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闻_对_嗅_的历时替换

_闻_对_嗅_的历时替换

_闻_对_嗅_的历时替换
_闻_对_嗅_的历时替换

第10卷第2期2010年2月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Vol .10,№2February,2010

 

收稿日期:2009-10-09

作者简介:戚年升(1983-),男,河南泌阳县人,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学研究;査中林(1951-),男,四川省渠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辞书编纂和中国

哲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戚年升,査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现代汉语表示“用鼻子去嗅”义用“闻”,而在汉语史上却是用“嗅”。从人们语用心理因素和语言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角度,分析“闻”和“嗅”用法演变、替换的内在动因目的是为研究词语的演变、替换提供活体观测。

关键词:闻;嗅;动因;历时替换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0)02-0103-04

在汉语史上,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受到很多

人的重视,如李宗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等已进行了详细论述,另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论文。“闻”在现代汉语

中使用相当广泛,常用义为“用鼻子去嗅”(见《现代

汉语词典》第五版),而这一意义在五代以前一直由“嗅”担任。但在上古汉语里,“闻”就有表示“听到声音”、“知道信息”“感受到气味”等意义,宋元后才有表示“用鼻子去嗅”的意义的用法。那么究竟是怎样替换来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它们的替换呢?本文拟就“闻”和“嗅”在汉语史中演变替换问题做一些历时考察。

一 近代以前(一)闻“闻”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字形看闻的本义应该是“听见”或“听到”。对于甲骨文字形,李孝定曰:“契文象人长跽而以手附耳谛听之形。”金文形体已变,从女乃止(足趾)之讹。小篆更变为从耳门声,变会意为形声。

(1)八月闻月有食。(《殷墟文字甲编》1289片)(2)我闻殷述令命。(盂鼎)

《说文?耳部》:“闻,知闻也。”〔1〕

段玉裁注:

“闻,知声也。往曰听,来曰闻。大学曰:“心不在焉,

听而不闻。‘引申之为令闻广誉。”《易?夬》:“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孔颖达疏:“由听之不明,故闻言不

信也。”〔2〕

由此进一步得知:“听”表示听的动作,“闻”表示“听见”或“听到”。

其实,近代以前,闻都只表示“听到”这一感知状态。有以下例子可证:

(3)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尚书?康诰)

(4)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礼记?中庸》

)(5)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陈书?萧摩诃传》)后来“闻”由“听到”引申为“嗅到”,从词义引申的根据和方式看,这属于感受相似,即通过类比使一词从表示某一范围的感觉转变为表示另一范围的感

觉,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和语义学上就叫通感。〔3〕

关于这一意义的转变,日本人太田辰夫在《近代汉语“无心”的动词的形成过程》中认为发生在六朝时期,举的例子是《博物志》中的“长安万里,或闻香气芳。”张

永言先生《词义演变二例》中认为发生在西汉。〔4〕

举出《史记?滑稽列传》中的“罗襦襟解,微闻芗泽。”然

而殷孟伦先生把这一转变推早到战国时候。举出《韩非子?十过》中的例子“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迄今为止,这一结论已成定论。随后这一意义就一直延续下去和“臭”(别做嗅、齅)用于“用鼻子去嗅”对比使用,一直持续很长时期。

(6)郑袖曰:“其似恶闻王臭。”(《战国策?楚策四》)

(7)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8)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上风炊之,五里闻香。(《全三国文?魏文帝:与朝臣书》)

(9)又不好声色,又恶见妇人,虽相去数步,遥闻其臭。(《周书?萧詧传》卷48)

张永言先生认为“闻”的“嗅到”义可至少可推早到西周时期。举出《尚书?酒诰》中的例子“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5〕笔者认为这一例子中的“闻”的意义尚有待商榷,应该是“知道”的意思。对此殷梦伦先生在《“闻”的词义问题》中有明确的阐述〔6〕,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再赘述。

另外,“闻”表“知道”义有例如下:

(1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1)孟尝君曰:“人事者,吾已尽知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战国策?齐策三)

(12)相如闻,不肯与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值得注意的是,自此,“闻”的“听到”义由“听”担任。

