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发表时间:2012-05-30T15:09:52.0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李秋杉

[导读] 东乡族的三大节日都来源于伊斯兰教,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李秋杉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344-02

摘要:东乡族是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形成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乡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影响

一、东乡族概况

东乡族是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和周边的县区等地。在解放前,东乡族并不被承认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他们被称为“东乡回回”或者“东乡蒙古”,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不仅以东乡人民的意愿将其族名定为东乡族,而且在东乡地区成立了县一级的东乡族自治区,1954年改为自治县。

东乡族在过去有“撒尔塔”、“桑塔”或者“撒塔”的自称,撒尔塔原意为“商贾”,东乡人认为撒尔塔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撒尔塔”泛指13世纪左右居住在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是波斯人、色目人以及少部分突厥人,他们多以商业为主要经济方式。在成吉思汗收服中亚一代以后,其中一部分人参军后被成吉思汗作为驻屯军留在东乡地区,并渐渐与当地的汉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东乡族。他们信仰由其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带过来的伊斯兰教。

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他们通用的语言是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的许多词汇都与蒙古语基本相同或者相似,词汇中还有一部分受到突厥语以及汉语的影响。在今天,汉语以及汉字也成为了东乡族的通用文字。

二、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传播

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名族共有十个,被统称为穆斯林民族,即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撒拉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大食军队受邀协助唐朝镇压安禄山的反叛。这支大食援军是由阿拉伯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人组成,叛乱平定后,这支大食援军的大部分人留居长安。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有伊斯兰教徒之始,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之始。”[5]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了初步发展,大批来自南洋的伊斯兰教徒移居至中国,而且还有大量的汉族人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徒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明朝时来中原传教的教徒大多都在甘肃、宁夏等西北边疆地区传教,东乡地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受伊斯兰教的。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大概有四十多个伊斯兰教的智者到西北一代传教,其中以哈木则为首的十四个人在东乡地区进行传教活动。杨建新先生在《东乡族简史》中说:“明代有关河州的文献,多未提到伊斯兰教的问题,反倒有不少关于佛教在这里活动的记载。明代人吴桢编的《河州志》中说“河州‘人性淳笃,颇熏礼仪,勤于务农,安于差役—婚不论财,丧俱作佛’,‘尚劲悍,习弓马,颇尚浮屠,不崇黄老。’”清康熙时修的《河州志》对伊斯兰教也很少提到。这些情况反映出,在这段时期内,伊斯兰教在河州,包括在东乡地区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自康熙后期伊斯兰教中的不同教派及门宦传入和建立起来以后,伊斯兰教进一步与当地的政治斗争与经济生活结合起来了,遂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成为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现象,这方面的记载也就多了起来。”[1]

17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苏菲主义的传播和苏菲派传教士陆续东来,从甘、宁、青地区出现以教团式苏菲主义号召和组织起来的第一批信徒,从而拉开了回族等伊斯兰教教派明显开始分化的序幕。随之日益发展起来的一个个具有‘门户’和‘门宦’双重特点的甘青宁式苏菲主义派别,则宣告回族等地区长期具有统一形式的伊斯兰教开始明显分化。”[7]清朝初年,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分化为了三大教派、四大门宦以及四十多个分支,这些教派在东乡族都有一定数量的信徒。因此,在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发展史上,东乡族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三、伊斯兰教对东乡族的影响

伊斯兰教不仅在东乡族形成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东乡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文化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马通先生认为“东乡族与伊斯兰教的联系,虽然和回族与伊斯兰教的联系,有共同之处,而且两个民族形成的时间也大致相同,但它没有回族与伊斯兰教的联系密切。东乡族一开始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聚居在一个共同的区域里,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8] 首先,东乡族群众的姓名有着浓郁的民族特点。起初东乡族的先民撒尔塔人是没有姓的,后来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就用本族人名的首音或者尾音作为姓氏,穆斯林人民多姓马,就是取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首音“穆”的谐音。现代的东乡族人一般都有两个名字,汉名和经名。经名就是伊斯兰教教名,是由阿訇从《古兰经》中选取的,也可以以伊斯兰教的圣贤名为名,或者以伊斯兰教历的贵重日子、月份为名。

