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概论 笔记

艺术概论 笔记

艺术概论 笔记
艺术概论 笔记

艺术概论

绪论

1.艺术和社会的关系?P5

艺术来自社会,还要回归社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静止和孤立的现象。具体的讲,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第一,一切艺术家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中,各种社会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意志,艺术家又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实践、认识、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愿望和需要;

第二,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经过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即创作活动,其创作成果即艺术作品;;

第三,艺术作品最直接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间接来自但是最终来自社会生活,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第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必须回到社会去,以实现其价值,而艺术回归社会的中介就是艺术接受。

荀子,音乐专门著作《乐论》,中国最早的一部艺术理论专著。

曹丕,《典论·论文》

嵇康,《声无哀乐论》、《琴赋》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顾恺之,《论画》

谢赫,《古画品录》

2.艺术家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关系?P8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艺术理论就是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中,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任何艺术家,无论它是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艺术家不能不受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艺术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都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历史上的确有不少艺术家,他们自己没有什么理论,却创作出十分杰出的艺术作品。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可以不受艺术规律的制约,只是他们从审美经验出发,自发地、无意识的再创作中触及到了艺术中的规律,于是得到了成功。相反,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律,那他们的创作只能是失败的。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注意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仅凭自己的技艺合直觉去表现,到后来就可能江郎才尽成为艺术匠人。

文学家:鲁迅、老舍、歌德、席勒、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

音乐家: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巴赫、斯特拉文斯基

画家:顾恺之、荆浩、石涛、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达芬奇、安格尔、雕塑家罗丹

3.艺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1)主观唯心主义:仅从主体考察和解释艺术,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意】、帕格森【法】、科林伍德【英】。德国表现主义。它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义,但理论上却是片面的。否认艺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

(2)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黑格尔【德】《美学》

(3)旧唯物主义:摹仿论;师造化。亚里士多德《诗学》、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自有戏剧依赖,他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师造化”

说是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隋姚最《续画品》“心师造化”;唐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荆浩《笔法记》“度物象而取其真”;明袁宏道《瓶花斋论画》“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森罗万象,不师先辈”;王履《华山图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4)形式主义。荷加斯《美的分析》;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卧游:以欣赏山水画而代替游览名山,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十分热爱自然美,一生广游名山,待到老病之时,将游历之景皆图于壁,躺在床上观看,后渐渐成为艺术欣赏的代名词。

莱辛《拉奥孔》:通过分析古典雕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差异,论证造型艺术与诗的界限,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界限,得出画更适合于表现美的结论。

董希文《开国大典》

李可染《漓江胜览》

傅抱石,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

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施什金《松林之晨》

一.政治和艺术的关系

要正确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科学理论。既承认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关系,同时又承认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强大的影响,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如元代的倪如林,清初的朱耷等人,他们虽然表面上画的是山水、花鸟,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政治倾向性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主张“艺术非意识形态化”的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也反映或流露出对西方现实政治的不满、厌恶或逃避,逃避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经济基础通过政治这个“中间环节”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作用反作用与经济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历史总体上讲艺术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或一定的阶级性,但不能做简单化庸俗化的解释,把艺术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所表达的内容是多样性的,除了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外,也要反映自然中的一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美好事物。有的艺术作品有较为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如《马赛曲》、《国际歌》大卫的《马拉之死》、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戈雅的《法国士兵枪杀西班牙起义者》、毕加索《格尔尼卡》等,也有许多不直接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优秀作品,如山水诗,抒情音乐,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

二.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第三章有论述)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很密切的,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级的到的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是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其护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艺术翻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例如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李唐的《采薇图》等历代绘画名作。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还有一种形式的表现,即是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推翻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丑恶的道德准则会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道德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艺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影响。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应该明确两点: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的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2.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很大一部分篇章。宗教和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它们虽然很接近,都是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但是并不互相决定,它们都是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宗教对艺术来说,是一柄双刃剑:既有阻碍,又有促进。四.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像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美学观又是世界观的一部分。艺术史上许多大师都有自己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达芬奇的“学习自然”,雷诺兹的“中心形式”等。

四、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P65

艺术的形象性。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形象具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2、艺术形象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作品不仅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引起感觉上的快适,而且还必然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能够得到理性上的满足,得到审美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哀悼基督》、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3、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五、艺术的真实性P73

