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一个自己不认识而又不得不与之谈话的人,话题又变成另一种情形了“, 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 有孩子吗, 几岁了?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但是这样的开场白和话题在美国人看来是十分别扭的,西方人的会话常常是从“天气”开始的。拜访结束,中国主人必得再三挽留,如若客人决意要走,必要送客到门外,甚至是屋外大道上或者车站附近。同样是结束会谈和分别的场景,美国主人通常引客人到门外,就此分别,一般主人不会把客人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其实,案例一中的那位美国主妇的回答并非不谦虚,中国女翻译的回答也不是不诚恳,西方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谢谢”表示自己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是对自己的才能的肯定,何况自己也的确是付出了努力的,因此,面对称赞,不应该“假装自卑”或者“故作谦虚”。可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应表示谦虚,或者受之有愧,做得不够,总之,在中国人潜意识中,人的成绩相对于集体总是渺小的,而且个人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所以,中国人的谦虚实际上也是在诚恳地向对方表明和谐集体或者他人的帮助是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常用“您上哪儿去?”事实上并不是真正关心对方究竟去什么地方,更不会是乱管闲事,这种问候语实际也是说话人向对方表明自己对对方的热忱和关心。对方只须微笑点头或者大概地回答说出去走走。当然这样的问候语在美国人眼里是十分别扭的,因为,美国人认为这些问题是自己的隐私,他人是无权过问的。中国人珍视家庭的温馨和亲切,因此在宴客过程中,他们希望客人在主人家里如同在客人自己家一样感到亲切、自然。会谈中,关心地询问对方的家庭近况反映的是相互之间的关切和帮助,而决非侦探似的查询、调查。而美国人对此看法就不同了,虽然,主人对客人也是非常热情好客,但是一般来说,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收入等等属于隐私,不能干涉。同时,主人十分尊重客人的意愿,不强行劝客、留客,在西方人看来,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思想意识和隐私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这一价值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2 ]

三、价值观念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

1. 中国文化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

1) 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成果,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莫过于儒家学说。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个人要从全局和整体上来看待一切事物;凡事首先要想到别人,关爱他人,要拼弃私心杂念,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由老子创立,它认为,万物皆有阴阳、善恶、正反、动静两极,物极必反,所以道教强调克制和“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常常谦虚谨慎,做事考虑周全,不瘟不火,协调能力强的原因。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后又被传入中国,同样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强调“隐忍”。它认为,人的能力克服尘世的痛苦,要修炼,忘掉自我(ego) ,才能得到幸福。很多中国人信奉的准则如“活着就是受苦”,“欲望是万恶之源”,等等都是来自于佛教的教义。这些宗教文化归结到一点,就是强调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忘掉自我,无欲无求,才能超脱今生的痛苦,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价值的理念(collectivism) 形成的主要根源。

2) 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国自古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习惯于群居、混居。在漫长的集体

生活中,邻里关系变得十分亲密,“远亲不如近邻”。像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众多人口居住在一片狭小的天地里,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在经济形态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发展史,具有强烈竞争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始终没有冲破封建社会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越来越深刻;再加上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约束人民,更好地实施统治,长期奉行“重农轻商”的政策,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个人放在集体中去衡量他/ 她的成就。

2. 个人主义价值(collectivism) 和美国文化。

1) 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根源后追溯到整个欧洲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哲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认为,人是理性的个体,人的理性来自于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中世纪后,伴随着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humanism) 为旗帜,力图复古中世纪前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以人性为根本的精神,追求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全面自由解放,追求人的才智的全面发挥以及自我尊严、意识的培养。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化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西方文化个人主义价值理念的形成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基督教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形式,对于西方文化也给予深刻的影响。基督教认为,个个都有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就的权利,这种权利应该予以保护;人是至高无上的,人的力量是强大的,人能够凭借个人才智战胜自然;人首先应该爱自己,然后才会去爱别人。[ 3 ] 在近代新教与旧天主教斗争过程中,有一支教派教徒———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最后辗转逃到美国(美洲新大陆) ,他们不仅带来了欧洲文明和基督思想,清教自身的教义,同时也对后来美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清教徒生活俭朴,崇尚勤奋工作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神选派来改造新世界的,因而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依赖自我力量,为早期新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英语中许多词汇:self O confidence , self O esteem ,self O respect ,就来源于此。

2) 历史地理渊源。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封建社会历史,从一开始,就是以资本主义精神立国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美国历史上,众多出自寒微的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来到美国创业、发展。他们期待着依靠个人不懈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这些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广泛发展。此外,美国的地理概貌特点是地广人稀。驱车行驶在美国广袤的土地上,除了大片相连的田野和土地之外,很难看到像中国“四合院”式的热热闹闹聚族而居的村落。美国人的住处之间相隔甚远,即使是住在附近,也是独门独户,相互之间很少来往。当然邻里之间也几乎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形成紧密而又依赖的关系。

