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有感情朗读指导策略

辉渠小学李凤娟

一、问题的提出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数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绝非易事,也不是语文老师本身的朗读水平所能决定的。我本人是个酷爱朗读的人,自然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可是我们班级的整体朗读水平却明显低于平行班级。于是我虚心求教,多方访求,并将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使用呢?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办法一:营造情境。

不同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不同的情感,在欢乐的情境里,人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在悲伤的情境里,人会产生悲伤的情感。我们被文艺作品感动,是因为作品营造的氛围让我们身临其境。良好的情境是有感情朗读的根本保证。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优美段落,我是这样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先用语言描述又用音乐渲染。“我们知道阿炳经历了很多辛酸、苦楚,他能向谁倾诉呢?谁又在乎他呢?他只能倾吐给这茫茫月夜。面对茫茫月夜,阿炳创作了动人心魄的《二泉映月》,一起欣赏。”随即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师的深情描述和如泣如诉的曲子的感染已经把学生带入了预设的情

境中,学生读课文(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时饱含深情,抑扬顿挫。

办法二: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出现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准确理解提示语的含义,就能准确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与作者心相通,情相融,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从而较准确地读出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月光启蒙》第三自然段“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我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母亲的歌谣,怎样引导呢?我先让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语,“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甜甜的”“深情地”“轻轻的”这三个词语学生很容易理解,带着这种理解学生果真深情地、轻轻的读起来了。感情充沛,效果很好。进而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着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吗?我进一步提示:和我们刚刚擦肩而过的三月,微风拂面,我们村子里的小溪缓缓流淌,多美呀!学生联想到这些体验,连那些男孩子都柔情似水的读起来了。

办法三: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的范读不可少。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也是授之学生的具体的“法”。对学生同样可以起到启发、帮助和感染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在学生初读前可范读,以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可以范读,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的不理想时要范读,抓住不悱不发的时机。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范读的时机,才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教师范读后,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情感信息,以更好的体会课文情感。

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时,理解了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还是可以的,只是个别地方感情不到位,这时我适时的进行了范读。把“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读的特别凝重,突出。“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读的轻松一些。学生受到我的朗读的感染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腔调读起来。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教师的范读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办法四、尊重个性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执着于范读、教读,重要的段落一句一句教,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自然也如此。不同经历的学生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一样。于是我鼓励学生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果然效果不错。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办法五:读后评议,

读后评议也是感情朗读的一剂良方。学生朗读完后,由其他学生充当小老师给朗读者以评价,之后教师适当指导,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三、取得的成效

一段时间以来,我在教学中或者选择一种方法,或者两种、两种以上方法结合使用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我们班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观。涌现出了很多朗读新星,他们各具特色,声情并茂。既培养了情感又培养了语感。而且我发现他们的表达也更清晰了,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很多,以上具体做法很有限,比如,营造情境的方法不一定非得用语言描述或音乐渲染,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实物演示等方法。

2、前面我们提到尊重个性化朗读,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是指在认真朗读、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张扬其个性。

3、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完整word版)播音主持训练:第八讲调动感情方法之对象感

第八讲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对象感 一、理论基础 开始学习之前,要问问青少年朋友们:我们播音主持是给谁听?给谁看的? 对了,我们是为听众、观众服务的。既然不是给自己播读,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考虑受众在收听收看时的所思所想,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准备,你在播读时会很有交流感,而非自言自语,自我欣赏。交流感是生活中你和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状态,你能够具体感知到对方的存在,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是在演播室,这里没有交谈对象,只有话筒或是摄像机,看不到受众,我们如何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这需要大家有对象感。 所谓对象感,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稿件节目的精神实质。对象感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丰富亲切。一起来看看《为您服务》的主持人王小骞是如何通过对象感体现亲和力的: 自然灭蚊法 咱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一般酒店里都会有一些杀虫剂,一些电蚊香什么的,可有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有人不喜欢化学的杀虫的这些药品。今天小骞有主意要介绍给你,来听一下。 自然灭蚊法。自然的,完全是全生态,但是这个方法我要特别实在地说,我还没试过。但是据很多试过的人讲,非常得管用。因为北京现在还没有蚊子,我无从试嘛。那先跟大家讲,您可以试一试,假如真的有用的话,请告诉我们。方法简单极了,您就拿一个空瓶,装矿泉水的、可乐的、油的都行,然后是白糖。 蚊子跟我一样,我也喜欢吃甜食。 往里放上这个,甜一点吧,蚊子喜欢吃甜。 ……

