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成果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市直二初中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一:离异家庭在子女的心理障碍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生理的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的病症却会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生.就我国某前中学生来讲,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而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尤其严重,所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对我市35个教学班中的离异家庭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安全心理

由于父母的离异,那些不被父母爱或爱若有若无的孩子,会时时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没有安全感.

(二)自卑心理

一旦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三)防御心理

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过度注意琐事,担心失败,回避责任。

(四)焦虑心理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所在的家庭一般是畸形家庭,这样造成这些孩子情绪不稳,易于激动,食欲减退,睡不成眠,心不在焉,恍恍惚惚。

(五)嫉妒心理

一般父母离异的学生自信心特强,生怕别人说他的不是,

且多疑,这样极易产生嫉妒心理.

(六)对抗心理

有些离异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抗情绪.

针对上述情况,我的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热切期待,培养自信心

自信,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这些离异家庭子女就更为重要,他们只有具备了自信心,才能走出那片阴影,摆脱那种状况,激发起生活的情趣,唤起学习、成功的愿望。因此我们以真诚的信赖和热切的鼓励来帮助这些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二年级学生李东,本是一个天资聪颖,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给他的精神造成了重大的创伤,整天昏昏沉沉,无所事事,上课听不进,课下不去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教育他说:父母离异怪不得自己.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父母未必是坏事,父母有父母的选择和追求.作为孩子,决不能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殆误自己的终生.我们利用他在各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引导他不断寻找自己遗失的优点,找回自我,在教育中,我们留心捕捉各种机会,向他传递老师对他们的热切期待,如:我们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到:老师心目中的你,是一个活泼,开朗且自信的男孩,希望你忘记不幸,寻回自我。此外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我们竭力激发他内在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产生信赖感.结果新学期开始李东就变了,上课发言积极,各项活动热情参与,信心也激发起来了.期中考试成绩优秀,被师生共认为进步大的学

生.

(二)用爱心抚平那扭曲的心态

作为教师、社会和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委托给我们,我们既以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就应该责无旁贷尽力将他做好,特别是对那些特殊生,更应该用老师那宽广的胸怀,用

持续不断的关爱和贴心体己的理解,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抚平那扭曲的心态.去年秋季开学时,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三七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课.为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课,我做了充分准备, 兴冲冲地走进了教室,站在台上正准备讲课,只见一个男生脚穿拖鞋,一摇二摆目中无人的向教室走来,边走边大声说:"这讲台上怎么站着个小姑娘."(那年我四十二岁)说真的,当时我面对他这种桀鹭不训的样子肺都快气炸了,真想跑上去给他一个耳光,把他赶出教室.这时全班同学都屏住呼吸以审视的目光盯着我,看我怎么处治发落这个制造恶作剧,给我"下马威"的同学.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醒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马上调侃到:请坐好,听听四十二岁的小姑娘的课讲

的怎么样.也许是我的话出乎他的意料,也许是他那扭曲的心感受到了横向的牵引而一时不知所措,只见他带着迟疑的眼神,乖乖的坐到位上。7下课后,我没将他留下,因为我对他的一切缺乏了解,立即找他谈话,会无的放矢.简单地训斥除了

增加他的对抗情绪外,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全面了解他的个性和成长环境,才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症下药.通过了解方知他叫张飞,他的母亲这几年和他父亲离异,远走他乡,丢下他兄弟2个,仅靠父亲在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日子过的十分拮据,父亲根本无力顾及儿子的学习成绩和品德教育.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原来张飞生在这

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中,自幼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关爱,此外还时常要遭到旁人的冷眼,轻蔑,他幼小的心灵充满疑惑和愤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性格变的越来越暴躁.越来越粗野,经常在学校寻衅滋事,在班上称王称霸,欺侮同学,辱骂老师.他学习成绩差,品德不好,经常挨批评,心态日渐扭曲."

既然大家看起我,我也就破罐子破摔,偏要出些难题给你们瞧瞧"就这样他经常故意与老师和同学作对.老师和同学对他也越来反感,显然,对待这样的学生,采用无的放矢的批评或劈

头盖脸的责骂是无济于事的.从此,我们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一边冷静观察,一边思考教育对策.我们发现,这类学生外表倔强,内心却十分胆怯自卑,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总

要设法做一些常人意想不到的恶作剧,以引起大家的注意,满足他那扭曲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于是我们决定用爱心将他扭曲的心态调整过来,首先,我们尊重他,对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感情、言语、行动上一视同仁.平时多接触加深了解,建立感情,缩短距离,在不姑息迁就他缺点的原则下,努力寻找

他的闪光点,正面利用他的自我表现欲望,给他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慢慢的他对老师的防范逐渐消除,终于敞开心扉,向我倾诉他的家庭状况,谈到他因家庭环境的拖累.不按时上学,听讲不认真,成绩搞不好,长期受冷落,心中憋气,苦恼万分,所以就常想寻衅滋事。他主动说:“老师,对不起,”听了他的话,我万分高兴。关爱的火种终于迸发出闪光的火花,同时,我们和全班同学其他老师达成共识,在各种活动中,竭力激发他内在的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同学产生信赖感,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中淡忘家庭不幸带来的忧伤。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飞醒悟了,不但按时完成了作业,

