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你的感情在你的内心之中感动了,你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诗。但你的感情又是怎么被感动的呢?那我还要提到后来的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钟嵘的《诗品》。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为什么要作诗?他说那是天地的阴阳之气催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中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比如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这是四季的气候变化给你的感动;“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这是世间人事的变化给你的感动。当然了,这是古人对诗兴之由来的一种概念。

人的追求有几个阶段,最初当然是追求衣食的温饱,然后要有家庭的温暖,要有朋友的友情,要追求名誉,要追求一个社会上的归属。但是,最高的一个价值体现就是完成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实现了你自己。当你真正找到了这个的自我实现的目的,你就会觉得那些低下的追求都是不重要的。不是别人告诉你不重要,而是你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自然就觉得那些事情不重要了。陶渊明可以做官,陶渊明也可以有很多的薪水,可是他宁可忍受贫穷饥饿,回家来了。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完成了他自己。如果你追求那些现实的利益,反而出卖了你自己,那你就迷路了。所以,每个人价值的取向不一样。王国维说,有最高智能的人真正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物质的得失,而是存于真理的,不存于主观,而是存于客观的。他们所努力的就是追求宇宙的一个真理、人生的一个意义和价值,为此宁可牺牲自己一生的现实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我们当前所说的那些个世俗的、庸俗的学问和事业。追求成大事业、大学问要经过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两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说的是什么呢?善于读诗的人,不是只看外表上的文字,不是只看外表上所写的景物和感情,真正会读诗的人要从诗里面读出一种境界、一种意境,读出诗歌里真正给你呈现出的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词《蝶恋花》里的句子。可是晏殊的这首词是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而写的吗?不是的,他写的也是闺中的思妇。中国的小词写的常常是女性的感情,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注定是思妇的命运。因为男子毕竟要在外面做事,经常要出去,女子在家里永远是思妇。所以他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女子一夜相思一夜怀念,一夜没有能够成眠,等到第二天早晨了,她登上高楼,登上高楼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她所盼望的那个人从远方出现。昨天晚上秋风刮得很大,树上的黄叶都被吹落了,本来窗前一树很茂密的树叶,她看不到那么远,可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她现在上到高楼,就一直望尽了天涯路。这本来是写一个思妇登楼望远怀人,但是王国维是善于读词的人,所以就从里面读出一种境界来。这里边有什么境界?我们每天耳之所闻,目之所见,目迷乎五光十色,耳知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耳目都被那些繁杂的、奢华的、眩惑的、迷惘的声光色彩所引诱了,所以你追求世俗之所尚,所以你就与世俗同流合污了。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昨夜西风凋碧树”,你要把遮蔽在你眼前的社会上这一切吸引的诱惑都超越过去,你要有这种超越的精神,你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你才不是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所以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个境界。

可是一般的俗人连学问事业都不容易完成,何况王国维所说的大事业、大学问!你如果要追求大事业、大学问,就要像陶渊明那样忍受饥寒交迫的痛苦,你要有坚毅的能够忍耐的一种毅力。所以他说第二种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这是说人消瘦了。消瘦,是因为我追求得很艰苦。我相思怀念,我执着地追求着,我就是为她付上我的一切为代价也始终不会后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凤栖梧》里的两句,柳永说的是一个现实的女子,说我为她相思怀念而憔悴。可是王国维读诗读词,总是超越了诗词表面所写的现实,读出一种哲理的境界,所以这里“为伊”的“伊”,还是指的那个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理想。我为实现我的这个理想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完成理想,你首先要摆脱世界上的一切蒙蔽,不要只看那世俗

