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_类型_特色和价值_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_类型_特色和价值_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_类型_特色和价值_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_类型_特色和价值_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2004年第8期No .8,2004学 术 探 索

Academic Exploration 2004年8月Au g .,2004

 收稿日期:2004-07-12

 *本文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长为袁显亮,课题组成员为张萍、吴丽萍、袁国友、吴绍斌、王新明、李立标。

 作者简介:袁显亮(1950— ),男,云南昭通人,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宏观管理和研究工作。

袁国友(1966— ),男,云南沾益人,云南省社科联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期刊编辑出版工作。

 ① 一般来说,云南地区的文明史应始于青铜文化时代。汪宁生先生在《云南考古》一书中指出:“云南青铜时代始于何时?目前尚不

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只知道在公元前六七世纪约当春秋中晚期的时候,云南已存在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文化;到了公元前二世纪末,即汉武帝时,这种青铜文化在滇池地区发展到最高阶段,并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见《汪宁生论著萃编(下)·云南考古》,第1098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版)。据此可知,云南的文明史至少可从公元前六七世纪算起,也即是说,云南的文明史至少已有2500余年。

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

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云南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云南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历史久远、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珍贵稀缺、互补共融的特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关键词: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 (2004)08-0092-06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的边疆省区,不仅民族众

多,而且历史发展悠久。从目前的研究和发现来

看,云南的文明历史至少已历2500多年①

。云南2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创造和孕育出丰厚璀璨的人文文化,这些人文文化经过历史岁月的冲刷和积淀,凝聚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好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当代云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任务,更是促进云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来看,近几年来,通过对云南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成功营销,云南旅游业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云南成为名闻海内外的旅游产业大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从基本的情况来看,云南省实行的是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三种旅游资源开发并举的思路和道路,但从实际的成效来看,云南旅游业发展更多地是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两大旅游产品作为支撑和主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营销相对薄弱。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

要原因即是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特

色和价值缺乏科学研究和深入认识。通过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初步考察我们发现,云南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与陕西、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市)相比,显得相对薄弱,但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优势,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能够成为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竞争实力的强势旅游产品。

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

基本内涵和类别

(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在讨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之前,我们需要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念的基本涵义进行说明和界定。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是相对于现实而言,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的内涵,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则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据此而言,所谓云南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云南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不同时期文化和不同领域文化的集成和总和。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能够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文化旅游资源,其主体就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因为任何文化旅游资源在本质上都是一定历史过程的产物和结果)。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我们从当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云南历史文化内容所作的价值判断和认识,即把云南历史文化作为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够带来现实经济社会效益的旅游资源要素来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实体是云南历史文化资源自身的丰富内容,云南历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旅游开发前景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功用。这就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涵义。

正如云南历史文化是云南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不同时期文化和不同领域文化的集成和总和一样,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文化体系。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体系,我们如何从总体上对其内容进行把握和认识呢?

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包括云南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和方面。一般来说,人类的历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也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个领域和层面,因此,云南的历史文化也可划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类。或者说,这三大部类的历史文化内容,构成了云南历史文化的基本体系和内涵。具体来看,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包括云南历史文化中有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渔猎、采集等)、传统的生产技艺(冶金、制陶等)、饮食习俗、居住方式、房屋建造、服饰制作、交通工具等。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包括云南历史上的经济制度(所有权、生产关系、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规定和安排)、社会结构(婚姻、家庭、亲属制度、社会分层及等级等)、政治(政治组织、官制、法律、军事组织等)等方面的内容。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包括云南历史上的各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科学知识(天文历法、动植物知识、医药卫生等)、宗教信仰(宗教类别、宗教仪式、宗教典籍等)、传统节庆等。所有这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内容,都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来源和组成部分。

(二)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

1、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时代类别

既然文化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历史发展时段的不同,将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不同的时代类别和体系。历史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云南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历史时期:古滇青铜文化时期(春秋时期到东汉时期)、爨氏家族统治时期(三国至初唐时期)、南诏大理国时期(唐中期至宋末)、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与此相对应,云南历史文化也可按照云南历史发展进程演进的时序划分为古滇青铜文化、爨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化和近现代时期云南文化等五个历史文化体系。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体系皆有其不同的内容和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把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按历史时序划分为古滇青铜文化旅游资源、爨文化旅游资源、南诏大理文化旅游资源、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和近现代时期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等五大类别。

2、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类别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和生活的地区,因此,云南的历史文化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的历史文化实际上是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集合体。因此之故,云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际上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集合体。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依照所属民族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不同民族类别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许多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如汉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彝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白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纳西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傣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以汉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而论,元明清及近现代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许多内容都属于汉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如汉式传统的历史建筑、各式庙宇(寺庙、文庙、宗祠等)、各种楹联碑刻等。

3、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差异,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次级历史文化区域。清代曾把省府以外的云南地区划分为迤东、迤西、迤南三大区域,并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这种划分,不仅是基于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也应是考虑到了各地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事实上,从云南历史文化

