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低效外语教学的成因分析

[作者] 王萍[内容]<?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外语教学的高耗低效是几十年来存在的事实,改革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拟就当前外语教学中高耗低效的成因作如下初步分析。一、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不重视,在教学法上本末倒置,是外语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之一。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最广泛、最高效率的使用途径是听和说,会听能说是一般人掌握一种语言的主要标志和初级阶段,也是一般人向掌握一种语言的高级阶段——听、说、读、写都会发展的基础。有统计资料表明: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功能的分配比重为: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因此,客观要求我们的外语教学首先是要使学生会听能说。但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没有把对学生听、说的训练变成教学的中心环节,还没有把教会学生会听能说作为外语教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目标。由于现阶段考试设备和技术的限制,我们用来测量教学效果的外语考试还没有与客观要求的语言教学目标较好地统一。通常的外语考试偏重于笔试,听力部分的比重在20%以下,甚至有的考试只有笔试而没有听力部分,这样的考试[!--empirenews.page--]测量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基本上测量不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测量的结果与客观要求的语言学习成效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在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中,考试的分数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社会环境,这个偏差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们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不科学的教法和学法,不注意语感的养成,不注意听、说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单词、例句和语法,甚至是有形无声地死记硬背。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在起始年级,外语教学的内容不多且知识不难的情况下,使用死记硬背的教法和学法同样能在笔试中获得满意的分数。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明显的短期行为,其最大的危害是加大了后续教学的难度。因为,这种记忆没有在听、说训练下形成语感基础,这种记忆的知识不能随意地被听、说使用而重新被强化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形象的摄入和输出。不符合语言学习和心理学的规律,是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语言学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然后才有文字。类比人类学习母语的过程,亦是先听说,后学习读和写。方法论的一条规律告诉我们:历史和逻辑是统一的,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外语教学是一个大众参与的科学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过程要遵循[!--empirenews.page--]一般性的科学原则。虽然外语的教学不是语言的起源,也不一定要应用母语学习的模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听和说的训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言有"音"和"形"之分,"音"是语言在听和说这两个生理功能之间的载体,"形"是语言在读和写两个生理功能间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就是通过"音"和"形"的刺激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与兴奋中心的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关于外语知识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与听、说、读、写这四个生理功能密不可分。我们承认缺一也可,但为了研究教学效率,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说”是发音器官的功能在大脑语言中枢和发音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随有发音器官的运动。"写"是手的功能在大脑语言中枢和手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伴随有手的运动。手有很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发音器官的功能则比较单一。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发音器官与大脑语言中枢的联系紧密,这就是"说外语"容易在发音器官形成运动习惯的原因,这种生理习惯就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辅助作用很大的语感。可见语感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说"。外语教学的各个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重视学生在听和说方面的训练,绝不能把"听"、"说"、"读"、"写"对立起来。只有在"听"、"说"基础上的"听"、"说"、"读"、"写"语言教学才[!--empirenews.page--]是有意义的,"听"、"说"对"读"、"写"是有帮助的,是统一的。"听"、"说"、 "读"、"写"和谐统一的教学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法。二、对不同语系间的关系研究不够,心理上的"母语依恋","直译式"教学法又不符合认识规律,是造成外语教学低效率的又一原因。在教育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迁移,本文在此对迁移这个概念加以讨论。所谓迁移应该是指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点和科

学方法表达和描述新的事物或解决新问题的现象。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的能力,需要不同学科的共同培养。知识点和知识是每个学科中静态的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能力是寻找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环境有新的事物和新事物间新的联系,应该有新的概念与新的事物对应,应该有新的概念间的联系与新事物间的联系对应。在进入新的情境或遇到新的问题时,我们要求学生迁移来的不可能是已有的知识,而是对新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对不同事物间联系的研究方法。语言是为了交流感情和统一行动在有联系的人之间产生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具有很强的约定俗成性。在不同的语言之间,除去相互作用产生的极少量被互相称之为外来词汇之外,彼此差异巨大,各自独立形成大量的词汇和语法体系。根据上面对迁移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在这个方面,母语对外语教学无正迁[!--empirenews.page--]移可言。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语教学,肯定受母语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是一种负面作用。下面我们对一个不辩的事实形成的原因进行讨论。成人和儿童迁移到一个有明显地方语言的环境中,儿童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比成人学会地方语言的时间短。这既不是儿童会迁移他的母语,也不是儿童的语言发音能力比成人强。主要原因之一是儿童比成人更愿意学习地方语言,因为儿童不学会地方语言就无法与小伙伴游戏交流。相比之下,成人在这个学习地方语言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母语知识可供迁移,成人有比儿童更强的迁移能力。不愿意学习新的语言是心理上的一种母语依恋,在这种母语依恋情绪下形成母语依赖习惯是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它是外语教学的一大障碍。消除在母语依恋情绪下的母语依赖习惯,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全面理解。