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形象的真实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融合,相统一。齐白石“似与不似”的问题。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线客观世界的真实,离不开主管的表现,同样,表现主观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两者或者达到完美的统一,或者各有侧重的程度不同。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情感,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也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其视觉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一定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情感一定是真挚的,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一定是真诚的。

六.艺术典型问题P74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已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他又凝聚着创作主题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及独特的创作。正是由于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或精神的作用,才使得他所认识的社会生活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加强和升华。创造典型的三个步骤,艺术家首先要将事物的典型性以及和典型相关的属性条件尽量的表现出来,燃火在将非典型的以及和典型性无关或不一致的属性条件尽量的舍去,最后把典型意向物化,完成创作。

审美创造性: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能力,以及他的艺术概括能力和艺术表现才能。七.为什么艺术不能不加选择的摹仿现实?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

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正如毛泽东所说,艺术比起现实生活来,应该“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八.艺术和美关系?

1)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的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2)艺术创造艺术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并且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这里的“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在艺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消弱了,艺术性增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了一个典型形象。他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是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3)艺术是审美对象。在接受和消费的范畴中,艺术是审美的对象,它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艺术品的美在于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九、艺术的审美本质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

美:美就是形象的真理。具体的说,任何事物,凡事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

美的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当他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美感的三种情况:第一种,例如当我们欣赏自然美时,形象的美与我们的审美观念恰好相符合,于是理性突然得到满足,无需经过思想活动就可以立即接受,既有精神的欢畅,又有感官的快适,而感官的快适往往更偏重一些。第二种是凭直观的联想和想象活动,把与感官审美相关联的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情节集中起来,附丽于原来的审美观念上,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因而得到精神上满足,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或吴作人的《骆驼》。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互为补充。美感的第三种情况的美感中,感官的快适不是主要的,而是偏重于理性上的满足,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思想活动才能把握的美,因此往往更强烈、更持久。例如,罗中立的《父亲》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感官上的快适,(当然某些形式方面的的因素不可忽视),甚至不说是快感而是痛感。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典型中所体现的真理,就会在理性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愉快。(悲剧的美)

艺术在本质上说,就是艺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一种表现形态。

十、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艺术的审美特征:实践性和主体性、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形象性、形式美与形式感,创造性、情感性等

1.实践性和主体性:艺术作为“艺术生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通过生活时间和艺术实践

才能认识现实,改造现实和创造第二现实,即艺术作品。而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一切文学家、艺术家都毫无例外的表现出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主体个性。艺术的实践性和主体性还体现在技艺性上,运用物质媒介的手段把艺术家的审美观念意向传达出来的表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技艺和技巧。

2.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一点,艺术是“有意识的生命

活动”,是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

3.形式美与形式感: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

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肯定形式美,但否认美即是形式,美的艺术形式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具体内容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都是积淀了一定历史文化和人类审美意识的符号,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克莱夫·贝尔。P104

4.创造性。创造性是各门艺术共同的审美品格。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凡是他人独创性的

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改避免模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别林斯基则说:“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重复之弊。”就其审美本质而言,任何艺术都应该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作品都是新颖的,既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因为,作品所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认识和独特的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是他在审美实践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就创作主体而言,它的审美认识和审美实践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某一阶段,他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应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学习齐白石,就不是学习他的超越精神,超越别人且超越自己。舍掉了超越精神,一味摹仿,无论笔墨上多么酷似,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5.情感性: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

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在艺术典型形象中,渗透这和扭矩这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还不止如此,在整个审美认识,审美创造以至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情感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讲求以情动人。在艺术欣赏中,情感也起着重要作用。高尔基所说的“魔术”,实际上就是美感或审美情感。正是这种审美情感,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可以说是陶醉。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毛苌所讲的《诗经》,世称《毛诗》。自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 , 学毛诗者渐盛 ,其他三家先后失传 ,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 ,即是由毛亨、毛苌流传下来的。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一.为什么只有汉字的书写形成了艺术?P123(书法)

一般认为是由于汉字始于象形和使用毛笔这样两个原因。汉字始于象形,是与绘画同源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了,但是形态上仍然具备造型的条件。同时汉字书写用的毛笔,比西方所用硬笔在书写技法的发挥方面有大得多的余地,粗细刚柔,浓淡干湿,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也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就在实践中形成了书法艺术。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范畴,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显示着作者的思想意趣和精神气质。书法的艺术特征:-其一是抽象性。在造型艺术中,书法是最具抽象意味的。它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出特有的形式美。用笔有出锋、藏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结构也称布白,它要求每一个字的落墨处与空白处都要安排适当,收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章法指的是一幅字的整体结构的法则,他要求安排好全篇的布局。其二是形与意的结合。书法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在抽象的形式之中包含着深厚的意识。这种意识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通过书法书写的文字语言,如诗词、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容。二是书法本身的形态直接体现出来的。

