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 .1

1 .1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它对一个国

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无论从世界范围内来

看,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直存在,而且在

某些特定的区域内这种不平衡的程度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自从亚当·斯密

(1776)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提出了一个问

题(为什么一些国家的经济比另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为成功?)之后,各国相

关领域的学者们对类似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上个世纪的诺贝尔

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卢卡斯(1998)也曾指出:“当你一旦开始关注有关经

济增长的问题,就很难对其他问题再产生兴趣”。毫无疑问,在当前世界经济一

体化程度和趋势越来越深的大背景下,各国学者们对区域经济增长问题将在不同

方面、各个角度将持续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讲,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

升级和相关制度的口益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以上这些要素

都达到一个较高、合理的水平,这其中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最为关

键的基础。最近一个世纪,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物质基础的相对贫

乏并不能必然阻碍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二战之后口本的经济发展历史是最为

典型的例子),而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该地区内物质资

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_54

认为,相对经济增长中的其他要素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价值,进而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索洛(19_56对美国1909-1949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在美国人均产出的增量中,其中有12.1_5%来

自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①。Schultz (1961)通过对美国国内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是美国经济的增长幅度

超过了投入要素(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②。Romer C 1986

Lucas C 198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

而且人力资本程度的提升表现出较强的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形成和使用效

率提升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学者的己有研

究成果和观点都表明:在物资资本不是较为稀缺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综合水平

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还处于一种分布不均衡、质量不高的非合理

化状态,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的局面(与地区经济发展

相匹配高端人才与相关技术类专业人才在中西部地区较为紧缺,一般性人才供给

过剩),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劳动力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低下与人力资源的培训、

管理水平十分落后的反差,从而产生了我国人力资本分布不均衡、总体数量较大

的尴尬局面。又由于资本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逐利性,作为各类资本中最为关键

的人力资本来讲这一特征也体现的较为明显,从实际情况来看,人力资本会向经

济较为发达、增长较快的区域集聚,这也正是导致我国人才流动“孔雀东南飞”

现象的主要原因。马太效应这一管理学定律在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体

现的淋漓尽致,这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

大,正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具体见表1. 1) 表1. 1我国不同地区2000-2011年省际平均GDP增长情况(亿元)

┌──┬────┬────┬────┬────┬────┐

│年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全国│

├──┼────┼────┼────┼────┼────┤

│2000│5102.05 │3247.77 │3298.50 │1503.38 │3596.00 │

│2001│5636.01 │3542.20 │3588.53 │1646.34 │3949.17 │

│2002│6279.01 │3797.97 │3860.37 │1818.83 │4346.42 │

│2003│7696.49 │4240.67 │4311.82 │2137.02 │5150.56 │

│2004│9282.27 │4848.20 │5269.40 │2580.28 │6198.77 │

│2005│10993.46│5664.20 │6205.05 │3030.52 │7314.56 │

│2006│12832.81│6563.60 │7161.60 │3564.07 │8525.68 │

│2007│15402.97│7851.00 │8828.52 │4440.10 │10347.96│

│2008│18041.66│9469.70 │10673.42│5459.35 │12330.34│

│2009│19667.44│10359.40│11762.93│6048.37 │13513.42│

│2010│23203.07│12497.83│14351.57│7354.64 │16167.94│

│2011│27135.48│15125.83│17412.32│9057.19 │19290.20│

└──┴────┴────┴────┴────┴────┘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把我国划分四大地区,这四大地区分别是:东部地区

(考虑到东北地区的特殊性,把其从东部地区剔除)、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

部地区,这些地区所包含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具体情况如下:东部地区包括

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和海南10个省及直

辖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宁

夏、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四川、重庆和内蒙古11个省及直辖市;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和江西6个省。从图1. 1可以看出,

虽然从2000-2011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省际平均GDP都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的差距表现出一种逐年增大的趋势,而这种趋

势似乎又很难逆转,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

年的1854. 2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09. 65亿元;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1803. 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23. 16亿元;我

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3598. 67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18078. 29亿元;我国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

1744. 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068. 64亿元;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省际平

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1795. 1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355. 13亿元;我国中部

地区与东北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50. 7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

2286. 48亿元。我国平均水平与西部地区的省际平均GDP差值由2000年的2092. 61

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233. O1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和中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的高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少潜在问题和弊端开始口

益显现和突出,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关注我国经济增长总量的同时,

也开始更加关注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在本文中笔者将致力于系统的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包

括:人力资本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对构成人力资本存量的

诸多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好是坏、程度孰强孰弱、我国历年人力资本对

于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情况以及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

高低等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够为后续各界人士对与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的

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与决策借鉴。

1. 1. 2研究意义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几乎是所有国家

或地区追求的最终目标,而衡量国家富强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则是该国家或地区经

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众所周知,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本、

劳动力、制度、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等。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是

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资金、机器和设备等)、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是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资本进

一步丰富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构成人力资本的诸多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其差异得到了更为合

理的解释。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增长问题的影响,其研究意义可

以分为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理论意义方面,丰富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目前,绝大部分的

国内外学者是以内生增长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

础,利用相关的经济计量模型和时间序列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和定量

分析,在该研究过程中,一些学者侧重研究人力资本存量、教育投资对全要素生

产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和政府教育支出的地区间差异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也有一些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及其分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有一些

学者直接考察作为教育投资产品的人力资本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

说,这些现有成果为后续对该类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从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确实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

进作用。但是,对于人力资本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对构成人力

资本存量的诸多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好是坏、程度孰强孰弱、人力资本

结构的不同是否是引起区域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

一致性的结论,笔者对于上述这些与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的问题通过系

统的分析与论证给出了自己的研究结论,从而丰富了现有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的理论研究成果。

实践意义方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

济持续高速增长,物质资本与财富不断积累和增加,但是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

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提升幅度还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

