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第二章之后。

题目: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题题示:

个人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简略)

(可以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

联系实际的例子:找一个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点评。

小组提纲: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详细)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答案1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联系实际讨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

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6年则升至0.496,200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在22个亚洲国家排名第一。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富有的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点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

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17、0.4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点评]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一)以公平为导向优化调整税制结构

理论上,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三种类型的税制结构,即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及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一般

而言,直接税通常用以调节和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而间接税更能体现政府的效率目标;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则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新税制,并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税种设置和税制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2003年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到了2003年的25.6%,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4.4%;直接税收入占GDP 的比率从1952年的7.3%降到2003年的4.4%,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则从7.1%上升到了12.7%。应该说,我国当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现状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相辅相成的,有其合理性。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的时候,这种税制结构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直接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遗产税和赠与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我国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就成了税制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完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众所周知,在税收政策中,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应该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公平收入分配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角度看,将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收率;也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节省经费开支。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主要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是协助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对当期财富流量的调节,调节存量财富的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的累进税率。

4.开征房地产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合并,开征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已是当务之急。理论上,开征房地产税不仅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是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为了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要完善以下征管配套措施: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纳税人单一身份证号码登记系统和支付方强制性预扣制度。可考虑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与社会保障号码。另外,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和红利、利息收入时,付款人必须从收款人那里获得其身份证号码,并为收款人预计预扣税款,因为不这样做,这笔支付款项就不会被税务局认可,从而不能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收入中扣除。

二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个人收入无论现金与否,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应税所得处理。

三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

四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即税务局能够很容易地对纳税人的存款进行联网查询,输入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纳税人在所有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会显示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

[案例4]: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

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当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3.5万份,涉及职工8000多万人。但目前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表现在:一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合同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薄弱,亟待通过工会内部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来加以弥补。

——劳动监察制度是最重要的劳动执法手段,但由于劳动执法人员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加上执法手段单一,且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导致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使这项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至200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23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3万人,其中专职监察员1.9万人,兼职监察员2.4万人。但面对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和2.4亿城镇劳动者,人少案多、执法不力等问题不会很快得到缓解。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变化和劳动争议激增的现实,亟待变革。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范围较窄,使相当一部分争议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争议处理程序复杂且衔接不畅,争议处理时间长,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善,仲裁时效不仅时间短,时效的起算点不明确,导致劳动者常常超过仲裁时效,从而丧失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议的权利。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不堪重负,致使裁决的质量难以提高。法院受理的争议案件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往往以民事审判的思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容易造成仲裁和审判适用法律的不统一,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弱化,一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流失或缺位,使防范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形同虚设。

[点评]劳工政策是指针对劳动者或劳工阶层而设立的社会政策。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缺失,诸如劳动合同制度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有待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劳动监察制度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亟待变革,等等。劳工政策缺失的要害是从属和服务于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政策,未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劳工政策。

笔者认为,我国劳工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原则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促进市场效率与保持规则公正以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和增进劳工权益等三者的关系,使它们都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改革的建议:

其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其二,在现阶段,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宜以中央政府召集工会和雇主组织,从源头促进政劳资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出台劳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三方会签文件和政策

等形式,调整和解决劳动关系和劳工政策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帮助工人组建工会,通过工会凝聚劳工的集体力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在市场化的私营和外资企业里,劳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劳工惟有依靠自身集体的力量——工会,才能争得自身权益。

其四,培育劳动关系两大主体工会和雇主的协商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劳资双方自主谈判,决定劳动关系事项的格局。其中,培育工会组织的自主协商谈判能力和作用至为重要。

其五,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坚持和拓展劳动仲裁工作的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同时,贯彻《法律援助条例》,推进来自工会和民间的劳动法律援助活动,培养劳工律师,为工人提供收费低廉的法律服务,让他们都能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

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

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

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

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

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

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

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

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

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

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

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

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

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

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

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

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

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

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社会调查选择题标准答案

1 ()。 选择一项: D. 互斥性 2、测量目标与测量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叫做()。 选择一项: B. 容效度 3、社会测量的四个层次之间有兼容性,它们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应当是()。 选择一项: D. 4、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 选择一项: D. 异质性 5、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叫()。 选择一项: A. 6、在总体规模较小、调查所涉及的围较窄的情况下,既节约又效果好的抽样类型是()。 D. 判断抽样 7、社会测量的要件有()。 A. 测量工具 B. 测量规则 C. 测量对象 D. 测量数值