短浅的利益,不要为了一点点的得失跟人家斤斤计较。这是你第一步的超越。可是这还不够,你还要有第二步——执着地追求的毅力。并不是所有追求的人一定就能得到,如果你终于没有追到,没有完成,你就白白地追求了。你心里面一定要有宁可为它牺牲的这个准备。不过,最理想的当然还是完成你的追求了,所以他最后写的是完成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词《青玉案》里边的句子。他说我追求了一辈子,忽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得到了。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佛教说:“物转心则凡,心转物则圣。”“心转物”就是你把看到的外物都用你的心、你自身的灵敏之性来把它转变了,你就是“圣”,你就成为圣者;“物转心”,是说你的心没有一个真正的定力,没有一个见解,你就随着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奸盗淫邪你就跟着,那就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了。你读什么书都可以读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它是好书那当然是好,即使是坏书你都可以超越它,读出你自己的高深的见解来,这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绘画的事情,要先有一个洁白的质地。于是子夏马上就领悟说:“礼后乎?”因为礼节只是一种外表的形式,而你本质的感情,你的尊敬、你的孝悌,那都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子夏就明白了,老师是说本质的洁白是重要的,礼比仁爱的本心是重要的,而外表装点的什么鞠躬啊、握手啊、敲钟打鼓啊、演奏音乐啊,那都是外表,都不是第一位的。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他说:”给我启发的就是卜商(子夏)啊,这样的学生我可以和他谈诗了。”孔子和他的学生都不是随便地联想,他们从诗歌里面得到的启发都是人生的修养,都是用诗歌来提高你的人生修养的。

王国维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喜欢那种带着直接感动人的力量的词,

我当年给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小朋友讲过诗,我到国内也给天津南开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过诗。我曾建议从幼儿园的大班就开一门“古诗唱游”的课程,这门科目绝不要考试,你就用唱歌游戏说故事的方式教他们念古诗。我教UBC的小孩子时就是自己花时间画了好多张图画,一个一个的故事给他们讲。有很多人说你不要教小孩子学古诗啊,古诗里边古典太多了,小孩子不懂。古典多其实一点儿都没有关系。什么是古典?古典就是古代的故事啊,哪个小孩子不爱听故事?怎么就不能教?教育部编出一套书来,发给小孩子都去念。可是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小孩子入门,从小你就不能够用正当的方法引导出孩子们的兴趣,而总是逼他们,使他们一看见诗词就头疼。

长调因为它很长,跟诗里边的长篇歌行一样,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像李太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那些长篇的歌行,是可以使气的。所谓“气”,其实就是诗歌的节奏,不讲内容也不讲情感,完全是声音的直接感动。李太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并没有太丰富的内容,也没有很多言外的意思,但它使你觉得有一种滔滔滚滚的气势,那是它声吻的节奏形成的,“声”是声调,“吻”是口吻。这声吻,就造成了诗的气势。可是词是长短句,长短句和散文差不多,它就没有了诗的节奏所造成的那种滔滔滚滚的气势。小词不都是七言或五言,它有四个字一句的、两个字一句的、六个字一句的那种双式的句子,而双式的句子不能够造成气势。所以好的词人写长调,不能够像写诗那样使气,而要以“情致”来表现他的好处。“致”就是一种姿态,“情致”就是你的感情和情意的一种姿态。人平时只能看到具体的姿态,比如说手足的姿态、四肢的姿态。感情是抽象的,谁能看得到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但是毛先舒说词就是要把你的感情、意志,造成一个姿态才好。他说因为歌行如同“骏马蓦坡”,如同一匹很好的马从一个山坡上跑下来,它滔滔滚滚一往无前地就这么跑下来了,你就看到了它的那种气势。长篇的歌行,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如此。可是词的长调,它四个字一停,两个字一停,六个字一停,都是二、二、二

的节奏,就好像一个娇柔的女子春天出来散步,旁边也没有人扶持,她一个人在美丽的花草的小路上行走,要“徒倚而前”。“徒”就是迁徒、移动,“倚”就是要停下来,靠在一个什么东边旁边歇一歇。她要走一走,停一停。就是说,词的声调不是滔滔滚滚的,而是如同美女行走,每走一步都要表现出一种姿态,而且每一个姿态和前一个姿态都是有变化的。这样,你“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虽然你有诗人的滔滔滚滚的气势,但是你使不上力气,因为它的形式就不让你滔滔滚滚一往无前,而是常常要停下来的。

