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车间:生产线名称:分析部门:分析日期:年月日

QR-E006-06/版本A0/2002-05

XXXXXXXXX有限公司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车间:生产线名称:分析部门:分析日期:年月日

第二章动作的分析方法

《动作分析方法》课程电子教案课程:《原画设计》 课题:动作分析方法 课时:40课时 教学目的:正确与科学的动作分析方法,使学生们学会分析与分解动作,帮助大家在原画创作中完成漂亮的动作设计。是动作设计的思维因数。 教学重点:1原画创作的基本流程。 2 原画点的选择与概念。 3构思、分解、组合、展现。 教学难点:组合.展现 导入: 为什么说动作分析是原画的基础呢?前面已经讲过,原画创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剧情和导演意图,完成动画镜头中各类角色的动作设计,并且画出一张张不同动作和表情的关键动态画面。因此,当原画人员明白了导演的意图和规定情景下角色的活动内容之后,不可能随便凑合几张不同的动作姿态,马上就动手将它画成原画的,必须有一个创作构思和动作分析的过程,这就是原画工作的基础,也就是常说的再创造。然后,才能具体着手原画面的绘制 新授: (一)如何进行动作分析

究竟如何进行动作分析?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将动作分析的方法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用八个字来概括:构思、分解、组合、展现。下面分别细述: 1 构思: 俗话说想动作,就是把导演对每一个镜头提出的要求,由原画进行再创造,将它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首先要进行构思。动脑筋想出最能表达规定情景下角色的典型动作,例如:《哪吒闹海》中的一个镜头其中的一段,导演所规定的要求是:“哪吒来到海面上,挥舞起手中的火尖枪,奋力劈开海水。”根据这段文字的要求,原画经过深思熟虑。构想出一套完整的动作设计。具体地说:哪吒脚踏风火轮降落到海面,一个转身同时用手怒指海面,趁势挥舞手中的火尖枪,做了一个亮相的姿势,以示哪吒的神勇。然后,挥枪高举,纵身跃起,猛地把枪身劈向海面,顿时劈开海水,浪花四溅。这一套哪吒连续性的动作设想,就是根据画面台本规定内容,原画进行再创造的完整构思。 2.分解: 已经构思好的整套动作,又怎么将它分别画成原画呢?这就需要进行动作分析,也就是在设想好的一套完整动作之中,确定哪些地方是动作起止的关键动态,哪些是动作的重要转折。因为,这些重要的姿态就是确定画原画的所在。现在仍然用上面那套哪吒的动作构思,进行具体分解。即:(1)哪吒转身一边抬手;(2)转身结束手向前指;(3)双手握枪开始挥舞;(4)枪杆换手向右画

动作分析与时间研究一

目录 1.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本次学习内容 2. 动作分析 2.1 动作分析概述 2.1.1动作 2.1.2动作分析 2.1.3动作分析方法 2.1 4 动作分析的用途 2.2 动素分析 2.2.1动素 2.2.2动素分析的步骤 2.2.3动素分析的应用场合 2.2.4动素分析的应用案例分析与研讨 2.3 动作经济原则 2.3.1动作经济原则的定义 2.3.2动作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 2.3.3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 3. 时间研究 3.1 时间研究概述 3.2 作业测定的方法及基本程序 3.3 标准工时设定 3.4 工作抽样 3.4.1工作抽样概述 3.4.2工作抽样的原理 3.4.3工作抽样的方法和步骤 3.5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 3.5.1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概述 3.5.2模特排时法 (MOD) 3.5.2.1 MOD法的特点 3.5.2.2 模特排时法的动作分类 3.5.2.3 模特法的动作分析 3.5.2.4 动作的改进 3.6 生产线平衡分析 1.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本周学习内容:

