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二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二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二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二战欧洲战场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18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

6月28日凡尔赛条约(对德和约)签字。

1921

7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党的领导人。

1925

7月18日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出版。

1933

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2月27日国会纵火案。

7月14日纳粹党被宣布为德国的唯一政党。

10月14日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并从裁军会议撤离代表。

1934

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

8月19日希特勒被宣布成为德国元首。

10月1日希特勒命令建立空军,扩充陆军和海军。

1935

2月26日德国废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

3月16日德国公布《国防军法》,实行普遍兵役制,开始公开重整军备。1936

3月7日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和罗加诺公约,进兵莱茵非军事区。

10月25日德、意签订共同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937

11月5日希特勒在Hossbach 会议期间揭示战争计划。

1938

3月12/13德国入侵奥地利,宣布与奥地利“合并”。

4月23日德国策划苏台德地区“自治”。

8月12日德国军事动员。

9月30日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0月1日德军进驻苏台德地区。

1939

3月15/16德军入侵布拉格,占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

5月22日德、意签订军事同盟(钢铁公约)和经济合作条约。

8月23日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3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德国宣战。

9月10日加拿大对德国宣战。

9月27日德军攻陷华沙。

1940

2月24日德国制定进攻西欧作战计划。

4月9日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6月22日德军进攻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温斯顿·邱吉尔成为英国的首相。

5月15日荷兰向德国投降。

5月26日—6月4日英、法军自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比利时向德国投降。

6月10日挪威向德国投降。

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

6月22日德、法签定停战协定。

7月16日希特勒命令8月中旬完成进攻英国的“海狮”作战计划。

7月21日希特勒命令制定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8月12日不列颠空战正式开始。

9月7日德空军开始大规模轰炸伦敦。

9月27日德国、意大利、日本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0月7日德军进驻罗马尼亚。

10月12日希特勒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天执行。

希特勒批准对苏作战计划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

12月18日

1941

1月13日-28日德军入侵保加利亚。

2月12日德国将军隆美尔率领新组建的装甲军团先头部队抵达北非利比亚的的黎波里。

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条约。

4月6日德军入侵希腊和南斯拉夫。

4月18日南斯拉夫向德国投降。

4月28日希腊向德国投降。

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7月10日—9月10日苏、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激战。

7月10日—

1944年8月10日

苏军实施列宁格勒保卫战。

7月10日—9月26日苏军实施基辅保卫战。

8月5日—10月16日苏军实施奥德萨保卫战。

8月14日罗斯福、邱吉尔宣布签署《大西洋宪章》(美、英关于对德战争目的的宣言)。

9月7日英国空军轰炸柏林。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会战(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为苏军防御阶段;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11月18日—

1942年1月10日

英军在北非的利比亚向德、意军发动进攻,即“十字军”行动。

12月11日德、意对美国宣战。

12月11日美国对德、意宣战。

1942

1月21日—2月15日隆美尔率领非洲装甲军团在北非利比亚对英军发起反击。

5月26日—7月3日隆美尔在利比亚加扎拉一线发起进攻行动,称“比尔哈凯姆之战”。

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会战(7月17日-11月18日为苏军防御阶段;11月19日-1943年2月2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10月23日-11月11日英军在北非实施阿拉曼战役。

11月8日英、美军在北非登陆,实施“火炬行动”。

1943

1月14—24日罗斯福、邱吉尔、戴高乐在卡萨布兰卡(摩洛哥)举行会议,宣布结束战争的条件是

德国无条件投降。

2月2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降,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3月20—5月13日美、英、法军队在突尼斯展开进攻,德、意军在非洲失败。

7月5日—8月23日库尔斯克会战(7月5日-23日为苏军防御阶段;7月12日-8月23日为苏军反攻阶段)。

7月10日—8月17日美、英军实施西西里登陆战役。

8月—12月苏军第聂伯河会战(第一阶段8-9月;第二阶段10-12月)。

9月3日美、英军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9月11日德军占领罗马。

10月1日美、英军攻占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10月13日意大利巴多格里奥政府对德宣战,苏、美、英承认意大利为共同作战的一方。