_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 温庭筠 篇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是唐宋词。讲到唐宋词我就想起来,我是出生在北京一个很古老的旧传统的家庭。我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上什么托儿所啦、幼儿园啦、小学啦,对这些我都没有机会。我是在家里受的旧式的教育。我小的时候是念的“四书”“五经”一类,像《论语》、《孟子》等古书。我伯父、我父亲都喜欢古典诗词,所以从小的时候,就教我背诗,就像唱歌一样地背一些诗。我十一二岁以后,他们就教我学习作诗。我说作诗,没有说作词,因为中国旧传统有一个观念,认为诗里边所讲的是“诗言志”,诗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可以宣扬教化,是正当的,是应该教小孩子去学的。可是词这种东西,里边写的是什么哪?里边写的是男女的相思爱情,是伤春怨别,是这样的内容。所以我想我的家长,可能因为这个原因,那时候只教我读诗、作诗,没有教过我读词和填词。但是有些个美好的文学,它本身有一种魅力,你读它,就被它吸引了,就被它感动了。我记得我在初中毕业给同学写的纪念册上,就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词句。我觉得这话说得很美,我们分别以后,相隔千里之远,但是我们共同对着天上的明月,借着月光我们就有一份感情交流,彼此怀念的这一种相联系的感觉。所以我小时候喜欢读词,但是没有人教过我读词和填词。后来我上了辅仁大学以后,开始读词了,那个时候我曾经跟随孙人和,即孙蜀丞老师学过词,也跟随顾羡季老师学过词。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是教词,他们也创作、也填词。而我上大学的年代1941一1945年,那是北平(北京当时叫北平)沦陷的时期。那个时候,我们老师写作的词里边,常常流露有一份爱国的情思。所以前几年我回国来,见到我同班的老同学,曾经写了一首诗,里边有这样两句:“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说我记得我们当年同班的同学,读书的时候正是乱离的战争的时候,北平沦陷的年代,所以说“读书曾值乱离年”。“学写新词比兴先”,我们学写新词,而新词里边表面虽然写的是爱情,可是它们也寄托了爱国的感情在其中,有比兴的思想在里边。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思索的。在中国的韵文的各类的文学体式之中,有一个传统,就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说“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赞成这一套说法。文学就是文学,艺术就是艺术,我们为什么非要让它载道呢?诗歌的本身,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诗是教化呢?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以为一般衡量文学,有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的人喜欢用道德和政治的尺寸来衡量文学作品,有的人喜欢用美学的艺术的价值观念来衡量文学作品。一般说来,中国的散文是要求文以载道,中国的诗歌也讲求诗教。“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是重视它的思想内容,它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价值的。 词,我认为是在中国的文学体式之中一个非常微妙的文学体式,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完全没有伦理和道德的思想意识在其中。为什么叫做词呢?其实只是歌词的意思。从隋唐以来,中国有一种新兴的音乐,这种音乐是中国旧有的音乐融汇了当时外来音乐的一种新兴的音乐,词就是配合这些新兴的音乐的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所以词本来并无深义。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这种歌词,最早是在民间流行的,后来士大夫们这些读书人,他们觉得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 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他完全落空了。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无待于外”,这正是中国结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所以了不起的地方。至于柳永所追求的功名则是有待的,是向外追求、封建社会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没有了。他听歌看舞,也是向外追求,当“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的时候,他就落空了。所以,柳永的一生是两边都落空了。当年听歌看舞的这种感情这种生活落空了,用世的志意也落空了。不错,他给我们留下了几百首词。可是,柳永对他自己本身的想法,则是认为他的生命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是落空无成的。 苏东坡是在苦难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我们先讲苏词的特色,再讲他在词的写作上怎样受到过柳永的启发和影响。 我们看苏东坡的生平,据传记和有关记载,发现他少年时代就有两种个性,两种特别的特色。一个特色是儒家用世的志意,这是中国一般读书人好的传统,就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传统。这是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柳永、苏东坡也不例外。而苏东坡用世的志意,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范滂有用世的志意,当他被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他要作一番事业。他登车揽辔,乘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意。当他遇到迫害灾难,他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宁可付上了生命。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激动感发,问他母亲说:他日儿做范谤,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因为《范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如何让书香翰墨渗入每一天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如何让书香翰墨渗入每一天 世界读书日的思考:如何让书香翰墨渗入每一天4月21日,在第14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一些市民正在台州书城读书,沉浸在翰墨书香里。 今天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对于爱书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在忙碌中,千万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读书日,也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不断侵入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让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这个节日源于一个浪漫传说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作为世界文学象征的日子。 据说,其灵感来自于一个远古的浪漫传说。在西班牙,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勇士圣乔治屠龙救了公主,并获得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籍,它象征着知识与力量。之后,很多国家便将这一传统传承下来。每到这一天,妇女们就向丈夫或男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朵玫瑰花。 这一天,是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名正言顺。

