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本科生中国传统文化备课笔记

本科生中国传统文化备课笔记

本科生中国传统文化备课笔记
本科生中国传统文化备课笔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最主要含义就是中国几千年精神文明的承续与发展,是对中国传

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认同、再挖掘、再创造和再转换。

?中国特色?的文化必须要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恢复文化自信的问题。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她是包治百病的

灵丹妙药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同样是错误的。

?中国特色?实际上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鲁迅就说过:?越是民族性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东方文明,不只属于中国、属于东亚,也一定能从中国、东亚进入全球。她的民族性、根源性很强,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世界性也很强。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重血缘

2、重亲情

3、重现实

4、相对保守和封闭

5、提倡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

6、讲求含蓄

第二章先秦诸己百家简介

一、先秦诸己百家的起源

第一个对?百家?试行分类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把?百家?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认为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第二是儒家他们自诩为古代典籍、文化遗产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主张以德治国;第三是墨家,他们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善工艺,作战勇猛,致力于追求社会和平正义;第四是名家,他们的兴趣在于所谓的?名?与?实?之辩;第五是法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主张依法治国;第六是道家,他们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

二、先秦诸己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

1、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最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这种天子所有、或称为?国有?的土地所有制,决定了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大宗服从小宗、全国服从周天子的宗法等级制,也决定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有?私?的形式,只可能以?官?的形式出现,于是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随着封建性生产关系的萌芽在奴隶制的母胎里发生发展,?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造成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所谓‘失官’,指的是官府失守学术,以致使其不能世代相传。所谓‘四夷’,是指文化学术下移,礼流散于四野。这时政治中心逐渐由周天子转向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文化教育中心的转移,西周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也就随之扩散到四夷。?这就为旧的官学的衰落和新的私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也为先秦诸子百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可见,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促进先秦诸子百家形成的根本原因。

2、政治基础。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的需要出发,争先?招贤纳士?,兴起了养士和用士之风。

春秋中后期?士?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靠着自己过去所掌握的?六艺?知识以自谋生活出路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文物、礼器带到了民间。这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当时?士?的出走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批出走民间之?士?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既在民众中普及了礼乐,也以此确立了自己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由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士?逐渐成为统治者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在这种世风的影响下,一些学过?六艺?、知识渊博的?士?逐渐活跃于政治舞台上,许多知名之?士?也逐渐出现。这说明?士?阶层,在当时虽无多大实权,却十分活跃、对社会发生着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已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他们实质上就是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教师群。

?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士既成为一种职业,而且身价很高,不少人以此做为进身的捷径,所以争着学做士,纷纷就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学而优则仕’。

同时,经济、政治力量大大增强的新兴地主阶级,在文化方面强烈要求打破原来的?学在官府?的形式,迫切需要新的文化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迫切需要通过新的文化的传播以培育自己所需的人才。这使得?士?阶层不仅可以活跃于各国的政治舞台上,而且可以在各地大力推广私学。孔子就是?士?阶层中的杰出代表,他对于兴办私学的潮流,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孔子的私学,是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折点。他从?仁?的观念出发,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接受教育,对一切可以施教的人都不能拒绝进行教育,应该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当时的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实践,并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是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从师?已成为一种时尚。私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发展。

综上,新兴阶级的政治需要是促进先秦诸子百家形成的重要原因。

3、思想基础。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发展、文化学术的下移是三位一体的,最终促成了先秦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在思想上、学术上有对立、斗争的一面,但同时各家各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得不从他家他派甚至是对立学派中吸收养分、?滋补?自己,相互之间又有着微妙的相互吸取和渗透,在很多方面又有着融合性和统一性,表现出鲜明的虽殊途但同归的特征。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经受洗礼和锻炼,得以形成、丰富和发展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思想家不再盲从迷信权威,而是积极探究真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分别提出具有独到见解的学说。这些学说或相反相成,或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合力,使得先秦时期成为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期。

思想解放、探求真理的时代主题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造就了一大批智慧非凡的私学大师可见,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促进先秦诸己百家形成的思想基础。

三、先秦诸己百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先秦诸子诸己百家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天人观、人性论和发展观等方面。

(一)先秦诸己百家的天人观

先秦诸子百家在建构思想体系时,大都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要求以天道启示人道、人道遵循天道。,

我国古代关于?天?的解释不外乎两大类,即主宰之天和自然之天。在主宰之天中,又可分为有意识的最高主宰的天和作为宇宙精神的?道?或?理?。

殷周之际,人们往往把?天?看作最高的人格神,认为?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是人间的至尊,地位最高,倍受拥戴,乃是由于他们受命于天、替天行道,皇帝被称为?天子?即是这种观点的典型反映。由于?天?具有最高的权威,因此人们往往打着?天?的旗号来扬善惩恶。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是以?天?作招牌来树立统治者权威。?天子?能否顺应?天意?决定了其统治是否稳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各种不同解释开始出现。

1、儒家诸子的?天命?观

孔子其一,他根据天道无亲、唯德是辅,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天?对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能否配?天?、能否?上达天命?,关键在于人是否有德,在这点上,?天?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将这种?天道?平等的思想运用于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二,他根据?天何言哉?,倡导不言之教。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意是说,?天?虽不言,但四时和百物均有序地运行和生长,旨在突出不言之教的威力。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也就是说,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将?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结合使用?不言之教?实质上就是身教示范。

其三,他根据天命可知,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意志,是可以在认识、利用天命的基础上获得自由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实际上肯定了天命是可以认识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实际上肯定了人类是可以获得自由的。当然,在这里孔子也指出,他之所以能够?知天命?、?不逾矩?,是因为他从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一直牢守自己的志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由此,孔子极为重视道德意志的重要作用,

其四,他以能否知天命作为实施德育评估的重要标准。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确把能否?知天命?、?畏天命?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

孟子将?天命?定义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在孟子看来,非人力所能为、所能至的,就是?天命?。孟子认为,人的夭寿穷通、安危祸福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

孟子虽然认为?天命?不可违,但又指出?天命?有?正命?和?非正命?之分,即?尽其道而死,正命也;梏桎而死,非正命也。?所以人们不能因?得之有命?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而应奋发有为、竭尽人事。这种天命观有类似后人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的味道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宿命论的控制,。

孟子的德育方法论深深地打上了上述天命观的印记。

首先,他由?天?出发来构建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也因为来自于至高无上的?天?,而高居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上、甚至高居于社会政治制度之上,获得了无尚的崇高性和权威性,

其次,他由?诚者,天之道也?而提出?反身而诚?。?诚?是孟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

再次,他由?尽其道而死,正命也?而倡导?自求?。孟子指出?天命?有?正命?和?非正命?之分,要求得?正命?,就必须?尽其道而死?,就必须竭尽人事。由此,他极力倡导?自求?。所谓?自求?,就是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自我奋斗。能否?自求?决定人能否得?正命?。

最后,他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而强调意志磨练。孟子强调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注重磨练人的道德意志,

?反身而诚?、?自求?和意志磨练都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荀子既承认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的客观性,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这种天命观出发,荀子一方面强调?能参?,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应注重启发诱导;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要求人们的自我修养应做到专心致志。

其一,他由?能参?而提倡启发诱导。?能参?,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它是人类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根据这一思想,荀子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认识和遵循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启发诱导。其二,他由?制天命而用之?而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和倡导专心致志。强调远大的志向对于事业成功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而且还要有为实现志向而?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守志。二是倡导专心致志。为此,他要求人们在学习中做到:?并一而不二??专心一志?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和倡导专心致志,都是荀子重视道德修养中人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2、墨家墨子的?天志?说

墨子对?天?是极为尊崇的,他说:?天为贵,天为知?强调?天?有意志,是最高主宰,并试图借助?天威?来推行自己的道德主张。为此,墨子极为巧妙地提出了?天志?说,强调?天志?是度量人们一切行为的?法仪?

墨子的?天志?说鲜明地体现于其德育方法论中。一方面,他以?天志?说为理论基础,提倡威慑教育;另一方面,他将教育者视为?天志?的传播者,赋予教育者绝对的权威,倡导?虽不叩必鸣?的教育方式。

其一,他提倡威慑教育。所谓威慑教育,就是借用?天?这一超人间的力量,督促人们去践行墨子所设计的道德规范。墨子是在借用?天?的力量,威慑统治者,迫使统治者接受他的道德主张。墨子利用?天?的力量,推动人们行善去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会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之,我们应予以批判。他提倡威慑教育,不是偶然的,是由他的小生产者的政治软弱性所决定的。他一方面迫切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无法肩负起实现自己道德主张的重任,因此不得不借助?天?这一超人间的力量来为自己开路。其二,他倡导?虽不叩必鸣?的教育方式。主张不管学生问与不问皆要讲,因为?不强说人,人莫知之?见,?虽不叩必鸣?,实质上是一种教育者强行?劝教?、?说教?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它既有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的合理性,又有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片面性。

3、道家诸子的?人道法天道?

老子对于?天?有着自己的认识,论述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天?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在?天?之上还有?道?,?道?是世界的本原。这就大大降低了?天?的地位;其二,上述?天?与?地?的多次连用,表明老子是把?天?与?地?一起当作自然界的概念来使用的,认为?天?乃自然之天。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天?的地位仍大大高于?人?,并明确提出?人道法天道?思想,这就是说,?天?的特性是由?道?的特性所决定的,由于?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所以?天?的特征也是自然无为。老子的?人道法天道?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处事应该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做到?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在庄子这里,?天具有了神秘的色彩,地位崇高、为人景仰。正因为庄子认为,神秘之?天?地位崇高,故而他更强调?人道法天道?。那么,在庄子这里,?天?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和老子一样,庄子也认为,?天?的特性是由宇宙万物的总根源?道?的特性所决定的。道诸子的?人道法天道?思想中虽含有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消极成分,但也蕴涵着人类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硬性妄为的合理因素。首先,道家诸子重视?自知?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说教,而是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能否顺应人们的自然本性、引导他们实现?自知?。

其次,道家诸子倡导疏通引导。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道家诸子主张,思想道德教育不可硬性妄为,而应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对人们加以疏通引导

4、法家诸子的?因天之道?

