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们这一代人与父辈这代人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

我们这一代人与父辈这代人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

我们这一代人与父辈这代人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
我们这一代人与父辈这代人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

我与父辈体现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

许志希031111132

【摘要】

本文将根据蔡安迪斯提出的5个定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重要特征(1)个体对自我的定义;(2)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3)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4)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5)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来分析我与父辈关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别所在。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本研究随机选取江苏技术师范学院76名学生,通过问卷和访谈来进行价值

观的调查。问卷调查分两个层次进行,微观层次上,检测的内容包括自我增强(个人主义)和自我贬抑(集体主义)言语交流方式:宏观层次上,检测的内容包括十种相互独立的价值观类型(Schwartz Value Survey):其中遵从、安全、传统、世界主义、仁慈为集体主义价值观:权力、成就、享乐主义、刺激和自我导向为个人主义价值观。

调查结果表明:(1)微观层面上,虽然受试者倾向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但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并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对立的两极,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是相互渗透的状态,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会通的趋势;(2)宏观层面上,受试者虽然在遵从和安全方面得分最高,但其他集体主义价值观类型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类型上的得分却接近,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会通。综合来看,受试的大学生并未全盘摒弃集体主义价值观,而是将个人主义价值观纳入固有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两者呈现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会通的趋势,而不是文化差异(cultural divergence)或文化趋同(cultural convergence),验证了Ralston的文化会通(cultural crossvergence)理论(Ralston,2008;Ralston,et.a1.1993)。 [1]对于我出生于1992年的广东,正是邓小平同志南下广东深圳那一年,恰巧我们赶上好时间,当时正是广东迅速发展的初期,并且当时实行计划生育,但是在广东一个家庭有2个孩子的还是比较常见的。而父亲那一代人是出生于1968年,加上我父亲的他的兄弟姐妹就有7个,而且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越南战争的硝烟弥漫,我的大伯还参加了越南战争,可见我与父辈的出生背景和当时的局势差

异巨大,而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看法应该也有所不同。

1、个体对自我的定义

个体主义者将自我看成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他人而存在,而且作为独特的个体,应该与众不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常常用来验证自己对自我的定义,而不是直接影响或进入自我概念的范畴。相反,集体主义者则把自我看成群体的一员,与他人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至关重要,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对自我的评价。[2]

在我父亲看来,首先想到的是你是哪家的小孩,哪个村子的人,在哪个单位工作等等。倾向于集体主义,都是趋向于“社会性答案”。我想原因有:在父亲年轻的时候,国家还实行人民公社的农耕制度,你必须生活在集体当中,而且只有在集体承认你的地位,你才有饭吃,因为你不自报家门,谁知道你是哪个生产队的,另外,对村子概念比较根深蒂固,因为我们村子几乎都是同一个姓,是以前南下迁移的一个氏族,要对自己扎根的地方要保护和扩展,都需要与别的村子抗衡,所有对集体主义感比较强。

而对于我自己,我会想到,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是个有追求的人,我是大学生等等。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糅杂于一起,所以并不都是“社会性答案”,还有一些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我想原因在于:我们出生时已不是“大锅饭”时代,而且那时父亲已不再下庄稼地,而是到外自己打拼,更多的是个人为自身而拼搏,我会更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考虑。但这并非完全脱离集体,因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集体到另一个集体,而且我们当时的教育理念就是塑造集体荣誉感,从小学教材中,周恩来书记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每次毕业典礼,各位校长都语重心长地重复“出了这个班门,你就代表着这班级,出了这个校门,你就代表着我们学校”。无不体现出集体主义特点。

2、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

对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人来说,个人利益当然比群体利益重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不仅合理,而且提倡。把个人利益看成合理的个体在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正当的个人利益。在集体主义社会中长大的人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正好相反。追求个人利益被看成是自私的表现。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而不是牺牲集体利益[2]

关于这点,我跟父母的回答是相似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都是认为群体利益比个人利益重要。家庭就是一个集体,最好的例子就是,每当有家族游或聚会与个

