指伞菌菌褶或齿菌类的菌刺中央部分或菌管之间的菌丝层。 8、菌核:由菌丝体密集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休眠体。 9、子实体:具有结实能力的双核菌丝组织化形成的肥大多肉的菇、蕈、耳等称为子实体。 10、菌盖:高等真菌,尤指层菌纲中的子实层支撑部分。又称菌帽,多位于菌柄之上。 11、菌柄:子实体的支撑部分,也是输送营养和水分的组织,一般生于菌盖中央,有的偏生或侧生。 12、菌褶:伞菌菌盖下呈放射状排列的薄片。 13、菌环:部分伞菌残留在菌柄上的内菌幕。 14、菌托:伞菌中的鹅膏菌属和苞脚菇属及腹菌中的鬼笔目等真菌,外菌幕较厚,当这些真菌子实体成熟时,常有部分外菌幕残留在菌柄的基部,发育成杯状、苞状或环圈状构造,统称为菌托。 15、生长因子:是一类对食用菌正常生长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6、微量元素:凡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范围内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17、常量元素:凡是生物的生长所需浓度在1/10000~1/1000mol/L范围内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18、碳氮比:培养基或培养料中所含碳元素与所含氮元素的比值。 19、氮源:凡能提供食用菌菌丝生长所需氮素的营养物质。 20、碳源:是构成食用菌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也是食用菌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21、天然培养基 22、合成培养基 23、半合成培养基 24、液体培养基 25、固体培养基 26、半固体培养 27、灭菌 28、消毒 29、防腐 30、干热灭菌 31、湿热灭菌 32、病原病害 33、非病原病害 34、食用菌的深加工 35、平菇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doc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 设施农业栽培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 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及生产技术,并能利用其原理对生产技术进行实践及革新。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手 段及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 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础知识,能够对食用菌进行分类识别,熟练掌握食用菌的菌种生产技术,并能根据播种期与生产量,确定出合适的各级菌种的生产时间与制种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制订食用菌生产计划,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能够分辨出各食用菌种类。 (2)掌握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3)掌握食用菌生产中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4)熟悉平菇、香菇、木耳、双抱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主要 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栽培关键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项目类别教学内容考核要求参考学时 绪论 1. 食用菌的概念和分类 1. 了解蔬菜食用菌的概念 2 项2.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及分类 3.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2. 熟悉食用菌的营养和药 目 4.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用价值 一 3. 了解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与发展前景 食用菌基 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1. 熟悉食用菌的形态结构8 础 2.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和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 史 3 条件 项. 食用菌的营养 2. 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 目 4. 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 5. 食用菌遗传育种 3. 了解食用菌的生活史和 6. 实训育种方法 (1)食用菌形态结构观察 (2)食用菌抱子大小的测定 食用菌菌 1. 菌种生产的基本设备 2. 培养基 1. 熟悉食用菌菌种生产的10 种生产的配制 3. 消毒与灭菌 4. 接种与培设备和菌种生产过程 项养 5. 菌种分离方法 6. 菌种的保存 2. 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 目与复壮 7. 液体菌种生产简介 8. 实制方法 三训( 1)菌种培养基制作( 2)接 3. 能够独立进行消毒与灭 种与培养菌、接种和培养、菌种分离 和菌种的保存 木腐型食 1. 香菇 1. 掌握香菇和平菇的栽培 用菌栽培(1)概述管理技术 ( 2)生物学特性 2.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 ( 3)栽培管理技术菇的栽培特点 2. 平菇 (1)概述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项 3. 黑木耳 目 (1)概述 四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4. 银耳 (1)概述 ( 2)生物学特性 ( 3)栽培管理技术 5. 金针菇 ( l )概述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荒漠生态系统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6)

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T 3522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GB T 3522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 GB T 3522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 T 3523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LY/T 1698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52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LY/T 2936 荒漠区盐渍化土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荒漠生态系统desert ecosystem 指由超旱生、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以及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的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沙漠、沙地和盐碱地。 3.2 沙漠desert 指地球表面干燥气候的产物,一般是年平均降雨小于250mm,植被稀疏,地表径流少,风力作用明显,产生独特地貌形态的土地,如各种沙丘,风蚀劣地等。 3.3