法家诸子肯定?天?的运行规律具有客观性,从?因天之道?思想出发,法家诸子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应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他们的好恶追求,对之加以引导,以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二)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人性论争论的实质在于什么是善恶的根源和如何去恶从善。1、性习论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里的?性?是指人的先天遗传性;?习?则指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环境和学习的影响);?性相近,习相远?是说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性大体相近,但由于后天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环境影响不同,以及自身的主观努力不同等原因,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相差很远。这一论断,指出了人的个性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后天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范畴。

孔子以性习论作为指导思想,强调环境、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对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环境育人、养成教育和学思并重等德育方法。

其一,他提倡环境育人。孔子是通过强调择友、择处而强调环境习染的。孔子择友、择处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有益于思想道德修养的环境,以使受教育者养成优良品德。

其二,他倡导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

其三,他强调学思并重。孔子所说的?学?和?思?,主要是指道德修养方面的自学与深思。

2、性善论

这些论述都旨在强调?四心?或?四端?是人的先天禀赋性,是人类普遍的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质其意是说,人的?不忍人之心?等?善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发乎人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生来便有?良知?、?良能?,以及?仁、义、礼、智?四端,这就充分肯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了这些?善端?能否存养、发展,主要靠自我修养,但也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这就承认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由此,他提出了?求其放心?、?存心养性?等自我教育方法,以及平等育人、环境育人等施教方法。

其一,他提倡?求其放心?。所谓?求其放心?,就是积极寻求已经丢弃、失落的道德本心。因此,养成优良品德的根本途径不是向外探索,而是向内追求,把那些已经丧失了的道德本心找回来,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保持对固有善端的自觉,

其二,他倡导?存心养性?。所谓?存心?,就是存放保持自身天赋的?善端?;所谓?养性?,则是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所谓?存心养性?,是指人们应在保持自身天赋?善端?的基础上,不断对之加以充实完善。

其三,他要求平等育人。所谓平等育人,就是要求教育者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受教育者。

其四,他强调环境育人。所谓环境育人,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应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的冶铸作用,注重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受教育者得以健康成长。孟子认为,后天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

3、性恶论

荀子提出性恶论,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荀子提醒人们,如果不对人的恶的本性加以节制和改造而任其发展,则必然会产生各种恶行,引起社会混乱,?

相信只要人们能够接受后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自我教育,就一定可以?化性起伪?长迁而不返其初,则化矣?实际上承认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荀子强调,人性的改变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也离不开自我修养。由此,他提出了环境育人的施教方法和积善成德的自我教育方法。

首先,他重视环境育人。荀子认为,不同的环境会铸造出不同品格的人。

其次,他倡导积善成德。倡?积善成德?,就是要求人们不断地为国、为民作贡献,做好事,这对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有其积极意义的1。

4、性无善无恶论

告子是性无善无恶论的主要代表

既然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那么为何现实社会中会有?善?与?恶?之分呢?告子认为,这全在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并由此论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强调环境育人。

首先,他论证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因此,人们要养成良好品德,就必须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其次,他强调环境育人。在告子看来,?善?与?恶?完全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人们处于好的环境则?善?,处于坏的环境则?恶?。人的品德的形成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告子看到了后天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是,他又将环境的重要影响作用夸大为一种决定性力量,因而具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陷。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5、性有善有恶论

在性有善有恶论者看来,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们如果能培养和发展善的一面,就会成为性善的好人;反之,如果任恶的一面滋长和蔓延,则会成为性恶的坏人。总之,是成为好人,还是成为坏人,全在于后天的培养。人性中包含善与恶两个方面,将来向哪一个方面发展,关键在于道德修养。

性有善有恶论者所谓的?性?,指的是后天之性。他们认为,性善或性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果,这归根结底与性无善无恶论相似。但是他们又承认善或恶有先天的?根?,这就与性无善无恶论不同了。

从上述人性论出发,性有善有恶论者不仅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习染?这一化性方法。

首先,他们论证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性有善有恶论者认为,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恶?两混,每个人都有?善?与?恶?这两种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人们要养成优良品德,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性有善有恶论者对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的论证,克服了性无善无恶论者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缺陷。

其次,他们提出了?习染?这一化性方法。所谓?习染?,就是后天的学习和?渐染?。性有善有恶论者反对人的本性不能改变的观点,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渐染?可以化性

6、性自然论

性自然论的典型代表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都体现和遵循着?道?的自然之性。

庄子首先提出了?性者,生之质也?的命题。所谓?质?,是指事物生来就具有的素朴质地,它构成了事物内在的自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性之所以自然,是由?道?所决定的。从性自然论出发,老子、庄子提出了自然主义德育方法思想。硬性妄为必然毁坏自然,为了保存自然的完美,必须禁绝过分的人为。把老子、庄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贯彻于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就是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应取法自然、归顺自然,以自然为准则,反对人为的、强制性的教育手段。道家的自然主义德育方法思想,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具有科学性的一面;但它也有弱化教育者的主导性之嫌。

7、性利己论

无论是齐法家,还是秦法家,都持性利己论,认为趋利避害的利己之心是人之本性。这些论述都旨在强调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

由于法家的性利己论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故而他们在施教方法上没有走荀子的?化性起伪?的道路,而是主张顺应人的利己之性,加以因势利导。这里的因势利导,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应利用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将以利诱人与以害畏人相结合,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利然后能通?、?圉之以害,牵之以利?,都是因势利导之意;这两段话旨在强调统治者只有对民众因势利导,才能有效地治国、富国。这里所谓的?知之?、?利之?、?勇之?、?贵之?,以及?亲之?、?导之?等,也是在教导统治者应当因势利导地实施道德教化。?利之?、?荣之?、?畏之?、?耻之?,意在提醒统治者应当根据民情之好恶,加以因势利导,使民众养成良好习惯。

(三)先秦诸子百家的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的根本观点。,可以概括为进化论、循环论和退化论三大观点。

1、进化论

进化论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发展观。进化论者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先秦儒家的孔子、荀子和法家的商鞅、韩非等,均属于进化论者。

其一,孔子对古人和古代社会的歌颂,是一种托古改制的思想,如同《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的推崇,是为了以古喻今,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批判,以推动社会的改革进步一样,孔子对古人和古代社会的歌颂,也是为了以古喻今,以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

从进化论出发,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庶、富、教?思想。?庶?指人口众多;?富?指物质生活丰富;?教?主要指思想道德教育。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人口众多是当时社会兴旺发达的主要标志,人口增长状况与物质生活、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引起社会安宁或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孔子将?庶?、?富?、?教?三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深刻揭示了人口、经济与思想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三者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在?庶、富、教?思想中,孔子主张?先富后教?,认为?富?是?教?的基础,?教?是提高人口素质和进一步促进?富?的条件,乃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先富后教?思想,既上承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观点,又下开孟子的先?制民恒产?再?教以人伦?思想之先河;既正确揭示了社会物质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又充分体现了孔子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既有力促进了当时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对后世的思想道德教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宇宙万物皆处于永恒的流动和变化之中,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用?大化?的概念来概括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法后王?观点充分体现了荀子从当时现实出发、与时俱进的进化论思想。

荀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荀子极力强调思想道德教育要培养人们的居安思危意识。

其二,法家诸子的进化论。商鞅和韩非都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基础上,强调治理国家不可因循守旧,不必袭法古制,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

法家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随时以举事?、?事异则备变?的施教方法。?。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来说,它要求根据时代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作为一种施教方法来说,它要求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用?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必要性。旨在强调人们行事应该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事务或问题而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事异则备变?作为一种施教方法来说,就是主张根据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而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2、循环论

孟子和邹衍是循环论的主要代表,他们否认社会进步,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种?终而复始?的、没有质的差别的循环运动。

孟子提出了?一治一乱说?,关于治乱循环的周期,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五百年为一个周期,每五百年必有圣王出现,开创太平盛世,也必然会产生辅佐圣王的显赫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人类如此循环发展呢?孟子没有直接回答,也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对于孟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循环论和英雄史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邹衍,他开创了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派,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自开天辟地以来的人类社会是按照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相生相克的原则不断更替的,每一个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时,它对应的那个朝代就兴旺发达;衰时,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着循环。

从循环论出发,孟子提出了?法先王?的施教方法。作为一种施教方法,?法先王?就是借用?先王?的招牌来推行自己的道德主张。因为孟子所?法?的?先王?仅是像?文王?那样开创太平盛世、德行高尚的古代?圣王?,并非要?法?先前所有的?王?;所?法?的?先王之道?实际上乃是孟子之道,是以?不忍人之心?为出发点的?行不忍人之政?;他之所以要提出?法先王?,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古圣先王是很神圣的,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借用?先王?和?先王之道?做招牌来进行道德说教,就能使说教更有力量,也能使说教者更理直气壮,还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从而有效地推行其道德主张,使天下由乱转治。

3、退化论

退化论?大致产生于对当时社会的动乱、腐败的不满,发思古之幽情,幻想把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以达到无欲、无争的境界。?道家的老子、庄子是退化论的主要代表。他们推崇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那时没有礼、没有法、没有战争、也没有文化,人类本性淳朴。但后来人类的文明进化破坏了原始的理想社会,人类失去了淳朴的本性。老子、庄子只看到当时的仁义礼智、伎巧利器和繁文缛节等所起的负面作用,却忽视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发展和历史进步,而对之采取全盘否定、绝对排斥的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他们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消极的、倒退的,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以退化论为理论基础,老子、庄子提出了?反朴归真?和?绝圣弃智?的施教方法。

首先,他们提出了?反朴归真?的施教方法。老子提出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主张运用古道来治理今天的现实。其方法就是?反朴归真?。所谓?反朴归真?,就是主张运用?复归?的方法,使人类道德回复到远古时代纯真的状态。为此,老子多次强调?复归?,?复归?,就是复返、回归,即回归到原来的状态。所谓?复归于婴儿?,就是回归到婴儿般朴实纯真的状态。在老子看来,婴儿是天真无邪的,没有任何虚伪造作,人类的道德如果能回归到婴儿般的淳朴,那就是最理想的了。

?反朴归真?作为一种施教方法,?对于引导人们摒弃道德教育中的虚伪,追求道德淳厚朴实的境界,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即使到了今天,也有其实用的价值!但庄子的复归理论也有抵制社会进化的消极面,正是这一点,它又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其次,他们提出了?绝圣弃智?的施教方法。老子对圣智巧利是深恶痛绝的,老子强调,要实现向淳朴道德的复归就必须绝圣弃智。那么又如何绝圣弃智呢?老子认为,可以通过?愚民政策?来实现,他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显然,老子是主张通过?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实现向淳朴、天真本性的复归。‘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朴和天真。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他自己也愚。……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使自己处于混沌状态,以实现向淳朴道德的复归。

庄子也认为,人的自然纯真的本性之所以丧失,乃是由于儒家倡导圣智、墨家倡导巧利所致。其意是说,道德败坏是因为好名,智慧横出是因为争胜。?名?与?知?皆?凶器?,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因此,为了实现向人的自然纯真的本性的复归,就必须?绝圣弃智?。由此继进,庄子明确强调?去智去故?,庄子之所以强调?去智去故?,其目的在于使天下之人复归于自然纯真的本性,使社会复归于和谐有序的状态。

?绝圣弃智?作为一种施教方法,?对于批判圣智巧利的虚伪性,有其独到之处,但这种方法过于偏激。它把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同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立起来,要人们重新回复到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这无疑是很荒唐的。它只能导致社会的倒退、毁灭。?