而且参加集体活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班上的学习秩序因他的转变随之变的安然有序。

(三)营造家庭氛围,感受家庭温馨。

古往今来,教育总是追求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和谐,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的家庭,曲曲折折,坡坡坎坎,在相儒以沫的岁月中,蕴藏了世间的和谐与温暖。然而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缺少的正是这种让世人爱慕,让众人眷恋的——家。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班集体教育中,特别注意营造家庭氛围,把一个班集体看成扩展了的一个家庭。让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在这里得到特别的关心和爱护。小玲生病住院了,没有妈妈的陪伴,我们就和全班同学轮流守护,并送上她喜欢的鲜花,在医院,这个送上几句美好的祝福,那个唱上一首流行歌曲,这个给她讲了语文,那个给她讲了数学,俨然一家人,她感激的说,在这个班集体里,我真正找到家的感觉,我很幸福,我有妈妈了。

(四)耐心帮助,持之以恒

二年学生高圆小时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2岁就获得了钢琴10级证书,后来因父母离异,一下子改变了她对人生和对他人的看法,她开始追求享乐和所谓的自由,不想学习,不思进取,不遵守纪律,家长也常觉的有愧于孩子不愿批评,老师说的轻了不起作用,说的重了她就离家出走,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后我们都觉的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能操

之过急,要有耐心和恒心。,为此我们针对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育转变方案:第一步启发式教育,曲线“救”她。在对高圆进行教育时,发现她的情绪属于激情式对抗式情绪后,就意识到对她的教育就需要耐心和机智,于是,表面上

做”冷处理”暗中却嘱咐一个最优秀的学生接近她,关心她,同她说真心话,却不进行说服式教育,原因是这类学生虽然不信任别人,却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对她说真心话,而不进行说服教育,不给她留下说教的印象,她才能感觉到你对她是信任的,反过来她才会信任你,此招果然奏效。第二步体验式教育,即使之在成功中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在班级里有意识让她和最优秀的同学坐同桌,创造条件让其经常做好事,年终她被评为“关心集体的卫士”。她在日记中写到,几年来我一直按照自己扭曲的理解生活着,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失望和痛苦之中,看谁都不顺眼。今天我重新找回了原来属于我的生活方式,并且觉的个个真诚。第三步是引导式教育:即用谈话的方式加以引导,是之进一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道德判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在与高圆的谈话时,注意了针对性。由于她认定她的父亲无情无意,所以谈话从这里入手。首先谈到了她父亲的现实处境,希望她理解父亲,然后引导她增强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并希望她直面现实,学会适应,对自己负责。因为社会在变,世界在变,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阻挡不了的。既然如此,你就要切切实实的让自己承受这种改变,不要希望世界会为你一人而改变,这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人生的重大责任,是适应社会的现状,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学校的一部分,然后尽自己渺小的力量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他人。要面对现实,不能逃避,要昂首挺胸向前看,勇敢地,自信地,义无返顾的走进未来的生活。

(五)严格要求,坚持协同

对待离异家庭的子女。人人往往是同情关心的多,长期下去

会对这些孩子们在两种极端的爱与恨中长大,周围环境会用一些无原则的宽容对待他们,使他们养成很多坏习惯。为此教师对这些特殊群体不能出于同情,无原则的照顾。要爱之有度,严之有路,我校同学小斌,我们不仅经常找他谈心予以引导,而且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让他当代理班长,使他从一点一滴开始确定自尊,对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决不姑息迁就,而就采用他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指正,逐渐改变行为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斌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生活了,去年还被巩义最高学府——巩义二中录取了。

