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及演奏解析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及演奏解析

2017年第13期(总第325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NO.13,2017

(CumulativelyNO.325)

浅谈海顿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及演奏解析

商格阁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弗朗兹·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2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被誉为“交响乐之父”。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和贝多芬、莫扎特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海顿是贝多芬的老师,同时他还被莫扎特亲切的称为“海顿爸爸”。本文主要通过对作品的创作特征风格,背景以及演奏方法方面的探析,来了解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以及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达到歌唱性的音色等问题,从而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以便在演奏中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风格,能更好的诠释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海顿;C大调奏鸣曲;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C大调奏鸣曲》创作于1794-1795年,属于海顿晚期为数不多的奏鸣曲之一,这个时期的海顿生活全然不同于在奥地利的环境中,在伦敦这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感受。所以海顿晚期创作的五首奏鸣曲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却依然保持着他音乐所特有的活泼俏皮、诙谐风趣。

一、曲式分析

C大调奏鸣曲(Hob.XVI/50)第一乐章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中有相互对比和调性不同的两个主题,并建立展开部和再现部,表现充满矛盾和统一的辩证思想。呈示部(1-53小节),以活泼、俏皮的主题导入,像巴赫赋格的主题一般短小精炼。开头的主题坚定、率直、可爱,它含有几个适合不同方式展开的成分,尤其是第一小节的附点节奏和简洁的琶音式特点,以及在第三、四 小节中的附加三连音――其低音部只是以基本调性与和声结构简单地构成。接着主题在G大调上出现两次,并在左手低音加以八度来突出,主题变得更加严肃和明朗。在第二主题展开之前根本没有过渡部分,通过其与右手弱拍重复音符的对比,给原先似乎是纯粹泛音的低音 线条增加了几分旋律感。这个长度为十小节的简单的发展部主要与第二主题中的弱拍音符和第一主题中的附加三 连音相关,间或有一个附点节奏提醒我们记起第一小节,或者对呈示部小尾声中的音阶乐句来一个有趣的位。 也许有一点不足的是:在再现部中对第一主题几乎丝毫不差的重复导致了生硬地回归到第二主题的主调。尽管如此,这首优雅的小段子虽说简单,却包含了海顿固有思想的某些种子。发展部(54-101小节),采用主题原材料发展变化。再现部,由主题裂变出更紧凑更绵密的织体,俨然使整个乐章朝着交响曲的宏大靠拢。 钢琴作品谱面上的音乐表情符号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不得不提到的,在《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非常丰富的音乐表情记号,表达了作者对音乐情绪的发展有着理性的掌控以及理解。P和f在乐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由于键盘乐器的发展和更新,在古典时期的钢琴其实已经能做到pp和ff的对比,也有cresc和dim的符号出现。演奏时演奏者并不能随心所欲,音量的大小、情绪的起伏都有表情符号的约束,讲究分寸适度,不能有过多的激情流露。改良音色较干、音量偏小的古钢琴后,legato显然成为演奏者特别要注意的符号,手腕保持平稳、放松,手指要均匀的触键。在《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中,我们可以看到pen Pedal(延音踏板),同时还标有una.corda(弱音踏板),这是说明在踩住弱音踏板的同时还要使用延音踏板。有了这些标注,乐章中表达的情感更多元化,内容也更加生动。

二、旋律特点

海顿的这首《C大调奏鸣曲》是海顿的晚期创作的奏鸣曲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C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分解旋律”这种技法。乐曲从一开始就运用了分解和弦的技法,以拨弦似的单音断奏,紧接着以分解和弦琶音的手法,使音乐材料有了动力性。期间还运用了变奏的手法,使得音乐重复性大大增强,更加突出了主题。在练习弹奏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程度上的分解旋律,有的是两个小节分解,有的是一个乐句的分解,有的是一整个大乐段的分解。这种分解式的技法,虽然很少作为单独的体裁形式,但是在钢琴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法,分解旋律这种手法在很多钢琴作品中都会有它的身影。因为这种左右手的交替使用,不仅大大的增强了它的节奏感,在一方面来说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演奏者一定要遵循节奏的准确性,还要处理好弹奏的力度和音色。

三、节奏特点

第一乐章的速度标记是Allegro就是每分钟132,但是在演奏的过程中会发现作品中的很多三十二分音符要完全以严谨的速度达到Allegro是很吃力的,因为这是以八分音符开始。从第七小节开始,问题就随之而来,最后一拍突然转变为三十二分音符。很多人在演奏时,往往就在这个地方适应不了,手指打结,弹不清楚。如此精致地处理,正要体现灵活、幽默的地方由于速度不合理而弹不好,实则是遗憾。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一个合适的速度,完整的把作品演奏出来,把每个音都弹清楚,一样能够表达作者的初衷。 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奏的时候对于这些困难的片段要多加心思,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速度去演奏。

在作品中就很多两个音为一组,三个音为一组的连音,弹奏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作曲家对于整个句子的走向,而不是单单看到的两个连音、三个连音,应该把它串成小句子,然后再组成乐段,后期才有了作品演绎的层次感,最终更精准的表现出乐曲的风格。

(一)演奏细节处理

海顿的作品精巧、活泼、轻松且富于生活气息。要注意这些特质,演奏者弹奏时力度、节奏、速度、踏板等都要有精确的控制。

(二)手指的力度

海顿的音乐创作中,强弱对比已经能够做到很大的区别,因此,强弱可以以夸张的对比形式出现。但是海顿的作品要求演奏者手指非常“干净”,不要对音键有延留,手指刚硬而灵活,音质的颗粒型要求很强。

海顿的钢琴作品没有太多的心灵的探索和内省,也没有太多哲学思考的深度,但是他的音乐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生活感受的肯定和映照,诠释着他一生无忧无虑的生活,传达了他光明欢乐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周薇.演说艺术与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演奏[J].钢琴艺术,2012(06).

[2]苏殊.浅析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旋律特征[J].教科文汇(中旬刊),2010(01).

Northern Music 10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