食用菌栽培技术汇总

食用菌栽培技术——香菇 一、概述 香菇又名香蕈、香信、香菰、椎茸,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香菇的人工栽培在我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栽培香菇都用“砍花法”,是一种自然接种的段木栽培法。一直到了60年代中期才开始培育纯菌种,改用人工接种的段木栽培法。70年代中期出现了代料压块栽培法,后又发展为塑料袋栽培法,产量显著增加。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香菇 生产的第一大国。 香菇是著名的食药兼用菌,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7种为人体所必需。所含麦角甾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有增强人体抗疾病和预防感冒的功效;香菇多糖有抗肿瘤作用;腺嘌呤和胆碱可预防肝硬化和血管硬化;酪氨酸氧化酶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双链核糖核酸可诱导干扰素产生,有抗病毒作用。民间将香菇用于解毒,益胃气和治风破血。 香菇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特产品之一,其一级品为花菇。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香菇菌丝白色,绒毛状,具横隔和分枝,多锁状联合,成熟后扭结成网状,老化后形成褐色菌膜。子实体中等大至稍大。菌盖直径5~12厘米,扁半球形,边缘内卷,成熟后渐平展,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内实,常弯曲,长3~8厘米,粗0.5~1.5厘米;中部着生菌环,窄,易 破碎消失;环以下有纤维状白色鳞片。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 2.生活条件 (1)营养 香菇是木生菌,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淀粉等作为生长发育的碳源,但要经过相应的酶分解为单糖后才能吸收利用。香菇以多种有机氮和无机氮作为氮源,小分子的氨基酸、尿素、铵等可以直接吸收,大分子的蛋白质、蛋白胨就需降解后吸收。香菇菌丝生长还需要多种矿质元素,以磷、钾、镁最为重要。香菇也需要生长素,包括多种维生素、核酸和激素,这些多数能自我满足,只有维生素B1需补充。 (2)温度 香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低于10℃或高于30℃则有碍其生长。子实体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20℃,并要求有大于10℃的昼夜温差。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香菇品种有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三种温度类型,其出菇适温高温型为15~25℃,中温型为7~20℃,低温型为5~15℃。 (3)水分 香菇所需的水分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基内的含水量,二是空气湿度,其适宜量因代料栽培与段木栽培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①代料栽培。长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40%~68%,空气相对湿度85%~90%。 ②段木栽培。长菌丝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45%~5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出菇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为50%~60%,空气相对湿度80%~90%。 (4)空气 香菇是好气性菌类。在香菇生长环境中,由于通气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氧气不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会受到明显的抑制,这就加速了菌丝的老化,子实体易产生畸形, 也有利于杂菌的滋生。新鲜的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5)光照 香菇菌丝的生长不需要光线,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菌丝生长良好,强光能抑制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散射光,光线太弱,出菇少,朵小,柄细长,质量次,但直射光又对香菇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和规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野外站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条国家野外站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建设,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 第四条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科技部是国家野外站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编制和组织实施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指导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 2. 批准国家野外站的设立、调整和撤消; 3. 组建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 4. 组织制定分领域国家野外站观测指标和技术规范; 5. 组织开展国家野外站的评估考核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是国家野外站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 贯彻国家野外站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支持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管理工作; 2. 落实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相关条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3. 聘任国家野外站站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报科技部备案; 4. 组织并支持本部门国家野外站开展联合协作观测与自主创新研究。 第七条依托单位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是: 1. 优先支持国家野外站发展,并提供人、财、物等必要的条件保障,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2. 配置并健全国家野外站的研究、技术支撑和管理队伍; 3. 建立有利于国家野外站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4. 配合做好国家野外站年度考核和定期评估等工作; 5. 组织选聘和推荐国家野外站站长,推荐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八条国家野外站咨询委员会是国家野外站建设和发展的咨询机构,由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及管理专家组成,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周岁,每届任期五年,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主要职责是: 1. 对国家野外站发展规划、布局和建设方案提供咨询; 2. 对国家野外站重大调整、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等工作进行咨询;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

附件 2019~2020年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和专项科学考察项目申报指南 专题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专题编号:20191201) (一)专题内容。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省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服务于生态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学和农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支撑。依据我省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布局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南海岛礁植被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以南海岛礁陆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南海岛礁自然和人工植被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生态因子的长期观测。开展岛礁植物多样性形成机理、退化和新建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岛礁近自然节约型功能性植物群落构建集成技术、有害植物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行岛礁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及优化技术研发与示范。 2.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环珠江口地区边界层气象条件、气候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变