1.正确理解"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任何一门成熟的语言都能完整地表达人类已知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间隔,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词、句"与"物、事"间的联系。

2.正确理解"语言的理解"。学生完成了"语言的理解"实质上是要学生建立"词、句"与"物、事"间的联系,就是学生在听或看到一个语句之后,能在大脑中出现对应"事物"的反映;在需要表达自己已知的" 事物"时能正确[!--empirenews.page--]地输出"词、句",这是对语言的运用。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是希望学生建立母语和外语的联系。外语和汉语的“词、句"不同,但都是对世界上"事物"的反映,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这是构建母语与外语之间桥梁的桥墩,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这个构建过程是要打通三者间的双向关系。只有学生构建了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学生掌握的外语才是全面的。附图{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做法是非常注重构建外语"词、句"与汉语"字、句"间的直接联系,这就是"直译",也就是图2 所示的①;把②和③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加大了学生全面掌握外语的难度。因为“直译”是在不同语言间的“词、句”间进行的,而语言的 "词、句"属于对"事、物"的概念,在概念间构建关系是一个抽象思维过程。没有理解基础的抽象思维是不可能的,而理解又必需完成图2所示的②和③两个环节。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完成这个理解的过程吗?若不能完成这个理解,①环节就落入了死记硬背的老路,这当然不是高效率的外语教学法。外语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牢靠且长久。[!--empirenews.page--] 附图{图} 母语能帮助学生对外语的理解,这个观点不错,这在图 1 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应该注意"帮助"的作用,在无需"帮助"就能理解的时候,就不要"帮助"了。一个懂德语和英语的人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比读中文版的马、恩著作容易就是最好的例证,这虽然与外语的学习不在同一层次,但语言与理解的关系是同一个道理。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7390563.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关合集:英语教学论文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应该主要侧重于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改进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侧重策略分析。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舞台,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在回应这种要求时,应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回应社会对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

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探究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应着力于研究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而因材施教,通过策略分析,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来达到这些要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已具备的和尚欠缺的条件与因素来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生成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探讨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及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某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以金融、经济专业为主。大学英语覆盖大学一、二年级,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普遍期望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或加强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训练,或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或加强翻译能力方面的训练,或拓展文化视野,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或根据自己的专业侧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学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浅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也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它与语音、语法共同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而其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汇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因此,词汇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1、词汇教学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中的作用 培养语言的使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这些都是以词汇的掌握为基础的。交际法认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威尔金斯说:“倘若一个人知道适当的词汇,用一门外语交流可能不是很困难。然而没有词汇,那是不可能的。”(1992)英语学习者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文章时,由于不认识文章中的关键词,阅读的准确性受到很大的影响;用英语交谈时,由于不知道或不记得想要表述的词,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词汇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 2、词汇教学在四、六级改革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词汇是一大难点。他们常常为记不住单词而苦恼,甚至想放弃学习英语。随着大学英语四级改革的开展,词汇部分在改革后的四级中也将不复存在。对这一变化,很多有想法的同学就陷入了一个误区,终于可以不认真学词汇了。其实,改革后对词汇的要求不降反升。原来词汇专门作为一个部分考察,以后词汇将被默认为考生已经掌握,无须直接考察,而将考察融入到了其他部分。这对学生来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三、词汇教学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 词汇量影响学习者水平的提高。由于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词汇教学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1、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差异 英语词汇的记忆和记忆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从记忆的方法来看,词汇的习得有这么一些常用的联想方法:构词法,同义反义比较法,谐音法,熟词法,本义涵义比照法,近义法,辨析法,拟像性记忆法,肢体语言表现法等等。有些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一些词汇记忆方法,但采用的方法是