宗白华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宗白华的治学特点: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

直接感悟,充满灵气与睿智。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的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之一

二、音乐

咏叹调:歌剧中由主要角色独唱的段落。咏叹调是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和显示演唱技巧的重要手段,在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康塔塔: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原意指声乐说唱的乐曲。后演变成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德国的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唱套曲: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一首典型的清唱套曲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开头,以合唱结尾,中间交错有伴奏的宣叙调,独唱或者重唱的咏叹调以及不同规模的合唱。

宣叙调: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叫“宣叙调”。曲中依言语的自然和强弱,而行旋律化与节奏化。又称“朗诵调”。为歌剧或清唱剧中速度自由,伴随简单的朗诵或说话似的歌调。它原本是与咏叹调并用的一种乐曲。它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说话式"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的宣叙调”。

三、舞蹈

现代舞:是20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一部分,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追求心灵的自由表现和形式的独特。美国舞蹈家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

四、摄影

影调:主要指黑白摄影的明暗层次。硬调,黑白两极鲜明对比形成的效果。

五。、电影电视

蒙太奇:电影构成画面语言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使镜头通过组接,获得更多更深的涵义,产生“1+1>2”的效果。

影视的时空转化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顺序式结构与交错式结构。

六、文学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从文学方面来说,文学塑造形象的方式是间接的。因为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感官,而是诉诸想象,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因而也被称为“想象艺术”,与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等等相对应。文学读者总是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凭着自己的理解能力来想象作品中描写的形象。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中的形象的把握也会出现各种差异。这种情况翻过来证明,具有间接性的文学形象,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对于一般的欣赏群体来说,也存在着鉴赏能力与审美经验的差异性。艺术欣赏不是对作品中所规定的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形象记忆,面对同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在某种程度上,欣赏者是参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的。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也可以说,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和艺术欣赏者共同完成的。

怎么看待散文“形散神不散”问题。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界讨论散文特点时得出的一个共识。这就是说,散文虽然在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享有极大的自由与灵活性,但是主题与立意仍然是集中的。优秀的散文,可能看起来是恣意挥洒,不拘一格,说古论今,旁征博引或随意点染,然而思想意图总是明确而突出的。表面形态的“散”与内在精神的“不散”,在这里形成了辩证的统一。

七、建筑的艺术的主要特征

空间与实体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风格性和象征性

园林:园林是主要利用自然因素同时也利用人文因素旨在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所创造的一种场所,是人造的景观,是自然的和自在的景观的艺术再现。

北魏张衔之的《洛阳伽兰记》本书是一部以名刹大寺为主纲,中小佛寺为附目,详细地记述北魏时期洛阳城内和城外佛教寺院的兴废沿革,以及有关的史事、景物、掌故、传闻的名作。文辞秾丽秀逸,叙述委婉有致。《洛阳伽蓝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传世的北魏三大名著。

八、曲艺

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厦门的南音,在东南沿海一带和台湾省有很大影响,并传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南音由一人或多人表演,伴奏音乐丰富,曲调优美。

九、各门艺术的相通现象

不同的艺术之所以可以相通,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他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音乐和文学,都是时间过程中展示的,同属于时间艺术等。还有特别是有一些门类,彼此之间由于表现方式或者功能等方面更为密切的甚至不可分离的关系,例如音乐和舞蹈。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吸收和借鉴。例如画家和雕塑家可以取材于作家。不仅可以从内容方面有所借鉴,也可

以艺术所创造的境界或者形式等方面得到启示等。这种方法并不改变借鉴主体艺术本身的独立性。

2.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是并不改变

各自的性质。在这样的配合中,各种艺术的地位一般有主次之分。中国画通常以画为主,题诗为辅。伴舞的形式

3.结合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动画片

中的电影和美术。两种艺术的结合能否产生新的艺术形式,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4.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分化与综合的过程。每个艺术门类以及其中的各

种式样,都是一个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各自闭关自守的领地。

这个问题在书中第四章,艺术家的修养问题中也提到了

第三章艺术发展论

席勒《美育书简》

嵇康《广陵散》

丹纳《艺术哲学》狄德罗《论戏剧诗》。《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复活》托尔斯泰。《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奥斯托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涅《北海集》

一、艺术发展的他律性

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怎样制约和推动这艺术的发展。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性质和发展,经济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希腊经济发展水平,但艺术水平未必高于希腊。2.