11月22日—26日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11月28日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举行德黑兰会议,发表《德黑兰宣言》。

1945

2月4—11日罗斯福、邱吉尔, 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签订《雅尔塔协定》。

2月8日—3月10日美、英、加三国军队强渡莱茵河。

2月23日美、英军对德军齐格菲防线开始进攻。

3月23日—4月18日美、英军进行鲁尔进攻战役。

4月16日美、英军进抵易北河。

4月16日—5月8日苏军进行柏林战役。

4月28日墨索里尼被处死。

4月29日在意大利境内的德军签署投降书。

4月30日苏军在柏林攻占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

5月7日德国无条件向盟军投降。

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欧洲胜利日。

二战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员伤亡是惊人的。据资料统计: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人口伤亡达9000万人以上。欧洲的伤亡人数为:苏联约2000万,波兰约600万,南斯拉夫约150万,荷兰和比利时共约30万,英国和不列颠其他国家共约50万,德国约650万;在亚洲,中国约1200万,越南约200万,菲律宾约110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据统计,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00亿美元。其中,苏联损失6790亿卢布,等于苏联全部财产的1/4,战争中有1700多座城市被毁。法国在战争中经济损失为1.4亿法郎,相当于法国战前三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波兰损失200亿美元,捷克斯洛伐克为2000亿克朗,南斯拉夫为91.45亿美元,比利时为1750亿比利时法郎,英国为250亿英镑,荷兰为114.25万荷盾,中国也高达百亿美元之巨。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解析)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欧洲联合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答案】(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可知阿登纳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其目的是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根据材料二“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其同体”等相关经济组织的建立,可知欧洲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欧洲实现联合方便了人们生活,提高欧洲国际地位,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等 (3)由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可知,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的内容,具体内容: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 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此次战争是一次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力量被瓦解消灭。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介绍,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了对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波兰、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侵略。 为了接着征服苏联,希特勒策划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1940年9月7日柏林签定完毕。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战火烧到了地中海和非洲。 1940年6月22日,6月,德发起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计划)。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还有其他20多个国家同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有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德国全面溃败。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7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24.5万人口中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8月9日,美国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23万人口中的约14万8千人伤亡和失踪。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3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

14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结构主义哲学: 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 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突出了建筑形体和丰富的室内空间组合。 典雅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主要思潮。致力于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代表人物:菲利浦·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 代表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虽然存在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是功能、艺术与技术均能兼顾,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作品。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 由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菲利普·约翰逊主持设计,是典雅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①纪念馆为对称式布局,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首层横向布置的楼梯打破了大厅的单调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欧洲建筑的发展史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底径的9--10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 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学习目标: 1.了解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德意日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及亚非人民的反抗;知道慕尼黑阴谋的本质及其严重后果,知道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 2. 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概述二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发生为世界大战的。 3. 了解二战的经过,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4.知道二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二战的影响,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教学难点:认识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学习导航: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根本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二)经济危机极大地激化了各种矛盾。 (三)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四)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国法西斯 ①原因A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 b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B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C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③扩军备战: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自此,欧洲战争策源地逐步形成 ④特点:以纳粹党为核心,通过选举途径,合法取得政权,利用民族复仇情绪,进行欺骗和煽动手段,先掌权再发动战争 2.日本法西斯 ①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B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C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目的:提高国际地位。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7月 26日格雷提议举行英,法,德,意四国会议维护和平。 7月 28日奥匈政府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 30日俄国开始战争总动员 8月 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要求法国保持中立承诺。 8月 2日德土订立秘约。德国侵入卢森堡 8月 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 8月 4日德入侵比利时。英向德最后通牒要求尊重比利时中立。晚上11时英国对德宣战。 8月 23日日本借口“英日同盟”向德宣战。英国远征军到达法国。 9月 5日马恩河战役爆发。 9月 8日英法联军切入德军50公里暴露地段,威胁德军右翼。 9月 9-11日各路德军撤退,联军反攻。 9月 13日俄军退出东普鲁士 10月 29日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土耳其炮击俄国黑海港口 11月英国宣布北海为作战地区。 11月初日本占领中国青岛和胶洲湾 11月 2日英法向土耳其宣战 11月 5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 12月 2日奥匈军队占领贝尔格莱德 12月 15日塞尔维亚军队收复贝尔格莱德 1915年 2月东线立陶宛战役 4月伦敦秘约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领土,换取意大利参战。 5月23日意大利对同盟国宣战 5月7日“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6月29-12/10 意大利在伊崇佐河发动4次进攻, 9月东线华沙战役 9月德满足保加利亚占领塞尔维亚领土要求,保加利亚参加中欧同盟国作战。 9月末德,奥,保占领塞尔维亚 10月14日保加利亚对协约国宣战 12月东线里加战役 1916年 2月21日德军投入50个师,发动凡尔登战役。 3月9日德国对葡萄牙宣战 23/24/25日德军攻下法军第1,2阵地 4月开始西线凡尔登战役 5月英,法签定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领土协定。 5月31-6月1 日德兰海战(斯卡格拉克海战) 6月24-11月英法联军发动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以减轻凡尔登方面压力,突破德军防线。 8月签定《布加勒斯特条约》,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凡尔登法军增加援军,防