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云南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心曾经经历过一个历史的迁移和变化过程。秦汉时期,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以滇中的滇池地区为中心;三国至唐初期,以滇东南盘江流域地区为中心;唐宋时期,以滇西的洱海地区为中心;元明清至近现代时期,云南的历史文化发展又以滇中的昆明地区为中心①。正因为如此,云南的历史文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区域特点。据此,我们认为,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进行地域类别的划分。大体而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从地域上可分为滇东和滇中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滇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滇南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三大区域类别。滇东和滇中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汉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内容(滇东和滇中地区东汉以后是云南输入汉文化最早的地区,也是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明清以后随着内地汉族移民的大量进入,滇东和滇中地区成为云南汉文化的中心地区),滇西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内容(在唐宋时期,白族和彝族的先民曾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建立过统治云南长达500多年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滇南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汉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等民族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内容。

4、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态类别

从资源形态上看,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物质形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各种历史文化实物、遗物、遗址和遗迹等,如各类出土器物、传世文物、古城遗迹、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崖画等。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指非实物化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历史事件、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历史遗俗等,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口碑传说、民风民俗等获得传承和保存。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直接的、显性的旅游资源(如历史城镇、各种古建筑、历史文物等可以成为直接的旅游景观、景点、景区等),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间接的、隐性的旅游资源。

二、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价值

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价值源于云南历史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而云南历史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又与云南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从总体上来看,云南历史的发展,既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云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大转变,均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具有密切关系,如汉武帝开“西南夷”与益州郡的建立、唐代的唐蕃关系与南诏的崛起、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云南行省的建立等),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这是云南历史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云南历史发展的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决定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价值。

(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我们认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容的丰厚性和种类的多样性。

云南地区自公元前六七世纪起进入文明时代后,历史文化进程一直延绵不绝。其间虽有战乱和纷争,但社会经济发展一直未遭受过大的破坏和中断,因此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较为丰厚,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以文物古迹资源而言,云南就是中国文物古迹富集的省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②。1992年出版的《云南文物古迹大全》一书对当时云南全省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了收录和介绍,根据我们对该书所收录的文物古迹所作的统计(有关材料均截止1991年),云南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就有1444处。具体类别情况是:古遗址165处,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包括著名的元谋猿人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64处,古城址、古建筑遗存61处,古窑址、矿冶址9处,古驿道15处;古墓葬138处,其中青铜时代墓葬29处(包括著名的晋宁石寨山遗址及古墓群、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等),石室、砖室墓(含崖墓、悬棺)27处,火葬墓13处,元明清时期墓葬及名人墓60处,其他墓葬9处;古建筑586处,其中寺观庙宇221处,祠堂、书院、文庙70处,衙署会馆25处,亭台楼阁67处,园林、宅院20处,古塔、经幢90处,桥梁关津83处,水利工程10处;雕刻绘画196处,其中石窟造像15处(著名者如剑川石钟山石窟、安宁法华石窟等),碑碣110处,摩崖题刻33处,雕塑、牌坊26处,崖画、壁画12处(最著名者为沧源崖画);近现

②民进云南省委员会:《必须重视云南文物保护与开发》,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编:《建言立论选编》(1998—2002),第154页。

范建华:《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关于云南政治文化中心五百年一迁移的思考》,《学术探索》2004年第7期。

代时期文物遗迹230处,其中革命史迹96处,纪念建筑32处,石刻题记12处(著名者有西南联大纪念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陵园墓地70处(如位于昆明的唐继尧墓、聂耳墓、“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位于腾冲的国殇墓园等),工程设施4处(著名者如我国近代第一座水电站昆明石龙坝水电站),帝国主义侵华遗迹16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33处等。此后,随着保护范围的扩大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云南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进一步的增加。根据2004年的最新资料,云南省共有文物古迹5000多处,其中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1694项。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和数量是: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2项,列为省级的201项,列为地州市级的250项,列为县市区级的1211项。此外,云南省还有馆藏文物21万多件。所有这些历史文物和古迹,都是云南旅游产业开发的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性质和种类上体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色。从云南历史文化的民族属性来看,云南地区不仅有深厚悠久的汉族历史文化(云南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就受到内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从昭通地区发掘出的汉晋时期墓葬中可得到明显反映),更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此外,东南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及近代西方文化在云南历史文化中都有反映和体现,这说明,云南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从历史文化的类别和内容来看,云南也是多元文化的融汇之地。以宗教文化为例,云南地区不仅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以及中国传统宗教道教,而且还有一些完全本土性的民族宗教和原始宗教,如彝族的毕摩信仰、白族的本主崇拜、纳西族的东巴教等。并且,云南地区的各宗教信仰,其内部又有许多派别和支系,如佛教就有从内地传入的汉地佛教、从东南亚地区传入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从西藏传入的藏传佛教,基督教内又有天主教、耶酥教等教派。正是云南历史文化内容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由于僻处西南边地,相对中原地区而言,云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自古就体现出自己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表现在云南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政治文化及制度文化来说,虽然从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开始,云南即已纳入内地中央封建王朝的管辖之下,但由于地处偏远,加上民族众多,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统治和管理也不得不采取与内地不尽一致的政策和措施,如羁縻政策、土流并治政策等,特别是当中央王朝势力衰微之际,云南的地方政权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如南北朝时期的爨氏政权、唐代中后期的南诏政权、宋代的大理政权等。从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上来说,以青铜文化为例,虽然青铜文化不惟云南地区所独有(青铜文化曾是商周时代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云南青铜文化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青铜文化。考古学者的研究表明,云南青铜文化基本上是由云南新石器文化独立发展而来,其主要证据就是构成这一文化主要特征的一些器物,与云南新石器文化中同类器物有因袭递变之迹可寻①。所有这些表明,云南历史文化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点,而这种地方特点也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此外,民族性或民族特色同样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云南的历史文化是由居住在云南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相对于其他许多省区而言,云南的历史文化打上了深刻的多民族文化烙印,这种情况也使云南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