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横向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十九世纪,在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的经济还处在动荡之中,但是文学艺术却迎来了伟大时代。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列宾和苏里科夫和巡回画派使俄罗斯美术创作达到了

顶峰。3.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作比较,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往往只有一个艺术门类达到鼎盛状态。4.平衡与不平衡是辩证统一的。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力。

二、艺术发展的自律性

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1)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类型?

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主要表现在: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爱国、爱情、正义、批判 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原因: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2.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后代艺术家在这些结果上继续深化。3.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区分艺术遗产的精华与糟粕呢?1.要把统治者的艺术与被统治者的艺术区分开来。阶级对立反映在艺术上就有反动艺术和进步艺术之分。2.把某一具体艺术作品中之精华和糟粕区分开来。任何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精华和糟粕紧密相联的。3坚持继承艺术遗产,就要以唯物辩证的眼光来批判,反对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和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条件: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性。

类型:条件决定类型。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毕加索和非洲艺术,高更和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日本艺术。

三、试述艺术发展过程革新的表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这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任务所决定的;是艺术创新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是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情感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表现: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和形式的革新。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首先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即对先辈和同辈艺术家的超越。艺术学习不同于科学,学习辉煌艺术未必成就辉煌,只有超越辉煌才能成就辉煌。齐白石一生都在创造,他的“衰年变法”就是一次伟大的超越,他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反对因袭摹仿,提倡创造。学习齐白石,就不是学习他的超越精神,超越别人且超越自己。舍掉了超越精神,一味摹仿,无论笔墨上多么酷似,也只能是死路一条。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统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两者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在任何时代、民族的艺术都是继承和革新的辩证统一中向前发展的,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四、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一)民族性

即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根本的特性。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民族性的核心。

(二)世界性

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1.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因为它们表达了一切民族共同的思

想情感,如爱。2.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3.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艺术。

(三)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的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共同美、真实的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个民族共赏的艺术。

样板戏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产生了一批和样板戏风格接近的样板作品。由于当时其他文艺作品被限制传播,所以样板戏和样板作品是当时中国人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院前身第一任校长。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第四章艺术的创作论

一、艺术家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二、艺术家的主体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作品既然是专供人们审美和鉴赏的,因此,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有独创性。只有这样才能令人预约。满足和赞赏。从主体创作和客体接受欣赏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四、艺术家的修养五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先进的世界观决定这正确的创作动机和目的,影响着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思想肤浅是导致作品平庸的根本原因。

2.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工作者应具备三类文化修养:1一般文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是所有文化的基础。2姊妹艺术文化。各门类艺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专业文化,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三者综合地对艺术工作者的成长发生很大影响。文化素养直接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制约着由深厚文化素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而形成的成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才华充分发挥的后劲需要文化素养的支撑。

3.丰富的生活积累

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1)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2)丰富的艺术想象力;(3)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能力

五、艺术心理定势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说不断优化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艺术家心理定势的强弱和优化程度,决定着对社会生活的审视的深度,奠定了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强度,准备了运用艺术语言熟练地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技能和技巧。

六、艺术创作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艺术创作准备的两个方面:第一,充分准备创作的材料(素材);第二,创作的精神准备:由生活引发的创作初衷。积累素材即积累生活表象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七、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可以分为6种: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就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某种心理活动或动作长期反复练习,形成高度熟练、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

八、艺术灵感

灵感的主要特征就是它在无意中触机,突然在瞬间产生顿悟,其情思超常明晰和敏锐;其情态如迷如狂;其效果是一种猛然间突破性的创造思维活动,往往富有独一无二的个别性,是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联合活动过程中的认识上的飞跃,形成艺术构思和创作上的最佳心态。

灵感产生的条件:首先是业已形成并比较固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审美观、科学文化知识信息量,社会生活经验等等要素有机组合。这些要素已经形成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一旦与现实社会生活素材相结合便能产生艺术创作的激情和冲动;第二,艺术家头脑中要存储有大量知识信息以供回顾。第三,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