(二)嗅

《说文》:“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可知臭的本义即“用鼻子去嗅”这一动作本身。

(1)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迁乃心。(《尚书?盘庚》)

(2)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荀子?荣辱》)

由“臭”本义表示“用鼻子辨别气味”转指“气味”之义。即由表示这种动作的概念转而表示和这种动作义相关的事物概念。春秋时“臭”字开始表“气味”义。“臭”又从表示“气味”再缩小外延为表示与香相对的物腐败腐朽了的气味,读音也有变化。

(3)殷人尚声……周人尚臭。(《礼记?郊特牲》)

与此同时,“臭”的本义“用鼻子辨别气味”另外造了“齅”。《说文?鼻部》:“齅,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声。读作畜生之畜。”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齅字亦作嗅。”可以说,“嗅是齅的异体字”(见王力《古汉语字典?自部》)

(4)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庄子?人间世》)

(5)食之则甘,嗅之则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6)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魏征《隋书?长孙晟传》,卷51)

二 近代以后

(一)唐代

到了晚唐五代,“闻”仍然表示“听到”这种感知状态和“嗅到”这种感知状态。表“听到”时,除了单用“闻”之外,“闻得”大量出现。例如:

(1)子胥闻得此语,便与渔人看船。(《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2)魏王闻得此言,泣泪集会群臣,以表其臣。(《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

上述例句中,动态助词“得”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和结果,“闻得”表示“听到”。

(3)浮豔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唐韩愈:《风折花枝》)

(4)扫后闻更香。(唐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以上例(3)、(4)“闻”都表“嗅到”这一感知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闻”表示闻到气味,而不是鼻子凑近去闻,在“五里闻香”、“遥闻”这样的上下文中尤其明显。

(5)知微舞蹈宛转,报默啜鞾而鼻臭之。(张鷟:《朝野佥载》,《丛书集成》本,卷6)

(6)吟看归不得,醉嗅立如癡。(郑谷:《江梅》,《全唐诗》,中华书局本,卷674)

(7)齅花判不得,檀注惹风尘。(韩偓:《无题》,《全唐诗》,中华书局本,卷683)

以上例(5)至(7)“臭”(另作嗅、齅)表示“用鼻子去嗅”。可见这一时期,它们之间仍然没有替换现象发生。

(二)宋元

前文已提到,“闻”表示“听到”到“嗅到”这种感

401 宜宾学院学报

知的状态“,嗅”则表示“用鼻子去嗅”这一动作本身。“嗅”和“闻”的对立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宋元时期,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例如:

(1)狗子闻得又香又软,做两口吃了,先摆番两个狗子。(《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2)只管闻来闻去,只见脚在下头在上,一个倒了又一个倒。(同上)

(3)不语不言,闻着酒只推瞌睡,枉了降贼见识。(《西厢记》卷三)

先来看“闻得”,动态助词“得”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和结果,所以“闻得”中的“闻”表示“嗅”这一动作行为本身。再来看“闻着”,动态助词“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正在持续,所以“闻着”先来看“闻得”,动态助词“得”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实现和结果,所以“闻得”中的“闻”表示“嗅”这一动作行为本身。再来看“闻着”,动态助词“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正在持续,所以“闻着”中的“闻”也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至于上例中的“闻”,就更明显是表示“嗅”这一动作了。值得注意的是,当“闻”可以用来表示“嗅”义之后,“嗅”就很少出现了,说明在这时“闻”已经基本上取代了“嗅”。〔7〕

但是这时嗅仍有使用,如

(4)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毋庸置疑,宋元时,“闻”占绝对的优势,但“嗅”还可以少量地见到。我们统计了几部典型文献,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闻”、“嗅”字在宋元典型文献中的使用次数统计情况:

《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闻5261

嗅000

其中《西厢记》中“闻”表示“嗅”动作本身的有2例,表示“嗅到”的感知状态的有3例。

例如:

(5)但闻香随气散,情逐声来。(《西厢记》卷四(白))

(6)朱扉半开“哑”地响,风过处唯闻兰麝香,云雨无缘空断肠。(《西厢记》卷四)

(三)明清

明清作品中,“闻”仍然表示“嗅到”,但已经兼有“嗅”义。

(1)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头说:“不好,不好,换将来。”(《水浒传》第二十九回)