人的朋友聚会时间相冲,一般都是推掉个人朋友的聚会居多。而且我们也觉得无可厚非,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于国家而言,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谁更重要,这就很难说清楚了,就如国家要强征我们家的土地,我们就认为个体主义更重要,而当国家处在危难之时,我更看重集体利益。这主要以个人利益是否真正受到保护有关,假如集体利益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就会支持集体利益为重。

3、个人态度和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时的相对重要性

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个体主义为主要导向地位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动因主要来自于自身对该行为的态度和兴趣,而集体主义社会中,个体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自己对社会规范的认知。[2]

父母亲是比较明显的由社会规范决定个体行为,能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例如我的母亲对我的着装有意见,就会说“你看那个人会穿着像你这样的”;对我的发型有意见,就会说“你这样的发型让亲戚见到多丢人啊”。还有对事情的判断总得多找几个人讨论才认定,等等。无不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决定行为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更倾向于由个体行为决定个人行为。虽然从小都收到集体主义的教育影响,如小学、初中、高中校总会规定男生不留长发,上学必须穿校服,学习的重点永远都是语数英等等。但是在出生那天起我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我更是集体主义的受害者,例如:由于我的发质天生偏黄,每次换班主任他都会叫我把家长喊来证明我头发不是染黄的,有的老师更会说“那你为什么不把它染成黑色”,这让我觉得荒唐。所以我更相信自己的想法,许多问题我都比较喜欢独立思考,并不喜欢与人讨论。

4、完成任务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

个体主义社会中的个人因为强调独立自我,理性对个体来说就比关系重要得多。一个例子是他们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因为是否胜任某个工作或完成某个任务能显示个体的能力和特点,是自我定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他人的关系并不直接影响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因为个人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而非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证明自己。所以相对于完成工作任务而言,人际关系便不那么重要。对于护体注意来说,一切相反,对于他们,任务是可以用来帮助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工具,而不是终极的目标。他们的自我概念,包括自尊和自我价值,都与那些与他们密切关系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密切相关,因此,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变成个人存在的目的。[2]

对于父辈来说,人际关系是重要与完成任务,都是先建立好人际关系再谈生意,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式的饭局。

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开会有饭局,打球有饭局,电影收官有饭局,开业有饭

局宴在玉事,随便编个狗生日猫进门的理由也要办一场。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是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造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的认同体系。[3]

由中国式饭局看出来,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对于像我一样的年轻一辈来说,确实是个艰难的选择,一般都陷入“被饭局”中。而且有些事不靠关系就会遇到各种障碍,即使我们想摆脱这种人际关系为重的办事方式,也无从下手。

5、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程度

内群体是指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群体,如家人,工作中的团队,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同乡、同胞。外群体则指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的总和,如其他公司的人,外国人或完全陌生的人。[2]

从这项来看,我跟父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父母会区分那些是关系亲近的亲戚和关系一般的亲戚,亲密的朋友和生意上的朋友,对待他们会有明显的区别,而绝非一视同仁。

而对于我自己,也会从心里自然的分类,有些是只是见了面打个招呼的朋友,有些是能一起走路上课,有些是能一起吃饭的,有些是能聊闲事的朋友,有些是知心的朋友,有些是肝胆相照的朋友。而对陌生人,除了问路或咨询,几乎不会主动接触。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国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东西方文化会通的视角[D] 江苏大学.20090601.

[2]陈晓萍.跨文化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

[3]邹新康.中国式饭局[J].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0, (2):70~74.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

简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人主义的思维源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 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格局的转变,文化本身的世界化与多元化已变得不可逆转,这种不同的文化的冲突及交流对于设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增强作品的创新力,也有可能因为文化的冲突而造成设计的失误。目前我国的设计,一方面盲目的抄袭中国传统信息,忽视西方一些优秀的设计艺术,使得这类作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有些设计放弃了传统文化,完全地追随发达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形式,使得产品设计面目雷同。因此,如何在中外文化中寻找设计中的结合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的话题。hzM中国设计在线中国创意设计门户网 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全面,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元素很久以前便已经对中国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清代的家具一改明代崇尚的简约,近似于巴洛克式的流于表面装饰效果,追求极度的奢华与地位身份的象征作用。 中国的设计要吸收西方设计精华,但外来文化的吸收不代表本土文化的丧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说到:“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管中国的设计在发展历史中一直体现