九、艺术的创作方法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艺术思维中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是联系和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区别:创作方法既然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主题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因此对创作的影响是全局性的。而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塑造形象的具体方法,仅仅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段,他们往往只对艺术形象的具体刻画起作用,因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局部的。联系:一定的创作方法往往更多的使用与它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往往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浪漫的运用激情的,从而构成创作方法的外部特征。

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特征: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与此相适应,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从而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浪漫主义特征:创作的中心事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清洁,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

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构成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从思想观念到审美特征都与传统文艺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与工业化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所谓“现代”,是以区别传统而言的,它以反传统为宗旨。他是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现代西方文化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基础上,艺术家们在作品里集中体现出带有抽象意味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的迷茫、绝望等复杂感受。寻求变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里、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有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和创作方法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首先,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研究艺术流派、思潮,探索其内部的原因和规律,对于增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推动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再次,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

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首先应立足于作品本身,对其内容和形式诸因素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和世上任何事物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与其他事物构成各种关系,如果忽视这些关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尤其是艺术作品人为的且是精神劳动产品的这一性质永不会改变,其外缘联系可以说就是构成他本质内容的一部分。艺术作品只有在不断的艺术鉴赏中获得生命。艺术作品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才是艺术作品,一旦离开这个位置,那它就或者消失,或者什么都不是。

无论是形式主义还是附艺术与政治的前苏联,究其本质,都未能正确认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具体的说,就是都错误的把艺术作品的内容等同于现实生活的内容。形式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容是通向现实生活的通道而加以舍弃,只承认形式,不承认内容,以此宣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无关,但实际上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前苏联的艺术则视艺术作品为一大容置现实的工具。随意往里面装填现实内容,让它超载负重,尽力加以利用。其结果两者都因此走向了极端。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内容和形式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是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形式因素之所以具有了艺术的价值,那时因为它们体现了某种精神性的内涵,就是说它们本身已经浸透了内容的“汁液”才具有某种表现力的含义。正因为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个如此内在的毫无间隔的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所以符号学美学以“符号语义”与“符号本身”来区分作品的内容形式。(标志设计)若单从艺术欣赏的一方面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

形式先于内容、决定内容,这个结论在接受活动中具有有条件的合理性。

二、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P375

1.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

神交往的中介。(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倾向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的明显标志)

2.艺术作品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一种精神性的内涵。(陶冶情操)

3.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体、清洁、细节等因素化合融汇的

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现。(介绍性文字不可替代)

4.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三、“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

“题材无差别论”的理论依据是把艺术之规定与形式一方面,而对于艺术价值来说,题材只不过是借以表达艺术家的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这种观点漠视题材的价值和作用,不承认题材之间存在意义上的差异,这是有所偏颇的。作为艺术内容,题材中所包含的社会意义

从精神上会给人们启迪,任何时代都不会对艺术的这一社会作用采取拒绝态度,另外,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只有在承认题材的价值的基础上,才能谈题材的差异性。社会生活多种多样,生活意义也有所不同。题材有表现艰苦卓绝的“重大历史题材”也有表现生活小浪花的“普通生活题材”、这些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题材。并不是所有生活素材都能作为题材的。题材的最低标准是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只有如此,才值得在艺术中去表现他。

“题材决定论”题材的差异性是题材决定论的理论依据,但题材决定论这种极端的认识方法从根本上是违反艺术原理的。“决定“后面是个变数。可以随意添加内容,阶级性质,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等等,但这些都是非题材能够决定的。题材仅仅是作品内容中的一个成分,无论如何它的作用都不能超越自身的能力。题材固然重要,但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等其他内容也同样重要,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意义是由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所决定的。这个理论的产生,其理论视角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了审美界限的,它把艺术与社会的一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意义粘滞在一起,以至很容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为统治阶级的宣传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工具。最后,“题材决定论”与“百花齐放”的艺术方针唱反调,也是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的压制。

四、主题

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的条件:1.作品的题材;2.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文学作品中对物质的物理的记叙过程,反映的是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内容,在主题表现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即我国文论中的情与理。

情与理是构成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情与理在艺术作品之中是融为一体的,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的,或“寓情于理”或“寓情于理”。主题就是在艺术鉴赏中,从作品中提炼出凝聚而成的情、理的“精髓”。他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五、结构