教育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爱生务必爱的真,爱的真的才能有效果,这种爱带着普遍性和群体性。包括去爱那些更需要我们去关爱的特殊学生。短暂的一年时间探索,使我们更懂得了关爱这群因父母离异而艰难成长的孩子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愿用我们的研究,用我们的爱心去关爱这群孩子。使他们都能健康的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减轻对社会的负担。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追踪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追踪 典型案例一: 班中有一个女生宗芸芸,她性格孤僻,言行怪异,对谁都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编座位,她要一个人独坐;答问题,她作壁上观;班上55个同学,能和她说上几句的极少;平时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从不和其他同学同行。但该同学学习天分很高,平时学习并不见怎样刻苦,可每次考试都能排在全班的前列。许多科任老师都说,这个学生如引导得好可能会成为一名才女,否则只会弄得神经兮兮。我曾多次对她进行劝导,无奈她一言不发,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典型案例二: 学生李某,常常自以为是,违反学校的纪律。有一次,他因与外校的学生发生矛盾而打架。事情发生后,学校坚决严肃处理,我给学校建议不急着处理,找到他,以平静的语气说道:“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你的勇敢,为什么呢?你敢到别的学校去打架,没有勇气是不行的。”他听后一脸的诧异,盯着我,捉摸着我是在讽刺、挖苦,还是别有用心,可我的态度诚恳,一脸的平静,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不过,你勇敢没用到正确的地方,用打架来解决矛盾是不明智的选择。”他再次诧异的抬起了头,晶莹的眼泪夺匡而出。我还告诉了他学校暂不给他处分的结果。他离开时,主动喊了一声:“老师再见”。 案例产生的原因: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现阶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上的良师益友。那么,怎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为师者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能否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关键。 人们常说:“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确实如此,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通过家访,我终于找到了造成宗某孤僻偏执的根本原因: 宗同学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8岁那年,由于一点小小的过失,竟被其母关在房间里整整过了一天一夜不让她出来,她哭、她喊……但大人们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竟没有一个怜她惜她。自此,她恨母亲,再也不和母亲打招呼、说话,她的这件事也被同学们作笑话相传。渐渐地,她变得不合群、性情怪僻,只有书,才真正成为她忠实的伙伴。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我知道关键的是消除她心灵上的阴影。 李某跟随父亲生活,父母离异已久,父亲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多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告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n divorced fa milie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变化调研报 告 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 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 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 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 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离异家庭子女是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 与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儿童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群体。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和道德上畸形人的来源之一。夫妻离异不仅会造成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且也会给子女的心理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变化和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 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的不稳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加,家庭破裂呈上升趋势。据从**区民政局调查的数据显示,20xx年到区民政 局办理离婚的有224对,20xx年341对,20xx年462对, 20xx年426对,20xx年464对,离婚人数居高不下,逐年上升。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队伍逐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怎样才能健康成长,成为当今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了解我区离异家庭子女的成长现状,笔者通过对部分离异家庭及其子女的调查,在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行为规范的可塑性都很大,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不可避免地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并导致其行为出现偏差。 1、产生自卑、焦虑、怨恨等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会存在自卑心理,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到羞耻,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忧伤、胆怯等。而且离异家庭子女一般情绪上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波动,男孩子大多明显具有情绪不稳定和倔强的特征,女孩子较多地表现出情感上的焦虑。在对待双亲的态度上,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数对父母或其中一方存在着怨恨情绪。 2、出现性格上的缺陷 离异的家庭,从父母情感破裂开始,家庭人际关系失和,父母整日无休止地打闹,直至离婚的整个过程,既是对孩子产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莘庄镇小学邹烨彬在学校辅导班中, 大多数都是由于先天性的智力障碍而无法与智商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的孩子学习的地方, 但是每次在我去辅读班活动区域护导的时候, 都会发现一个眼神灵活, 但是行为十分古怪甚至偏执的孩子, 经询问辅读班老师后, 得知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智力障碍而在辅读班学习的。 智力正常的孩子为什么会在辅读班上课呢?这里有些其他什么原因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个孩子的情况。一、基本情况 小徐,男, 9岁,辅导班学生。性格上,好动、略有些自闭。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差,吐字发音不清,经观察发现即使在辅读班里,也经常受到排挤。学习能力不差,对一些游戏、玩具往往一学就会,但是对于学习却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态度, 往往连老师布置的简单的写字作业都无法完成。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小徐从小就被父母遗弃,由一对老夫妻抚养长大,但是由于这对老夫妻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又都是聋哑人,所以小徐从小连说话都没有人教,过着“野孩子”一样的生活,随着老夫妻年龄的增大,已经无法承担抚养小徐的重担,于是由莘庄镇镇政府出面, 安排了一位在某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作为小徐的养父及临时监护人,负责照顾小徐的衣食住行。 二、辅导过程 (一情况分析 小徐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的状况, 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 而且又是被聋哑人抚养长大, 缺乏幼年时期必需的家庭教育, 导致其人格、心理发育的不健全, 作为一个“人”的“社会性”下降,这也就直接导致之后一段很长时间内小徐表现出的“自闭症”症状,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他人完全无法沟通交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孩提时代的家庭教育过了这个年龄, 哪怕是亲生父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 告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唐河县星江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行的婚姻法对离婚也给予了更宽松的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绝对离婚数也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万对达到2008年的226.9万对,而这一年全国共有1049.9万对结婚,比例达到1:5.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就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占2,3强,我校离婚家学生的数量也很多,据不完全调查显示, )班,61名学本校18个教学班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3%以上,最为典型的七(1生中离异家庭学生数达到21人,占1/3多一点,由于农村家长的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离异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更加突出,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社会环境对离异家庭的子女也往往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孩子部分性格张扬;部分比较孤僻,不合群;遇事紧张、自卑感强;学习缺乏信心等,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的研究也表明:离婚对父母、对孩子都是一次心灵的手术,震动很大,它对儿童的生活、认知、情感、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现状,关注这些离异家庭学生改善他们受教育的质量,成了当前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面对新式的家庭结构,加强良好

