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_浅论食指及其诗歌_张凤超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_浅论食指及其诗歌_张凤超

第25卷第3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V ol 125N o 13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 13,2006

[收稿日期]2005-12-15

[作者简介]张凤超(1965-),女,河南临颍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浅论食指及其诗歌

张凤超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

[摘 要]诗人食指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

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始终贯穿着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的主题,具有浓重的“私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在新诗格律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弥补了中国诗史一定时代在艺术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食指;诗歌;主题;韵律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6)03-0055-02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大都知道诗人食指。但是,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却又几乎找不到有关食指的内容,仅仅是最近几年才又重新“发现”了食指,尤其是1998年文友文学奖授予了食指,并在授奖辞中称“他在他

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一切”。[1]

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又授予了住在精神病院的食指和早在1989年就卧轨自杀的海子,使得此二人再次声名大噪。一时间,赞誉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这也成了中国当代文坛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一、食指是一位填补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早在十六七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三十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独领新诗之风骚。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后来在知青中广为传抄的《相信未来》,那一行行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琼浆,如寒夜中的一柄柄烛火,将千千万万灰暗的心灵照亮。诗人多多在《被埋葬中的中国诗人》一文中说:“就郭路生早期抒情诗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他人能与之相比。”诗人林莽说:“在我们空旷的精神世界中,是食指的诗歌为我们洒下了一线温暖的阳光。”

《食指的诗》一书的责任编辑王清平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毫无疑问,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食指曾经说过:“人们评价我的诗歌时,总说六十年代的那些,这么做我非常不满意。我疯了以后,七八十年代写的那些诗更有价

值。”[2]

但是,历史地看待他的诗歌,我们不能不说,诗歌的质量与诗人在他所处的时代的地位是不能等同的。食指在七八十年代及其以后的诗歌尽管在质量上有新的提高,在艺术上也有新的探索和进步,但由于诗坛的纷繁变化,由于

他毕竟是一个注重内心的诗人,与火热剧变的时代有了隔阂,还有他的精神病院生活的局限,在人们的心目中和记忆里,食指还是铭刻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那个永恒的瞬间。在一片炙热的沙漠里,他的《相信未来》就是那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绿洲。就像郭沫若之于《凤凰涅盘》、徐志摩之于《再别康桥》、艾青之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样,食指和他20世纪60年代的诗歌将永远紧紧连在一起的,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将来食指再有什么样的辉煌,只要翻开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史册,他在那一页的光芒总是最抢眼的。 二、食指的诗歌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就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他的诗“哀而不伤”,深得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真传。尽管诗人历尽艰辛,但在诗中却没有太多的悲愤,没有颓废和激烈的反抗,没有晦涩和玄虚,而是充满了执著和殷切的

希望。食指的经典之作《相信未来》[3](P10)

创作于1968年,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正如诗人林莽所称:“《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

未卜的命运。”[4]

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诗人依然用“美丽的雪花”、“凝霜的枯藤”、“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首诗就是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食指面对的是令人几乎绝望的现实,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有着纯净洁白的美丽雪花、温暖漂亮的曙光、孩子般执拗憧憬的童心,他就是这样在一片灰暗阴冷的气候里,用对未来坚定的信仰,鼓励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永远在心中给未来留下宽阔明亮的空间,激励人们:“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度过劫波之后,随着新时期的到来,1978年,诗人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他热情地写下了著名的诗

篇《热爱生命》[3](P92)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

55?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在动荡的年代为人们的心中带来希望之光,使得诗人的创作跃上了第一个高峰,《热爱生命》则是他生命中的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说《相信未来》是柔弱的火焰,《热爱生命》就是真正的光;如果说《相信未来》是浪漫的预言,那么《热爱生命》就是响亮的答案。从诗歌来看,诗人“疯”后仍头脑清醒,仍关注生活,亲切温暖地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感。

三、食指的诗歌具有浓重的“私人性”

他的诗歌总体上是内向的,直接指向诗人内心和灵魂深处。他始终坚定地对未来寄予希望,充溢着强韧的热爱生命的张力,更能深刻地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早期代表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3](P47)现在的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诗写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在知青中广为流传。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一片手的波浪翻动”与“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中”,诗人突然感到:“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地抖动。//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妈妈缀扣子的针线”一句,是对唐诗《游子吟》的现实诠释,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锥心之痛。