读书活动老少皆宜 据了解,围绕“世界图书日”,我市各地书店、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有讲座演讲、学者论坛和优惠售书等,内容丰富多彩。 4月21日,记者来到台州书城,一些市民正在这儿埋头读书。在三楼临窗的椅子上,一个小男孩端端正正地坐着,书平摊在膝盖上,认真地看着。小男孩名叫徐捷,是XX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徐捷说,自己是一个书迷。这一天上午放学后,吃过中餐,他就立即赶到书城。他在书架上反复寻觅,最终找到一本合自己心意的科普书――《200个鲜为人知的探秘未知世界故事》,接着就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徐捷说,自己每天都要看书,并养成了习惯。每到双休日,他更是泡在书城里。“在这儿,我读了很多好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视野,也陶冶了情操。” 离徐捷不远的地方,还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捧着《漆器料器珐琅器》正看得津津有味。这是一本有关收藏的书籍。而在他身边,还平摊着一本《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老人说自己家住椒江XX区,退休后的3个年头里,就喜爱上收藏。为增长知识,提高鉴别能力,他就经常坐公交车到台州书城,查阅有关史书或收藏书。 “快餐文化”的入侵 当天,记者又走访了几家书店和图书馆,发现有一些蹭书看的孩子,以绘图本居多。现场采访了数位家长,他们都表示,自己的小孩不喜欢看纯文字的书籍,而偏爱《奥特曼》、《蜡笔小新》之类的漫

叶嘉莹:《行行重行行》

叶嘉莹:《行行重行行》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 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 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 。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 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 “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

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诗的法则。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但现在我要举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温庭筠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生于1924 ,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 十七讲中简记: 冯正中,冯延已,有执着的热情。“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舞。” 晏殊,有圆融的观照。“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欧阳修,有遣玩的意兴。自号“六一”即为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逸文,一位老翁老于此五物之中。“笙歌散后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苏东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排行榜

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排行榜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排行榜》的内容,具体内容: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人的一生都需要看书,不断的积累新的知识。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欢迎参阅!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1、《圣经》... 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人的一生都需要看书,不断的积累新的知识。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欢迎参阅! 人生必看的十本书籍 1、《圣经》 这本书不用多说,地球人都知道。没读过《圣经》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你可以不信仰基督教,但不可不读《圣经》。《圣经》是唯一一本由普世大众共同书写的全球第一畅销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的智慧结晶,读懂了《圣经》,可以说就读懂了人生。《圣经》,是一本可以消除你内心矛盾的书。 2、《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你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踏入仕途,但你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做任何事情,只要做得够大,甚至稍微大一些,就必须了解仕途。《流血的仕途》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描述了千古第一宰相李斯如何从一个小人物,通过34年艰苦卓越的奋斗,崛起为大秦帝国仅次于秦始皇的二号人物的故事。读《流血的仕途》,你可以了解到仕途的残酷,成功的残酷,但也可以让你觉得:

只要坚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北大教授孔庆东说:《流血的仕途》是一部奇书,作者曹昇是中国的奇迹。 3、《毛泽东传》 你了解毛泽东吗?你知道的是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还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毛泽东?毛泽东,永远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在1949年以前,以卓越的思想和至高的境界,完成了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事情——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旧世界,让天地变色,让日月换颜。从 16岁离开封闭的韶山冲,到1949年站在天安门前,你知道毛泽东经历了多少曲折?搜狐CEO张朝阳说:从做事的角度而言,毛泽东排名中国千古第一。 4、《嬴》 管理是一门学问,一门高深的学问。通用集团的总裁杰克韦尔奇这部管理书,从管理的大大小小的方面开始叙述,一点也不摆架子,他几乎手把手告诉了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认识管理,如何下手,最后又如何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一个不会管理不懂管理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出伟大的生意和企业,除非他是一个艺术家。巴菲特说:读了《嬴》,你不需要再去读其他任何管理著作。 3、《毛泽东传》 你了解毛泽东吗?你知道的是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还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毛泽东?毛泽东,永远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在1949年以前,以卓越的思想和至高的境界,完成了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事情——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旧世界,让天地变色,让日月换颜。从 16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2021叶嘉莹先进事迹材料作文 叶嘉莹先进事迹1 叶嘉莹为她一生获得的学者、教师和诗人等众多名号排了个序,说大半生的时间都用于教学了,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的都排在这后面。 “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初回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堂下座无虚席。她写下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现在当她孑然一身迈入老年,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的吟诵时,叶先生这样说:“因为我觉得我对不起年轻人。以前我上课