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完整的母爱及父爱,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外心理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教育理论方面有许多的阐述,但还没有形成实践机制付诸行动的也较少,因此作为一线的班主任老师很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应用价值的研究,针对我校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作一次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指导孩子家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我们设想通过对我校离异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调查,分析不同家庭的亲子关系特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不同影响;通过个案追踪调查,探索如何指导家长和学生共同改善不良亲子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离异家庭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最终要还给离异家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念的转化和现实中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离异家庭子女人数的日益增多,而这些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下滑,心理出现异常。因此,学校只有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这些学生健康地成长、发展。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重新找到自信,健康的成长 在本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发展,并经常鼓励,保护其自尊心,提供宣泄的机会、场所和氛围。对待这些学生能 1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表现及其家庭教育策略探究甲子教育机构老师推荐文章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和比率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异或某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而因为离婚率的增加造成的单亲家庭又是近年来的主要原因,少量的是因为父亲或母亲故去。随着离婚率的每年递增,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我校现在的九年级(1)班,就有一半的家庭属于这样的情况,经过之前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他班级、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类现状。据北京某报记者在海淀区永定路中学采访了解到,这所学校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8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比例接近20%。前段时间在《现代家庭报》上看到一个报道说,A校德育处最近对该校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A校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父母离异者13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3%。实际上,单亲家庭在国外也很普遍。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单亲家庭孩子占孩子总数的20.6%;在英国,1/3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可见,单亲家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比率居高不下,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由此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单亲家庭的大致类型与基本特点 2.1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我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呵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常常会产生暴力倾向,出现激情暴力。 2.2单亲父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由于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往往酿成暴力事件。正是上述情况,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在老师的眼中,大致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上面提到的A校,通过对这133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55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34人,占25%;其余44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同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教育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太溺爱,一种是完全忽略了孩子。3、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毋庸讳言,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在生活、情感、心灵、舆论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远比健全家庭的家长大得多。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带来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加之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远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辜”情况的发生——孩子的“遭罪”。于是,就直接出现了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误区与分析:3.1过度呵护。这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所替代。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心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同时,这样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小皇帝”,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还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古人说“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犯罪的温床。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制造者、培植者。3.2谁也不管。这种教育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职责,谁也不管子女,或者委托孩子的祖辈代为管教,自己却没有尽到义务,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的一切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在其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原始”印象。如果对孩子不给予一定的关怀,那么,孩子又会产生“爸(妈)也不管我了!”的错误直觉。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孩子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 导案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反传统的新潮思想使得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孩子的数量已成为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也是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 家是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问题。因此,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基本资料 姓名:小L 性别:女年龄:15岁 外形特征:体型壮实,身高168cm,体重90kg,无生理缺陷,视力正常。爱好上网,逛街。 三、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小L在小学三年级时经受家庭离异变故,经法院判定,随母亲生活。母亲40岁,是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月收入1800左右,无其他经济来源。小L与父亲有强烈的敌对情绪,其父属无业人士,无经济来源,且有入狱经历,故无力支付每月的抚养费。 小L母亲因为工作性质,缺乏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且闲暇时间爱好麻将,忽视孩子心理成长,使得她心理叛逆,不服家长管束。她母亲为弥补离婚对女儿的愧疚心理,对其百般宠爱,缺乏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小L的舅舅也曾经是工读学校学生,进入社会后仍有不良行为,先后入狱多次。她因其舅舅,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并得到“庇护”,同学不敢招惹她,人称“金刚”。 2、受教育情况

2021年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案例4篇

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案例第1篇 “魏平(化名),35票;李良(化名),33票;王平(化名),8票……”教室里传来班长喊票的声音,这是我班的学生在选举“三好学生”。我心猛地一跳,“王平怎么才8票?她全班成绩第二!”我不相信本身的耳朵。座位上的王平头埋得很低很低…… 带着疑问我找学生知道了一下才知道她孤僻、自私,别人问题时推诿敷衍,向她借辅导资料,她经常不同意,生怕别人超过她。 为了帮助她克服自身缺点,我特意在一个下午放学的路上,与她边走边聊,我委婉地告诉她大家对她的看法,希望她能够在以后多跟同学交流,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听后眼神中流露出迷茫。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默默地为她祈祷,希望她快乐。 性格上的缺点导致她与同学关系疏远,怎么办? 两周后的一天下午,我听到教室里闹哄哄的,还听到男生起哄的声音,我奇怪地走到教室门口,看到王平和别的一个女生——丽丽(化名),正在教室里厮打。两方头发散乱,衣冠不整,互不相让,我急忙叫她们停下来。 办公室里,我严厉地批评她们,她们各执一词,都显得非常激动。要想知道真实情况,必需让全班同学发言。我按照以往的做法,让全班同学写他们目击的情况。条子收上来后,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定,王平错了。我狠狠地批评她,因为我已经单独跟她谈过,谁知竟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打起架来!怎不令我生气!哪知她竟大哭起来。 “老师,是丽丽先动手打我的……”她一边哭一边说。“王平也打了我!”丽丽也不示弱。看着她们情绪都很激动,我决定冷处理。 事后,我问了几位同学,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班治理采用值周制度,成绩前十名同学每人各值一周,负责本周各项工作。王平是第二名)本周该王平值周,丽丽因值日没有搞彻底,被王平罚搞值日,而丽丽不但不搞,还恶语相加,并大打出手,无奈之下,王平被迫还击。但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王平错了?带着疑惑,我调查了一下,原来丽丽平时人缘好,学生评价不错,所以好多同学都偏向她。为了做好她的转化工作,我放学后去了她家。在她家,我见到了她的奶奶。原来她的父母在她七岁的时候离异,她有一个读高中的哥哥,她爸爸靠卖菜拉扯他们两个,日子过得很艰辛。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她变得封闭、内向而又自私。 可怜与同情占据了我的内心。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安静。我必然要帮她! 在一个周六下午,我找王平与丽丽分别进行了谈话,讲明是非,她们情绪不再那样激动,都诚恳地接受了批评。我让丽丽先回去,留下了王平。她显得很局促。她告诉我她不爱与人交往,因为别人都不理她。巴金说:“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离开它,保留就没有了光彩;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她的眼神流露出对友谊的强烈巴望。看着她无助的眼神,我的心一阵酸楚,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不能就让她这么封存,我必然要让她开放! 又是一个周六下午,我写了一封信交给了她,信的大概内容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姓名:林凤 所在班级: 3班 所在学校:福清市龙江中心小学 期末论文 要求:请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收获与成长。字数800字以上,不得抄袭 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及教育 摘要:近年来,由于日趋复杂的社会原因,家庭——这一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不稳定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增加,家庭破裂呈不断上升趋势。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的。而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后出现的与完整家庭子女不同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而逐渐扩大,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这给许多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许多人形成了心理缺陷。因此,本文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一般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科原理,对父母离异后子女的教育做了初步的探讨,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这里我们谈论的主要是消极方面的影响。消极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遏制其智