(二)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般来说,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包括历史认识价值、艺术审美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研究价值等三个方面。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三大价值的高低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数量规模、品质特点和资源组合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即旅游资源的丰厚度)决定着旅游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特点决定着旅游产业发展的产品特色和品牌效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组合性决定着旅游产业开发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此来看,我们认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的丰富性、品质的独特性和要素的组合性特点是十分鲜明和突出的。

第一,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对于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规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们在前面已以云南文物古迹的基本情况为依据来加以展示和说明。这里,我们再以云南地区各级各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基

①汪宁生:《汪宁生论著萃编(下)·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7页。

本情况为代表,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云南历史文化城镇作为云南地区历史活动的重要平台和产物,既是传承和表征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真实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保存和聚集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厚完整的地区①,故此,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云南历史文化城镇成为云南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从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基本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城市1座(丽江),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腾冲、威信、保山、会泽、广南、石屏、孟连、漾濞、香格里拉、剑川),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4个(会泽县娜姑镇、大姚县石羊镇、禄丰县黑井镇、石屏县郑营村、宾川县州城镇、维西县叶枝乡、保山市板桥镇、广南县旧莫乡、洱源县凤仪镇、云龙县诺邓村、剑川县沙溪镇、禄丰县炼象关村、大理市双廊镇、祥云县云南驿村)。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品质较高,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西部来看,均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例,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座,其中云南地区就有5座,云南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占全国的5%;从全国各省区的比较来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5座以上(含5座)的省区有四川(7座)、河南(7座)、江苏(7座)、山东(6座)、广东(6座)、陕西(6座)、湖北(6座)、山西(5座)、浙江(5座)、云南(5座),云南地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居全国前10位。从东中西部地区的数量比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8座,占总数的77%;西部地区有23座,仅占全国总数的22%,而云南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占西部地区总数的22%,其数量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7座)、陕西(6座)而居第3位。

第二,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品质上的独特性和珍贵性特点。

如前所说,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得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或特异性。仅以民族特色而论,云南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是其他省区所没有的(就各民族历史文化自身的特殊性而言),而这恰恰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许多部分不仅从品质和类型上看是独特的,而且从内容上说是稀缺的或者稀有的。这些稀缺或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成就了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珍贵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代替性,同时也使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许多方面具有全国性的价值和意义,有的甚至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目前,云南历史文化资源中被公认为世界遗产的就有两项,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丽江古城和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此外,古滇青铜文化、爨碑(爨碑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同时又具独有的书法艺术价值)、南诏大理文化、郑和故里(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在滇池畔的晋宁县昆阳镇)、大观楼长联(除其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外,仅以形式和字数言,就有“海内第一长联”之誉,毛泽东称其为“自古未有,别创一格”)、滇越米轨铁路和个碧石寸轨铁路及机车、护国运动、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就其影响而言,在世界文化史和科学史上也有其地位,西南联大的许多教师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大师,西南联大的毕业生有许多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其中有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滇西抗战,以及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5座城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2项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资源,均具有全国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古滇青铜文化而论,古滇青铜文化(春秋战国至东汉)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别具特色和价值。古滇青铜文化具有器物的多样性、数量及内容的丰富性、风格的写实性、艺术的审美性、工艺的高超性等特色。以器物的多样性而言,云南青铜器既有生产工具(斧、锄、刀削、镰刀、锯等)、武器(剑、戈、矛、斧、钺、啄、狼牙棒、簇等),也有生活用具(釜、壶、尊、杯、勺、针线筒、绕线板、车马饰和各种形式的饰牌、贮贝器等)、乐器(钟、铜鼓、葫芦笙等)、宗教器物等。这与内地青铜器以礼器、兵器为主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古滇青铜器物装饰内容的生动丰富、表现手法的精彩绝妙、制作技术的科学精湛,都堪称青铜艺术中的精华和珍品。正因为如此,古滇青铜器“既是青铜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术中的珍品,又是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第三,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搭配性较好。

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的集中分布、有机组合和协调搭配不仅是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评价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方面。在旅游资源的要素组合搭配性上,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样具有突出的优势。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素的组合搭配性既体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天然组合(如昆明、大理、丽江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同时也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和谐组合(如大理地区白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与白族现实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交融互补),也体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自身的良好组合上。以滇西地区而论,滇西地区是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素组合性最好的地区。从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时代类别来看,滇西地区是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大理文化的发祥地和聚集地,崇圣寺三塔、南诏德化碑等著名文物成为唐宋时代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从历史城镇旅游资源来看,这里是云南历史文化名城(镇)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丽江、大理、巍山),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腾冲、保山、漾濞、剑川、香格里拉);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来看,这里同样是云南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白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纳西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藏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在这一地区共生互补、相互辉映,使这一地区成为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密集地带。所有这些,使得由腾冲、保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所串起的滇西地区成云南省历史文化旅游的黄金长廊。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历史久远、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珍贵稀缺、互补共融的特点。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地域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许多方面和内容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能够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邱宣充,张瑛华等.云南文物古迹大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木基元.云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

〔4〕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6〕范建华.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J].学术探索, 2004,(4).