大多是在讲批评啊讲欣赏啊,但是我没有教吟诵。近代之后,吟诵被认为是腐朽落寞的文化,逐渐不被提倡。离开台湾后,我觉得吟诵要是断绝了真的可惜。不留下正统的吟诵,我觉得对不起下一代的学生。” 古典诗词该用什么方式来传承?这是个讨论了很久的议题。 叶嘉莹的答案之一是吟诵,古人讲究“吟而成文”,中国古诗词由吟诵而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了许多年的叶嘉莹强调: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英文诗有朗诵、朗读,也有轻重的读音,但是没有我们这样拿着调子的吟诵。所以他们把吟诵翻译成chanting,这样翻译并不准确,因为chanting 其实是佛教做法事时的念诵,与诗歌的吟诵不同。 她对于吟诵非常“执着”,在《掬水月在手》里,能看到许多的吟诵镜头。叶嘉莹觉得,吟诵是“复活”诗人生命的手法,要读懂词人,就是要进入对方的语境中,过别人的人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精编版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我特别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很本土的美感,与现代诗和西方翻译来的诗歌都不一样。跟文言文比起来又少了一些死板与匠气,更加自由与写意。词在古代本身又是可以唱出来的歌词,它本身就会跟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另一个方面来说,它的表现方式与中国画的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会在脑子里形成一些画面和曲调,我们也能联想到一些之前接触过的音乐美术作品,会帮助我们解读诗词中的意蕴。这样让我们读起来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一种不必刻意的去学,我们与古诗词天然有着共通的地方。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下生活,当文化底蕴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够打通诗词与个人的内心,就会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这种感受会在你接触越来越多的诗词之后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讲求厚积薄发。从最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我是到没有了考试的压力之后才开始细细品味古诗词。在读到了足够多的古诗词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诗词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能摸准这其中的脉络。看过了叶先生的解读,真正认识到要想把古诗词讲的这样透彻婉转动情,还是需要多年的修炼。 在第二讲中,叶先生提到“我觉得我们有时在讲到文学的时候,常常是先立定一个框架,然后把这些作品放到框架里去批评。”这真的是很现实的现象,之前有一段时间为了做诗词赏析而去赏析,为了快速高质量的完成,我自己尝试着总结出一套应对的规则,但发现这套规则对应的仅仅是题目,离开题目再去赏析文字就会不自觉地进入僵硬的怪圈,并不能真正理解词的意境。所以,做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从源流开始。从文字本身出发,从词本身出发,任何的方法其实都可以赏析关键是能不能真正理解各个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同样是在第二讲,叶先生用西方符号学的理论来解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婉约含蓄是中国人说话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尤其喜欢这样的表现方法。温庭筠的词总是用很多的意象去代指一种气氛,一种感受。不直接的点破,而是用引起联想的方式来表达。而在西方理论中,每一个意象其实都是一个语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这些语码有不一样的意义。而他的词好也就好在,他对这样的语码的运用非常到位。一首看起来写女子梳妆的词表现的其实是展现了作者个人在政治上的怀才不遇。叶先生用这样的理论教我们怎么样去欣赏词,而不是仅仅是解释理解,而是把词放进一个文化谱系里,让我们可以在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中寻找词的坐标。在一个文化语境里去解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体味每一首词究竟是好在哪里,从源头去理解词人为什么使用这个意向,这个意象在这里代表的最终意义是什么。 叶先生在讲课时很喜欢讲词的内容时顺带说一些她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但是并不让人觉得跑偏,经常会从一首词讲到她的感悟又穿插一些其他诗词再回到这一首诗词本身上来,这样的讲法看似漫无目的,其实有它的内在逻辑。 叶先生在书中提到“我们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之中一定要载道,一定要给他们讲出来什么样的道德伦理上的意义和价值。你要知道,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你有活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堤 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 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这是所谓 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 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林花炳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的颜色。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读书和不读书的区别 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读书的好处自然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呢?但这些观念现如今却越来越遭到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读书有什么用,现在好多没读大学的人也混的非常好。然而,这些人却忘了比例这个词。村子里有100个人,其中10个当年学习不错。二十年后聚会,10个学习不错的人里有5个当了大老板,90个学习不好的人里也有5个当了大老板。然后就会有人说,你看学习不好的当大老板的人数和学习好是一样的,所以读书顶个球用。这是什么逻辑?不读书走上人生巅峰的人只是少数。而那些占极小比例的没读书就成功的人,那是他们自身具备了成功的一些素质,而你们是否具备呢? 再说如何看待“很多人不读书一样当老板挣大钱”的说法,来举些例子,网易丁磊电子科大985,华为任正非重大985,联想柳传志西安电子科大211,京东刘强东中国人民大学985,当当李国庆北大985,百度李彦宏北大985,搜狐张朝阳清华985,新浪曹国伟复旦985,搜狗王小川清华985,魅族白永祥电子科大985,小米雷军武大985,农业银行刘士余清华985本硕博,电信王晓初北邮211,中兴史立荣清华985,海尔张瑞敏中科大985,新东方俞洪敏北大985……可能

你会说马云,好,那就来说一说马云。马云1984年参加高考,当年考试人数164万人,录取人数48万人,录取率29%,马云当年考上二本,几乎就是现在211的水平,另外马云的英语水平也是不读书就来的吗? “读书无用论”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聪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提高理论素养,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样智力水平的人,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我们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受到很多人的指责,说学了之后出来工作用不上。我承认有些科目确实是很垃圾,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否认,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无用的科目”潜移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样都是学那些“无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维跟理科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反应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学过数学的人跟没学过数学的人一比较,思考的逻辑的严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一个人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所导致的。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我是农村的,村里很少有人念大学,女孩子就更少了。以前与我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的伙伴,也早就在初中或高中时就分道扬镳,步入不同的生活圈,我继续念书,她们辍学打工,现在有些都已经结婚生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同时你要知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