艺术作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布局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整体结构的设计在艺术创作中很重要。“布局”“构图”“经营位置”等说明了结构在美术作品中的意义。艺术作品不是有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成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围绕主题来组织构架材料就是结构的重要特性。电影的结构既有组织功能又有表现功能。

六、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法,是作品的外部形式。艺术语言是感性的,表象性的和情感化的。艺术语言的这一重要特征是艺术本质构成的一个方面。构成艺术语言的各种物质材料,在未进入作品之前,并无艺术特征。只有当它们从属于特定的创作意图,被利用起来,成为了具体艺术形象的体现者时,他们才能现实的发挥构成艺术作品外部形式的作用。艺术作品的完成,是通过艺术语言实现的。在艺术欣赏中,最先接触的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出于艺术知觉结构层次。

七、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涵义、意义或意味。具有三个特点:1.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存在于作品的具体形象中。2.它是多义的。与意蕴的多层次有关。3.历史的生成性,与不同接受主体对作品意蕴的不同认识不同感受和体验相关联。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1.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中,如文学的语言文辞,物质材料不仅能使艺术家的审美

意象和美的观念物化,它本身也是作品中审美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2.形式构成3.涵义和表现意义4.文化意义。

八、意境既是情与景的交融又是艺术家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虚实相生”的理论就与创造作品的意境有密切的联系。在艺术作品中,所能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是要求艺术家要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求虚,已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来。

九、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是由艺术作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并有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时代、民族等社会历史条件相统一而形成的。具有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特征。

艺术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美的条件,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艺术作品健康向上的意境和风格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艺术美的传播具有影响力,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具有创造性。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美通过自己的理想、个性集中起来进行再创造,形成艺术作品。在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是受众有了美的享受,和对理想的追求。

艺术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艺术美具有超越生活流变的永恒性,以及组织生活的统一性与普遍性。艺术美在传播方面比现实美更具有永恒性和影响力。

奏鸣曲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通常分为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梁祝》

回旋曲是由相同的主部和几个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现而构成的乐曲。它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单主题的和对比主题的。前者的各个插部是主部的展开,而后者的各个插部则是和主部相对比的新主题,插部相互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中费加罗的咏叹调。就是著名的回旋曲。

潘天寿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的话,构图奇巧,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还特别善长指画。在艺术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

普多夫金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母亲》

张骏祥《蜕变》、《北京人》、《以身作则》等名剧。同时还创作了《边城故事》、《美国总统号》、《小城故事》、《万世师表》等话剧剧本。1947年转入电影界,到1949年共导演了《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3部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改编或导演了《胜利重逢》、《翠岗红旗》、《鸡毛信》、《六十年代第一春》、《白求恩大夫》等优秀影片。

第六章艺术接受论

一、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1.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与艺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关系。艺术和艺术接受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艺术接受,任何艺术都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第一,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第二,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当艺术作品没有被接受之前,仅仅只是一个潜在的存在物。只有当接受者积极参与才能填补和具体化这个艺术图示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完成召唤的结构。

3.首先,因为艺术接受中的创造性是人类的历史性紧密相关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在空间上还

是在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超越作者的时代去面对历史中无限的接受者。其次,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的召唤性特征。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所构成的。正因为这样,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就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也会导致艺术接受的再创造性。

审美态度:对艺术作品采取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艺术不但必须以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社会中的其他事务区别开来,而且在接受方式上也要求有特定的审美接受方式——审美态度与它相适应,从而使艺术作品在其现实性上成为艺术作品。

二、简要描述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1.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第一部分是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第三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艺术接受虽然在其现实性上直接面对的是艺术作品,但支配接受者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去接受艺术作品,这与社会中的文化习俗、惯例和制度息息相关。

2.中介性,艺术世界在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之间起桥梁性作用。接受性;主动性;制度性与惯例性

三、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博物馆P455

四、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艺术批评自身就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它与欣赏性的接受方式和层次有很大区别。欣赏性接受是一种直觉性、主观性和享乐型的接收方式,而批评是建立在接受的基础上,是对欣赏性接受方式的深化。具有创造性、接受性、中介性的特征。

作用:1、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2.艺术批评还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3.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五、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从性质上看,艺术欣赏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艺术欣赏这种反思性的审美认识方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一下几方面的性质和特征: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合理性是统一的和相互渗透的。2.在艺术欣赏中充满这联想和想象。3.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六、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