其次,东乡族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最近几十年变化较大,并且与回族的服饰有着相似之处。传统的东乡族男子一般都戴着白或黑色的无沿软帽,他们多穿宽大的长袍并束宽腰带,在腰带上挂鼻烟壶、小刀等饰物,通常不留长发但是习惯蓄胡须。女子都要戴丝绸质地的盖头遮住头发,只露出脸部。少女和新婚女子戴绿绸缎,已婚中年女子戴黑色的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现今一些参加工作的妇女为了方便已经不戴盖头了,用白色的帽子替代。

另外,由于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东乡族的建筑主要有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拱北建筑三种。其中清真寺建筑是东乡族的宗教建筑,一般设计为礼拜堂在中间,水堂和经堂在两边的布局。清真寺的大门口建宣礼塔,大殿的建筑风格大多为中国宫殿式风格,也有阿拉伯式圆拱建筑以及中阿合璧式建筑。拱北建筑通常都建在偏僻的人烟稀少之处,建筑中会采用木雕彩绘等工艺,先用砖砌一个长方形的“拱子”然后在上面盖一座墓亭,有圆形、四角形、五角形等形状,一般建成二层或者三层。

东乡族的婚姻也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东乡族的传统婚姻遵循“家伍之命、找赤(媒人)之言”,意为婚姻不是两家的私事,而是家伍的公事,家伍成员有权利和义务来决定操控年轻人的婚姻过程。“宗教对东乡族婚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伊斯兰教对婚姻的态度和主张上。这些主张主要有:1.结婚是主命。《古兰经》中说:‘他的一种迹象是:他从你们的同类中为你们创造配偶,以便你们依恋她们,并且使你们互相爱跃,互相怜恤。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0:21)。2.结婚是重先知的行为即圣行。圣训:‘四件事是众先知的行

平安医院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管理规定范本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平安医院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规定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90554平安医院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 仰规定 Ping An Hospital respects ethnic customs and religions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第一医院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规定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在医疗活动中,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医疗诊治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身心健康;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认真学习,遵照实施。 (一)学习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四条中国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岐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十二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第五十三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对本地方内各民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的教育。教育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共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民 族风俗习惯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怎样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因为,民在风俗习惯方面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利,是民族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一个具体体现。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中一贯主张和坚持的原则,并且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宪法中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里所说的“保持”,“改革”,是对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一原则的两方面的概述和具体阐述,也就是说,尊重中包含着保持和改革。一方面强调,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它自己有权去决定保持还是改革,谁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和破话;另一方面又清楚地看到,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要宣传群众,帮助群众摒弃有害的风俗习惯,使群众摆脱这些有害的东西。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侵犯,在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条中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国家民委多次下发《关于慎重对待少数民在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关于宣传报道和文艺创作要正确对待少数民在风俗习惯问题的通知》,通知要求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在某些重大节日给予放假的规定。国家商业部门注意安排风俗习惯有关的特需用品的生产与供应。民政部门也颁发了有关规定,要求各地方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此外,党和政府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少数民族发扬光大本民族传统美德和良好风尚。或通过报刊书画、影视广播等渠道大力宣传;或资助各种有益的节庆活动;或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有针对性地以民族传统形式进行活动。这样,既提高了民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规定与措施

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 和宗教信仰的规定与措施 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国家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医院在提倡科学诊疗的基础上应保护患者隐私、尊重少数民族患者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尊重人权的体现。本规定与措施旨在医院范围内进一步改善从事与医疗救护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 具体规定和措施: 1、实验室应收集为识别患者和为进行所申请的检验和其他实验室操作所需要的适当信息,不应收集不需要的个人信息。 2、各科工作人员有责任保护科里的一切信息,严格遵守信息保护程序。 3、当传染病可能存在时,应关注实验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安全,并可为此目的收集必需的资料。 4、某些检查可能需要专门的咨询建议,这通常由临床人员或负责医生提供。如果患者未得到足够的咨询服务,而检查结果又暗示预后不良,实验室应尽量避免将检查结果直接通知患者本人。 5、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应该保密,除非得到授权,否则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只能发给特定的患者并且是保密的。门诊

