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5课例1:《基因工程》课堂观察课例

05课例1:《基因工程》课堂观察课例

05课例1:《基因工程》课堂观察课例
05课例1:《基因工程》课堂观察课例

第三部分课例

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吴江林等1

一、背景

?任教教师:屠飞燕(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老师,教龄四年,专业素养较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

?内容主题: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Ⅰ)

?观察者: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

?简况:自2006年5月8日以来,生物组大型的课堂观察活动已进行了两次,小型的课堂观察二次。经过半年的实践,我们对课堂观察的理念、框架、程序已有一定的理解,量表的使用逐步从完全套用过渡到了按自己需要进行改编阶段。此次恰逢杭州市余杭区校本教研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生物组以课堂观察为主题,代表我校,向全区高中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展示了我们的校本教研成果。此课例就是在这一活动背景下制作而成的。

二、课前会议:2006年11月8日

(一)屠飞燕老师说课

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为基因工程的第二课时,学习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中的热点,该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前沿科技的了解,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课时内容是在基因工程工具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应用,是必修教材中的“基因”和“基因重组”知识的深化,是学习“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与发酵工程也有联系。

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是微观而复杂的。而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展开的,缺少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情境,使得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材中有一个基因工程操作示意图,但它的作用意在给学生一个基因工程的整体认识,且因教材叙述四个步骤的过程发散性不够,故也显得作用不够突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已结束了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知识的学习。

2、学情分析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对生物进行改造,技术要求高,过程复杂,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上知识的呈现比较抽象,很难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对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及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此课例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导下、生物组课堂观察合作体集体制作的,合作者有屠飞燕、郑超、喻融、路雅琴、彭小妹、钟慧、姜平。

高三(4)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敢于提出问题,师生和生生互动比较好,大家在观察时可特别关注下表中的15位同学。

3、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举例说明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出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写出重组DNA的过程。

本节课的难点是“获取目的基因”、“重组DNA”、“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主要的解决策略是通过创设人工制备胰岛素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采用模型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思维过程直观化,以便发散思维,暴露问题,调动学生口、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在体验与讨论中达成学习目标。

4、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创设情境和生物建模,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步展开,建构思维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课前讨论。第一个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前概念”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后续的学习建立在前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同时创设一统领整堂课的学习情境,希望学生合作学习,得出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第二个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大致切分获得工程菌的阶段,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

(2)获取目的基因。先引用了一张基因表达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基因表达的知识,直观地感悟到两种获取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方法的图形;再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解释两种方法,并指出各自的特点,比较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3)重组DNA。创设DNA重组的情境,画出图形,采用如下问题链:置于DNA连接酶溶液中的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能形成哪些产物呢?哪种产物是人们所要求的呢?这些产物如何区分开呢?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师生交流讨论解决。

(4)导入目的基因。利用环节3中的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两个问题,如果在溶液中继续加入普通的大肠杆菌和CaCl2溶液,最终在溶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细菌呢?如何在混合菌液中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工程菌呢?

(5)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创设问题链: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如果要表达出胰岛素,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要想大量获取目的基因的产物(胰岛素),后续的技术应该是什么?基因产物(胰岛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提取?旧的培养基如何处理?

最终构建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

本节课设计的创新之处:

(1)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过程。再将每个探究分解为若干个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增加了知识构建过程的层次性、逻辑性、结构性,又能较好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反馈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

(2)采用生物建模的方法,将微观操作宏观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过程中生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生成活跃、民主、愉悦的课堂文化。

本节课设计的困惑之处:

(1)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很不足。何时介入小组学习?怎样介入?怎样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教学信息?感觉不好把握。

(2)按预期的设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使得学生既能充分探究,又能完成学习目标,感觉不好把握。

(3)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大,必然会生成很多教学设计时不能预期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如何高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有效地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感觉不好把握。

我希望大家观察我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困惑,为我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帮助。

(二)屠老师与观察者的交流

吴江林:我对你创设情境并将基因工程的四个步骤设计成四个探究问题非常感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根据你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你是如何铺设台阶,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呢?

屠飞燕:一是通过我的讲解,二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三是增加一些追问调控学情。

郑超、彭小妹:你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都很有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一些问题还很有些跨度,所以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问题。我认为你指导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涉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对你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屠飞燕:是的,这也是我担心的,我很希望你观察这个问题。

喻融:屠老师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效,仍然是决定了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而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讲授是我必需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所以我选择观察讲授的有效性,借此机会向屠老师学习。

屠飞燕:这节课虽然是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但讲授也蛮多的,我也担心是否讲着讲着又沿着灌输的老路走了,希望你观察我是不是能把讲授和探究结合起来。

钟慧、路雅琴:这堂课是以问题驱动的,通过预设的四大核心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这就必然会有大量的师生问答,你准备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呢?你的提问方式与学生的理答方式又有很大的关联,你想让学生有哪些理答方式呢?

屠飞燕:是的,这堂课是问题驱动的,我主要想采用个别提问,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等形式,我现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自己也觉得提问不是掌握得很好,试试看吧。

(三)屠老师与观察者讨论观察点

吴江林: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郑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

彭小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喻融:教师的讲解效度

钟慧:学生的应答方式

路雅琴:教师的提问方式

姜平: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课中观察: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2节课

(一)观察工具

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钟慧和路雅琴两位老师分别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应答方式”,需要合作观察,所以选择坐在一起观察,以便观察时能相互协调。

吴江林和彭小妹老师观察的分别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根据屠老师提供的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分布图,特地选择了学困生和学优生相对集中的位置观察。

其他老师的观察维度主要是老师的教学,为减少对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均选择在教室中学生座位背后就座,开展观察。

(三)观察过程

上课前。观察者于上课前5分钟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主要是翻阅了学生的课本和学案,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吴江林老师特地询问两位学困生和一位学优生对屠老师的课堂感受,没有理解的知识怎么处理,有没有机会提问等情况。

上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或开发的观察表进行记录,有数据的记录,也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师生对话、现象描述、教学细节、即时反思等的记录。在探究2和3的教学时,吴江林、郑超、彭小妹三位老师分别在学生画图时,起身巡视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观察没有提问或指导。

上课后。吴江林老师询问了四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两位是学困生、一位学优生,一位中等生,重点了解了四个探究步骤和基因工程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对情境教学和模型方法的感受。

四、课后会议:2006年11月9日,上午第3、4节课

(一)屠老师课后反思

屠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

一是教学目标。“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这一教学目标

基本达成了,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在黑板上画出了这两种方法的流程图,然后要求学生从图形中区分两种方法,从学生的回答看,应该都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能区别它们。但“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这一目标显然是没有实现,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我代做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这个目标从学生的回答、板演和我的巡视来看,应该是达成了。“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一目标,由于没有来得及讲解植物细胞一些常用的导入方法,致使学生不能“列举”,教学目标还没有完全达成。“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这个目标,由于时间不够,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达成情况不太理想,这点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出来了,总的来看,目标基本达成了。

二是主要教学行为。我这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比较多,新课导入用的哪个讨论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吸引到了课堂中来了,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中开始了学习,也能较好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一次读图活动也较好落实了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二次图画较好解决了“说明重组DNA的过程”这个问题。利用课前设计的问题链也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去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情境教学的效果不太好,可能是我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第四个探究情境做得不好,对学生的课本和图形的阅读指导得也不够,第2个探究和课前的讨论中,我的讲解时也不够精炼,耽误了一些时间。