七、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共鸣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消除了主客体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亲密无间的契合。产生共鸣需要同时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客体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从主体方面来说,则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共鸣产生的条件还包括在不同文化的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的影响,时代历史的局限。

共同美感的思想都建立在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上:一是认为能够引起共同美感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形式而不是内容。二是认为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感受。相同的胜利欲求和心理需要。

八、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认识功能。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艺术除了能帮人们认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还能帮助和推动人们认识普通的实际生活,并起到“改造自己环境的作用”,这是艺术认识作用的最终目的。

2.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指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应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从整体和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使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人生、他人与自我采取一种伦理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意味着对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与正义的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对真理的追求,就像我们能从德拉克罗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等类似作品中所感受的那样。其次,这种态度包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对罪恶的愤慨。而像山水画、花鸟画的教育功能则体现在他们能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生命和生活。漫画可以使人们在对待人生的各个方面有一种宽厚豁达的胸怀。

3.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能使人们认识形象的真理,同时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和感动,艺术同时作用于人的理性和感情。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有美,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艺术的美感作用是由艺术的美所决定的。

三者的关系

一切好的、健康的或者说美的艺术作品,除了能给人以美感之外,同时又对人们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除了欣赏画家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笔墨表现方式(形式美),也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虫草的神情和动态(自然美美),也欣赏画家在作品中倾注的强烈情感(艺术家的个性美)。好的艺术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认识能力。

九、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写?

十、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艺术概论(00504)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实践性与主体性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3)形象性 (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 (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精选)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

“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旧的经济基础。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史 文艺学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的、具体的,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概念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史三个含义:A:从文学实际出发,并按照一定的历史线索,树梳理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B:分析、比较、评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作品 C:分析比较和评价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思潮 3、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分支,他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 文科学理论为指导,是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 科学认识活动 4、文学批评的三个含义:A:文学批评的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B: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C: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和评价具体作品的审美价值,总结作家创作的优劣长短,判断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引导并帮助读者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观5、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 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 命题框架、和研究方法 6、文学理论的的含义:A:文学理论以整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是对文学理论的把握 C:文学理论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理论 7、学习文学理论的三种境界: A:第一种境界:不仅仅限于一两种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而是对文学理论史做了纵向扫描,对相关文学理论 史原著做了精细的研读。 B:第二种境界:不仅研究文学理论,你还把文学理论作为人类人文思想库的一部分来看待,同时关注哲学、 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通过文学理论试图达到的是整体性的理解人类精神生 活的丰富性和可解释性。 C:第三种境界:文学理论成就了你的世界观,,使之学会了为信仰、理想而活,为意义、价值而活。 第二章本质论 ◆本质论是从⑴文学的审美性,⑵文学和文学观念,⑶文学的艺术性三方面来谈的。 一、文学的审美性 1、“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的理解文学具有感性色彩 ⑴审美:是一个体验和飞鸟影美的现象共性的宽泛概念,是人的心里在感知社会的基础上达到的完善状态,他是意识的社 会心理。 ⑵意识形态:抽象化的思想是以各种理想的方式,无论虚假或真实,来表达支配性的物质关系。 ⑶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与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达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想的一 种艺术样式。 二、文学和文学观念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文学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论刘勰——《文心雕龙》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作品是作家的自然流露。 A:文学本质上是作家的外化 B: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 C:作家也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 3、实用说:强调作品和读者的利用关系 中方:文以载道西方:寓教于乐 4、独立说: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5、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和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一位叫丽水千里的朋友贴出的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艺术概论笔记整理 1、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规律性问题 2、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3、艺术与其它相关领域文化形态的相互关系及它的地位与作用。 4、围绕艺术活动四要素讨论艺术的核心问题 创作者(艺术家)、鉴赏者、作品、世界 5、艺术门类 用材质和技法来划分比较科学的划分方法 艺术本质论 科学和美学划分在19世纪末。艺术和美学既有交叉有不一样。1750年,美学。 美学研究艺术美+自然美 1、艺术产生的理论 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消费(生产-消费) 艺术传播在教材中最为薄弱的部分。艺术传播是艺术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系,广告学,传播学)(广告及市场)(展览馆,出版社)===>现代传媒对艺术传播的影响?