国的人力资本综合水平还处于一种发展失衡、结构短缺和质量一般的非合理化状

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潜能与作用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当前,我国正处于

全面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段,在

我国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正

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人力资本质量及结构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研究优

化构成人力资本诸多要素的相关对策,不仅关系到我国国内的经济优化升级与结构转型是否可以顺利完成,也影响到国内经济是否得以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因此,不仅要考虑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更要注意调整和优化我国中部和西

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强调人力资本在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力

资本的空间溢出效应。笔者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研究人力资本

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与意义。.2研究目的与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和质量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

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潜能与作

用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梳

理和总结,并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和相关计量模型对人力资本

与我国总体及四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得出了相

关结论,其研究目的旨在考察以下主要问题:人力资本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

显著的影响;构成人力资本存量的诸多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

负面的、程度孰强孰弱;我国历年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情况如何以

及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各类型人力资本综合投资效率的比较分析等。第2章文献研究综述

本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梳理了关于人力资本理论方面国内外学

者的己有研究成果(包括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现代人力资本思想和当代人力资

本思想等),且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是关于经济增长理论方

面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的回顾(包括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思想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在本章的最后笔者归纳和总结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

为后续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1

2. 1 .1

人力资本理论

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

1、威廉·配第的人力资本思想

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与当时众多经济学家的

“初级人力资本思想”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早期西

方经济学家的相关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但这些学者的著作

里仍然不时的闪现着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己经开始,

尽管在那时人力资本的概念与内涵并没有被清晰而明确的表达出来。英国的古典

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是当时较早具有人力资本思想萌芽的经济学家之一,他

于1664年在其著作《赋税论》中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的论断,

虽然这时威廉·配第没有直接提出“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但是威廉·配第提出

了著名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观点,并且通过劳动价值论的

分析对劳动者通过投入劳动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给予高度认可与肯定①。威廉·配

第指出,劳动是人的经济价值的体现,同时他还认为由于不同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导致不同劳动者所体现出来的劳动能力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观点

在实际上己经承认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历史上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人们最初仅把人的能

力视为天生的享赋,例如:哲学家柏拉图指出,人们生来就具有某种才能。经济

学家之中最早开始对人力资本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论述的是亚当·斯密,他

的主要观点概括如下:第一,斯密不同意柏拉图的说法,他指出,“最不相同的人

物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普通的街头搬运夫之间的差异,似乎不是

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所产生的①。”在受到特定的教育和培训之

前,所有人的才能与智力是大致差不多的,个人能力的大小主要是其后天开发和

实践的产物。第二,个人对相关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将会在未来产生高收益

的投资,亚当·斯密指出,可以将这种支出当作一种固定资本,因为人们不接受

教育与培训只能从事普通工作、获得一般的收入,而人们接受教育和培训之后从

事工作则可以更好的提升个人价值和创造更好的收入与利润。第三,亚当·斯密

提出了教育的“社区效应”。一个社区中的成员,如果得到了有价值的培训与教

育,那么由于社区成员有着类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此他们之间可以就该

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就会是得其他社区成员也有可能由于接受该教

育或培训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第四,亚当·斯密指出,有必要进行强制性的基础

教育。毫无疑问,普及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为了防

止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带来的大部分以劳动为生的人的理解力和其他才能的

“退化”,国家的领导者统治者必须让他们在少年时期就学会读、写和算,使那

些准备从事“最低级职业”的人在受雇以前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会它们,国家要鼓

励、甚至是强迫全体人民必须获得这些最基础的教育。

3、约翰·穆勒的人力资本思想

约翰·穆勒是早期研究“人力资本”问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观点有一些和

亚当·斯密类似,关于人力资本问题起主要观点归纳如下:第一,穆勒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有所成就,且这个孩子不是生来就记忆力特别

好、理解能力非常强或者精力体力十分旺盛,他的享赋很平常,他所能够做到的,

其他智力、体力一般的孩子也能够做到,那么他所获得的成就最主要的应该归功

于其家庭对他的早期教育,是家庭的合理教育让他获得了相对与其他孩子的竞争

优势。第二,穆勒认为,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工

人学习相关技能是有利于起生产水平的提高。他认为工人智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

提高其劳动效率,只要能够把那些用手工作的工人训练成用脑工作,必然会增加

起所在工厂的总体生产力水平,因此,花费在学习相关技能上的投入应该是被看

作生产性的,其在本质上来说是有利于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的。第三,穆勒指出,

国家必须承担和支持兴办基础教育的责任,“政府只需提出要求每个儿童都受到

良好教育,并不必自己费心费力去兴办该教育”①。因为,国内一般不会缺乏有

、有资质的相关教育界人士,

够支付贫困家庭子女的助学金

只要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实施强制基础教育

以保证办学能够得到相应收益,那么国内良

好的教育就会被兴办起来。第四,穆勒指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财富的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从从灾难中很

快的恢复过来?答案是:该国的劳动人口在灾难时并未被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由

于其所掌握的知识与相应技能依然存在、该国土地也并未受到较大破坏以及较坚

固的房屋依旧可以很好的利用,这样一来该国就拥有了可以生产出以往产品的全

部基本条件。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人力资本思想

马歇尔在其分配理论中对有关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主要观点

概括归纳如下:第一,马歇尔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所承载的知识财富的重要性

要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在实用工具与科学艺术中所包含的思想都是世代相传的最

核心的人类财富和遗产。如果一个国家的物质财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知识

财富却被保留了下来,那么这个国家的物质财富则会很迅速的恢复到初始状态。

但是,如果知识财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则该国家的物质财富将会逐渐丧失,且该国家就

很有可能回到贫困状态。第二,马歇尔认为个人对教育和培训的支出

是一种投资。他说:“导致某人和其父亲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培养他成为一个管理者、