基础IE的全过程是: 利用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获得最佳程序和方法,然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将所有作业制定出标准时间。 2. 动作分析 2.1 动作分析概述 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根据程序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种种浪费,从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动作研究则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操作动作之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 2.1.1动作 工艺流程和作业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为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动作可大致分为下面四类: 加工—改变目的物形状和装配目的物的动作 移动—改变目的物位置的动作 握持—保持目的物形态的动作 等待—无作业手空闲着的动作 2.1.2动作分析 定义: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着眼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2.1.3动作分析方法 (1)目视动作观察法:分析者直接观测实际的作业过程,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直接记录到专用表格上的一种分析方法。 · 动素分析法 · 双手操作分析法 (2)影像动作观察法:通过录像和摄影,用胶卷和录音带记录作业的实施过程,再通过放影、放像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作业动作的方法。 ·高速摄影分析法(细微动作影像分析) ·常速摄影分析法 ·慢速摄影分析法 ·VTR分析法 2.1 4 动作分析的用途 ·为减轻作业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找出动作存在的问题 ·探讨最适当的动作顺序、方法和人体各部位动作的同时实施 ·探讨最适合于动作的工夹具和作业范围内的布置 ·比较动作顺序、方法改进前后的情况,预测和确认改善的效果 ·用记号和图表一目了然地说明动作顺序和方法 ·改善动作顺序和方法,制定最适当的标准作业方法 ·提高能细微分析动作和判断动作好坏的动作意识 2.2 动素分析

IE动作分析资料

目录 1.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本周学习内容 2. 动作分析 2.1 动作分析概述 2.1.1 动作 2.1.2 动作分析 2.1.3 动作分析方法 2.1 4 动作分析的用途 2.2 动素分析 2.2.1 动素 2.2.2 动素分析的步骤 2.2.3 动素分析的应用场合 2.2.4 动素分析的应用案例分析与研讨 2.3 动作经济原则 2.3.1 动作经济原则的定义 2.3.2 动作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 2.3.3 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 3. 时间研究 3.1 时间研究概述 3.2 作业测定的方法及基本程序 3.3 标准工时设定 3.4 工作抽样 3.4.1 工作抽样概述 3.4.2 工作抽样的原理 3.4.3 工作抽样的方法和步骤 3.5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 3.5.1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概述 3.5.2 模特排时法(MOD) 3.5.2.1 MOD法的特点 3.5.2.2 模特排时法的动作分类 3.5.2.3 模特法的动作分析 3.5.2.4 动作的改进 3.6 生产线平衡分析

1.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本周学习内容: 基础IE的全过程是: 利用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获得最佳程序和方法,然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将所有作业制定出标准时间。 2. 动作分析 2.1 动作分析概述 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根据程序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种种浪费,从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动作研究则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操作动作之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 2.1.1 动作 工艺流程和作业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为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动作可大致分为下面四类: 加工—改变目的物形状和装配目的物的动作 移动—改变目的物位置的动作 握持—保持目的物形态的动作 等待—无作业手空闲着的动作 2.1.2 动作分析 定义: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着眼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2.1.3 动作分析方法 (1)目视动作观察法:分析者直接观测实际的作业过程,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直接记录到专用表格上的一种分析方法。 ·动素分析法 ·双手操作分析法 (2)影像动作观察法:通过录像和摄影,用胶卷和录音带记录作业的实施过程,再通过放影、放像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作业动作的方法。 ·高速摄影分析法(细微动作影像分析) ·常速摄影分析法 ·慢速摄影分析法 ·VTR分析法 2.1 4 动作分析的用途 ·为减轻作业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找出动作存在的问题 ·探讨最适当的动作顺序、方法和人体各部位动作的同时实施 ·探讨最适合于动作的工夹具和作业范围内的布置 ·比较动作顺序、方法改进前后的情况,预测和确认改善的效果 ·用记号和图表一目了然地说明动作顺序和方法 ·改善动作顺序和方法,制定最适当的标准作业方法 ·提高能细微分析动作和判断动作好坏的动作意识