三是教学预设与生成。课前讨论和第1个探究的预设都达成了,学生也没有生成什么问题。第2 个探究中,学生提出“DNA重组的种类有9种”,并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推导一番。我课前对这个没有想过,一时也不知怎么办好,只好避重就轻地谈了几句。现在想想这应该是个好的教学资源,我却没有利用。对探究2,我原以为很难,所以设计时,准备作重点讲解。但从我观察的整体情况看,学生还是都做得不错,我却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继续教学,显然太僵化了。如果这里能节约点时间,也不至于探究4显得那么仓促。总的来看,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教学步骤虽然设计成了一个讨论加四个探究,但教学过程还是按照我的预设来走的,这从课堂上学生自己提的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就也可看出,说明我的教学给学生思维空间还不够。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郑超: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从“学生的错误”、“教师对错误的反应”、“教师对错误的指导行为”这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如下(数据见课后会议分析报告)。

(1)学生的错误中,思考不全面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效地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误区,生成了较好的教学资源。未把握问题的指向类错误占33.3%,这一方面说明问题的设置应该更为明晰,问题链的创设应该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课堂机智性需要提高。知识性和表达性类错误占33.3%,这说明需要加强指导学生的预习,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时的态度中,接纳和赞许占了89%,这与整堂课老师所追求的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是一致的,实际上,本堂课的探究氛围和效果也的确很好。

(3)教师应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中,“鼓励、引导、换其他同学回答”占50%,这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体现了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定位,说明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多人回答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了合作所带来的好处,但明显存在介入小组讨论迟,反馈学情不及时、不全面的情况,这也是导致老师在引导时针对性不够的重要原因。

彭小妹:我观察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对学

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我看到屠老师对识图的目的要求很明确,但在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上有较大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说出“获取目的基因的途径方法”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的识图时间只有1分钟。同时屠老师也没有进行指导,我想这是导致学生对两种方法掌握得不好的原因。二是“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看看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这个问题时,针对性不够。学生在阅读时,屠老师在黑板上画流程图,画完就开讲了,不知屠老师是怎么知道学生看完了书?加上阅读要求不明确,所以,后来出现了学生说不出两种方法,也说不出两种方法区别的现象。

喻融:我观察的是“教师的讲解效度”,从“讲解行为”和“讲解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在讲解行为方面,“重复”占37.0%,“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占29.6%,“在整个讲解过程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占18.5%,“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占14.8%,“借助例子描述观点说明”为0。讲解程度上,始终能与学生保持眼光接触,语调也比较生动,逻辑性较强,但信息呈现速度较快。总得来看,讲解得还是清楚明白的,学生易于接受,但重复较多,特别是探究3的无效重复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信息呈现速度过快也造成了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如在探究4中,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两位学生都答不出你的问题可能与此有关。

钟慧:我和路雅琴老师合作,我代表我们汇报观察结果。小路观察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我观察的是“学生的应答方式”。我们发现“提问后,学生齐答”的方式占56%左右,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从齐答的问题难度看,都不大,所以我想这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很有效呢?“提问后,未叫举手者答”占26%,其中特意点了第二组第1排、第五组第3排、第七组第1排、第四组最后一排的四位学困生回答。前两位是在回答“鸟枪法”和“人工合成法”两个概念,两位学生表现不好,屠老师引导他们看书后回答出来了。后两位回答“重组质粒有多少种”和“符合要求的质粒是哪种”,基本上答对了。我认为屠老师还是很关注学难生的学习的,但所问的问题难度都不大,我认为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问他们,将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姜平:我观察的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一是“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本节课有四个教学环节,“课前讨论”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的提取”12分钟占26%,“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18分钟占39%,“目的基因的检测”4分钟占9%。从中可以看,第二和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本节的重点,时间得到了保障。但新课导入花的时间过多,“探究三”浪费的时间体现在三次重复上,使得第四个教学环节时间不够。二是“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其中“教师讲解、师生回答”22分钟占47.8%,“学生讲解”12分钟占26.1%,“合作、伙伴学习”10分钟占21.8%,“学生自学”2分钟占4.3%。这说明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52%的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和参与评价等学习中得到较充足的时间保证,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吴江林:整堂课,屠老师都表现得有条有理,与学生的亲和力较强,较好地利用了该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的这一特点。创设了这么多问题,并以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创设了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建立概念和过程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基因工程抽象不好理解的矛盾。这种情境教学、问题驱动、生物建模等教学策略是我们组今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努力方向。这节屠老师花费了大量心血,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相比以前她语言也简练了不少,是一大进步。

这节课,我观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从5个角度观察了这个问题,分别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

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频次分别为2、7、2、2、1,可见屠老师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是基于“推论”、“预测”、“解释”、“解决”。这是一节新课,认知要求一下拔得这么高,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这在探究4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都说不出来的原因也在这里。而在探究2和3时,由于关注了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则明显可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包括七位学难生在这两个探究活动时也表现得非常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按照这五个层次去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节课上完后,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四个探究结束后没有总结归纳。我想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仍然是比较散的,这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三)本次观察形成的结论

经过屠飞燕老师与全体观课老师的交流,全体老师达成了如下共识。

(1)这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思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情境教学策略非常适合这种课型。

(2)这节课通过建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有效地将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和概念直观化了,对学生理解概念、原理、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帮助很大,收到了比以往更好的教学效果。屠教师有条不紊的风格和较强的亲和力也是取得教学成功原因之一。

(3)探究1、2、3结束时,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并应有一段时间留给学生提问,使他们还未理解的内容有解决的机会。特别是要给学困生这种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

(4)探究1、2、3、4的问题设置应再细化,给学生设好支架,不要一步到位,应做到题意明确可读性强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立即自答或点学生回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并增加追问这种提问方式。

(5)课前讨论环节的时间缩短到8分钟;将探究1中的两个概念图先让学生看书并画出来,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和动口,老师主要是起指导和主持评价的作用;探究4结束后可设计一个概念图,师生共同构建,让学生形成基因工程的知识体系。

五、附件

(一)学案:《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

※学习目标

说明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合成法,区别两种方法的异同,说明重组DNA的过程,列举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举例说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尝试画出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图形,尝试画出DNA重组的过程图,探讨DNA重组的方式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学习方法

模型方法。建立直接分离法与人工分离法的示意图,区别他们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建立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模型,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的要领,建立基因工程操作的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

[讨论·猜想]

1、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重要 的治疗措施,根据学过的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 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并尝试分析每条途径的可行性?

2、按照讨论的结果,图一为人的某种细胞(含胰岛素 基因)和图二为大肠杆菌,请你说说获得工程菌(含有 人的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大致设想?

[合作·探究]

探究1:图三为人体胰岛B 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

观察图形,你认为可以通过那些方法获得目的基 因(胰岛素基因)?并从目的基因获得过程的简便 性、精确性,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 体内后的表达这两个角度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

探究2:如果只考虑两两结合,请在A 槽内画出可能的

产物,尝试分析各种结构的特点,并指出符合要求 的结构。

探究3:请在B 槽内画出可能存在的细菌类型,尝试分

析各类细菌的特点,并指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菌。

探究4: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分离得到的工程菌能

否合成和分泌人的胰岛素?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如 不能,请提出一个改进的方案?