自由职业者或者技术工人的原因,和把资本与劳动投于建立和购买厂房、机器或

者相关设备的原因是相同的。当继续追加投资无利可图或者产生负效应时,该资

本和劳动的投资就自然而然的停止”①。第三,马歇尔指出,个人很难承担相应

教育和培训的全部支出,政府机构和企业家应该承担对个人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

任,因为这将会使得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

_5、卡尔·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

马克思在有关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论述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力资本的相

关思想,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第一,马克思指出,所谓劳动能力或劳动力是指

存在于劳动者身上并在生产中能够体现和使用的智力及体力的总和。又由于生产

特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该商品的价值,同理可得维持某特定劳动力

占有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决定了该劳动力的价值或待遇。而劳动力创造

出的价值要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劳动本身恰恰是两种

价值的来源。第二,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决定了其劳动效率的

高低,而特定劳动者接受的教育和培训越多,其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就越高,创造

的价值就越大。第三,马克思认为教育对产出增长的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且人

力资本和劳动者收入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他说: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是

有一定区别的,较为复杂的工作一天所创造的价值量通常数倍于简单劳动带来的

价值量。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劳动力相对于简单劳动力通常需要花更多的

教育和培训费用,因此从事复杂工作的劳动力身上便凝结了更多的人力资本,从

而其报酬相对于简单劳动者要高很多,而培训之后的复杂劳动带来的价值自然高

于简单劳动带来的价值。

综上所述,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

立了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

第二,教育和培训对劳动者的劳动力水平增长的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来自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自身所投入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支出对提升人力资本有着不可替代

的主要作用。第三,一个国家和社会所承载的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财富的重要性

要远远大于物质财富,在实用工具与科学艺术中所包含的思想都是世代相传的最

核心的人类财富和遗产。第四,个人对教育和培训的支出是一种投资,且个人对

相关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将会在未来产生高收益的投资,但是,个人很难承

担相应教育和培训的全部指出,因此,政府机构和企业家应该承担对个人进行教

育和培训的责任,该行为将会使得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总体来看,

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

论没有突破伦理上、哲学上的对人身上所蕴含价值的认识,而且对人力资本涵义

的理解也相对比较片面,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精确分析

框架。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1、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开始进一步兴起,舒尔茨在1960年

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相应著作。他在美国经济年会上发表

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之后,人力资本才被从一般劳动的范畴中分离

出来,并且以此为标志才确立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而学者们对于人力资本之于

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才逐渐达成共识。舒尔茨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第一,舒尔茨指出,资本并不一直都是有形的

和物质的,资本完全也可以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进而形成“人力资本”并增加特

定国家的资本存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包括:家庭和个人的迁移投资、父母

照看并教育子女的时间成本投资、社会医疗福利保健投资、学校的正规教育投资

和企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投资。第二,舒尔茨从劳动力要素的角度切入,探讨了

人力资本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加大对人力

资本的投入与支出才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所在。他明确指出了人力资本才

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他不仅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而且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第三,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国内数据

的实证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是美

国经济的增长幅度超过了投入要素(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

第四,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人口质量的

主要方式和基本手段是教育,从这一点上看对教育的投资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

资。与此同时,舒尔茨还指出通过增加对教育的公共投资以及鼓励其他形式的人

力资本投资能够在降低社会贫富差距的同时增加社会总福利。由此可见,对欠发

达地区最有效的帮助就是提升其人力资本质量。因此,不应该把对人力资本的投

入和支出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是要把其等同于一种投资,且这种投资的所产生

的价值要远大于其他投资所产生的价值。

2、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思想

为了弥补舒尔茨仅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的不足,贝克尔从微观角度把收

入分配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瑞典皇家

科学院在评价贝克尔的贡献时指出:“其最大贡献在于构造了这项理论的微观经济

基础,并使之数学化。他把人力资本观点发展成为确定劳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

将人力资本理论变为现代经济学中经验运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贝克尔从微观角

度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观点概括如下:第一,贝克尔

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和特性等相关问题,他

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进行投资而形成的一种特定资本,它不仅包括技

能、才干和知识,而且还包括健康、寿命和时间等要素,这其中用来提升劳动者

的素质和技能并增加其收入的投资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第二,贝克

尔认为,劳动收入应该被视为一种历史投资的红利(或者称之为一种资本积累),

劳动者在过去时间的培训支出、时间分配、劳动效率以及对工作的热爱程度都可

以用以加强该劳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他们的理性行为使得这种投资达到了

边际收益率与资金的机会成本相等(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概念),从而也解释

了为什么有些劳动者相对于其他劳动者在相同的职业中获得了更高的收益的疑

问。3、名塞尔的人力资本思想

名塞尔建立了被后来众多学者广为采用的“人力资本收入模型”,他对人力

资本理论的研究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分支,其主要观点概括如

下:名塞尔指出,任何人都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时刻做出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本

投资决策①。那些选择进行较多人力资本投资的工人们在年轻时用于其他方面的

支出较少,而在年老时这种早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将会逐渐的显露出来(这

实质上是一种选择,选择之一是投资较大的倾斜的经历一一收入曲线,选择之二

是人力资本投资较少的平坦的经历一一收入曲线)。假定一个人完成学业之后有

许多可能的投资机会。如果不做任何进一步投资的话,经历一一收入曲线的形状

就相对平缓。经历一一收入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而且这个曲线的截距随投资量

而递减。有的人投资较少,有增速相对平缓的经历一一收入曲线,另一些人则投

资很多,有斜率较高的经历一一收入曲线。即使那样,如果收益率与投资强度相

互独立,两者择一的路径将在追赶点相交。这个模型具有一个突出的经验性预测,

即一组具有相同正规学校教育水平和毕业后不同的投资水平的人中,个人之间的

收入差异应随着经历而减少,直到追赶点,尔后开始增大。这样,明塞尔便把教

育或人力资本投资差别与个人收入分配差别联系起来,从而便把人力资本的概念

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方法正式引入收入分配之中。

3、其他学者的人力资本思想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1954)认为,相对经济增长中的其他要素资