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珠江口东岸、西岸、北岸、南部海岛建立地基、塔基和遥感探测的基地,同步开展环珠江口大气边界层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的长期定点探测以及走航探测,对环珠江口地区气候环境、海陆风结构、风向风速温度随高度变化、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开展综合研究,建立数据库和应用平台。 3.广东珠江口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珠江口复杂、动态、具有丰富生物资源且主要受自然作用力支配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珠江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长期监测,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生态系统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河口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陆源物质在河口不同介质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和迁移与转化过程,建立河口陆源物质的长期监测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以中华白海豚、黄唇鱼和江豚等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珍惜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及其栖息地恢复的科学对策等。 4.广东省农田生态系统除草剂安全使用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广东省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珠江流域、东江流域和粤西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区建立观测点,重点针对除草剂加速杂草抗药性进化机理、除草剂影响作物轮作模式、除草剂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和耕地质量的机制以及除草剂影响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环境的机制等进行中长期观测和研究,开展华南区域农田杂草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除草剂安全使用整体技术水平,保障除草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可作为种植类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用菌栽培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丰富菜篮子工程的新兴农业项目。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食用菌栽培技术主要介绍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介绍常见的优良品种及其最实用的、最新的栽培技术。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农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本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微生物基础以后开设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远距离教育课程由多种媒体组成。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提供的媒体有:主教材、录像教材及网上辅导等。 教科书是主媒体,学生必需从头到尾系统通读,最好两遍。从学期开始就制定阅读计划。应当指出,教科书只提供了大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录像教材是结合图片、标本讲解重点、难点及学科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的媒体,自主选择,经过刻苦学习,学好本课程也是完全可

食用菌栽培原理

微生物的应用---食用菌栽培 姓名:王凤敏 班级:12级园艺1班 学号:222012325012105

微生物的应用---食用菌栽培 摘要: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 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而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通称蘑菇、菇类。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食用菌不仅味美、营养丰富,常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而且有多种抗病治病的药用保健价值。 关键词:微生物,食用菌,真菌 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通称食用蘑菇。约95%的食用菌属于担子菌纲; 少数属于子囊菌纲。全世界食用菌总共约有500种,中国在80年代中期见于报道的近350种,迄今人工栽培的50种左右。所有食用菌均属异养型生物。依生活方式的不同,食用菌可分为寄生、共生、腐生三种类型。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并兼具食疗价值的食品,食用部分为具有产孢结构的子实体。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鲜重的3~4%或干重的20~40%,介于肉类和蔬菜之间,含氨基酸种类齐全。此外,还有较多的核酸和各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PP(烟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和维生素D元 (麦角甾醇) 等。矿物质的含量亦较丰富,尤其含磷质较多,有利于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的调节; 此外,银耳、木耳、猴头等还兼有多种特定的滋补或医疗用途。广义的食用菌还包括利用发酵作用进行食品加工的丝状真菌和酵母菌。 一我国食用菌发展的现状 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和主要的消费国。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产值仅次于粮、油、果、菜,居第五位。 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平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金针菇、猴头菇、杏鲍菇等,占总产量的80%以上。“回归自然,向往绿色,讲究保健,关注安全”是现代食品消费的新潮流。食用菌作为健康食品,已经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食趣”。 二我国食用菌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食用菌将成为人类开发蛋白质资源的一项重要产业,在人来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凸显。 食用菌是现代生态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中扮演重要角色。 1)、食用菌是高效、优势的产业,发展食用菌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 2)、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食用菌有利于扩大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3)、食用菌是绿色、环保产业,发展食用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4)、食用菌是科技型、节约型产业。发展食用菌有利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生态类型