(2)探春笑道:“你们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我也吃去。”(《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3)宝玉笑道:“饶你不难,只把袖子我闻一闻。”(《红楼梦》第十九回)

(4)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复用自己的绢子试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上面几句中的“闻闻”,“闻一闻”,“闻了闻”都是强调嗅的动作,而“闻得”、“闻见”和“闻之”,却是说明“嗅到”的动作这种感知的状态和“嗅”的结果。

到了明清代,“闻”彻底占胜“嗅”,我们调查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统计如表2:

表2 “闻”、“嗅”字在明清典型文献中的使用次数统计:

《水浒传》《儒林外传》《女娲石》闻4775256

嗅000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前文学语言“闻”用于嗅觉义的都可以看做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嗅”用于嗅觉义的都是主体作用客体。闻和嗅的交替使用是循着各自适应的范围而为人们服务的。现代汉语中的“闻一闻”,口语和书面语都通用,而“嗅一嗅”带有方言色彩,如浙江绍兴一带都不说“闻一闻”,而说“嗅一嗅”。至于一些学名,如“嗅觉”、“嗅神经”、“嗅觉器官”等,绝对没有叫做“闻觉”、“闻神经”、“闻觉器官”的。可见,自从闻兼有了“用鼻子去嗅”义之后,嗅所有使用的比例就缩小到极小的一部分位置了。

三 小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闻”和“嗅”的替换过程是很复杂的,其中“闻”本义是“听到”这一感知状态,在甲骨文中就可见,大约在战国时侯,引申“嗅到”这一感知状态,而表示嗅的主动动作的词在近代以前都是用“嗅”。到了唐代“闻”依然兼有“听到”、“嗅到”两种感知状态,但表示“听到”开始出现“闻得”这样的词语。嗅已经很少出现。到了宋元时,“闻”已经开始出现取代“嗅”表示嗅到动作的苗头,并且大有取而代之的之势,因为“嗅”已经很少出现。到了明清时侯,“闻”已经基本取代了“嗅”,至少在书面语中如此。

501

戚年升,査中林:“闻”对“嗅”的历时替换

四 闻对嗅历时替换的动因

(一)外部原因

语言社团的求新心理。语言社团从来都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一种语言成分愈新,使用时间愈短,它所传达的信息也就越大,也就将受到语言社团的欢迎,这就是莱昂斯所谓的新奇价值。闻在近代以来开始产生“用鼻子去嗅”这一主动动作,这个义项一产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就取代了嗅。

(二)内部原因

1.“闻”表示“用鼻子去嗅”义和“嗅”的初始义非常接近,这就为二者的联系、纠缠、替换打下基础。常用词之间的演变和替换,二者一般语义都比较接近。比如“眼”和“目”、“跑”和“走”、“舔”和“舐”等。如果将类推等因素排除在外,如果语义毫不相关,则一般很难产生替换。

2.“闻”取代“嗅”的过程中,还牵涉到语言内部语义的杠杆调节作用。常用词的演变、替换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单线发展,其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说一个新词产生很快就替换了旧词,而是存在一个长期并行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历史时期〔8〕,我们可以看到“嗅”虽然从宋以后就基本一直处下风,但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直到明清,还可以见到少数用例,直到清代及以后才算基本不再使用(有些方言中依然用“嗅”)。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K〕.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高守刚.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4〕张永言.词义演变二例〔J〕.中国语文,1960(1):33-35.〔5〕张永言.再谈“闻”的词义问题〔J〕.中国语文,1962(5): 229.

〔6〕殷梦伦.“闻”的词义问题〔J〕.中国语文,1962(11):496-499.

〔7〕徐俊霞.“闻”的词义演变〔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2):98-99.

〔8〕刘红妮.“店”对“肆”的历时替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7(5):62-65.

〔责任编辑:许 洁〕

The D i a chron i c Repl ace m en t of“W en”i n to“Xi u”

Q I N ian2sheng,ZHA Zhong2lin

(School of L iterature,China W est N or m al U niversity,N anchong637000,China)

Abstract:The meaning of“s mell with nose”is rep resented by the word“W en”in modern Chinese instead of by the “Xiu”in the Chinese hist ory.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peop le’s p rag matic p sychol ogy and the devel opment of linguistic syste m,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nal motivating force of the usage evoluti on and the rep lace ment is t o p r ovide an exa mp le f or the word research.

