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2015年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2015年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2015年中级经济师最新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需求的含义

1、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影响需

求变动

的主要

因素

具体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产品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替代品的价格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互补品的价格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第二节、市场供给

(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3、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3)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

(4)预期。

(5)相关产品的价格。

(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二)、供给曲线

1、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供给量减少。

2、供给曲线:表示供给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第三节、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供求十分活跃,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二)

最高限价保护价格(最

低限价、支持

价格)

由政府为某

种产品规定

一个具体的

价格,市场

交易只能在

这一价格之

下进行。属

于政府对市

场的干预措

施。

由政府为某

种产品规定

一个具体的

价格,市场交

易只能在这

一价格之上

进行。属于政

府对市场的

干预措施。

保护消费者

利益或降低

某些生产者

的生产成

本。

保护生产者

的利益或支

持某一产业

的发展。

最高限价低

于均衡价

格,因此会

刺激消费、

限制生产,

导致供给减

少、需求增

加,结果是

市场短缺。

保护价格高

于均衡价格,

会刺激生产、

限制消费,导

致市场过剩。

出现严重排

队现象。当

政府监管不

利时,会出

现黑市交易

和黑市高

价;如果管

理不当,会

出现走后门

现象;生产

者变相涨

价。

如果没有政

府收购,就会

出现变相降

价或黑市交

行政措施和

分配措施

建立政府的

收购和储备

系统

第四节、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价格和需求量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因此E 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我们通常取其绝对值。

2.

含义适

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

性,等于需求量的无穷

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

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

的比。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

弧的弹性,等于需求量

的相对变化量对价格的

相对变动量的比值。

3.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

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即需求量

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 d=1,称为需求单一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

率等于价格变动率。

4.

影响需

求价格

弹性的

因素

具体影响

替代品

的数量

和相近

程度

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

近的替代品,则需求价

格弹性大。通常的规律

是,商品限制越狭窄,

则越有弹性。

商品的

重要性

生活基本必需品,需求

弹性小;

非必需的高档商品,需

求弹性大。

商品用

途的多

一般来说商品的用途

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

越大。

时间

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

弹性越缺乏,时间越

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

越大。

5.

(1)如果E 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

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

趋势。

(2)如果E 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

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

趋势。

(3)如果E 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

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二)、需求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

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E ij=

价格的相对变化

商品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商品

j

i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类型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

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

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

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三)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和公式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之比,

的反应程度。

y

Q

Q

y

y

y

Q

Q

E

y?

?

?

=

?

÷

?

=

1

=

y

E,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

>

y

E,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1

<

y

E,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

y

E,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

y

E,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

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

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

求量反而减少。

三、供给价格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

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价格的相对变动

供给量的相对变动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E s为正

值。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 s>1,供给富有弹性

(2)E s<1,供给缺乏弹性

(3)E s=1,供给单位弹性

(4)E 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 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

(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低,短期供给弹性较大,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小一些。产品的资金有机构成高,短期供给弹性较小,而长期供给弹性则大。

(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对于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性几乎为0,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往往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效用理论

1.经济人假设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

2.效用的定义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主要区别:效用是否可以加总

(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1、2、3、4……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2)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3)二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

4.边际效用理论---基于基数效用论

(1)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总和。假设某一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则总效用函数是:

TU=)

(Q

f

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

【注】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②“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0;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二)无差异曲线----基于序数效用论

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1)无差异曲线的涵义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绘制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都代表不同水平的偏好。由一组描绘某个消费者偏好关系的无差异曲线构成的图形称为无差异曲线图。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②根据偏好的可传递性,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③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

2

X

?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1

个单位。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指的是当我们沿曲线下移时,无差异曲线斜率增加,其绝对值越来越小,也意味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

含义: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第二节预算约束

一、预算约束的含义、预算线的形状

1、预算约束的含义

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2、预算约束的公式

假如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1、 X2,两种商品价格为P1、P2,则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

m

X

P

X

P≤

+

2

2

1

1

2、预算约束线形状

4)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

替代的比率。

二、预算线的变动特性

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m、两种商品的价格P1、P2

(一)、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二)、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1、如果只是其中一种商品X1的价格上升,预算线中另一种商品X2的截距固定不变,而商品X1截距缩小,表明随该商品价格上升,可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减少。表现为预算线在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2、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动,预算线斜率不变)

3、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第三节、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一、消费者均衡

在收入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但该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无差别曲线由于偏好的不同却有无数条,面对一条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呢?

1、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二、需求曲线的推导及决定因素

(一)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1)偏好不变(2)收入不变(3)价格不变

(二)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假定X2商品价格不变,收入不变,X1商品价格变化,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从而说明X1商品需求曲线的形成。

MNP连接起来得到的就是“价格-消费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不变,与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相联系的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组合(也就是理性的消费者随着X1商品价格的变化,会沿着这条曲线调整X1、X2 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使得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始终保持在最佳水平,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消费者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

(三)、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决定需求曲线的深层因素)

1、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化(至于商品数量如何变化,主要取决于该商品的性质,即是属于正常品,还是属于劣等品)。

①对于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也成反方向变动。即该商品的价格降低,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消费者会提高其购买量。

②对于低档物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即该商品的价格降低,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消费者会降低其购买量。

2、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变动方向总是反方向的。

①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相对其他商品而言,该商品变得较便宜,消费者会增加该商品的购买量,使得需求量上升。

②某种商品价格上升,相对其他商品而言,该商品变得较昂贵宜,消费者会减少该商品的购买量,使得需求量量下降。

3、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1)正常品

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也成反方向变动,所以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正常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劣等品

替代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收入效应部分抵销了替代效应,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3)从需求曲线来看,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商品需求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大。

(分析:需求曲线某点斜率=

Q

P

?