第三章先秦道家文化

先秦道家的杰出代表是老子和庄子。

(一)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1、?道?的涵义是多重的。?道?是万物的本原;同时?道?又是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和天地万物必须遵守的法则,?道?还含有?德?的属性,2、?道?的特征是混沌的,即?道?是一种混然的、无分别的东西,它不具有某种固定的形,也不具有任何质的规定性,更不能用任何名词来表达,?道?还具有?恍惚?的特性,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非物质,也非精神,在对立的两极不具备任何明晰的标志。3、?道?不可言说。

(二)主张自然无为。??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既是?道?的特征,又是老子实现其和谐理想的重要手段。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顺乎其本性、自然而然地发展,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毫无作为,而是指做事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率理以动,因势利导,不要强作妄为。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要?取天下?,可见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但大有作为又以?有事?为大忌,以?无事?为常则。?事?指主观行事,?无事?即?无为?,是指办事情要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无为?才能?无不为?。

(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认为事物运动变化莫不依循着?反?这一规律,即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

(四)提出?弱者道之用?的处世之道。

(五)提出静观、玄览的认知方法。老子认为,既然?道?具有模糊性、神秘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体悟?道?的方法就不能是通常的方法,而应是?静观?、?玄览?。所谓?静观?,就是在体悟?道?时,必须要排除内心的各种私心杂念的干扰,排除自己的主观成见,使心保持静明的状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这种看法肯定了理性认识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轻视感性经验却又是错误的。他反对一切具体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增加,(六)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天下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太?有为?、老百姓?智巧?多。所以治理好天下的关键在于?无为而治?,统治者应该?无为?,让老百姓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要实实行?无为而治?,就必须要?愚民?。这里的愚,不是愚蠢,而是淳朴、大智若愚之意,即表面上傻乎乎的,看起来什么都不懂,但实际上却心明若镜,也就是使老百姓保持淳朴的本性。这话有一定道理,有人认为中国难以治理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人太聪明,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此意。老子警告说,如果统治者太?有为?,那么等到有一天?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如果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到那时统治者的统治就难以为继了。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为了实现其?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老子看到礼崩乐坏,恢复周礼已不可能,旧制度日趋衰落的原因是统治者过分强作妄为,因而他对?礼?采取了批评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目的是想回复到经他美化的、历史上已经消逝的远古社会。事实证明,这种理想只能是幻想,不可能实现

二、庄子及其思想

1、庄子的宇宙观。?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2、庄子的辩证法思想(1)他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2)他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3)他认为,事物的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庄子虽然继承了老子的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但将矛盾双方的转化绝对化和夸大化,忽视了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没有看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相对主义。

3、庄子的神秘主义认知论。他认为,人的感知无法体悟和领会大道,具体原因如下:(1)认识主体的局限性(2)认识对象和认识关系的变动不居性。(3)认识标准的不统一性。。(4)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庄子认为只有用心灵才能把握领悟道,并进而系统地提出了?心斋?、?坐忘?这两种悟道的方法。所谓?心斋?就是指虚即空明的心境。如何达到?虚?的境界呢?那就是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也就是说要达到?心斋?的境界,就必须用?气?去感应万物。所谓?坐忘?,就是放弃健壮的躯体,除掉灵敏的听觉和锐利的眼睛,分离身躯,放弃智慧,和大道融为一体。无论是?心斋?,还是?坐忘?,都是一种内省的工夫,也就是洗净后天形成的贪欲智巧和成见,只不过前者侧重于述说具有灵妙作用的心之机能,后者侧重于描述空灵明净之心所展现的大通境界。后来道教的气功就是由此慢慢发展而来的。

(二)庄子的伦理思想

《庄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它们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

无为的自然性中来。《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他自己妻子死时,他就鼓盆而歌)

(三)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认为,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庄子并不绝对反对功名,而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推行?无为而治?,是为了实现?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

三、先秦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它是一种在野的文化。道家起源于史官,道家学者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使他们能在深观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对世俗的政治和权力之争产生厌倦,而自愿或被迫从统治者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而由史官变为隐者,再从一部分隐者中发展出道家学者群。由于与现实的权力斗争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隐者——道家学者群因而有较多机会接触现实,了解民众的疾苦,所以便成为了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并以其超越世俗、贵己养生、任其自然的仙风道骨,形成了在野的道家文化传统。道家学者主张个性自由、思想解放,强调无为、守柔、不争,崇尚自然,风格自由、开放、洒脱,高扬起?任自然?的异端旗帜,具有?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对中国思想影响极大。

当然,道家文化也有其局限性,容易使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走向消极,失去上进心,从而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故而也有人认为道家文化是一种最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只能当作一种润滑剂来使用。

(二)它是一种具有?智者气象?的文化。道家以?达道?为其理想境界,只有以一种超越世俗生活层面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直觉或智慧,才能?悟道?、?行道?、?达道?。道家文化深富哲理性、充满辩证性,是一种具有?智者气象?的文化。黑格尔认为,中国古代只有老子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哲学家。(三)它是一种?出世?的文化。道家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清净无为,一层层挣脱社会理知的束缚,而使心灵不断净化、清虚,直至豁然开朗的人性异化。离世俗越远、越超凡脱俗,乃至最后一点俗气都没有了而变成仙风道骨,才是道家所希望的。

(四)它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文化。?自然?就是?本然?、?本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顺应万物之自然本性而使之自由自在地发展。然而由于后天环境已使人性发生了?异化?,为了帮助?异化?了的人性?迷途知返?、?归根复命?,就需要?辅之?外力。此处的?辅?包括两层含义,即?始于有作?与?终于无为?。之所以要?始于有作?,是因为心灵上积累的层层污垢不会自行消失,必须靠人不断地清扫,才能彻底清楚干净。这种?清扫?可以理解为引导人们进行刻苦的修炼,因此,它是?有为?的;而?有为?只是手段,目的还是经过?有为?苦修而进入?无为?,因此?终于无为?。所谓?终于无为?,是指经过脱胎换骨的修炼之后的所达到的?道我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达道?,即虽在尘世而能脱俗的境界。由于这种状态是经过逆异化之心,顺自然之本而达到的,所以是?不敢?强为,却又能?辅其自然?的?无为?,目的即在于辅助万物排除干扰、克服?异化?、顺其本性地自由自在地发展。因此,人的自由自在地?自然?发展,始终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目标。

第四章先秦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孔子为宗,其根基是宗法伦理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行为规范。儒家强调自我发展,然后再图向外发展;而道家则只强调自身发展

1、是一种在朝的文化思想。儒家文化以维护宗法关系及其等级秩序,确定和限制封建特权,调节宗族内外矛盾,即维护?礼教?为其中心内容。(儒家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群体性和整体性,而忽视人的个性的自由、解放和张扬,故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获得较为崇高、高尚、伟大,但很累),成为维护和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的驯服工具。就这样,儒家文化在其文化流变中,一方面给统治者提供了最佳的?治世良方?,另一方面又给被统治者巧妙地铸就了一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宋江的忠义双全、妇女的从一而终、知识分子的范进中举等),为历代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最忠诚的服务,当然要受到统治者的亲睐,从而成为在朝的正宗式庙堂思想文化的典范。

2、它是一种具有贤人作风的文化思想。由于儒家理想以?合礼?为最高境界,而?礼?作为社会理知的集中体现,所包含的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等内容,无一不是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必需的清规戒律(给女子的规定:足不出户、从一而终,给读书人的规定:清高,给教师的规定:传道授业解惑等),

3、它是一种?入世?的思想文化。儒家认为,?修身?、?齐家?,终究是为了?治国?、?济世?、?平天下?,人就应该积极有为,为了实现?人下人?向?人上人?的转化就必须拼搏奋斗,(日本人传承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提倡挫折教育、独立教育,对于下一代的成长还是有用的)。和道家相反,一个人越关心社会世俗、对现实贡献越大,就越符合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

4、它是一种克己的思想文化。经过严格的他律,实现自觉的自律,最终达到与社会理知的合模,是儒家思想文化对人生存在模式所作的总体设计。因此,?儒化教育?非常注重启蒙教育道德修养,力图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个人要服从社会、小家要服从大家

二、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

(一)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育者应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个体差异,并以之为依据,有针对性注入特定的教育内容,灵活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1、孔子的?各因其材?

首先,注重掌握受教育者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等实际情况,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其次,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途径。一是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二是对智能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不同年龄的人同的错误,教育者应据此对他们施以内容不同的防范教育。

2、孟子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生来虽具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我道德修养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由此,他先把受教育者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主张针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教育者的施教方法有五种:对于高素质的学生只需及时点化,对于长于德行的学生可加以熏陶以促使其品德完美,对于才能出众的学生可加以正确指导以促使其才能通达,对于一般类型的学生可通过解疑释惑以促使其成为有用之人,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学生可让他私自取法、自学成才。总归一句话,教育者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如果说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应用对象侧重于受教个体的话,那么孟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的应用对象则侧重于受教群体,这进一步扩大了被教育者的数量,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3、荀子的?莫神一好?

强调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荀子的?莫神一好?思想,以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为了强调因材施教,荀子又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育者施教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礼恭?、?辞顺?、?色从?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状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不顾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状况,盲目施教,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4、《礼记?学记》中的?长善而救其失?

《礼记·学记》中也含有明确的因材施教思想教育者要善于了解、发现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帮助受教育者发挥长处、纠正偏差。此处的?一抑一进?道出了?长善而救其失?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人心工程?,根本任务是科学解决教育人和教人做人这两大问题,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而?人?都是活生生的、具有思维和社会属性的、禀赋不尽相同的个体。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做到入脑、入心,才能使学生把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但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又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的实施。过于统一的教育目标,以智力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造成了优生得不到优教、差生得不到补教的两耽误现象,使因材施教失去了可能性;师生比例过于悬殊,一些学校的德育课采取一位教师给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上大课的方式,这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谈

今天,我们要因材施教,就必须:首先,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像工厂那样以同样的程序制作统一规格的产品,还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和灵性,促进观念、性格、品行、习惯等各不相同的个体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是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只有科学回答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材施教才具有可能性;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精简过于臃肿的学校体制,缩

减非教学人员,充实位于第一线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德育教师队伍。只有这样,因材施教才具有可行性;最后,关爱、了解学生。教师必须关爱学生,注意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实际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避免?假、大、空?的流弊,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身教示范

所谓身教示范,就是主张教育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示范。先秦儒、墨、法诸子皆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既强调身教示范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又将身教示范视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方法;道家诸子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坚决反对强行劝教、说教的方式,主张通过教育者的以身作则、身教示范来体现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启示、受到道德教育。

1、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旨在强调要正人,必先正己;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认为统治者要治国安民,必须自己带头树立良好品德,给老百姓以良好的身教示范,突出身教示范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在此基础上,孔子还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进一步阐证了身教示范的重要性,

2、孟子的?教者必以正?

