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
生理学大题

第一章绪论

1.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2.反应、反射、反馈有何区别。

①反应:指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各种功能活动和生化过程的变化。反应存在兴奋与抑制两种形式。②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应答反应,需要完整的反射弧。③反馈:指生物机体活动自动控制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送到控制部分以调整或纠正控制部分时对受控制部分的过程。

3.什么是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

反馈:神经调节活体液调节对效应器实行控制的同时,效应器活动的改变在引起体内特定的生理效应的同时,又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控制中枢的活动。这种受控部分不断有信息返回输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称为反馈。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提高控制部分的活动,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如果反馈信息产生的结果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为负反馈。如减压反射等。

4.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有什么意义?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②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③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5.人体有哪些调节方式,各自有什么特点?

①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五部分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特点是迅速、准确、短暂、局限、自动化。②体液调节: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对特定组织发生作用,调节它们的活动。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持久、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时是连结在一起的,称为神经一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指在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是幅度小、范围窄、灵敏低。

6.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是什么?

①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②兴奋性:生物体具有的对外界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③适应性:机体具有的根据外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④生殖:是生物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

7.生理学研究为什么要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试比较载体转运与通道转运物质功能的异同。

㈠相同之处:①顺电化学梯度;②被动转运;③不耗能;④有特异性。㈡不同之处:不同性质的转运蛋白;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五饱和性,并且有三种门控方式。

2.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㈠相同点:二者均属被动转运,不消耗能量,物质只能做顺电化学梯度的净移动。㈡不同点:前者限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属单纯的物理过程;后者为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需借助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扩散,并又分两类:①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等,其特点是载体有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②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各种离子等,其特点是通道的开闭取决于膜两侧电位差或某些特殊化学信号的作用。

3.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Na+ - K+泵是 Na+ 、 K+依赖性ATP酶,本质是蛋白质。其酶活性可因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外K+增加而激活。其作用是分解ATP, 逆电一化学梯度主动转运Na+ 和 K+。在一般情况下,每分解 1个ATP 分子可使3个Na+ 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这种不对等转运可使膜内负值增加,所以是一种生电泵。Na+-K+泵功能的生理意义是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梯度,形成Na+ 、K+跨膜移动的势能贮备,是产生细胞生物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代谢的必需条件。

4.引起兴奋的刺激应具备哪些条件?

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等三要素

5.什么是局部兴奋?它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局部兴奋有何特点?

阈下刺激只能使段膜中所含的Na+ 通道少量开放,引起少量 Na+ 内流,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除极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由于强度较弱,因而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局部兴奋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而不是“全或无”式的;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通过电紧张向邻近细胞膜扩布;③局部兴奋是可以互相叠加,主要有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叠加形式。

6.何为运动单位,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它遵循着怎样的原则?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一般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小运动单位有利于肌肉的精细运动,大运动单位有利于肌肉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开始是小运动单位肌肉产生弱的收缩,随着收缩的增强,大运动单位参与收缩,产生的收缩张力逐渐增加;当舒张时,先是大运动单位先停止收缩,而小运动单位后停止收缩;即遵循“大小原则”的收缩调节方式。

7.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把骨髓肌细胞膜上以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性收缩过程相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这个过程目前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步骤:①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 沿横管膜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③终池贮存的 Ca2+顺浓度差扩散至肌浆,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迅速升高,触发肌丝滑行,引起肌肉收缩。终池的钙泵将钙泵回,引起肌肉舒张。

8.简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当神经末梢处有冲动传来时,在动作电位去极相的影响下,钙通道被激活并引起细胞外Ca2+向末梢内流动,在Ca2+的作用下,末梢轴浆中大量的囊泡将泡内的乙酰胆碱排放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扩散至终板膜,结合并激活乙酰胆碱受体通道。该通道的开放允许Na+、k+作跨膜的易化扩散,造成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影响周围的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至阈电位并引发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9.简述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是如何发挥第二信使作用的?

外界化学信号和膜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激活脂酶C,后者使膜内的磷脂酰肌醇转变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IP3和DG作为第二信使以各自不同的途径改变细胞功能。IP3主要是诱发细胞内钙贮存库(线粒体、内质网)大量释放Ca2+,使胞浆Ca2+浓度升高。

细胞内Ca2+可与钙蛋白结合形成复合型,后者可激活依赖钙调蛋白的蛋白激酶,进而使多种功能蛋白磷酸化,改变细胞的功能活动。DG主要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使功能蛋白磷酸化,诱发细胞功能活动的改变。

10..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举一例加以说明?

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膜内、外的Na+浓度差势能;但造成这种势能差的钠泵活动是需要分解ATP的。因此这种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地来自ATP的分解,这种形式的主动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例如: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吸收的动力来自高Na+ 的小管液和低Na+的细胞内液之间的浓度差,而细胞内的低Na+状态是依靠钠泵消耗ATP来维持的,因此葡萄糖的主动重吸收所需的能量还是间接来自 ATP分解。

11.试述神经纤维静息膜电位产生的机理。

①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内K+多,细胞外Na+多;②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只对K+有较大通透性;③K+顺浓度差外流,而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透出细胞膜,造成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④静息电位数值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12.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①动作电位去极化相: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使膜发生去极化和反极化;②动作电位复极化相:Na+通道迅速关闭,Na+内流停止,而K+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13.试述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原理。

①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刺激都不发生反应:兴奋性降到零;这是因为Na+通道开放就完全失活,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②相对不应期:只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兴奋性较低;这是因为 Na+已有部分恢复。③超常期:比阈刺激稍低的刺激也可引起兴奋,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这是因为钠通道已大部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主要是由于生电性 Na+已泵活动增强,使膜发生超极位,膜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

14.为什么说神经-骨骼肌接头最容易受到干扰?试举例说明。

神经肌接头属于化学传递过程,依赖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ACh)作用于终板膜的ACh 受体,使终板膜的Na+和K+的通透性均增加,依次形成终板电位和肌膜的动作电位。

神经末梢释放的ACh、ACh和受体的结合,以及胆碱酯酶的活性等均会影响神经肌接头的传递。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物质,Ca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Ca2+浓度的增高,ACh的释放增多。箭毒能竞争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受体结合,因此由箭毒引起传递阻滞称为竞争性阻滞,使肌肉失去了收缩的能力,箭毒等被称为肌肉松弛剂,有机磷农药和神经毒剂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造成ACh在肌接头部位堆积,引起种种中毒症状。因此说神经肌接头是容易受干扰的部位。

第三章血液

1.简述血液的主要功能。

①运输功能: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体液性调节;免疫物质和吞噬细胞。②维持内环境稳定:缓冲功能。③提供反馈信息,参与机体调节:如呼吸调节、调节体温、减压反射。④免疫功能:对抗病原微生物,⑤生理性止血。

2.简述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分型原则,并说明其输血时注意事项

红细胞表面有A凝集原,就是A型,有B凝集原就是B型,没有AB凝集原,就是O型,AB 都有就是AB型;红细胞表面有Rh凝集原,就是Rh阳性血型,无Rh凝集原就是Rh阴性血型。输血原则是1.同型相输2.交叉配血。

3.简述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在凝血酶激活物的作用下激活而转变为凝血酶;③纤

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4.简述血小板主要的生理功能

①参与生理止血,血小板粘着,聚集在创伤处,形成血小板栓子;②促进凝血过程;③维持血管壁完整性;④对纤维蛋白的溶剂过程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5.试述生理止血过程