Key words:W en;Xiu;motivating force;diachr onic rep lace ment

601 宜宾学院学报

义务教育苏版英语易错易混考点归纳记忆顺口溜(过去完成时)

义务教育苏版英语易错易混考点归纳记忆顺口 溜(过去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指导教师:杨学慧甘肃省西和县十里乡初级中学 过去完成时, (1)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 或完成了的动作,它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过去〞。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可用by, before等介词短语或when, 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或者通过上下文来表示。 〔2〕表示由过去的某一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过去另一时间的动作或状态,常和for, since构成的时间状语连用。 〔3〕过去完成时经常用于主从过去的复合句中,如主句动词told, said, kn ew, heard, thought后的宾语从句或间接引语中,这时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之前。 常与从句关键时间状语连用:ever曾经, already已经, just刚刚, neve r从来没有, 句末before以前, ....yet还/迄今, 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 month…)到去年底为止/到上学期末为止/到上个月末为止,by + 过去时间点,by the end of + 过去时间点,befor e + 过去时间点/从过,by the time+从过,when +从过,once一次, twic e两次,three times三次, several times几次/数多次, some times好几次, since +过时点,for+时段, etc. 简记: ⑺主过从句曾、已、刚刚、从没有, 句末before/yet/by到过去为止, since+过时点/for+时段, 从句动词用had + 动过分; by the time/when/before + 从过, 主句动词用had + 动过分; 主过宾从had +动过分; 主从动作比先后,

作文中使用古诗词

作文中古诗词的运用 一、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了解引用诗词的类型,学习和掌握引用的方法,能够运用引用作文 学习重点:能运用引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学习难点:仿写 二、自主学习 1、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诗词文是相通的。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而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厚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聪明的你若能将它们巧妙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巧妙的移植古诗名句入文呢? 2、阅读下面优秀作文,试总结古诗文在作文运用中的规律 A 《感时花溅泪》 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 ……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 B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那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与怅然;冬,是勇士的信念,那是“零落成泥碾作尘”的义无反顾。 最爱是秋,并非她的萧瑟与惆怅…… …… 我想这秋,正包含了四季,她有春的温馨,夏的热烈,冬的严酷,她是那四季最好的诠释者。 在四季的时光里,是我在边跑边仰望。 《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气;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有四季伴你而行,生活的路如何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 而如今? 一幢幢高楼平地而起…… …… 怀念从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节在城市扎根发芽,开花。如歌般行吟。 《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

运动场地合成材料面层 化合物嗅阈值查询表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化合物嗅阈值查询表 表A.1有机化合物的嗅阈值 序号化合物CAS号嗅阈值1碳酸二甲酯616-38-698.9 22-氯苯胺95-51-20.69 3抗氧剂264128-37-0 2.15 4甲苯108-88-320 51,3-二氯-2-丙醇96-23-1 3.72 6对二甲苯106-42-3 2.2 7二硫化碳75-15-098.9 81-丁醇71-36-3 3.72 9间二甲苯108-38-3 2.4 102-乙基己酸149-57-5 3.5 11己醛66-25-10.16 12新癸酸26896-20-80.09 13苯并噻唑95-16-90.08 14苯酚108-95-20.22 15苯乙烯100-42-50.73 16乙酸乙酯141-78-6 4.6 17乙酸丁酯123-86-40.46 18N,N-二甲基甲酰胺68-12-2300 19丁二酸二异丁酯925-06-40.42 20环己烷110-82-7900 21壬醛124-19-60.02 22碳酸丙烯酯108-32-7115 23戊二酸二异丁酯100035-82-00.42 24乙苯100-41-42 251,2-丙二醇57-55-616 26异丁醇78-83-10.7 27苯甲醛100-52-7 2.1 28乙醇64-17-58.7 29乙二醇107-21-113 30乙酸甲酯79-20-963 31丙酮67-64-120 321,2,3-三甲基苯526-73-8 1.4 331,3,5-三甲基苯108-67-8 1.4