[思考·拓展]

思考:假如改进后的方案能生产人的胰岛素,则通过发

酵工程生产胰岛素时,提取胰岛素的方法是 。对旧的培养基的处理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课后分析报告

报告1:课后反思

上课人:屠飞燕老师

第一次承担区里这种大型观摩活动的公开课,很让我有些忐忑不安。但这次课堂观察活动,让我在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教学内容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同组老师们的观察为我的发展提供多个视角,让我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问题,树立了发展的信心,明确了发展的方向。

【总体感受】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实现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探究,通过问题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四个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建立了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模型,达到了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的目的,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思维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获得知识,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三

图一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引导学生学习时,给予有效指导方面效率不高。二是四个教学环节上过渡不好,四个教学环节设计成四个探究活动,但这四个活动的承上启下没做好,阶段性总结做得不好,导致学生在下一个教学环节应用上一个环节的知识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三是教学时间分配也不是很合理,情境创设中的讨论环节用时过多,导致在模拟实验阶段的教学显得较仓促,给人头重脚轻之感,也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这一方面与我过多的重复有关,另一方面说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还很不到位。四是与学生的互动做得不好,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教学过程中还是讲得多了,这个习惯还是要改的,看来我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还不到位。

【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1——课前讨论的两个问题(见学案)。

教学反思:从学生对所提问题的讨论情况看,他们还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误解。如有个学生认为杂交瘤细胞培养后可通过发酵来获得胰岛素,当时我已经注意到了,想在总结这部分内容时向全班指正,但最后还是遗漏了这个问题。其实针对学生的这个错误,我可以及时指正,也可以顺势引向动物细胞培养与微生物培养的差异,从而过渡到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劣。我想有时学生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契机,而我在这堂课的处理上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体现了课堂应变能力的不足。总体来说,在这个讨论环节中,我的引导还是占了较大部分,但引导效率并不高。特别是针对学生回答后的归纳,自身重复性语言较多、提炼度不够,也没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导致课堂结构较松散、费时较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教学片断2——模拟实验: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见学案)。

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紧紧围绕实验图来完成的,所以学生对图形的正确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时间太仓促,我对学生读图过程中的指导行为不完整,也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导致学生的自学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学生对质粒A中标记基因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分析如何分离得到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无从下手。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一味顾忌时间问题而略过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这可能导致从外观上看,课堂是完整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未必理想。所以在实施指导学生阅读、看图等教学行为时,一定要到位,让学生明确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没有处理好,就是针对学生上讲台演板后,我的教学行为处理不是很恰当。其实在学生演板时,我已经巡视了大多数学生画的结果,也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可以说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而上台演板的学生画得也基本正确,这时通过师生或生生点评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环节了。但我在点评前先针对全班学生分析了可能的情况,而后又针对学生演板再次进行了讲解,数次重复结果,给人以罗嗦、拖沓之感,也浪费了教学时间。

我的引导思路也不够清晰,抛出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如在分析重组类型及导入情况时,对于类型的划分依据没有明确指向,只是含糊地说“从大的方面来说”,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知从哪方面回答问题或不能更好的理解问题的内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我想最根本的是要明确问题指向,即问题提得越小、越明确,越能让学生聚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细化采用层层推进的策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在分析第一个玻璃槽中可能的情况时,可以这样设问:重组后按形成结构中含几种基因划分?如果再以能稳定存在和复制为标准,可画成几种类型?分析第二个玻璃槽中可能的情况时,提问的方式为:按有无导入外源基因为标准划分?再看有无导入目的基因?我们所需要的是哪一类细菌?以问题链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既可以明确问题,从而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课堂结构紧凑而合理,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报告2: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观察人:吴江林

观察维度:学生·达成·学生对核心知识、概念、技能、方法的掌握

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角度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胰岛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根据学过的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尝试分析每条途径的可行性?

教师行为:屠老师要求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上述两个问题。然后不断地绕圈巡视。

学生学习表现:学生提出了五条途径: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人工合成的方法,从动物体中提取。

教师行为:①板书学生得出的五种方案。②没有对各种方案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③讲解过程中,同一内容前后重复三次。④耗时10分钟。

分析及建议:从学生讨论结果的汇报看,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学习要求,结合三大生物工程进行阐述,这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总体上是理解的,但不能确切说出采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正常的,也不能对五条途径进行对比,一是教师没有追问,学生回答的问题指向不明;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效率不高,基本上是学生的话的简单重复。我认为如果以分析五条途径生产的胰岛素的性价比为切入点,既可达到对知识的总结,又能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也能有效地避免教学语言的无效重复,使教学时间缩短2分钟左右,为后面的探究保证足够的时间。

角度2: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观察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图,“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得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从目的基因获得过程的简便性、精确性,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体内后的表达这两个角度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看图,引导学生看图,要求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行为:看图,回答出两种方法:一是用限制酶切割,二是用逆转录的方法合成。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获得目的基因的两方法。学生阅读时教师在黑板画出了两种方法的示意图。

教师行为:教师画完后,立即开始讲解这两种方法,但没有对两方法的对比分析,没有总结。

讲解过程的师生问答选段:

师:黑板上的两个图哪个代表直接分离法,哪个代表人工合成的方法?

生:正确指出。

师: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基因导入原核生物体内能表达吗?

生:不能,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会破坏它。

师:假设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不会破坏它,它能表达吗?

生:能。

……

师:用直接分离法得到的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体内能否得到胰岛素?

生:可以吧?不行?可能不行。

师:分析一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吧?

生:……

分析及建议:学生为什么不能基于课本知识和黑板的图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推论和预测?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画完图后,直接指出了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没有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种方法,而是直接指着黑板说出哪是直接分离法,哪是人工合成法。我认为学生阅读完后,应该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释情况,及时作出教学反馈,为后面的两个问题打好知识基础。从教学设计看,屠老师事先没有设计对两种方法的对比总结,也没有想到通过对比使知识结构化,了解学生是否能运用两个概念,因此,出现了上述两个学生难以回答的场面。

角度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教学内容:完成图中(见附件“学案”的图三)的第一个要求。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画出结果,并有二人演板。

学生行为:画图,演板。(二个学生都基本正确)

教师行为:学生演板后,教学过程为:教师对着全班学生讲解有多少种可能性,期间有提问,并得出了结果→对着两位学生的板演图解释,再次得出了结果→评价完学生的图后,教师自己又画了一幅图,第三次呈现图形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看到教师给三个正确图形标以科学的名称。

分析及建议:从学生的板演结果和未板演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对这一教学设计的兴趣很大,思维也很活跃,表现得非常好。这一教学设计的意图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再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使知识的构建比较完整。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过于罗嗦,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板演和巡视已经知道了,这时通过师生或生生对黑板上的图形点评就行了。前后三次无效重复既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教学中设计这种基于某一知识解决相关变式的问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能理解和运用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角度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内容:见上图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行为:让学生完成第二个要求。

学生行为:学生画图,出现许多种图形。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结果,但始终未能讲解清楚,学生也没有探究出明确的正确结果。正确的结果是教师呈现的。

分析及建议:学生之所以不能将第一个要求中学会的知识和有关限制酶的知识迁移到本要求的问题中来,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的思路不明确,或者说,教师在课前对学情估计不足,缺少应对策略。我认为按照如下的设问方式——①先以细菌B中有没有导入外源基因为标准,看看能产生那些结果?②如果导入了外源基因,则以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为标准,看看产生了那几类新的细菌?③看看新产生的细菌类型中,哪些外源基因可以稳定的存在和复制?我们最终要的是哪一类工程菌?引导学生的学习是比较方便的,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是