抗阻训练之动作分析及基本技术

抗阻训练之动作分析及基本技术 一、抗阻训练的动作分析 抗阻训练的动作分析方法是健身教练必须掌握的。在进行抗阻训练时,首先明确的是目标肌肉。也就是说,应确切地知道要锻炼哪个部位的肌肉。对于人体主要部位的肌肉,应该明确地知道它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这样才能对抗阻训练动作进行分析。动作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完成动作的人体各环节的运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参与活动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通过动作分析,可以判断我们所设计的某个抗阻训练动作是否可以锻炼到预定的目标肌肉。 动作分析可分为3大步骤。第一步是明确参与完成动作的身体主要环节及相应的关节,还要明确阻力方向。第二步是划分动作阶段,一般是根据环节运动方向的改变进行动作阶段的划分,这主要是针对动力性运动。分析静力性姿势时无需划分阶段,直接分析参与工作的各环节的具体运动状况即可。第三步是分析各阶段各环节的运动状况,这是动作分析的重点。首先要分析在各阶段各环节相应的关节运动,然后通过各阶段环节运动方向与阻力作用方向的关系,分析环节受力情况,找到环节运动的原动肌(目标肌肉),从而确定训练动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杠铃平板卧推动作为例进行动作分析。 完成杠铃平板卧推动作时,头、脊柱和下肢各环节均保持一定的静态姿势,主要是上肢各环节的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关节为肩关节、肘关节,阻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杠铃平板卧推动作可划分为下降(向下)、推起(向上)两个阶段。在杠铃平板卧推动作下降(向下)阶段,关节的运动为肩关节水平伸、肘关节屈;环节运动方向向下,与阻力方向一致,肌力矩小于阻力矩。由此可确定原动肌为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工作性质为退让工作(离心工作)。在杠铃平板卧推作推起(向上)阶段,关节的运动为肩关节水平屈、肘关节伸:环节运动方向间上,与阻力方向相反,肌力矩大于阻力矩。由此可确定原动肌为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工作性质为克制工作(向心工作)。通过以上动作分析,可以确定杠铃平板卧推动作能够锻炼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 二、抗阻训练的基本技术 (一)握法与握距 1.握法 握法是抗阻训练时,两手持握器械把手、杠铃和哑铃的方法。 在抗阻训练中经常用到下列几种不同的握法。 (1)正握:前臂内旋的握法,如杠铃卧推时使用的就是正握的方法 (2)反握:前臂外旋的握法,如杠铃弯举时一般使用的就是反握的方法。 (3)正反握:一手正握,一手反握的握法,这种握法在抗阻训练的杠铃练习保护中经常使用。 (4)对握:两手掌心相对的握法,如哑铃锤式弯举时使用的就是对握的方法在以上握法中,拇指都要压在食指和中指上,因为这种握法稳固且安全。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以往也称为工序能力。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是稳态下的最小波动。而生产能力则是指加工数量方面的能力,二者不可混淆。过程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而与公差无关。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μ±3σ的范围内,其中μ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标准差,也即有99.73%的产品落在上述6σ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故通常用6倍标准差(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数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 (一)双侧公差情况的过程能力指数 对于双侧公差情况,过程能力指数C p的定义为:C p= T =T U -T L (公式1); 6σ 6σ 式中,T为技术公差的幅度,T U、T L分别为上、下公差限,σ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总体标准差。当σ 未知时,可用σ?1=R/d2或σ?2=s/c4估计,其中R为样本极差,R为其平均值,s占为样本标准差,s为 其平均值,d2、c4为修偏系数,可查国标《常规控制图》GB/T4091—2001表。注意,估计必须在稳态下进行,这点在国标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有明确的规定并再三强调,不可忽视。 在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中,T反映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而σ反映过程加工的一致性,所以在过程能力指数C p中将6σ与T比较,就反映了过程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 根据T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过程能力指数C p。如下图的三种典型情况。C p值越大,表明加工 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 p值的选择应根据技术与 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当T=6σ,C 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过程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常应取C p大于1。 各种分布情况下的C p值

动作分析法

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 (1) 动作分析概述 动作分析是方法研究的另外一个内容,主要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时的身体动作,以消除多余的动作,减轻劳动强度,使操作简便更有效,从而制定出最佳的动作程序。 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根据程序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种种浪费,从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动作研究则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操作动作之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 动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着眼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什么是动作 工艺流程和作业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为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动作可大致分为下面四类: 加工—改变目的物形状和装配目的物的动作 移动—改变目的物位置的动作 握持—保持目的物形态的动作 等待—无作业手空闲着的动作 动作分析方法 (1)目视动作观察法:分析者直接观测实际的作业过程,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直接记录到专用表格上的一种分析方法。 动素分析法 双手操作分析法