342,2,4,6,6-五甲基庚烷13475-82-650 352-甲基呋喃534-22-50.2 36N-甲基苯胺100-61-8 6.9 37苯胺62-53-320 38苯甲醇100-51-6 2.54 39丁二酸二甲酯106-65-0 4.6 40二乙二醇111-46-66 41己二酸二甲酯627-93-0 4.6 42甲基环己烷108-87-20.6 43邻二甲苯95-47-6 3.1 44辛醛124-13-00.01 45辛烷111-65-98 46正十二烷112-40-350 47四氢呋喃109-99-97.3 48苯71-43-216 494-甲基-2-戊酮108-10-1 2.8 50正丙苯103-65-12 513-乙基甲苯620-14-4 2.4 521,2,4-三甲基苯95-63-6 1.1 53乙酸仲丁酯105-46-40.46 54丙酸丁酯590-01-20.46 55碳酸乙烯酯96-49-1900 56二乙胺109-89-70.9 57戊二酸二甲酯1119-40-0 4.6 58己二酸二异丁酯141-04-80.42 59萘91-20-3 3.37 602-戊基呋喃3777-69-30.019 613-氯苯胺108-42-9 1.11 622-乙基己醇104-76-70.74 63正壬烷111-84-260 64二丁醚142-96-1 1.3 65丙二醇甲醚醋酸酯108-65-60.016 66四氢噻吩110-01-00.0155 67邻氯甲苯95-49-80.95 68N-丙基苯胺622-80-08.6 69乙酸64-19-725 701,2-二氯丙烷78-87-5 2.4 71四氯乙烯127-18-455 72丁醛123-72-80.18 731,2-二氯苯106-46-70.73 74苯乙酮98-86-2 2.9

最新高中常见古诗词名句

高考常见诗词名句集锦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入亦沾衣。(唐,张继、山行)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1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1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15、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王维) 1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1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18、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2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2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2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3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32、杜甫《戏为六绝句》《望岳》 3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 3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3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3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 3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3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9、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 4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4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亲华亲故》(柳宗元) 4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实验现象80例

2019高考化学重点知识记忆口诀+实验现象 80例 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1.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常见根价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 钾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4.盐类溶解性表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口诀 化合多变一(A+B→C),分解正相逆(A→B+C), 复分两交换(AB+CD→CB+AD),置换换单质(A+BC→AC+B)。 6.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口诀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7.化学计算 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化学实验现象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

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 记忆知识,我们都觉得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记忆,我们常用的归纳记忆方法就是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用归纳法记忆阿佛加德罗定律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可归纳为四同:即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还可以缩记作:同压、同温、同体、同分。 2.用归纳法记忆催化剂的性质催化剂的性质可归纳为:"一变两不变"。 "一变"即在化学反应里使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变快,也可以是变慢。"两不变"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用归纳法记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可归纳记作:一公二平。 "一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平"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和平均分配消费品。 4.用归纳法记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关于隋朝大运河的

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的数字来记忆: 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 跨越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流经六省:冀、鲁、豫、皖、苏、浙。 5.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6.用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及优秀范文 作文,特别是中学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广告、名言警句、自由诗等的句子。开始我只注意句子本身的积累掌握,忽视了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现在看来,还必须重视运用问题。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 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满分作文引用诗文美句集锦

满分作文引用诗文美句集锦 四法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引用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运用引用,能使说明文更显生动,能使议论文更见雄辩,能使记叙文更具文采,能使散文更现魅力。请看2008年中考满分文引用诗文美句集锦: 1.秋日里,在草堂与杜甫一起仰天长号“八远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心酸和穷困潦倒的无奈。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丽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呆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入冬,我手捧着亲爱的书,在火炉准备一杯热茶,就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温习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利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衾不暖锦衾薄。”的塞北风光。依偎在窗前,描绘“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景象……(安徽中考满分文《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母亲一般的温柔与无私,辛勤地哺育着世间万物;夏季,炎热的季节里,是风,送来了凉爽。阅读风,感受它的温柔与体贴。(安徽中考满分文《我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 3.且看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气概,看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看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苦比邻”的胸襟……(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王勃》) 4.这个年代,没有宋词,所以,我寻觅不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意