食用菌基础知识

1、什么是食用菌? 答:食用菌一般是指真菌中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食用的种类。广义的食用菌也包括那些有药用价值或其它经济价值的种类,有时被统称为“大型经济真菌”。 2、食用菌的营养方式有哪几种? 答:像其他真菌一样,根据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方式不同,食用菌可分为腐生性、共生性和寄生性三种。腐生性食用菌能分泌各种胞外酶,将已死亡的有机体加以分解,从中吸取养料,并获得能量;共生性食用菌能与其他生物主要是各种植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共生的真菌提供营养,而真菌则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分泌植物所需的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作为“回报”;寄生性食用菌能寄生于一种植物体上,并单方面获利地吸取寄主植物的营养以维持生活。在自然界中腐生性食用菌占绝大多数,目前人们能进行商品化栽培的各种食用菌都属腐生菌。 3、食用菌生长需要哪些营养? 答:腐生、共生、寄生等不同类型的食用菌,虽然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但为了维持生命活动,都必须吸取和利用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1)、碳源:碳源是食用菌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它不仅是食用菌合成菌体细胞必不可少的原料,而且是其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食用菌栽培中,除葡萄糖、蔗糖外,碳源主要来自各种富含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植物性原料及农副产品,如马铃薯、秸秆、禾草、木屑、甘蔗渣等。 (2)、氮源:氮源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原料,食用菌不能直接利用氮气、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有机氮化物是食用菌良好的氮源,但蛋白质这类高分子氮化物需经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后方可利用,食用菌也可利用氨、铵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化物。一般说来,作为氮源、铵盐的效果常优于硝酸盐。 (3)、无机盐: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营养,其中,磷、钾、硫、钙、镁等元素需要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而铁、钴、锰、锌、硼等元素需要量甚微,称为微量元素。自来水及农副产品中均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通常不必另行添加。 (4)、生长因子: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维生素、核酸、生长激素等,虽需量甚微,但如果缺少,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这类物质在栽培料中一般都含有,一般不必添加。 4、什么叫木腐菌?什么叫草腐菌? 答:生于枯木或活立木的死亡部分,分解吸收其养分,破坏其结构,导致木材腐朽的真菌称为木腐菌。当前人工栽培食用菌中绝大多数,例如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都是木腐菌。生活于已死亡的农作物秸秆等草料上,分解吸收其养分以维持其生存,从而导致秸秆等

食用菌栽培专业技术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平菇、香菇、金针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4、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 二、实验内容 1.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备 2.培养基的灭菌 3. 接种 三、实验原理(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 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孢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四、实验材料 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 (1)食用菌:香菇、平菇。 (2)培养基:PDA培养基斜面。 (3)仪器或其他用具: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 (1)试剂:棉籽壳、麸皮、蔗糖、CaCO3 (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菇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姬菇菌种、茶树菇菌种、台秤、盆子、聚丙烯塑料袋、颈圈、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5.5—9.0)、记号笔、麻绳等 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 (1)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侧培养水分培养料搅拌好后,用于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适合,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在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3)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4)灭菌126 ℃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5)接种栽培袋冷却到25℃左右,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或接种枪夹取所需菌种(1个鸡蛋大小)放入培养料袋的洞中。 (6)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23-25℃培养室,堆放高度三至四层,空气湿度60%-65%,每周翻堆一次,使上下发菌一致,同时挑出污染的栽培袋丢弃,

全空间观测系统.

全空间观测系统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2 全空间观测系统原理 2.1 观测系统概念 观测系统(Geometry),即地震波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的选择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地质条件和采用的工作方法。总的原则是尽量使记录到的地下界面能被连续追踪,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施工简便,经济高效,满足地震勘探对资料品质(信噪比、分辨率等)的基本要求。 根据地震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两种,接收点和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纵测线,接收点和激发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测线叫非纵测线。 2.2 观测系统类型 地震勘探工作方法不同,激发点与接收点或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也多种多样,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划分观测系统的类型。 2.2.1 地面观测系统 地面观测系统即激发点与接收点均布置在地面,主要接收来自地下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探测空间为二维空间。 (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最简单观测是一次连续观测系统,即每个反射点只采集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以连续追踪界面R。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

方便,不受折射波的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缺点:近炮点的几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被追踪界面的观测次数而言,n次覆盖即对界面追踪n 次。例如对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称为二次覆盖,追踪了多次,则为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的具体做法:为了了解界面上R点的情况,不只在O1点激发、在D1点接收,还分别在O2激发、D2接收,O3激发、D3接收等。它们以O1D1的中点M对称地分布。如果界面水平则R点在地面的投影与M点(叫共中心点)重合,并且每次观测到的都是来自R点的反射。R点就叫这些道的公共反射点。这些道组成的道集是R点的共反射点道集。 (3)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所谓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三维地震的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实际上是由非纵观测线系统和纵测线系统组成。 三维地震观测比二维要复杂得多,一般应尽量考虑复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传统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基本上有两类,即路线型和面积型。 1)路线型。特点是所得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一窄条带上的资料。