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

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分析 [摘要]学校是学习体育锻炼方法最重要的场所,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健康公民,学生时期掌握的体育技能,养成的体育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 [关键词] 体质健康体育锻炼课程改革终身体育2006年年底,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对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包括初中生毕业升学时体育考试成绩要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总分;在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依据等。自此,“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可能将不再被重点大学录取。 据最新的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季克异处长分析认为,近年来中学生体质状况有喜有忧,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青少年身高有所增长,多发病与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忧的是身体素质的一些指标持续下降,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 学校虽然在培养体育专业生和竞技体育上成绩有些突破,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了,体育老师感到更茫然:体育课怎么上?上

哪些内容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本人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浅析英语课堂语用学的重要性

浅析英语课堂语用学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以语言学习为基本目的,教师课堂用语显得更为重要.?英语课堂用语不仅扮演着一般课堂用语的基本角色,而且还是英语学习者(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基本素材,所以英语课堂用语的恰当和得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1英语课堂语用失误 英语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的时候就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导致学生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受损的FTA。例如:某教师在课堂的复习环节中想让学生朗读一下上次课讲过的课文,于是他对这个同学如是说:“xxx,Please read the text”. 仔细体会这句话,不难发现这个请求的祈使句其实是老师对学生发出的一道命令。我国素来有讲求师道尊严的传统,笔者发现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出指令性的课堂用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然而事实上,从语用实践来看指令性的课堂用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令他倍感紧张,该学生也许会想假如读不好肯定免不了老师的斥责或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于是,有些学生为了避免斥责或嘲笑,宁可说:“Sorry”.如果长期这样,这位学生可能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逐渐就对英语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甚至缺课。 曾经在一次教学检查座谈会上,有一位学生和笔者谈起英语课上大家不敢发言时说,他们绝大多数同学都想学好英语,也想积极回答问题,可是当看到前面同学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回答了,老师却只说了个“good”,甚至“Not completely right”,自己就顿时失去了那种回答问题的渴望而退缩了。其实他们每一位同学都非常希望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褒奖,这样其他同学也很羡慕,自己就很有“面子”。这个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感课堂用语的巨大作用。 2英语课堂语用策略 根据会话含义理论:为保证听话者的正面面子不受威胁,说话者就要懂得正面的礼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也就是说千方百计让听话者的面子得到尊重。说话者可以通过对听话者的行为和言语表示出认可和赞许,或者尽可能地迎合听话人心意和取悦听话人的言语。这一理论内涵启示使用课堂用语的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合作和认同.特别是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观点甚至反驳表现出一种共识和欣赏的态度。当然,会话含义理论还表明,说话人除了使用正面的礼貌策略之外还可以使用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反面要求和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对方的面子。这也就启示英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并且给学生更多发挥自我的空间,对学生不正确的观点不给予直接反驳而是通过旁敲侧击间接的给出评价。 3、结论 英语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的时候,要结合英语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恰当得体地使用课堂用语,尽可能地使用礼貌策略,尽可能地在课堂用语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一、词汇教学的重要地位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基石。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丝所言:“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可见,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对于语言学习者、使用者来说,词汇知识是他们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词汇量的多少能反映其英语水平,并决定其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掌握大量词汇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先决条件,否则语言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另外,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也从测试语法点转化为分析语篇,这就要求学生接受大量的语言信息,而语言信息来源于词汇,因此,学生掌握大量词汇才可以有效地进行交际和阅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二、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精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掌握词汇方面是薄弱的,他们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往往不是因为不懂语法,而是不理解单词的意义。通过了解学生记忆单词和教师讲解单词的方法,笔者发现词汇的教与学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忽视词汇教学。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 (二)教师讲课过多地重视课文主要意思和结构,忽视了讲单词,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在中学已经学会了语音,会读单词,不应该花费课堂时间讲词汇,而应该集中讲课文。事实上,学生们虽然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但努力记单词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学生感到很困惑。 (三)教师用字典解释单词,然而学生可能不理解新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含义。大部分学生依赖于字典学习词汇,而不能适当地、确切地运用单词。一个单词有多种意义,学生们不能确定在某个句子中的单词的确切意义。 (四)许多教师用近义词讲新单词,然而不区分近义词的差异。 (五)学生还有一系列其他问题,一词多义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词语搭配对学生来说是很复杂的事情,词汇的内涵意义也不容易掌握。 因此教师应重视词汇教学,用好的方法教学生,尤其是精读课上,教师应把词汇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讲,这样学单词就不枯燥无味,在其他课上也要有意识地讲解新词,同时复习旧词,有效地提高记忆效率。我们作为教师,过去没有充分重视词汇教学,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理解基本意思,学生自己背,老师再听写,这样就完成了词汇教学。事实上,教师应该用有效的方法教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深化词汇知识的深度。语言学家Laufer 曾说过,扩展词汇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词汇知识可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表层发展至深层,扩展词汇也不仅是熟悉新单词,它还包括加深已学过单词的知识,词汇的深度和词汇量是同等重要的。 三、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科学地学习记忆词汇,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一)语音教学 语音与词汇有密切的关系,学好语音对词汇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讲新词时,首先应从读音开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音规则,把握好重音、弱读等规律,严格要求学生养成准确发音的习惯。然后是单词拼写,引导学生掌握字母以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在记忆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单词中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把音和形联系起来,看词能读,听音会写。如:有一个发音组合:元音+辅音+不发音的e ,在这个组合中,字母e 不发音,元音字母通常发本身音。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个规则,那么看到take ,use ,bike 等这种组合的词就会准确地读出来,听到时也会准确地拼写了。总之,学生掌握了读音规则,单词读准了,拼写的准确率也会随之提高,记忆单词会变得相对轻松。 (二)构词教学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许多新词的产生遵循语法规则,有一定的规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词法。学习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常见的构词法主要有派生法、合成法、转化法。 派生法即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新词,了解前缀、词根、后缀的意思,就可以记住几个词,如:由character 联想到 characterize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ization 。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胡凌海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忻州034000)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在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阅读和交际才能有效地顺利地 进行。因此词汇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分析了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方法