源,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价值,进而会带动

区域经济发展。索洛(1956 )对美国1909-194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后指

出,在美国人均产出的增量中,其中有12. 15%来自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宇泽弘

文(1965)也指出,人力资本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②,后续

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上述观点。综上所述,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

力资本投资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客观、合理的界定,指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包

括:家庭和个人的迁移投资、父母照看并教育子女的时间成本投资、社会医疗福

利保健投资、学校的正规教育投资和企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投资等。第二,确立

了人力资本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加大对人

力资本的投入与支出才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所在。第三,把对教育或人力

资本投资差别与个人收入分配差别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人力资本的概念与人力资

本投资的方法正式引入收入分配理论之中。第四,依然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人力资

本提升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提高人

口质量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手段是教育和培训。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人力资本的理

论的发展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而且也促进了经收入分配理论和

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局限,

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一般问题

的研究上,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依然主要集中于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对于其

他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的研究几乎很少能够涉及到,并没有意识到“干中学”

等方式也是人力资本积累与提升的主要手段,且忽视了社会制度、环境和经济等

相关因素对人力资本提升的影响与限制。2. 1 .3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很多学者尝试这在该

经济增长模型之中逐渐加入与人力资本相关的诸多变量指标来进行相应的研究

与分析,该情况的出现标志着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进入当代阶段,在当代众多

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当中贡献相对比较大的代表人物是丹尼森、罗默和卢卡

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把人力资本理论扩展到更广泛的研究领

域,他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具体情况如下: benison 198_5指出,在1948-1984年期间,美国经济增长的66%来自包括科

技和教育的技术进步因素①。Romer(1986 ) } Lucas C 198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

知识积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且人力资本程度的提升表现出较强

的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形成和使用效率提升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用。Nelson (1966)}2}, Romer (1990)}3}, Grossman (1991)}4}, Aghion⑤等(1992)在内生增

长理论中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确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Spiegel (1994),

Barro (1995)}G}} Klenow (2000)}'}} Torge M iddendorf, Essen (2006)和Jonas L jungberg

等((2009)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不可或

缺的重要角色。Belton F leishe:等(2009)把我国划分为西部、内地、东北和沿海四

个区域,来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⑧,在使用CCEP (Common

Correlated Effects Pooled)计量方法研究这四个区域内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各区

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Thomas( 2011)通过对跨国界、跨

区域的数据比较研究发现,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

动力。

综上所述,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确认人力资本投资和知

识积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而且人力资本程度的提升表现出较强的

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形成和使用效率提升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在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人力资

本是作为外生变量,且没有建立定量模型。第二,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开始进行

跨国界、跨区域的数据比较研究(例如把我国划分为西部、内地、东北和沿海四

个区域,来比较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以考察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机器原因。第三,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和“内

在效应”。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人力资本的理论的发展更为深入和广泛,但众多

学者关于人力资本的测度和计量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大的突破,且对于相关问题

的研究仍然存在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

第3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

自从上个世纪}o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理论口益完善,人力资本理论也

随之得到发展,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内生变量)被越来越多的经

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引入到相关理论模型中,并展开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问

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

要贡献,该情况的发生也有力的证明了人力资本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之一。但由于现有的研究存在着学者们的研究角度有所差异、对人力资本的界定

和测量各不相同以及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解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到目前

为止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的研究还较为凌乱和分散,尚未形成完善

的、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的理论分析框架。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在第二章文献综述

中对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理论进行

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本章将进一步探析人力资本对经济

增长影的理论框架,以期为本文后续的相关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提供充分而又合

理的理论支持。

3. 1相关概念界定

3.1.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最初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大约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随着经济理论

的发展,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但由于不同学者对人力资

本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第一个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人是美国学者Walsh,他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

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观》中指出,人力资本是和物质资本相对应的(也是一种资

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且这种表现出

来的能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人力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到了上

个世纪六十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在其相关研究中提出了更为明晰的人力资本的概念,Schultz (1960 )指出,资本并不一直都是有形的和物质的,

资本完全也可以体现在劳动者身上,进而形成“人力资本”并增加特定国家的资

本存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包括:家庭和个人的迁移投资、父母照看并教育

子女的时间成本投资、社会医疗福利保健投资、学校的正规教育投资和企业对在

职员工的培训投资o Thurow C 1970 )指出,所谓人力资本应该包括劳动者自身的

才能、生产技术和知识①。Maita(1976)认为,人力资本指的是某特定地区范围内

居民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应该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持续

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首创精神、兴趣、态度和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推动经济增

长的“人的质量因素”。becker (1987)指出,所谓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进行投

资而形成的一种特定资本,它不仅包括技能、才干和知识,而且还应该包括健康、

寿命和时间等要素,这其中凡是用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增加其收入的投

资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OECD ( 2006)认为,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人

具有的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各种特质的综合水平。OECD

认为人力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的储备、投资以及回收三个不同的维度,而对人力资

本的界定也应该从这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对人力资本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

研究,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李忠民(1999)以人力资本的特

点和效用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所谓人力资本是凝聚在人体内、可以“物化于”商

品和服务并增加商品、服务的效用以及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②。王金营(2001)指

出,所谓“个体人力资本”是指通过相关投资而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能力

和健康等要素,且其可以“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并增加商品、服务的效用以及以

此获取收益的价值。对于特定区域的人力资本是指该特定区域内的每个人所拥有

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要素的总体水平,且其并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

加其产出的价值③。廖泉文等(2002)指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对应,是人所

具有的且能够服务于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结构和相关经验等价值的总。李红霞等(2002)指出,将人力资本看成是人的能力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