?,由于正常商品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

例如价格下降6个单位,需求增加10个单位,此时斜率=-0.6,而低档商品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相对较小,如价格下降6个单位,由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影响,需求增加3个单位,斜率=-2,斜率的绝对值大于正常商品斜率的绝对值,所以低档商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商品需求曲线更平缓。)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生产者就是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制

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的理论

1、企业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一书,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当企业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时,企业就产生了。

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第二节

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1、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2、产出:包括物质产出和无形服务产出

,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3、投入: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投入一般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当各种投入要素都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长期行为;当某种或几种要素不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生产函数

1、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品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所有的生产过程中,所有企业都有生产函数。

2、函数表达式

假定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为X1,X2……X n,Q为所能生产的最大的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Q=f(X1,X2……X n)

注: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研究企业短期行为

(一)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分析基本投资一定,即厂房、机器设备等在某一时期内不能变化,只能改变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来调整企业的产量时,企业的选择及其合理性。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

)

,

(

-

=K

L

f

Q

-

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

L--------表示劳动量

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随着劳动量的变化,会引起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AP):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MP):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

1、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程度L1,MP最大(2)L1后边际产量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到L3,MP=0. 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为负值。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这一点之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这一点,边际产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2、总产量曲线图形

3、平均产量曲线图形

劳动投入在L1之前,边际产量曲线在平均产量曲线的上方,平均产量是递增的。

(2)在L1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但边际产量会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仍是递增的。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L2,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在L2后,平均产量递减,L2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3)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增的。

上述图形中,L1时边际产量最大;L2时平均产量最大;L3时总产量最大。

四、规模报酬-------研究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1、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企业只有在长期中才能改变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而影响生产规模。

2、类型:

(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此后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第三节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一、生产成本

1.成本函数的含义和类型

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分为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

(1)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C=b+f (q ) ,其中b ―――――固定成本 f (q )―――变动成本 C-----------总成本 (2)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 C=f (q )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 2.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1)短期总成本TC =总固定成本TFC +总可变成本TVC

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设备的折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2)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 ATC =TC/Q =TFC/Q+TVC/Q TFC/Q ―――平均固定成本 TVC/Q ―――平均可变成本

(3)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MC ―――――边际成本

△ TC--------增加的总成本 △ Q---------增加的产量

注意:边际成本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因为短期内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成本曲线

(1)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0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一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2)总固定成本是一条平行横轴的一条直线。

(3)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产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 总变动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本)

(1)平均总成本曲线:先降后升,U 形曲线 (2)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先降后升,U 形曲线

(3)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向右下方倾斜。

(4)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都快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5)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6)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 。 (7)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M ’。

(8)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其次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出现的最慢,且高于边际成本曲线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类型

一、

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1、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有: (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一个行业内企业数目越多,其竞争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低。 (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

(3)进入障碍的大小。一个行业进入障碍越小,竞争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低。

根据这三方面的不同特点: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

①政府垄断。政府对某一行业实行完全垄断。我国政府对铁路、邮政等就是完全垄断。

②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

③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

④自然垄断。当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够有效率的进行生产,或者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完全竞争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就是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交点的价格就是整个行业的均衡价格。 2、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1、总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若以R 代表总收益,P 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 代表销售量,则有: R=P·Q

2、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有:

AR=R/Q

=P·Q/Q

=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

3、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MR=△R/△Q

=△(P·Q)/ △Q

=P(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平均收益=单价,单个企业的平均收益线AR、边际收益线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如下所示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决策原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此时的产量为最优产量。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按照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最优生产规模。

当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扩大产量,供给增加。

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缩小产量,供给减少。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市场中,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二者完全相同,这是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

所以,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小于平均收益。(原因是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

结论: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单位产品价格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

(三)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最优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最优价格。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图1-23 完全垄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

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可以随意提价,在价格决策时,也必须考虑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一般来说如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提高后需求量的幅度不大,因此企业可以制定较高的价格,如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企业制定的价格要低一些。

(四)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对同一产品,规定不同的价格。

2、价格歧视一般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价格歧视,是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称作“完全价格歧视”。

第二级价格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批量作价。

第三类价格歧视,是按不同的购买者或不同的市场规定不同的价格。

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

第二,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即不能使购买者在低价市场上买到产品再卖到高价市场上去。

4、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第一节市场失灵的含义(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2、资源最优配置:

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即瓦尔拉斯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是: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此时社会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整体福利不能因为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

3、帕累托改进:

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4、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效率)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二)市场失灵的含义

1、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1)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2)信息是完全的

(3)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2、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第二节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第三节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一、垄断

(一)垄断

只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生产成本从长期看才是最低的,市场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最大,价格最低,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

但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二)政府对垄断的干预

1、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比如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2、政府对垄断进行干预的另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二、外部性

(一)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2、外部性分类:

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1)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例如:你种树别人乘凉;你放烟花别人观赏

(2)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例如: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

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

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

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

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失当,即使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存在外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完全竞争市场上外部不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

(二)政府对外部性的干预

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

1、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

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

3、明晰产权,外部性之所以存在并导致资源配置失当都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晰。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进一步看,还可以认为,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产权的初始界定对于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结论:不同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科斯定理提供了一种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美国和一些国家先后实行了污染排放权或排放指标的交易。

三、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的含义

(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

(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排他性。

竞争性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既定的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就必然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

排他性是指私人物品在财产所有权上的独占性。

2.公共物品的特点

(1)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

(2)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公共物品的这些特种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公共物品消费中必然出现“搭便车”。所谓“搭便车”就是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物品。

3.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4.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

由于纯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消费者表明的需求曲线一般低于其实际水平,因此无法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也不能求得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消费者支付的数量将无法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

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准公共物品或者具有消费的竞争性但无排他性,或者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却无竞争性。

(二)公共物品政府干预

政府承担公共物品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政府提供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四、信息不对称

(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样的一种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逆向选择,是买卖双方在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出现质量差的商品往往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除市场的现象。

(2)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如交完汽车保险后不认真开车,交完财产保险后不注意防盗。

2、市场失灵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会出现一些盲目的行为,有的市场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二)政府干预

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GDP。

支出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内购买最终产品支付总和来核算GDP

收入法―――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一)支出法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部门),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

支出法GDP的构成: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其中: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二)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主要是指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要素(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的收入。从企业角度来看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是生产要素的收入,所以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有时又称为要素成本法。

按收入法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第二节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

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设备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当不考虑资本设备折旧,没有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金时,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 S---储蓄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

其中, I---投资

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税收

G---政府购买

T-G---政府部门的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

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第三节、消费和储蓄

一、消费理论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消费函数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

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年青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的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YL

c

WR

a?