(2)影像动作观察法:通过录像和摄影,用胶卷和录音带记录作业的实施过程,再通过放影、放像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作业动作的方法。 许多工厂对工序动作的安排,往往是在产品刚开始生产时安排一次,此后除非出现重大问题很少进行变更。效率的提高一般视作业者的动作熟练程度而定,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作业者对作业动作习以为常,完全在无意识中进行操作。实际上,这样的作法潜藏着极大的效率损失。 许多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动作组合,其实都存在: 以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为例:一个熟练的厨师,可以同时用两个甚至更多的炉子炒菜,快速而且不会出差错。而平常人则可能用一个炉子炒菜都会出现在中途发现某一种材料还未准备好的状况,所耗费的时间也

CPK(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99.73%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来评定过程能力与指定需求的一致性。之所以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过程度量所能够提供的基线在数量上的受控性;其次,由于我们的度量计划还相当"不成熟",因此需要对过程度量基线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改动以反映过程能力的改进情况。根据过程能力的数量指标,我们可以相应地放宽或缩小基线的控制条件。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指该工序过程在5M1E正常的状态下,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技术条件。过程能力指数用Cp 、Cpk表示。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当需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的计量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直接按普通的计数数据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处理会有很大的风险。一般解决方案的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设法将非正态数据转换成正态数据,然后就可按正态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根据以非参数统计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遵循这两大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成熟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三种,现在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1:Box-Cox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2:Johnson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3:非参数计算法 当第一种、第二种方法无法适用,即均无法找到合适的转换方法时,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供尝试,即以非参数方法为基数,不需对原始数据做任何转换,直接按以下数学公式就可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的计算和分析。 右侧公式中,Xa是数据X分布的a分位数,例如X0.005表示随机变量X分布的0.005(即0.5%)分位数。 过程能力分析 1、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的概念及分析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 1.1概念 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能力。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要紧表现在: 1.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在稳定生产状态下,阻碍工序能 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当分布范围取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应用6σ的波动范围(即±3σ)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为B,B=6σ. 1.2阻碍工序能力的因素 要紧为4MIE,即机器(Machine),方法或工艺(Method),人 (Man),环境(Environment),材料(Material),在实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地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舆改进。

1.3工序能力分析地意义 1.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只有工序达到一定的能力, 才可保证加工的质量符合要求。 2.可提高工序能力,通过分析舆改进,逐步使工序能力不 足变为合适。 3.为质量改进找进找出方向,通过分析工序能力,找出阻 碍工序能力的因素,为改进质量提供明确方向。 2.0工序能力指数 2.1概念 通常,我们将质量标准T(公差)舆工序能力B的比值,称之为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即C P反映工序能力满足技朮需求的程度。 C P=T/B=T/6σ 2.2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计量值为双侧公差且 心和标准中心

重合的情况。 则有 C P = σ能够用抽样的实测值计算出样本偏差S 来可能,这时 C P = 式中T U 为质量标准上限,T L 为标准下限。 T T U T L 6σ T 6σ T U - T L 6σ

2.分布中心舆标准中心不重合的情况 当质量特性分布中心μ 舆标准中心不重合时,如下图,σ、C P 未变,但 出现工序能力不足的 现象。 令ε=|M-μ|,ε为实际分布中心舆标准分布中心的绝对偏移量,又将ε舆T/2的比值为相对偏移量或偏移系数,记作K ,则: T T U ε