(完整版)浙江农林大学食用菌复习题与答案

《食用菌生产技术》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菌种:是指能够进一步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2、初生菌丝:是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又称一级菌丝。 3、代料栽培:在食用菌生产中,用农作物秸杆、废料等代替段木进行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栽培形式,如袋料、畦床栽培。 4、无菌操作: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环境、用具中的杂菌彻底杀灭,使之形成无菌的状态,在这种无菌的条件下进行食用菌生产操作称无菌操作。 5、灭菌: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杂菌)的操作。 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按食用菌的生活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__寄生型___、腐生型______、__共生型____,三种类型,大部分食用菌属于腐生型_____。 2、菌种保藏在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_低温____保藏法,保藏温度为0到4_____度。 3、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和性质可能分为_碳源____、__氮源___、无机盐_____、__生长因子___。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要求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对温度要求一般是前_高____后___低__,对湿度、光线、氧气要求一般是前___低__后_高____。 5、在菌种分离过程中多采用_组织分离____法,对菌肉肥厚的子实体多采用__菌内___组织进行分离进行接种; 三、判断题:(每个2分,共16分) 1、一般来说,食用菌是属于耐高温,怕低温的生物。() 2、食用菌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适宜温度相同。() 3、人们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就是指经过人工方法培养的纯菌丝体。()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在黑暗或弱光下均可生长良好,而子实体形成阶段必需有散射光的刺激。() 5、利用紫外线杀菌时在黑暗条件下使用比白天使用杀菌效果好。() 6、鸡腿菇菌丝体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点。() 7、在灭菌的时为防止高温季节培养料发酵变酸无论是常压还是高压灭菌在开始烧火时都应旺火猛攻。() 8、食用菌生产中,只有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四、问答题:(48分) 1、食用菌菌种保藏原理、目的和方法?(8分) 2、试述金针菇的栽培技术要点?(10分) 3、试述堆料、发酵的机理、方法及注意事项?(10分) 4、香菇袋料栽培的主要步骤?(10分) 5、生料栽培平菇在气温较高季节如何进行发菌管理?以防出现杂菌污染?(10分)