、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的方法有()。 C. 分半法 E. 复本法 F. 9、抽样的一般步骤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制定抽样框 B. 评估样本 C. 确定总体 D. 决定抽样组织形式 E. 抽取样本 F. 决定样本容量 10、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直接抽样法 E. 随机数表法 F. 抽签法 社会调查第十章资料整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2、所谓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前者也叫(定性)资料整理,后者也叫(定量)资料整理。 3、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一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4、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5、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6、文字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系统)和(完整),其次,要求汇编后的资料集中、简明。 7、(数据)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其整理也叫(完整)资料的整理。 8、数字资料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和(计算是否正确)。 9、资料整理中的计算机汇总的主要方法是(资料编码)和(资料录入)。 二选择题 10、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分类 B. 审查 C. 汇编 D. 收集 E. 分析 F. 筛选 11、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分组 B. 汇总 C. 归类 D. 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E. 检验 F. 审核 12、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 选择一项: A. 真实性原则 B. 准确性原则 C. 合格性原则 D. 完整性原则 13、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来源判断 B. 适用性审查 C. 涵审查 D. 程序审查 E. 外观审查 F. 逻辑审查 14、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的一般步骤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政府经济学试题与答案

政府经济学期末试题 1、单选题第11 题 ( )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A. 垄断竞争 B. 自由竞争 C. 寡头垄断 D. 完全垄断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第16 题 征收税费、实施财政补贴是政府矫正外部效应的方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3、判断题第6 题 为满足社会公共物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4、多选题第9 题 政府通过资源配置,组织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A. 生产

B. 供给 C. 分配 D. 再分配 正确答案:A B 5、判断题第4 题 政府采购的公平性原则指参加政府采购投标的人都公平竞争,机会均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6、判断题第6 题 学习政府经济要坚持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方法。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7、判断题第6 题 公共事业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教育、医疗、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活动。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A 8、单选题第7 题

()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A. 政府经济职能 B.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 C. 政府救济职能 D. 政府分配职能 正确答案:B 9、多选题第6 题 政府组织收入的数量,在决定资源在()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A. 公共部门 B. 私人部门 C. 非营利组织 D. 对外投资 正确答案:A B 10、多选题第10 题 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 A. 生产 B. 再生产 C. 初次分配 D. 再分配 正确答案:C D 11、判断题第11 题 按照发行地域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政府经济学选择题

1. 目前世界上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中,(A. 大部分)采用了社 会保障税的形式。 A. 大部分 B. 只有小部分 C. 很少 D. 全部 2.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都属于购买性 支出 )。 A. 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 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 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 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3. 课税对象是指(C. 税收征收的目的物 )。 A. 具体征税项目 B. 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 C. 税收征收的目的物 D. 都不对 4. 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 为零,这主要是指公共物品具有(A. 消费的非竞争性 )。 A. 消费的非竞争性 B. 消费的非排他性 C. 消费的强制性 D. 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5. 社会保险不包括(D. 汽车保险 )。 A. 养老保险 B. 失业保险 C. 医疗保险 D. 汽车保险 6. 西方财政学理论中著名的“灯塔理论”,主要讲述的是公共物品的( C.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A. 消费的非竞争性 B. 消费的非排他性 C.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D. 消费的强制性 7. 划归中央税的是(A. 税源集中,收入规模较大 )的税种。 A. 税源集中,收入规模较大 B. 税源集中,收入规模不大 C. 税源分散,收入规模较大 D. 税源集中,收入规模较小 8. 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的有(D. 个人生活用品 )。 A. 国家公共安全 B. 公共医疗卫生 C. 法律与道德秩序 D. 个人生活用品 9. 下列行为具有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的是(C. 公共场所吸 )。 A. 发明创造 B. 安装路灯 C. 公共场所吸烟 D. 环保行动 10. 一般来说,政府经济的依据是(D. 社会公共权力 )。 A. 财政收入 B. 财政支出 C. 宏观经济管理 D. 社会公共权力 11. 公共选择的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将(C. 经济学 )的分析方法 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A. 政治学 B. 社会学 C. 经济学 D. 管理学 12. 中国在进一步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应当统一管理体制,实现( A. 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 ). A. 征缴、管理、使用三分离 B. 征缴、管理统一,与使用分离 C. 征缴、管理、使用三统 D. 征缴与管理、使用分离,管理、使用统一