〔7〕范建华等.云南发展文化产业十题[Z].昆明(内部印行), 2003.

〔8〕云南省文物局.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管理情况的报告[R].未刊稿,2004.

On the Contents,Kinds,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Yunnan'

Historic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Research Team

(Th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Yunnan,650034,China)

A bstract:There are rich historic cultures in Yunnan Province.These historic cultures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Yunnna's tourism development.We should deeply re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Yunnan's historic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and promp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Yunnan province;Historic cultures;Tourism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Values

〔责任编辑:方 言〕

①汪宁生:《云南考古》(增订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赴云南考察报告 BY YAOY 2014年12月10日

赴云南考察学习报告 2014年11月20日至25日,院内组织为期6天的考察。在整个考察活动中,自己在饱览了云南这片大好河山的同时学习了他们发展旅游、城市规划的种种,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心灵升华之旅。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石林、大理古城、丽江、昆明世博园等多个地方。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等1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多种精彩文化旅游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 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对云南历史文化的认识 “生既为斯土之民,长于斯,食于斯,则必于斯土之各种情势均能洞悉,方能尽其爱护之天责”。对于生长在一片孕育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的沃土上的人,如果对这片沃土上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话,那真的会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在云南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进程中,曾演绎了无数的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历史财富。云南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边疆区域,所产生的历史文化与内地文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和连续性。了解了云南历史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了解中华文明史,学习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以史为鉴,促进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 云南历史文化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在史前时期,云南作为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还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之一—元谋猿人。云南不仅有生物进化发展的理想环境,而且有丰富连续的古生物进化链,有在体质特征上较接近于人的腊玛古猿化石,也具有世界上较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古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主要分为滇池地区,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游地区,滇东北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南和滇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和一些墓葬,房屋建筑遗址。这些遗址的出土,说明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既有类型上的差异,也有发展水平上的不同。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除有时代的先后外,尚与地域环境的差别和居民成份的不同相关。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历史证据。 先秦时期以后,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云南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内地也逐步加强了与边疆云南的政治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庄蹻入滇。庄蹻入滇及滇国的建立,打破了滇池地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氏族部落组织,代之以地缘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滇的民族融合。推动了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统治的版图(著名的五尺道就源自这里),并在云南开创了边郡制度和属国制度两种行政制度。 先秦秦汉时期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曾发现了很多青铜遗存地,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如牛虚铜案,鱼鹰铜啄,豹钮铜矛,手形銎铜戈等。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滇池地区等文化类型体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的青铜文化,也为了解、认识云南的族类与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直观的材料。 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历史进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分化与发展,但总的趋势是名族融合不断加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蜀汉统治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这一地区实行“和扶之治”,改革郡县制度,扶持南中大姓治理南中,同时,还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到了西晋统治时期,西晋在南中设立宁州进行统治。它的设立是云南政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为后世云南行省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具代表性就是梁堆墓,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在南中的传播、发展情况。 到了唐宋时期,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大大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也日益紧密,隋朝三十年间对云南的经营,结束了南北朝以来滥置州郡的情况,恭、协、昆三州的设立,标志着云南行政级别由州郡县三级制向州县二级制的转化,在客观上有削弱、分化爨氏势力的功效(爨控宁州刺史以制南中)。唐朝时期,加强了对滇池,洱海地区的统治,并在这一地区推行了统治制度:羁縻府州。 ......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doc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 07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班的学生们随着带队阎老师和赵老师踏上了去安徽、杭州、苏州、上海艺术写生的旅途。 经过二十小时左右的颠簸,我们到达了杭州火车站,下站后我们接着乘坐汽车坐了约4个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 当时是夜幕降临,落日早已经不见踪影,隐约地看到村口古桥,来到宏村饭店,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宏村老板,等待我们的是丰盛的一桌桌饭菜。明天我们将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的古人在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月11日一早,我们兴奋的上车到了宏村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老村口的两棵大树,走进里面到处是来自全国各地写生的学生,三五成群。 当时的我很兴奋,被宏村的景色所陶醉,见识到了宏村的美。站在水龙头前,不经意地抬头,层层叠叠的屋顶,远处的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含羞的少女蒙着面纱。宏村的早晨微凉,略带寒意。古老的青石板小路,古朴的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静谧。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这个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的村落。宏村旅游,形象地说,是一次穿越“牛肚”的旅游。不识牛肚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为牛肚,引泉为牛肠”,宏村的古人在