打开,然后放在床头,比如说蚊子出没比较频繁的地方,床头、写字台旁边、窗户根。据用过的人说,第二天早上就发现很多的蚊子就已经毙命在这个瓶子里。 …… 节目中,主持人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介绍自然灭蚊法的具体操作,而是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这段话为内容铺垫了场景、人物,再接着介绍灭蚊法,就显得自然、亲切、顺理成章。当介绍到往瓶子里放糖时,主持人说“蚊子跟我一样,我也喜欢吃甜食”。这句话或许是诸多观众的反应,只不过是通过主持人表达出来而已。 为了使对象感不笼统,具体生动,我们应该具体设想:这样的稿件,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宣传目的,在今天,应该播给什么样的人听?哪些人最需要听?听到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听完了又会有什么反应?给什么样的人听最能增强我们的播讲愿望,最有利于达到播讲目的。这些设想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内心活动,经过设想调动播讲的积极性,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那么如何获得对象感呢?我们通过旅娴牧狡挛爬此得鳎? 新闻1: 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率8% 中西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上专家指出: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率为8%。 中西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有限公司承办。 与会专家提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儿童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 新闻1是一则关于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的消息,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特别指定的受众人群,要把握住对象感,我们必须具体设想。由于新闻针对的是儿童,我们不妨设想受众就是少年儿童。要想把握住对象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象感的“质”与“量”,质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济源市教研室王海燕 为什么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的变更,只有这一条始终存在。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说,就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 目前,我们小语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 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怎样使“有感情朗读”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一、准备阶段:

播音主持训练:第七讲调动感情方法之内在语

第七讲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内在语 一、理论基础 在我们的播音创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篇稿件,初识乍看,平平常常;深入揣摩,回味悠长。其中的内在含义往往与字面表达的意思不同,因为性别、性格、语言习惯的原因,或限于说话的场合、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或出于得体、礼貌和策略的需要,人们说话经常要委婉、含蓄,不那么直接。不仅如此,生活当中的交谈还会出现“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情况,比如下面的这个笑话: 几个学生躺在被窝里闲聊。 甲:“我的爱国心最强。” 乙:“我的爱国心才最强,我从不买外国货。” 丙:“我也从来不看外国电影。” 甲(慢条斯理地):“还是我最强,你们想想看,我入学以来,哪次外语考及格了?” 笑话最后,甲的话不是一目了然能够明白,再一琢磨,才知道其中的含意。这个过程是需要动动脑筋思考的,这就是这一讲我们所讲的内在语,它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活动,这为播音语言表达提供充实的内心依据。 播音的内在语是指那些在文字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语句关系是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内在语的明确看它们是怎样衔接成一个整体的,搞清楚全篇语句之间、小层次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获得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转折,或分合等等情况的逻辑感受,从而明了文章上下衔接、前后照应的程序关系,接着以内在语的形式把我们理解感受到的逻辑关系显示和引发出来。这样运用内在语的衔接转化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然贴切的语气,造成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增强有声语言的活力。语句本质就是语句的内在含意、感情态度。揭示了语句的本质,可以引发出贴切的语气,使得有声语言深刻丰富,耐人寻味,对表达起深化含意的作用。