出一种超强的包容性,不仅融合了中国自身文化,还不断吸收外域文化,这种融合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能量。历史上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一度使唐朝社会风貌发生巨大变化,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东方,主要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最大的核心的部分。这种观念的差异,造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心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如中国人比较重视吉利,看重吉祥如意、发财致富等,而西方人这些观念比较单薄,他们常常突出个体,体现个体的个性。 西方设计讲求唯美、明快和简洁,中国的设计过于讲求精神内在物质的存在理由,而忽略其余价值的存在以及实用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设计出来的作品较为死板,这与中国素来有着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使得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给人留下凝重的整体印象;而西方设计诙谐幽默、热情奔放,追求强烈的表达速度、人性化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注重于作品夸张的表现。总体来说,西方追求个性美,东方追求和谐美。西方人重视个体性,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更重细节,东方人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 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 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 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 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 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 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 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 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 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 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 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 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 好地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是指一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

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美利坚合众国可以作为第一种制度的典型例子(请参见《独立宣言》)。苏联和纳粹德国是第二种制度的见证。 在苏联,数百万农民或“富农”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思考 今天党课的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开始思考一些概念,并且通过思考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记。 自由,应该是个普遍的概念,不可能我自由了,别人就不自由了,就想加点什么约束一下,映入脑海的是法律、道德这一类名词,所以最后归结为,自由是在法律道德等约束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感觉大家给的答案都太实用化了,没有抽象的意思,除了论证过程给人一种说服力外,其他的都是绕口令(我的也一样)。最后给的自由的定义是,在一定的规范下,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私密的空间(不被其他人打扰)。 对这个定义,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对一定的规范,存在一些疑虑。它是怎么产生的?社会普遍的思潮真的能反映它吗?百度百科,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姑且认为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么自由,必然是变化的,普遍的。前者是指时间上的,后者是指在人域上(一大块地的集合叫地域,一大堆人的集合姑且称为人域吧)。 民主的定义,相对于自由比较清晰,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统治。对于这个问题,最大的感受是民主,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还是有弊端的。 相对于自由与民主,还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贴近生活。一直沉默不语的同学也开始发表意见了。在这方面,我发现我们平时都有几大误区。 1、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和集体呆在一起,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个人主义就是一个人自顾 自,不参加集体活动。有人偏向于集体主义,是因为在集体中可以打酱油,不需要 自己花太多精力。再怎么听,也总觉得怪怪的。这个不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要 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种虽然人在集体中,但心却想着自己偷懒,典型的利 己主义。 2、认为集体主义是利他主义,个人主义是利己主义。仔细想想,确实不是这么回事; 可是在生活中,用个人主义批评他人自私的经常出现。一般说来,集体利益与个人 利益还是统一的,集体主义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利他主义,只有国家强大了,自己才 有发展,说的是集体利益保障了个人利益。而个人主义呢,更多的是强调自己的利 益,但并不是不顾其他人的利益,这简单的归结为利己主义,也是很不恰当的。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个人主义: 1、不必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 2、个人权利不可侵犯; 3、社会的价值落实于集体中的个人。 斯大林曾经指出:“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当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个人与集体的最终目标都是一样的,追求各自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矛盾,集体价值的体现主要靠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个人主义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但如果集体主义社会迅速走出经济停滞呢?如果集体主义社会(特别是亚洲的)在经济上崛起并与西方抗衡呢?一种新类型的全球会话逐步显现。 北京的开幕式就是那种会话的声明。中国主张发展不只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方式取得,还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方式取得。北京的开幕式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开幕式提取自中国悠久的历史,但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击鼓,像一个人一样起舞,按照精确的编队疾走而不会绊倒或者冲撞。我们以前也曾经看过集体一致性的展示,但这是目前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科技版本,背景是中国奇迹般的增长。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摘要 在中国一直崇尚集体主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然而,美国则一直尊崇个人主义,提倡发展个性,追求自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产生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自古就过着群居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集体主义。而美国,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到独立,至今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当时政治,宗教等多重影响,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个性才来到当时的美利坚,再加上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就形成了以表现自我,解放个性为特点的个人主义。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差异文化差异中国美国 正文: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在中国,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美国则一直崇尚个人主义。就国家而言,中国一直主张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美国则主张霸权主义,谋求世界主导地位。就个人而言,中国人自古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中,谦虚,低调;美国人则崇尚个人奋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由此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致于两国在对外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哲学上说,不同的价值观会让人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具体来说有多种方面的原因。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中美两国现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从历史层面来说: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群居的狩猎和采集生活让人类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习惯。一直到后来的氏族社会和封建社会,直至今日这种集体意识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再加上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民族的概念一直存在,导致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种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人民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团结在一起。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祖先们就开始结绳记事,撰写史书,使得以前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至今。中国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很多的观念得以保留,供后人学习。到了现代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与美国的本土多元化密不可分。历史上,建立政权的美国只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2015届毕业生德育答辩材料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姓名周盛 学号14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模具11-1班 指导教师齐立涛