境,寻觅不到“千金纵买相回赋,脉脉此情谁梦”的,寻不到“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你唱”的无奈,寻不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凉,在这个没有宋词的年代,我却固执地认为,那是世上最美的乐意。(苏州中考满分文《聆听美妙》) 5.“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遥望历史的蜀地,回想那些熟悉的面孔,感伤的眼泪潸然而落。(德州中考满分文《我依然为蜀国纵情悲歌》) 6.“何当共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你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家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日照中考满分文《我依然懂您》) 7.有时,我也想化作历史的足迹,重踏“雨邑清尘,柳色青青”的一片美景,饱览“苍苍翠微,蝉鸣幽深”的致远宁静,感受历史的一片沧桑。(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历史的足迹》) 8.他仰头望望天空的飞鸟,是那样自由,朝着梦想奋力翱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满心悲愤,他转身一跃。他的一跃,凝成了一条弧线,宣明了满心的爱国情怀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潇洒!(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这样潇洒》) 9.揭自然面纱,拥美丽怀抱。自然绝不会单调,因为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点缀;自然绝不会孤独,因为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陪伴。(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一缕清风》) 10.窗前捧诗词,邂逅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女子愁情愁几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年少的你是幸福的。可命运之神却没有垂青于你,让柔弱的你承受多舛的磨难,文物丧失,丈夫远逝,金兵南下,带着对明诚的追忆,国家的担忧,你在“满地黄花堆积”的秋夜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倚窗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捂胸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望雨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江西中考满分文《有时,我也想化作一缕清风》)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摘要本次实验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采用了自由回忆法和组内设计的实验设 计类型。共17名被试,每个被试分别记忆17个位置上的不同汉字。根据每个位置再现的正确率, 得到了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 的结论。验证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关键词自由回忆法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前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两种过程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作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一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被心理学家们叫做“系列位置曲线”,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 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实验中词表系列开始部分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习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当前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记忆效果最差不在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弗勾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所以联系已经很弱了,从而更易受后面来的抑制的影响所造成。 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但此次实验中还会加入对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的研究。在统计实验数据时,求出被试记忆的平均成绩,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我们认为这次记忆的平均成绩应该为7±2个单字。 我们做这项实验也希望运用实验的结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方法 2.1被试 本次实验共17名被试。男女都有,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文化程度。无相关实验经历,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正常。 2.2实验材料 17张长7㎝宽5.7㎝的高频汉字的卡片,笔画在5-9之间,字与字之间低联想值。17个汉字如下 府,拔,培,呈,则,别,括,沉,枯,奈,切,应,纪,持,价,务,观

恶臭物质及其嗅阈值

恶臭物质及其嗅阈值嗅阈值单位:10-6,V/V 物质恶臭阈值物质类别物质恶臭阈值 醛类 甲醛0.50 硫化物硫化氢*0.00041 乙醛0.0015 二甲基硫*0.0030 丙醛0.0010 甲基烯丙基硫0.00014 正丁醛0.00067 二乙基硫0.000033 异丁醛0.00035 烯丙基硫0.00022 正戊醛0.00041 二硫化碳*0.21 异戊醛0.00010 二甲基二硫醚0.0022 正己醛0.00028 二乙基二硫醚0.0020 正庚醛0.00018 二硫化二烯丙基0.00022 正辛醛0.000010 甲基硫醇*0.000070 正壬醛0.00034 乙基硫醇0.0000087 正癸醛0.00040 正丙基硫醇0.000013 丙烯醛0.0036 异丙基硫醇0.0000060 异丁烯醛0.0085 正丁基硫醇0.0000028 丁烯醛0.023 异丁基硫醇0.0000068 醇类甲醇33 仲丁基硫醇0.000030 乙醇0.52 叔丁基硫醇0.000029 正丙醇0.094 正戊基硫醇0.00000078 异丙醇26 异戊基硫醇0.00000077 正丁醇0.038 正己基硫醇0.000015 异丁醇0.011 二氧化硫0.87 仲丁醇0.22 硫化羰0.055 叔丁醇 4.5 胺类 甲胺0.035 正戊醇0.10 乙胺0.046 异戊醇0.0017 正丙胺0.061 仲戊醇0.29 异丙胺0.025 叔戊醇0.088 正丁胺0.17 正己醇0.0060 异丁胺0.0015 正庚醇0.0048 仲丁胺0.17 正辛醇0.0027 叔丁胺0.17 异辛醇0.0093 二甲胺0.033 正壬醇0.00090 二乙胺0.048 正癸醇0.00077 三甲胺*0.000032 1-丁氧基-2-丙醇0.16 三乙胺0.0054 酚类苯酚0.0056 环己胺 2.5 邻甲酚0.00028 邻甲基甲苯胺0.026 间甲酚0.00010 烯烃 丙烯13 对甲酚0.000054 1-丁烯0.36 酸类乙酸0.0060 异丁烯10 丙酸0.0057 1-戊烯0.10 正丁酸0.00019 1-己烯0.14 异丁酸0.0015 1-庚烯0.37

