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 说 (注音版)

马 说 (注音版)

马  说 (注音版)

马 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世sh ì有y ǒu 伯b ?乐l a,然r án 后h ?u 有y ǒu 千qi ān 里l ǐ马m ǎ

。千qi ān 里l ǐ马m ǎ常ch án ɡ有y ǒu ,而?r 伯b ?乐l a不b ù常ch án ɡ有y ǒu

。故ɡù虽su ī有y ǒu 名m ín ɡ马m ǎ,祗zh ī辱r ǔ于y ú奴n ú隶l ì人r ?n 之zh ī手sh ǒu ,骈pi án 死s ǐ于y ú槽c áo 枥l ì之zh ī间ji ān ,不b ù以y ǐ千qi ān 里l ǐ称ch ēn ɡ也y ě

。 马m ǎ之zh ī千qi ān 里l ǐ者zh ě,一y ì食sh í或hu ?尽j ìn 粟s ù一y ì石sh í

。食s ì马m ǎ者zh ě,不b ù知zh ī其q í能n ?n ɡ千qi ān 里l ǐ而?r 食s ì也y ě

。是sh ì马m ǎ也y ě,虽su ī有y ǒu 千qi ān 里l ǐ之zh ī能n ?n ɡ,食sh í不b ù饱b ǎo ,力l ì不b ù足z ú,才c ái 美m ěi 不b ú外w ài 见xi àn ,且qi ě欲y ù与y ǔ

常ch án ɡ马m ǎ等d ěn ɡ不b ù可k ě得d ?

,安ān 求qi ú其q í能n ?n ɡ千qi ān 里l ǐ也y ě?策c a之zh ī不b ù以y ǐ其q í道d ào

,食s ì之zh ī不b ù能n ?n ɡ尽j ìn 其q í材c ái ,鸣m ín ɡ之zh ī而?r 不b ù能n ?n ɡ通t ōn ɡ其q í意y ì

,执zh í策c a而?r 临l ín 之zh ī,曰yu ē:“天ti ān 下xi à无w ú马m ǎ”!呜w ū呼h ū

!其q í真zh ēn 无w ú马m ǎ邪y ??其q í真zh ēn 不b ù知zh ī马m ǎ也y ě!

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导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请参考!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

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1.《马说》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3.马说文言文翻译 4.《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6.八年级语文《马说》文言文翻译 7.韩愈马说的文言文翻译 8.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上文是关于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马说文言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 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 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马说》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

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最新《马说》复习知识点

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 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 昌黎集》四十 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 《韩愈文选》。 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 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 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全文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7、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注音: 四、解释词语: (一) 通假字: ⑴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⑵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 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⑶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 一词多义: 1.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 学习-----好资料 学习-----好资料 《马说》知识汇总 策之不以其道,食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祇(zh 1) 骈(pi m)死 槽(c do)枥(I 》 尽粟(s u ) 一石(dm )

马说翻译及背景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通假字:食马者:食——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大意: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受屈辱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马厩。 9 以,把。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重点字 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二、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四、一词多义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 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 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五、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 1、策之不以其道。点拨: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梳理

《马说》知识梳理2017.3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南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文学家,散文尤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祗.(只,仅)10.且.欲与常马(犹,尚且) 2、骈.死(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11.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3、故虽 ..有名马(因此)(即使)12.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著称)13.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5、一食 ..(吃一次,shí)14.执策.而临.之(马鞭)(面对) 6、或.尽粟一石(有时)15.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7、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16.尽其材.(才能,才干) 8、是.马也(这)17.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9、才美不外见.(xiàn 通“现”,表现)18.通.其意(通晓) 三、用原文回答 1、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必然性的句子(造成千里马可悲遭遇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最可悲的遭遇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文中以排比句式具体描绘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深沉感叹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1、罗丹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联想到《马说》中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四、问答理解 1、文章主旨:(情感) 答: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将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表达对有才华之士的深切同情。同时呼吁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2、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答:托物寓意。伯乐: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 食马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千里马依赖伯乐的发现,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夸张修辞,突出了千里马食量之大,食马者却按常规的马去喂养,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作铺垫。 5、课文描写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人才因为“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得不到公正待遇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突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无知,同时批判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 1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 整理:赵红星输入:张艳 2008年12月22日 18:29:51 一、全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 现象。 3、本文体裁:说。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 4、“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5、用原文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 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 2、外见见通现,表现 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 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策勋十二转记 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 (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 (三)、其他 1、祗:只是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3、且:犹、尚且 4、等:同样 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 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 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 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 8、一食:吃一顿 三、名句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 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 三、重点字词 祇辱 ..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 五、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六、重点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知识点归纳

23《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代文学家、哲学家。是之首。 2.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即。 二、给加点字注音 骈.()槽枥 ..()粟.()食.()马者其真无马邪.()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 ..之间 3.不以千里称.也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是.马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安.求其能千里也 8.策.之不以其道. 9.鸣之而不能通.其 10.执.策而临.之 11.食之不能尽.其材 四、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五、古今异义 1.故虽.有名马古义:今义: 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食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 (1)策.之不以其道 (2)执策.而临之 3.之 (1)鸣之.不能通其意(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策之.不以其道 4.其 (1)其.真无马邪 (2)其.真不知马也 5.能 (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

七、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重点问题梳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 5.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7.文章以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集中阐述了 。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 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八年级语文下《马说》重点知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即使)有名马,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着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是(这样)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要求)其能千里(日行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难道)真无马耶(通“耶”,吗) 其(恐怕)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重点字词 相(xiàng)马祗(zhǐ) 骈(pián)死槽枥(lì)不外见(xiàn) 粟(sù)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饲马者对千里马不公正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扩展阅读:作者简介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一、重点字 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二、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四、一词多义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 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 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五、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 1、策之不以其道。点拨:省略主语。

23马说韩愈作家作品课文译文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23马说韩愈作家作品课文译文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