2016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答案

所有答案来自网络,请同学做之前自己注意下○洋○洋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答案 绪论 D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所有自然现象都会稳定地重复发生。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B 2 【单选题】(5分) 社会现象是变化的,自然现象是不变的。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B 3 【单选题】(5分) 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因此解释社会现象的逻辑通常也是复杂的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B 4 【单选题】(5分) 社会研究应着力于研究设计,一项设计完美的研究就会是好的研究。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B 5 【单选题】(5分) 公理和定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较少出现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A 6 【单选题】(5分)

社会调查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搜集数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A 7 【单选题】(5分)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测量共识更难达成。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是:A 8 【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有 A. 社会现象可以做假设检验,但很难去做重复检验 B. 自然现象的属性可以测量,而社会现象的属性不可以测量 C. 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D. 自然现象可以做重复检验 正确答案是:B 9 【多选题】(5分) 以下哪些现象属于社会现象? A. 贫富差距 B. 太阳东升西落 C. 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 D. 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E. 父代的社会地位越高,子代的社会地位也越高 正确答案是:A,C,E 10 【多选题】(5分) 请判断,下面列出的属性中,哪些属于社会现象的自然属性? A. 收入 B. 年龄 C. 性别 D. 权力 E. 户籍 正确答案是:B,C 11 【多选题】(5分) 请判断,下面列出的属性中,哪些属于社会现象的建构属性? A. 收入 B. 年龄 C. 性别 D. 权力 E. 户籍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主体是(A政府) 2、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社会公共权力) 3、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三、多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C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2、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A政府收入;B政府支出;C宏观经济管理) 四、简答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 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5、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6、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7、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二、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2、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3、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4、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公共安全;B医疗卫生;C法律秩序 2、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C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D政治程序实施中的有限性 3、政府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包括()B物价稳定;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4、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B 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公共资源的特征有()A稀缺性;B使用不受限制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再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以上要点还要适当展开说明,具体可以参考书本p32)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2、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皮衣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区别在于()A、消费的非竞争性B、消费的非排他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 习题一 一、选择题(6×3=18) 1、下列哪些是社会调查使用的方法: A观察法 B统计分析法 C因果分析法 D 测量法 2、关于社会调查活动与调查方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在古代中国调查活动最早产生于秦代 B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C近代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证主义为指导的 D社会调查数量方法最为兴盛的时期是20世纪前20年 3、下列调查报告有费孝通先生完成的有: A《江村经济》 B《花篮瑶社会组织》 C《禄村农田》 D《乡土中国》 4、普遍调查的特点: A全面性 B准确性 C普遍性 D及时性5、下列抽样方法中属于概率抽样的是: A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

群抽样 6、统计图的类型有: A条形图 B圆形图 C曲线图 D象形图 二、概念辨析题(3×8=24) 1、理论性社会调查课题与应用性社会调查课题 2、调查资料整理与调查资料分析 3、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参数值与统计值 三、计算题(2×8=16) 某班有10名学生,其中6名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与本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情况如下表: 编号上学期 成绩 本学期 成绩 1 2 3 4 5 663 65 72 78 85 92 70 72 73 80 88 92 试求: (1)两次考试有没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多少?