两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川)07界升学总复习(一)----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逐渐形成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国际关系骤然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二、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塞尔维亚青年开枪刺亡。 三、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俄、法、英很快卷入战争,战争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四、战争进程 一战规模空前,战场涉及欧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投入重兵作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五、战争的结束 1917――①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大战 ②美国对德国宣战,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③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8――①奥匈帝国瓦解

②11月,德国宣布投降,大战结束。 六、大战的影响 1、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大战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2、双方把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和毒气首次使用,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 七、一战的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性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二、慕尼墨阴谋 1、背景: (1)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的抵制和制裁。 (2)1938年夏,希特勒唆使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要求自治,并以此为借口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达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2、会议的召开和“慕尼墨阴谋” 1938年9月,德、意、英、法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即:慕尼黑阴谋――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3、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4、影响:(1)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2)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3)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四、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五、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 2、7―194 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二战前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

一、西方主要规划理论概述 1、系统规划理论 系统规划理论由布瑞·麦克劳林(Brain Mcloughlin)和乔治·查德威克(George Chadwoick)于1960年代提出;该理论将城市与区域看作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而规划作为系统分析、控制的一种形式,必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找到办法,并分类、预测这些变化,以便控制它们。在具体实践中,系统方法通过大量的模型来工作,模型的建构是基于城市是一个“封闭系统”。系统方法对规划的评价通常有三种:投资-效益分析(cost-benefit)、规划平衡表(a planning balance sheet)和目标实现程度分析(goals-achievement matrix)。 系统规划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其次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学的”规划是一个海市蜃楼,科学和规划是非常不同的事业,科学家寻求对事物的观察、描述和解释,规划师正相反,他们的意图是改变他们面对的一切。 2、理性规划理论 理性规划理论是战后西方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法卢迪(Andreas Faludi),其代表作是1973年出版的《规划原理》(Planning theory,1973)。 理性规划理论的提出,相对于过去对规划的理解基于“作为设计的规划”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科学的”和“客观的”方法去认识和规划城市。理性规划理论认为规划由一系列理性的、循序渐进的程度(过程)组成,而政府和规划者是价值中立的公众利益代表者。理性规划理论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规划的影响很大,英国目前的规划体制和技术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一理论的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性规划也不断受到质疑:(1)今天对规划的理解,已经不再把规划作为分离于政治过程的一个类别,而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2)理性的思想受到批判,韦伯指出人类总是在行动中找寻形式上的理性主义,但他们越去尝试,就越碰到麻烦,社会不是由工程师设计的合乎逻辑的结构,而是包含逻辑与非逻辑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3)把过于狭隘、技术的理性主义注入规划中,使规划失去了更近人性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从开战前夜到战争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记年表(从战争序幕到战争结束) 1914年8月德国、奥匈帝国宣战布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8年11月德国与协约国停战条约的签订,德国战败。 1919年1月巴黎和会。 3月意大利成立“战斗的法西斯”。 6月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被协约国没收。 1920年1月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的国际联盟成立,44国参加。 