生产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种,艺术被看作一种精神生产形态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特点。艺术是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的结合与统一。马克思:“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物质、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为什么说精神生产具有不平衡关系? 精神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精神受物质制约,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人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多层次说”)和生产的目的来说第一,精神生产满足精神审美认知需求。第二,物质生产——使用、交换、价值属性、商品属性;精神生产——审美属性。第三,从生产过程和结果来看独立于物质生产的特征,艺术精神,构思,技巧投入和一般工艺品不一样。 揭示艺术系统的奥秘 创造性被扭曲,淹没与根本原理违背片面追求票房收视率 艺术把握世界方式 形象性特征:不单是具象,可视可听都包括。借助艺术通感。音到形,诗到画。和科学性概念理性把握世界不同 特征的美——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的重要。“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悟,又表现思想” 艺术形象性: 1、主观客观的统一,有意味的形式 主观因素消失在客观的因素中——建筑 客观因素消失在主观因素中——音乐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比较文学概论笔记

比较文学概论的考研笔记 飞氘有话说:本笔记适用于所有以《比较文学概论(修订版)》(陈惇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为比较文学考试部分指定参考书的考试,根据我的猜测,师大今年考试明显涉及此部分的内容应该还是以名词解释为主吧,这个笔记应该能满足所有的名词解释吧。 内容可靠,可以放心使用,免费发放,吐血推荐,不求真情回报,但求看贴回复……(BK)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教堂山会议(06年名词解释):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会上,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 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 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艺术概论笔记 王宏建(25页超全打印版)

艺术概论王宏建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 下

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艺术发生学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的理论 (一)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理论 1.游戏说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 游戏与艺术的相同点 (1)都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功利需要之后才有可以用过剩的精力从事这些活动 (2)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实际物质需要,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 (3)游戏中强烈的感情和欢快的节奏和艺术有关联 游戏与艺术的不同点 (1)游戏的目的是发泄过剩的精力或是某种活动的练习,艺术却不同 (2)游戏是短暂的,而艺术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3)游戏是个人的自娱,艺术是情感的交流,必须有观众。 所以游戏没有科学地、全面地揭示艺术发生的根源。 2.巫术说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而原始巫术根植于原始人万物有灵的世界观,有顺势巫术,模拟巫术,接触巫术。 3.劳动说 原始社会音乐和舞蹈的特征是节奏,而音乐和舞蹈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特别是集体劳动中产生的节奏 (二)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 艺术的发生动力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但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决定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 1 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人 2 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和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 3 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4 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从建筑,造型,装潢,舞蹈,音乐,诗歌的产生可以分析出来 (三)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 1 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 工具和艺术都是人创造的,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都是在人们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工具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 2 "准艺术"的发生

艺术概论专题讲解笔记总结

艺术概论专题讲解笔记总结 1,什么是学科?——学科应符合的基本条件:1,有一批基本概念 2,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 3,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它的理论是普遍有效的 相关链接:学科的定义(百度定义):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 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3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在2011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年会议一致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四个并列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 ···················································2,注意区分概念——什么什么是某某&某某是怎样的 例如:什么是艺术概论(定义判断)&艺术概 论是怎样的(特征描述) 3,艺术与美术的历史与理论表述

历史与理论是两种表述方式(即史、论结合) 什么是作为概念的艺术?——“艺术”一词来源于古罗 马,原义指“人工技艺”(包含面较 广,相对于“自然造化”);中国古代 也有“百工技艺”的说法,与西方古 代类似 “术”本身就反映出其原始意义是指 功用性;最早的审美意识是人出自于 满足自我需求的需要 在我国它作为专有名词是在新文化 运动之后。···················································4,艺术的形态和特征是怎样被描述的(分类) 对事物形态和特性的描述,是理论表述的最主要方面 相关链接: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特性是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国的崔希伯爵在1796年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广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其可追溯至柏拉图《理想国》中的“高贵谎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最基本的理论意识形态包括分类的思维形态(分类是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王桃令 1、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审美的感染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三个特点。即通过文学形象唤醒人们的美感,使人们沉浸文学形象所表现的境界中,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彭吉象艺术概论笔记(艺术硕士考研精品资料)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笔记整理 上编 艺术总论 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 ——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考研笔记】王宏建《艺术概论》3 第三节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 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1美的本质 1)美的事物是符合美的规律的 美的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性和个别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具体地说,任何事物,凡是一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 美就是形象的真理。 2)本质现象的真实的美正是规律的表现 3) 所以美的本质是本质现象的真实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