患者的检验报告,凭门诊病历取检验报告,故患者应该妥善保留好这些相关资料。住院患者的检验报告提供给申请检验医师。实验室检验结果可用于如流行病学或其他统计分析但不能有患者个人信息。 6、只有在检验完成以后不需要知情同意方可以将标本用于申请检验以外的目的。如果这标本已无姓名或者混合成库,需要时也可以使用。 7、实验室的所有资料、信息(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和检验结果、实验记录等)均应确保有合理的安全的保管,以免出现丢失,未经授权不能查阅或使用。 8、.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为前提。 9、.患者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 10、.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11、.当有少数民族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了解饮食方面的习惯和要求,并通知医院食堂根据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准备相应的饮食。 12、.医院定期进行相关内容培训,请专业人员讲课,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

尊重患者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具体措施

尊重患者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具体措施 一、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1.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如果患者是少数民族,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如就餐等。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2.入院接待时通过入院介绍使少数民族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房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护士负责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从语言、饮食、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尊重。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医院营养科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 二、医护人员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礼仪要求 1.讲究语言技巧接待患者时,态度平和,语调亲切;对重危、创伤患者,不能有厌恶的表情;对不治之症的患者,给以同情、安慰、鼓励,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诊治完毕后,对患者说“祝您早日康复”等祝福语。 2.及时沟通情况尊重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知情权。根据需要,及时通报病情、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提出指导性意见;应使患者看清楚处方字迹,及时明了地向患者介绍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3.保护患者隐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求,选择可保护患者隐私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在任何情况下,患者个人病情、发展状况及其治疗方案,均属于个人隐私, 不得擅自对外扩散或用于商业性目的。 4.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如果患者是少数民族,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

东乡的庄窠

东乡的庄窠 我们的车到了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后,又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东南方行驶了近40公里,到了甘肃东乡族自治县。 我们去了北岭乡。那里满眼是饥渴焦黄的山梁,土质平房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大地上。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整个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一进村,正好碰上村长马大民家造新房子。听说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影响,立木时,要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外,打墙、泥水活等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 家里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的

住房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问,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村长马大民约60岁,面色红润、明洁,精神矍铄。见到他我立即尊重地道了声“色俩目!”老人家微笑着接了,并热情地将我们让进堂屋,并请我们坐上炕去。我执意要坐在地下的桌子边,因为按照乡俗,年轻的女子是不宣上炕坐的,况且他老人家还站在地上。但拗不过老人的谦让,他一再说“客人嘛,上炕坐对着哩。”万般无奈我斜腿坐在炕沿和他寒喧。 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刻,村长拿出他们自己唯一盛产的两种食物――洋芋和羊肉来招待我们。这里的洋芋个大、质沙,远近闻名。这里的羊肉,鲜嫩、肥美可口,更是享誉西北。我想也许是造物主的恩惠,让这穷苦山沟里的人民靠着洋芋裹腹,得以生存靠着羊肉汲取营养,得以繁衍。一边想,一边吃,觉得这才是人间无上的美味。

甘肃省的东乡族和回族最主要的区别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肃省的东乡族和回族最主要的区别有哪些呢 导语: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因居住在河州(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族、汉族及少量的蒙古族等逐渐融合而成。东乡族人口515000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 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 生活常识分享

第二十一课: 东乡族

第二十一课:东乡族 一、基本情况: 1、分布: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临夏等县及新疆伊犁地区。 2、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3805。 3、由来: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民族融合而成。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穆人和蒙古人.关于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说源于蒙古人,另一说是以居住在东乡的回族为主,融合了当地蒙古、汉、藏族逐渐形成。 4、经济: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东乡族人民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农民还从事小商贩、运输、擀毡、织褐子等,以补家用。 5、语言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部分人会说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二、文化艺术: 东乡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不仅有传统的歌谣和生动 活泼的“花儿”,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和叙事长诗, 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多彩的刺绣,精巧的雕刻、剪纸等。 1、诗歌: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灸人口。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2、童话:《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 3、音乐:东乡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主要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东乡族的“花儿”能即兴将景将情自然融合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 4、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 5、民间工艺: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著名。在绣花、织褐等方面也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艺术水平。东乡族妇女十分喜爱刺绣,花纹丰富多彩。雕刻有木雕和石雕两种,多用在清真寺院等建筑上,技艺精湛。 三、风俗习惯: 1、居:住房为土木结构,一般是一家一院,坐北朝南。 2、食: 饮食以面食为主,食羊、牛、鸡肉。东乡族人喜欢喝茶,每餐必定有茶,多用盖碗泡茶。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4、衣: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普通长裤;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 陈怡诺收整官方统计的数字是56个,他们分别是:汉族和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个民族,但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100多个, 我是汉族的,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阿昌族