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①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作用及缩血管物质(如5-羟色胺、内皮素等)的释放是血管收缩,可使破损不大的血管破口封闭;②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内膜下组织激活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聚集破损处,形成初步止血的松软的止血栓;③血浆中的凝血系统激活,迅速形成达到有效止血的纤维蛋白网,即血浆凝固。

6.试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意义。

㈠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绝大多数不易透过细胞膜,在细胞外形成一定的浓度,产生相对稳定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血浆蛋白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致使血浆中的蛋白含量多于组织液中的蛋白含量,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的这种差别成为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毛细血管的主要动力,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7.试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异同点

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

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⑴血浆中因子Ⅻ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Ⅻa;⑵在因子Ⅻa的催化下,因子Ⅺ被激活为因子Ⅺa;⑶在Ⅺa的催化下,因子Ⅸ被激活为Ⅸa;⑷因子Ⅸ、因子Ⅷ、Ca2+和血小极磷脂共同催化因子Ⅹ,使其活化为Xa;⑸因子Xa、因子V、Ca 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

㈡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除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择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⑴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Ⅲ(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Ⅶ共同组合成复合物;⑵在因子Ⅲ、Ca2+、因子Ⅶ复合物催化下因子X转变为X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

8.根据红细胞生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试分析哪些原因可引起贫血,并阐述其机制

㈠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⑴铁的来源有两方面: ①食物中摄取Fd+,维生素C将Fe3+原为Fe2+,Fe2+在酸性环境中易被吸收。每日约吸收1mg左右。②红细胞在体内破坏释放出来的 Fe2+ 重新被机体利用。⑵蛋白质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分解后的多种氨基酸,在骨髓中有核红细胞内的聚核蛋白体处合成珠蛋白,作为血红蛋白组成成分。㈡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内因子、维生素B12 和叶酸。①叶酸正常人每日由食物中摄取50 -100μg。它直接参与细胞核中DNA的生物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发育、成熟。②维生素 B12 能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促使贮存型四氢叶酸活化,而促进DNA 的合成。③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粘蛋白 , 它可保护和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而间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铁缺乏,可导致小细胞性贫血,也叫缺铁性贫血。内因子缺乏,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也可以导致贫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1.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两者都具有强心和升压作用,又各有侧重。①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力强,故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②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α受体结合力强,使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增大,故有明显升压作用。

2.简述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①充足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②心室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③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及血压升高;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趋于平稳。

3.何谓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心电图(ECG):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借助心电图仪,可以记录出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波形。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①P波:两心房去极化的过程;②QRS波:两心室去极化的过程;③T波:心室复极化过程;④P-R间期:心房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反映了兴奋从窦房结产生至传导到心室所需时间;⑤S-T段:心室去极化完毕,复极化尚未开始;⑥Q-T间期: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4.说明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调节机制。

心输出量取决于博出量和心率。⑴博出量的调节:博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心肌收缩愈强,速度愈快,射出的血量就愈多。①异长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肌前负荷,使心肌处于最适初长度,其收缩强度和作功能力相应增加。机制: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加,是心肌处于最适初长度,引起粗、细肌丝有效重叠程度增加,横桥连接的数量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强度加强。②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性能即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调节,与其初长度无关。机制:心机收缩的能力发生了改变。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各个环节及收缩机构的生化和能量释放转行过程的强度和效率等内在因素而实现的。③后负荷的影响:心室肌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而言。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力不变的情况下,如后负荷(动脉血压)升高,则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同时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减小,射血速度减慢,博出量减少。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则心室长期加强收缩而肥厚,可使泵功能降低。⑵心率的影响:据心输出量=每博输出量×心率:心率为80~140次/min范围内,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多,反之,则相反。当心率大于180次/min时,对于心率的进一步增加,心输出量反而减少。当心率小于40次/min时,心输出量也减少。

5.心脏既是一个动力器官又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试述其理论依据。

心脏是动力器官是指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对血液的驱动作用,也称心脏的泵功能。组成心脏的心室肌细胞具有丰富的可滑行的肌丝是动力的基础。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可分泌心房钠尿肽,钠尿肽是一组参与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血压稳定、心血管及肾脏等器官功能的多肽,因此,心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6.说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复极化时间长,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0期)和复极化时相(1.2.3.4期);0期去极是由快钠通道开放形成,4期稳定,为快反应非自律细胞。电位及形成机制:⑴0期(去极化过程):指膜电位由RP状态下的-90mV→+30mV,产生机制:Na+内流引起的;⑵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都很快,形成锋电位。机制:K+外流引起的;⑶2期(平台期):1期复极后膜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停滞于0mV左右。机制:Ca2+内流与K+外流同时存在;⑷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下降到-90mV。机制:钙离子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钾离子外流递增;⑸4期(静息期):膜电位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机制:通过Na+-k+泵和Na+-Ca2+交换的作用,使Na+、Ca2+外排,K+入内。

7.说明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⑴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博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

脉压增高。收缩压主要反映博出量的大小;⑵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⑷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⑸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8.试述减压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中的作用。

减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对维持心、脑的血液供应。重要作用:⑴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牵张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将兴奋传入延髓背侧两旁的孤束核,再到延髓腹外侧等区域的心血管运动中枢,使心迷走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分别通过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结果导致心脏活动受抑制,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最后导致血压回降,故称减压反射。⑵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性减弱,交感紧张性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9.心脏受哪些神经支配?各有何生理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何?

⑴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β1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收缩力加强。机理:加强自律细胞自律性,增加Ca2﹢内流,复极相K﹢外流增加。⑵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传导减慢,收缩力减弱。机理: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自律性减低,减少钙内流。

10.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⑴体循环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愈多;反之则减少;⑵心脏收缩力量:心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压力)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⑶体位的改变:当人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⑷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⑸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情况与右心相反。

11.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其生成量为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一(毛细血管血压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十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因素: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呈现水肿。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12.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是怎样活动的?为什么说心率加快对心脏不利?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区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

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在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明显。心率增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室充盈的时期,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因此,心率增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不利的。同时,心率过快时由于心脏过度消耗供能物质,会使心肌收缩力量降低,加之充盈的不足,因而会明显降低心输出量。

13.说明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⑴动脉: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可扩张性和弹性,起“弹性贮器”作用;⑵中动脉(分配血管):血液运输到各器官组织;⑶小动脉、微动脉(合称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可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⑷静脉(大静脉、中静脉、小静脉和微静脉合称容量血管):血液贮存库;

⑸毛细血管(交换血管):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⑹短路血管(动-静脉短路):主要参与体温调节。

14.说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原因及区别

第一心音:心缩期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及产生涡流以及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的振动。发生在心脏收缩期开始,音调低沉,持续时间较长(约0.15秒)。产生的原因包括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随后射血入主动脉等引起的振动。第一心音的最佳听诊部位在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或在胸骨右缘。第二心音:心舒期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发生在心脏舒张期的开始,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约0.08秒)。产生的原因是半月瓣关闭,瓣膜互相撞击以及大动脉中血液减速和室内压迅速下降引起的振动。第二心音的最佳听诊部位在第二肋间隙右侧的主动脉瓣区和左侧的肺动脉瓣区。(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发生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频率低,它的产生与血液快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和瓣膜发生振动有关,通常仅在儿童能听到,因为较易传导到体表。第四心音由心房收缩引起,也称心房音。)

第五章呼吸

1.何谓呼吸,简述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

呼吸是指气体与外界环境间的O2和CO2的交换过程。全过程:①外呼吸:由肺通气和肺换气构成;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包括组织换气,有时也包括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意义: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维持机体的生命特征。

2.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成分及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作用: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阻力,增大肺顺应性;2)调节大、小肺泡的回缩压,增加肺泡容积的稳定性;3)维持肺组织的适当扩张与回缩;4)防止液体渗入肺泡,保持肺泡相对干燥。

3、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

胸内负压由作用于脏层胸膜的两种方向相反的力形成,即胸内负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在吸气末与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则胸内负压=肺弹性回缩力。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进行;2)有利于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4.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①气体分压差;②温度;③气体溶解度;④呼吸膜面积,上述四个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⑤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越厚,扩散速率越小;⑥气体分子量,扩散速率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⑦通气/血流比值,比值为0.84时,气体交换效率最佳。

5.当肺泡气氧分压降至60mmHg时,机体是否会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为什么?