高考作文常用诗句 (1)

高考作文常用诗句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不随大流,有创新) 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自然、真情。翻译;天 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本真。此为评晋代诗人的 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 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 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推敲,严谨) 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 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阅读指导写作)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 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 的不良社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 界高,目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 翻译: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力;2.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 气尝试)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把握重 点) 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1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 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不可轻视少年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代替 旧事物) 13.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创新)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实验编号:2013.2.8.6 2013学年第2学期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 实验组别: 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2014.3.19

摘要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6名学生,男女比例1:1。 关键词错误记忆内隐性社会认知 1 引言 错误记忆是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它表明了记忆的改变和扭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发生的,因而许多错误记忆与内隐记忆是相关联的。 错误记忆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他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战争”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这个故事。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故事中的内容往往被略去一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短。但奇怪的是,被试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有的甚至还渗入了一些伦理内容。研究者将这种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就被称之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由于错误记忆常常是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不适合用来研究错误记忆。研究者多采用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方法来研究错误记忆。 有研究表明,对社会信息的记忆比对非社会信息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实验采用一个有趣的“瞬间成名”的测试来解释内隐记忆对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6名,男女比例1:1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工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 2.3 实验步骤 (1)登录并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记忆错觉现象中的内隐性”。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依次呈现

归纳记忆法应用实例

归纳记忆法应用实例 归纳记忆法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的记忆方法。 归纳记忆法实例 1.用归纳法记忆阿佛加德罗定律 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可归纳为四同:即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还可以缩记作:同压、同温、同体、同分。 2.用归纳法记忆催化剂的性质 催化剂的性质可归纳为:一变两不变。 一变即在化学反应里使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变快也可以是变慢。两不变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用归纳法记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可归纳记作:一公二平。 一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平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和平均分配消费品。 4.用归纳法记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的数字来记忆:

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 跨越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流经六省:冀、鲁、豫、皖、苏、浙。 5.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6.用归纳法记忆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 中日《马关条约》包括四项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归纳记作: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7.用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完整word版)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集锦

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集锦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不随大流,有创新) 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自然、真情。翻译;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本真。此为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推敲,严谨) 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阅读指导写作)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

高考作文素材——常用古诗文

高考作文素材——常用古诗文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不随大流,有创新) 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自然、真情。翻译;天上奏出的 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本真。此为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 明的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清词、 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推敲,严谨) 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 疑难文义的理趣)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阅读指导写作)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平生 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 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 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 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 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力;2.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气尝试)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把握重点) 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1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11.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译:孔 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3.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创新)

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你还来得及学习..

高考作文常用古诗名句,你还来得及学习 来源:语文好教师(ywhjs8) 编辑排版:天马良驹 2016-06-01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不随大流,有创新) 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自然、真情。翻译;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本真。此为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推敲,严谨) 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阅读指导写作) 10.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会风气)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5.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1.自不量力;2.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气尝试) 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把握重点) 9.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1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11.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3.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创新) 14.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奉献精神;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高考作文常用的古诗名句汇总

高考作文常用的古诗名句汇总 古诗名句分类一:善于写作 1.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不随大流,有创新) 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自然、真情。翻译;天上奏出的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本真。此为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本真、天然) 5.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推敲,严谨) 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推敲,勤奋)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阅读指导写作)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锤炼,磨砺。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讽刺了上行下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