500年前,便开始在建筑领域里探索“仿生学”。他们按照“牛” 的形象设计整个村落布局。从而为宗族带来了兴旺。牛形村落是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村口的两棵古树,是牛的两个犄角,一棵红扬,一棵银杏。以前村里有嫁娶之事,就绕红扬三圈,寓意百年好合;村里有高寿老人过世,就绕银杏三圈,寓意子孙后代高福高寿。沿着卵石小径,我们来到了牛刍胃“南湖”。湖边有著名的南湖书院,民国时期的驻英大使汪大婱、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小娟在此接受过启蒙教育。牛胃是半月形的池塘,曰“月沼”。所谓“花开则落,月圆则亏”,汪氏族人追求花未落月未缺的境界,始终对美好事物抱有希望。由于风景秀美,很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比如《画魂》、《风月》,《卧虎藏龙》里“蜻蜓点水”的镜头等等。顺着蜿蜒曲折的巷子,脚边是清水潺潺的“牛肠”,在这个保留着古味的村落里,我感受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这里的美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这里的景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缕清风,一抹红霞,每一条小路,每一汪流水,每棵树每朵花,就连那一尾小草也叫人禁不住产生怜惜之情,青山绿水阳光之间,叫我们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宏村建筑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完整的民居建筑,外形最有艺术特色的就是灰砖、白壁和“马头墙”。马头墙是徽州建筑最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和代表,除此之外就是徽州“三雕”,即砖雕、木雕和石雕。期间在南屏写生考察时看到一组木雕,当时给人以相当大的心灵震撼,雕工不仅外形雕刻的完整而优美,内部人物形象刻画的极为精致,有着超高的技艺。回来看到宏村木雕同样精彩而别致,尤其是承志堂上梁一段木雕刻画的最为优美,局部遭到破坏。在宏村值得注意的是木雕上的人物脸部大多被破坏,不知是何缘故。

外出旅游考察学习报告范文(1)

外出旅游考察学习报告范文(1) 为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我市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增强黄山旅游综合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于6月20日至27日赴云南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赴云南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专题进行研究部署,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敏为团长,以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副主任程迎峰,市政府副市长、市旅委主任徐健敏为副团长,市委办、市旅委、市文化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各区县旅游、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代表团。市委办和市旅委、市文化局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线路和考察内容。代表团先后赴云南省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昆明市等5个州、市,实地考察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蝴蝶泉、苍山洱海、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聂耳文化广场、抚仙湖、石林等近20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等6台精彩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代表团所到州、市,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双方充分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进一步扩大旅游合作进行探讨和协商。考察结束

返回后,程永宁、徐健敏同志于5月31日主持召开了考察学习座谈会。会上,代表团成员结合云南之行所见所闻,围绕“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重点、形式、主体”等讲感受、谈体会、议措施、提建议,踊跃发言,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赴云南考察学习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次考察学习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云南各地在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通过考察,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我市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云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这些年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

广西艺术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广西艺术考察报告 篇一: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 20XX年4月5日,20XX级艺术设计全体学生在各位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兴奋、期待的心 情踏上了开往美丽的彩云之南的列车,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艺术考察。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了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一些地方,半个月 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 形象的了解。 第二站大理:大理是白族的主要居住地方。大理是一座很美很有韵味的古城,大理至今 还保留着古老的城墙,沿着城墙一步步的走,用手轻轻的抚着那些砖石,不禁要想着它昔日 的辉煌和繁荣。漫步在大理城内,走在青石板铺置的路面上,慢慢体会着残留的古老气息。

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 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 绣活里弥漫开来。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 是朴素的民风。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 真实的大理的写照。第三站丽江:丽江这座城市拥有这悠久的历史。其中的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 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 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 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 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 酒吧,还是酒吧。当然,这是广义的,或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 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doc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篇一: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内组织赴云南8日旅游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丽江市、石林、九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九乡溶洞、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2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吉兴宴舞》、《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

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洱海之源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

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职称 二〇一四年月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系别: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论文题目:云南花卉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写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扩大专业知识面,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力求在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外文应用、计算机处理、撰文论证、文字表达等方面加强训练,实现所学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毕业论文(设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份量适中。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内容文题相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概念准确,语言流畅;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自圆其说。 (四)毕业论文(设计)应当反映出学生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五)毕业论文(设计)书写格式规范,符合《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 指导教师(签字): 主管院、系领导(签字): 年月日