+

?

WR----财产收入

YL----劳动收入

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c---------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实际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如果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C t=

t

YP

c?

C t ----现期消费支出c ----边际消费倾向YP t ----现期持久收入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二、储蓄函数

收入=消费+储蓄,即:Y=C+S;

储蓄=收入-消费,即,S=Y-C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的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的则会越来越多。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储蓄函数的公式:

------边际储蓄

倾向(MPS)

0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三、投资函数

1、投资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

物)的活动,即形成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2、决定投资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

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

3、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就是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

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

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

成本越低,投资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果假设投资和利

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则投资函数可写成:dr

e

r

I

I-

=

=)

(

e------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

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dr

-----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四、投资乘数

1、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

影响程度。

2、投资乘数:

对于投资而言,乘数原理就是增加一笔投资Δ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

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投

资量,而是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这个倍数就是投资乘数。

; S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第一节、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

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

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

注意:(1)计算GDP时可以用现价计算,也可以用不变价格计算。用

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

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GDP是

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变

化的影响,因此经济增长率并不能全面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

展的实际状况。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

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

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

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

本投入数量、资本效率

1.劳动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

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

的多少。

2.资本的投入数量

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

高。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

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3.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

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4.资本的效率

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

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效率提高就会带来经济增长,

反之,资本效率下降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 G Q = G H + G P

式中:G Q----经济增长率 G 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 P----每小时产

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

行分解: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

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即:G Y = G A +αG L+βG k

G 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β

---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

弹性×资本增长率)

G A =G Y-αG L-βG k

(四)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

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2)经济周期的类型

①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②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又可

分为古典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和

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

2.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经济周期划分为两个阶段:

(1)扩张阶段: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复苏是扩张阶段的初期,

繁荣是扩张阶段的后期。扩张阶段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提

高,投资持续增长,产量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增多、

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常常伴随通

货膨胀。

(2)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特别严重,则可称为萧条,在此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投资活动萎缩,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

滞或下降,产品滞销,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下

降,亏损、破产企业的数量增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呈不同程度下

降趋势。

第二节、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

1、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

2、世界各国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编制各种价格指数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3、价格指数就是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叫做价格总指数,一般称为价格指数。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价格总水平的主要指标。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总需求、总供给

(一)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

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公式:

y

v

m-

+

=

π

π----代表价格总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y-----代表GDP的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

1、一般来说,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2、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从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和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

3、价格总水平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的。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波动,工资可以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以当时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实际工资是扣除了价格变动影响因素的工资。

实际工资的变动与名义工资的变动成正比,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上涨过程中,实际工资就会下降。在价格总商品下降过程中,则实际工资就会上升。

(2)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利息率的影响

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利率也可以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率

在名义利率不变时,实际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反比,在价格总水平不变时,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当名义利率低于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

(3)价格总水平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如果本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高于外国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本国货币就会贬值,以本币表示的汇率就一定会上升。

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汇率的变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净出口和总供求关系。

(4)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

价格总水平变动间接效应,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就业和失业

1、就业含义:是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

(1)就业者条件,指一定的年龄;

(2)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3)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2、失业含义: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但在目前没有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的现象。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在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天)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1)没有工作;

(2)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二)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统计口径

1.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段内(16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三)就业与失业水平的统计

1、在发达国家,失业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 l00%

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

2、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我国只计算城镇地区的失业率,而没有计算全国城乡统一的失业率;在计算城镇失业率时,主要是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城镇地区的失业率。

(四)失业的类型:自愿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

1.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当工资水平下降时劳动者自愿退出劳动力队伍的情况。自愿失业包括:

(1)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者从一个工作转换到另一个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如新的产业兴起、旧产业衰落,使得原有产业劳动者由于不具备新产业需要的技术而失业。

2.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是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处于繁荣与高涨时期,失业率比较低;在经济运行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失业率比较高。是宏观经济研究关注的重点。

(五)失业的经济影响

失业时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闲置或浪费,因此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1、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3、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由于预期的存在和变动,通货膨胀和失业替代关系只是在短期内才是可能的,而在长期内则是不存在的。(六)我国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特点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几乎无限,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城市中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如果农民留在传统部门不能流动,那么在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隐性失业或者就业不足现象。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还要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

(1)互补关系:政府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者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目标的实现。

(2)矛盾和冲突:政府要实现某一目标,就无法同时实现另一目标,甚至要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

①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就需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但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因此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②如果政府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抽紧银根,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抑制需求,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引致失业率上升。

3.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考虑因素:首先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其次考虑国际经济形势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当把“稳定物价目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应把“增长目标或增加就业”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国际上出现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对本国经济形成严重冲击时,政府把“平衡国际收支”作为首选目标。

4.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则:综合、适度、配合

第二节、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含义和内容

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我国,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外,还有国家计划或规划。

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家计划的作用主要是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1、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在需要扩大需求时,一般采用减税政策;当需要压缩需求时,一般采取增税政策。

(2)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抑制需求时,采取紧缩财政支出政策;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取扩大财政支出政策。

2、货币政策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主要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利率、汇率、窗口指导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第一节、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1、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货物移动方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出口贸易---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

进口贸易---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过境贸易---甲国经过丙国向乙国运送商品,对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为货物贸易(有形贸易)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商品的进出口;无形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劳务交换。

1.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3)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

(4)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

2.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

(2)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

(3)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

四、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包括进口贸易的干预和出口贸易的干预。

1、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外贸政策。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其中:

(1)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2)歧视性公共采购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的供应商有限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这种政策是对外国供应商的一种歧视。

2、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资本流动含义和类型

1.含义: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2.分类:

(1)从时期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中长期贷款;

短期资本流动则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金融资产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2)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1)人们总是抛售汇率走软的货币而增购汇率趋势走强的货币,以避免汇率风险。

