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

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

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

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

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

#

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接触激活因子:,PK。促凝辅因子:5,8,vWF,HK

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②辅助血液系统等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③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④发病机制的探讨

19贫血的分类: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

Auer小体:是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瑞氏染色呈紫红或红色,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

成,含核糖核酸及脂类,过氧化物酶阳性暗影。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

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

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

亡减少的一组高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

血栓形成: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

形成的过程。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

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是止血

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

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凝血活性减低;同时引发继发性纤溶,产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MDS: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

疾病,最终该克隆可丧失分化成熟能力而演变成急性白血病。

PH染色体: 80%~90%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可发现一种异常染色体,即22q-,9q+,

可出现在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巨核细胞中,标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多能干细胞

克隆发生突变和肿瘤转化所致

~

PNH:.即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突变引起的获得性血细胞膜

缺陷性疾病,主要受累的是红细胞,还有白细胞和血小板,为常见的溶血性贫血的一种

白血病裂孔现象: 某些白血病患者血片中仅出现原始和成熟阶段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

可提示部分骨髓仍有正常造血功能。

干抽:指非技术错误或穿刺位置不当而引起的多次、多部位抽不出骨髓液或只得到少量

血液。常见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极度增生,骨髓增生减低,肿瘤骨髓浸润。

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并可出现于末梢血中的一种少见的急性白

血病类型,定为M7型。临床表现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原巨核细胞的鉴定常需借

助于电镜或单克隆抗体。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

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

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简称为

类白反应。典型血象表现为白细胞数显著增高,可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

有时可以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类似白血病

临床血液学:是以来源于血液与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

液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学科.

绿色瘤: .是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性增生的特殊类型,多见于颅骨、眼眶、胸骨等骨膜下,

其内为白血病性粒细胞,含有大量髓性氧化酶而呈绿色,称之为绿色瘤

/

环铁粒幼红细胞:骨髓经过铁染色后,幼红细胞胞质内的蓝色铁颗粒在6个以上,并围

绕于核周排列至少超过2/3区域者。

贫血: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

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髓外造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肝脏,脾

脏,淋巴结等又可重新恢复期造血功能.

再生障碍危象:原有慢性溶血患者突然出现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急性骨髓衰竭),网织红

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常持续l~2周。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功能障碍或造血干细胞异

常,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的一类贫血。

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

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造血祖细胞: 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铁染色:骨髓中的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铁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定位于含铁的部位。

}

FAB分型:是1976年由法国(F)、美国(A)、英国(B)三国的七位血液学专家组成FAB协

助组提出一种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法,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分为ALL1、ALL2、ALL3,后者分为M1~M6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

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内部的各种化学物质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ITP: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

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蛋白C系统:是一组生理抗凝血物质,由蛋白C、蛋白S、TM和APC抑制物组成。这一组对血液凝固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在被凝血酶激活后互相协调地发挥抗凝作用,占生理抗凝作用的20%左右。

篮细胞:退化的淋巴细胞因粘性高、脆性大,推片时被推拉成扫帚状,形成竹篮,故名。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该类细胞较多,有一定诊断意义。

瀑布学说:是一种解释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论,认为所有凝血因子都是分别合成的,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一系列反应中,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已活化的因子激活成为活性酶,最后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血液凝固。

双表型:在混合细胞白血病中,确定有>10%的恶变细胞,既有淋巴细胞系又有髓细胞系特征。

/

双系型(双克隆型):同时有两种或多种分别表达髓系或不同淋巴系标记的白血病细胞,可同时发生,也可在6个月之内先后发生

血岛:人类胚胎发育第二周末,胚外中胚层的间质细胞细胞在内胚层细胞的诱导下开始分化,这些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卵黄囊壁上形成了聚集的细胞团。人内最初的造血中心,是血管和原始造血发生的原基。

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

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个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综合与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的比。

MICM分型:是指采用细胞形态学(M)、细胞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

学(M)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白血病分型方法。

骨髓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取材判断: 1适应症: ①出现不明原因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及

成分异常②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肿大,脾肿大,淋巴结肿大③出现不明原因骨痛,骨质

破坏,肾功能异常,黄疸,紫癜,血沉明显增加④血液系统疾病定期复查,化疗后的疗效观察

⑤骨髓活检,微生物培养,寄生虫检查等2禁忌症: ①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者

不宜做,但也可以做,需在完成后局部压迫5-10分钟.严重血友病患者禁忌②晚期妊娠的妇

女应慎重取材满意: 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

多的黄色小粒③显微镜下涂片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④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

胞比值大于外周血的比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期及诊断标准: 1慢性期:①贫血或脾肿大②外周血白细胞≥30

×109/L,粒细胞核左移,原始细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

有核红细胞③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以粒细胞增生为主中晚幼粒及杆状粒增

多,原始细胞≤10%④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极度降低或消失⑤Ph染色体阳性及分

子标志bcr/abl融合基因阳性⑥CFU-GM培养显示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2加速期:

①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骨骼疼痛②脾脏进行性肿大和白细胞增多,治疗无

效③与治疗无关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④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10%-19%⑤外周

血嗜碱性粒细胞≥20%⑥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⑦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异

常⑧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⑨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

比值增高3急变期: 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幼淋,或原单+幼单≥20%②外

周血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③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0%④有髓外

原始细胞浸润⑤CFU-GM培养呈小簇生长或不生长

~

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包括三个方面:①骨髓象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

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M2b型:原

粒细胞Ⅰ型+Ⅱ型≤5%,中性中幼粒细胞比例在正常范:围。M3 型:原粒细胞+早幼粒细

胞≤5%。M4型:原粒细胞Ⅰ、Ⅱ型+原单核细胞及幼单核细胞≤5%。M5型:原单核细

胞Ⅰ、Ⅱ型+幼单核细胞≤5%。M6 型:原粒细胞Ⅰ、Ⅱ型≤5%,原红细胞及幼红细胞

比例基本正常。M7型:粒细胞、红细胞二系比例正常,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基本消失。②血象:Hb≥100g/L、女≥9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9/L,分类无白血病细胞;PL≥100×109/L。③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表现。

慢淋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将慢淋分为A. B. C三期。A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可有少于三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B期: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C期: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Hb:男性≤110g/L,女性<100g/L,或血小板少<100×109/L)。

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①血象: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血涂片中,大多

数患者可见异常早幼粒细胞,柴捆细胞常较易见。②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极度增生,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NEC),多数患者可见柴捆细胞。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中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③细

胞化学染色: POX染色、NAS-DCE染色、NAS-DAE染色均呈强阳性,NAS-DAE染色阳性不

被氟化钠抑制。④免疫分型:典型表型为CD13+、CD33+,而CD34-、HLA-DR-。⑤细胞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大多数患者可检测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即t(15;17)(q22;

q11~12)和PML-RARα融合基因。

骨髓检验诊断意见及特点

1肯定性诊断:骨髓呈特异性变化,临床表现又典型者,如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2提示性诊断:骨髓有较特异性

改变,但特异性不强,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亚型等,同时可建

议作相应检查。

再障的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2无明显肝、脾、淋巴结肿大。

3血象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4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显示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

则晚幼红细胞增加,巨核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和其他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液油滴增加,

骨髓小粒的造血细胞小于50%(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5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

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6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发热、胸骨压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

各阶段不成熟的细胞进入血液。

~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ALL

L1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um),大小较一致,核染质较粗,核仁小不清楚。

L2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um),大小不一,核染质较疏松,核仁较大,一至多个。

L3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核染质细点状均匀,核仁一个或多个且明显。胞质嗜碱,深蓝色,有空泡

AML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T,B淋巴系标记,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阳性

M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NEC)

\

M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NEC)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NEC),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M3v为变异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及周围血中有粒系及单核细胞增生,骨髓中的原始细胞>=30%(NEC),单核细胞为20%-80%,其余为粒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5*10 9/L,或溶菌酶为正常的三倍和骨髓前体细胞中单核细胞酯酶阳性细胞>20%。M4EO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除M4特征外,骨髓中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5%(NEC)此类细胞除有典型的嗜酸性颗粒外,还有大的嗜碱颗粒,还可有不分叶的核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依据分化程度分为两型

M5a原始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

M5b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M6急性红白血病,骨髓有核红细胞>=50%,骨髓原始细胞>=30%(NEC)或周围血原始细胞>=30%

M7急性巨幼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幼细胞>=30%,电镜PPO阳性,血小板膜蛋白Ib、IIb/IIIa、IIIa或因子8相关抗原(vWF)阳性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诊断标志一线CD抗体淋巴细胞系:CD22+、CD19、CD10、CD79a+淋巴细胞系:CD3+、CD2、CD7(若题为急性白血病再加髓系:CD13、CD117、Anti-MPO+和非系列特异性:TdT++,HLA-DR)

急性白血病及再生障碍性贫血两者鉴别要点(需列表)空一格▲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体征▲淋巴结、肝、脾肿大少见▲无明显淋巴结、肝、脾肿大;血象▲可见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幼红细胞▲无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幼红细胞;骨髓象▲增生减低,原始细胞>30%▲至少一部位增生减低,红系以中晚幼红为主,粒系以晚幼粒及成熟阶段粒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大量幼稚细胞浸润,非造血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造血细胞减少

病理性贫血的致病机制: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②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缺乏Vit B12或叶酸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增加:各种溶血性贫血;④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慢性失血

骨髓活检的临床意义:1.可较全面而准确的了解骨髓增生程度,造血组织,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所占的容积比例;了解粒红比值及骨髓内铁存储情况,对于某些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有明确的诊断价值。2.可以发现骨髓穿刺涂片检查不易发现的病理变化3.活检比涂片能较早地预测疾病的预后4.活检可协助诊断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5.骨髓活检在血液肿瘤诊断中起辅助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