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也会导致问题行为增多。(一)认知发展缓慢 离异家庭子女在认知发展上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首先表现在智力发展上。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而且这种落后状况在7~13岁各个年龄阶段中都能显示出来。其次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显著地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而且这种差异在7~13岁各个年龄阶段都十分显著。离异家庭子女之所以在认知发展上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既同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分不开,也与他们学习中不正确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但父母离异是造成他们认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二)情绪情感消极 离异家庭子女消极的情绪情感表现在各个维度上。在情绪体验的性质方面是否定的;在情绪所起的作用方面是消极的;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是紧张的;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是强烈的。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地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与父母离异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父母离异前后,关系一般极为紧张,时常争吵谩骂、动拳脚、用棍棒。伴随之必然是消极的情绪反应。调查发现,离异家庭的父母有的怒形于色,有的冷漠发呆,有的抽烟酗酒,有的寂寞失眠。这些消极的情绪,通过表情、语言和行为反应出来,致使家庭气氛压抑,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加重。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子女,耳濡目染,纯洁的心灵逐渐蒙上消极情绪阴影。当这种情绪形成一种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正如上面所说的,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孩子大一些,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离异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率会大大降低。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细致观察,了解心理特征,把握教育契机 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家庭变化感受不一,但都是一个被迫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1)愤怒、痛苦阶段。父母离异初期,孩子表现为极度失望,想哭,心情烦躁,成绩下降,对朋友具有攻击性。 (2)盲目或麻木阶段。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做错事不感到羞愧,处于一种莫名的“亢进”状态。 (3)流动出走阶段。孩子往往行踪不定,到处乱走,最显著的特征是无论身在何处都处于上满弦的状态,这是一种近乎癫狂的时期,孩子的注意力高度分散,心理负担过重,如果在这阶段再遭受打击,将产生严重后果。 (4)终日忙碌,足不出户阶段。孩子常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最害怕外界提到他父母离婚的事,精神很紧张。 (5)渴望、思索阶段。孩子渴望得到朋友,希望有人陪伴他战胜困难。同时,他们会设法了解父母离婚的原因,心理上趋于早熟。 (6)获得新生阶段。在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以后,心理上得到了新的平衡,恢复了原来的兴趣,又重新有了生活目标。 父母离异,使得子女经历着痛苦、复杂、漫长的感情磨砺。在1~4阶段中,孩子需要关心、爱抚、帮助,在5~6阶段中,除了继续需要关心、爱抚外,还需要悉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困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情感特点,因“段”施教,把握最佳教育契机,把父母离异给他的心理、学习、品德、行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保证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及人身安全。 2.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培养健康心理 “师者父母心”。教师要给单亲学生更多的爱抚,在衣、食、住、行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尽量补偿他们失去的亲情,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而感到处处有温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互助,消除其自卑感、孤独感;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并创设机会,让他在集体活动中培养积极情绪和良好的性格;激发单亲家庭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转移他们的抑郁情绪;细心发现他们的特长,加以积极引导,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当他们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目标,就会淡化消极情感,产生愉悦情绪,陶冶性情,获得健康发展。 3.树立信心,正视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力 单亲学生失去了父亲或母亲,生活的信心受挫。而信心是一个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之一。对于单亲学生,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帮助其树立对生活、人生的信心。多给这些学生讲一些名人故事,如面临失学挫折而奋发成材的爱迪生、高尔基,笑对挫折的毛泽东、周恩来,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单亲的学生,卓越人才的成长必先经过意志磨练的过程,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现实,正视挫折。通过一些专题活动,树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从困难挫折中领会人生的真谛,培养他们奋发图强的个性和坚韧的意志力。 4.亲近家长,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 学校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