浅议如何调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浅议如何调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发表时间:2018-08-09T15:21:52.27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作者:王燕[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新疆和静县第六小学841300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水。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 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 1.再现课文情境。 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 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地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所以老师可以示范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合理用示范呢?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三、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也就高了。 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朗读比赛的活动。在开展的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珍视独特感受,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农村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能一下子体会那么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带领他们去读呢?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由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可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感受。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 五、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地站起来。 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发表时间:2013-07-10T10:10:08.233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许旺林 [导读] 老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感情朗读,如此一来,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最容易激起感情的共鸣。 许旺林 (漳浦县石榴中心小学福建漳浦 363200)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教师范读课文,升华文章感情等训练,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课堂训练;朗读指导;提高能力 Optimize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Xu Wanglin 【Abstract】Primary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states: To correct students fluent emotional to read the 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creation of context, to mobilize emotional; Contact real life experience emotions; divided the role of reading experience the emotions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teachers range read text, sublimation article feelings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students' feelings reading. Teachers to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teaching reading guidance,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Key words】Classroom training;Reading guidance; Capacity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感情朗读视为学生阅读的最高层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 学生的各种感觉来自于他们对外界的视觉和听觉,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春天的美丽景象,我引用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春天的美丽景象:鲜花盛开的田野,刚刚探出头的嫩绿的小草,吐出点点嫩芽的柳树,叮叮咚咚的小溪;孩子们在草地上放风筝;喜鹊、杜鹃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等。这般美景,极大的刺激了孩子们的感官,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和接触大自然的欲望,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象着几个小伙伴相约春游,奔向鲜花盛开的田野,从而带着对美好春天无限赞美的感情朗读课文,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有感情,从中也受到美的熏陶。 2.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所描写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他们的体验,引导他们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对课文的朗读之中,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三个儿子》一课,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较多。不同的人物说话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文中,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那两个妈妈问道:“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前两位妈妈说话时很得意,第三位妈妈的话则比较平淡。如何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展开联想,平时妈妈怎样夸自己的长处?自己被称赞时的心情如何?并学着当时妈妈的语气说一说。在汇报表演阶段,其中一位同学用自豪、得意的语气读出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现时配以惟妙惟肖的表情,表现出母亲无私的爱,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另一位同学也把第三位妈妈的平淡的话用平稳的语调读出来,表现了她平和的心态。 3.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 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能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从而对他们的朗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揠苗助长》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那个种田人“焦急”的心情,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种田人的动作、神态,并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感知种田人的“焦急”和“急忙”,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生活中找感觉。通过角色体验、练读,学生个个读得兴致勃勃,津津有味。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同学们上台表演。一时间,课堂上热火朝天,把种田人“焦急”地在田边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要想办法帮禾苗长高’”表演得惟妙惟肖。 又如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楚王的傲慢,神气十足和晏子的幽默风趣、机智勇敢等人物品质,我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先自读自悟: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对付的?把他们的话找出来多读几遍,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当同学们已感受到楚王的傲慢,晏子的机敏后,我让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楚王和晏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楚王的神气、傲慢和晏子的幽默、灵敏被这两位同学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其他同学以此为范,同桌分角色朗读,大胆尝试,从中充分地体验到文中角色的内在情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教师范读课文,升华文章感情 教师范读是最直接和最有感染力的,也最容易引发学生朗读的激情。教师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丰富的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富有情感的形象,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当我用饱含深情的声调读完在“小溪、小路”上找雷锋足迹的部分后,我又充满激情地范读最后一段:“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也许是受到老师的感染,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高声齐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又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利用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插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老师激动、深情的读书声,迅速形成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们的情感在老师的范读中得到共鸣,他们的情绪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傣族人民中一样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老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感情朗读,如此一来,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最容易激起感情的共鸣。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多姿多彩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喜爱朗读,在感情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情感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

情感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式,它不但是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特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透视文本的情感焦点,让孩子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他们个性的张扬,让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文本的生命力。在课堂中,情感朗读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入情”,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进文本,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文本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所以,教师在指导情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倾听文本释放的信息,捕捉文中“情感焦点”,善于透过字里行间,来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解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文本。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感情基调,在指导朗读时只有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感情基调。 新课程更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有些课文的主题也随着改革的步伐向着人文性发展,它们的情感基调有时候也有了多元的解读。作为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参考书上的说法作为课文的价值取向,僵化地强加给学生。如在指导课文《丑小鸭》的第二段朗读,参考书里写着:“读出丑小鸭的丑”,我觉得这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从课文的插图上看,丑小鸭不但不丑,而且还很可爱。与其让孩子一味地感悟丑小鸭的丑,不如让孩子透过文本发现美,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文方向。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朗读丑小鸭的样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然后看着图比较说说其他小鸭的样子,质疑:你觉得丑小鸭丑吗?在我们班级中,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认可丑小鸭是丑的,甚至有很多孩子说丑小鸭最可爱了!此时我顺势引导:那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呢?通过讨论,大家感悟到:丑小鸭其实并不丑,仅仅和鸭子长得不一样,在其他鸭子的眼中,他们就认为丑小鸭是丑的。有了对文本感情基调的共识,在指导感情朗读时,孩子们更多是带着同情、怜悯的语气感受着丑小鸭的“怪模怪样”,从而也为下文学习丑小鸭的遭遇奠定了朗读基础。 学生朗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朗读。在以上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文本,淡化了丑小鸭的丑,增强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更加注重孩子们去发现美,感染美,接受美的熏陶,这未尝不是一种收获! 二、咀嚼文字——透视情感焦点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没有咀嚼是很难体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我们在朗读指导中不能孤立地把情感拎出来,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细细咀嚼,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如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段的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小鱼的痛苦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把这个段的情感焦点聚集在“蒸”上,先让孩子们理解“蒸”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孩子想象小鱼困在海滩上的情形,让孩子说说透过这个“蒸”,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了那一条条奄奄一息的小鱼在做着垂死的挣扎,有的说:“我好象听到了小鱼在不停地喊救命,我真想去救它们!”有的说:“小鱼们很着急,它们不停地挣扎着,想跳回大海!”还有的说:“我好渴啊,妈妈你在哪里?”……当孩子们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再引导孩子们朗读文本,小鱼着急、难过、痛苦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孩子们已经不是在单纯地朗读文本内容,而是在宣