古诗十九首

中国是诗的国度,相对于叙事诗而言,抒情诗更占优势。这和西方文学以史诗开端,沿着叙事文学创作的道路发展截然不同。中国诗歌其中一源头《诗经》是透过情感来认识世界,主要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①的形式流传在人民口头的闾巷歌谣,《诗经》就此奠定了中国诗歌基本上是一个抒情传统。另一源头《楚辞》则是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她将一腔悲愤之情以奇幻形式喷涌而出,从一开始,就将恋情、亲情、忠君爱国之情、感叹个人怀才不遇、从容于时的悲愤之情等情感流动于诗中,使她产生永久的迷人魅力。到了汉代,《古诗十九首》的问世,使得中国诗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其作者拥有较高的文化教养,杰出的诗歌创作才华,和统治阶级的高级文人有别,熟悉民间文学,因而使其作品既具有一切民歌的基本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有具有较高的文化气息。汉代五言诗的发展,使民间歌咏和文人创作到了东汉末年高度结合起来,《古诗十九首》正是民歌与文人创作结合的代表作品。它出现以后,受到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②,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③,胡应麟叹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④,王国维赞其“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⑤。有人甚至把它与《诗经》、《楚辞》相提并论。 一、抒发人类情感的“基型”或“共相” 抒情艺术,先从情感谈起。情感是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情感是一种冲动,又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感受,又是一种反应,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并且以特殊的方式来表现心理活动的东西。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作品。文学是抒情的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多是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或是将这种人人体验的感受,但无法言说或不敢说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古诗十九首》便是这样的典范。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这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愁苦的最基本的感情,叶嘉莹把它们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都是青年人或中年人,围绕着他们的无非是爱情,事业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正如爱情是永恒的话题,这些也是古往今来是成年人的人生困惑。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秦观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浣溪沙》 《浣溪沙》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也没有具体的事情,就是一种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中登上了小楼。就本句的语序来说,主词是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晓阴无赖似穷秋”。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体的景物,可是这首词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地飞扬。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轻柔纤细的哀愁。为什么而哀愁?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 他说“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上。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千秋岁》

张朝阳与搜狐浮沉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8151613.html, 张朝阳与搜狐浮沉记 作者:秦海清 来源:《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9年第01期 那年,张朝阳是大哥。台上,他高谈阔论,指点中国互联网,受到的礼遇宛如明星。台下,马化腾是小弟。他听得热血沸腾,回去后,OICQ更名为QQ。 那是1999年,深圳,张朝阳的一次演讲。彼时,被奉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的张朝阳刚刚当选美国《时代周刊》“50位全球数字英雄”,在中国四处“布道”。多少年后,已经不是大哥的张朝阳忆及当时一幕,还无比得意:“他(马化腾)听了我的故事超激动,回去做了QQ。” 马化腾不仅做出了QQ,还做出了微信,打造出了庞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19年后,腾 讯市值已经达到3万亿港币,约合2.67万亿人民币。此时的搜狐,市值不过区区8.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6.48亿元。搜狐,已不及腾讯一个零头。 曾经的中国互联网“三剑客”,新浪市值46.29亿美元,网易市值293.9亿美元,搜狐的市值同样沦为陪衬。搜狐坠落,以至于2018年10月18日,美团老板王兴在饭否上感慨:“天哪,好久没关注,搜狐的市值竟然从40亿美元左右跌倒6.8亿美元了(最新市值为8.12亿)!” 01 1964年10月31日,张朝阳出生于陕西西安,在一个兵工厂家属院度过了顽皮的童年,进入中学后,他发奋读书,成绩数一数二。1981年,张朝阳考入清华大学,毕业那年加入出 国留学浪潮。 让张朝阳引以为傲的是,当年高考他是全省前50名,后又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考取李 政道奖学金。赴美深造,启蒙了张朝阳的互联网意识,“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组,我在UNIX 系统上对话,用ftp看一些文件,包括研究组的人用邮件互相交流觉得特别酷。” 1996年初春时节,北京一家饭店里,张朝阳拜会了中国互联网泰斗、瀛海威总裁张树新。这次拜会,先坚定了张朝阳回国创业的决心,ISI则恰好提供了一个跳板。虽然这份工作待遇不高,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之前,他决定帮Muller的忙,出任ISI驻中国首席代表。 给别人打工让张朝阳度过了创业前的迷茫,1996年7月,他决定单干。 决定单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钱。当时中国还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不比现在资本争相追逐风口,更何况那时中国互联网才刚起步。国内找钱无望,张朝阳再次踏上美国大陆,但美国人的錢也不好拿。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煜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