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较好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类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问题,能非常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而这样的设计,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要非常明确,教学步骤设计要合理,设置问题链不失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报告3: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

观察人:郑超

观察维度:教师·机智·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研究问题: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采取的应对策略

选择意图: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及问题链有一定难度,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这对老师的课堂机智和应对策略是一个在考验,而这也是我所欠缺的。

观察设想:记录学生对预设问题的回答,收集其中的错误,重点观察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和教师应对策略的合理性提供定量依据,并尝试提出改进措施。

(一)片段一

师:根据学过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小组讨论)

学生A:从动物提取、用基因工程、用发酵工程。(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板书)

学生B:人工合成、用细胞融合然后发酵工程。

师:(微笑)很好……

(在分析后一个问题:评价上述方法时)教师指出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在应用上的联合,并在前面的板书中标明。

分析及建议:学生的错误首先是思考不全面,教师已有准备,在教学预设中采用了小组讨论、多人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A未理解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的关系,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进行指正;学生B有知识性错误,即细胞融合后不能通过发酵工程获得胰岛素,教师一直没有纠正。这提示我们教学预设应充分考虑学情,根据学生可能的错误采取策略,如个别学生难以思考全面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或者由多人回答。还有一个疑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能期待学生发散思维、产生更多想法,没有打断学生,但其中的知识性错误是否应该立即指正?

(二)片段二

师:获得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就能够表达吗?

学生D(个别回答):不能,不一定能导入

师:(无微笑)指出学生没有听清问题,问的是导入了能不能表达,“坐下”。

学生E:不能,基因选择性表达。

师:(微笑)“很好”。面向全班引导,指明思考方向:从真核与原核基因结构考虑。

自由答:真核基因的编码区有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

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取这个基因比较好?

学生齐答: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

师:用人工合成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就能够表达吗?

学生F:不能,大肠杆菌有限制性内切酶。

师:(微笑)“很好”。指出我们要用运载体携带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不会被限制酶切割。

学生G:RNA聚合酶不能识别。

师:(微笑)“你们同意吗?”“很好”。用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没有非编码区,没有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分析及建议:学生D、E、F都没有理解问题,找不到正确思路,教师在每一个同学回答之后都进行了补充说明,引导学生明确问题,采用了自己指正、引导、改问其他学生等手段;学生G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还没有表达清楚(我认为此时其他同学有的可能还没有理解),教师自己又进行了解释说明。多名学生没有理解问题,应该是问题指向不够明确的原因,这导致学生找不到解决思路。可见,设计的问题是否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三)片段三

师:(质粒和目的基因剪切后加入DNA连接酶)在槽中画出可能的结果(注:小组讨论形式,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空槽,稍后请两名学生板演)。

板演:学生H画出了质粒闭合、目的基因闭合、质粒和质粒连接、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连接、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学生I画出了质粒与质粒连接、目的基因和目的基因连接、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

师:(板演结束后)面对全班,问“应该有哪几种?”

学生自由答。

师:引导全班归纳出答案。

师生再一起看板演。

师:点评,对学生H的图进行归纳整理,纠正I的标注错误,随后教师再板演一遍。

分析及建议:学生H的思考、画图已经比较好,只是没有像教师那样进行归纳成三类;学生I的图注有知识性错误。在板演结束后,教师没有马上评价,而是面向全班进行引导分析,在已经得出结论后再去评价两名学生的板演,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最后教师再板演示范。老师的引导分析是脱离学生的板书的,我认为这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大概老师自己也觉得分析比较抽象,又接着分析了板书中的问题,这既浪费了时间,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下降,不断的重复还说明老师对自己和学生都有不放心。

报告4:观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观察人:彭小妹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指导

研究问题: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有效?

观察角度1: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

观察说明: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学生识图后据图归纳获得胰岛素基因的途径的学生活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我观察了教师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的指导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①教师是否提出明确的识图目的。②教师是否对学生的识图方法予以指导,包括说明图的意思、识图的顺序、观察重点、识别解释图中的重点观察对象、给学生充足的识图时间等。③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解决相关问题。

观察结果:

师:我们一起看图,右图是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教师讲解图)

生:(看图,听教师讲解。时间1分钟。)

师:从图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胰岛素基因?

生:(仅能指出一条(从人的DNA上切取),其他途径答不出。)

师:利用图讲解获得胰岛素基因的另外两条途径。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1.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识图目的:“从图看,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胰岛素基因?”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识别理解图形,能提高学习效率。

2.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师在这里设计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学生自主生成获得目的基因的途径。但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生识别理解图形进行必要的指导:缺乏对图中重点对象的识别与解释、识图顺序的指导和学生观察重点的提示;而且识图时间仅1分钟太仓促了,学生没有充分理解图形,所以学生在据图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出现了障碍,答不出来。这样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以自己讲解图形代替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识别理解图形。

3.在学生识图不能正确解决相关问题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图中重点部分,而是直接讲解图形,分析得出了正确答案。

观察角度2:对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指导。

观察说明: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阅读课本,我观察了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①阅读前,教师是否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师是否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予以指导,包括指明阅读范围及重点关注对象。②阅读时,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阅读进程,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③阅读后,教师是否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相关内容、解决相关问题及变式问题。

观察结果: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52页1—3段,看看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

生:阅读课本。(同时教师板书: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流程图。)

师(板书完):同学们,阅读完成了吧!黑板上2个过程,分别是什么方法?

生(集体):判断正确。

师:简单讲解直接分离法流程图,问:用直接分离法获得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内能成功表达吗?为什么?

生:不能。解释错误。

师: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表达。

师:用人工合成法获得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内能成功表达吗?为什么?

生(2人):不能。解释错误。

师:分析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及怎样解决。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1.屠老师提出的阅读目的是“看看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阅读目的是提出了,但有些笼统。如果提出的阅读目的更有针对性一些,将更有利于学生把握阅读的重点。例如可以提出阅读目的是“请同学们阅读后找出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的流程和各自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针对两种方法的流程和特点重点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

2.屠老师指明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果屠老师还能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将更有利于学生获得重要信息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可以提示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3.学生在阅读时,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流程图,教师完成自己的板书以后即宣布阅读结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而没有观察学生的阅读是否真的已经完成,这样不利于控制阅读时间。

4.屠老师通过学生集体判断两个流程图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这是了解层次的简单检测,学生容易解决;后面两个变式问题是应用层次的检测,学生解决出现困难;原因是前后两个检测跨度太大,缺少针对重难点的理解层次的检测。如果屠老师能沿着判断了解过程、设问突破难点、比较落实重点的思路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就能应用获得的知识轻松解决后面两个变式问题。

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识图、阅读等,那么在备课时教师除了考虑学生活动如何开展外,还应思考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真正起到实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既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深化了知识的理解,又发展了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报告5: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

观察人:喻融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讲授

研究问题:教师的讲授是如何展开的?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

1.重复。

从教师讲授的行为来看,屠老师重视使用重复等强调方式,各种重复方式达10次,频次37.0%,在各种讲授行为使用频次中排序第一,覆盖了每个知识点。从重复的目的来看,一种是对提问和学习任务的重复,从明确学习目标的角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师指导学习的