二零一五年五月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解释 在如今这个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思维也呈现多元化,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片面之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类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譬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社会的共同特点是在社会共同责任和期望的基础上赋予状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社会具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主义只是一种靠近自己的集体而远离其他集体的社会生存方式。因为这种集体包括家庭、宗族、种族、宗教或其他团体,因此,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个多样化的建设,联合起来集中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这样,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涉及到一系列价值、态度和行为的一中更加宽广的范围的文化价值观。 有的人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以职责的权利作为重点,关注自己和直系亲属,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并根据个人成就来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规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完整性;有的人将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定义为一种重要契约,其中包括狭义的基本群体以及实现社会地位所需要的特定责任和义务的这种协商的社会关系。他们都概念化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一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目标、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权力。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 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它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人生哲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

集体主义的中国和个人主义的美国

集体主义中国和个人主义美国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 人主义的比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方法论为例 [摘要]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但是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通过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关键字]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引言] 不同的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客观存在性;涂尔干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范畴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行探讨;新韦伯主义注重人的个人性;佛洛伊德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阐述也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方法论入手,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一、马克思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起点、现实基础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使人脱离社会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人的想法都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理解。个人不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实体,社会也不是脱离个人的空洞的概念,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个人”。[1] 二、涂尔干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按照涂尔干的观点,不同的社会团结不仅反映了不同的劳动分工程度和社会整合水平,而且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个人自由水平。从机械团结向有