所谓?教者必以正?,就是主张教育者施教必须先?正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旨在倡导身教示范的施教方法。孟子指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就是说,自己不正,是不能正人的。又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其意是说,用仁厚的言语教人行仁德,不如用表达仁的实际行动教人行仁德的功效大。

3、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

荀子由于重视后天习染,对身教的示范作用讲得更为透彻,并明确提出?师以身为正仪?这一命题。

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受教育者在信任、敬佩教育者的基础上,深受教育者的感染并进而模仿教育者的言行。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身教示范。教育者的身教示范是最有说服力、最具感召力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抓好家长对子女的身教示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当谨慎自己的言行,修养自己的品德,从积极方面对孩子进行身教示范。

其次,抓好教师对学生的身教示范。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教师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教师责任崇高,所以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教师极为崇敬,教师也应自尊,不负众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给学生以身教示范,引导学生做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再次,抓好干部对群众的身教示范。实践反复证明,领导带头树正气、走正道,群众就会跟着护正气、奔正道;反之,如果领导带头刮歪风、走邪道,群众就难免跟着搞歪门邪道。我们的各级干部都应真正以自身的良好示范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我国社会主义的良好社会风气。

最后,抓好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身教示范。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命运。因此,用高尚的道德精神塑造未成年人,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成年人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模仿力也很强。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会对未成年人产生积极影响,成年人的不良品行也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因此,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广大成年人都必须严以律己,做到时时、处处、事事给未成年人以良好的身教示范。

(三)教学相长

所谓教学相长,就是主张通过建立一种平等式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先秦儒、墨诸子既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又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故而他们都非常重视教学相长;道家诸子虽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却弱化了教育者的主导性,法家诸子虽重视教育者的主导性但却弱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所以他们都没有认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1、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之所以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是因为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故而他希望通过师生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收教学相长之效。为打消学生的顾虑,他经常向学生表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明确告诉学生不要因为他的年纪大一点,就在他跟前拘束或在争论中让着他。

2、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高度重视?师?的作用,要求学生接近?师?、尊敬?师?、服从?师?;另一方面又强调?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阐明了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而老师也不一定永远胜过学生的道理,要求教师应虚心向学生学习、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3、《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概念,受教育者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育者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这就既看到了?教?与?学?之间的区别,又看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正确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论证了?教学相长?的必要性。

(四)平等育人

所谓平等育人,就是主张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者应对所有的受教育者一视同仁。先秦儒、墨诸子他们在私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平等育人,形成了丰富的平等育人思想;道家诸子基本上是?士?阶层或平民百姓的代言人,他们有较多的机会体察下层民众的疾苦,容易产生反对不合理的等级秩序的平等思想,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也主张平等育人;而法家诸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他们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统治者有效地推行法制,而不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所以他们没有明确的平等育人思想。

1、孔子的?有教无类?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所谓?类?,是指种类、类别;?无类?,就是不分类、没有类的差别;?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教育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受教育者。可见,?有教无类?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主张平等育人。基于此,孔子主张对一切可以施教的人都不能拒绝进行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反映了教育发展的进步潮流。

2、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就人性本善这一点来说,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因此,教育者不应歧视任何人。这就阐证了平等育人的必要性。从充满平等精神的性善论出发,孟子进一步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教育目标,认为任何人只要有积极向善的主观愿望,经过思考、反省,找回自己内心固有的善性,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

3、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这是说,每个人的先天资质和条件都是平等的。由此,荀子提出?涂之人可以为禹?思想,相信无论何人只要能够?积善而不息?,都可达到?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的境界,都能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五)情感交流

所谓情感交流,就是主张教育者应高度重视道德情感在思想道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勾连,以达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先秦儒家诸子提倡?仁爱?,墨家诸子倡导?兼爱?,道家诸子关注人的主体性,所以他们都高度重视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情感交流;不重感化教育,只重惩罚威严,这实际上否定了道德情感的作用。因此法家诸子自然也就不重视情感交流的施教方法。

1、孔子的?成于乐?

就是主张?乐?对于人的品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利用?乐?这一工具,和受教育者进行轻松愉快的情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兴趣、涵养他们的德性、纯洁他们的心灵。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孔子重视情感交流的典型表现。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样的人和恨什么样的人,仁德中内含着?爱?与?憎?两种情感,这实际上认识到了道德和情感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明确指出了快乐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故而他又说:?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君子忧道不忧贫?,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促使?好色?、?忧贫?等消极情感向?好德?、?忧道?等积极情感转化。

2、孟子的?爱人敬人?

他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实际上就是四种道德情感。孟子认为,是否具备这些道德情感,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由此出发,孟子强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无不爱人?。孟子所谓的?爱人?,就是强调情感上的关心、爱护;?敬人?,就是强调人格上的尊重。?爱人敬人?作为一种施教方法,就是强调教育者要关爱、尊重受教育者,注

重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交流。

3、荀子的?情者,性之质也?

荀子强调?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这就是说,人必有?性?、?性?必有?情?,?情?是人的重要内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情?的重要性的认识,荀子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应注重情感交流,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就是荀子注重情感交流的重要表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乐?这一工具,来和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交流,策动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陶冶他们的德性,从而达到?化人?、?移风易俗?的德育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道德转化工作的,情感在人的思想道德转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其一,这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我国目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以致于当受教育者在碰到情感困扰时,教育者往往或不予注意或不知所措,没有采取相应的正确方法去化解,致使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疏通,从而错失了教育良机,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其二,这是我国受教育者现状的内在需求。他们往往缺乏自强意识,缺乏对困难和挫折的必要的承受能力,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能力,情感相对脆弱,情绪波动相对较大。道德情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影响,比过去更强。

其三,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所发出的时代呼唤。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人们的情感、情绪就很容易产生变化。有些人过分看重物质利益、一旦自己追求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们的情感、情绪、心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实施情感交流法呢?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教育者要保持积极情感。情感交流贵在以情感人,教育者的情感状况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他们的积极情感能够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他们的消极情感也会阻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教育者要能正确认知和理智驾驭自身的情感,对生活和工作始终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自豪感,从而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受教育者,带动他们也形成积极情感。这是实施情感交流法的前提。

其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情感状况因此,教育者要能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情感状况,敏锐察觉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疏通他们的情感冲突,适当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这是实施情感交流法的保证。

最后,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冰冷的信息传递,而是交织着各种情感色彩的认知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是伴随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实现的,教受双方之间的和谐融洽、亲切友好的双向情感交流,是思想道德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这种双向情感交流中,教育者往往居于主动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情感交流法的最大特点便是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私而真诚的爱,只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能够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关心、信任和尊重他们,受教育者自然也会对教育者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实感。这是实施情感交流法的根本途径。

(六)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主张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逐步进行。人的思想道德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秦儒、墨、道诸子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而法家诸子主张借用严刑峻法这一特殊手段,尽快在全社会推行法制,因此并不重视循序渐进。

1、孔子的?欲速则不达?

孔子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逐步向纵深发展、循序渐进,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里,孔子所谓的?欲速则不达?,意在告诫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2、孟子的?其进锐者,其退速?

这一命题,旨在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3、《礼记?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

所谓?不陵节而施?,就是主张教育者施教不要越级,而应依据人们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水平,按照次序进行;所谓?学不躐等?,就是主张受教育者学习不要越级,而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至繁,按照次序进行。二者的本旨都是在强调循序渐进。

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法,含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符合人的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对于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是由思想道德认识形成、发展、转化规律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却未能很好地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往往是大道理讲得多,待人接物的小道理讲得少;远大理想讲得多,行为规范讲得少;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讲得多,具体的现实性内容讲得少;统一性标准讲得多,层次性要求讲得少,以致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的内容倒错现象。这种颠倒了次序、忽视了基础、忽略了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会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基础的空心化、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空泛化,致使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因脱离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而失去了应有的普遍感召力和劝导力,不能入脑入心,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效果较差,甚至是贻笑大方、适得其反。因此,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先秦诸子所倡导的循序渐进法,既要反对急于求成、?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急性病?,又要克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等弊端,还要反对?一刀切?、?齐步走?等简单化、统一化的做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教育和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引导受教育者,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品行。

(七)启示引导

所谓启示引导,就是主张教育者施教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思想道德教育规律等,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启发,引领他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先秦诸子虽然都重视启示引导,但各有特色,孔子、孟子和墨子注重启发诱导,老子和庄子重视疏通引导,齐法家和韩非则提倡因势利导。

1、孔子的?愤启悱发?

?愤启悱发?论断的实质是倡导启示引导。

2、孟子的?引而不发?

孟子所谓的?引而不发?,就是主张通过启示引导,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从而达到?使人巧?的育人目的。与注重启示引导的思想相一致,孟子还提出了?不教而教?的施教方法,这种?不教而教?的施教方法,通过拒绝某些特定学生的求教,以启发诱导他们自我思考、自我反省。因此,这里的?不教?,实际上乃是一种特殊的?教?,是启示引导之教。所谓?渎则不告?,就是主张教育者对于那些不肯动脑筋、反复求问的学生,可以拒绝施教,以迫使他们自我反省、动脑筋主动思考。和孟子的?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一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重启示引导的?不教之教?。

3、《礼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

这里?道而弗牵?等语的精神实质就是倡导启示引导。

(八)环境陶冶

所谓环境陶冶,就是主张外界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冶铸作用。先秦儒、墨、法诸子正是依据这一认识,大力提倡教育者主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而道家诸子则认为能否悟?道?主要取决于受教育者的资质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而不太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的影响。

1、孔子的?里仁为美?

孔子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出发,强调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环境陶冶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择处、择友就是其重视环境陶冶的集中体现。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影响;所谓?慎其所处?,是要人们慎重地对待环境的影响,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居住环境。

2、孟子的?居移气,养移体?

很明显,孟子择处、择友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人们养成优良品德。关于环境的影响作用,孟子又指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下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意是说,人们天生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品性,主要在于后天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同。

3、荀子的?择乡就士?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主张?化性起伪?、?积善成德?,更为重视环境陶冶的作用,把孔、孟的择处、择友思想进一步扩展为择处、择友、择贤师思想,强调指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里所谓的?乡?,是指居住环境;所谓的?士?,是指?友?;所谓?择乡就士?,

就是要求人们高度重视?处?、?友?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慎重地选择?处?、?友?,以达到?防邪僻而近中正?的目的。处?、?友?、?师?对人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冶铸作用,故而人们只有?择乡就士?、?求贤师?,才能养成优良品德。,环境具有重要的渐染作用,不同的环境和风俗习惯往往会铸造出不同品格的人。思想道德教育也务必要高度重视环境陶冶。

关于受教育者自教的方法思想

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人们的自我教育,内化为自律要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知荣明耻

只有知荣明耻,人们才会有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也才能严格要求自我、加强自我教育。因此,知荣明耻是人们加强自我教育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诸子极为重视知荣明耻的自我教育方法,而道家诸子则主张应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对待荣辱,不以世人的毁誉为意,只求自己的精神自由,故而不太关注知荣明耻的自我教育方法。

1、孔子的?行己有耻?

所谓?行已有耻?,就是强调人们在做事时要能够知荣明耻,要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耻躬之不逮?、?耻其言而过其行?,就是强调人们应该对自身的说了不做、言过其行等做法感到可耻。?孔子认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即大言不惭、没有羞耻心的人是很难在实践中切实践履道德规范的。因此,他将使民众知荣明耻当作治国的重要手段,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来使民众知荣明耻,使他们能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遵礼守法,诚心从善。孔子还将知荣明耻与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他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也就是说,身居有道之邦,就应当入仕求禄;但是,如果身居无道之邦,也要入仕求禄,那就是可耻了。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其意是说,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却贫贱,说明自己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自己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

2、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

孟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是说知荣明耻是人最基本的德性之一,旨在要求人们知荣明耻,体现了孟子对知荣明耻的自我教育方法的高度重视。由重视知荣明耻的思想出发,孟子要求人们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谓?愧?、?怍?,皆是知荣明耻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孟子又指出:?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强调知荣明耻不仅是人们养成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人们自我鞭策、奋发向上的内在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强调?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认为知荣明耻是人们正确对待别人毁誉、正确评估和定位自己的必要条件。由此继进,孟子既将知荣明耻与勇敢精神密切相连,又将知荣明耻与个人、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3、荀子的?耻不修?