有效性;另一种是在学生讨论或评价之后,对知识的重复,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特别是对本节重点内容(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的可能结果),屠老师采用了两种目的的重复在这里都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于展现在黑板上的讨论结果,屠老师采用了学生评价与教师引导评价的重复方式,这些多种形式重复正确知识的方式很好地落实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2.描述观点。

屠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描述借助了学案与板书,对于提问与描述学习任务主要是借助学案来完成的,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描述)采用了让学生板书或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并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完成重难点的讲授。整个过程过渡自然,轻松流畅,与平时课堂上教师反复地念叨“注意!不要犯错!”普通单调的强调方式效果要好很多!在我以后的课堂里我要学习使用这样的强调方式。

3.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

在观察屠老师的课堂之前,我认为在观察讲授的行为量表中,这个点简直就是形同虚设,正常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基本上学生不会有回应。如果教师认为没有人回答就是知识点落实好了,那这个问题则是无效且误导教师的问题。我观察到屠老师对该部分的处理非常巧妙:在讨论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与学生交谈,自然地给予了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教师掌握最真实的学情,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4.运用直白的语言和例子。

屠老师不仅语音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丰富,还多次运用了直白的语言来代替专业的术语,如“拿下这个基因”(术语:剪切目的基因)等等。针对这点,我本来想提出使用直白的语言的频次可以再高点,但在课后反复思考后认为:使用直白语言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讲授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直白的语言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术语去阐明观点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屠老师在这点上处理是非常恰当的。

5.借助例子描述。

遗憾的是,这节课我没有观察到借助例子描述观点的地方。这节课的内容是微观的,抽象的,借助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课本上就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本节课的内容中如“鸟枪法”、“导入”的过程应该都是可以借助例子来理解。倘若加上了鲜活的例子,相信屠老师的讲授会锦上添花。

6.讲授效度。

总体上,对于讲授程度的各方面,屠老师都完成得非常好,语言生动,富有激情。首先,讲授的90%的时间目光都投向了全体学生,也是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一直很高,讨论与发言都非常踊跃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九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富有逻辑性,步骤清晰,各个学习活动之间的衔接简洁自然。最后,本节课呈现有关信息10次,其中9次呈现信息的速度适当,仅在完成第五个学习内容,阅读学案上图表的时候,对图表的解释时间略显紧张。

报告6: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

观察人:钟慧

观察维度:学生·互动·回答行为

研究问题: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的行为、水平、习惯、态度如何?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现象一:这节课学生的集体齐答共38次,占各种应答方式的57.6%。

分析与建议

①一堂课中38次集体回答,说明学生有集体齐答的习惯,大部分同学对这种应答方式持肯定态度,并乐于参与,营造了良好的、安全的课堂氛围。

②从这38次集体齐答的问题难度看,有26个问题很简单,对学生的认识要求较低,似乎没有设问的必要,从教学效率考虑,这些问题可以不要。

③从屠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这38个问题的时间看,大多也不超过3秒钟,屠老师不断采用连续设问,连续齐答的方式,其实是想引导学生回答,还有一种“赶时间”的迫切心态,这对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没有多少帮助,我想是老师关注预设过多的结果。所以,在预设时要精选核心问题,教学时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生成更多的问题,能及时掌握学情。

现象二:讨论后汇报评价占10.6%,四次小组讨论,共有七个小组代表进行了汇报或评价,其中四次是主动表达,三次是被教师叫起后回答的。

分析与建议

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给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让这个平台发挥实效,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例如:在提出讨论问题时提供有针对性的素材,对思维角度进行指导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瞄准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提高有效性,这也是探究3学生回答不好的原因。

②讨论后汇报评价是我们检测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利用好这个检测手段能让我们有效把握学情。这堂课在第一个和第三个讨论汇报时,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没有在讨论过程中收集到各小组的讨论信息有关,并且在小组讨论完后,有机会把讨论结果展示出来的小组较少,这也不利于反馈学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应给不同的小组以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既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及时学控学情,调整教学。

报告7:观察教师的提问方式

观察人:路雅琴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提问

研究问题:教师的提问方式如何展开?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数据处理:在这堂课中,屠老师问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让学生回答,很多问题是屠老师自问自答的,我把屠老师自问自答的问题舍弃,因为我认为那是“假问”,这与钟慧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同,然后选择了屠老师让学生回答的那些问题给予分类和计算百分比。

数据分析:“提问前,先点名”这种提问方式一次都没有,说明屠老师课堂上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关注的是全体学生,也说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无需

老师特别提醒。“提问后,学生齐答”占54.8%,说明学生对课堂是十分投入的,这种投入体现在课堂上和老师的配合,但是学生齐答17次,也说明了屠老师这节课中设计的有些个问题过于简单,因为过于简单,才会有学生齐答这种现象产生。“提问后,叫举手者答”这种回答方式在现在的高中课堂中是比较难见到的,而这堂课有4次占12.9%,我觉得很难得,也说明了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兴趣,说明了屠老师与学生良好的关系。“提问后,改问其他学生答”占6.5%,从教学过程看,有6个通过这种方式回答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一次性解决,我认为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还是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测知识落实程度更好些,屠老师在最后一个问题(有几种可能进入细菌A),连续问了3个同学,而且这三个同学表现都相当的不错,尤其是一个同学用了数学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计算,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屠老师在处理的过程中,也照顾了学生的感受,用了中性化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我觉得这都很好。

报告8:观察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观察人:姜平

观察维度:学生·环节

研究问题:这些环节是否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1

(2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作为老师,我觉得首先要深刻体会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重点是思考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屠老师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是我日后要多加学习的地方。

(2)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避免“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的现象,其中花时间长的内容应该是重难点知识。屠老师这节课有点前松后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导入花费的时间偏多。这节课的导入是课前讨论获得胰岛素的多种途径及可行性分析,设计意图很好,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但如何缩短导入时间,留给后面重点内容的探究,是需要我们再考虑的;二是课堂上提出和产生的问题较多,占用了部分时间。这一点说明了一个好现象: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回应每个学生的问题会占用没有预设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所选择的回应。对于有关重要内容的问题或者大部分学生都有疑问的问题,给予当堂回应;对于个别学生的疑问,可以课后个别交流;对于有关其他教学内容的问题,可以在日后相关的课堂再予解释。

(3)合作、同伙学习在这节课中开展的很丰富,一共讨论了5次,但时间分别为3、1、4、1、1分钟。我觉得:讨论1分钟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交流来说够不够呢?如果不够,能否达到讨论的效果?那这样的讨论是否有必要就值得考虑了。如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集中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讨论的次数,给学生充分一点的时间进行交流。

大班公开课绘本阅读《天生一对》

大班公开课绘本阅读《天生一对》 活动目标: 1.解读图画中长颈鹿和鳄鱼因不同特点而带来的浓浓的、和谐的爱,懂得以善良、勇敢和智慧的品质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并体会天生一对的美好。 2.观察了解生活周围的配对,感受朋友、亲人之间和谐的情感。 活动准备: PPT、扭扭绳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今天缪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叫什么?幼:《天生一对》。 二、理解一对的含义 师:你们知道一对是有几个组成的吗?(两个)一对一般是有两个组成,两个可以组成一队。 师:看看这里有4个,你选两个把它们组成一对,你选哪两个? 幼:红的和红的、紫的和紫的。 师:你们为什么选这两个红的和红的是一对,紫的和紫的是一对呢?理由是什么? 幼:它们的颜色、样子都是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它们的外型都是一样的对吧。 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个是花朵、叶子,还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请你在这4个当中选两个配成一对,怎么配? 幼:花和叶子,手套和手套配成一对。