食用菌种植项目可研

食用菌种植项目可研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示范项目 2、建设单位: 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建培养房900平方米,培养架3000平方米。购制冷机25台,锅炉1台,灭菌锅4个,接种箱20台,以及装袋机、搅拌机、粉碎机等生产设备。 年产杏鲍茹24万公斤,草茹9万公斤。 5、建设总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20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2.2万元,流动资金投资13.3万元。资金来源渠道为:拟申请财政拔款150万元,建设单位自筹55.50万元。 6、经济效益:投产后年销售收入255万元,年利润78.68万元,缴纳所得税后年净利润52.72万元。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33.37%,财务净现值218.91%(IC=10%),投资回收期3.89年,投资净利润率38.29%。项目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 二、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由于食用菌尤其是食药兼用的菌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低热量的特点,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类和可食性纤维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显的食疗价值。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它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二十一世纪天然、营养、健康的保健食品要求,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食用菌作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4000—10000元人民币,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公斤,而我国仅5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发展潜力很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晋城市发展食用菌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晋城市适合种植食用菌的栽培材料十分丰富。目前大量栽培食用菌的基质主要以富含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农作物副产品为主,如稻草、木屑、玉米秆、玉米芯、甘蔗叶、甘蔗渣等,作为糖业大省的广西每年生产的甘蔗渣多达60万吨,而且还有大量的其他经济植物副产品(茎、叶、荚、壳)和加工下脚料(渣、饼)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二是广西气候条件好,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6℃-23℃,高、中、低温型食用菌品种都能种植。目前,我区栽培食用菌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常见的香菇、木耳、双孢蘑菇、平菇等,数量不到10种,栽培季节也主要集中在秋、冬季,高温季节栽培的品种更加少,难以做到常年均衡供应。 工厂化周年栽培食用菌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技术,其特点为工厂化周年生产,实行环境控制智能化,生产操作自动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周年生产使周年供应成为可能,尤其是反季节生产,使人们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菇类食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杏鲍菇不但营养丰富,味如杏仁及鲍鱼,而且产量较高。一般纯棉籽皮或棉籽皮与木屑混合料,生物效率可达80%左右。杏鲍菇属低温性品种,出菇温度为13—18℃。该品种在国内外市场极为畅销,目前盐渍菇8000元/吨。如进行工厂化生产,周年供货,鲜菇价格在10000元/吨左右。 草菇肉质肥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因受常规栽培方法和技术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置 1.地震测线 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 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 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 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 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观测系统的定义 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 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 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 12345678910 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 1. 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O 1 O 2 O 3 O 4 O 5 测线 P90图6.3-29b 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 P90图6.3-29d 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定义 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 M (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 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食用菌栽培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食用菌栽培技术复习题及答 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食用菌生产技术》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菌种: 2、初生菌丝: 3、代料栽培: 4、无菌操作: 5、灭菌: 二、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按食用菌的生活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大部分食用菌属于_____。 2、菌种保藏在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_____保藏法,保藏温度为_____度。 3、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作用和性质可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要求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对温度要求一般是前_____后_____,对湿度、光线、氧气要求一般是前_____后_____。 5、在菌种分离过程中多采用_____法,对菌肉肥厚的子实体多采用_____组织进行分离进行接种; 三、判断题:(每个2分,共16分) 1、一般来说,食用菌是属于耐高温,怕低温的生物。() 2、食用菌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适宜温度相同。() 3、人们通常所指的菌种,实际上就是指经过人工方法培养的纯菌丝体。() 4、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阶段在黑暗或弱光下均可生长良好,而子实体形成阶段必需有散射光的刺激。() 5、利用紫外线杀菌时在黑暗条件下使用比白天使用杀菌效果好。() 6、鸡腿菇菌丝体具有不覆土不出菇的特点。() 7、在灭菌的时为防止高温季节培养料发酵变酸无论是常压还是高压灭菌在开始烧火时都应旺火猛攻。() 8、食用菌生产中,只有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四、问答题:(48分) 1、食用菌菌种保藏原理、目的和方法( 8分) 2、试述金针菇的栽培技术要点( 10分) 3、试述堆料、发酵的机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10分) 4、香菇袋料栽培的主要步骤( 10分) 5、生料栽培平菇在气温较高季节如何进行发菌管理以防出现杂菌污染(10分)

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进“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根据《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有关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是全面落实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是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建成国土资源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运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60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84家,基本覆盖了土地科学与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基础地质与勘查技

术、矿产资源与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几大领域。创新平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先进仪器设备,形成了一流的科技创新硬件条件,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任务,产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支撑、引领国土资源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创新平台布局结构不合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尤其在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做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统筹规划、系统布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形成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动态调整、协同发展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升级。 建设目标: ----着力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国家规划布局精

食用菌教学计划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食用菌产业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有记载的不少于850种,著名的有1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已超过60种,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0种左右,除了已商业性栽培的常见菇类,如平菇、香菇、金针菇、滑菇、银耳、黑木耳、猴头菇等的生产得到巩固外,各种新开发或新引进的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真姬菇、杏鲍菇、灵芝、阿魏菇、白灵菇、茶薪菇、杨树菇、大球盖菇等也引起各地菇农的重视,成为继常见品种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栽培品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地完善成熟,我县的下岗职工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次培训的人员大多是有一定食用菌基础的职工,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广大下岗职工快速脱贫致富,推动我县食用菌事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选用教材是黄毅教授38年的研究成果,全书讲述了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知识,讲解了食用菌类的基础知识、制种方法,详尽地讲述了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滑菇、黑