所谓的?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等思想,具体阐明了知荣明耻的主要内容,为人们指明了做到知荣明耻的具体途径。荀子还进一步强调知荣明耻是人们实现自律、自强、进取的动力因素,

先秦儒家所倡导的明荣知耻思想,意在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借鉴。所谓知耻,就是对自己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种错误行为所产生的羞耻之心。知耻是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良心。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才会对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而感到羞愧,才能改过自新;改过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是知耻的目的,是知耻合乎逻辑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未能改过,就说明他未能真正知耻。当今社会中,有些?无耻?之徒的?无耻?行为仍时有发生因此,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很有必要加强对人们的知耻教育,引导人们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切实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努力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二)自我反省

所谓自我反省,就是主张通过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使提升道德境界成为人们的内在自我要求。这一方法的提出和运用,是以重视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

1、孔子的?求诸己?

所谓?求诸己?,就是遇事要反躬自问,多从自身找原因,随时检查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孔子强调能否?求诸己?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此外,他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为仁由己?等,也都是在倡导?求诸己?的自我反省方法。

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内省?的自我反省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高尚的人或高尚的行为,就产生一种向他看齐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见到品质低劣的人或不良的行为,就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是这样。可见,孔子所谓的?内省?,就是注重自我反省,加强内在的道德自律。所谓?内自讼?,就是自我反省,如果人们能在自我反省时问心无愧,那就没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了,即?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的学生很注重从谋事、交友和治学三方面,日日反省自己。

2、孟子的?反省内求?

所谓‘反省内求’,就是主张把‘反省’和‘内求’结合起来。‘反省’,就是运用反思的方法去领悟某种道理;‘内求’,就是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即:一方面通过反思去领悟某种道理;另方面,以领悟到的道理为指导,到自身寻找善良美德的本性,以发扬光大。?一是?反求诸己?。所谓?反求诸己?,是指当自己的道德行为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便主动到自身寻找原因。

二是?求其放心?。?求其放心?,就是寻求、安放已经丢弃、失落的道德本心。它是?反省内求?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自我反省的根本途径。

三是?反身而诚?。‘反身而诚’,是‘反省内求’的又一表现形式,旨在以反省自思的形式,巩固自己已取得的道德成果。?

四是?深造自得?。所谓?深造自得?,就是通过自我反省,自求自得,在内心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深造自得?的核心是自求自得,其精神实质是?反省内求?。

五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具有道德属性的?气?。这种?气?并非从外界袭取来的,只能靠道德修养来充实它?养浩然之气?的过程,也是?反省内求?的过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思想,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舍生取义的高尚道德精神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正气和民族气节,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上孟子的?反省内求?的自我反省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先验主义道德论,因而从总体上说是不科学的。但其对于主体自我修养的能动性的重视、对于道德自律精神的强调等,却又是值得肯定的。

3、荀子的?自存自省?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更强调?积善成德?,提出?自存自省?思想意思是说,见到善,人们要反省自己是否有这种善;见到不善,人们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不善;善在身,人们就应该坚定地自重自爱;不善在身,人们就应该自惭自愧。荀子的?自存自省?思想,旨在通过自我反省,随时自觉地巩固自身的善行而去掉自身不善的东西。荀子还提出了?参省乎己?法,所谓?参省?,就是检查、省察;所谓?参省乎己?,就是对自己进行检查、省察,实际上也就是自我反省。

先秦儒家所倡导的自我反省法的核心是要求人们严格自律,遇事多反躬自问。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严以律己的高尚道德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自我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与死的考验少了,但权力、名利、金钱、美色等方面的诱惑却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难免沾染各种灰尘,更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正因为如此,自我反省对于今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就显得更为必要。现时代的自我反省,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检查、剖析和反思,肯定和发扬长处,发现并克服缺点。它有如下三方面要求:

其一,从严要求自己。自我反省贵在一个?严?字。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省。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未能做到从严要求自己,有些青少年抱着?只要不犯法,犯点小错没关系?的生活态度,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免疫力?下降,由逃课、旷课、考试作弊、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进而发展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可见,如果不能从严要求自己,有了缺点错误就自我原谅,这是不能进步的,甚至会由小过酿成大患。因此,今天我们要自我反省,就必须从严要求自己,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不折不扣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

其二,?见贤思齐?。我们要自觉地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们,下决心赶上和超过他们

其三,?见不贤而内自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不良行为时,就要检查一下自己有无同样的不良行为;看到了别人犯错误,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无犯同样错误的苗头,从别人犯错误的根源中吸取教训。

(三)克己慎独

1、儒家的克己法

?克己?就是时时处处以?礼?为根本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孔子要求人们?克己?,目的是想在动荡不宁的社会氛围中,劝导人们从我做起,从善、向善,养成?仁?德,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2、儒家的慎独法

《礼记?中庸》中首倡?慎独?思想,其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是说,君子在任何时候都应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否则就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即使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时候和地方,也应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使自己的言行越道德规范之轨。这里的“慎独”思想所要表明的是,人们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自我反省,加强道德修养,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藏于内心,但最终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荀子也很重视?慎独?,他说:?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这是要求人们在独处而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也能谨慎不苟,诚实不欺。如何做到?慎独?呢?荀子认为,根本的办法是要?诚?。

?慎独?是先秦儒家的?入德之方?,是反省内求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我国传统修身理论中享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作为一种修养方法,不仅为人们指明了修养的入手处,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和真诚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独处的机会增多了;网络化时代,由于网络主体的可匿名性、隐蔽性,使得道德自觉和自律成为规范个体网络行为、维系健康网络道德的主要保障;?慎独?可以使人们从喧嚣的尘世搅扰、利益之争和现实矛盾的旋涡中跳出来,获得一种内在的超越性和内心的宁静感。

今天,我们要做到?慎独?,关键是要从?隐?、?微?两处下功夫。所谓从?隐?处下功夫是说,当在没有外力约束和外在监督的情况下,我们要能实行严格的自我监督,时时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处处以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独立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一旦产生了不良的念头就坚决克服掉,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立即加以纠正;所谓从?微?处下功夫是说,我们要从生活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从小处着手,从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精益求精,默默奉献。

(四)忠恕一贯

所谓忠恕一贯,就是要求人们始终坚持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以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它不仅是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情心,而且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方法途径,体现了严以律己精神。

1、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忠?的定义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含有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之意。

孔子?恕?的定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有宽以待人、不损害人之意。

2、孟子的?强恕而行?

孟子所谓的?反身而诚?、?强恕而行?等,实际上乃是在倡导忠恕一贯,肯定推己及人的忠恕一贯法是通过修身以达到仁德的最捷途径。这些论述,旨在突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一贯法的重大价值。在此基础上,孟子还进一步将这种推己及人的忠恕一贯法落实于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荀子的?以己度者?

?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其意是说,品德高尚的?圣人?能够以己度人,由己推人。显而易见,荀子的?以己度者?,是在倡导忠恕一贯法。

4、《礼记?大学》中的?絜矩之道?

所谓?絜矩之道?,本指测量计度合乎方正的方法。上述两段话将之引申为处理各方面关系的方法和准则,这一方法和准则的基本特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精神实质就是恕道。

(五)改过迁善

所谓改过迁善,就是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过失,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先秦儒、墨、法诸子皆大力倡导改过迁善法;而道家从自然主义教育观和超然的荣辱观出发,并不刻意倡导改过迁善法。

1、孔子的?过则勿惮改?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人的道德面貌有善有过,人有过失在所难免、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正确地认识并对待自己的过失。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正是为了通过不断改过迁善而逐渐完善自己。这里,孔子所谓的?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勇于改过、积极迁善。他还把能否改过迁善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孔子认为,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固然重要,但正确认识别人的错误也很重要,孔子还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别人的错误,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犯错误但已改正的人,应采取?既往不咎??不念旧恶?的态度,孔子不仅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别人的错误,而且要求人们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对于合乎法则的正确意见,一定要听从,并加以改正;对于婉转劝导的话,不仅要乐于听,更要思考分析。总之,对于别人的批评应该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于那些不肯听从别人意见、不愿改正自己缺点的人,孔子承认自己是无可奈何的。

在改过方面,孔子还提出了?不贰过?的高要求。所谓?不贰过?,就是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要想做到?不贰过?,?从感情上说,应对已犯过失深恶痛绝、深以为耻、终身不忘;从认识上说,则应深悟前过之非,切实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前事之失作后事之师,作到惩前毖后。?孔子的改过迁善法,论证了人们犯错误的必然性,不仅涉及了如何正确对待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的问题,而且涉及了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别人的错误和批评的问题。

2、孟子的?过则改之?

孟子强调,人们进行道德修养,必须要勇于改过。在强调勇于改过的基础上,孟子明确倡导改过迁善,

3、荀子的?自好自恶?

他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把那些能够恰当地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改正过失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这表明荀子是倡导勇于改过的。

所谓改过,就是欢迎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有错就改,知错必改。那么,究竟如何改过呢?一是认识错误出现的客观必然性。一个人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错误的批评,以求改正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二是严以律己。在与人交往中,遇事要多反省自我,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人。只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使自己真正改过。三是指出他人的错误要善意、客观。在他人犯错误时,应当善意地提出批评,而且批评要客观和实事求是,避免造谣中伤、夸大其词或者利用别人的过失恶意地揭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改过。

(六)防微杜渐

所谓防微杜渐,就是主张人们的道德修养要从小处、细微处入手,始终警惕自身不好的思想苗头,并及时加以纠正,以免铸成大错。

1、《周易》中的?履霜,坚冰至?

2、荀子的?慎习俗?

荀子所谓的?慎习俗?等思想,旨在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礼记?学记》中的?禁于未发?

所谓?禁于未发?,就是主张教育者应在受教育者的不良倾向和不良行为发生前,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有效的防范,其精神实质乃是倡导防微杜渐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防微杜渐,从未成年人抓起。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由于年龄小、知识少、经验不足等原因,往往思想不稳定,是非观念模糊,判断力、自制力相对较差,同时可塑性和模仿力又相对较强。因此,他们较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外界能够给他们以正面引导,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易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但如果外界给予他们的是负面影响,他们也往往比成年人更易误入歧途。因为这时人们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业已存在的不良习惯的抗拒与阻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的道理。可见,小时就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从小看大,三岁知老?等民间俗语,虽有其片面性,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道德教育注重防微杜渐的极端必要性!

其次,反腐倡廉必须注重防微杜渐,从小处抓起。

(七)躬行践履

所谓躬行践履,就是主张人们在道德修养中,要将所学之知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言行一致。道德修养既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所学之知、所言之语如果不能落实于践履中,则其学必是白学、其知必成无用、其言必为空谈。

1、孔子的?力行近乎仁?

孔子认为,要成就圣贤之学、培养圣贤之德,就必须躬行践履

2、孟子的?强恕而行?