云南省音乐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正式成立

云南省音乐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正式成立 云南葫芦丝的发展前景: 云南是葫芦丝的发源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云南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常用的调为小D、C、降B、G、F 调。葫芦丝在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传承。但在梁河县芒东、勐养两镇的傣族地区传承得更为广泛。 葫芦丝巴乌学会负责人李贵中在工作报告中透露,近年来,葫芦丝、巴乌在全国发展迅猛,部分省、市、区相继成立了葫芦丝、巴乌专业组织机构,有力推动和促进了葫芦丝、巴乌演奏艺术的发展。一年前,我省著名作曲家刘晓耕、曹鹏举等音乐人士,建议组建云南省葫芦丝、巴乌专业组织机构。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筹备,经云南省文联、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审议批复,同意成立“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学会将编著《云南葫芦丝、巴乌音乐教程》(初级、中级、高级),将作为云南省中小学素质教育本土教材向全省中小学推荐;筹建葫芦丝巴乌教师培训基地,与教育厅共同挂牌创办“葫芦丝、巴乌文化艺术特色学校”,在全省推广普及葫芦丝、巴乌教学。 学会成立时间 时间:12月6日 14:00--------18:00 学会成立地点: 云南民族博物馆礼堂 学会参加人员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杨利先、云南省音协主席陈勇、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主席张殿英、中国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王铁锤、云南省音协秘书长罗章斌、云南省音乐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全体成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葫芦丝巴乌爱好者2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宣读学会成立《决议》 云南省音协秘书长罗章斌向大会宣读,云南省音协第五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关于批准成立“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的决议》;云南省文联副主席杨利先对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的成立发表贺词,并为学会授牌。 会长作工作报告 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会长李贵中做了“云南 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工作报告”;秘书长冯晓黎向大会宣读了《云南省音乐家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章程》。至此,云南省音乐协会葫芦丝巴乌学会正式成立。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平时也十分钟爱葫芦丝巴乌音乐,有空的时候总爱演奏一番,在此,对我省葫芦丝巴乌学会成立表示祝贺!祝愿云南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在上新台阶! 学会组织机构: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副秘书长 常务理事 理事单位 理事

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考察学习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我市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增强黄山旅游综合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于5月20日至27日赴云南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赴云南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专题进行研究部署,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启敏为团长,以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副主任程迎峰,市政府副市长、市旅委主任徐健敏为副团长,市委办、市旅委、市文化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各区县旅游、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代表团。市委办和市旅委、市文化局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线路和考察内容。代表团先后赴云南省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昆明市等5个州、市,实地考察了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蝴蝶泉、苍山洱海、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聂耳文化广场、抚仙湖、石林等近20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等6台精彩的文化旅游节目。代表团所到州、市,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双方充分交流了经济社

会发展情况,并就进一步扩大旅游合作进行探讨和协商。考察结束返回后,程永宁、徐健敏同志于5月31日主持召开了考察学习座谈会。会上,代表团成员结合云南之行所见所闻,围绕“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重点、形式、主体”等讲感受、谈体会、议措施、提建议,踊跃发言,深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赴云南考察学习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次考察学习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云南各地在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通过考察,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我市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云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这些年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

海南热带花卉产业现状及趋势

目录: 前言 1花卉产业的定义及其特点 2花卉产业的现状 3海南省发展花卉生产的有利条件 气候优势条件 资源优势条件 其他优势条件 4花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产品缺乏特色、品质不良 政府导向不力、发展盲目性较大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政策导向不力花卉科研、新品种开发滞后保鲜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组织不完善、缺乏中介机构信息不畅、缺乏销售平台5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思路特色产品定位——热带花卉区域布局、重点突出引种与科研相结合加强保鲜技术的应用、完 善交通网络 龙头企业、花协带动 完善信息体系、构建销售平台 6结语

摘要: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全球花卉热的形成,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花卉业的兴起,导致了花卉业的激烈竞争,这就迫使花卉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出特色产品、品牌产品,以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海南作为一个新兴的花卉大省,必须走特色之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热带花卉。然而,海南花卉业存在:由于起步晚、产业基础较差、产销分离、信息滞后、没有相应的销售平台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针对海南特有的地理、气候、花卉种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特点,就海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浅议发展海南花卉产业应如何定位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花卉产业市场定位热带花卉 前言 花卉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和21 世纪最有希望的农业产业和环境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花卉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随着品种的改进,包装、保鲜技术的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花卉市场日趋国际化。花卉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产品系列化、周年供应等已成为花卉生产发展的主要特色。2000 年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已达万 hm2,销售额540 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生产面积的1/3 以上。但产值却不到世界花卉总产值的1%。世界花卉出口贸易额为70 亿美元,荷兰占70%,而中国却占不足 4%[ 1]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花卉综合生产配套技术水平低下,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差,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之前,先 来认识一下花卉这种活体商品的产业特性,以便于理解其市场、技术与生产的独特关系。在生产方面,花卉如一般农作物受气候、地理与生产技术的限制,尽管新的生产技术试图克服自然条件的束缚,但为价格竞争的生产成本考虑,适地适种仍是影响生产区位的基木因子。在市场方面,作为商品作物,花卉较蔬果更属非民生必须的奢侈性文化商品,因此对市场的消费能力至为敏感,一旦其市场面临经济停

关于文山学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山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报告 一、文山学院的发展现状 1984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当时核定的规模为800人(其中:全日制大专生600人,成人培训200人),学制3年。同时,文山州人民政府决定将文山师专从原文山师范学校中搬迁出来,另辟新区办学。1987年9月,学校搬迁至现址。1992年7月,按照国家教委关于统一高校名称的有关规定,学校定名为?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十五?期间,在省州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了《文山师专?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统一认识,打牢基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开门办学,加快发展,力争用15至20年的时间,把学校建成占地面积1000亩以上,拥有专任教师800人左右,全日制学生规模10000人以上的综合性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逾加注重教育创新,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同年评估的省内高校中成绩名列前茅,为日后学校成为本科学校奠定了其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州委州人民政府在2006年成立了以州长为组长,州委、州政府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组建文山