不会。当PO2处于60~100mmHg时,氧离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的O2,而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6.何谓氧离曲线?试述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氧离曲线表示P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情况,呈S形。影响因素:①pH和PCO2:P CO2↓、pH↓均使H﹢与Hb结合,使之变构成T型,对02亲和力↓,曲线右移;②温度:温度↑,H+活度↑,曲线右移;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与Hb的β链形成盐键,使Hb变成T型,曲线右移;另一方面2,3-DPG使H+↑,也使曲线右移。

7.简述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和过程

⑴物理溶解(5%);⑵化学结合(占95%): ①碳酸氢盐形式(占88%),在组织,扩散进入血液中的CO2进入红细胞,在碳酸苷酶催化下与H2O结合成H2CO3并很快解离成H+和HCO3-,HCO3-随浓度差扩散入血浆,与血浆中Na+结合成NaHCO3,红细胞的HCO3-亦与K+结合成KHCO3,在肺部PCO2比静脉血低血浆中CO2逸出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②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运输,反应如下HbNH2O2+H++CO2→在肺)HbNHCOOH+O2。

8.简述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和过程

①物理溶解:运输量很少(仅占1.5%)。②化学结合(占98.5%),主要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成HbO2,O2与Hb的结合是一种疏松的氧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PO2的影响。在肺部,PO2高于血液,O2与Hb结合形成HbO2;运到组织时,组织中O2分压低,血中HbO2分离成O2和Hb,O2扩散到组织液与细胞。

9.试述缺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机制。

①轻度缺O2呼吸运动加强;②重度缺O2呼吸运动减弱;③缺O2直接抑制中枢而使呼吸减弱,缺O2又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间接兴奋呼吸;④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不足对抗低O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减弱;⑤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破坏外周化学感受器,缺O2的呼吸刺激作用消除,表明缺O2的呼吸兴奋作用通过外因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10.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呼吸运动有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呼吸加深加快。静脉注射乳酸,血液中H+浓度增加,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由于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慢,血液中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影响较小。

11.吸入含5%CO2的空气后,呼吸运动员有何变化?试述其机制。

呼吸变深变快。吸5%CO2使血PCO2增大,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合成H2CO3,进而离解出H+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CO2也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途径为主。

12.为什么在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O2显著,而CO2潴留却不明显?

根据气体扩散公式 D∝△p·T·A·S/d·√Mr,CO2扩散速/O2扩散速率=20∶1;在肺,O2分压差约为8.6KPa,CO2分压差约为0.8KPa,在组织O2分压差约为9.3KPa,CO2分压差约 1.3KPa,仅从分压的角度看,O2扩散速度比CO2快,但将气体扩散率等综合因素考虑,CO2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倍,因此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缺O2显著,而CO2潴留却不明显。

13.兔气管插管后接长50cm橡胶以增大无效腔,此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

①呼吸加深加快;②无效腔↑→肺泡通气量↓→肺泡气更新↓→肺泡气PCO2↑PO2↓→PaCO2↑,PaO2↓;③PaCO↑通过刺激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以前者为主)兴奋呼吸中枢;④PaO2↓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⑤由于气道延长→气道阻力↑→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收缩↑。

14.局部麻醉动物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后分别吸入含5%CO2的空气或含85%N2的空气,呼吸运

动有何变化?

①局麻后吸入5%CO2的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5%CO2可使机体PCO2增高,CO2主要通过刺

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局部麻醉外周化学感受器后对CO2的呼吸兴奋应影响较小。

②局麻后吸入含85%N2的空气呼吸抑制,因85%N2使大气中PO2降低而使机体轻度缺O2。

缺氧一方面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若局部

麻醉外周化学感受器取消了缺O2对呼吸的反射性兴奋效应,表现直接抑制效应。

15.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为什么?

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由肺气肿或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持续性气道阻塞。它的特征性

病变是气流受限,是小气道病变和肺实质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⑵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呼吸

时气道阻力增加;⑶正常情况下,肺泡簇与小气道(细支气管)相连,形成固定的结构并保

持气道开放。肺气肿时,肺泡壁被毁损,导致细支气管的支撑结构丧失,呼气时细支气管出

现塌陷;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存在小气道壁瘢痕形成、肿胀,以及由粘液和平滑肌收缩造成

支气管部分狭窄。从而影响机体交换,所以会出现呼吸困难。

16.健康人登上4000M高山时(大气压为470mmHg)动脉血中P02和PCO2有何变化?机理如

何?

①动脉血PO2和PCO2降低;②大气压下降,吸入气PO2降低,引起肺泡气PO2降低,肺泡

中O2扩散进入肺毛细管的量减少,动脉血PO2降低;③动脉PO2降低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

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使之加深加快;④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肺泡气PCO2降低,

肺毛细管中CO2扩散入肺泡腔增多,体内的CO2排出增多,动脉血PCO2↓。

17.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①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贮备量的大小。②用力肺活量:反映

呼吸肌的力度及所遇阻力的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地评价肺通气功能。③肺通气量:反映

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④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换气功能

的基本条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什么是胃排空?简述胃排空的机制。

胃排空:是指胃内酸性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㈠胃内因素促进排空:①胃内食

物:通过迷走-迷走反射或壁内神经丛反射,加强胃运动;②胃泌素:通过加强幽门泵的活动,

使幽门舒张,促进胃排空。㈡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①肠胃反射:机械刺激和盐酸、脂

肪及高张溶液刺激抑制胃运动;②十二指肠激素抑制排空:盐酸及脂肪可刺激小肠释放促胰

液素、抑胃肽CCK均可抑制胃排空。

2.简述胃内盐酸的生理功能

⑴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作用所需的酸性环境;⑵使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⑶

杀菌作用;⑷盐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⑸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⑴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⑵具有较大的伸展性;⑶有自

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⑷具有紧张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

缩状态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4.简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支配及它们的作用。

支配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起抑制作用,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对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起兴奋作用.另有一小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多种肽能物质,起抑制或兴奋作用.目前知道,神经末梢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参与食管下端、幽门和肛门内括

约肌的舒张和胃的容受性舒张。

5.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其产生原理是什么,它与肌肉收缩之间有何关系?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个慢波电位上动作电位的频率各不相同.目前认为,平滑肌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于Ca2+内流形成的,复极相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触发肌肉收缩,动作电位频率越高,肌肉收缩强度越大。

6.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

⑴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进作用,也有的激素起抑制作用;⑵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胃泌素、胰岛素的释放;⑶营养作用: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7.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意义?