离异家庭子女典型个案的研究

《离异家庭子女典型个案的研究》 信阳市平桥区实验小学——殷红艳【内容摘要】 如今社会离婚现象日益普遍,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 因为家庭的变故, 使他们从小就在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加上环境的压力, 使他们过早的失去了父(母) 爱和家庭的正常教育, 造成了性格的扭曲甚至病态, 逐渐成为学校和班级中的“问题学生”。 【关键词】离异家庭教育研究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个案情况 我班的沈春丽,她是一位聪明伶俐而又漂亮的女孩子,一个六岁的女孩,应该是天真烂漫属于它,活泼可爱属于它,它应该是灿烂的,丰富多彩的。可是当我刚接到这个一年级班级时,这个小女生却和这些词无缘,在她脸上找不到一丝笑容,好象她是个不会言笑的孩子,她的名字叫沈春丽。 她矮矮的个子,黑黑瘦瘦的,常常梳着两只羊角辫,目光深邃而无光,性格孤僻又不合群,穿着虽然整洁却很旧。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和这个年龄极不吻合。 上课的时候,她只会用两只无神的大眼睛看着你,却从不主动举手。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甚至连她的声音都想象不出来。午间、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孩子都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聊个没完,惟独她只会坐在那只属于她的位置上傻傻地远远地听着,从不参与讨论,好象在她周围的一切与她相隔得非常遥远,就连轻松、快乐的音乐课,她也从不言笑。 看着这一切,我无意识地感觉到,她一定是个精神上极度贫穷的孩子,她一定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当我的目光再次和她那无助的目光交汇时,我的心颤抖了,我无法不去接近她,无法不去关心她,我想:我要用母亲般的爱去叩开她心灵深处的窗户,让她享有同龄人所有的欢乐。 (二)追根溯源 小小年纪的沈春丽,她的人格的形成已经在偏离正常轨道。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去和她接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摩,一个浅浅的微笑,这些都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后来,我从她的口中和某些家长的口中点点滴滴地

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案研 究开题报告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 冯 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 《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案研究》开题报告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冯莉 一、课题背景 近几年我校响应国家推荐入学的政策,推荐到校的学生中,优等生明显比前几年减少,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增大,单亲家庭子女增多。这些单亲家庭中的子女多数没有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家庭文化背景较差,也由于教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问题。他们的问题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中学生都有其共同之处,但个人因情况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尤其是“另类”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三、实用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虽然在学校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他们破坏力大,影响力强,是集体中的消极因素,常常是科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头疼的对象。他们要么敏感脆弱,要么歇斯底里,要么破坏力强,要教育好他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细致的和更需要耐心的教育工作。因此,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分析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成因,并以相应对策矫治,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研究目标 1、对这一特殊群体施以正确的教育,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3、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策略。 五、研究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中寻找规律。 六、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单亲家庭子女个案,通过对其子女问题存在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的研究,从而找到转化的契机。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现状分析研究。 2.单亲家庭子女类型及特点研究。 3.单亲家庭子女个案研究。 4.单亲家庭子女转化对策研究。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许昌鄢陵陈店一中刘会丹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上的逐步开放,结婚与离婚已经成为男性与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而社会生活中的快餐式、闪电式的婚姻也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离婚率不断上升,而加上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使得社会中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因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心理学、教育学乃至于社会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中的一部分,而且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表现为基础,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原因与带来的后果,并联系其所处的现实与环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这都十分令人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毋庸置疑,单亲家庭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要比双亲家庭的家长大得多。可是,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造成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深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往往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一、关于单亲家庭 ;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家庭在社会上已经是异军突起。单亲学生教育已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已达到 1500万个以上;如果按每个家庭一个学生计算,我国就有1500个学生生活在只有父亲或母亲的残缺的家庭里。 那么该怎样给单亲家庭下一个定义呢顾名思义,就是指父母一方缺失,而孩子得到不健全不完备的爱的家庭;其中,父母一方缺失包括很多方面,一是指父母离异,孩子跟一方生活,只得到一方的爱;二是指在意外事故或在一些不可测的原因下,父母一方去世;三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下,一些父母因家庭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父母一方远离亲人,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第一,“金钱万能式”教育 俗话说:“千万元不算宝,百万元满地跑,十万元知多少,万元像根草。”这形象地表明了当前人们的经济状况,正是在这种状况之下,学生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为了让学生适应周围的“金钱”环境,慷慨大方,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孩子,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也是为了向自己的孩子证明父(母)还是爱他们的。把父(母)本人“培养”成了要钱必给,要五十给一百的“良好习惯”,有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没有自理能力,依赖心理很强。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学校: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 (3)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 (3)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的主要存在形式 (3)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表现 (3) (一)心理障碍 (4) (二)人际交往障碍 (4) (三)社会适应能力差 (5) 三、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5) (一)个人方面 (5) (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5) (三)学校教育单一化片面化 (6) (四)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给离异家庭子女造成负担 (7) 1