师:花和叶子不同,手套和手套颜色不同为什么把它们配成一对呢? 幼:花和叶子本身是长在一起的,手套和手套都是用来带的。 小结:其实无论是外型相同或不相同的我们都可以配成一对,只要有理由,只要有原因。 师:你看你们都长得不相同,外型、脾气、爱好都不相同是不是,可是这里有没有你的朋友,请你交出他的名字,他是你的谁?你们是一对。 师:孩子们你们看,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都可以配成一对,尽管你们长的是那样的不同,可是你和你的朋友成为朋友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怎么会成为朋友的。 幼:日子久了就成一对了,我们经常在一起玩、、、、、、、 小结:尽管我们是那样的不同,看上去外型、样子是那样的不同,可是我们总是有理由让我们成为好朋友。 三、理解故事情节 师:长颈鹿小姐和鳄鱼先生它们一样吗?(不一样,它们一个高一个矮,一个大一个小)。可是这并不影响它们是一对,它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对。 师:看看它们都做了什么事,你觉得它们做的事情看上去般配吗?它们在一起做了什么事让人家觉得很般配?(一起玩,一起吃冰激凌)。 师:你们看他们玩起来也很般配,它们在扔金币的游戏,长颈鹿把它高高的扔起来,你看鳄鱼先生把它低低的接住,看上去怎样?(很般配)。 师:它们在一起做了很多事,玩了很多游戏,如此不同却让人看了它们是很般配的一对,孩子们刚才你和你的朋友也是天生一对,对吗?你们可以在一起做什么事,让人们觉得你们很般配,般配的象天生一对? 幼:我们一起玩传球,他传过来然后我就接住、、、、、、、 四、游戏“天生一对”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课堂观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姜海献 通过学习让我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认识。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相比,我认为传统听课关注的是全面的整体的课堂,而课堂观察则把观察的视角缩小,从点中看全面。也可以说课堂观察是在传统听课的基础上把听课目标更细致化,更明确化。另外传统听课基本上是每个人各自听完课后发表相关的意见。然而在一堂课上,一个听课老师既要观察开课老师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对于听课老师来说确实很难观察得细致、全面。课堂观察则是通过集体合作,分清各小组听课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明确地把握听课重点,甚至有时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得到有力的数据证明,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评论。通过某个细节,某个特定的角度,观察课堂,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课堂观察后的反思,让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如何通过课堂观察使自己的教学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开课时,作为被观察对象,在课后从其他老师那听到指正和建议外。我觉得自己平常在教学中的自我反思则更加重要,毕竟听课的次数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课都录下来。所以每节课后能及时地反思课堂上观察发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的问学生“对不对?是吗?”诸如此类的口头禅。虽然没有统计过,但自己也感觉到出现的频率好象还挺多的。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存在着问题多,问题散的不足。自己感觉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必

要问,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操作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显得太浅,一问就知道,要么就问得太深,学生无从下手。这些是对教师自身的观察反思,那同样如果是对后进生每节课也进行观察反思,通过记录下的内容再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可能只能观察到一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问题,而从观察老教师的课堂中则是找到解决自身不足的方法,从而积累经验。观察他人的课堂,可能因此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课堂观察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加深自身对于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确实一堂英语课要上好,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例如:多媒体的使用、教师的语言是否有感情、问题的设计、朗读的指导、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映等。但是一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教师也不可能是毫无缺点的,然而课堂观察则是尽可能的发现问题,减少缺点。教学优点越多,缺点越少,那么课堂教学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努力战胜这些自身存在的缺点,提升教学水平。 接着,谈谈教学内容的观察诊断。从这个维度诊断课堂教学需注意: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等;

一堂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堂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本次观察对象为六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做一个最好的你》。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三、观察引发的困惑我们对课

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几十个问题,平均每分钟达1个问题之多。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也让上课老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

公开课《观察物体》教案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位置。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 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辨认。) 拍的是同一个教室(板书:相同的物体) 为什么拍出来的样子会不一样呢?(板书:不同的样子) (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出示学习目标 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位置。 三、自主先学(一)(学习例1) 1、小组讨论:两张照片哪张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另一张是在哪里拍摄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方面观察发现的)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四、自主先学(二)(学习例2) 1、出示例题图,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汇报 五、检测反馈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交流:下面的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你是根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展示汇报。 2、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辨认、交流。 六、小结反思你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学生说一说) 课件出示: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后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从不同位置去观察,才能全面观察物体。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七、当堂检测 出示“想想做做”第2、3题。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八、拓展练习观察一件实物,把你看到的告诉身边熟悉的人。 九、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 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样子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与分析诊断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与分 析诊断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与分析诊断报告 松江区民乐学校黄秀丽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课堂观察与分析实验的三堂课均为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中首批推出的科目之一---小学英语牛津教材的教学反思录像课。执教老师均为0至5年内的年轻教师,她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表一三位执教老师基本情况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简介

1、课型:三节课中,严老师的第一节课是句型教学的情景教学,倪老师的是词汇教学的新授课,而顾老师则是语句的新授课。上课时间分别为29分钟、33分45分和42分12秒。 2、主要教学环节:一(1)班以水果与动物、文具等为说话材料,教学What’s this/that It is …以句型教学为主要内容。一(3)班以句型为基础,继续教学本单元中的新单词bean、taro,通过安排不同的活动巩固新单词。五(2)班则教学“Rules for the swimming pool”,让学生明白应遵守游泳池的哪些规则,为什么三堂课正巧是三种教学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英语课的不同课型,很具有代表性。 (二)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现提供课堂教学片段中提出的问题数作为样本,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 表2 课堂提问技巧水平 表3 提问行为检核表汇总

从课堂记录资料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1.提问技巧方面: 一是教师课堂提问数量适宜,问题设计富有层次性,难易度较适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尤其从学生的听、说能力上下了较大的功夫,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二是上课提问时较注重推理性问题的提出,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作答。推理性问题显示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区别,高年级的推理性问题较多,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物理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 一、【背景】 (一)任课教师:严老师 (二)教学内容:物质的比热容 (三)观察维度:教师提问引导有效性、课堂学生实验、教学行为时间分配。 二、【前期准备】 (一)理论知识的学习 正式课堂观察之前,我对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对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意义是什么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课时、课型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课程进度,我选择了物质的比热容这节课,1课时,标准课。 (三)研讨教材 本课时是第十三章热和能的第三节比热容,该课程是本章的核心课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必须予以重视。 (四)分析学情 本章内容趣味性比较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微观又抽象,这些因素对于中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具体的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课上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思考、分析以及推理。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小学语文低年级主题绘本悦读公开课教案

低年级主题绘本悦读 一、本课程的开设背景: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 文字讲的故事,图画讲的故事,文图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绘本就是这样的图书。绘本顺应了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特点,它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强烈地吸引着低年级儿童的眼球,能较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精妙的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儿童绘本装帧精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引发了儿童对绘本最单纯的审美倾向。儿童还能在近乎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熏陶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更加自主、快乐、积极地走进绘本之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在接触绘本初期,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看到大师那美轮美奂的精美图画,迫不及待想让学生说说从图片上观察到了什么。久而久之,绘本阅读就变成了看图说话,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成了老师带着学生走,剥夺了学生观察的权利和独具匠心的思考。我校图书馆中绘本数量众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让它为低年级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全新体验?我想到了开设《低年级主题绘本悦读》这门拓展性课程。 二、本课程的预期目标: (一)通过各种主题的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享受阅读、热爱语文