机团结过渡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标志。这既是一个个人自由不断提升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失范的过程。即个人诞生于社会,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整体优于局部、社会总体不能在数量上理解为成员之和,以及用集体状态来解释个人现象而非用个人现象来解释集体状态的社会学观点。[2] 三、韦伯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韦伯的观点认为,自由是个体以职业生活为中介而获得的心理上蒙受上帝恩宠的感觉,韦伯把个人自由最大限度的扩张视作德国自由主义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现代人的自由不是力图到专门化的工作之外去寻找,而是就隐含在他的工作中,通过理性、冷峻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以为上帝增添荣耀,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自由的感受。[3] 四、佛洛伊德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结束语 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吸取前人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精华,辩证的看待问题。将个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争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以屠呦呦获诺奖为例 摘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中美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是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关键。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很多人就奖项应归屠呦呦个人所有还是属于整个研究小组争论不休,这就牵涉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问题。本篇文章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大概的辨析,这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而且能更准确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从而减少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最后以屠呦呦教授获得国外的拉斯克奖以及诺贝尔奖为例,揭开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使我们对这种差异有一个更为鲜明和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屠呦呦诺贝尔奖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基础。就像不同的土壤会滋生出不一样的花草树木,东方和西方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也有很大不同,其中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为最。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第167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作者王雪、顾相菊) 但是,尽管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前者就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后者就是崇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郑昱轩金女院16080131 所谓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其最终目的都是让社会成员最大得到物质和精神满足,只是实现方法不同。集体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大锅饭式的,而是作为对社会制度的引导,在有限的条件下使社会集体利益最大,从而满足个人利益。对于较早时间某兄的公式,我存在以下不同看法。个人主义推崇竞争,势必带来广泛的优胜劣汰,而占据优势者容易依靠优势循环扩大优势,则公式则应为0.01 0.01 0.01 4.97=5, 而集体主义则尽可能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平等,当然也不可避免会牺牲极少数人,则为1.4 1.2 1.3 0.1=5。我不是鼓吹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最大问题在于所谓公平分配究竟如何有效操作,如何在分配较为平均的情况下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个人主义可能更有活力,但难免暴露更为残酷的一面。 而事实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作为社会主义辨证哲学就把集体与个人的辨证统一关系讲的很明白了。所有人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人,同时,个人也可以说是一个集体的一员。集体需要维护每个人个人,每个人都维护好了才会使集体也好起来。但是,个人与集体存在矛盾。在没有阶级社会,个人要服从集体多数人的决议,集体也要尊重个人合理的自由与个性。集体与个人存在矛盾,但是,也是统一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唯物主义辨证哲学的集体与个人观。 作为社会主义,反对剥削与压迫。反对剥削就是反对不合理的分

配,反对压迫就是反对不自由、不平等。因为社会主义反对剥削与压迫的本质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是反对不自由的,也就是提倡个人自由的。正是如此,社会主义才把自己的最高目标定为共产主义社会,也被定义成自由人自由联合的社会。可见,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高度尊重与维护个人自由的社会。 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讲,一个人最高的自由无非是经济上的自由。因为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基础上的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无从谈起的。例如,没有钱,一个人休想去旅游、休想去学习。这种经济上的自由也就是经济的独立自主,不依靠与依赖他人进行经济生活,即使与他们联合进行经济生活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与平等性。这样就要求经济自由人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不平等与依赖的关系,而是平等与独立的关系。这种经济上的平等与独立的关系就体现在经济分配的平等与经济地位的平等以及人身的独立自主。作为社会主义,要实现、尊重与维护个人的自由,也就是要保证个人的经济自由。 真正的民主自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平衡点上的,脱离这个平衡点的民主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平衡点是人类无法永远找到的,只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接近这个平衡点而已。 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是极其危险的,相反集体主义无限膨胀也是极其危险的。正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当个人主义的观念膨胀到影响集体利益时候,其实也就损害了个人的利益,就像西方一些国家的一些政策需要执行的时候由于个人主义的阻挠,而得不到实施,最后得到的结果是集体利益的损害转嫁到了个人利益的损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摘要:霍夫斯泰德1980年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其中包括四项文化维度,分别是:权利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近年来,部分学者却对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并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对立两极,而是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s维度论 价值观念与文化是密切相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全球化,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多种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在多种的价值观念中,会有一种价值观是作为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并且与其他的价值观共存。 二、s维度论的内涵 霍夫斯泰德1980年出版了culture’s consequences,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比较文化差异的四大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很多学者一直认同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上的两极,非此即彼。然而1990年,当安迪斯对这两种

倾向进行实证性研究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没有表现出必然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内的多样性,即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一部分表现得既个人主义又集体主义,一部分既不个人主义又不集体主义,还有一部分要么个人主义要么集体主义。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事物阴阳平衡、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原理。跨文化交际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样也处于一个太极之中,它们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假定集体主义为阳因子,个人主义为阴因子,则二者间的相关性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在太极图中的处于“阴”、“阳”之间的“s”曲线显示:阴(个人主义)阳(集体主义)是互补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当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值”,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二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消极因素,吸收各自的积极因素,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或驾驭文化差异,增进彼此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这就是s维度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渗透。 三、s维度论的表现形式——以aa制为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