孟子坚决反对?言不顾行,行不顾言?的言行分离的作法,明确主张言行一致,提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将躬行践履视为求仁之道、圣人之德。

3、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弥补了孟子对?行?涉及较少的不足,极力强调?行?的重要性,所谓的?闻之?、?见之?、?知之?都属?学?的范畴,所谓的?行之?就是践履之意。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等论述,都旨在倡导躬行践履。

(八)益志养气

道德意志包括志向和意志两方面的内容。志向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精神统帅;意志是人们不断攀登道德高峰、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的精神动力,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精神支柱。先秦儒、墨、道诸子皆非常关注人的内在主体性,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倡导益志养气的自我修养方法;而法家诸子由于不太重视人的内在主体性,所以也不太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和益志养气法。

1、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

孔子非常重视益志养气法,既倡导立志,又强调守志。

首先,他倡导立志。所谓?匹夫不可夺志?,旨在强调道德意志的极端重要性所谓?笃志?,就是坚定行?仁?的志向,它是道德修养的前提。?笃志?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孔子高度重视道德意志的作用。

其次,他强调守志。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强调持守道德志向的重要性,

2、孟子的?志,气之帅也?

孟子既强调立志,又强调守志和磨练意志,大力倡导益志养气法是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的重要特征。其一,他论证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在孟子看来,?志?是主要的,?气?是次要的,但?志?和?气?之间又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是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有了这种?浩然之气?,人们才能心甘情愿地以身殉道、舍生取义。

其二,他强调立志。孟认为?士?最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志向高尚。立志的方向在于仁义之道、高尚情操其三,他强调守志。孟子主张,无论境遇如何改变,人们都要牢守自己的志向,他继承了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光辉论断,所谓?舍生取义?,旨在弘扬为坚守崇高的道德志向,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高风亮节。。

其四,他倡导意志的磨练。逆境、挫折和困难往往正是对意志的磨练和实现志向的必经之路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著名论断。在孟子看来,忧患挫折的考验、艰难困苦的磨练往往能够使人们锻造出钢铁般的意志。有了这种钢铁般的意志,人们才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走向成功。孟子的?苦其心志?思想中,渗透着一种自强不息精神。

3、荀子的?贫穷而志广?

他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树立远大志向,是不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人不仅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而且还要有为实现志向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

先秦儒家所倡导的益志养气法,一方面强调立志,要求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目标;另一方面又强调守志,要求人们为实现远大志向而艰苦拼搏。这一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高尚道德精神。在当代青年中,既有人认为共产主义可望而不可及,对党缺乏信心,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也有人精神空虚,意志薄弱,动力不足,经不起挫折,经不住诱惑;还有人一味追求享乐,或沉迷于花前月下,或推崇金钱万能,或安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志向有关。

当代青年:一要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灯,是人们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强大的动力来源于伟大的理想。有了高远的志向,才能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困难、完成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使命和任务。在当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理想,迎接挑战,知难而上,加倍努力,才能使自己成才;只有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立志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做出贡献,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富有意义。

二要坚持奋力拼搏。只有把远大理想和奋力拼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章先秦墨家文化

一、对儒家进行了批判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四点:1、儒者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天鬼不悦?;2、儒者坚持厚葬久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3、儒者强调音乐之美,造成人们贪图享乐;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委身自己于命运。墨子给下了一个定论:?其到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二、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1、主张兼爱。墨子的道德要求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代表和体现了小生产者的道德愿望,并从这一愿望出发,提出了?兼爱?原则,他认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能不能兼爱是社会治乱的决定性因素。?兼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别爱?是一种有分别、有亲疏即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原则代表着小生产者的利益,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道德谴责,是对人间平等友爱的呼唤。但在当时,要求强的对弱的、众的对寡的、富的对贫的、贵的对贱的、智的对愚的,都能做到兼爱互利,只能是一种幻想。

2、主张?非攻?。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兼爱?原则出发,主张?非攻?,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厌战、反战,追求和平、安宁生活的强烈愿望。墨子列举了攻伐的三大危害:一是危害了被侵略的国家。二是危害了本国。发动战争,必然妨碍本国的农业生产,使百姓因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死,大量的士兵死于战场,从而使本国的综合国力也大大削弱。三是危害了本国的统治者。统治者多余的就是土地,缺少的正是民众,争城夺地、损兵折将正是为了获其有余而损其不足,实乃得不偿失、自取灭亡。他反对的只是无道的攻伐之战,对于正义的战争是必要的。正义的战争是顺天应人的,叫?诛?而不叫?伐?。

3、主张?尚贤?。?尚贤?是为政的根本方针第一步,以?贤?为标准,废除宗法等级,重新划定等级,第二步,根据贤者的具体情况,授予相应的官职。

三、提出?三表法?

墨子提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应当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表?是?标志?或?标准?,?法?也是标准之意。墨子?三表法?的出发点是要求判断是非应以前人的经验、广大群众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效果为根本标准。

四、以?三表法?作为手段和工具,否定了?命?(?非命?,论证了鬼神的存在

1、以?三表法?作为手段和工具,否定了?命?。古代的圣王不信命,通过自己的努力变乱为治、转危为安,世不易、人不改,古代的治乱兴衰不是由命决定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命。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一表否定命;自古及今,没有谁听过命的声音、见过命的形象,所以命是不存在的。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二表否定命;如果用?命定论?治国,则必然导致刑政混乱,采用不足,损害人民衣食住行,招致亡国亡身之祸。可见,命不符合国家人民之利,所以不存在命。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三表否定命。

2、以?三表法?作为手段和工具,论证了鬼神的存在。古人的典籍记载有周宣王杀杜伯、杜伯的鬼神报仇的事例,所以鬼神是存在的。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一表论证鬼神的存在。很多人都曾经看到过鬼神的形状、听到过鬼神的声音,所以鬼神是存在的。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二表论证鬼神的存在如果使天下人都相信鬼神的存在,那么天下就不乱了,鬼神的存在对国家人民是有利的,所以鬼神是存在的。这是用?三表法?的第三表论证鬼神的存在。

第六章先秦法家文化

一、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所谓?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势?指权力、权威。韩非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法?是政权统一的标准强调?法?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标准,谁违反了都必须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

要维护中央集权,不但需要法,而且需要术。?术?和?法?不同,术不是公开的,而是隐蔽的。

当然,法、术都必须以掌握政权为前提且服务于政权。所以,韩非又强调?势?、?乘势?。所谓?乘势?就是掌握政权。韩非认为,?势?是治理天下的绝对条件,

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皆不可缺少,韩非对于前期法家的思想,不是简单地综合,而是把法术势这三个法治的要素,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为地主阶级和中央集权作了理论上的论证。正因为如此,韩非才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提出?矛盾之说?

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矛盾?这一概念用作哲学概念,他主张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三、提出?道理之说?

?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而?理?是各事物的特殊规律。任何事物的?理?都是从?道?中引申出来的,它们是区分事物的标准,而?道?则是总括万事万物的总规律。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又体现在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中体现出来的?道?就是?理?。?道?是可以被认识的,是通过?德?实现其作用的。?德者,得也?,?德?是具体事物得于?道?的那一部分,具体事物的?德?往往有多少、大小之分,而?道?则广大无极。?德?是内在的,?理?是外在的,?理?是?德?的表现形式,人们正是通过?理?而了解?德?最终认识?道?的。

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维在老子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道?不生不灭,所以要定法;由于?德?、?理?不断变化,

所以又要变法。

四、提出?反前识?、?重虚后?、?用参验?的认识论

对于世界的认识,要依靠世界的客观规律,依据事物的形状性质,对事物反复观察研究,而对于世界万物的观察研究必须客观,不能有主观的偏见。前识就是在观察研究事物前就下结论、行动,要正确地认识和行动,就必须先观察研究事物的形状和性质,如何观

察研究呢?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即?虚?。?喜之则多事,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这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去掉一切主观的偏见,保持心的冷静,不受杂念干扰,才可以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接受知识即?虚以

静后?(客观地观察研究事物形状性质之后,才能获取正确的认识)。

如何检验认识呢?韩非提出了参验的方法,考察一种言论的得失,必须注意到有关的多方面只有自己的言论符合了地、天、物、人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才能是正确的。

第七章先秦名家文化

一、名家与辩者

名家的人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名家只重?名?而不重?实?,他们认为?实?是可变的,有生有灭的,因而是相对的;而?名?是不变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比如?西施好美?,?西施?是?实?,她有生就会有死,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变丑,也绝对会老死,因此是可变的;而?美?是?名?,是永恒的,西施虽会死,但?美?却永恒

二、惠施的相对论

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事物的外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大的(?至大无外?);它内里面再没有东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无内?)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没有厚度的东西就没有体积,因而它可以叫做小;但是几何学中理想的?面?,虽然没有厚度,却同时可以很宽很长,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叫做大。可见大小是相对的。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一般人认为,天是高的,地是低的,山是高的,泽是低的。但实际上远处的天与地几乎是连接起来的,而高山上的湖泊比低处的山还要高。可见,高低的差别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4、日方中放睨,物方生方死

睨,侧视也,太阳刚刚在中间就又偏了,事物刚刚产生又马上会消亡,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因而?中?与?睨?、?生?与?死?等也是相对的。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相互比较起来,只能说是?小同?、?小异?。惠施把事物之间的这种同异关系称为?小同异?。推论到万物,每个东西都具有物的共性,都是相同的(?毕同?);但另一方面,每个东西又都具有不同于别物的个性特点,因而万物之间都有差异(?毕异?),事物之间的这种同异关系,惠施称之为?大同异?。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性质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但又是统一的。这包含有辩证的因素,但他依据同异的相对性,又得出了万物完全相同(?毕同?)的结论,这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错误。

6、南方无穷而有穷

他认为,南北只是方位上相对的名称,如果以原来某地作为标准来确定南方,而现在以更南的地方作为标准,则不少原为南方的地方又转为北方了(如南极看世界,所有的地方都属于北方),所以南方虽是无穷的,但同时又是有穷的。南北是相对而言的。

7、今日适越而昔来

由于去到任何地方,总要花费工夫走过一段路程,因此称呼时间的早晚,只看你从哪一个必经的地点来说。例如,从魏国到越国,从到越国的时间说是今日,但从魏国出发的时间来说,又是昨日,故曰?今日适越而昔来?。因而时间上今日和昨日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8、连环可解也

连环本是人工做成的,它的不可解只是暂时的现象;凡是成的必然有毁,如果有人把它打碎了,也不失为一种解的方法。所以连环的可解与不可解也是相对的。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既然南北不是固定不移的方位,是相对的,那么北方的燕之北和南方的越之南的地区,也可以看作?天下之中央?。旨在说明所谓由南北的对立而形成的中央地区的观念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物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线。每个事物总是正在变成别的事物,所以得出逻辑的结论:万物一体,因而应当泛爱万物,不加区别。

三、公孙龙的绝对论

公孙龙强调?名?是绝对的、不变的。他主要有三个论点:

1、?白马非马论?

第一点,?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第二点,?马?和?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了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第三点,?马?与?白马?的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括颜色,仅只是作为?马之所以为马?,而?白马?的共相是白马的共性,包涵了颜色,

2、?离坚白之辩?