学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升本?工作。经过两年多的认真准备,学校已经具备本科学校的办学条件。2008年7月20日,云南省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一行七人莅临学校考察办学条件,在实地考察和认真评审的基础上形成一致意见:组建文山学院的条件已具备和成熟,云南省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文山学院,建议上报教育部审批。2008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审,2009年4月1日,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文山师范高等学校升格为文山学院,《文山师专?十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明确的用8—10年时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申办文山学院的目标顺利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党委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客观审视学院发展现状,2010年8月制定了《中共文山学院委员会文山学院关于深化改革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草案)》,提出?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三大体系’(办学思想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地方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为保障,以培养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合格师资和实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术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综合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有黄果树瀑布、赤水风景名胜区、荔波漳江、遵义会议会址、梵净山等名胜古迹。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为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境内地势起伏、高差悬殊。最高海拔达2 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由于地势由北、东、南三面向中部和西部增高,内部起伏较大和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原因,各地光照、辐射、热量差异较大。加之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二、主要旅游特色 由于以上诸多因数,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旅游构造,当今贵州,旅游总体方向为以下五个方面: 1、红色旅游 贵州的土地上,遍布着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会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流血、奉献、牺牲,而那些承载着革命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纪念地、标志物,会址,是组织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处。红色旅游分布广泛而相对集中,我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全,数量多,分部广但相对集中,据网上初步调查,我省红色旅游点160多处,具有开发潜力的精品旅游点50多处。在红色旅游点中,长征文化突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北至赤水,南至荔波,东至玉屏,西至赫章、盘县,行成三线三区。一下是主要路线:一、贵阳(息烽集中营)、遵义(遵义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景区、乌江景区区)、仁怀、习水、赤水(红军四渡赤水)二、贵阳、黔西、大方(红二、六军团战斗遗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烈士陵园等)。三、贵阳、镇远、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等)。 2、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主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和内容之光,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贵州省黔东南州更是号称百节之乡。此外,香纸沟布依寨、雷山西江苗寨、雷山郎德苗寨、凯里寨瓦苗寨、清镇黑土苗寨、镇宁石哨布依寨、水城青林苗寨、水城海坪彝寨、六枝坝湾布依寨、安顺娄家庄苗寨、榕江三宝侗寨等,这些都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腾冲的历史与文化简介

腾冲历史与文化 这是一座由火山岩浆凝铸的土地,托载着由高黎贡山深情的臂膀拥抱着的极富底蕴、充满诱惑的城市。腾冲——中国大西南边陲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 腾冲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腾冲又名“腾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极边第一城”、“云南第一侨乡”、“文献名邦”、翡翠城之誉。由于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隘口,曾一度为滇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使之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腾冲的“履历”至少可追溯到遥远的西汉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滇越”。《史记》载:“昆明之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说的便是此地。东汉时,“哀牢归汉”,滇越则归新设之永昌郡;在2400多年前的汉代,已有长江中游的商人到腾冲进行商易。商旅辟出了中国与缅甸、印度之间的通道,形成了一条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经腾冲出缅甸,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蜀身毒道”,即西南丝绸古道。至南诏时有藤越国。按南诏行政区划,藤越国为南诏属国,在永昌节度辖下。现在腾冲县地域内有“汤浪”、“藤弯”、“越礼城”、“越赕”、“申赕”、“腾冲”亦作“藤冲”“藤充”等初次出现于樊绰所著的《云南志》一书,均为并列地名。宋时,大理国设立腾冲府。大理国初期,沿袭南诏建制。至太中国时,将永昌节度所辖地域分为两片,在怒江以东设立永昌府,在怒江以西设立腾冲府,由其子孙高泰贤、高泰运分别治理。“藤越国”至此不再存在。元时,有藤越州、腾越县、腾越府,甚至也曾被蔑称为“软化府”。元宪宗三年,高泰运之后世高救内附于元朝。元朝在腾越大地上分别设立过藤越州、藤越县、腾越府。元人把腾冲视作军事重地,惧大理国时“腾冲府”一名中“腾冲”二字力度太大,便蔑称之为“软化府”。之为“软化府”。此后各代相继在此设立司、州、道、厅、署、县等军政机构,民国末年,曾一度成为滇西大部地区的行政中心。 往事越千年。据《腾越州志》载,腾冲之为“城”始于唐德宗时,当时为土城;至明代“侍郎杨宁、侯琎统南征壮士一万五千,以都指挥使李升为首,取西山之石以筑石城”。工程历时三年,于公元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竣工,其规模为“厚二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且置沾化、永安、靖边、藻润四门,城墉连雉、门楼高耸、石色苍苍、浑如铁铸。故筑成后的近五百年间,虽经受了数十次五级以上地震及不亚于地震次数的战乱,此城却依然岿立,并无太大破损,直至20世纪中叶,日寇燃起的战火才将这座古城夷为平地。 那是在1942年5月的时候,对于腾冲而言是一段黑色的日子。日本侵略军自缅甸侵入我国,占领我腾冲城,四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在现今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中依然清楚地记录着当年日本鬼子犯下的种种罪行。后来,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在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在今天庄严肃穆的国殇墓园里安息着的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数千座墓碑向后人昭示着民族精英抵御外辱的浩然正气。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处都