(论文)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种方法

读----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浅谈语文教学学生有效朗读的指导 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然而纵观过去的朗读教学,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等等,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作为新课程的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 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范读就是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听。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的方法。三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有效捷径。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因

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范读。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让学生朗读“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学生多数读不出母亲奄奄一息,但仍很爱小女孩的感情。于是我就进行了范读,学生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学生也读得入情入境。可见,教师的范读确实是指导学生情感朗读最直接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比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地震影片,让学生“亲临“了地震灾难的场面,并通过老师的激情引导,让学生深深地感到地震的可怕,救援刻不容缓。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下,学生在朗读“2003年当地时间5月21日19时45分,阿尔及利亚北部地区发生里氏6.2级地震,造成两千二百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时,既读出了地震的可怕,、读出了对灾区人的同情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中国救援队的迅速。 三、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既是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摒弃那种繁琐分析并不是不要理解。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近来,我渐渐尝试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门径。 《葡萄沟》一文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自读这一段,读后说说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阴房的样子,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再组织学生说阴房的样子和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用书上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又分几个层次,对照图片说、背着书说,当小导游介绍说,帮助学生在说中理解了这段话。 《小黄鸡的故事》一文中,妈妈对梅梅的夸奖中,多亏”一词指导梅梅是怎样关心照顾小黄鸡的,妈妈认定长不大的小黄鸡,现在也下了一个挺大的鸡蛋,你认为妈妈的心情怎样,将妈妈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 上述几个教学片断,没有枯燥的分析,但学生在想象、探究、说、看中理解了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可谓水到渠成;这个时候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情到而辞发,可谓一箭多雕,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定要展开指导的过程。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般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1、试读。学生试着去有感情地读一读,如上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二节,学生谈了感受和画面后,让学生试着去读一读,看怎样把想象到的东西读出来。放手让学生读,放手让学生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读。 2、评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试读情况,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取长补短,达到在评价中完善,在评价中提高的目的。在评读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第一,老师也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自觉参与到评价中;第二,老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为什么这样读,哪些地方读得不好,应怎样读。 3、展读。展示评读效果,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根据相互的评价,再试着读读,接着指名学生读,看看读的效果如何,最后齐读或自读。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注意讲究指导的方法。 有人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是的,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局面,老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展开了指导的过程,但学生还是读不好,老师尴尬,学生尴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一定要活,要真正根据学情灵活施导,下面谈几点基本指导方法:1、重实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要老在一些朗读概念上兜圈子,哪要重读啊,轻读啊,哪要慢读啊等等,要通过读来反映这些概念,这个词要重读,你读给我听听,千万不要把朗读指

采用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 ——激发学生感情朗读方法例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1、2年级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做到“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古以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就被称为读书的一剂良方,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恰如其分的运用感情朗读,那么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有感情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中要求实验教师做到“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作为实验教师非常清楚,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难做到,但是使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则需要花费一些心思,讲一点教学艺术,不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那种反复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是排斥和不接纳的。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方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换位促读法 换位促读法就是创设情景,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