坚、白是彼此分离的。有一坚白石,用眼看,则只看到是一块白石,可得?白?、?石?这两者;用手摸,则只摸到坚石,可得?坚?、?石?这两者,感觉白时不能感觉坚,感觉坚时不能感觉白,所以只有?坚石?或?白石?,而没有?坚白石?;第二部分是坚、白作为共相,表现为一切坚物、白物之中,又完全独立于一切坚物、白物之外,坚、白是独立的共相,现实世界中有些物坚而不白,有些物白而不坚,所以坚、白显然是彼此分离的。

3、?指物论?

公孙龙以?物?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以?指?表示一切具体事物的?共相?。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离不开万事万物的共性,?物指?是指定着在某个具体事物上的共相(相当于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非指?是指?物?和?物指?的总称。他指出,既然一般的?指?和?物?及?物指?

皆不相同,那么?指?肯定是独立自存的,不需要依赖具体的事物。

[《诗五首》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格式

[《诗五首》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格式 一、课文悟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课的五首诗歌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也迥异。放到诗歌发展史的长河中看,应是春兰秋菊,各有所长。或者换个角度看,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恰好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彩总结。 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从《古诗十九首》的青青园中葵,到《孔雀东南飞》的纤纤作细步,诗歌一刻也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唐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整个诗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一时期真是群星灿烂,辉煌无比。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初唐四杰自不必多言。王维是唐朝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前期也写过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他的诗歌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后人评价他诗中有画。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绩不能不推李白。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其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敢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敢写飞流直下三千尺;忧愁时他会抽刀断水,高兴时他会仰天长笑。他的感情表达没有丝毫的掩抑收敛,相反却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他热爱人世美好的事物,而对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反而使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为人民的哀乐而歌唱。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是别的诗歌难以企及的。这大概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吧。 到了宋代,有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又拓展了诗歌的内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与之相似的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1、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均衡的组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哪个应该放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而不应该放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上。 2、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一是表现为改变过去单一教语文学语文的做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语文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同,利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多维合作、独立探究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三是改变过去单一追求智育目标的做法,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学科领域交融而成的知识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综合性课题。它们构成了开放的综合性学习生态环境;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时空开发,时间不以40分钟为限,空间组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习空间。 4、体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以学生的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参考模板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 老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12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 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 自选方式朗读课文“个别,小组” 4. 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 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 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虽然……但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 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角色扮演) 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老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 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妙在何处? 10. 老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老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

控课堂的老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特别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积极,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间,显得喧宾夺主。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机械基础备课笔记第一次课

机械基础第一次课 绪论: 一.本课程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程2.任务:讲授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讲授静力学、运动力 学和直杆强度计算 讲授机器、机构的基本组成讲授常见机构的类型、运动形式、特点及应用讲授 典型机器零件的结构、性能特点及选择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了解普通热处理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平面力系及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法掌握直杆 材料的基本变形形式及拉伸、压缩、扭转、弯曲时的简单强度计算 理解常用机构的组成、类型、运动形式、特点及应用掌握典型零件的结构、性能特点及选择 2.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具有选用常用工程材料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简单力学问题具有设计简单机 械装置和零件的初步能力 初步具有运用各种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具有热爱科学、热爱专业、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一篇:机械工程材料

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应用概述: 一.古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应用 1.石器时代:最早的生产和生活工具:石头、木头和骨头等人类学会用火之后:6000~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火烧陶器新石 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在氧化性窑中950C温度下烧制红陶在还原性 窑中1050C温度下烧制黑陶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出现了釉陶,窑温提高到1200C东汉时期:发明 了瓷器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世界文化有极大的影响 2.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始于XX和XX 我国:青铜冶炼始于公元前 2 1 40~ 1 7 1 1年夏朝以前,比古埃及晚,发展较 快殷、周时期用青铜器制作的工具、食器和兵器已较普遍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50公斤 XXXX 出土 我国古铜剑的代表:湖北江陵楚墓中发掘的两把越王勾践的宝剑我国古代 文化高度发达的见证: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铜春秋时期:不仅掌握了铸铜的冶炼技术,还能根据不同的用途配制不 同的铜锡合金,总结了符合于现代合金理论的文献《吕氏春秋》: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 3.铁器时代:从青铜器发展到铁器是材料科学的重大进步 xx 时期:开始 西汉时期:采用了煤作炼铁的燃料,比欧洲各国早1700~1800 年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精编版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特性: 1、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均衡的组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 2、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一是表现为改变过去。单一教语文学语文的做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语文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同,利用各种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多维合作、独立探究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三是改变过去单一追求智育目标的做法,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学科领域交融而成的知识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综合性课题。 4、体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发一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生成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其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6、现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立足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内容选择主要以社会综合性课题和学生的生活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本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拓展学习空间。 听课目的与听课类型 听课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有不同的听课类型。一般领导者常见的听课类型有以下几种。 1、了解检查型听课:这种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首先了解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身心状态等。这种听课带有“突然性”,是领导监督、督促教学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这种类型听课可不预先通知,听课后也不一定要交换意见。另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问题,这种类型的听课,也可以采取蹲班跟踪听课。 2、指导帮助型听课:指导帮助型听课多数是对教学能力较差,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发现某些教师教学薄弱环节,领导去听课,尔后给以帮助指导,使这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进行指导,校长就应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这种指导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领导要同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交换意见,只要可能,应连续听一段时间,直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了明显的改进为止。 3、总结推广型听课: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推广性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老师总结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这类听课,主要对象是教学有造诣的中、老年教师。总结推广经验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单项的,一般说来,单项更容易搞得深一些。有的总结推广型的听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几个反复探讨、总结的过程才能够完美。 4、实验研究型听课:这种听课的目的在于进行教改实验,实验的课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学校领导提出。也可以针对教师进行单项实验提高。实验研究这类听课对象一般应选择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骨干。要做充分准备,可由教师和领导共同讨论制定试教案,领导要抱商榷态度,同教师平等切磋讨论,然后老师试验,最后共同研究总结。 5、学习吸收型听课:对于领导来讲无论听哪一类课,都有一个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但这种类型听课主要指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听某一老师的课,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欠缺,或学习某一教师的专长,听课的对象根据本人的需要与兴趣。听这类课的领导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并要尽可能做到,课上听课,课下请教结合起来。 6、考核评比型听课:听这类课的目的是为了评定职称或评选优质课。听这咱课要按有关规定的条件,客观、公正、不还任何框框,结论力求准确。当然上述几种类型时报听课是相对而言,在实际听课过程中,一种听课活动,有时也能完成几项任务。如有时听课既是了解情况,同时也是指导帮助教师。 听课方式的选择 听课方式是指听课者所采用的具体听课形式与方法听课类型与听课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的听课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听课类型,不同的听课类型又决定了要采用不同的听课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30篇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30篇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一):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做最好的教师》 《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怎样的教师是最好的,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其中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也许你不是最聪明的,可是最勤奋的,也许你不是最富有的,可是最丰盈的,也许你不是最美丽的,可是最可敬的……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职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够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我的职业中到达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是《做最好的教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呢?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向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教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

’,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做最好的自我,强调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断地超越自我。李镇西教师说: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都这样自我和自我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那里,我想到了自我,说实话,我对自我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我与一个好教师的差距实在太远了。应对有着同样的问题李教师却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所以不如就学李教师这样想: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信息、课外活动矫健的身姿、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学点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就好,而不是仅仅注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一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期望的环境中,又怎样能不高兴呢? 在这本书的全部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我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忙,却使他们更靠近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录(第二学期11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教师听课笔记评课记 录(第二学期11次) 《雷雨》听课札记 3月6日; 地点:湖小三楼; 主题:新生代教师课堂比武 1、给“雨”字组词。 2、听“雨”声。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雨声;蛙声;雨声很大…… 师: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倾盆大雨。 师:若给这段声音起一个名字可以是—— 生:雷雨。 生:夜雨。 师:为什么? 生:青蛙白天不怎么叫,鸟叫声也不大。所以我认为是“夜雨”。 【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生听同一段声音,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里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夜雨”,没有直接进行否定,多问了一个为什么。而学生的回答也的确言之有理,生成得精彩。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尊重。】 3、初读课文。 师:知道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吗?翻开课本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4、检查字、词。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秀一下。(点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评:我个人是很反对这些时髦的、网络气息很浓的新词汇进入我们课堂的。什么“PK”、“晕”、“wo靠”、像这里的“秀”等等。一则,学生对老师你这样的“新鲜词”理解吗,知道你再说什么吗;再则,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容易受到影响,老师在课堂上一说,学生在课后动不动就会从嘴里冒出这样的词来,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若听到了感觉总不是怎么舒服。】 师:看到红颜色的字了吗?你用什么办法把它认识了,记住了? ——学“乱”时,不要跟“刮”混淆。 生:“压”是“厂”把“土”压下来了。 师:“垂”字怎么说? 生:“睡”去掉“目”字旁。 师:知道笔顺吗?跟老师书空。 “垂下”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边出现了?课文当中是怎么写出的?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谁来说一说?① 看动画,说“垂下”的意思。(蜘蛛爬下的速度很快) 【评:在讲解“垂下”这个词语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解释,还是动画演示,“垂下”的意思都偏向于数学上“垂直”的概念。而语文中的“垂”不同于数学中的“垂”,你能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下”是“柳丝成直角地垂下来”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这个词语时,犯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错误。】 请生读相关语句。师范读。 师:蜘蛛的心情怎样? 生:着急。生:害怕。 师:读课文,找找是什么原因? 师:为什么蜘蛛那么地着急,那么地害怕,那么地慌张,那么地……?为什么?② 【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要精心组织过的,要简洁明了,指向性强。上面①②两句话,执教老师在教学中的确是这样说的。第①句,一连问了3个问题,说了3个“谁来说一说”,给学生也好,听课的老师也好,感觉都是模糊、罗嗦、重复。第②句一连说了四五个“那么地”,感觉有些重复,混乱。一堂课听下来,这样的语句还是比较多的。】