①紧张性收缩:影响食糜混合、堆送速度;②分节运动:小肠的主要运动方式,便于食糜与

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吸收;促进血液反淋巴回流;③蠕动:使经分节运动后的食糜前进一

步,进入新肠段。

8.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小肠长(4-8m)膜具有环形皱襞;②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③食物在小肠停留时

间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道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9.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胰液是无色的碱性液体,含有大量无机盐与有机物。⑴无机成分:碳酸氢盐含量最高;还有Cl-、Na+、K+、Ca+等。作用:①中和进入小肠HCl;②提供小肠消化酶最适pH环境。②提供小肠消化酶最适 pH 环境;⑵有机成分:主要是由多种消化酶组成的蛋白质。主要是由多种消化酶组成的蛋白质。①胰淀粉酶:为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及葡萄糖;②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脂和甘油;③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它们被激活后可分别将蛋白质水解为脿、胨。共同作用可消化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10.胰腺分泌哪些物质,它们是如何受神经体液素调节?

⑴外分泌:①分泌:导管细胞→H2O、HCO3-腺泡细胞→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

②调节:a.神经调节:以迷走为主,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纯迷走与迷走-胃泌素机制分泌特点;b.体液调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⑵内分泌:①分泌:胰岛素、高血糖素等;②调节:体液-血糖、神经。

11.胃运动的形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生理作用?

①紧张性收缩:空腹时胃就有一定的紧张性收缩,进餐结束后略有增强。可使胃保持一定的

形状和位置,并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基础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团中,帮助食物向前推进。

②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

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称之为胃的容受性舒张。这一运动形式使胃的容量明显增大,

而胃内压则无明显升高。其生理意义是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能。③蠕动:胃

的蠕动是起始于胃的中部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其生理意义:磨碎进入胃内的食团,使之

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糊状的食糜,将食糜逐步的推入十二指肠中。

12.消化期胃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

⑴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所引起其分泌。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

件反射。迷走神经是这些反射的共同传出神经。食物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反奋时,一方面直

接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同时还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胃腺,刺激胃液

分泌。⑵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的分泌。机制:扩张刺激可兴奋胃

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扩

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引起G细胞释放胃泌素,刺激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

直接作用于G细胞,引起胃泌素的释放,刺激胃腺分泌。⑶肠期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

素,胃泌素可能是肠期胃液分泌的重要调节物之一。⑷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食糜中的酸、

脂肪、高渗刺激均可抑制胃液的分泌。

13.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的酸性液体。其主要成分除水外,主要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

子。作用:①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变性;杀菌作用;

促进铁、钙吸收;促进小肠消化液分泌。②粘液:形成“粘液-碳酸氢盐”,保护胃黏膜免受

损伤。③胃蛋白酶原:转为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眎、胨和少量多肽。④内因子:有助于

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14.胃液中含有大量胃酸和胃蛋白酶,为何不会引起自身消化?

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是两把利剑,既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又可腐蚀和损害胃黏膜。但正常机体的胃黏膜却保持完好,原因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保护机制,除了胃黏液屏障和碳酸氢盐屏障之外,在胃腔和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还形成胃黏膜屏障,此屏障结构致密,有效地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从胃腔向黏膜内扩散,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胃黏膜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及胃黏膜细胞间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都具有对自身细胞产生保护的作用,形成胃壁自身保护机制。

15.试述消化期内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因素及可能机制如何?

主要有胃酸本身,脂肪,高涨溶液.胃酸分泌过多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素,还可能刺激胃粘膜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途径作用于G细胞和壁细胞,抑制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此外,胃酸排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释放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脂肪进入小肠后,可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激素,抑制胃酸分泌.高张溶液一方面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另一方面可能刺激小肠粘膜释放抑制性激素而抑制胃酸分泌。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主要因素

⑴肌肉活动:使机体耗02量和产热量增加,能量代谢显著增高;⑵精神活动:由于无意识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内分泌激素释放增多,使产热量增加;⑶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后机体产热量比正常情况下额外有所增加,其中蛋白质为30%,而糖和脂肪则为4%一6%;⑷环境温度:安静时20℃~30℃最稳定,温度过高过低都使产热增加。

2.简述机体主要散热途径,以及降温措施。

⑴辐射散热:安静时占总散热量约60%左右,受与皮肤和气温的温度差及有效辐射面积的影响;⑵传导散热: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与物体的导热有关;⑶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或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的散热方式,受风速影响;⑷蒸发散热:有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方式,是气温等于或高于皮温时的唯一散热途径:①不感散热:水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表面,并在未聚成明显水滴以前就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②发汗: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降温措施:冰囊、冰帽:增加传导散热;通风、减衣着:增加对流散热;酒精擦浴;增加蒸发散热。

3.皮肤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中有哪些作用?

⑴是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散热方式;⑵皮肤温度感受器将环境温度变化的信息传给中枢;⑶皮肤血管舒缩可增减皮肤血流量,从而改变皮肤温度,调节散热量。

4.为什么发热病人常伴有寒战反应?解释机体发热过程。

某些疾病引起发热时,由于细菌生长和组织破坏所产生的致热原,可以使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与调定点有关的热敏神绎元的阑值升高,使调定点上移,而机体的温度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调定

点水平,在此之间体温低于调定点温度。由于调定点上移,下丘脑后部产热中枢兴奋加强,骨骼肌出现不随意收缩,并伴有寒冷感觉称为寒战。寒战开始后,产热过程明显加强,加上散热减弱,体温逐渐上升,直到体温升高到新的调定点水平后,产热和散热出现新的平衡,寒战终止,病人体温高于正常。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静脉注射速尿后为何尿量增多?

①速尿抑制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②从而破坏外髓的高渗状态,尿液浓缩作用减弱,

大大减少了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①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②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

内压);③肾血浆流量。

4.简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㈠生理作用:保Na+、保水、排K+;㈡分泌调节:①血容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AgⅡ↑→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醛固酮↑;②血K+↑或血Na+↓→肾上腺球状带→醛固酮↑

5.口服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对尿量各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⑴饮大量清水:尿增多。机制:ADH↓→集合管、远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水的重吸收↓→

尿量增多。⑵饮生理盐水:尿不增多,机制:等渗溶液。

6.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尿量显著减少。A.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B.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右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C.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7.机体对肾脏泌尿功能是如何调节的?

①对肾小球滤过作用的调节:肾血流的自身调节血流的神经、体液调节;②对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

8.试述影响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

⑴血浆晶体渗透压:①升高→ADH分泌↑;②降低→ADH分泌↓;⑵循环血容量:①增多→刺激左心房容量感受器→下丘脑-垂体后叶释放ADH↓;②减少→左心房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少→ADH↑。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引起ADH↓。⑷心房钠尿肽(心钠素)→ADH↓。

9.给家兔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0ml后对尿量有何影响,为什么?

尿量增多,因为20%葡萄糖溶液50ml含糖10000mg,若以正常人血浆量2500ml计算,使血浆糖含量增加了400mg/100ml,已大大超过了正常肾糖阈180mg%,近曲小管不能将原尿中的糖完全吸收,剩余的糖就小管腔,使管腔晶体渗透压升高,妨碍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至使尿量增多(渗透性利尿)。

10.肾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最重要的器官,这是为什么?

①排除体内大部分代谢尾产物及进入体内异物、药物与毒物,还排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还排泄肠中腐败产物和肝角毒后的产物如马尿酸等;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通过肾小管重吸收,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Ca+、HCO3-等,又通过肾小管的分泌排出H+,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

11.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因素

⑴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⑵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改

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⑶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 NaCI和水的重吸收增多;使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水的重吸收增加;⑷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 NaCI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⑸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 K+的排出;⑹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刺激醛固酮和ADH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NaCI 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I减少;⑺心房钠尿肽:促进NaCI和水的排出。

12.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

醛固酮的分泌增加。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②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③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13.当肾的血流量严重不足时,对血压有何影响?