四、总结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中国和美国价值观念的精髓,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认为哪一种价值观念更好,因为他们是各自历史文化的产物。在中国文化里,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如果一个中国人抛开集体和国家,刻意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也许他的“个人主义”在其他人眼里就成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同样,假设一个美国人在美国奉行“集体主义”原则,或许他会被认为是毫无个性,个人能力低下的庸者。因此可见,不同文化观念是有其各自的土壤的。外语学

习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从文化角度来深入学习语言现象。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

简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人主义的思维源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 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 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 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 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 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 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 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 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 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 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 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 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 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 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 好地推行。与此相反,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同样的人本主义政策在美国企业中则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却几乎没有成效。此外,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人们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能够接受更多的意见,上级对下属的授权被执行得更为彻底,员工倾向于自主管理和独立的工作。而在不确定性避免 程度高的社会,上级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是指一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

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美利坚合众国可以作为第一种制度的典型例子(请参见《独立宣言》)。苏联和纳粹德国是第二种制度的见证。 在苏联,数百万农民或“富农”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但如果集体主义社会迅速走出经济停滞呢?如果集体主义社会(特别是亚洲的)在经济上崛起并与西方抗衡呢?一种新类型的全球会话逐步显现。 北京的开幕式就是那种会话的声明。中国主张发展不只可以通过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方式取得,还可以通过东方的、集体主义的方式取得。北京的开幕式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开幕式提取自中国悠久的历史,但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像一个人一样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击鼓,像一个人一样起舞,按照精确的编队疾走而不会绊倒或者冲撞。我们以前也曾经看过集体一致性的展示,但这是目前的集体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科技版本,背景是中国奇迹般的增长。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每个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社会阶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价值观通常指人们对于一些重要事物,一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主观判断的基础,并以此来获取知识,掌握技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等。简而言之,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比如说,在中国社会,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在美国,这一价值取向却几乎没有市场,美国人信奉的“先为自我,我再帮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国家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体的利益,最后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可是在美国人看来,占第一位的是民主、自由和国家的利益,占第二位的是对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第三位才是热情好客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价值观念既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就离不开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在政治、历史、地理风貌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在对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自文化渊源的差别。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关于文化差异中国学习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的冲突。本文将从这两种文化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语言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剖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及其语言文化反映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我们不能笼统地把集体主义看成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西方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中美文化交际中有关的一些事例。著名美国社会研究专家邓炎昌教授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几个中国人到一位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引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说:“谢谢”。有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女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很流利。”女翻译谦虚地说:“不! 不! 我的英语说得很不好。”主人没想到她会这样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1 ] 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迥异,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常会产生误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问候语上,中国人如果外出路上碰到朋友,会关切地问道:“上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 或者Where have you been ? 大部分美国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心里可能在说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 ! (你管得着吗?) [ 1 ] 通常,美国人的问候语很简单,如果是碰到第一次见面的人,用How do you do ? 如果是熟人,会说How are you ? 或者干脆是Good morning/ af ternoon/ evening。宴客会谈习俗中,如果是两个中国人,谈话很可能是从这样的问题开始的“, 你们家的汽车真漂亮啊,在哪儿买的? 花了多少钱呢?”如果在客人家里碰到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2015届毕业生德育答辩材料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姓名周盛 学号14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模具11-1班 指导教师齐立涛

二零一五年五月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解释 在如今这个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思维也呈现多元化,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片面之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类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譬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社会的共同特点是在社会共同责任和期望的基础上赋予状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每个社会具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每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主义只是一种靠近自己的集体而远离其他集体的社会生存方式。因为这种集体包括家庭、宗族、种族、宗教或其他团体,因此,有的人认为集体主义是一个多样化的建设,联合起来集中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群体。这样,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涉及到一系列价值、态度和行为的一中更加宽广的范围的文化价值观。 有的人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以职责的权利作为重点,关注自己和直系亲属,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并根据个人成就来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有的人认为规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责任和选择的自由,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尊重他人的完整性;有的人将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定义为一种重要契约,其中包括狭义的基本群体以及实现社会地位所需要的特定责任和义务的这种协商的社会关系。他们都概念化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一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包括个人目标、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权力。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比较 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它是一种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人生哲学。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摘要 在中国一直崇尚集体主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然而,美国则一直尊崇个人主义,提倡发展个性,追求自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产生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自古就过着群居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集体主义。而美国,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到独立,至今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当时政治,宗教等多重影响,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个性才来到当时的美利坚,再加上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就形成了以表现自我,解放个性为特点的个人主义。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差异文化差异中国美国 正文: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在中国,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美国则一直崇尚个人主义。就国家而言,中国一直主张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美国则主张霸权主义,谋求世界主导地位。就个人而言,中国人自古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中,谦虚,低调;美国人则崇尚个人奋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由此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致于两国在对外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哲学上说,不同的价值观会让人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具体来说有多种方面的原因。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中美两国现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从历史层面来说: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群居的狩猎和采集生活让人类养成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习惯。一直到后来的氏族社会和封建社会,直至今日这种集体意识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再加上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民族的概念一直存在,导致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种对本民族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使人民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团结在一起。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祖先们就开始结绳记事,撰写史书,使得以前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至今。中国才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很多的观念得以保留,供后人学习。到了现代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美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与美国的本土多元化密不可分。历史上,建立政权的美国只