(2)如果有一名同学上学期平均成绩为80,请问他本学期期平均成绩大概为多少? 四、简述题(12+15+15=42) 1、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哪几种? 2、何为分组的标志?选择标志的原则是什么? 3、调查报告撰写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BC; 3、ABCD; 4、ABC; 5、ACD; 6、ABCD 二、概念辨析题 1.论性课题上指以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进行调查研究的课题;应用性课题是指以提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而进行调查研究的课题。2.计资料的整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按调查目的进行审核汇总与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过程;统计资料的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查所得资料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并运用数学模型揭示调查资料中所隐含的关系、规律及发展趋势。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摘要: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其实施原则主要以公平优先,同时注重效率。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救助的公平和效率损失也经常是同时发生的,公平和效率的损失造成了社会救助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对受助者不利。关键词:社会救助;贫困;公平;效率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也被视为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线”,其目的主要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维护社会赋予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救助是一种纯粹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受助者无须缴纳任何费用。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实行的做法是:确定一个贫困线,凡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都可申请享受社会救助,因此,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贫困的界定及负面影响 什么是贫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中国学者对于贫困的观点侧重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困难。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种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本文中贫困的含义沿用中国学者的观点,侧重物质生活困难,社会救助的对象也指物质生活较困难的群体。贫困不仅仅是贫困者的不幸和苦难,而且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方面。贫困是市场经济失灵的产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高效率的实现。经济学家经研究发现,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社会消费函数低于正常水平,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阻碍了经济总体发展。 第二,社会方面。贫困一直被视为危害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同时也很容易引发被迫犯罪等不健康现象。 第三,政治方面。贫困容易造成政治动乱,国际学者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将很容易发生社会动乱和政局的不稳定。 贫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通过社会救助可以缓解贫困带给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 二、公平与效率的抉择 效率与公平的抉择一直困扰着很多学者,美国学者奥肯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弗里德曼主张优先权交给效率,任何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为了公平可以牺牲效率;奥肯选择了折中的方案,要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公平。他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妥协范围是存在的,有些时候,为了效率就要牺牲公平,另外一些时候,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社会救助的地位、目标以及性质决定了: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必须把优先权交给公平,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效率损失,这是社会救助的最佳抉择。三、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政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责任主体,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个事实仍然经常受到质疑:究竟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而政府福利活动扩张的代价之一便是私人慈善活动的相应下降”。最后弗里德曼接受“私人慈善机构是不够的”事实,从而承认了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行为。 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较私人慈善事业,政府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府经济学考试试题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政府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 1.人的道德缺陷 2.政府失灵 ·3.市场失灵 4.个人主义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实力雄厚 ·2.自然垄断 3.政府保护 4.其他主体缺乏供给意愿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为()。 1.对于自由市场的强调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3.政府的强有力指导 4.平均主义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 1.奥尔森 2.布坎南 3.尼斯坎南

·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成因看属于()。 1.经济垄断 ·2.行政垄断 3.自然垄断 4.科技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是()。 1.按劳分配 ·2.平均主义分配 3.按需分配 4.按阶级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1.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2.社会净效益小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4.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高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大结论在于()。 1.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3.外部性 4.官僚也是经济人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

1.英国 2.瑞典 ·3.美国 4.挪威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1.摩擦性失业 2.周期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1.道德缺陷 ·2.进入障碍 3.供给意愿不足 4.资源短缺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是()。 1.美国 2.法国 3.瑞典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2016年度整理完全政府经济学试题及标准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和逻辑 起点是()。 ·3.市场失灵 2:某个城市的供水系统由一家公司 提供的主要原因在于()。 ·2.自然垄断 3: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 为()。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4:对选民行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理 性的无知”的经济学家是()。·4.唐斯 5:专利制度所形成的垄断现象就其 成因看属于()。 ·2.行政垄断 6: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采取的收入分 配政策是()。 ·2.平均主义分配 7: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3.社会净效益大于个人净效益,产品产量偏低 8: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所提出的最 大结论在于()。 ·2.政府失灵 9:下列西方发达国家中,尚未建立 福利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是()。·3.美国 10: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 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3.结构性失业 1:垄断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是()。·2.进入障碍 2:最早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国 家是()。 ·4.英国 3: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债危机演 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对我国造成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我国政府将财政政策调整为()。 ·2.积极性政策 4:不属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征 的是()。 ·4.高效的产业政策 5: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技能 的需求与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结构不相符造成的失业类型属于()。 ·3.结构性失业 6: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为()。 ·3.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 7: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价值体 现是()。 ·3.平等 8:一般而言,现代政府支出规模主 要呈现为()趋势。 ·1.增长 9:现代市场经济中德国模式的特征 为()。 ·2.强调社会公平的市场机制 10:我国当前新医改方案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2.政府主导