(2)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和逆差造成资本流动,以清偿不同国家间的债权、债务。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4、其他因素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1.对资本输入国来说:

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资本流入消极影响:

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2.对资本输出国来说

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

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3.干预的手段主要有:

1)实行外汇管制;

2)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3)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十章公共财政职能

第一节、公共财政的含义

1、财政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家庭三大经济主体构成。

(1)以企业为主体的理财活动-------企业财务或者公司理财

(2)以个人家庭为主体的理财活动---家计或家政

(3)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理财活动-----财政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理财活动或经济活动。

2、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形态,具有“公共”特性。

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形态,具有“生产建设性”的特点。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公共财政活动领域主要是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物品和服务需要由政府提供。

2.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职能的公共化,决定了公共财政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

3.公共财政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财政支出方面,意味着公共财政提供的服务是适用于所有的市场活动主体的,或者是服务于所有市场活动主体的根本利益的。

税收方面,意味着条件相同的经济主体应当享有同等的税收政策。4.公共财政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

公共财政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活动目的。

5.公共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

政府活动应受到法律的约束。

公共财政的法治化要求:

(1)公共财政要以法律为基础,依法理财;

(2)政府的全部收支要编入预算;

(3)政府预算收支运行和管理要做到规范、公开、透明;

(4)政府预算要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政府要严格按经同级人大批准的预算执行,并接受公众和人大的监督。

第二节、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

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应由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确定,主要是市场配置无效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能够掌握和控制的社会资源的内部配置比例。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规模和结构。

(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是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属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范畴,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2)加强税收调节;

(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个人转移性支出等。(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含义:

公共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

第一节、财政支出原则与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与原则

1、财政支出

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体现着财政的目的和财政职能的基本内涵;财政支出规模和范围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财政支出的过程就是执行政府政策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1)公平分配原则

财政支出坚持公平分配原则,就是通过再分配纠正市场机制导致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状况,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2)效益原则

财政支出效益原则,是以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基点,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宏观含义:要实现社会均衡,通过财政支出使社会资源在政府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配置达到均衡,达到这一均衡的标准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大于由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取得收入所付出的代价。

微观含义: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判定某项支出所消耗资源与其带来的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决定某个项目财政是否配置资源及配置多少资源。

(3)稳定与发展原则

该原则是指通过正确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向和规模,支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果是影响社会总需求规模和结果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增加财政支出,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时,减少财政支出。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分为四类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反应政府职能活动。

1、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社会管理支出、财政经济管理支出

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2、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17类---170多个款----800多项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

3、按政府功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①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②为全面地、多角度的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不受国家政府组织机构差别的影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二)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支出。

(三)按支出经济分类—明细反映政府的钱怎么花出去

(1)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做的一种分类。

(2)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我国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共12类。

(3)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①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地反映;

②支出经济分类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对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按财政支出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的同时,得到相应的商品和劳务,并运用它们来实现政府的职能,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反映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购买性支出包括:

(1)各级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也是狭义的购买性支出。)

(2)各级政府用于公共投资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换言之,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显示了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转移性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3、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具有重要意义:

①这种分类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职能;

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表明政府具有较强的收入分配职能。

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的。

购买性支出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对交易双方会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转移性支出对政府和受益方的效益约束较弱。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及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是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财政支出规模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要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应着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强弱。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

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

(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正常情况下: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国家制度的安排。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化。

(二)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越位”与“缺位”问题仍比较突出。

1、财政支出“越位”: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

(1)财政支出“越位”主要表现在:财政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依然存在,对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仍然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过多等。(2)财政支出“越位”影响:财政支出“越位”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政府财力,使财政支出不能充分保证应优先保证的重点项目,又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2、财政支出“缺位”:政府该管的没管好

(1)财政支出“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

二是基础性科研和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不够;

三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严重短缺;

四是财政对城市公共设施和各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偏少

(2)财政支出“缺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是政府没有承担起弥补市场失灵的责任,降低了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是扰乱了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产生了许多乱收费、乱摊派问题。(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支出结构

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的需求。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正确界定财政支出供给范围;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

1、财政支出绩效的含义: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

2、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实践中,西方国家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入了“公平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目的与原则

(1)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2)原则:

①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考评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②分类管理原则。

③客观公正原则。绩效考评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为基本依据,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

④科学规范原则。

2、内容与方法

(1)主要内容:

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

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

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2)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3、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4、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第一节、财政收入原则与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原则

1、财政收入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与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程度。

2、财政收入原则-----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

(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即“开源”)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首要任务是直接发展经济;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如何让企业积极去创造财富,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

(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

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确定的条件下,财政收入的多少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根据经济的客观承受能力、经济主体的实际负担能力,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个人的负担水平,同时要以规范的形式和相对稳定的标准取得财政收入。(3)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收入分配关系取决于事权的合理划分。二、财政收入分类

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

(一)税收收入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税收收入按征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①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②所得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③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如我国的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④资源税是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目前我国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和土地使用税。

⑤行为税是指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2)税收按计量标准划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①从价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

②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和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收,如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项目,资源税等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①价内税是指税款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如消费税,营业税。

②价外税是指税款作为商品或劳务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

注意: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属于价外税,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4)按税负能否转嫁划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①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即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②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如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①中央税是由中央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消费税、关税。

②地方税是由地方管辖课征并支配的税种,如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③中央地方共享税是指属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二)国有资产收益

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非强制、固定

(三)国债收入

是指国家通过信用形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四)收费收入

是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收费收入具体可分为使用费和规费。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三、财政收入规模变化

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职能范围的大小。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财政收入规模分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

财政收入绝对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绝对额。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指标常用的有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等。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价格等因素。

第二节税收的特征与原则

一、税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定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我国夏商周时期就有了税收),它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的存在为税收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理解税收的概念时,应该把握: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税收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即政府征税的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会资源强制的转变为政府所有的过程,这将引起社会成员占有社会资源比例的变化。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强制性: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强制性体现在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税收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

(2)无偿性:是指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须偿还的征收。

税收的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它反应的是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3)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

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要要求。

二、税收原则

是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制定优劣和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准则。

1、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方面的内容。

(1)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①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