工序控制和工序分析

工序控制和工序分析 一、工序控制 1.工序控制概述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工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所谓工序控制,实际是对工序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管控,使工序运行趋于稳定,以达到缩短工时、节约成本、提升效率等目的。工序控制和分析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工作,有助于掌握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能力,为产品设计、工艺工装设计、设备的维修改造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工序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统计过程控制,即利用统计的方法,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产品质量进行适时的监控与评估,是一种预防性方法,它要求贯彻预防的原则,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和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监控和评估。 2.控制图的结构 统计过程控制的最常用的工具是控制图,由美国人休哈特首创提出。控制图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进行测定、记录、评估,从而监察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 控制图包含的要素主要有中心线(CL)、控制上限(UCL)、控制下限(LCL)以及抽样统计值按时间顺序的描点序列。UCL与LCL统称为控制线。若控制图中的点落在UCL与LCL之间但排列不随机,则表明过程异常。控制图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在图中将所描绘的点与控制界限相比较,从而能够直观地看到产品质量的变化。 控制图构成必有中心线,上下控制限中的一条或两条和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点连线。例如将通常的正态分布转个方向,使自变量增加的方向垂直向上,将μ、μ+3σ、μ-3σ分别标为CL、UCL、LCL,就得到一张控制图,其中UCL为控制上限,CL为中心线,LCL为控制下限。 3.控制图的原理 质量波动理论:影响产品质量波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5M1E(人、机、料、法、环、测),但从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的角度,又可分为偶然因素和异常因素。偶然波动是过程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异常波动则是可查明原因的间断性波动,可以通过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将质量波动区分为偶然波动与异常波动,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待策略。假定在过程中异常波动已经被消除,只剩下偶然波动,应用统计学原理设计出控制图相应的控制界限,但异常波动发生时,数据点就会落在边界外或在边界内排列不正常,表明存在异常波动,从而能够找到异常因素,有效地控制工序质量。 4.控制图的种类 常规的控制图可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计量值控制图针对计量型数据,可分为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bar-S)、均值-极差控制图(Xbar-R)、中位数-极差控制图(Me-R)、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MR)。计数值控制图针对计数型数据,分为不合格品率控制图(np)、

动作分析的目的和改善步骤

动作分析的目的和改善步骤 一、动作分析的目的 生产活动实际上是由人和机械设备对材料或零部件进行加工或检验组成的,而所有的检验或加工又都有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所组成,这些动作的快慢、多少、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的高低。 许多工厂对工序动作的安排,往往是在产品刚开始生产时安排一次,此后除非出现重大问题很少进行变更。效率的提高一般视作业者的动作熟练程度而定,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作业者对作业动作习以为常,完全在无意识中进行操作。实际上,这样的作法潜藏着极大的效率损失。 许多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动作组合,其实都存在 ·停滞 ·无效动作 ·次序不合理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闲等) ·浪费 等不合理现象。这些动作对产品的性能和结构没有任何改变,自然也不可能创造附加价值,使生产效率因之降低。吉尔布雷斯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浪费,莫过于动作的浪费。” 以日常生活中的动作为例:一个熟练的厨师,可以同时用两个甚至更多的炉子炒菜,快速而且不会出差错。而平常人则可能用一个炉子炒菜都会出现在中途发现某一种材料还未准备好的状况,所耗费的时间也更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动作安排合理与否造成的。 动作分析就是对作业动作进行细致的分解研究,消除上述不合理现象,使动作更为简化,更为合理,从而提升生产效率的方法。 二、动作分析的改善步骤 动作分析改善的步骤,如果用PDCA的方法进行分析的话,可以作成图2.1那样的流程图,遵循这样的步骤进行动作分析改善,可以使动作的效率不断得到提升。 1.问题的发生/发现 在生产制造的现场,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在发生。有些人可能视若无睹,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因而也就缺少改善的动因,效率也就日复一日地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改善往往源于问题的发生和发现,管理者如果能带着疑问审视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特别对细节的地方加以留意,就更容易找到改善的对象。表2.2和2.3可以启发管理人员发现现场的问题点。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 P = 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南

1 目的 本程序提供机器能力调查的方法,使该过程规范、受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设备的能力调查。 3 职责 3.1 横向协调小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新设备能力的调查。 3.2 生产部门负责在用生产设备的能力调查。 3.3 动力部参加设备能力调查采集数据,计算机器能力指数。 4 工作说明 4.1 机器能力测试 本公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机器能力进行测试: 4.1.1 机器能力验证 在具备测试条件的情况下,按标准要求直接测量机器设备的某些质量特性,如机床的精度要求,机器能力验证一般在验证新设备是否合格时采用,有时在对设备进行周期鉴定或在设备大修后采用。 4.1.2 机器能力调查 用待加工的工件对设备进行测试,由尺寸公差与生产设备的加工离散度之比得出。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测算和证明,此时只考虑短期的离散,尽可能地排除对过程有影响而与机器无关的因素。 4.2 机器能力调查主要用于确定工序中发现的引起异常波动的原因。也可用于在不具备测试条件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验收和鉴定。对于在用的机器设备, 编制人/日期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 费建良2007/5/1 王菊平2007/5/1 陈志强2007/5/1 浙江升华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导书制度编号QC-SC-20/0编制部门生产部 生效日期2007-5-1(P6)