人力资本应该是劳动者的“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体现②。姚宝刚(2004)

①,

和性

指出,所谓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的身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

以及健康等要素的质量水平之和③。俞荣建(2005)则认为个人生而具有的享赋也

隶属于人力资本范畴,可以将这种享赋内生于人力资本之中④。夏光(2008)指

出,人力资本是指一种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需要激励才能发挥出来的、通过一定投

资活动才能获得的、具有增值潜力的能够带来未来预期收益的无形资源⑤。雷鹏(2011)指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者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其共同之处是当前

支出或投资会在未来产生预期收益,但两者也有异质性,即“人”和“物”是两个

不同的范畴⑥。

通过前文的梳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出发点是知

识、技能和健康等几个方面,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能够在

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人的产出能力。(这其中M aita的观点较为独特,他认

为除了“知识、技能和健康”之外,人力资本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持续工作能

力、应变能力、首创精神、兴趣、态度和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人

的质量因素”。)在本文中,笔者综合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研究的需

要给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如下:所谓个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力身上的

知识、技能、健康和以为思维模式为主的其他素质的质量水平的综合体现,该总

体质量水平与劳动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能力高度相关。在该界定的基

础上,特定区域的人力资本是指该区域内的所有个体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由上

述定义可知,所谓人力资本存量指的是某地区在某特定时点的上所有区域内个体

人力资本的质量水平的总和。3. 1 .2

人力资本投资

由上述定义可知,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指的是为了提升劳动者个人的知识、技

能、健康和其他素质的质量水平而进行了相关投入和支出,它能够带来人力资本

存量的增加,进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凡是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的知识、

技能、健康和素质等的支出都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范畴。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

来主要源于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等,以上四种人力资本投

资的具体情况如下:

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将会在未来产生高收益的投资,亚当·斯密指出,

可以将这种支出当作一种固定资本,因为人们不接受教育与培训只能从事普通工

作、获得一般的收入,而人们接受层次更高的教育之后再去从事工作则很有可能

可以更好的提升个人价值和创造更好的收入与利润。教育投资是劳动者个人为获

得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而付出的成本,如系统地接受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都需

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些费用总和就是劳动者个人的教育总投资成本。可以说,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最基本要

素。

穆勒指出,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工人学习相关技

能是有利于起生产水平的提高。他认为工人“智力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其劳动

效率,只要能够把那些用手工作的工人训练成“用脑”工作,必然会增加其所在

工厂的总体生产力水平,因此,花费在学习相关技能上的投入应该是被看作生产

性的,其在本质上来说是有利于提升产品生产效率的。在职培训①投资是目前人

力资本投资当中的一种主要的投资方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在职培训相对于正

规教育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在职培训己经得到企业各级管理者

的充分认可和重视。但是由于劳动者个人很难承担相应教育和培训的全部支出,

因此,政府机构和企业家应该承担对个人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因为这将会使

得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特定地区的医疗卫生条

件和保健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不仅可以提高该地区居民的平均寿命(寿命增加会

使得该地区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投入),而且区域内良好的卫生保健条件还能够降

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以及改善劳动者的精力和体力,从而扩大劳

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产出水平。因此,在劳动者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健康投资

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供给,而且同时还能够增加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效

率,从而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舒尔茨(1960指出,“经济增长要求工人经常进行国内迁移以适应就业机

会的不断变化。”迁移投资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经济增长的角

度来看人力资本的迁移和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增长,在某特定地

区之外必然也会出现一些适合本地区劳动者的工作机会,如果其他地区所提供的

职位、薪水或工作前景所带来的收益大于该特定地区劳动者从本地迁移到其它地

区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就有可能发生人力资本的迁移与流动。由此可见,劳动

者合理迁移是劳动者寻找发挥最佳劳动力效率条件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加迁入地

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也能够提升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质量水平。

3 .1 .3

人力资本分类

由前文对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由诸多

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健康和思维模式等)共同作用、综合构成的,这就带出

了一个问题:由于人力资本的诸多构成要素的比例不同而导致不同劳动力身上所

体现的人力资本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本进行进一步的分

类。舒尔茨(1975)梳理和总结了五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人的能力,包括学习力、创

造力、完成工作的能力、文体娱乐能力和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舒尔茨的研究虽

然没有直接将人力资本进行分类,但是却为后来学者对人力资本进行相关分类提

供了一种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依据。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人力资本的划分方法很多,

笔者将其简要归纳如下:第一,根据生产力形态分类,丁栋虹(1999)根据人力资

本生产力形态把人力资本区分为“同质型”人力资本和“异质型”人力资本,他认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存

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异质型人力资本是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与之相反,同质型人力资本是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

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不求“上进”的一般员工)①。第二,根据人力资本投资

的方式分类,王金营(2001)按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将其区分为教育人力资本和非

教育人力资本两类②。教育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该类型的

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他类型人力资本的生产力水平。非教育人力

资本是通过其他间接方式所积累和形成的人力资本,它主要包括通过“干中学”

形成的经验人力资本、通过医疗和保健投资形成的健康人力资本以及通过就业迁

移投资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增值等。第三,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分类,魏建中等(2004)

指出,可以把人力资本分为社会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本和个体人力资本三个层

次③。其中:社会人力资本的载体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个体劳动者共同组成的

一个整体;企业人力资本的载体包括企业家、核心技术人员以及企业中的其他人

员等所有员工;个体人力资本的载体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劳动者。第四,

根据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分类,夏光(2008)在名塞尔等人的分类基础上对普通人力

资本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并提出“行业人力资本”的概念④。所谓行业人力资本

指的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特定的关于本行业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人力资