①当肾的血流量严重不足时,肾内入球力和血流量也减少,一方面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减弱;②刺激了牵张感受器;另一方面使GFR减少,滤过的Na+量随之减少;③到达致密斑的Na+也减少,刺激了致密斑感受器。二者都可引起肾素释放增加;④使血管紧张素Ⅱ、Ⅲ生成增加;⑤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⑥以及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N水增多,循环血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致使血压升高。

14.股动脉放血至动脉血压下降至80mmHg时,尿量有何变化?

尿量减少。①血压下降至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过压下降,滤过下降,此为首要因素;

②循环血量减少,容量感受器抑制,ADH分泌增;③动脉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抑制,ADH 分泌增多;④交感神经兴奋,肾素分泌增多,肾血管收缩;⑤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兴奋,肾素分泌增多;⑥致密斑兴奋,肾素分泌增多。

15.通常情况下和紧急情况下肾血流量是如何调节的?各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⑴安静情况下,血压基本稳定,肾血压波动在80~180mmHg(10.7~24KPa)范围内,通过肾脏的自身调节,维持肾血流量稳定从而保证了肾脏泌尿功能。⑵当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时,如大出血,将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产生应急反应,使肾血管特别是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有效滤过压也降低,滤过率减少而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即能维持一定血流量,又能使血液重新分配,对于紧急情况下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16.试述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理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不同的通透性有重要关系。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Na+和 CI-所形成的:位于外髓部的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 CI而对水不通透,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NaCI 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外髓部组织液变为高渗内髓部渗透梯度是由内髓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和由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NaCI共同形成的:①远曲小管和皮质、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小管液中水被外髓高渗区所吸出,使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③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小管液中高浓度的尿素透过管壁向内髓组织液扩散,使该处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部分尿素可经髓袢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③降支细段对水易通透,而对NaCI不易通透,随着水被重吸收,管内NaCI浓度逐渐升高;④当小管液折返流入对NaCI易通透的升支细段时,NaCI便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处渗透浓度。因此,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I-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I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简述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⑵中枢延搁;⑶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⑸后放;⑹对内环境变化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2.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神经纤维的功能之一是传导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导的特征有:⑴生理完整性:冲动传导的前提是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都是完整的;⑵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⑶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都可沿纤维两端同时传导;⑷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相比,神经纤维对较长时间的刺激耐受性更大。

3.简述大脑皮层的主要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感受投射规律。

大脑皮层的主要感觉代表区的分布及其机能特点如下:(1)体表感觉投射区: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前者是全身体表感觉投射的主要区域,有以下投射规律:①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层交叉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安排是倒置的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感觉分辨越精细的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越大。(2)视觉的皮层投射区为枕叶皮层, 左侧枕叶皮层接受左眼颞侧视网膜和右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右侧反之。枕叶皮层视觉代表区的具体部位在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的上下缘。(3)听觉皮层代表区在颞横回和颞上回,听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4.简述近视眼与远视眼的发生原因及矫正原理。

⑴近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是远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的图像,所以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

⑵远视眼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使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不经调节也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所以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

5.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均具有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如突触前膜兴奋引起Ca2+依赖性的递质释放,使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不同点:(1)突触前膜所释放的递质不同:兴奋性突触释放兴奋性递质如谷氨酸;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2)突触后膜变化不同:兴奋性突触产生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产生局部超级化;(3)机制不同: 在兴奋性突触,兴奋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Na+通透,产生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抑制性突触,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K+,Cl-,离子尤其是Cl-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超级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4)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在兴奋性突触,EPSP总和达阈电位,使突触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在抑制性突触,IPSP总和,在轴突始段产生更大超级化,不能产生扩布性兴奋,表现为抑制。

6.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及其相互联系。

答:(1)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主要起兴奋作用;抑制胃肠运动、逼尿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活动;使瞳孔放大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加,故也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主要起动员机体内部潜能,适应环境的急变。(2)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起抑制作用;促进胃肠运动、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引起逼尿肌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以及增强胰岛素的分泌,故也称迷走—胰岛系统。主要起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作用。

(3)相互联系:大部分内脏器官均接受双重神经支配,且其作用往往相反,但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7.试述去大脑僵直的概念、主要表现及其产生机理。

答: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的脑干,将出现去大脑僵直,主要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角弓反张,即主要为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的表现,其产生机理为:(1)抑制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2)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网状结构易化区这些结构有的在脑干外,但与脑干内的有关结构有功能上的联系。(3)在去大脑动物中,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导致抑制区活动减弱而易化区活动加强,使易化区活动占有明显的优势,以致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4)这种肌紧张加强,既有α僵直也有γ僵直,但以γ僵直为主。

8.试比较丘脑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1)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从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发出的纤维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等特点,其生理功能为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性的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髓板内核群发出的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具有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功能。(3)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活动是非特异性冲动的来源,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特异性投射系统产生生理作用的基础。

9.何谓脊休克?并试述其表现和产生原理?

答:(1)概念:当脊髓完全离断后,在离断水平以下的部位,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休克。(2)表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离断水平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潴留。(3)原理:脊休克是由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了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所致。

第十章内分泌系统

1.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多肽有哪些?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至少有以下9种: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抑素(GHRIH),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2.腺垂体分泌哪些激素?

①促甲状腺激素(TSH);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③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④生长素(GH);⑤催乳素(PRL);⑥促黑素(MSH)。

3.长期缺碘时,甲状腺的组织学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说明其机理。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所必须的原料,当食物中长期缺碘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解减少。对腺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增多,使甲状腺增生、肥大(地方性单纯性甲状腺肿),但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

4.切除动物双侧肾上腺皮质后,会发生什么后果?试说明其原因。

动物去双侧肾上腺皮质后,如不适当治疗,一、二周内即会死亡。其原因有:1、由于缺乏盐皮质激素,水、盐损失严重,导致血压降低,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2、由于缺乏糖皮质激素,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发生严重紊乱,抵抗力降低,即使对极小有害刺激也无法承受,可虚脱而亡。

5.简述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机能联系。

⑴下丘脑基底部促腺垂体区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至腺垂体,调节其活动。例如,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9种神经肽;⑵垂体激素也可反馈地作用于下丘脑(短反馈);

⑶下丘脑促垂体区还与中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处传来的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接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

6.简述激素在体内的作用特点。

①作为生理调节物质;②特异性;③高效性;④相互作用,允许作用;⑤激素作用的时间因素。

7.简述维生素 D3 的来源和作用。

维生素 D3又称胆钙化醇。由皮肤内 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衍生;在肝、肾两次经羟化具活性。生理作用:①促进小肠对 Ca2十的吸收,使血钙升高;②动员骨钙和钙盐沉积,是骨更新重建的重要因素。

8.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哪些激素?