②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即额外负担要小于额外收益。

(2)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

2、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1)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大小,应根据个人从政府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到的利益多少来确定。该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2)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能力来确定税收总额、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比例。能力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①横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②纵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由于财富的多少通常用收入、财产和消费支出来表示,所以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测量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支出三种尺度。

第三节、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方式

1、税负转嫁的含义: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1)如果需求弹性较大,供给弹性较小,则税负将主要由纳税人自己承担,商品不容易转嫁。

(2)如果需求弹性较小,供给弹性较大,税负将主要由他人负担,商品较易转嫁。

2.课税商品的性质

(1)对生产必需品的课税,因对其消费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弹性小,税负容易转嫁。

(2)对非生活必需品课税,因对其消费不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弹性大,税负不易转嫁

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1)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是不容易转嫁的(如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和对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

(2)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是比较容易转嫁的(如对商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4.课税范围的大小

(1)课税范围越广泛,越不容易对商品的购买者产生替代效应,使需求缺乏弹性,课税商品价格的提高变得比较容易,税负容易转嫁;(2)课税范围越狭窄,越容易对商品的购买者产生替代效应,使需求具有弹性,课税商品价格的提高变得艰难,税负难以转嫁。

此外,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

第四节国债

一、国债的基本含义

1、国债含义:是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2、国债的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二、国债的种类

(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可将国债分为内债和外债。

(2)按借入债务到偿还债务的时间长短划分:

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

中期国债――――1~10年的

长期国债――――10年以上

(3)根据利率的变动情况可将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可将国债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一般情况下,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能上市流通国债多为长期国债。

(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可将国债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②币国债是指以货币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政府举借的是货币,归还的也是货币。

②实物国债以实物作为债务本位发行的国债。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一般是在存在高通货膨胀时采用。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就属于实物国债。

三、国债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1.弥补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方式弥补。

(1)向中央银行借款弥补赤字会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增加,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

(2)税收是按税法规定征收的,如果通过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种弥补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产生的副作用较小。实质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认购国债的资金基本是社会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筹集建设资金。以国债资金来扩大建设规模是发行国债的重要目的之一。

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4.调控宏观经济

三、国债制度是国家为了管理国债的发行、偿还和交易,调节经济活动,以法律和政策形式所确立的一系列的准则和规范。国债制度一般由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市场交易制度构成。

1.国债发行制度

是关于国债发行、企业和个人认购事项的原则与安排的规定。国债发行制度由国债发行条件和国债发行方式构成。

(1)国债发行条件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2)国债发行方式:

①公募招标方式:一种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投标、招标确定发行条件来进行国债推销的一种方式。

特点:发行对象是多数投资者。谁是最终投资者事先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市场机制发行方式。

②承购包销方式:通过和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签订承销合同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国债销售任务的方式。

特点:发行人和承销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承销合同确立的;承销人向投资人分销不出去的部分,由承销人自己认购,一旦签订了撤销合同,发行过程就结束了。

③直接发行方式:国债发行人不委托专门的证券发行机构而是亲自向投资者推销国债。

特点:债券发行人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有特定的发行对象,个人投资者不得以此方式认购国债。优点是可以降低举债成本,便于了解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投资意向;缺点是给发行单位带来相当大工作量。

④随买发行方式:是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

2.国债偿还制度

(1)国债偿还制度是国家对国债偿还及与偿还相关的各个方面所作的规定。

(2)我国选用的偿还方式主要有:

①抽签分次偿还:是指在国债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的偿还比例,由政府按国债券号码抽签对号,如约偿还本息,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券中签偿清为止的一种方式。

②到期一次偿还法:到期后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对付本息

③转期偿还法:以新发行的国债来偿还原有到期国债本息的方法

④提前偿还法:由政府提前偿还尚未到期的国债

⑤市场购销法:政府在市场上按照国债行市,适时购进国债,以此在该债券到期前逐步清偿的一种方式。

3.国债市场制度:是指以国债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大部分。

(1)国债发行市场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作为国债发行者的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和投资购买者。

(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指已经发行的国债的交易场所,其基本职能是为国债投资者提供转让变现的机会。

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和期权交易方式。

①现货交易方式:证券交易中最古老的交易方式,也是国债交易方式中最普通、最常用的交易方式。

②回购交易方式:是指国债的持有人在卖出一笔国债的同时,与买方签订协议,约定一定期限和价格,将同笔国债再购回的交易活动。

③期货交易方式:以国债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方式。

国债期货合约是买卖双方就将来某一特定时刻、按照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或出售某一特定数量的某一特定国债产品作的承诺。

期限、价格、数量和标的国债是国债期货合约中必不可少的四项基本要素。

④期权交易方式: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订约,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照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政府预算的含义与原则

(一)、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

(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2、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

(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

(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3、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家预算。(二)、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监督和控制

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

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

三、政府预算原则---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政策方针。

1.完整性原则-----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以便全面反映国家的财政活动。

2.统一性原则----各级政府都应编制统一的预算,其中包含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都要按统一科目、统一口径和统一程序计算和全额编列,不允许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也不应另立临时的预算。

3.真实性原则-----真实可靠,有充分确实的依据。

4.年度性原则----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要有时间上的界定,即预算收支的起讫时间。政府预算的起讫时间通常为1年(365天),称为预算年度。

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

1)历年制从每年的1月1日起至童年的12月31日止为一个预算年度。如中国、德国、法国。

2)跨年制从每年某月某日至下年相应日期的前一日止,中间经历12个月,但要跨两个年份。如美国、英国、日本等。

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的程序通常包括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决算评估等环节。

5.公开性原则----预算的内容及其执行情况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制定、执行以及决策的过程也应向公众公开。

四、政府预算的分类

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

①含义: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

②优缺点:这种形式比较简单,但没有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不利于政府对复杂的财政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2)复式预算:

①含义: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②构成:复式预算一般由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组成。

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

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

1)增量预算也成称为基数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算保持了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2)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势。注:零基预算并不是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而是对已有项目需要重新审定和安排,起点为零。有利于克服增量预算下政府财政收支指标刚性增长的弊端,提高预算支出效率。