采用机器能力调查进行机器能力测试。 4.3 机器能力调查要求/说明 4.3.1 对于机器能力调查必须确定特性值和方法。 对于机器设备包括模具,在新购时由机器和模具制造商或用户,在使用以前,应验证其能力。在能力调查时,机器应同模具,必要时同一体化的检具和调整装置一起被视为一个实体。 4.3.2 在特定情况下,重复能力调查。例如: ●新设备 ●新零件订单 ●工程更改 (精度提高时) ●机器维修后(对产品有影响) ●机器搬迁后(对机器有影响) ●长期停产后(通常二年以上) 4.3.3 机器能力的证明应该提供给过程能力的评价。当发现工序能力不足时,首先应调查机器能力,对于短期离散,能力指数至少应该是Cmk=1.67.当出现偏差时,必须规定纠正措施,措施完成后实施新的机器能力调查。 4.4 机器能力调查的前提条件如下: a)在机器能力测试中使用的零件或毛坯应从同一批产品中抽取,并要求 其材料相同,由同一套模具及配套件制成; b)前道工序所加工出的零件应符合设计和加工要求,其尺寸须符合公差 要求,必要时应提供检测数据; c)对于所选取的零件数目有如下规定:连续地测量选定产品中的50个零 件的同一特性,并以连续的序号记入《机器能力测试记录表》中; 浙江升华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制造过程能力调查指导书制度编号QC-SC-20/0编制部门生产部 生效日期2007-5-1(P6)

服装工序分析标准

IE工序分析标准 总论 工序分析表,是运用文字对整件服装制作流程中各项工作的一种细致描述,也即是实际生产的制作标准。表中的每道工序,都是由几个或一系列的制作单位(操作动作)的组合。在企业化流水生产方式中,工序分析表已是实际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具。 工序分析表的主要作用 1)确定标准做法 2)确定标准时间 3)界定工序流程 4)实际工作分配 5)生产流程编排 6)生产成本预算 服装制作方法有较多的可变性,如同一部位的制作可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或运用不同的机械及辅件;同一制作方法又可有不同的工序组合;相同的方法及组合也可有不同的操作顺序变化;另外,面料特性的不同,乃致一些人为操作习惯以及客房的不同要求等,任何一项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工序内容及时间的变化。工厂内因由多人从事于工序分析,随时都易出现一些制作方法或语言表达上的不统一,因此确立工序分析、工序流程、语言表达等各项标准尤为重要。此次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尚需修改及完善,欢迎广大同事提出批评及改进意见。

一、裁床工序分析表 1、裁床工序分析表简介 裁床是一个综合性的前段生产部门,主要工作有查排料图、拉布、打编号、捆扎、粘衬、裁片检查、刀床切割、划片点位。完成从领取布料到提供车间直接生产之标准裁片的整个过程。裁床工作是实际生产的第一道流程,其工作重心是为工厂的生产中心—车间服务,因此一些工作方式及工作标准都需附合车间生产的实际需要。 《裁床工序分析表》,是根据车间生产需要,结合裁床工作特性而编写的裁床主要工作的作业标准。 《裁床工序分析表》的内容包括:裁片名称、裁片捆扎编号及方式、摆门面方式、刀床切割位置、裁片打编号、裁片检查、粘衬部位、划片修剪工序等各项裁床主要工作。 《裁床工序分析表》中的不少内容,都与《车间工序分析表》直接相关(如裁片名称的确定、捆扎编号、修剪部位等),票号表也就由IE 部工序分析员在制作《车间工序分析表》同时统一制定。 2、裁片的名称 服装部件裁片的多少因款式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别,少至几片多至几十片乃至上百片。为方便工作沟通,明确识别区分裁,以及用于《车间工序分析表》操作方法的表述,不同的部件裁片,都需要有明确的名称。制定《裁床工序分析表》表时,首先必须给不同部件的裁片进行命名。 a)明确易懂; b)在同款衣服中具唯一性,不易与其它裁片名称混淆;