分泌的激素有三类: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②糖皮质激素(皮质醇)③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雌激素)。

9.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为什么不能突然停药?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它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反馈作用,使ACTH分泌减少,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萎缩。如果突然停药,血中糖皮质激素明显不足,病人将处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低下状态。应采用逐步减少剂量的方法,以使对下丘脑-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还可间断给予ACTH,使皮质功能得以恢复。

10.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

①对营养物质中代谢的影响;②对水盐代谢的影响;③对血细胞的影响;④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⑤对血管反应的影响;⑥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11.甲状腺激素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㈠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②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㈡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㈣其他作用:加强或调制其他激素的作用:影响心血系统的活动。

12.试述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㈠作用:保钠排钾作用,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汗腺导管及唾液腺等重吸收Na+的作用,同时通过增加Na+-K+交换,使K+、H+的排出增多,通过上述作用,使细胞外液中有适当的Na+浓度,从而保持机体所需适当的水分,并使体内K+不致过高。㈡分泌调节: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当肾血管灌流压降低,远曲小管Na+减少、交感神经兴奋、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时,可直接或间接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可使血中血管紧张素原转变血管紧张素Ⅰ,后者经转换酶等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它们均有促进醛固酮分泌的作用;②血中K+浓度增高或血中Na+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13.神经垂体激素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神经垂体激素有升压素和催产素,前者主要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后者主要来自室旁核,两者合成后沿下丘脑一垂体束运至神经垂体。⑴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膜上V:受体结合,激活腺昔酸环化酶,产生CAMP,使管腔膜蛋白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水通道开放,促进水的重吸收。升压素在高浓度时(如大失血)与血管平滑肌V,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⑵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②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素作用相反。

14.调节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生长素:促进骨及全身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②甲状腺激素: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骨骼和神经系统分化很重要。生理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③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

④性激素:雌激素与雄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与副性。

15.机体内血糖浓度如何维持?有哪些因素参与调节?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即80-120mg%)血液。血糖的来源主要为食物中的糖、肝糖原的分解以及糖异生作用;去路主要为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以及转变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处于动态平衡,从而保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交感神经兴奋时,糖原分解加强,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使血糖升高。迷走神经兴奋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加速糖的氧化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作用,使血糖降低。血糖浓度升高本身又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以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使血糖迅速降低;反之,血糖浓度降低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升高。血糖浓度升高还可刺激胰岛内生长抑素的分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间接影响血糖浓度的调节。

16.试述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胰岛素为合成贮存激素,其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如下:⑴对糖代谢:能促进全身组织(尤其是肝脏、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促进肝、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下降。胰岛素缺乏时,血糖升高,易导致糖尿病。⑵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肝脏及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人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与甘油三醋,贮存起来;可抑制脂解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脂肪分解。缺乏时,血脂升高,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⑶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①促进氨基酸进人细胞;②直接作用于核糖体,促进蛋白质合成;③加速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复制过程,增加RNA和DNA 的生成;④抑制蛋白质的分解;⑤抑制肝的糖异生,使氨基酸用于合成蛋白质。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如下:⑴血糖调节: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反之,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⑵氨基酸和脂肪的作用:许多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尤其是精氨酸、赖氨酸作用最强),如同时伴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加倍增多;血中脂肪酸和酮体大量增高时,也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⑶激素的作用:①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②胰高血糖素可通过直接刺激俘细胞以及升高血糖的间接作用,使胰岛素分泌增多;③生长素、皮质醇、孕酮和雌激素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④肾上腺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⑷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可通过M受体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能通过胃肠道激素间接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17.激素分泌的反馈性调节机制有哪些,各有何生理意义?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

18.试述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分泌主要受下丘脑一腺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l)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素(TSH),经血液循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TSH可促进碘代谢的全部环节,使甲状腺球蛋白水解释放T3、T、加速碘转运,增加碘泵活力,促进碘的活化与酪氨酸碘化;并促进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2)下丘脑分泌TRH,经常性促进 TSH 的合成与释放;GHRIH则抑制TSH的合成与释放;神经系统可抑制对TRH神经元的活动。(3)反馈性调节:血中的T3、T浓度过高可抑制TSH的合成与分泌,并降低对TRH的反应性;反之T3、T4浓度过低时可以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4)自身调节:外源性碘增加过多时可抑制T、T、合成释放;碘不足,碘运转增强,T3、T。合成释放增加。(5)其他激素的影响:雌激素增加腺垂体 TRH 的反应性; GH 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弱腺垂体对 TRH 的反应;糖皮质激素抑制 TRH 神经元释放 TRH 。(6)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副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

19.从生理角度分析侏儒症和呆小症的主要区别。

侏儒症是幼年时腺垂体生长素合成和分泌不足,造成机体生长停滞,长骨发育障碍所产生的身材矮小的一种病症,但患者智力发育多属正常。呆小症是由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或出生后头几个月内甲状腺机能障碍,造成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所致。由于甲状腺激素既影响长骨的发育,也影响脑的发育生长,因此患者一方面因长骨生长停滞而产生体材矮小(上身

与下身长度明显不成比例),另一方面神经细胞树突与轴突的形成、髓鞘与胶质细胞的生长、神经系统机能发育及脑血流供应不足,可产生智力低下。

20.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有何区别和联系?各具有什么生理意义?

可引起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意外损伤性刺激统称为应激刺激,如剧烈的环境温度变化、缺氧、创伤、饥饿以及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等。应激刺激一方面通过—下丘脑CRH神经元释放CRH,使腺垂体ACTH分泌立即增加,随即糖皮质激素分泌也相应增多。这一反应称为应激(stress)。应激反应可从以下方面调整机体的适应能力:①使能量代谢运转以糖代谢为中心,提高血糖水平,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②对儿茶酚胺的血管反应起允许作用,增强调节血压的反应。

应激刺激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这一反应称为应急反应。髓质激素: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②提高心率及心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③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管舒张,肌肉血流增加,血液重新分配,有利于应急时更重要的器官得到更多血液供应;④物质代谢也相应发生变化:肝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这些代谢变化均有利于机体获得充足能量,满足能量需求,有利于肌肉作功;⑤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肺通气量增加,这些变化对机体与环境作斗争或暂时度过紧急时刻,以利随时调整身体各种机能,争取时间脱险都很有利。

应激(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和应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相辅相成,共同维持机体的适应力和提高对损伤刺激的抵抗能力。

生理学综合练习题_重点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个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全身性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局部性体液调节 2.机体环境是指 A.细胞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血液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负反馈 D.正反馈 4.维持机体功能相对稳定的调节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5.Na+由膜转运到膜外的转运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 B.载体扩散 C.经通道扩散(相反) D.主动转运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Na+平衡电位 B.K+平衡电位 C.Cl-平衡电位 D.Ca2+平衡电位 7.葡萄糖跨膜转运主要依靠细胞膜上哪些部分来进行 A.泵 B.通道 C.载体 D.受体 8.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值 D.阈电位 9.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对下面哪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 C.Ca2+ D.Cl- A.顺浓度差转运 B.耗能 C.借助载体 D.不耗能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A.细胞接受刺激的标志x B.细胞收缩的标志 C.细胞兴奋的标志 D.腺体分泌的标志 12.柠檬酸钠的抗凝血原理是 A.加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B.抑制纤维蛋白原的生成 C.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增多 D.去掉血浆中的游离Ca2+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小将发生 A.叠连加速 B.脆性增加 C.溶血 D.血栓形成 14.外源性凝血开始于 A.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 B.因子Ⅻ接触激活(源性) C.血小板粘附聚集 D.因子Ⅹ激活 15.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6.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血红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白蛋白 17.额外刺激落在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哪一期可产生期前收缩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8.正常心脏起搏点是

生理学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细胞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阈强度阈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超极化 复极化兴奋-收缩耦联(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问答题 1、试述细胞膜转运物质的主要形式。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机制。 3、试述骨骼肌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4、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通常将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发挥作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乳酸、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及代谢产物经过局部体液扩散所发挥的作用,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而是组织、细