四、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解决对策 (7) (一)营造温情的家庭氛围 (7) (二)学校教育因人而异 (8) (三)单亲子女学习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 (8) (四)全社会应加大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性增加;传统婚姻观转变,家庭功能外移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单亲家庭不断涌现,离异单亲子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破裂,情感挫伤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主张发掘潜能,增强个人的自我修复。以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缺失进行“代偿”。给予他们精神抚慰,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问题;对策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环境改变,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对家庭的稳定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①“据统计,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普遍上升,近五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去年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妻劳燕分飞。中国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家庭离异对子女打击巨大,造成的心理伤害长时间无法复原。由此引发的一连串“不良反应”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上极其脆弱。由于父母离婚前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家庭矛盾日益激化,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往往使得夫妻双方忽略子女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婚姻关系解除过程中,父母在财产、子女抚养权等问题上的不当处理,不可避免的又将给子女的身心带来负担。家庭正式解体后,子女更要面对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事实,被动适应新的家庭关系。经历家庭的种种变革而不能及时、正确的应对和调整,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很可能出现不安、焦虑、敏感、自闭等心理特征,或是外显为某些偏差行为。例如:逃学,打架斗殴,无法融入集体。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造成子女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模糊,阻碍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离异家庭的特殊状态所带来的夫妻迁怒,父母再婚,家庭重组等问题也会对子女造成间断性的“二次伤害”。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未来人生的走向。家庭矛盾激化导致家庭解体的悲剧无法挽回,但是如何将对子女的伤害降到最低,更好的构建他们身边的支持系统,以学校和社会弥补家庭解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 单亲家庭主要有丧偶式和离异式两种。单亲家庭主要指(核心家庭)由于死亡或离异只剩下夫妻中的一方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离异式单亲家庭指的就是后者。由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离异后,其中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 夫妻双方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子女的监护权将由法院根据双方的经济情况和家庭环境将未成年子女判给一方,另一方有抚养义务。据此,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分为随父生①《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人民网2012年9月29日,转引自《人民日报》。 3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个案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个案 爱,让生命绽放精彩——单亲家庭孩子教育个案 作者/ 魏红梅 由于社会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和价值观的嬗变等原因,导致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爱的残缺使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们自卑、自闭、内向、缺乏合作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这些被伤害的孩子,班主任只有倾注更多的爱,才能抚平他们内心的忧伤,让他们的生命绽放精彩。 “魏平(化名),35票;李良(化名),33票;王平(化名),8票……”教室里传来班长喊票的声音,这是我班的学生在选举“三好学生”。我心猛地一跳,“王平怎么才8票?她全班成绩第二!”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座位上的王平头埋得很低很低…… 带着疑问我找学生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她孤僻、自私,别人问题时推诿敷衍,向她借辅导资料,她经常不愿意,生怕别人超过她。 为了帮助她克服自身缺点,我特意在一个下午放学的路上,与她