社会调查选择题答案

1、每一个测量对象的属性和特征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来表示,指的是()。选择一项: D. 互斥性 2、测量目标与测量内容之间的适合性与相符性叫做()。 选择一项: B. 内容效度 3、社会测量的四个层次之间有兼容性,它们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应当是()。 选择一项: D. 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4、抽样存在的必要性缘于总体本身所具有的()。 选择一项: D. 异质性 5、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叫()。 选择一项: A. 抽样单位 6、在总体规模较小、调查所涉及的范围较窄的情况下,既节约又效果好的抽样类型是 ()。 D. 判断抽样 (二)多项选择题 7、社会测量的要件有()。 A. 测量工具 B. 测量规则 C. 测量对象

D. 测量数值 8、检验测量的信度,通常的方法有()。 C. 分半法 E. 复本法 F. 再测法 9、抽样的一般步骤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制定抽样框 B. 评估样本 C. 确定总体 D. 决定抽样组织形式 E. 抽取样本 F. 决定样本容量 10、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C. 直接抽样法 E. 随机数表法 F. 抽签法 社会调查第十章资料整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资料整理阶段是从调查过渡到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 2、所谓资料整理主要是指对文字资料和对数字资料的整理,前者也叫(定性)资料整理,后者也叫(定量)资料整理。

3、文字资料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地源),一是(文献源),其整理方法略有不同。 4、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 5、对文字资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即(前分类)和(后分类)。 6、文字资料汇编首要的目标就是(系统)和(完整),其次,要求汇编后的资料集中、简明。 7、(数据)资料是社会调查中最具价值的重要资料,其整理也叫(完整)资料的整理。 8、数字资料是否正确,主要是看(资料是否符合实际)和(计算是否正确)。 9、资料整理中的计算机汇总的主要方法是(资料编码)和(资料录入)。 二选择题 10、文字资料整理通常情况下的基本步骤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分类 B. 审查 C. 汇编 D. 收集 E. 分析 F. 筛选 11、数字资料整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分组 B. 汇总 C. 归类 D. 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E. 检验 F. 审核 12、资料整理最根本的要求是()。 选择一项: A. 真实性原则 B. 准确性原则 C. 合格性原则 D. 完整性原则 13、文字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也称信度审查,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来源判断 B. 适用性审查 C. 内涵审查 D. 程序审查 E. 外观审查 F. 逻辑审查 14、对数字资料进行分组的一般步骤是()。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2017年6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189 2017年6月中央电大行政管理本科《政府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9月5日; 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2017年6月25日14:00至15:30;该课程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30%)、终考手段为纸质(30%)。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 A.私人财产所有权 B.社会公共权力 C.道德劝说 D.法律制度 2.(C)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A.垄断竞争 B.自由竞争 C.寡头垄断 D.完全垄断 3.按照公共物品的(A)分类,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以及全球性公共物品。 A.收益范围 B.性质 C.来源 D.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A)提出,经过众多学者发展而形成的。 A.詹姆斯?布坎南 B.亚当?斯密 C.科斯 D.屁古 5.按照(A)分类,政府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A.经济性质 B.政府职能 C.预算管理体制 D.预算编制方法 6.(B)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A.罚没收入 B.政府性基金 C.债务收入 D.国有资产收入 7.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采用(D)。 A.单一比例税率 B.差别比例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8.彩票发行的审批权集中在(C)。 A.国家体育总局 B.民政部 C.国务院 D.财政部 9.根据(A)的不同,债务可以划分为公债与私债。 A.债务人 B.债权人 C.资金来源 D.债务币种 10.按照(B)分类,政府预算可以分为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 A.预算组织形式 B.预算编制方法 C.预算编制的政策重点 D.预算收支平衡的状况 二、不定项选择题 11.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C)需要。 A.部分企业 B.单独个人 C.社会公共 D.政府部门 12.下列项目中属于政府失灵表现的是(ABCD)。 A.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B.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C. 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D.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13.下列项目中属于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是(B)。 A.城市供电 B.国防 1