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

1)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2)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几年(多为三年至五年)的政府预算。注意: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1)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实际工作中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的预算通常也被视为平衡预算。

2)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包括收大于支的盈余预算和支大于收的赤字预算。

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

1)投入预算是指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算

2)绩效预算是指先由政府部门确定需要履行的职能以及为履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再此基础上制定绩效目标,并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3)规划项目预算制度:基本内容是为政府创造出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决策环境,即设计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能力,用以对政府预算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竞争性方案进行深入的检验,核心是使用成本-效益和成本-有效性分析

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

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预算组成。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十一)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金融监管及其协调 第一节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 金融监管属于管制的范畴。管制(Regulation)一般是指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本文所说的金融监管,倾向于一般意义上的管制定义,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 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确保经营的安全。 第三,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前提。 2.依法监管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金融监管机构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

3.外部监管与自律并重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营效率结合原则 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营与发展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 5.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机构间的适度竞争有两层涵义:一是防止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不计任何手段的恶劣竞争,避免出现危及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行为。 6.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指金融监管要做到使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相统一,以及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相统一。 (四)金融监管的作用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持社会货币信用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 第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 第三,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第四,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五,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机构个体的盲目经营行为。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 (一)公共利益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曲线大全

基础各种曲线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一、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P:价格;Qd:需求量含义: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规律: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面变化(反映需求和价格的对应关系);需求的的两种变化情况: 1、需求数量变动: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变动(点移动) 2、需求变动: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 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线移动) 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1、消费者偏好增强; 2、收入增加; 3、替代品价格上涨; 4、互补品价格下降 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的因素: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大,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当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需求量变小,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PS:价格;QS:供给量 含义: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规律:价格与供给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供给的两种变化情况: 1、供给数量变动: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 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行的,(点移动) 2、供给变动: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 这样的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产品价格不变,以下因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A、生产成本降低; B、生产技术提高 供给曲线向左或者向右移动的原因: 生产成本上升时,供给量下降,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量上升,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影响需求的因素:影响供给的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1、产品价格;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2、生产成本; 3、产品价格;3、生产技术; 4、替代品的价格4、相关产品; 5、预期

2011年_中级经济师考试必读

2011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的符号始终为正值。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和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人们心里的一种主观评价 2、由于人们对效用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效用理论。基数效用理论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序数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 3、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就越高。第二,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各点的商品的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上的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商品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 6、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预算约束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取决于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 7、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 8、预算线的斜率等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切线斜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9、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 第三章生产成本和市场结构 1、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法企业和公司企业。 2、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3、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4、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5、公司制企业特点是: .公司为股东所有; .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分别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拥有,即公司为股东所有,公司的控制权在董事会监督下的经理层; .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 6、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7、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中级经济师考试 经济基础 章节重点总结 表格版 【呕心沥血

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市场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需求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第一章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市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供给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需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供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均 基本类型性 Ed1 不变衡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价性性基本类型①Ed>0 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 无关系格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 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 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 A>B;A<B;AB②可传递性 A>B;B>C;所以 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2018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试真题版

2017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经济基础》 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A. 向上平移 B. 向右平移 C. 向左平移 D. 向下旋转 2.下列经济业务中,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是() A.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B.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现金 C.股东投入资本 D.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现金 3.从某单位所有在职员工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抽样调查,来研究该单位在职员工中亚健康人员占比情况,该项调查的总体是() A.随机抽取的300名在职员工 B.该单位所有在职员工 C.该单位所有亚健康在职员工 D.被调查的300名在职员工中的亚健康员工 4.关于政府多年预算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编制多年预算,一般采取逐年递推或滚动的形式 B.多年预算必须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C.多年预算一般具有法律效力 D.多年预算每3到5年编制一次 5.在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中,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的过程属于资金循环中的()过程。 A.生产 B.供应 C.销售 D.投入 6.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划分,现代会计可分为()。

A.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B.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 C.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D.行政会计与企业会计 7.就生产者或销售者而言,如果想通过降低其生产或销售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来增加其总销售收入,那么其生产或销售的该种商品的()。 A.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大于1 B.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应等于1 C.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等于1 D.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应大于1 中级经济师考试题目8.若要定量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并预测一定收入条件下的人均消费金额,使用的统计方法是()。 A.相关分析 B.平台分析 C.回归分析 D.描述分析 9.甲向乙借了300元钱,同时甲又为乙修好了笔记本电脑,修理费恰好是300元,则甲乙之间的债权债务可以()。 A.抵销 B.提存 C.混同 D.免除 10.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能够可靠计量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会计上称为()。 A.利润 B.价格 C.投资 D.费用 11.关于扣缴义务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人不能成为扣缴义务人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 A.社会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即B 所述。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为了()。 A.拉开收入差距 B.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适应多元所有制结构的要求 D.满足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 参考答案:C 解析:见教材第18页第三段。这也是课后习题第五题的内容。 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资料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作用的经济体制。 A.统治性 B.决定性 C.辅助性 D.基础性 参考答案:D 解析:见教材第21页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 4.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数量。 A.愿意购买 B.实际购买 C.有支付能力 D.愿意且能够购买 参考答案:D 解析:见教材第21页关于市场需求的定义。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调节进出口贸易数量、结构和水平和主要手段将是()。 A.利率 B.关税 C.价格 D.配额 答案:B 6.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A.公司全部财产 B.投资人全部个人财产 C.全体股东所持公司股份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备公式集合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 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标准:不得低于3%) 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标准:不得低于25%)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年末不得高于80%) 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标准:不得高于30%) 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120%) 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 ①拆(调)入资金比例=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

准:不得高于4%) ②拆(调)出资金比例=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标准:不得高于4%) 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 ①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标准:不得高于15%) ②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8%) 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标准:不得高于7%) 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⑤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余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 式汇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2017年经济基础 公式汇总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化/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点弹性 (1)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 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 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数(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 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3、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Ey=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Ey>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Ey<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Ey<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s>1,供给富有弹性 (2)Es<1,供给缺乏弹性 (3)Es=1,供给单位弹性 (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 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凯恩斯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 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最新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必考考点归纳(最全版)