胞本身的生理特性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上调了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内外液中的脂溶性的溶质分子,不耗能、顺浓度差直接跨膜转运,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 易化扩散:体内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很小,不能直接跨膜转运,但它们在胞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扩散,这种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小分子物质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转运过程 阀强度:也称阀值,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阀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阀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当胞膜受到较弱刺激时,受刺激局部胞膜的少量钠离子通

生理学习题(带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一般的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转运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B.2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2. 细胞在安静时对Na+的通透性 A.为零 B.约为K+通透性的2倍 C.约为K+通透性的1/2 D.约为K+通透性的1/100--1/50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竞争性结合 D.增加了Ca2+内流 4. 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无限大 C.大于正常 D.小于正常

5. 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6. 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A.横管 B.肌膜 C.线粒体膜 D.肌浆网膜 7. 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那样的横纹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浆网不如骨骼肌中的发达 8.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A.阈电位 B.刺激时间 C.阈刺激 D.阈值 9. 保持一定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最小刺激是 A.刺激阈 B.阈刺激 C.阈上刺激 D.阈下刺激

10. 美洲箭毒作为肌肉松驰剂是由于 A.它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受体 B.它增加接头前膜对Mg2+的通透性 C.抑制Ca2+进入接头前膜 D.抑制囊泡移向接头前膜 11. 运动神经兴奋时,何种离子进人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交关系A.Ca2+B.Mg2+C.Na+D.K+ 12. 用细胞内电极以阈强度刺激单根神经纤维使之兴奋,其电流方向应是A.内向 B.外向 C.内、外向迅速交变 D.内、外向电流均可 13.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Na+浓度的 A.2l倍B.5倍C.12倍D.30倍 14. 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值从最大值减小到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这一膜电位称: A.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

生理学 复习题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何谓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可从哪些水平研究? 2.何谓兴奋性、刺激、兴奋与抑制、稳态、反应、反射? 3. 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4.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有哪些?何谓新陈代谢、能量代谢? 5.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哪些?并比较其异同及其各自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地位。 6.何谓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7.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 8.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被动转运的方式及其各自主要转运的物质是那些? 2.何谓主动转运、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单纯扩散、Na+-K+泵及Na+-K+泵的作用和意义? 3.何谓跨膜信号转导?信息物质主要包括有哪些?什么叫配体、受体? 4.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有哪几种? 5.何谓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 6.何谓动作电位(AP)?动作电位各时相产生的原理(离子机制)?细胞AP的共同特征? 7.何谓阈值、阈电位、超射、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状态及绝对不应期?8.阈值与阈电位的区别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阈值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 9.试比较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10. 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 11.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 12.何谓兴奋-收缩偶联?其结构基础是什么?Ca2+起何作用?肌丝蛋白各起什么作用?骨 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3.何谓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细胞收缩是怎样发生的? 14.何谓肌肉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那几种?如何影响的? 15.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章血液生理 1.血液组成及血量?血液的理化特性有那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 渗透压分别由血浆中何种主要成分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2.血液的生理功能有那些?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4.下列正常值并熟记前两者的名词解释: 红细胞比容、血沉、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分类、血小板数 5.简述各类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尤其是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6.什么叫生理性止血?

生理学重点简答题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65.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应激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练习题(全)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A1 、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脑脊液 D、组织液 E、血浆 D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前馈控制 A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反馈 E、前馈 D4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分娩过程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动作电位去极化期的Na+内流C5、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 、人体血压稳定 B 、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某一固定程序进行,达到某一特定目标 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E、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6、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主要是通过: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 D、前馈 E、自身调节 A7、人体内02和CO2跨膜转运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 E、入胞 B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 A、主动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E、入胞 C9、下列离子中,细胞膜在静息情况下对其通透性最大的是: A 、Cl-B、Na+C、K+D、Ca2+E、Mg 2+ B10、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入胞作用 A11、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态状态称为: A、极化 B、去极化 C、倒极化 D、复极化 E、超极化 A12、降低细胞外液K+浓度,将使: A、静息电位增高 B、静息电位降低 C、静息电位增高而峰电位降低 D、静息电位降低而锋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增大 C13、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全或无) 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C14、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的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来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动作电位 C、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 D、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 E、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 C15、人工减少细胞浸浴液中的Na+浓度,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 A、不变 B、加大 C、减少 D、先加大,后减少 E、先减少,后加大 B16、当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由-90mV变化为-100mV时称为: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反极化 D、复极化 E、除极化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大全

生理学(本科)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X20) 1、 从物质转运的角度看腺细胞分泌酶的方式是属于( ) A 、通道转运 B 、载体转运 C 、出胞作用 D 、入胞作用 2、维持机体内环境的最重要的调节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负反馈 D 、正反馈 3、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 ) A 、蛋白质 B 、铁 C 、 维生素B12 和叶酸 D 、促红细胞生成素 4、下列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 ) A 、单核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噬酸性粒细胞 5、第一心音的强弱主要反映( ) A 、心缩力和房室瓣的功能 B 、主动脉血压 C 、肺动脉血压 D 、心室内压 6、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延髓 C 、脑桥 D 、人脑皮层 7、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体分压差 B 、气体分子量 C 、气体溶解度 D 、呼吸膜的厚度 8、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主要是( ) A 、气道长度 B 、气道口径 C 、气体流量 D 、气体密度 9、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 ) A 、饮水多产生水利尿 B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产生渗透性利尿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 10、能够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 C 、抗利尿激素 D 、血管紧张表 11、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是( ) A 、滤过面积增大 B 、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2、催产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促进催乳素的分泌 B 、促进哺乳期乳腺分泌大量乳汁 C 、促进非孕子宫收缩 D 、促进妊娠子宫剧烈收缩,有利于分娩 1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 ) A 、维持身体平衡 B 、调节肌紧张 C 、协调随意运动 D 、发出随意运动 14、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周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15、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是( ) A 、特异性投射系统 B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C 、交感——肾上腺质系统 D 、迷走——胰岛素系统 16、肾血流量能自身调节的血压范围是( ) A 、50~100MG B 、50~150MG C 、80~180MG D 、100~180MG 17、牵涉痛的临床意义是( ) A 、判断病因 B 、判断预后 C 、了解内脏痛的性质 D 、协助内脏疾病早期诊断 18、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 ) A 、体温下降 B 、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 C 、血液中的CO2分压下降 D 、血浆的PH 值下降 19、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特点是( ) A 、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 B 、点对点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C 、其主要功能是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D 、对催眠麻醉药敏感 20、排卵发生的时间是( ) A 、月经期末 B 、分泌末期 C 、增殖期末 D 、月经期前 二、填空题(每空1分X30) 1、人体的呼吸过程由( ),( )和( )三个 环节组成。 2、M 受体的阻断剂是( ),N 受体的阻断剂是( ), A 受体的阻断剂是( )。 3、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 4、心电图的P 波反映( )的去极化过程,QRS 波反映( ) 的去极化过程; 5、在极化状态时,细胞膜内带( )电荷,膜外带( )电荷 6、神经调节的方式是( ),其完整的结构基础是( ) 7、降压反射属于( )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是( ) 8、大动脉壁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收缩压( ),舒张压( ) 9、按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 )和( )两类; 10、心力衰竭时,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量( ); 11、交感神经兴奋时,心室射血量( ),外周阻力( ); 12、细胞受到( )刺激后,必须首先去极化达到( )水平,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装订线外不要写姓名、学号、工作单位,违者试卷作0分处理