边走边聊,我委婉地告诉她大家对她的看法,希望她能够在以后多跟同学交流,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听后眼神中流露出迷茫。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默默地为她祈祷,希望她快乐。 性格上的缺点导致她与同学关系疏远,怎么办? 两周后的一天下午,我听到教室里闹哄哄的,还听到男生起哄的声音,我奇怪地走到教室门口,看到王平和另外一个女生——丽丽(化名),正在教室里厮打。双方头发散乱,衣冠不整,互不相让,我急忙叫她们停下来。 办公室里,我严厉地批评她们,她们各执一词,都显得非常激动。要想了解真实情况,必须让全班同学发言。我按照以往的做法,让全班同学写他们目击的情况。条子收上来后,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认定,王平错了。我狠狠地批评她,因为我已经单独跟她谈过,谁知竟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打起架来!怎不令我生气!哪知她竟大哭起来。 “老师,是丽丽先动手打我的……”她一边哭一边说。“王平也打了我!”丽丽也不示弱。看着她们情绪都很激动,我决定冷处理。 事后,我问了几位同学,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班管理采用值周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父母离异后, 16岁的阿红认为一起生活、当门卫的父亲没文化,又不关心、不理解她,无法沟通,因而渴望到社会上闯荡和寻求温暖,认为那些"哥儿们"、"姐儿们"才够义气。她无心向学,把破碎的家庭作为旅馆,要来便来,要走便走。吃喝玩乐样样俱精,流连夜店,最终交上损友染上毒瘾,沦为抢劫犯罪集团中的一员……通过上述个案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缺乏亲情温暖,大都有较重的自卑感,心理有阴影,性格孤僻、偏激,在人前感到低人一等,不愿积极要求上进。他们往往不愿别人问及自己的家庭状况,更不愿意同学到自己家玩。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对父母不存好感,有的甚至对父母怀有敌意。他们其中有些则处在一种矛盾心态中:例如同情母亲,却恨母亲无能;厌恶当年"包二奶"的父亲,却又离不开父亲的钱。离异家庭的子女容易染上恶习的原因,从家庭方面来看,主要是父母无暇顾及、疏于管教,或视孩子为拖累而放弃管教,或基于"补偿"心理而溺爱放纵;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则主要是心灵的创伤,或从时间、金钱上钻父母双方的"空子"。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绪和性格。这些问题往往与父母离异的时机相关,即父母离异时儿童的年龄越小和离异时间间隔越长,有关的心理问题就变得越普遍与严重。这是因为孩子越小,其社会适应性便越差,自控能力也就越弱。父母闹离婚闹得越久,其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子女对社会歧视也就越敏感。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家庭子女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节能力能够逐年增强,但即使到了中学阶段,也是难以消除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累积性消极影响的。相反,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新的心理冲突发生,有时还会使心理危机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援助,社会和学校、家长和专门工作者的携手合作是很有必要的。社会:通过舆论宣传消除有些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歧视及种种的陈腐偏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家长:父母闹离婚时要尽量避免此举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做出离婚决定后,更要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等问题做好妥善的安排。学校:教师有责任帮助离异家庭子女,通过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有力的武器去维护其自身的权益;引导他们走出家庭阴影,把心思重新用在学习上。专家:离异家庭子女借助有关专家的指导,理智地去调节自己"无名之火"等不良情绪,再度校正自己的航向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年幼者来说,更应明确地让他们知道,父母的分手绝不是他们的过错,不必为此而内疚。 评:割不断的血缘关系 孩子不管法院判给谁,血缘关系还是割不断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爱、父爱是两种不同而又能互补的爱,一般来说母爱比较温柔、多情、细腻,父爱比较刚毅、果断、豁达,这两种爱相辅相成才会造就孩子的健全人格。所以,夫妻在离异后各过各的生活时,千万不要向孩子输灌仇视另一方的思想,而是要让孩子正确地对待离婚。我认识的一个离异家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位离异后的单亲妈妈在逢年过节时总督促女儿到她生父家过节,女儿虽然身处离异家庭,却体会到母爱和父爱。当女儿长大后,她才意识母亲伟大的爱,这种爱会照耀她的一生。 个例孤僻的丢丢 点评:不可替代的父母爱 有许多爱是可以替代的,只有父母的爱不能替代。夫妻间因感情破裂而导致婚姻“死亡”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父母不可以因为婚姻的终结就把双方应该承担的抚养、关心、教育孩子的义务丢在一边。离异家庭的孩子比一般孩子会更敏感,同时也更自卑。有一句教育名言值得大家警醒:教育无小事。 评:“好合”还要“好散” 夫妻在闹矛盾或者准备离异时,要尽量采取平和方式,不要激化矛盾,最好是“好合好散” ,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家庭离异带给小孩的痛苦。小孩在父母离异时,会本能地站在母亲这一边,因为在离异过程中的摩擦、争吵过程中,母亲给小孩的感觉是弱势的,进而会扩散到对男性的怨恨,女孩子就会觉得男人不可信,心理上对男性就人有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憎恨,这

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结合案例分析,离异家庭子女如何教育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个案情况 六岁——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年龄,天真烂漫属于它,活泼可爱属于它,它应该是灿烂的,丰富多彩的。可是当我(观察者)刚接到这个一年级班级时,有一个小女生却和这些词无缘,在她脸上找不到一丝笑容,好象她是个不会言笑的孩子,她的名字叫小沈。 她矮矮的个子,黑黑瘦瘦的,常常梳着两只羊角辫,目光深邃而无光,性格孤僻又不合群,穿着虽然整洁却很旧。她留给我的印象是和这个年龄极不吻合。 上课的时候,她只会用两只无神的大眼睛看着你,却从不主动举手。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甚至连她的声音都想象不出来。午间、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孩子都聚在一起唧唧喳喳地聊个没完,惟独她只会坐在那只属于她的位置上傻傻地远远地听着,从不参与讨论,好象在她周围的一切与她相隔得非常遥远,就连轻松、快乐的唱游课,她也从不言笑。 看着这一切,我无意识地感觉到,她一定是个精神上极度贫穷的孩子,她一定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当我的目光再次和她那无助的目光交汇时,我的心颤抖了,我无法不去接近她,无法不去关心她,我想:我要用母亲般的爱去叩开她心灵深处的窗户,让她享有同龄人所有的欢乐。

(二)追根溯源 小小年纪的小沈,她的人格的形成已经在偏离正常轨道。于是,我有意无意地去和她接触,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摩,一个浅浅的微笑,这些都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后来,我从她的口中和某些家长的口中点点滴滴地了解到: 这是一个极度缺乏亲情和家庭温暖的孩子。 孩子还在三岁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了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父母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在她四岁时,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 父母离婚后,她随父亲,性格极度内向非常自卑,不愿敞开心扉,性格孤僻不合群、脾气倔强、我行我素,上课也不肯发言,对他人的教育心存反感。 后来,母亲另外组成了新的家庭。父亲虽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但是由于工作关系,平时也很少回家,逢双休日的时候才回家。这孩子就由奶奶抚养,但是孩子对奶奶的教育充耳不闻,有很强的逆反心理。 父亲只给予她金钱上的补贴,对她的学习、行为等无暇顾及。长此以往,在孩子的心目中,对父亲是既陌生又讨厌。而她生母的形象,她早已慢慢淡忘。由于小沈失去了生活中最具亲情的父爱和母爱,也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天真和烂漫,变得冷漠、孤僻和不合群了。 在此案例中,离婚后的父亲显然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他对孩子的漠然处之,明显对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之感。这种恐惧是缺乏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