食指的诗歌有着高度的英雄气质,在孤独中透着坚韧。在《命运》中,诗人用“辗转飘零的枯叶”比喻人生,用“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比喻未来,敏感地预示了他们这一代人在特殊时代的命运,但是,诗人没有悲哀,没有绝望,更没有妥协,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宣称“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这种高贵和高傲的秉性必将给诗人带来厄运,即使如此,诗人也要“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因为“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这是一种基于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信仰,是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支撑诗人在人妖颠倒的年代顽强生存下来。

食指诗歌中最为激烈最具锋芒的,要数《疯狗———致奢谈人权的人们》[3](P88)这首诗。也许是由于极左、恋爱、“反动诗人”等等生存中的诸多因素的长期压抑,诗人终于有了一次沉郁的爆发:“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诗人以“疯狗”自况,带有悲凉的自嘲的意味,但在自嘲的背后,是出人意料的纵身一跃:恨不能挣脱这内内外外、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锁链,恨不能更广泛地漫游人间,更深刻地咀嚼人生!他说:“痛苦对于诗人是一种财富。而诗歌是释放和治疗。”[2]“身世如秋雨般凄凉,内心却落日般悲壮。”[2]食指终生表达着这份个体怆然的悲壮,他把痛苦变成诗章,向往着未来,描绘着希望。

四、食指的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美

食指诗歌创作继承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和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他坚持诗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应该在形式上对音步句段(大体整齐,精炼,字句经得起推敲)和韵律(隔行押韵,尽量照顾平仄,朗朗上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他认为“电影有个银幕,电视有个荧屏,戏剧有个舞台,绘画有个画框,所有艺术都存在个形式问题。在规矩方圆中驰骋纵横才是大家”。[5]他的诗歌很讲究韵律,讲究形式美。即使生活本身是丑恶的、痛苦的,诗歌最终仍将是美的,给人以美感和向上的力量的。在这一点上,食指明显地区别于后来众多的先锋诗人,他对形式的坚守是坚定和固执的。以他的《相信未来》为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诗中每行有六个音步,这在汉语诗歌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是十分少见的,这样就使得诗句中承载的浓重的情绪,通过延宕的节奏逐步、缓慢地释放出来,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达到感人的效果。阅读中为了能够一口气将这样的句子读出来,读者不得不进一步拖延每一个音步所停留的时间,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延长的幻觉,体会到其中声音的均衡、内涵的精美。同时,他的诗基本上都是四行一个小节、上下行之间音步的整齐对应以及象绝句一样的押韵,从整体上造成另一种时间和空间,将那些沉重负载的情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人们可以触摸、可以观照的对象。在食指和谐优美的多音步格律中,原本是晦涩的东西得到澄清,郁结的东西得到释放。

食指认为:“就新诗发展到今天的情况来看,有个回归本土的问题……新诗的发展在内容上要参照中国诗学理论的观点,才能健康向上,为人民所喜爱。”[5]他所说的回归本土和新诗需要中国诗学理论的指引,都是新诗如何借鉴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形式美,以及新诗如何与中国读者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相吻合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结合问题。这一问题做好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才能够不断出现,中国新诗也才能够茁壮成长。他一直在实践着自己的信仰,也一直在探索着新诗中国化之路。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对时代进行着人文关怀,隐蔽性地存在于中国诗史中,以自我为坐标,“在僻静荒凉的一角”,用记录式的笔法抒写历史,弥补了一定时代在艺术方面的空白,实现了艺术的多元化,他无愧于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参 考 文 献]

[1]伊沙.一个也不放过?到精神病院送奖[M].西宁:青海

人民出版社,1999.

[2]杨子.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N]南方周末,2001-05-25.

[3]食指.食指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汪剑钊.中俄文字之交———俄苏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

新文学?文革中的地下诗歌[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9.

[5]食指:新诗发展要回归本土[N].光明日报,2004-12-01.

[责任编校:孙向召]

Believe in future,ardently love life

———On Shi Zhi and his poems

ZHANG Feng2chao

(Luohe T 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 ollege,Luohe462000,China)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Shi Zhi,a poet,in the middle and late1960s represented the m odern poetry’s first renais2 sance in m odern China in the real sense.The theme of believing in future and love for life runs through his poems.Be2 sides,his poems have a tense pers onal colour and strong rhythmic beauty.Shi Zhi’s explorations of writing the new verse following the rules and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 com position has made up for Chinese epic’s gaps in art to a cer2 tain extent.

K ey w ords:Shi Zhi;poem;theme;rhythmic beauty

?

6

5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