1.2012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要点汇总 2.第一部分经济学 3.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a)需求是指在 一定时间和 一定价格条 件下,消费 者对某种商 品或服务愿 意而且能够 购买的数量 4.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5.影响需求最 关键的因素 还是:该商 品本身的价 格 6.市场供给是 所有生产者 供给的总和 7.影响供给的 因素主要 有:产品价 格、生产成 本、生产技 术、预期、 相关产品的 价格、其他 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的 价格以及国 家政策等 8.市场上商品 或服务的供 给量和市场 价格呈正向 关系变化 9.需求价格弹 性指,需求 量对价格变 动的反应程 度,是需求 量变动百分 比与价格变 动百分比的 比率 10.通常可以 把需求价格 弹性分为三 种:1)当需 求变量百分 数大于价格 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大于1时, 叫做需求富 有弹性或高 弹性;2)当 需求变量百 分数等于价 格变动百分 数,需求弹 性等于1时, 叫做需求单 一弹性;3) 当需求变量 百分数小于 价格变动百 分数,需求 弹性小于1 时,叫做需 求缺乏弹 性; 11.影响需求 价格弹性的 因素:替代 品的数量和 相近程度、 商品的重要 性、商品用 途的多少、 时间与需求 价格弹性的 大小至关重 要 12.影响供给 价格弹性的 因素:时间 是决定供给 弹性的首要 因素、资金 有机构成不 同影响供给 弹性的大 小、供给弹 性还受生产 周期和自然 条件的影 响、投入品 替代性大小 和相似程度 对供给弹性 的影响也很 大 13.消费者收 入变动与需 求的变动呈 同方向变 化。价格与 需求之间的 这种呈反向 变化的关

2018新大纲中级经济师金融各章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考点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主体:常考点 金融市场主体是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参与者: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主体具有决定意义:主体的数量决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决定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1.家庭:主要的资金供应者,也会成为需求者(购房、购车) 2.企业 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是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 衍生品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主体 3.政府:主要的资金需求者,暂时的资金供应者 4.金融机构: 最活跃的交易者,扮演多重角色 ●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 ●充当资金供给者、需求者和中介等多重角色 金融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支配作用 5.金融调控及监管机构:特殊 重要的交易主体: 最后贷款人:资金的供给者 公开市场操作:参与金融交易,影响价格 (二)金融市场客体即金融工具:交易对象或交易标的物 1.金融工具的分类 期限不同:货币市场工具(一年以内)、资本市场工具 性质不同:债权凭证、所有权凭证 与实际金融活动的关系:原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 2.金融工具的性质:常考点 第一,期限性 第二,流动性,金融工具在市场上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注意两点:一是能否迅速变现;二是变现时损失的大小 第三,收益性: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利息,二是买卖差价 第四,风险性:预定收益及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工具的期限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绑定在一起,彼此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它们都与流动性负相关。 (三)金融市场价格 金融市场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为最基本要素,是金融市场形成的基础。 【考点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二)按交易中介划分:常考点 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直接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市场,如政府、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 间接金融市场:以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二者的差别并不在于是否有中介机构参与,而在于中介机构在交易中的地位和性质。(直接金融市场中也有中介:信息中介、服务中介) (三)按照交易性质划分 1.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2.流通市场的两种形态: 固定场所:证券交易所,流通市场的核心 场外交易市场:活跃的发展趋势 3.发行市场是前提和基础,流通市场提供流动性,是发行市场的补充。 (四)按照有无固定场所划分: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 (五)按照交易期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六)按照地域范围:国内金融市场(本币计价,全国性、地区性)和国际金融市场(大多是无形市场) (七)按照成交与定价方式: 公开市场:一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 议价市场:没有固定场所 (八)按照交割时间:即期市场与远期市场 【考点三】货币市场及其构成 (一)概述:常考点 货币市场的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和借贷的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工具具有“准货币性质”:期限短、流动性高、对利率敏感 (二)同业拆借市场特点:常考点 1.期限短:以隔夜头寸拆借为主 2.参与者广泛: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机构 3.拆借的是超额准备金 4.信用拆借 (三)回购协议市场:常考点 1、回购协议:资金融入方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购买者签订的、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的协议。市场活动由回购和逆回购组成。 表面是证券买卖,实质是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回购方向:先卖出,再购回(买入) 卖出价格小于购回价格,差额是借款的利息 2、回购标的物:国库券或其他有担保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四)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公司为了筹措资金,以贴现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短期无担保的信用凭证。发行期限短、面额较大,绝大部分在一级市场交易。理想的货币市场工具 (五)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最受欢迎的短期融资工具 一级市场行为:出票和承兑;二级市场行为:贴现与再贴现(六)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常考点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需求: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 ▲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消费者偏好 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正相关 ③产品价格 负相关 ④替代品的价格 正相关 ⑤互补品的价格 负相关 ⑥预期 预期价格↑,需求↓ ⑦其他因素 ▲ 需求函数:假定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不变,Qd=Qd (P ) ▲ 需求规律:需求与价格之间这种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需求曲线(需求量的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需求和价格的关系 需求变动(表现为需求曲 线的位移):其他因素变动(如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等,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 ◇ 以上规律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一般关系,也有例外: 特例一:钻石与价格之间有时呈正方向变化,钻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 特例二: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说,某些普通食品的价格上涨,购买量也增加。

二、▲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函数:假定除价格外的其他因素不变,Qs=Qs (P ) ▲供给的影响因素: ①产品价格 ②生产成本 ③生产技术 ④预期 ⑤相关产品的价格 ⑥其他因素 ▲ 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变化的关系。 ▲ 供给曲线(供给量的变化):假 定其他因素不变,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 ▲ 供给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 移):价格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如成本等),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三、▲均衡价格: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Qd=Qs 时→Po (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模型(运用:最高限价分析,保护价格分析) ▲ 最高限价(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者降低某些生产者的成本) P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2020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导语】在每一次发奋努力之后,必然有加倍的奖赏等待着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拿到经济师证书绝对没问题。 2020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需求的含义 需求的含义 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注意:需求D---买家,消费者角度 供给S---卖家,厂商角度 1.需求的两个构成要素: 2.市场需求:所有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2020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影响需求的因素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供给: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注意:需求D---买家,消费者角度;供给S---卖家,厂商角度。 1.供给的两个构成要素: 2.市场供给: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影响供给的因素—厂商