4月俄波战争。 1921年4月协约国在伦敦会议上确定德国战争赔款为1320亿德马克。 1922年4月约瑟夫.维.斯大林当选为俄共中央总书记。 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树立宣言。 1923年11月巴伐利亚“啤酒馆政变”,希特勒被捕入狱。 1925年7月希特勒《我的奋斗》出版。 1926年9月德国国际联盟加入。 1929年10月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同时德国600万人失业。 1933年1月希特勒内阁成立。 10月德国国际联盟的退脱声明。 1934年1月德国与波兰不可侵犯条约签订。 8月兴登堡总统死亡,希特勒总统继任。 1935年3月德国重整军备,德装甲师成立。 1935年10月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攻。 1936年3月德军进驻莱茵兰非武装区。 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义勇军被派遣。 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6月苏军“大清洗” 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9月“慕尼黑协定”缔结,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终结。 英法同波兰签订互助条约。 4月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4月苏联日本签订《苏日和平协定》 5月4日~9月诺门坎战役 7月末-8月初张鼓峰事件 8月23日签订含有瓜分波兰秘密条款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10月6日德国闪击波兰 1939年-1945年大西洋争夺战(潜艇战反潜战) 1940年4月9日-6月10日挪威战役 4月至6月德国掠下荷兰,挪威,卢森堡,瑞典,法国等西欧低地国家 5月~6月法国战役 5月至6月4日敦刻尔克战役 5月至6月1日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巴尔干) 12月-1941年2月10日利比亚战役(北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战役 晴天霹雳——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 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鹰击长空——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 进退两难的德国军队决定对英国进行以空军抢夺制空权为主的战争,为掩护海军夺取制海权,最后实施登陆的三步作战计划,以图彻底消灭不列颠这个反德基地的目的,但是在英国武装力量的顽强抗击下,德国空军以战败告终。 十面埋伏——基辅合围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也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整个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联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闪击战”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的

进攻上受到了阻碍。德军赢得了在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发生在莫斯科的战争史上最大战争的胜利。 狼行拂晓——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的一次空袭,击毁了美国全部战列舰。珍珠港战役在战术上非常成功,但在战略上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它的不宣而战激怒了美国人,从而使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强国加入战争。 短兵相接——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是苏联军队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在德军以多出0.7倍的军队、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飞机的情况下,让苏联胜出。这次战役胜利的结果是:苏联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 潜艇时代——大西洋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德国围绕着保卫与破坏海上交通线,展开了生死攸关的大西洋海战。在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投入了他们的全部海上力量,动用了整个大西洋舰队和其他国家的部分海上力量。整个战役动用了3000多艘作战舰艇,飞机数千架。历时5年半,是战争史上时间最长、斗争最复杂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也使德国的潜艇一举成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备注 第一个法西斯政权统治的国家 1922年10月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党在意大利上台执 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法西斯独裁在德国建立;世界大战欧洲策 源地形成 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联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 义务兵役制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国出兵占领非军事区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独裁专政建立,世界大战亚洲 策源地形成 1936年5月意大利攻陷亚德斯亚贝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白色方案) 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方便应该购买军火 1940年4月德国攻占丹麦、挪威(黄色方案) 1940年5月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红色方案)法国投降 1940年7月德军空袭英国(“海狮计划”) 1940年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0年9月德国放弃“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1940年9月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 1940年9月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0年12月希特勒发布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春埃塞俄比亚独立 1941年2月隆美尔发动北非沙漠进攻双方展开拉锯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