本只能局限在本行业范围内,对其它行业则毫无价值。第五,根据人力资本在生

产中的角色不同分类,古典经济学家Say Jean Baptiste(让·巴蒂斯特·庐房夕

根据劳动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同角色把人力资本分为三类:企业管理者的复

合型人力资本、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人力资本以及普通劳动者的一般性人力资

本。马歇尔把劳动者的能力分为“特殊能力”(劳动者的体力与熟练程度)和“通

用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责任力等通用的能力)两种。卢卡斯认为人力

资本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体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以及特殊知识的专业化人力

资本;第二类是整个社会共有的一般知识形式的人力资本。国内学者魏奋子等(2000)①、胡静林(2001)2'、王进等(2002)3'、王秀丽等(2006)④和孔宪香(2009)

③根据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角色不同对人力资本的分类大致相同,他们把人力资

本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

和一般型人力资本。第六,根据个体人力资本就业类型不同分类,陶小龙(2011)

@根据我国人力资本就业产业类型的差异,把人力资本划分为第一产业人力资本、

第二产业人力资本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根据我国人力资本工作单位性质的差

异,把人力资本分为医疗单位人力资本、教育单位人力资本、科研单位人力资本、

企业人力资本以及政府人力资本。

笔者在综合考虑上述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于人力资本进行相关分类

的各种观点,又鉴于本文的实际研究需要和相关人力资本数据的代表性与可得性

等问题,根据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的差异将我国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

别是知识型人力资本、科技型人力资本、健康型人力资本和一般型人力资本。

3. 1. 4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它代表着一个国家或

地区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

争力。经济增长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它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和

热点之一,众多经济领域的问题都是以经济增长为研究基点来展开的,其目的是

分析和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因,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方法。为了更好的考察经

济增长理论,首先需要明确经济增长的概念,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的概念解读

和理解有所不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口益加深,经济增长也被赋予了

更加多元化的意义。保罗·萨缪尔森(1947)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分析基础》一

书中指出,所谓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他认为物

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能力和自然资源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四个要素。库兹涅茨(1966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给居民提供众多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刘易斯(1955)指出,所谓经济增长

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内实际所产出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长期持续增长,或表述

为得到更好的劳务和物质产品的过程①。总体来看,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可以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界定经济增长,并且通过

该增加幅度的大小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也有一些经济学家用人均GDP

或人均国民收入来表示经济增长:

G_竺x 100 070

Y

(3一1)

其中:4Y表示当年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与上一年人均国民收入(或

人均GDP的差值,Y表示当年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DP ) } G表示经济增长

率。

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衡量,例如:人

均产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革与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与升级等都可以做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笔者鉴于变量指标的代表程度、

本文研究的需要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问题,对经济增长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所

谓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力日。

3. 2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

3. 2. 1教育结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亚当·斯密指出,

“最不相同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普通的街头搬运夫之间的

差异,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所产生的。在受到特定的

教育和培训之前,所有人的才能与智力是大致差不多的,个人能力的大小主要是

其后天开发和实践的产物。”一般来讲,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育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本质量水平的大小,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的一般人

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发展潜力(因此,国家必须承担和支持兴办基础教育的责任);

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决定了以“科技型”和”研究型”为主的人力资本的

数量和水平,另外,在学校所受的相关教育决定了就业的方向和层次,可以说,

学校教育提升了劳动者进行在职学习、吸收经验的效率,且会导致更多的在职教

育和培训投资;而教育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专业结构比率和技能层次高

低比率;教育的形式结构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职业教育在该类

型人力资本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能对“人力资本

折旧”进行一定的弥补,以确保人力资本质量的持续提升。因此,建立合理的教

育结构是提升人力资本形成效率的重中之重。

3.2.2干中学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和进行一定的创新等行为都

属于“干中学”(知识应用)的范畴。刘易斯指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是互为基

础、互相促进的,有一方面落后,则另一方面也一定会落后。”“发明是由两类人

共同完成的,一是依靠少数的专业发明家,二是依靠大多数在生产一线干活的工

人,第二类人包括所有那些在每天工作中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或对自己想到的

事情自己着手进行试验的人。”“在18-19世纪那些最伟大的发明都不是由少数专

业的发明家发明出来的,例如:机床的发明、熔炼矿石的新方法、纺织机和蒸汽

机的发明以及新的农业轮作制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第二类做实际工作的劳动者

提出或发明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一线的劳动者并不懂科学或对其知之甚

少。直到20世纪之后,科学教育对于未来的发明家们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产业劳动力中绝大多数的熟练和非熟练工人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实际工作中

才学会干活的。”“伟大的企业家是生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不过,大部分

企业家只需要按照常规方式来处理问题,他们只要具有知识和经验就可以胜任工

作。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在学校中学到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则只能在实际工作中学到,其余则取决于个人的素质和享赋。……实际上,胜任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经

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工厂中工作时得到的。”马歇尔也认为“干中学”是人力资

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他曾指出:“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在一个经营管理十分

完善的工厂中,他从工作过程所学到的东西要比该劳动者在工业学校中那些教师

以“标准方法”传授给给他的知识和经验更有用,且更能够刺激他的相关智力活

动。”上述论述说明了“干中学”对任何人(包括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

的劳动工人等)来说都是其人力资本的重要形成途径。

3. 2. 3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要求劳动者提升自己的相关技能和技术水平,这种要求使得劳动者

对自身人力资本投入的加大。随着在生产过程中的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水平口益

提升,劳动者只能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来满足该不断增加的

技术水平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技术进步的客观需要,使得劳动者逐渐的

开始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也致使他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同时

也推动了劳动者通过“干中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技术水平。Daron Acemoglu (2002)在《技术变化、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一文中以技术进步对人力资本的

需求为研究基点,把技术进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技能偏好型,第二类是技能退

化型,而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水平的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一类型的