政府经济学作业题库完整

1.第1题 一般而言,公债所形成的政府与公债持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双方 ()的交易关系。 A.独立 B.被迫 C.合作 D.自愿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在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是() A.等于一般贴现率 B.小于一般贴现率 C.大于一般贴现率 D.无法确定和一般贴现率的关系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A.计划 B.市场 C.信用 D.自愿 答案:C 标准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保障与一般家庭自我保障不同之处不包括() A、 B、 C、D、 A.保障的经济来源 B.保障的对象 C.保障的围 D.保障的功能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答案:D 标准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因素 A. 生产技术水平 B.收入分配体制 C.经济发展水平 D.价格水平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改革之初,我国政府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为了不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对 城镇居民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这种补贴属于() A.隐形现金补贴 B.显性现金补贴 C.使用票证的暗补 D.实物补贴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9题 下列不属于政府来规定价格的是() A.实现微观市场的稳定 B.改进收入分配 C.限制生产商、销售商的利润 D.取得政府收入

社会调查与统计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调查与统计》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 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建立起小样本检验理论使抽样调查方法的走向完善的是 [ ] A.费希尔 B.凯尔 C.帕克 D.涂尔干 2、将调查研究分为探索、描述和解释三类的标准是 [ ] A.调查对象 B.调查目的 C.执行方式 D.应用领域 3、适合于对态度和意见进行测量的题目是 [ ] A.是否题 B.复选题 C.排序题 D.语义差异题 4、社会调查开始广泛运用于社会事业的时间是 [ ] A.18世纪到19世纪 B.18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 C.18世纪到19世纪 D.19世纪到20世纪 5、实现定序测量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 [ ] A.是否题 B.评定尺度 C.排序题 D.复选题 6、评定尺度的答案选项的数目通常是 [ ] A.1-3 B.1-5 C.2-5 D.3-7 7、依照时间顺序,调查研究发展经历的阶段有 [ ] A.近代调查 B.现代调查 C.当代调查 D.近代与现代调查 8、评定尺度的一种转换形式是 [ ] A.是否题 B.复选题 C.排序题 D.语义差异 9、在采用自填问卷方法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 ] A.研究者难找 B.信度低 C.效度低 D.回收率偏低 10、对违法的行为和事件的题目设计的方法是 [ ] A.辅助法 B.调整答案法 C.随机回答法 D.提供背景信息 11、好的连续量表设计应要求被访者在一个界定良好的()来表述自己的评价。 [ ] A.单一纬度 B.两个纬度 C.三个纬度 D.四个纬度

12、数据处理中回访时随机抽取已访问过的进行回访的百分比例是 [ ] A.1-10 B.1-15 C.5-10 D.5-15 13、按缺失值处理的问卷有可能使数据出现偏差的百分比例是大于 [ ] A.5 B.10 C.15 D.20 14、下列属于统计分析软件的是 [ ] A.SPSS B.dBASE C.FoxPro D.Excel 15、语义差异量表制定的时间是 [ ] A.1950年 B.1954年 C.1957年 D.1960年 16、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时样本的规模的判断起点是 [ ] A.30 B. 50 C.70 D.100 17、下列属于电子表格的是 [ ] A.SPSS B.dBASE C. FoxPro D. Excel 18、调查伦理中最关注的隐私是 [ ] A.匿名性 B.个人独处 C.亲密 D.保留 二、多选题:每题后5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入 题后括号中,多填或少填均不得分。 1、纵贯调查具体可以分为[ ] A.趋势调查B.民意调查C.同期群调查 D.抽样调查E.追踪调查 2、语义差异量表的共同提出者有[ ] A.奥斯古德B.苏奇C.利克特 D.坦嫩鲍姆E.罗森博格 3、调查设计主要包括[ ] A.抽样设计B.资料收集C.资料处理方案 D.调查设计的总体规划E.撰写报告 4、抽样包括的一般步骤有[ ] A.确定总体B.确定抽样框C.制定抽样方案 D.实际抽取样本E.评估样本质量 5、按照执行方式可以将调查研究分为[ ] A.自填问卷B.邮寄问卷C.当面访问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