集体主义的中国和个人主义的美国

集体主义中国和个人主义美国 可以用很多方式划分世界——富与贫、民主与专制等,但最惊人的分歧是个人主义心态社会与集体主义心态社会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比经济更加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你向美国人展示鱼缸图片,美国人通常会描述缸里最大的那条鱼以及它在做什么。如果你让一个中国人描述一个鱼缸,中国人通常会描述这条鱼的周围环境(context)。 这类试验已经进行过多次,结果显示同样的潜在格局。美国人通常看到个体;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看到周围环境。 当心理学家尼斯贝(Richard Nisbett)向美国人展示一只鸡、一头牛和干草的图片,让他们挑出两张一起的照片,美国人通常会选出鸡和牛。它们都是动物。而大多数的亚洲人会挑出牛和干草,因为牛需要吃草。美国人更倾向于看到类别。亚洲人更倾向于看到关系。 你可以把最个人主义的社会(例如美国和英国)归为一个集合,把最集体主义的社会(如中国和日本)归为另一个集合。 个人主义国家往往把权利和隐私摆在首位。这些社会当中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高估自己对任何集体工作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社会的人们往往重视和谐与责任。他们往往低估自己的技能,而且在描述他们对集体工作的贡献时往往很谦卑。 研究人员争论某种文化为何比别的文化更个人主义的原因。有人认为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来源于古希腊,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其他文化则院子部落哲学。最近,有科学家建立一种理论,认为所有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微生物。集体主义社会往往出现在地球上某些有大量致病微生物的地方,特别是在赤道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就要避开外来人(他们可能带来奇怪的疾病),并在饮食礼仪和社会行为方面取得某种一致性。 无论如何,个人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往往做得更好。我们西方人的叙事往往涉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的个人理性与良心的发展。根据这种叙事,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就越盛。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 人主义的比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方法论为例 [摘要]价值观念属于主观意识形态范畴,它涉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取舍态度和标准,人们提倡和推崇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观念。但是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通过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关键字]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引言] 不同的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客观存在性;涂尔干从“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范畴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进行探讨;新韦伯主义注重人的个人性;佛洛伊德构建了自己的人性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阐述也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方法论入手,阐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一、马克思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起点、现实基础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任何使人脱离社会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人的想法都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理解。个人不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实体,社会也不是脱离个人的空洞的概念,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个人”。[1] 二、涂尔干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按照涂尔干的观点,不同的社会团结不仅反映了不同的劳动分工程度和社会整合水平,而且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个人自由水平。从机械团结向有

机团结过渡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标志。这既是一个个人自由不断提升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失范的过程。即个人诞生于社会,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整体优于局部、社会总体不能在数量上理解为成员之和,以及用集体状态来解释个人现象而非用个人现象来解释集体状态的社会学观点。[2] 三、韦伯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韦伯的观点认为,自由是个体以职业生活为中介而获得的心理上蒙受上帝恩宠的感觉,韦伯把个人自由最大限度的扩张视作德国自由主义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现代人的自由不是力图到专门化的工作之外去寻找,而是就隐含在他的工作中,通过理性、冷峻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以为上帝增添荣耀,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自由的感受。[3] 四、佛洛伊德方法论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论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统性特征。弗洛伊德始终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有机构成的系统,前期侧重于描述心理空间的深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并详述了它们的不同功能;后期侧重研究心理人格的系统尽管和动力性质,分别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代表心理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并深入探讨三者的不同功能及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关系。其二是人格的发展性特征。弗洛伊德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把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服从物理学和化学规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就是研究人的动态的心理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变规律。 结束语 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佛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吸取前人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精华,辩证的看待问题。将个人融入集体,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摘要:霍夫斯泰德1980年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其中包括四项文化维度,分别是:权利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近年来,部分学者却对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产生了质疑。他们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并非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处于对立两极,而是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s维度论 价值观念与文化是密切相融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全球化,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多种而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当然在多种的价值观念中,会有一种价值观是作为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并且与其他的价值观共存。 二、s维度论的内涵 霍夫斯泰德1980年出版了culture’s consequences,在这本书中总结了比较文化差异的四大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其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很多学者一直认同霍夫斯泰德的二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文化维度上的两极,非此即彼。然而1990年,当安迪斯对这两种

