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刻舟求剑”所寓涵的懒人心理与抱守残缺

“刻舟求剑”所寓涵的懒人心理与抱守残缺

“刻舟求剑”所寓涵的懒人心理与抱守残缺
“刻舟求剑”所寓涵的懒人心理与抱守残缺

“刻舟求剑”所寓涵的懒人心理与抱守残缺

《吕氏春秋》有一则“刻舟求剑”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许多人生态度,那种墨守成规、习惯于惯性思维方式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至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占有相当的比重,在不同单位、部门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个制度应当随着客观条件和形势的改变而变化,否则就会丧失其功用,甚至造成严重恶果,这是最为朴素的唯物思想。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思维观念与方法,不可止步不前,抱残守缺,一味的迂腐,对人对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道理虽然如此,但那些在机关工作久了的干部,往往习惯于从经验主义出发,不从实际工作着眼,认为所分管的工作是轻车熟路,“刻舟求剑”是工作的“捷径”,是事半功倍的“妙招儿”,实则不然,它往往背离了客观实际,不着边际、劳而无功,结果是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求剑”而不得,只好乱抓一气,应付差事,或拿别的东西糊弄一番,以此来证明“求剑”有果。但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这只是在做秀、表演,真功夫没下到,关键时刻是不敢上台面的。因为一旦那样,将贻笑大方。可悲的是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听不得别人的劝谏,更可气的是有些领导恰恰喜欢这类“能人”,

认为会干“巧活”,那些善于思考能够创新而又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一心求“剑”的人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这本身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刻舟求剑”,是懒政、守残、不想作为的具体表现,是只想守成、不思进取的具体表现,是只凭经验办事而不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表现,说到底是领导水平、领导能力、办事水平、办事能力低下或根本就不愿意提升的表现。总之,是懒人政治、庸人政治的表现。这种怠政是消极的,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腐败,它助长了庸人心理,打压了勤奋热情,只图表面上结果的“光鲜”,而不体察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与实情,反而美其名曰“只讲结果,不要过程”。殊不知,此种结果只是五彩的“泡沫”,迟早要破灭掉,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读书本身亦是如此。只说读过某书或某篇文章,而无细读,没有人从全新的时代观点来观察思考作者的深刻思想,那就不会有大的收获,只是知道书名、作者,而不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那么读书又有何意,读了也是白读,浅尝辄止的读书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与懒人心理又何其相似乃尔。

马克思 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

马克思主义重点名词解释

10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是事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P69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三,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实践的主体及其属性P75 主体是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主体的自然属性,指主体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具备维持和延续生命的自然需求。主体的意识属性,指主体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理想的存在物,具有思维能力。主体的社会属性,指主体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从事着实践活动,是个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 3、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重点)P79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主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构建和被构建的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指客体对主体的美感关系,即客体引起主体情感的愉悦。 4、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重点)P10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是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范畴。首先,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系统,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第二,社会是一个有基础的系统。第三,社会是一种“经常处于变化着的”有机系统。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P10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6、阶级(重点) P1 08 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简答 1、人的异化(重点) P41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同社会实践活动、生产活动联系在~起创立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制度雇佣劳动现实状况的考察和研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劳动异化的问题: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2、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P84 首先,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的,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其次,实践是形成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四,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的内容P108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归

马克思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总 是处在矛盾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 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 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8.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0.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1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2.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 认识活动的对象。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整理和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4.真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和有限性。 16.劳动:人以自身活动引起调整人与自然物质能量转换的过程。 17.生产方式: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 施。 20.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1.阶级:是指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所处地位的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 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3.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成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24.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价 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二、简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纸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对以前寓言故事的学习,归纳总结:什么是寓言? 2、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听过或读过的寓言故事? 3、师导: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学习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看看这则寓言将会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深刻道理? 4、自读《刻舟求剑》,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 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 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 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 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 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 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 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 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 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 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 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 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 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 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 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 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 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1

马克思 名词解释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尽心操纵和控制。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资本有机构成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_百度文库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人民群众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 文言文《刻舟求剑》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ù):急忙,立刻。 4、契(qì):用刀刻(记号) 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ORg,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比喻缺乏生活常识。[1] 故事启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

马克思主义著作名词解释

共产主义:根据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关于共产主义的解释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因此,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所谓“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 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 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合理内核:是指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神秘外壳中包含着的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基本内核: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内容之一,包括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①费尔巴哈思想发展历程,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唯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在1886 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 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矛盾普遍性: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 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 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3)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 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的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而且,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不相同;矛盾的每一个侧面也各不相同。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观主义:一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主要分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 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在实际工 作中,有时表现为教条主义,有时表现为经验主义。 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故名经院哲学。 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 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以前的近代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它所代表的是“市民”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化了的人类,它把无产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