身份来朗读课文。 (1)我是“小小导游员” 这种方法可用于写景的课文。如:第二册《语文园地一》中安排了《花园果园》一文,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眼前就是那山脚下美丽的小乡村,是否去游览呢?要看导游的本领了。我们要请导游来为我们做介绍,介绍词就是“花园果园”中的内容。接下来是争当最佳导游员活动,看谁争取到的游客多,谁就获得了“最佳导游员”的荣誉称号。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朗读的质量自然在老师的点拨下不断地提高。 (2)我是“小小解说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介绍性或叙述性的课文。如:第二册《画家乡》一课,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展览馆的领导要来我们班招聘解说员,解说员要求的素质不仅能把讲述的内容清楚流利地讲给观众,而且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你们有信心应聘吗?”(学生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出示文中的五幅图画,“这分别是涛涛、山山、平平、青青、京京画的美丽的海滨、幽静的山乡、广阔的平原、辽阔的草原、发达的城市,那么你们喜欢哪一幅图就准备讲述哪一幅图。”这样的情境学生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在跃跃欲试和大胆尝试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3)我是“故事大王” 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教学中,在读通句子之后,展开评比故事大王比赛,看谁能把这件事生动形象的再现给大家,读得好的奖给一个故事大王“证书”。学生对此会百试不厌。 (4)我是“小诗人”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程度和深度情况,有感情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翻开教参,你会发现每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也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有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打好朗读基本功,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所以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扫清课文中的文字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注重范读,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摹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做到朗读得流利。朗读中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 (1)、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 (2)、重音。 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感:犹豫、坚定、高兴、悲哀、轻松、沉重……每篇课文有个基本语调——基调。 (3)、语速 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稍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稍慢一些。在同一篇课文中,速度也是有变化的。 (4)、停顿。 这里说的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不同长短的停顿。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常海梅 我永远也忘不了在东方红小学培训的那一周,因为在那里,我被老师们一句句有声有色的朗读感染了,陶醉了;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原来读好课文是如此的重要,那一刻,我发誓,我一定要努力,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生,读书要有感情,要读出抑扬顿挫感,读出轻重缓急。大纲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为此,我做了如下努力: 一、打铁还得自身硬 每上一课之前,我都事先打开光盘,听几遍录音朗读,以提高自身素质。 二、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感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我

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三、“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 1、领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 2、指名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 3、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对学生起示范、帮助作用。 4、分组赛读,激发兴趣。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利用分组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既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5、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 四、“读后评议”是朗读的良方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进行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知道,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五、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 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速度、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

文艺作品朗诵六步备稿法之调动情感(中传北广)

文艺作品朗诵六步备稿法之调动情感(中传北广)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朗读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二是流畅,三是传神。 我们如何才能朗读好一篇文章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备而来”,也就是要很好的准备稿件,即备稿。下面就介绍一下如何备稿。 第六步:调动情感 朗读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内在的情感,即使技巧再多,声音也会显得干巴巴的,无法打动人。朗读者要在朗读时要通过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方法充分酝酿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随文字内容而运动变化,把握好态度和感情的分寸,形成感情丰富,变化自如,生动恰当的声音。 1、情景再现: 朗读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想象,将文字描述的情景在自己的意识中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通过情景再现可以使朗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出相应的态度和情感。例: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朗读者对这段文字的情景再现,可以感到气候的恶劣和“他”的坚强,增强朗读时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情感。) 2、内在语: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把语言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演专业中的“潜台词”实际上都是内在语。挖掘文章的内在语,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读稿件,确定播出目的。其次,在稿件的大层次间体现了承接的特点和意图,主要体现在语句的衔接上。最后,在每个具体的语句中探察作者的态度和感情,看看作者在文字的后面藏着什么意思。 例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被邀请到某大学作过学术报告。其间,友人突然要求吕老谈谈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吕老师听后,十分幽默地说:"我早就预料到,雷声过后,必是倾盆大雨。” 言外之意是:“我早就料到,你们不会把我邀请来仅仅只做个学术报告,这只是个引子(雷声),来后你们会让我讲一些更难更深层次的问题(倾盆大雨)。”

语文朗读方法与技巧

语文朗读方法与技巧 转载: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大纲提出的要求,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小学生受年龄和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对他们在运用书面语言和表达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主要应要求他们学会理解书面语言,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加强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如教“浪花”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悄悄的瘙痒”“捧来”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非常想读。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一些动作也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只需在关键的句段和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给予指导就可以。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感觉到语文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在朗读和讲授课时,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受到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丝丝缕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 美感的琴弦”,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的指导的引导者要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有声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制定作者蕴含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即所谓“读书百变,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那么,朗读教学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德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言、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在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亭顿适当。朗读做到正确,首先要做到“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试读广度。试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与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以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有如下看法: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朗读是一种技能技巧,是一种技术再创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加强对本文的理解和把握。 2、组织学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带。组织学生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可创设学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集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 3、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活动多看一些少儿节目,浓厚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