学生现状分析5篇_范文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现状分析(一): 一、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本班共有39名学生,男26、女23名。其中有29名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少家庭教育。在家很懒散,学习基础不太好。学生毕竟还小,透过教育,他们还是能够去克服一些不足。60%的学生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能主动的去学习新知识。30%的学生没有自学的主动性,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学习,而且是10%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不太乐于学习。这主要究其于基础差,丧失自信,再加上缺少家庭教育。 二、教师问题研究状况 基于学生上述的学习状况,我选取了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质疑。目的是想让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潜力。 在问题研究前,学生通常是根据老师所提问题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而很少有学生自己动脑去质疑。据此,我在研究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质疑,善于质疑。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简单和谐的环境,让学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用心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齐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资料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用心性,打开其思维,用心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二)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三)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不仅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用心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7390563.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7390563.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研究论文: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析

82813 学科教育论文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探析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针对积极词汇,要从语音、构词、情境、词义搭配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展开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音是学生接触一个词的最初印象,如果读不出音就记不住形,无音无形就谈不上什么义,要牢记一个单词首先应把音念准。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单词的读音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语音教学虽然重点是语音,但不能就音论音,而应把单音放在词和句中,反复练习,不断纠正。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以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练习发音的机会,以达到最终准确发音的目的。做到发音准确,学生在单词的学习尤其是记忆过程中就不会似是而非、此单词记为彼单词了。教师需要指出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字母组合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如“-