云南花卉出口状况

云南花卉出口状况 多年来,云南省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持下,花卉产业在产业化、规模化、优质特色花卉研发创新能力、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增强,不仅创造了闻名于全国的“云花”品牌,而且形成了以昆明、玉溪等滇中地区种植玫瑰、康乃馨、百合等为代表的鲜切花种植区域,以大理、保山、楚雄、西双版纳、红河等州市种植山茶、兰花、杜鹃、观叶植物区域,以昭通、曲靖、迪庆、丽江等气温偏低地区的种球生产基地的产业布局。截止2013年上半年,云南共出口的花卉达2875批次,出口金额3045.57美元。产品远销到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地区。 云南花卉与其他省份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利用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的多样性,按循环经济的原理,因地制宜地生产低成本、高效益、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各类花卉产品。一些花卉企业在栽培上注重施用农家肥,保证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杨月菊有限公司拥有90多亩的玫瑰和绣球花生产设施,每年使用农家肥1, 000多立方,年产玫瑰700万支,绣球花30多万支,产值近400万元。其产品在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受到好评,商品出口率这80%以上。而且使用农家肥既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又生产出花苞大、开花期长的优良产品。 虽然“云花”发展态势良好,但“云花”对外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大问题。 目前,云南鲜切花10%出口到国外,全年外运量约7万吨。“云

花”销往国外本应获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利润,但由于物流成本高,许多花卉生产出口企业常常出的越多亏损越大,血本无归。很多分散的花卉小生产由于对各国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在品种选择、生产布局上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常常形成供给高潮与需求高峰期的错位。对新品种的保护认识不足,难以提升产业总体水平,这对“云花”的顺利出口无疑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企业在市场上盲目收购产品,没有认真经过筛选、分级、加工、包装等程序,竞相大量出口,导致花卉产品质量不稳定,出口渠道混乱。 目前云南花卉产业正面临一个大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只有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组织好生产销售,不断解决号发展、生产、科研、销售等问题,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发优质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花卉种植条件。做好保鲜和物流环节运用冷链运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不断开发和巩固市场,最后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才能保障云南花卉出口不但是量的提升、也达到品质、声誉的提升,保障“云花“对外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鲜切花交易网

几个有参考价值的社科类论文

项目名称: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刍议文化对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作用 来源: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 社会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认为:文化在人类各民族的发展 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世界发展最快的时 代总是在文化的大繁荣之后。指出:在当下,必须大力繁荣中国文化并发挥它的灵魂作用,以 中国文化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细介绍: 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认为:文化在人类各民族的发展 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世界发展最快的时 代总是在文化的大繁荣之后。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事实发现:在古代,中华民族因文化繁荣而国 家昌盛;近代却因文化衰落而国破家亡。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论 述发现: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论证文化在人类民族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灵魂作用,研究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探讨 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思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 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对比说明西方“人欲”文化主导下的现实社会的不足,论证中国

文化的独特优势及其对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和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文化角度 出发,提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讨论文化对人类民族历史发展变化的影响。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西方“人欲”文化的不足与缺陷,突出中国文化的优异性,认为中国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针。探讨中国文化对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依靠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研究世界民族兴衰史上开辟一新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作品摘要 文化在人类各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因素,世界发展最快的时代总是在文化的大繁荣之后。在古代,中华民族因文化繁荣而国家昌盛;近代却因文化衰落而国破家亡。以致于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全盘西化、民族文化死亡论等思潮。而诺贝尔奖得主们却一致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原因是“人欲”文化主导下的西方世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产生了诸如世界大战、人伦道德丧失等严重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文化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更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针。经历史之世、致以为今日之用,同时面对当今西方反华势力鼓吹“中国威胁论”等丑化、西化中国的行径。无论历史经验的启示还是现实的紧迫需要,都要求繁荣、发扬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当下,大力繁荣中国文化并发挥它的灵魂作用,无疑将会对中国的和平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更可以借世界对中国文化的需要来引领世界的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的崛起。(收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未曾发表,在学校第九届“创新杯”比赛中获第二名。 参考文献 [1]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9 [2]谭卫华、阎缨《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张力》.云南:《思想战线》[N].2001.6 [3]陈勇勤.《从“文化力——管理力”角度审视历史上中西“思维模式——经济政策”》[N].《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4]周瑾.《冯骥才:文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N]《人物素描》2005.10-28. [5]刘延东.《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N].北京:《人民日报》2005.10-13. [6]杨叔子.《弘扬民族文化推进自主创新》专题报告会.南宁[7]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0-391. [8]宣兆琦《论齐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山东淄博:《管子学刊》,2005.4. [9](法)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A].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太原: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10]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文学可能做出的贡献》中国文化研究.2001春之卷(收起) 调查方式 向涉及该领域的老师、同学请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