动作研究实验报告

动作研究实验报告 一、动作分析 动作改善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疲劳为最小,以提高最大的动作效果,工作中的疲劳有:(1)肌肉疲劳 (2)由于姿势所引起的疲劳 (3)精神疲劳 二、动作改善的原则 (1)去除不必要的动作 尽可能减少动作数, 改变动作的排列顺序,以节省多余的动作,同时使用双手或脚, 双手应该同时且反向的动作,使用适当的用具、材料、以减少动作数,应该有效利用机器自动加工,缩短加工时间或加热时间。 (2)应使动作的距离及路径最短 (3)要使动作的方向圆滑 (4)要有疲劳最小的动作,动作速度要适当,使动作成为习惯性,要有正确的作业面,要以疲劳最小的动作,尽可能不要移动眼睛,要利用重力,避免有害于视力的光线,改善工具的形状或重量,应避免不自然的姿势。 三、动作分析 通过研究作业动作中以下不合理现象,通过排除、组合、重排、简化的方法优化作业过程,提高作业效率、质量:停滞,无效动作,次序不合理,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闲等),浪费,程序分析是从大处着眼,根据程序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种种浪费,从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动作研究则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操作动作之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的最经济的方法。 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工作操作时之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内容为: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人疲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作技术准备。它包括:动素分析、影象分析、动作经济原则等内容。动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把握实际情况,并将上述记录图表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着眼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四、动作研究之实例分析 (一)问题提出背景 跳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氧运动,跳绳每半小时消耗热量四百卡,对于希望减肥的女士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法。跳绳也是一项健美运动,对心肺系统等各种脏器、协调性、姿态、减肥等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所谓老少皆宜。此外,跳绳时运动成本比较低的一个活动,一根绳就可以解决问题,在今日的中小学生中尤为盛行。 跳绳运动不仅拥有极大的运动保健价值,而且还是娱乐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比如说跳绳比赛、超能接力比赛等都涉及到跳绳运动。跳绳作为一种大众运动,虽然绝大部分人都会跳,也都可以跳出各类花色。但是,跳绳运动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跳绳动作不规范,存在很大的效率改进的空间。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 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 P = 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表2-4-1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C P 、C PK ) μM 图2-4-18

动作分析改善的次序

动作分析改善的步骤,如果用PDCA 的方法进行分析的话,可以作成图2.1 那样的流程图,遵循这样的步骤进行动作分析改善,可以使动作的效率不断得到提升。 动作分析改善的步骤(图2.1) 1.问题的发生/发现 在生产制造的现场,每天都有新的问题在发生。有些人可能视若无睹,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因而也就缺少改善的动因,效率也就日复一日地停留在同一水平上。改善往往源于问题的发生和发现,管理者如果能带着疑问审视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特别对细节的地方加以留意,就更容易找到改善的对象。表2.2 和2.3 可以启发管理人员发现现场的问题点。 动作效率检查表(表2.2) 项目检查重点结果 难度有没有较难执行的动作? 作业的姿势是否容易导致疲倦?作业环境是否方便作业进行?能否使动作更轻松?

并对改善过程进行追踪监控。一旦有不理想的地方,还应及时进行调整。 6.改善效果确认 改善方案实施完成后,应收集各方面数据,与改善之前的数据进行比较,确认改善是否达成了预想的目标。由于生产现场的目标离不开PQCDSM(效率、品质、成本、交期、安全、士气)几个方面,所以以下数据收集比较也就顺理成章了: ●产量、稼动率、能率、作业时间 ●不良率、合格率、客户抱怨件数 ●材料损耗率、人工成本、间接人员比例 ●按时交货率、平均延误天数 ●安全事故件数、安全检查结果 ●违纪个件数、改善提案件数、员工离职率、员工抱怨件数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寻找效果确认的项目,收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确认。 (注:稼动率、能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见本书第十四章稼动分析之相关内容。) 7.标准化 倘若效果较为明显,就应通过标准化加以维持。制订新的作业标准书、现场整理布置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工程巡视要点等文件并正式发布实施。这样也就完成了一个工作改善的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