tion”、“-ment”和“-tory”等等应该给学生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单词记忆速度。 二、构词教学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构词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就便于记忆。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构词法知识的讲授。英语中最常用的三种构词方法为派生法、复合法和转化法。 1.派生法。派生词缀和词根结合构成单词的方法叫做派生法。派生词缀有一定的语义,也常能决定单词的词性,可以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在当代英语中,构词能力强的前缀有re-、pre-、 non-、un-、de-、anti-等等;构词能力强的名词后缀有-er、- ness、-ese、-ism、-ist等等;构词能力强的形容词后缀有-able、-less、-ish、-ic;构词能力强的动词后缀有-ise/ize、-ify。英语的前缀和后缀在语法功能、语义以及与词根关系的密切程度上都有不同。大多数后缀会改变词根的词性,而大多数前缀不影响词根的词性和其他语法范畴,只是对词根的语义加以修饰或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缀的作用与副词相仿,可以表示方式、态度、程度、时间、地点、否定等概念。了解英语前缀和后缀的特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初中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中三(2)班杨文磊 2号 一、前言 每次我在路上,我常常会看到有些父母在和子女吵架;每次在班级里,我常常听到同学和他们的父母闹矛盾而赌气;每次在家里,我常常都会感受到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我一直疑惑着: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就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有的可以感情至深,有的却是感觉冰冷哪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与子女,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此悬殊所以,我带着这么一个问题来探讨一下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及交流沟通的现状,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与单独采访。二、调查框架 为了进行这次探讨,我做了一个关于中三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调查问卷。这个调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笼统的调查一下孩子主观上对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做了一个整体评价。评价以打分为方式,分数分为五个档次: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60—70分;60分以下。设计这个问题有两个因素:⑴为了从孩子这个角度看待沟通交流这个问题。⑵为了使我大致判断一下现在的中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情况。第二个部分是调查的重点,它分为三个小部分:①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怀和孩子回报给父母的关心。(第2个问题-第7个问题)②从时间的过渡,看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化与走向。(第8、9个问题 )③从沟通交流中最棘手的“矛盾”进行探讨(第10个问题-第12个问题)。第三部分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调查当父母做出一些爱的表达时,孩子的表现与反应。以下是关于这项调查的一些数据。 三、调查表结果(数据统计与整理) 注:我对中三(2)班进行了调查,最后回收了有效问卷40份。

13. 设想一下,当你的父母为你留下眼泪,你的感受是什么(主要情况) 当父母流泪时,孩子感受的三维饼图 心痛,不忍 不理解

浅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浅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英语教学应用 论文摘要: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分析英语语言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促进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学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关联,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分析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各方面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在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把已有的语言知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将语言学课程开设在高年级的大三的某学期,学时也多为36课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低年级阶段的语音,基础英语,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课程学习,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将语言学的课程看成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理论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出现畏难情绪,而其实英语语言学课程对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巩固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系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多选用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为教材。本文以此

书为例,分析语言学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教程》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共分为12个章节,分别为引言,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言与认知,语言文化和社会,语用学,语言和文学,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既包括了语言学的核心基本理论--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又能从宏观的角度涉及到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文学,文化,计算机,外语教学,流派等。教材试图以浅近、通俗、趣味为主,并尽量反映出近十余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新的进展。 语言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的特点。在高校的高年级阶段会进入第二外语的学习阶段,学生总会在选择何种外语时,提出各种疑问,最常见的就是“这种二外是不是比那种简单?”之类的问题。而通过语言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语言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从任意性,二重性,移位性,创造性,文化传播性等角度来看,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相同的这些区别特征,所以其实不存在哪种语言更简单或者更难的现象。 从语音的角度来说,虽然在大一阶段就设置有语音课,但是教师的教学通常只注重学生的跟读,而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英语语音的正确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学生更多的知识通过听力识别教师的语音,并采取老师读一遍学生复述一遍的方式,这样部分学生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掌握语音的正确发音,甚至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还带有浓重的口音,这样不仅达不到语音课的目的,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力、口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师传授语言的同时,应将文化知识渗透和贯穿于课堂语言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实践中,采取文化背景介绍、英美文化阅读、文化对比、现代教辅工具应用、互动练习等五种方法加强文化渗透,能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渗透;必要性;方法 美国语言学家Spair曾说:“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外语知识、掌握外语技能、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是与熟悉外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一、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加强文化教学能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各民族文化语言都是在各自所处的客观环境及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及宗教信仰千差万别,而语言文化是在这四个方面所构成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且是它们的表达和反映,这就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有着很大差别。跨文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包括交际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适合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在外语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不会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二是缺少有关外语交际的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得体地进行外语交际。 2.加强文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外语。这是因为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是为适应语法学习而编造的空洞的死知识,信息含量少,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啃书本,几乎无兴趣可言。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课本中关于目的语国家鲜活的资料会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