3.供给函数:各影响因素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该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Qs=Qs(p)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价格发生变化,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 Qd=Qd(p) 需求规律: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 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需求曲线:用横轴表示需求量(Q),纵轴表示价格(P),我们把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这条曲线被称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020中级经济基础知识点:供给数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供给数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1. 供给数量变动: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它表现为:供给数量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变动,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是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2. 供给变动: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如生产成本的变动等)所引起的供给变动。 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

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复习题集(第4191篇)

2019年国家中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职业资 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有偿出让和划拨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使用主体不同 B、土地用途不同 C、是否有期限限制 D、购买价格大小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4章>第3节>几种具体的用益物权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建设用地使用权。划拨土地没有期限的限制。 2.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是( )。 A、分层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25章>第2节>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 3.某企业本年度前四个月的生产情况如下表 该企业1月至4月的平均产值为( )万元 A、44 B、54 C、59 D、66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平均发展水平。题目属于时期序列。采用算术平均值计算。(44+50 +58+64)÷4=54。 4.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申报集中的有关文件、资料之日起( )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 A、15 B、20 C、30 D、50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7章>第4节>垄断行为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申报集中的有关文件、资料之日起30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 5.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中,小口径是在最小口径基础上增加了( )。 A、税收收入 B、社会保障纳费收入 C、纳入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 D、债务收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3章>第1节>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衡量财政的不同口径。小口径包含税收收入及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 6.从重要性来看,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 )的管理 A、黄金储备 B、储备流动性 C、外汇储备 D、币种构成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中级经济师考试必考重点-经济基础(干货)

中级经济师考试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必考重点(干货) 【第一章市场求、供与均价格考点】 1.需求、供给的构成要素2个(愿意+能够:有购买的愿望、支付的能力) 2.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7个)、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6个) 3.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引起曲线位移的情形: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 4.某商品需求与替代品(煤气、电)价格同方向、互补品(汽油、汽车)价格反方向变动 5.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最高限价(低干均衡价格)和保护价格(高干均衡价格) 6.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影响因素;与收入关系(弾性小涨价、弾性大薄利多销,收入增加) 7.需求交叉弹性:运用需求交叉弹性区分:互补品(负数)、替代品(正数) 8.需求收入弹性:运用需求收入弹性区分:低档品、必需品、高档品 *思格尔定律: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増加而减少,越富裕,弹性越小 【第二章消者行为分析考点】 1.经济人假设概念: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2.效用分类:基数、序数效用论。区别:效用是否可以度量;运用什么来分析:基数(边际效用);序数(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3.总效用、边际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概念 4.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设:完备性、可传递性、多比少好 5.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曲线 6.无差异曲线的3个基本特征:越远偏好越高;不能相交(可传递性判定);从左向右下方倾斜(由商品边际替代递减规律决定) 7.商品边际替代率:增加一単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8.预算线的斜率:两种商品价格比率的负值:收入及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确定端点 9.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0.消费者均衡的前提:偏好、收入、价格不变。假定偏好、收入不变,用图形来分析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说明需求曲线的形成。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一消费曲线推导出来的。 11.价格一消费曲线的概念:将消费者均衡点链接起来而得到的线; 12.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的变化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第1题 假设小李的收入增加10%,此时她对某商品的需求减少5%,则该种商品属于()。 A.低档品 B.高档品 C.奢侈品 D.必须品 正确答案:A, 第2题 最低限价的目标是()。 A.保护消费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B.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C.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D.保护生产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正确答案:B, 第3题

如果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dx/dy=-1/3,则意味着当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商品X 时,愿意放弃()单位商品X而获得1单位的商品y。 A. 1/2 B. 1 C. 3 D. 1/3 正确答案:D, 第4题 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A.只位于无差异曲线上 B.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上 C.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的交点上 D.既不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也不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 正确答案:B, 第5题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 A.外部性 B.市场失灵

C.信息的不完全 D.企业内部能够构造权力制衡机制 正确答案:C, 第6题 美国经济学家()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A.克鲁格曼 B.汉密尔顿 C.弗里德曼 D.科斯 正确答案:D, 第7题 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 A.生产者数量的多少 B.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 C.消费者数量的多少 D.进入障碍的大小 正确答案:B, 第8题 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市场是()。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 考试必备)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 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弧弹性 (1)如果E d <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 d >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 d =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 ij =价格的相对变化 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i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y Q Q y y y Q Q E y ???=?÷?=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y E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y E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1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理论要点汇总

2、所得税。 征收对象 3、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 4、资源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5、行为税。印花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流得资产行)。 1、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 计量标准 2、从量税。消费税(啤酒、汽油)、资源税。 1、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 税收与价格关系 2、价外税。增值税售前是价外税,售中是价内税。 1、直接税。所得税,财产税。 能否转嫁 2、间接税。流转税(增、消、营、关) 1、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权限 2、地方税。 3、中央地方共享税。增值税、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共享税: 证券交易税:各50% 金融保险业营业税:5%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归中央财政) 所得税:中央60%,地方40%(打破隶属关系,2002.1.1)包括铁路运输所得税 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资源税:海石油、天然气中央,其他地方 出口退税:2005年1月1日起,超基数部分中央、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 铁路运输企业营业税 铁道部集中缴纳的建设基金营业税,2012.1.1 城市维护建设税 中央 关税、消费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 教育附加费 国家邮政、银行企业所得税 地方 营业税、契税 地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房产、车、印花、屠宰、农牧业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城镇土地使用、耕地占用税 营业税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享,4、6开) 城市维护建设税 合资铁路企业缴纳的 教育附加费 中枢大小额(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行内是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 票证卡内外,重要组成: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 我国支付清算网络体系 证券结算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内外大小票,主渠道。(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票据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