技术进步(偏好型)要求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较高的技能

水平以适应更高的技术要求,第二类型的技术进步(退化型)对从事生产的劳动

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第一类型的技术进步(偏好型)必然会使

得劳动力市场上高技能劳动力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薪资待遇和就业机会要高

出很多。同时,技术进步还会导致相关产业结构的变迁和新产业的产生,该情况

的出现使得同一产业内以及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进而导致劳动力在产业

内和产业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流动。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需

求会致使不同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的形成。3.2.4就业迁移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迁移和流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经济

的增长,在某特定地区之外必然也会出现一些适合本地区劳动者的工作机会,如

果其他地区所提供的职位、薪水或工作前景所带来的收益大于该特定地区劳动者

从本地迁移到其它地区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就有可能发生人力资本的迁移与流

动。总体来看,就业迁移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和人力资本的不

断增值,而且也使得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越来越重视。在人力资本从落后产业迁

移到新兴产业、从工资水平低的地区迁移到工资水平高的地区之前,一般都需要

进行一定技能与知识的储备和完善,而迁移后的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等途径都

会对人力资本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通过人力资本

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在增加了其发挥潜在优势的机会同时也优化了区域

间人力资本配置。虽然某些专业方向的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出会使得本地区人力资

本存量水平减少,但另一些专业方向的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则会使得本地区的人

力资本存量水平增加,而且通过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见的流入和流出对流入地区

和流出地区都实现了技术引进和扩散,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杨格定理)。与此同时,人力资本流动相关配置政策①都

会影响者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的迁移和流动。

3. 2. 5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的文化传统观念(特定区域内普遍认可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念等)会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化传统观念甚至能左

右劳动者居民是否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以及投资的方向。

例如,在中国社会,由于_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得大

部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职业教育和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人一直

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或成为技术工人就是“低人一等”,而该类型的工作恰恰是我

国目前经济发展中最为需要的。与之相反的是,即使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极低,但中国的绝大部分很家长首先考虑的还是要让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不

是接受职业教育。可以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对于不同种类的人力资本形成在某

种程度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这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还影响着“创新

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刘易斯指出,“在每一个社会里独有一些人天生对创造新

的产品、新的技术或者新的商业模式非常感兴趣,而对现有的产品、技术等确不

屑一顾。在某些社会文化环境中容许这类这类人物的存在,并为其进一步的发展

提供相应平台和条件,而在另一些社会文化环境当中不鼓励存在过多的“海盗型”

冒险家,更谈不上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了。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

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这些“海盗型”冒险家的创新观

念和行为的认可程度以及给他们提供的支持力度。熊彼特指出,“典型的企业家

是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群人,这些企业家相对于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来讲对社会

传统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没有那么高,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家担负的特殊任务一从

历史的角度上讲恰恰在于他们要打破旧的价值观念,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基于

上述分析,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千千万万的具有创新精神企业

家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要有一个宽松的、可以容纳不同思维模式和行为方

式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这会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用。

3.2.6

社会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构成的诸多要素都会对该国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有利或

不利的影响,这些要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市场需

求、劳动分工、劳动力市场和由以上要素决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这些经济

要素的具体影响如下:第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经济发展程度

越高的国家,其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进而就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教育、培训和

健康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支出,也会有更多劳动者的有能力支付迁移投资成本,进

而促进人力资本层次结构“高级化”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到人力资本的区域配

置结构。第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说,该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条件,同时也是该国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一个结果,它们

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经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人力资本需求变化将会致使人力资

本投资结构发生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发生进一步的优化和调

整之后又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可以说经济结构对

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变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影响。第三,对于经济

体制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就意味着该国家企业间

的竞争十分充分,企业要想建立其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并把这种竞争优势持续保

持下去,就必须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不断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使

得企业内劳动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质量进一步提高,进而反过来促进企业生产

经营效率的提升,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第四,对于市场需求来

说,贝克尔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量较低,

则从事该行业的劳动者专业化程度就不高。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某种商品或

服务的市场需求量很高,则从事该行业的劳动者进行专业化和投资于自身的积极

性就会提高。”市场需求量越大,工人的技能就越高,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不

仅是劳动分工理论所以强调的“熟能生巧”,更重要的是因为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能够促使劳动者更多地投资于技能以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从而使得劳动者获得

更多的收益。第五,对于劳动分工来讲,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表现的更为熟练劳动技巧和判断力,可以说都是分工的

结果。”劳动者先天享赋的差异,事实上并不像人们所感觉的那么大。劳动者壮

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很大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时候与其说是劳动分

工分工的原因,还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最不相同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例如

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普通的街头工人之间的差异,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是由于习

风俗和教育所产生的。哲学家和街头工人在七八岁以前

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也很难看出两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的天性比较相

。从此之后

始从事于不同种类的职业

特定的教育和培训之前,

他们之间享赋的差异才逐渐开始增大,但是

两者开

在受到

惯近

两者的才能与智力是大致差不多的,个人能力的大小主

要是其后天职业选择和实践的产物。结果,哲学家由于虚荣心作祟的缘故,不肯承认他与街头工人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果人们不具有互通有无、相互交

易的思想和行为,每个劳动者都必须亲力亲为生产其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那么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全无分别,则由于工作差异所引起的才能差异就不会存在

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工作内容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不

同类型和质量水平的人力资本的形成。第六,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讲,如果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够健全和完善,有可能会引起人力资本配置结构

的不合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和充分的发挥,该情况

的发生将会抑制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形成。威廉·配第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

少到只需靠经营畜牧业之类的轻微劳动就可以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那么这

个国家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形成就会很困难。”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

发展的相当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很充分,这时劳动者所面临生和存发

展的压力就非常大,面临该情况大多数劳动者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并

接受相应的在职培训和再教育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发展健全、竞争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会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提升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第七,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来讲,它收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

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市场需求、劳动分工和劳动力市场等要素的综合

影响,该指标的高低与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和成本有关,如果某特定产业内或企业

内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那么大多数该产业或企业内的劳动者都会

把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投入到用于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的方面上(在职培训、继