的积极情感。 (二)通过课程的实施,改变教师的绘本阅读教学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低年级主题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三)通过课程的实施,在低段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氛围。 二、本课程的活动设想 绘本的种类很多,每本绘本阅读书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价值,那如何深层次地挖掘绘本的内在价值,让绘本阅读真正地激发起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绘本阅读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从低年级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选择、分析,根据不同的绘本特点及教学要求,把几本同主题的绘本放在一起,采用主题阅读的形式,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地开发、挖掘绘本背后所蕴藏的教学价值。 (一)精选绘本,形成主题绘本资源库 面对层出不穷的绘本,我们教师要善于进行搜集和选择,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绘本形成资源库,方便师生进行课堂阅读以及课外自主阅读。为保证素材选择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多,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以选择绘本应注意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根据一年级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绘本选择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重在幼小链接,所选绘本以图为主,文字以词或短句为主,可选择部分桥梁书。 2.体现螺旋上升特点

《观察物体》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解放东路小学吴美娟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几袋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课前准备: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 2、3、4号。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 上午好!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自己的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呀?观察好的同学快速举起你的左手。 师:嗯,反应真快!上课! 二、故事导入,体验观察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师讲:《盲人摸象》)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盲人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盲人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盲人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盲人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盲人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师提问:唉!摸同一头大象,盲人们的判断为什么会大不相同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是呀,他们摸得地方不一样,都只摸了大象的一小部分,所以对大象的认识才会各持己见。 师谈话:那如果是你,除了摸之外,还可以怎样观察啊? 师:嗯,用眼睛看,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与老师一起去《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三、观察照片,激活经验(学习例1) 1、师谈话:来,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台相机,那你的眼睛就是......(停顿)对!捕捉画面的镜头。 师:现在请将你们的镜头对准教室的前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 吧》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快乐读书吧”由4幅场景图和4段提示语构成,内容分别指向阅读的方式——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和同伴读、自己读;阅读的途径——书店、图书馆、阅览室;阅读的成效——了解很多故事内容,能讲故事给同学听;阅读的期待——学了拼音就能读更多的书了。 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 2、体会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期待,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期待,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学用课件 2、推荐读书篇目 3、奖励学生的奖品贴纸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导入:我带来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猜谜语:身体有圆也有方,常在铅笔盒里装,要是写错一个字,它会马上来帮忙。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它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有厚也有薄,有字也有图,知识里面藏,越看越爱读。” 2、咱班的孩子真厉害,轻轻松松就挑战成功了。看来咱班的孩子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动脑筋。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寻找读书的快乐。(引出课题) 二、享受亲子共读 (设置情境:我们班最近在举行阅读比赛,同学们读了好多有趣的书,他们还邀请蔡老师去读书呢,你们愿意一起去吗?咱们出发吧!) 1、(咱们先去兰兰家看看吧。)课件出示插图,引导观察:她在干什么?跟谁一起读书?她正在跟爸爸妈妈一起读《小兔子乖乖》呢。 3、模拟采访:咱们班一定也有许多像兰兰一样爱读书的好孩子,我想采访一下,你们平时在家跟谁一起读书?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小兔子乖乖》时,你们是怎么做的?除了这个故事,你还喜欢读什么书?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引导把句子说完整:“每天时,和我一起读书。我最喜欢读的书是。和( )一起读书真() 三、细数阅读收获 1、课件出示教学插图:你们看,他来了。观察插图:他在干什

人教版五年级《观察物体》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观察物体》公开课教案《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②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③情感目标: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庐山的照片,并出示《题西林壁》—远近高低各不同。此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并由此引入课题—观察物体。 2.新授知识 ①.出示一个足够大的小药箱。 让学生站在小药箱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有的学生看到一个面,有点学生看到两个面,也有的学生看到三个面) 教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不管站在哪一个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注意: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该观察物体的表面。否则,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很难只看到一个面,会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②.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看小药箱,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把自己看到的面画在表格里上。 上面 正面 左右面 (3)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换各自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提问,如果我们从后面、左侧面和下面看小药箱,又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小结:根据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但我们发现,从正面和从后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上面看和从下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说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注意;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而言的。 3.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1)小组观察桌面上的圆柱和球,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按一定的顺序在小组里说说你看见了什么图形? (2)小组观察课件、一个圆柱和一个正方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分别可看到的是什么? 4.看图形联想 (1)出示一个正方体的面。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跟踪式课堂观察报告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提问来表现。所以,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将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观察背景 新课改的呼声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所烦恼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的教育不再是说教模式,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互动的过程避免不了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但不同的提问模式却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教师有效性提问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经过统计发现这个教学提问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如何确保有效性提问,是课堂质量的关键。 教学有效性提问只要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根据教学目标,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制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精心设置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提问还能提高信息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编制《教师有效提问观察表》,对初三政治课堂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教师提问在思品课堂上的有效性。 第一次课堂观察课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次课堂观察课题:《走向世界的中国》 三、观察的班级情况 初三(1)班人数37人,男生20人,女生17人。执教者既教政治,又教历史,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接触较多,所以学生在日常教学及情感上给予的支持和配合较多。而且学生较活跃,课堂气氛较轻松,和谐。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已半学期,学生已经懂得了学习初三政治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已学了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本框奠定了基础。 四、观察与统计 为最大限度的保持课堂的原生态,课前并没有跟开课老师进行过交流。课堂配备摄像机,保证能够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对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教师提问记录表 问题类型具体类型问题数量统计 有效问题1、铺垫型765.1% 2、思考型30 3、提醒型17 小计54 低效问题4、过易的1030.1% 5、过难的1 6、无意义重复的11 7、表达含糊不清的1 小计25 无效问题4 4.8% 其他问题“是不是”很多

让提问走向有效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让提问走向有效——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 孙惠芳 一、观察缘由 何谓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与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的听课有诸多弊端,比如教师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苏教版第9册语文课《天火之谜》。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各教研组组长以及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的部分成员。 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

公开课绘本阅读教学设计:《我想要爱》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和珍惜爱。 2、了解主人公从被爱到去爱转变的过程,了解主人公的神情变化及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 一、教师讲述故事内容。 出示幻灯片,三个重要角色,师简单介绍”土拨鼠“样子长得像兔子,和松鼠属于同_类。.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关于小熊的故事,故事里的这只小熊的名字叫做吉米,吉米从小就缺少爱和爱他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不在了,有一天他的爸爸也离开了他,让小吉米独自生活。吉米一天天长大,有个春天的早晨,吉米望着草原上山羊妈妈温柔地舔着她的小山羊宝宝,他羡慕极了,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仿佛破了一个洞,他对着天空说”我想要爱”,后来小吉米决定出发去寻找爱。走了一会,小吉米坐在岩石边休息,遇见了一只老鹰正在追捕老土拨鼠,小吉米冲到老鹰面前,张开大嘴,怒吼一声:嗷!老鹰害怕极了,收起爪子,灰溜溜地飞走了。老土拨鼠因此获救了,他十分感激吉米,为了报答他,她每天为吉米做好吃的饭菜,-陪伴在吉米身边。吉米开心极了,他叫老土拨鼠” 小奶奶”,天热的时候小奶奶拿树叶给吉米扇风,吉米累了就给他洗脚,睡前还会给吉米讲很多很多有趣好听的故事。就这样,吉米和小奶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一天,小奶奶睡着了,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吉米一遍一遍得呼唤着她,摇晃她的身体,小奶奶都没有醒来。吉米伤心极了。一天晚上,吉米感到身边暖融融的,睁开一看,一只小兔子正依偎在他身边取暖,吉米每天晚上都期待小兔子的到来,