古诗十九首(叶嘉莹)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失意、人生的无常。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 渊明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苏轼(四)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1 苏轼(四) 我们再看一首他在黄州写的小词《满庭芳》。刚才那首写得很飞扬,很跳荡,线索就是自己跟周瑜的对比。他的神情踪迹都不是很明显的,是跳荡飞扬的,是不易掌握的。可是《满庭芳》词,其中感情的转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比较有一个线索可以追寻的。他在黄州连头带尾住了有五年之久,从元丰二年到元丰七年(1079?1084),他要离开黄州去汝州,你看他写的《满庭芳》词从悲苦之中是怎样挣扎解脱出来的,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氓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开端写得非常悲哀,我苏东坡想要回到故乡眉山去。可是一旦仕宦了,而且贬官了,身不由己,那时苏东坡四十八岁了,已经是百年强半,未来还有多少日子?已经不多了。我谪居黄州经过了五年两次闰月,我的小孩子说了一口的黄州话。这不是我的故乡,我怀念我的故乡,归去来兮。但黄州也有黄州可爱的地方,虽不是家乡眉山,可是我也爱黄州的江山,我也爱黄州的人民,我也爱黄州的邻里。这黄州山中的朋友,每当春社秋社的节日,他们杀了鸡,杀了猪,酿了酒,相劝老东坡,请我和他们一同过节,我也心甘情愿在这里终老了。可是诏书下来要移往汝州,为什么我当离此而他去?柳永说的“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可是柳永只是悲哀。而苏东坡则不然,他说这里也不能留,我还要走,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说去汝州,要奔波途路,但我想汝州一定也有汝州的好处。这真的是苏东坡!他说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汝州的洛水一定也是很美的。但是我舍不得黄州,“好在堂前细柳”,你们怀念我老东坡的时候,你们就不要伤害我所种的这棵柳树,不要剪那柳树柔软的枝柯(这里他用了《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的诗意)。你不要忘记,苏东坡曾通判杭州,获罪是在湖州,都是江南的地方。苏东坡写这首词,就是送给当时一个从江南来看他的姓李的朋友的,他说我怀念故乡,也爱黄州。我还没到汝州,我想我也会喜爱汝州。而我曾经在杭州、湖州生活过,我何尝不怀念。他最后对姓李的朋友说,希望你带一个话到杭州、湖州,我希望我曾经停留过的地方,无论是杭州,无论是湖州,你告诉当地父老,旧日的亲友,旧日我治理过的人民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安定快乐,“时与晒渔蓑”。 你看苏东坡,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旷达这么美好的结合在一起了。他一方面对自己的苦难能够放达超脱,而一方面是如此的多情,他对所有经过的地方,所有来往的人物念念不忘。要从这样的多方面来认识苏东坡。 现在来看我论苏东坡词的第三首绝句。我主要是谈的夏敬观(1875?1953)对于东坡词的批评,我要拿苏东坡一首词来证实这个批评。夏敬观将苏东坡词分为两类,他说: 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 《唐宋各家词选》引《吷庵手批东坡词》 他说苏东坡有一种词,如同春花散空、这类词不像刚才讲的《满庭芳》。《满庭芳》容易懂,但是那一首词不是苏东坡成就最高的词。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我们要欣赏古人的词,一定要欣赏他最好的作品。可是,最好的词有时不容易懂,一般人所称赞的,有的时候是他第二等的作品。 《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是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的。夏敬观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