备课笔记环艺模型制作资料

环艺模型制作方法与技巧 1、模型分类:方案模型(形式表现要求不高)和展示模型(材料及制作深度高的成品) 2、:测绘:三棱尺、直尺、三角板、弯尺、圆规、游标卡尺、模板、蛇尺。 剪裁:勾刀、手术刀、推拉刀、45°切刀、切圆刀、剪刀、手锯、钢锯、电动手锯、电动曲线锯、带锯、电热切割器、优耐美模型机组、电脑雕刻机。 打磨喷绘:砂纸、砂纸机、锉刀、什锦锉、木工刨、小型台式砂轮机、喷枪。 热加工:塑料板亚克力弯板机、火焰抛光机。 3、:主材:泡沫聚苯乙烯板、有机玻璃板、塑料板、ABS板PVC板(abspvc 电脑加工)、木材版(轻木软木微薄木) 辅材:金属材料:单面金属板、双色板、确玲珑、纸粘土、油泥、石膏、即时贴、植绒即时贴、仿真草皮、绿地粉、泡沫塑料、水面胶=A、B水、软陶、石蜡、型材-基本、仿真成品。 胶黏剂:纸类:白乳胶、胶水、喷胶、双面胶带。 塑料类胶黏剂:三氯甲烷、502胶黏剂、建筑胶、热熔胶、hart胶、Araldite 胶、无影胶。 木材类胶黏剂:乳胶、4115建筑胶、hart胶。 面层喷色材料:自喷漆、醇酸调和漆、硝基磁漆、聚酯漆、模型专用漆、丙烯颜料。 4、环艺模型制作设计:主题制作设计:总体与局部、效果表现、材料选择、模型色彩。 模型绿化制作设计:绿化与建筑主体关系、绿化中树木形体的塑造=环艺模型比例的影响&绿化面积及布局的影响、绿化树木色彩=色彩与建筑主体关系&色彩自身变化与对比关系&色彩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环艺模型配景制作设计:无 5、聚苯乙烯模型制作基本技法:画线-刻写钢板的铁笔+切割-电热切割器及推拉刀+粘接-乳胶&大头针=组合。 6、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薄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把纸板裱于图纸上,喷湿+浆糊/胶水,干燥后剪裁,留粘接量,立面不做开窗处理,手术刀划裂折线以保持折线的挺直。厚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选材-画线-切割-粘接。 7、木质模型制作基本技法:木材纹理规整性&木材强度,对接/搭接/斜面拼接法。 8、有机玻璃板及ABS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选材-放样-制作窗户-打磨-检验:粉末堆积修补石膏粉&广告色+白喷漆搅拌修补、喷漆缓慢平行远离多次。 9、环艺模型制作特殊技法:替代制作法、磨具制作法、石膏浇注法、石蜡浇注法、玻璃钢翻制法(环氧树脂)需调制&固化剂+玻璃纤维布+隔离剂模具内+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种生命能否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与课文有机结合,用真情诠释课文内容,增强儿童对课文的感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显示出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个经历: 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 新课程倡导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事实上,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首先要学习和理解课文,然后“在课文中来回走动”,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选择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文理解不透彻,不理解写作意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重点,甚至走相反的方向,就很难依靠课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很少大声朗读,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上也不是很清楚。“它的模糊性使其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不可能达到高效率。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和文字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一旦语言离开了语言,“工具”就不能成为工具,“人类”没有任何依靠,只是空中的一座虚幻的城堡。虽然我教了八年汉语,但每次学习一篇新课文,我总是先通读一遍,用序号标出每一段自然段落,画出学生可能不懂的单词,并对这些单词的理解方

法做“预设”,或者查字典解释单词,或者通过比较同义词和反义词,或者结合对生活的实际理解,或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们。如果你想理解上下文,就把它放在一边。要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单词,首先要查字典并写下意思。为了消除阅读障碍,我总是大声或默读几遍课文,发现一些难以把握的停顿或尴尬的句子。我及时给它们做了标记,在备课时把它们写在教案上,并在课堂上给予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时,我总是在教材上标出文章的结构分析,并在段落末尾的空白处写下每一段的意思。用于包含关键词和表达 在课堂上,正义总是写在一边作为参考。只有在清楚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我才开始写教案,而且几乎一口气写完。在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就教,但是我不能把教案留到课堂上。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来衡量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写,什么方法是最好的,什么形式是有效的。不同教师的个性并不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在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的工作”,但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和最重要的环节。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险家。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其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处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笔记 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一般是一节课),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 一、看看教学设计是否高效: 1、教学目标定位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能确保教学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认真研读课标,做到心中有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心中还要有个小目标:具体到这个单元,这节课。 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学任务的时间分配要心中有数,有侧重点。《单元整理课》让教师们跳出课文,站在单元的高度,教师引导学生纵观全局、发现规律。一个单元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概括总结,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是零散的,不系统。 2、环节恰到好处。 环节简单,训练安排科学合理,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文本不等于语文,文本充其量是个例子,是个载

体,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服务的,并不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找准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起点,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留待将来教。一定是真实的课。 二、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有兴趣:就像是一块磁铁,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是否在动,心在动。对课堂有兴趣,愿意参与活动,情绪饱满,积极向上。不是愁眉苦脸,哈提连天。 三、学生有收获、发展,教师有反思。 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人得到相应进步。听、说、读、写,学习有好习惯。 诵读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精华版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一):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 听课记录 一、激情,情境导入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艾滋病是透过血液等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文章来源:原创发布日期:2010-4-16 阅读次数:1449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把握教材与学生,我校依据前期工作的优劣和目前工作要求,制定如下意见。 一、严格手写备课。 汉字书写是教师必备基本功。手写备课更能强化记忆,锻炼书写,减少抄袭应付。所以做如下手写要求: 1、备课用笔均须使用黑、蓝色彩钢笔、圆珠笔,红笔可以作为标记批注用笔。 2、书写以楷书、行楷为正确字体。(书写要求:方块字、衡平竖直、结构紧凑、自己干净、字体大小一致、在一条支线上。正楷或行楷。需要图表的。图表要美观。拼音、生字、单词的教学要在四线三格、田字各种具体寿命书写要求与结构安排。) 二、严格超前备课。 备课内容均须超前一周,以利于教学准备和教师熟练上课。每周一查。 三、严格备课格式、内容与使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基础。 (一)基本备课格式与内容如下: 1、把握整册教材(体现在教案本的第一页) (1)整册教材知识点、能力内容简述; (2)重点、难点以及基本对策方法简述; (3)整册教材教学计划 (4)对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初步设计和简要说明。

2、把握单元教材(体现在每一单元课时设计前) (1)单元教材知识点、能力内容简述;知识点前后联系简述 (2)重点、难点以及突出、突破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是否有课时调整,如何调整的。 (4)对教法、学法的具体说明。 (5)其他(如单元主题图的作用与利用;练习题的把握等) 3、把握课时教材,做好课时教学设计 (1)严格依据教案本的每一项内容格式; (2)以“全面依靠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教学模式,重视师生的交流与讨论)的思想精细化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 A:重难点确立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策略的选取及体现(即:预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内容,方法与活动。特别强调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 B:选择恰当的教具学具(考虑每种工具的主要性能和特征及实效性) C:设计好教师课堂教学情感 D:教学过程基本格式: (A)每一个大环节都用“一、二”汉字字样;大环节中的小环节依次采用“(一)(二);1、2;(1)(2)”等字样,以区分层级。 (B)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需具备“导入(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巩固、全课总结评价、作业设计”五大环节。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有小环节,尤其新授、练习部分。有的还需要注明课前交流等内容。 (C)须附上完整的课堂板书。(必须体现课题、主要内容等,精炼精美,注意贯彻执行“学校对黑板使用的几项规定”,内容附后) E:严密设计教学过程 (A)导入环节要吸引学生,要尽量精简时间。要求导入的内容、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讲座稿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讲座稿

小学语文教学讲座稿 陈家小学杨碧山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要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参、教材。因为本人是2010年进的小学,对小学课程标准很生疏,于是,在备课之前,我找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它对每一学段教学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教师用书及教材,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以及本单元在全册的位置,明确每组教材的编写目的,同时联系每单元的内容和训练重点,构思备课。为了能备好课,我努力做到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课后的思考题我也仔细阅读,了解了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严格要求自己每一节课都这样备课,我发现有准备的“仗”打得更有意思,我也从中获得了自信。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备讲,备导。要想上课的效果好,教师的只言片语就都要精心推敲,所以从课前的导入语,课中的过渡语,到点拨学生回答的导语,再到课后的总结语,我都

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为上课的重点服务,力求为引导学生服务。备问,问题的设计也要精心考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凸显单元训练重点,要少而精,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备作业,现在的作业要求有拓展有延伸,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每次备课,我都要广泛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达到训练、巩固、提高的目的。 3、备学生。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时调控,恰当引导。我班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力较差,主动提问的动力不足,抓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差,因此我在这些方面会特意做好引导的准备。 精心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努力地提高课堂质量,让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二年级语文听课记录总结 听课就是教师进行再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实现自 我提升的直接途径。首先明确听课不就是完成任务,而就是 我要去学习,特别就是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巧、更 要去瞧,去借鉴,每个人都有她独到之处,只要您踏下心来去 发现,就会有收获。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二年级语文听课记 录总结,希望对您有帮助。 篇一:听课记录检查总结本学期11月15日,教导处对本学期的听课记录本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反馈如下: 总体检查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认真听课,并及时做好 听课记录,大部分教师听课记录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填写认真,规范,数量足,质量高。大多数教师的听课记录质量非常高,在记录的同时都注重各个环节的反思与整体授课的反 思。所有年级的任课教师都能及时保质保量的把听课笔记上交到教务处接受检查。 但在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在书写的听课记录 的教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有部分教师字迹太草,书写不认真。 有个别教师存在抄袭现象。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听课,虽然教师的听课次 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现。

一份好的听课记录具有保存与借鉴的意义。如何记录: 第一、记录精妙之处。一堂课四十分钟,执教者行云流水,听课者却不必面面俱到。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最聪明的人就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学习别人长处,最终使自己成为有长处的人。 第二、记录不足之处。听课教师应该有个人的瞧法与见解,有甄别能力,这既就是自己学习探讨的需要,也就是帮助她人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我们应当将其记录下来,课后回顾、梳理与剖析。 第三、记录疑问之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别人的授课,自己持不同瞧法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出来,用以反思、商榷与询问。同时最好也写下自己在以前的课堂中就是如何处理这个环节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 第四、记录感悟之处。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与收获,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进行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 希望各位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同时,挤时间深入班级听课,并认真做好评课工作,真正把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到课堂中,从而提升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胡集小学 篇二:听课记录检查小结本次检查总体良好,绝大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精编版

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具 有如下特性: 1、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不是各学科的均衡 的组合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 但它首先应该姓“语”。 2、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一是表现为改变过去。单一教语文 学语文的做法,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融合、语文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二是 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技能训练的单一的方法同,利用各种资源,运用 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多维合作、 独立探究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三是改变过去单一追求智育目标的做法,注重 “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 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 3、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各学科领域交融而成的知识环 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综合性课题。

4、体验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以学生 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 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做”中发一和解决问题、体验 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生成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不 断深入,新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 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这是其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6、现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立足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内 容选择主要以社会综合性课题和学生的生活问题为基本出发点。语文综合性学习 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本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拓展学习空间。2、指导帮助型听课:指导帮助型听课多数是对教学能力较差,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发现某些教师教学薄弱环节,领导去听课,尔后给以帮助指导,使这些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进行指导,校长就应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这种指导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领导要同教师一起备课,研究教材、教法、设计教案,必要时还要指导试讲。每次听课后应及时交换意见,只要可能,应连续听一段时间,直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有了明显的改进为止。 3、总结推广型听课:总结、推广、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是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推广性听课,目的是帮助有建树的老

教育专著《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专著《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

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备课笔记封面

含山县清溪中心学校备课笔记 学科:语文 年级:二(3) 授课人:张平义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表

清溪中心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本学期,本班共57 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人。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学习的状态,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上进心。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导致拼音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学期既要上好新课,精讲精练,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各部分内容间关系等):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识字”和“课文”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共两部分: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6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26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487个,写字28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8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本册教材所选课文,不仅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意识,而且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规范、生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助于让学生逐步形成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识字教学的安排兼收了分散识字、集中识字、自主识字等各家之长,注意便教利学,在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上,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方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点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目的是要求学生重视用眼卫生,爱惜学习用品,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