东乡族的族称族源

东乡族的族称族源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又作“撒塔”。源自梵语Sarta,意为商贾、部落、穆斯林,泛指中亚一带的回回人。东乡族中广泛流传着自己的祖先是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的说法,与东乡族族源来自中亚色目人的说法相吻合。 东乡族族源在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1、回回色目人为主说。 东乡族是以居住在东乡地区的回回色目人(即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为主体,加上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解体的撒尔塔人,并融合了一部分蒙古人、汉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此说渐为学术界认可,尤为本民族所接受。其主要根据为: (1)从史籍记载看。十三世纪二十年代,成吉思汗征中亚,为了扩充军队,每陷一城,都要将大量的中亚人强迫编入蒙古军中,或将其编为单独部队,称为“签军”。同时成吉思汗还在中亚大量征集各种工匠和有技艺的人随军服役,或将他们押送后方进行生产。据《元史·太祖纪一》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此间又率兵继续南下,“渡河攻积石州”先后攻破临洮府及河州、洮州等地,当时河州已成为蒙古军队的重要屯戍之地。而从中亚被签发来的中亚士兵和工匠,也随着蒙古军进入河州东乡地区,并在这一地区被编入“社”,定居下来,成家立业,繁衍生息。他们逐渐与东乡地区别的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东乡族,并采用了蒙古语。 (2)从民间传说看。在东乡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着自己的祖先是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的说法。

(3)从地名看。东乡地区的许多村庄,至今仍保留着以工匠的工种和以屯垦、牧养活动而命名的名字,如村名有“勉古赤”,意为银匠;“托木赤”意为铁匠;“陶毛赤”,意为制革匠;“阿类赤”,意为编织匠;“沙黑赤”,意为沙罐匠;“一哈赤”,意为陶瓷匠;“坎迟赤”,意为麻织匠;“巴素赤”,意为狩猎者;“郭尼光”,意为羊沟;“夫格光”,意为牛沟。这些村名,显然是元代中亚人遗留下来的。此外,还有一些地名与中亚一带的一些地名相同或相似,如东乡地区的甘土光、纳伦光、萨勒、胡拉松等地名,分别与中亚的干土城、纳伦城、撒里普勒、呼里珊地名相同或相似。 (4)从体形看。大多数东乡族男子高鼻梁、深眼窝、长胡须、椭圆脸;女子白皙、浓眉、大眼等。这些体形特点与中亚人相似,而与蒙古人则差异较大。 (5)从宗教信仰看。中亚色目人与东乡族都信仰伊斯兰教。 (6)从姓氏和心理素质看。东乡族的姓氏有马、巴、牙、丁、买、米、下、仑、且、坡等,其中以马姓为最多。马、丁等姓一般来自本民族人名的首音或尾音的汉语音译,因中亚撒尔塔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多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首音“穆”,取谐音马为姓。由此可见东乡族的祖先是从中亚一带来的。 此外,东乡族人在本民族内部论理是非和表明心迹时,常以“撒尔塔”起誓。可见“撒尔塔”一词,在东乡族人的共同心理素质上的作用。 东乡族族源中的主要成分是中亚回回人。为什么东乡族操蒙古语呢?其原因在于元时蒙古人是统治者,回回色目人是被统治者,在河州和东乡地区屯垦戍边的回回兵士及各种匠人都由蒙古人统率,况且他们来自各地,语言本不相通。在此情况下,他们接受一般官方的和通用的语言是很自然的。 DYCMS_info_next 2、蒙古人为主说。 此说的主要根据为: (1)从语言看。东乡族与现代蒙古族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法的结构基本相同,有 55%左右的词汇相同或相似。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数词、生产、生活用具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1、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

