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得、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1、教育有助于改变人口的性别结构,保证男女性别比例的自然平衡2、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3、教育有助于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即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课程计划是知道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可是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含义: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

式编订的有段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的内容和含义: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题部分。

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维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现金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里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材的编写: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2、适当降低了只是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的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能力的关系:能力与知识的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水平的高低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备课的要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工作准备2、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贯彻我过中学教学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事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整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此原则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以往的进程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1、复习要及时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得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心理定势: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的心理倾向。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诗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度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过的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生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顺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

逆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的类型:1、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额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设计策略、监控策略、调整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正强化是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增进师生沟通的心里学原则:1、同理心。这是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2、真诚。自由的表达真正的自己3、接纳与尊重学生,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

有意义学习的内容: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3、学习室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你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丧事信心的主要原因:1、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3、不正确的学习归因4、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反馈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奖罚

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一)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1、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2、加强注意的目的性3、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二)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1、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2、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四)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1、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2、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3、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五)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

液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遗传;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评定-兴奋说: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星峰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内导神经上传至下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影响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埃里克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一:0-1.5岁左右为婴儿期二:1.5-3岁是儿童期三:3-6、7岁是学前期四:6、7-12岁是学龄期五:12-18岁是青年期六:18-25岁是成年早期七:25-50是成年中期八: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

中学心里发展的基本特征: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2、心理性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3、社会性压力源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和适应情境事件4、文化性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变化问题

心里辅导的途径: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里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里辅导教育

品德的结构:1、品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请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请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都收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德育的含义: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他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人。

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生命教育的意义: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1、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中学德育过程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导向性贯彻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德育疏导性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2、因势利导3、以表扬为主

德育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说服教育法的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3、说服教育要有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简历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德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3、注重良好仪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知己

教师教学能力结构: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教学的能力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6、教育机智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教育知识与能力》读书心得 唱迈晨妈妈 开篇语 最近学习了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教育知识与能力》,从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让我了解了教育的思想、方式和原理。如教学相长、启发式教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使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区别对待孩子,因材施教的去教育。根据气质类型表我发现,唱迈晨属于抑郁质的孩子,就是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弱,有较高的感受性,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而且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型。了解到了她的气质类型,与之相对的教育事项就清晰多了。对抑郁质的孩子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家校都要多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绝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和指责他们。要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场合和范围内,鼓励其参加活动的勇气,使其在交往活动中树立自信心、消除胆怯害羞的心理,防止其疑虑、孤独等消极品质的发展。 心语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对受教育者具有导向和强大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很

多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记得去年,她在家找不到一本书了,急得她直哭,是我一点点启发她回忆才找到了书。她丢三落四的毛病已经形成,要改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此我的办法是所有东西自己管理,随用随放,对于长不用的物品就记录在名单上贴在书柜中。她的数学成绩非常糟糕,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寒假这几天我对她实施了几套教育方案比较管用,比如她厌学,我就对她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让她明白学习的需要和目的是什么,以及努力才能成功的归因观和自我成功的体验。我发现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每日不断地对她循循教导及心理辅导疏通。由于她的坚持性和懒惰性太差,对她进行数学练习会有反感不配合行为,我就对她实行强化刺激。现在家里墙上贴着两张红榜,分别是她和妹妹的奖惩表,各自上面有不同需求的规则,谁做到了就会给谁盖小红花作为正强化刺激,反之不愿意学习或者错题多了就给一个负强化刺激----干家务活或者取消看动画片等。她很喜欢这种奖励方式,看到越来越多的小红花她很高兴也很积极地去做。对于数学公式或者死记硬背的东西她不知道怎么背下来,我就让她学习了记忆的能力培养,防止她遗忘。背诵课文不能选择机械式背诵,这样枯燥易忘。首先是学习动机明确记忆目的,增加学习主动性,然后是理解原文再进行深度精细加工,或者合理使用记忆术提高记忆能力,最后是勤奋练习加深所学。 反思 唱迈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给她讲过的错题下次遇到还会再错!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知识与能力1

2015年国考教师资格讲义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2.教育基本规律 ? 3.学制与义务教育 ? 4.教育目的 ? 5.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详细记载 ?重视教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培养贤人与君子 ?广开学门:“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及主张:以“仁”为核心、教学纲领、基本科目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性善论 ?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提出“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完成的学习过程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 ?墨家 ?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亲知”、“闻知”和“说知” “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 ?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主张绝学、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道法自然:遵循自然原则,一切顺其自然 ?上士或隐君子 ?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教育经验。 ?完整的教育体制:基层到中央;视导和考试制度。 ?师生关系方面(教学相长)及教师观(师严道尊) ?教学方面:“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知识与能力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

教育知识与能力1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诞生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容、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9、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分5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检查与评价。 (1)备课 “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课的标准是: 目标明确;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上课的补充); (5)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特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2、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3、社会成员经由教育的培养,刷选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以及科层组织之间转化和调动。这种教育功能是( ) A.社会流动性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社会改造功能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发表了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国》 B.《巨人传》 C.《教育论》 D.《爱弥儿》 5、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和阶层的烙印,表现出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表明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社会环境 C.教育影响 D.个体实践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 ) A.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B.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 7、李老师再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不断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李老师的这种做法适应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连续性 D.差异性

8、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学生品德的发展也是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 )。 A.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B.社会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C.学生品德发展的社会要求与学校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D.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 ) A.主动性、阅读性和引导性 B.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洁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10、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方式是( ) A.以分科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以综合课程为主 D.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结合 11、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12、在某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影响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 ) A.关键期 B.发展期 C.转折期 D.潜伏期 13、图1是由三个扇形和三条折线组成,但是人们会把它知觉为两个三角形和三个圆形,其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恒常性 14、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 教育概述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 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历史性: ①相对独立性②教育具有继承性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1.2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分化平等性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隋唐——科举制度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①公立教育的崛起②教育世俗化③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④教育法制化 现代: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实现民主化③教育多元化④教育终身化⑤教育全民化⑥教育技术现代化 1.2 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3、荀子:性恶论

4、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现原则:预防性、长善救失、及时实施、启发诱 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 1、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高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 教育》 2、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 学习于游侠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自然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一、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 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康德:《康德论教育》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理学化 5、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 6、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 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2、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 教育目的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侠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1.3.2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求——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勒、孔德、涂尔干、荀子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一)

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2、 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模式 3、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4、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 C.伯克赫斯特 D.克伯屈 正确答案:D 解析: [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5、 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沛西能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正确答案B,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 7、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B.同化性 C.重组性 D.具体 8、 ()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A.学习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9、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1、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12、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纲 必背考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1

教育基础知识1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最神秘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乃神造之物。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生物起源论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同样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无阶级性。 ②生产性。 ③教育的手段仅限于言传身教,主要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形式。 2.古代教育 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六艺”。宋代以后,《四书》、《五经》不仅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着名的教育体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雅典教育的目的则是把年轻人培养成政治家和商人。 中世纪的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教会教育,其次是骑士教育。 3.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四、着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教育思想 (一)中国 1.孔子 (1)主张“有教无类”; (2)继承了西周“六艺”; (3)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4)重视因材施教。 2.《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了诸多沿用至今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