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蘑、灵芝及竹荪等15种商业性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步骤、操作要点,以及食用菌的保鲜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 教材内容主要分基础篇、制种篇、栽培篇、保鲜与加工篇、病虫害防治篇,共计九章,73节。具体包括:绪论、第一章大型真菌的形态与发育;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消毒灭菌;第四章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第五章菌种培养基的制备;第六章灭菌与消毒;第七章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第八章香菇栽培;第九章蘑菇栽培;第十章 平菇栽培;第十一章秀珍菇栽培;第十二章金针菇栽培;第十三章杏鲍菇栽培;第十四章白灵菇栽培;第十五章茶薪菇栽培;第十六章滑菇栽培;第十七章黑木耳栽培;第十八章银耳栽培;第十九章草菇栽培;第二十章鸡腿蘑栽培;第二十一章灵芝栽培;第二十二章竹荪栽培;保鲜与加工篇第二十三章食用菌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篇第二十四章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 教材重点主要有:掌握常规、特殊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掌握消毒、灭菌技术;熟练掌握接种技术;掌握菌种培养的条件;掌握菌种质量鉴定与保藏的主要方法;掌握常规和一些稀特菌类的栽培技能;掌握一定的食用菌加工方法。 教材难点有:菌种类型、制种设备与菌种场布局;灭菌与消毒;菌种的分离、提纯、扩大、培养与保存;香菇、蘑菇、秀珍菇、金针

食用菌栽培学复习资料

《食用菌栽培》复习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 食用菌:一切可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食用菌具有食用、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降解农作物的下脚料,转变成美味的蛋白质,具有变废为宝、促进良性生态循环的功能。。 菌种:指来源于单一的菌体,在形态、生理、遗传上一致,并能体现该种特性的菌丝培养物。(或:人工培育的,在一定基质上的,用以扩大繁殖的,纯的菌丝体) 孢子:真菌的繁殖单位,功能如同植物种子。有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类。 子实体:子实体是高等真菌的产孢结构,由已组织化了的菌丝体组成。子实体是人们食用的部分。 生活史:食用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经菌丝体到第二代孢子的整个发育过程。 低温型品系:在低温下形成原基和产生子实体的品系,如金针菇等。 中温型品系:在中温下(常温15~27℃)形成原基和形成子实体的品系。 高温型品系:在高温下(常指25~30℃)形成原基和生长子实体的品系。 生物学效率:又称生物转化率,指食用菌的鲜重同产出该产量鲜菇(耳)所用培养料干料的重量百分比。或生物转化率%=(食用菌的鲜重/所用培养料干料重量)% 同宗配合:在高等真菌的发育中,同一菌丝细胞通过自体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又称自交可孕,如草菇。它相当于刚等植物的“雌雄同株”的性配现象。 异宗结合:由不同的孢子萌发的菌丝结合而产生有性孢子的现象,称异宗结合。如: 组织分离法:是指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核或菌索上取一部分组织,使其在培养基上萌发而获得食用菌纯菌丝体的方法。 质配:两条可亲和的即可互相交配的单核菌丝,在接触细胞壁发生溶解,使两性的细胞原生质(包括细胞核)进行融合,但不进行核配的性行为。次生菌丝体就是由初生菌丝细胞质配后形成的。 核配:性细胞的细胞核的结合过程。核配通常发生在特殊的细胞(担子或子囊细胞)中。 原基:子实体的原始体,是菌丝体发育到生殖阶段所形成的胚胎组织。原基进一步发育,即成为子实体。 减数分裂: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其中的一次细胞分裂使染色体减半。 常压灭菌:即在一个蒸汽压力下(温度为100℃)的灭菌法。常压灭菌时间一般为8-10h.。高压灭菌:在0.1mpa 的压力下,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1.5h. 巴氏灭菌:采用培养料的发酵,使料温加热到62℃-70℃的温度,30分钟后,便可杀死不耐高温的微生物营养细胞的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创的,故名巴氏灭菌法。)在双胞蘑菇栽培中,该法多用于堆肥的后发酵(或称二次发酵,室内发酵)上,以达到消灭病虫害,改善理化状态和提高堆肥营养利用率的目的。 锁状联合:担子菌的双核细胞进行特殊分裂而在菌丝上出现的一种锁状结构。 木腐菌:引起木材腐熟的真菌。很多食用菌,如银耳目的银耳和木耳,伞菌目的香菇和侧耳,多孔菌目的猴头和灰树花等均属木腐菌 变温结实性:子实体分化必须要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刺激才能完成的食用菌种类,称~。温差幅度越大越好,一般在8~10℃。如香菇、平菇等。 恒温结实性:具有保持恒温形成子实体的结实习性,这类食用菌称~。 液体菌种:食用菌经深层发酵培养出来的大量菌丝球用来作繁殖的材料就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