他好喜欢那种温暖的感觉,吉米叫小兔子为”小可爱”,吉米像大哥哥那样为小可爱准备了加了花瓣的土豆泥,还煮汤给小可爱喝,讲小奶奶讲给他听的故事给小可爱听。小可爱享受着吉米对他的爱护,她也变得很幸福。可是有一天,小可爱碰上了兔妈妈,就离开了吉米跟着兔妈妈走了,吉米到处找小可爱都没有找着,一天又一天,小可爱再也没有回来。吉米伤心极了。冬天到了,吉米独自回到山洞冬眠了。又到了春天,吉米想起小奶奶和小可爱,感觉心里又像破了一个洞,空空的,他戴上帽子,又一次出发去寻找爱。走到一个山谷,他听到可怕的隆隆声,突然一个巨大雪团滚来,冲毁了路上一切东西,可怕极了,许多小动物都好奇地跑出来观看。吉米明白这时候只有他的山洞时最安全的,他必须想办法让小动物进他的山洞躲避,吉米一边跑,一边向动物吼叫,动物们用尽全力跑着躲进了吉米的山洞,安全得躲过了危脸。小动物们都感谢吉米,有些小动物都围着吉米追逐打闹,拥抱亲吻着吉米。吉米心里的破洞也被填满了,他对自己说:我很强壮。我可以保护他们。他决定叫这些小动物为”小朋友“。 二、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绘本中小熊的神情了解小熊情感变化,回顾故事情节内容[ \ - 1、展示绘本封面,让孩子们观察图片上小熊的神情。教师提问:(1)、图片上小熊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呢?幼儿回答(2)、为什么小熊有这样的神情呢?他想要什么呢?幼儿回答 2、教师提问:小朋友回顾下刚刚老师跟你们讲的故事,吉米在寻找爱的路上,遇见哪些小动物,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幼儿回答)简笔画教师板书

小学语文课堂观察报告

观察设计 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 对观察主题进行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 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进行观察。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偏多,形成了教师对学生一问一答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在交流时却分解成了很多小问

题,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细小的问题来支撑一个核心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二。 四、观察问题解疑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平均每分钟要提1个问题,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 2.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 2.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此时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这一教学环节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下面,我根据这张量表谈谈我对今天凌老师《竞争与合作2》课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敬请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1、课堂话语的时间。根据观察的数据,凌老师讲授的时间为20分钟,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为20分钟,师生互动的时间为5分钟,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互动时间充裕,对于这样一个时间分配是比较适中的。这样的时间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真正融入了课堂,效率高。 2、课堂话语的措辞。根据观察,凌老师的吐词清晰,语速适中并不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话语的插话。每一次学生的作答,凌老师都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面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凌老师总是耐心倾听、冷静分析、合理引导,发扬民主,从来打断学生,尊重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习惯。 小小建议: 1、教师讲解的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把感受合作拼图游戏的小组分享的时间适当加长一些更好,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经验或教训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多一点,让学生真正懂得良好合作的意义。

2、在小组分数统计上,教师应更多的照顾一些弱势的小组,给予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分体现和谐课堂、民主课堂。 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

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情境创设与课本资源的利用是怎样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1.观察点与选点说明 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课堂文化”维度中的“创新”视角。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在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观察结果说明 对于课本资源的利用是在课前通过阅读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案,以及与老师讨论就可以获知的。 对于情境创设我们从情境类型、情境目标指向及效果达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 3.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结论: (1)两位教师都能在对教材及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两位教师都精心地设计了适合学情的问题情境,并适时的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到学有所获。 (3)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关系到高级知识技能(解决/综合/迁移)的观察结果的分析,李立老师设置的9处问题情境6处关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使学生一节课学习之后既学习了知识同时也获取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 (1)老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问题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了入“境”的程度,达到了入解析几何的“境”,又从最后设置的思考题情境将学生引领到了数学的更高境地,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也到了本节课的尾声,在学生学习正酣时刻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2)老师充分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我们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

四年级公开课《观察物体》

四年级公开课教案《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正确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 开场: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佳一数学的课堂,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我姓(李),以后大家可以叫我什么呀?对,李老师!现在李老师也想认识一下大家,老师希望你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也说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好,第一个从你开始吧···(老师还要奖励第一个同学一元首师币——首师币的介绍:首师币啊是在咱们首师教育使用的,可以在礼品柜里买作业本、书包、自己习惯的礼物等等)。刚刚第一位小朋友的表现都特别棒,老师也希望剩下的同学也要向她学习积极回答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所以同学们要努力啦,这样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首师币,去买自己喜欢的礼物。接下来,老师把

大家分为两组,谁表现的更加优秀谁就会获得更多的首师币。那小组间讨论一下,给自己组起一个组名···最先起好组名的小组首先加一分。 情景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我们一块来背诵一下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同样是庐山,会出现横、侧、远近高低这么多景象呢?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呈现出来的景象就各有不同。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观察物体》。 讲解1:学生摆立体图形观察平面图形(摆平面图形) (师发给孩子们每人五个小正方体和若干个小正方形纸片,摆成看上去是的图形,老师下来观察同学们) 学生摆图形,自由观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摆法,你们分别是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呢? 生:3个、4个、5个······ 师:你们又是从哪个方向观察的呢? 生:前面、上面······ 师:(老师那同学们其中一个人的来演示) 现在我们规定,摆出来的物体正对着你们自己(观察者)的面叫做正面,从你们(观察者)的左手边看到的面叫左面,你们(观察者)的从上往下看到的面叫上面,那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从正面、左面、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 诊断报告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分析诊断报告小学数学共开设了3节课,涉及到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3个年级,执教的3位老师中有2位教龄在10年以上,其中一位教师是备课组长,区首届教学能手。另外一位教龄5年。 二、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课型类别、教学环节与时间配置 本次所开设的3节课均为新授课,一节是计算教学新授课《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节是几何知识新授课《圆周长》,另一节是几何知识概念课《角的大小》。 本次开设的3节课就教学环节而言大致都可分为:引入部分——揭示课题——展开研究——巩固应用。 (二)课堂提问分析(包括提问技巧水平和提问行为) 表1 课堂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片断) 表2 教师提问行为分析表(一)

表3 学生回答的类型分析表 结论: 教师提问方式正在转变,推理性问题占30%以上,创造性问题的设计已逐步被教师重视,但教师之间还存在差异。 (1)提问具有包容性和启发性。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3节课中,教师所提推理性问题共56个,占问题总数的%,相应地学生的回答也不只是停留在机械判断是非上。反映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只是把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烈,实际上却没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而是居高临下的设疑、激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激起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季燕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已是国际数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总体目标也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的。 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的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有益。 2、培养学生的学合作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研究,使学生既学会数学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这样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