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6、6、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中华各民族的习俗及服饰

中华各民族的习俗及服饰: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东乡族: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回族相近,妇女一般穿藏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

东乡语语音和语法

说明 东乡族的人口约有五十万,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临夏(35万),兰州(1-2万),酒泉(约1万),新疆(约5万)和青海宁夏等地。东乡族大多数以东乡语为母语。但最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东乡族人已经不会说甚至听不懂东乡族语言了。因此学习和保护东乡语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保护和发展东乡语,特编写此教程。结合东乡族大多生活在临夏,青海,新疆的特点,东乡语和青海藏语,青海汉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撒拉语,蒙古语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只要懂得其中任何一种语言,东乡语并不难学。因此,本文特别注重东乡语和上述几种语言的比较研究,本文附录中列有东乡语和青海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撒拉语和蒙古语的语法成分对照表。 本教程建议和《东乡语汉语词典》配套使用,若查找词语和句子建议用 Ctrl+F搜索查找 第一部分语音 本记音符号绝大部分发音与汉语拼音相同,仅有个别不同,需特别注意 记音符号汉语拼音近似汉语读音 an ang 昂 en an 安 iin en 恩 in ing 鹰 on wang/uang 汪 un wen或ong 温 o wo 窝 gv e 饿 hh 喝 一些字母读音与汉语拼音不同,应当引起特别注意,如: 记音符号汉语拼音近似汉语读音汉语意思

kon kuang 筐脚 hon huang 荒年 onshi wangshi 往是念 tan on tang wang 唐汪唐汪(地名) biin zi benzi 本子本子 bin zi bing zi 饼子饼子 ien ian 研 kuiqien kuiqian 奎欠冷 no nuo 诺很,非常 kun kong 空人 kon kuang 筐脚 kun(人)和kon(脚)的拼写极易混淆,请特别注意!!! 注:汉语拼音里的“安”的音实际上在本符号中只能用en表示,本符号的an实际上发音是“昂” 同样,汉语拼音里的“恩”的音实际上在本符号中只能用iin表示,本符号的en实际上发音是“安” 汉语拼音里的“鹰”的音实际上在本符号中只能用in表示,本符号的iin实际上发音是“恩”汉语拼音里的“ong”的音实际上在本符号中只能用un表示,本符号的on实际上发音是“uang” 汉语拼音里的“uang”的音实际上在本符号中只能用on表示! 这点需大家特别注意!!! 一些读音可以变读,如 ai和ei可以互相替换,ao和ou可互相替换,iao和iu可互相替换,意思不变 例: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 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 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 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 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 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 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 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 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xx56个民族的民族服饰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1、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2、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3、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4、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5、xx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6、6、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7、xx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 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8、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教案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Chinese Minority Costume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61651】 课程学分:【1】 面向专业:服装艺术设计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院系: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 使用教材:主教材【东方霓裳-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段梅,民族出版社】 参考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杨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一版】 先修课程:【中国服装艺术061561 (2.0)】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中国55个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服饰的特征以及制作工艺等。 三. 选课建议 如果学生已掌握或学习中国服装史,将会更容易理解本课程的内容。这一课程适合二,三年级的服装专业的学生学习。 四.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我国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不仅起到护体、保暖、装饰作用,而且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所以,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不仅是对其外表形象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此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学完以后,不但对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有所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要所学为所用,取民族服饰其精华,或款式或色彩或图案或感觉,变其为己,完善自己的设计,搞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的优秀服装作品,以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服装大潮中独树一枚。 五.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概论 一.关于服饰文化的理论思考 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界定 三.生态经济文化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第二章: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发展 一.石器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二.青铜器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三.战国,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六.宋辽金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七.元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服饰 第三章: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一.概况 二.满族服饰 三.朝鲜族服饰 四.赫哲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阿昌族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 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 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 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 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 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 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 戴头盖,也戴礼帽。 保安族的腰刀很有特色,制作精美, 是保安族人人喜爱之物。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 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 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 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 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