生理学复习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2.兴奋性 4.阈值 二、单项选择题 1、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B.全身血压维持相对恒定 C.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D.血糖水平维持相对恒定 E.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恒定 2.反馈信息是指 A.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 B.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外界干扰的强度 D.调定点的改变 E.中枢的紧张性 3、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4、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A.反射活动 B.肌肉收缩 C.腺体分泌 D.神经冲动 E.动作电位 5、破坏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下列哪一种调节不能进行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 6、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反射 D.血液凝固 E.排便反射 7、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周期中,哪个期内,只要是给组织阈下刺激即可产 生反应: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D.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三、判断题 1、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反应的最多次数。 2、内环境稳态是保证机体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五、问答题 2、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举例说明什么是正负反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2、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4、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四、单项选择题 1、E 2、B 3、E 4、E 5、A 6、B 7、C 8、D 五、问答题: 2、机体功能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其特点是调节迅速、短暂而精确。

生理学大题

精品文档 第一章绪论 1.试述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何为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何区别?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而短暂,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4.试比较反应、反射、反馈的概念有何区别? 5.何为反馈?举例说明体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 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就属于负反馈。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回降。正反馈则是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活动朝着与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 改变。例如排尿反射过程中,当开始排尿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的感受器,感受器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使排尿反射增强直至尿液排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 1.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那些异同点? 单纯扩散是脂溶性物质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的过膜方式。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扩散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以及膜对此物质的通透性。但是单纯扩散不需要膜蛋白的帮助,其扩散速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易化扩散的扩散速率在浓度差较低的时候成正比,在达到一定值后,扩散速率不再随浓度差的增加而增加,即出现饱和现象。 2.简述Na+-K+泵的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钠-钾泵简称钠泵。本质是Na+,K+-ATP酶,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 时将2个K+移入胞内。钠泵活动:○1造成细胞内高K+环境。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2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3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 供势能储备。○4建立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5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 精品文档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生理学复习题汇总及答案

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阈值(阈强度):是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2.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5.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6.血压: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7.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8.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9.时间肺活量:第1秒钟内的用力肺活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曾称为时间肺活量。 10.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1.渗透性利尿:指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内的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 高,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12.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3.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痛。 14.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 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简答题: 1.什么叫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答: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①前负荷:心室肌的初长度决定于心室舒张末期的血液充盈量 ②后负荷:心室后负荷的改变可直接影响搏出量。 ③心肌收缩能力:活化的横桥数目和肌球蛋白头部ATP酶的活性是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同一初长度下,心肌可通过增加活化的横桥数目来增强心肌收缩力。老年人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因为肌球蛋白分子亚型的表达发生改变,ATP酶活性降低,故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④心率:心率加快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心率过慢时,心输出量也将减少。 2.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以及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生理学大题

第一章绪论 1.试述人体功能得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就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就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就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得一种适应性反应。 2.何为内环境与稳态?有何重要得生理学意义? 稳态也称自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得相对恒定状态。稳态得维持就是机体自我调节得结果,需要全身各系统与器官得共同参与与相互协调。稳态就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得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何区别? 神经调节就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就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得最主要得形式。体液调节就是指体内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得一种调节方式。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而短暂,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4.试比较反应、反射、反馈得概念有何区别? 5.何为反馈?举例说明体内得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 由受控部分发出得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反馈。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得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得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得方向改变。动脉血压得减压反射就属于负反馈。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与血管得得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回降、正反馈则就是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活动朝着与原先活动相同得方向改变。例如排尿反射过程中,当开始排尿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得感受器,感受器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使排尿反射增强直至尿液排完。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一) 1.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有那些异同点? 单纯扩散就是脂溶性物质与少数分子很小得水溶性物质得过膜方式。易化扩散就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得膜蛋白得帮助进入膜内得一种运输方式。单纯扩散与异化扩散均属于被动运输,扩散方向与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得浓度梯度、电位梯度以及膜对此物质得通透性。但就是单纯扩散不需要膜蛋白得帮助,其扩散速率几乎与膜两侧物质得浓度差成正比;而易化扩散得扩散速率在浓度差较低得时候成正比,在达到一定值后,扩散速率不再随浓度差得增加而增加,即出现饱与现象。 2.简述Na+-K+泵得性质、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钠—钾泵简称钠泵。本质就是Na+,K+-ATP酶,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钠泵活动:错误!造成细胞内高K+环境、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错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与细胞容积。错误!建立Na+得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得物质提供势能储备。错误!建立得跨膜离子浓度梯度就是细胞发生生电活动得前提条件。错误!钠泵活动就是生电性得,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3.简述何为原性主动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试分析二者得异同点。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得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1.新陈代谢不包括D A.物质交换 B.能量交换 C.自我更新 D.自我复制 E.合成代谢 2.关于刺激的定义,正确的是C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D.环境的一切变化。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C A.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幅度 C.阈值(阈强度) D.局部电位 E. 阈电位 4.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地位的是B A.神经-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C A.排尿反馈 B.排便反射 C.体温调节(或降压反馈) D.血液凝固 E.分娩 6.机体内环境是指B A.血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 7.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A A.血液 B.淋巴液 C.房水 D.组织液 E.脑脊液 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C A.单位膜 B.神经肌肉接头 C.反射弧 D.三联管 E.终池 9.不属于反射弧五个环节之一的是D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突触 E.效应器 10.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E A.反应 B.适应 C.负反馈 D.正反馈 E.反射 11.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相对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D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 E.正反馈调节 1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E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泛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且缓慢 E.反应迅速,局限.准确 13.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A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以上都不是 14.可兴奋细胞包括A A.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B.骨细胞,肌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

生理学复习重点(大题加名词)

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血沉(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胃肠刺激: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的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刺激。 血红蛋白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容量。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基础代谢率(BMR):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壁的电位差。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为 3.5L,女性为2.5L。潮气量、补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天津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

生理学大题汇总

大题: 激素的一般特性: (一)激素的信息传递使用 (二)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三)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允许作用,相互拮抗)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 一.1、调节物质代谢,主要是促进脂肪分解,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 2、影响水盐代谢,对肾的保钠排钾有一定作用,但远弱于醛固酮,有利于水的排出; 3、对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血液、神经、血管等系统; 4、参与应激反应。 二.1.ACTH和糖皮质日周期波动的调节。午夜最低,早晨最多。 2.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辅助调节。 3.反馈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 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能使细胞内氧化速度提高,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多。 促进肠道对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促进糖原异生和肝糖原的合成。 减少脂肪的贮存,降低血脂浓度。 甲状腺激素通过刺激mRNA形成,促进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 2.可促进生长、发育及成熟。 3.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以及维持其正常功能。 调节: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 2.T3 T4的反馈调节 3.寒冷与雌激素可以促进T3 T4的分泌和合成。 4.自身调节 5.神经调节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调节: 作用:(1)安排糖分的贮藏和使用(2)帮助脂肪的合成和贮存(3)帮助蛋白质的合成 调节:1.血糖的作用 2.脂肪酸的作用 3.肠胃激素作用 4.迷走神经调节兴奋可促进分泌~ 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水,无机盐(碳酸氢盐),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前2个有活性,第1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及葡萄糖。第2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1)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此作用主要通过提高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完成 (2)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内。 (3)激活葡萄糖激酶,生成6—磷酸葡萄糖。 (4)抑制糖异生 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