倾向进行实证性研究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没有表现出必然的相关性。他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内的多样性,即在同一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一部分表现得既个人主义又集体主义,一部分既不个人主义又不集体主义,还有一部分要么个人主义要么集体主义。而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这一文化维度上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s维度的特征。 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所表征的是事物阴阳平衡、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原理。跨文化交际体系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同样也处于一个太极之中,它们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假定集体主义为阳因子,个人主义为阴因子,则二者间的相关性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冲突、协调,最终走向融合。在太极图中的处于“阴”、“阳”之间的“s”曲线显示:阴(个人主义)阳(集体主义)是互补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上价值观的基本类型,当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值”,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二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克服各自的消极因素,吸收各自的积极因素,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或驾驭文化差异,增进彼此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这就是s维度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渗透。 三、s维度论的表现形式——以aa制为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浅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到,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统治地位的准则,其合理性并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这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本区别。同时,为了保障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西方社会通过经济、法律、政权、国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以避免个人主义滑向利己主义。从现实中来看,个人主义原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没有走向利己主义,除了西方思想家不断地对个人主义原则进行理论和现实的修正之外,除了通过法律、制度等保障个人权利,防止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损害外,在道德上还通过宗教方式来加以弥补。而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消除了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形成了具有真实利益的社会集体。与私有制社会那种抽象的、虚幻的“整体利益”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利益不再是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的某种异己力量,而是包容了众多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在内,但又不能归结为个人利益简单相加之和的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它反映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之间利益追求的共同点。总体来说,没有个人主义也

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两者是对立辩证的统一。 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个人主义应服从于集体主义,通过凝聚和升华,形成强大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当然在社会大舞台上也需要展示个人的才智,但大方向应趋向于集体利益,过多的个人主义,会导致集体松散,整体效应得不到发挥,甚至影响安定团结。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 义与个人主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着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 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哇,好神奇啊。就在这间两个人不能同时进行伸展性运动的小寝室里竟然住着四个美少女,而且我们愉快的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没错,在大多数的中国寄宿制校园里都实施着四人间、六人间制的集体宿舍体系,我们想在大学享受单间的待遇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学校,大多数宿舍都是单人间,因为西方人很注重隐私。在我所了解的出国留学的朋友中,他们的宿舍都是单人间的。即使是套房式的宿舍,也只是会同用客厅这一相对宽敞的活动空间,至于学习休息,他们都会在自己独立的房间进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方的宿舍文化差异呢?经过我冥思苦想,终于找出了关键原因,那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思想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强烈碰撞之结果。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对集体负责 集体主义的含义: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这就是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的表现: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小团体主义:

实际上是扩大了的个人主义,往往会腐蚀集体。其特点是当小团体利益和大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以及大集体根本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 ?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

?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③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①一般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 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

弃或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从长远看,坚持集体主义是对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 ③坚持集体主义并不意味着只顾集体利益,不顾个人利益,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的。 ④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需要从多方面周全地考虑并作出妥善处理。 为什么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怎样维护? ①国家荣誉是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体现。国家利益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②维护国家的荣誉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为完成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道德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它是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进行生产斗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每个无产者的活动都受到彼此的制约和机器的限制。同时,也把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面前,任何一个无产者都不能单独改变自己的命运。无产阶级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无产阶级觉悟到必须珍视集体的力量,必须在斗争中维护集体的利益。集体主义是斯大林1934年7月,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来的(《和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对话》)。他说:“集体主义、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仁和还用三达德——智、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 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就这样,当这些传统的礼俗弥漫于整个社会上空的时候,这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被笼罩在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之下。 而在西方,国家统治的手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盛行,人人都想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并希望可以充分地享受到他们所享有的自由与权力,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西方的统治者就必须制定较为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不至于因为某个人过度膨胀的自由而受到妨碍。为了避免个体与整体的冲突,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精密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统治的法宝就是法律。 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是以“人伦”为本的,而“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则是这种人伦道德的基本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对伦理生活的一贯重视。另外,中国社会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那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直以来,中国强调的都是“和谐“和大一统”的思想。 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眼中的道德是以不侵犯别人的权益为准则的。即只要你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哪怕你再胡作非为,也没有什么道德丧失可言,更不会有人拿道德来约束你。另外,因为受到国家极端流行的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并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