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李世梅

(工作单位:华池县实验小学邮编:7456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当产生积极的交往活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意味着信息的流动、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氛围;情境;问题;活动

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师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只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是单向的付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只是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课堂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教学氛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双边互动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由“演讲者、表演者”,转化为“引导者、管理者”,由“一言堂”变为“众言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打破了老师“给水喝”的局面,学会“找水源”的方法。通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轮流变换争当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谈不上教学,相反的亦是如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师是和谐课堂的推动者和引领者,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坦然、自由、愉悦。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互动意识,他们才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对数学教学而言,课堂给学生的应该是平等、民主、理解、宽容、信任与关爱,课堂应回归到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味、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自然状态。这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探究,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交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

动力。此外,教师创设和谐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能促使学生知识情感的内化,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三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这样的情境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三)精设师生互动的教学问题

互动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点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对于数学,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切入教学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应该贯穿于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问题可以来源于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事先设计好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启迪学生发问,并利用学生的问题进行另外一部分知识的切入。因为问题的切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所以问题的切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问题的切入要具备以下特点:1、切入的问题要“接近学生”,“学生跳起来可以够得着”。切入的问题必须面向多数学生,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设计问题,切入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启发诱导性,不能太难、太深,也不能太容易,要接近学生的实际,好问题能启迪思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即问题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假如学生提的问题比较难,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也不要自问自答,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或者立即调整教学思路。2、切入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并为解决难点服务。要达到恰到好处的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标准》,熟悉教材,师生互动时,教师既要精心设计问题,也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如有些问题学生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时他们渴望得到点拨,这也正是教师进行引导启发的好时机,教师若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将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而要通过由易到难的方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渐领悟。还可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四)创编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国外教育界有人曾说:“这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桌子旁,而不让他们合作做一件事情。”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活动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是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培养学生活动与交流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交流。交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表

达自己的思想,即“想说”,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并能听懂从而积极响应,理解与辨析,给予正确评价,即“会听”。交流中能有机会说的同学是少数,大多数同学在大多数时间是以“听”的方式参与交流的。由于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组内要有具体的分工;2、小组活动前应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3、要让学生思考,在小组内准备发表怎样的想法或观点,用什么方式既能表达清楚又能让别人听明白;思考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5、学会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做到修正错误,反思想法。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彻底转变观念,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小组交流时别做闲人,而是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加以指导。在全班交流时,要确保发言人的发言能代表本组成果,形成“想说”、“会听”的良好局面,让学生体验到:表达给大家听是一种享受,得到大家的评价是一种进步,质疑同学的发言是最大的收获。唯有这样日积月累,教师才得以解放,学生才得以发展,一言堂才变成真正意义的众言堂,学生才会有收获、有发展、有提高。

总之,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一个在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认可的认知成果、肯定学生学习基础上适时引导的过程。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教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去有效的组织师生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江建.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J].人民教育2003.24

[2] 《新课程标准》.

[3] 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地址:华池县实验小学职称:小教一级电话:138********

邮箱:523823129@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7207673.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