续教育和健康投资等等),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投入在不久的

将来会有一个更高的回报。与之相反,如果某特定产业内或企业内劳动者的人力

资本投资收益率较低,那么那么大多数该产业或企业内的劳动者可能不会选择把

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投入到用于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的方面上,因为该行为不会

带来更好的回报。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良好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能够促进人

力资本形成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机制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

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人力资本初始形成的阶段)、“干中学”(工作实践中人力资本的进一步提升,也包括在职培训)、

技术进步(促使高技能和知识水平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就业迁移(人才得到合

理配置,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本发生一定的波动)等几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才

能够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本得以形成和持续发展,该形成机制可以用图

3.1来表示:

3. 3人力资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来讲,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商业模式

升级和相关制度的口益完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以上这些要素

都达到一个较高、合理的水平,这其中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最为关

键的基础。最近一个世纪,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来看,物质基础的相对贫

乏并不能必然阻碍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二战之后口本的经济发展历史是最为

典型的例子),而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该地区内物质资

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外方面: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Drucker (1954)认为,相对经济增长中的其他要素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价值,进而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Solow (1956对美

国1909-194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在美国人均产出的增量中,其

中有12.1_5%来自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Schultz通过对美国国内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是美国经济的增

长幅度超过了投入要素(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增长幅度的主要因素。Romer

(1986)①,Lucas C 1988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积累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的内生因素,而且人力资本程度的提升表现出较强的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要素的

形成和使用效率提升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方面:成法民(2006)

指出,人力资本在增强人类在生产中的能动性、提高社会生产率以及促进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

因素②。时娟和王恒书(2007)重点分析了人力资本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劳动

生产率等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③。蔡洁(2009)4'、宋家乐(2011)⑤和高远东(2012)

@等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新经济

增长理论框架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力资本

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有

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分析。因此,笔者从人力资

本的生产功能、知识和外部效应、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等方面考察分析了人力资本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本文后续的分析理清思路并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

基础。

3. 3. 1人力资本的要素和效率生产功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特殊的生产功能决定了其经济结构演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

著的相关性,同时也决定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想

了解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对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有一个较为透

彻的了解和认识,从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的视角来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

的生产功能,这两方面的生产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具体情况如下:

3. 3. 1. 1人力资本的要素生产功能所谓要素功能指的是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投入要素和先决条

件。在生产过程中,同物质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必不可

少的。可以说,劳动力身上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的

推动力量。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很

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N. Gregory

Mankiw指出,劳动生产率水平却收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知识和自然资源

等条件的制约,当上述四种因素保持不变时,单纯的增加劳动的投入则会降低劳

动生产率水平;在上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四种因素里面自然资源的战略地位很重

要,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口益提高,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己经开始逐渐下降,而人力资本的要素生产功能变得越来越重,需要特别强调的

是,知识的应用、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等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

的要素最终还是要结合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才能完成。虽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

都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但是因为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具有

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力资本相对与物质资本和其他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

素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收益,且由于其开发与利用是通过自身的活

动来完成的,使得人力资本成为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 3. 1. 2人力资本的效率生产功能

人力资本的效率生产功能相对于要素生产功能在生产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所谓人力资本的效率生产功能指的是人力资本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核心要素,

该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途径实现,具体情况如下:

1、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够带来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

“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够带来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一观点被称为人

力资本投资的“人工效应”。例如:劳动者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会带来其科技和

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可以使得该劳动者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更强,其学习新技术

和掌握新工艺的时间就更短;劳动者用于健康方面的投资会带来其身体素质的增

强,从而可以使得该劳动者能够延长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

劳动者用于技能方面的投资会带来其相关技术能力的改善,从而可以使得该劳动

者提高工作熟练程度、避免或减少失误与浪费现象的发生;劳动者用于在职管理培训方面的投资能够带来其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可以使该劳动者善于协

调企业内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妥善的处理各种问题等等。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

劳动者用于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多,其相关素质和能力进步的幅度就越大,那

么该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水平也就越高。一般来讲,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劳动者的劳

动生产率水平要高于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劳动者数倍,该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

J洽恰是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的具体表现。因此,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包括物质资本在

内的其他要素的投入保持不变,仅仅依靠劳动者本身素质的提高也能够带来产出

的增加。另外,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和其他素质是很难被剥夺

或摧毁的,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只要这些劳动者还存在,只要人力资本投资形

成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还在,一旦有了其他资本的适量投入,他们就能抓住机

会,实现经济的再次起飞。

2、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能够带来其他投入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

Mincer (1984), Lucas (1988)的研究都表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

其他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投入要素的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整个

生产过程的产出水平有所增加,这种现象被Lucas称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

RobertJ.Barro (2000)也指出,随着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使其他用于生

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下降趋势减缓,人力资本水平的增加将会使劳

动者提高包括物质资本在内的其他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时还会推动这些投入

要素的进一步更新。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效率功能不仅能够使其他

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增加,而且也可以降低单位产出成本,同时,增加人力资本投

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这对于物质资本相对医乏和

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借助简单的等产量线来分析,如图3. 2所示,

其中:K代表物质资本的投入,L代表人力资本的投入,Q,和QZ是等产量线,QZ

的产出水平高于Q},在初始阶段,该生产过程投入的物质资本为K1,投入的人力

资本为L1,产出水平为Q},此时,如果保持物质资本K,的投入不变,人力资本的

投入从L,增加到L,,则产出水平就会从Q,增加到QZ,以上情况就是第一途径所示

的“人力资本人工效应”。如果要保持产量Q、不变,该生产过程从A点移动C点,则可以使物质资本投入K1减少到K,,从而提高了物质资本的单位使用效率,以上

情况就是第二途径所示的“人力资本外部效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