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依托

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依托

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依托
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依托

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依托

青海省湟中县千户营小学陈秀英

2001年秋季我有幸第一批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至今经过了9年的历史。在这9年的试验中教材本身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精美、大气;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孩子们心动的画面,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创造使用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师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平台和广阔空间,全面地、个性化地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设定的目标。

一、更新观念,改变方式,师生智慧共赢

(一)、教材使我进一步准确地明确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篇)》的理念,1、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新课堂所需要的,苏教版教材正好为我们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力地更新了我的教材观念。

如:依托教材,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我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逐渐增强,对数学教材的深度研读的意识也得到加强,对有效利用数学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近年来,针对教材的一些素材设计的学案、教研论文、案例在多种教育报刊上发表,有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征文评比中获奖。在课标的指引下,教材的引领下,多年的试验使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

2、依据教材,课堂贴近生活,背景宽阔,洋溢着时代气息

多年来的教材使用、教学实践已经表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进程中力求“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链接:快乐的队日活动课堂实录)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调动他们学习相应数学内容的生活储备与实践机智。这一特点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苏教版教材的“综合应用”领域,如:五年级(下册)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教材先例举了生活中常用数字信息,然后启迪学生去调查、展示再创做等活动。课堂学习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初步了解数字与信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主动从生活中寻找用数字表达的更多的信息,然后组织再展示、再交流,并进行创做,这样的课堂不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在“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等多种活动中自然地了解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他们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更有价值的就是切实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外我根据《数字与编码》搞了一次特色课堂(可以独立完成也可自由合作),最后以小报形式展现。这个内容本身就给学生走向生活、学习实用的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不仅要求学生按书上的内容了解邮政编码方面的知识,还建议学生收集生活中其他有关使用数字编码的内容。为了扩充数字编码这个内容,我还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他破译了纳粹的最高机密》。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

学生呈上来的小报作业,不仅画面精美、可爱、内容也可以用“非常丰富”来形容。

学生说:“在数字信息化的时代里,数字编码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语

言了。生活中处处有编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长途区号、学籍号、车牌号、准考证号、账号、军用密码、商用密码……”有的学生通过调查、查资料,还一一列举出编码的好处;还有的学生查到了与密码有关的故事;有的学生还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编码(1)常用区号,(2)常用邮政编码……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有关信息编制了他独有的身份证号码;有的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知识设计了他家的电话号码的密码;存折的密码等,有还建议班级搞编码竞赛……

再如四年级下册“我们去春游”,结合学习内容,教材将生活中的购物问题、乘车问题、买票问题等进行适度“数学化”,让学生研究,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有关数学问题,教材捕捉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适当进行变形处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千克和克”时,以生活中常见的花生、大米、食盐、鸡蛋、小麦、水果等为学习素材,使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在有趣的实践操作中变得有趣、简单。再如,教学“认识时、分、秒”时,提供电视中的节目预告:“8:50金色的童年,9:30儿童英语,14:00‘六一’剧场,16:00美术星空……”这些素材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与生活现象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3、依据教材,注重学科联系,丰富文化含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综合。教材注重从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等许多人文学科中选取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加深理解数学高度抽象概括的学科内涵;另一方面,也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教学“认识毫米”时,通过多样的生活感受,使学生知道“毫米”

是很短、很小的计量单位。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毫米”,自由说出自己对毫米的认识(学生可以比划也可以举例)。整个教学从感知生活中对“毫米”的应用引入,学生印象深刻。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多角度呈现,知识含量大,介绍了很多数学史料、数学常识或数学背景知识。例如,五年级下册97页介绍的“有关圆的有趣的图案”,我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组织教学的:把教材中的素材及上一年学生的作品灵活穿插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欣赏,激发学生进一步寻求数学知识的欲望,在这一事例的启迪下我鼓励学生从我们的生活周围找出更多的“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利用教材112页的综合应用“画出美丽的图案”让学生研究、创作,课堂上组织交流展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的价值,从而感受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链接课堂资料)再如: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京杭大运河开挖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一些国家的国旗,介绍气象部门如何根据月平均气温科学地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所涉及知识小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大至宇宙星空、社会变迁。教材还安排学生从书刊中或上网查找资料,如查一查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名称和长度,扑克的秘密,一年为什么是365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使教科书担负起传递数学文化的责任,体现了数学在人类历史和当代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再如结合认数,介绍了古代人们运用石子、结绳、刻痕等记数方法,介绍了甲骨文数字、算筹表示的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介绍了古代中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怎样用数字符号表示分数;结合小数的认识,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小数的研究使用方面作出的贡献等。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

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许就会就此萌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例如,介绍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有介绍京杭大运河修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教材使学生有了创新与探究数学的广阔天地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形式上,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每一学习过程的起始,教材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不再像以往教材那样详细安排复习过程,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空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知识的研究中还注意安排大量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围一围、量一量等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整个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内容的安排上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完整学习过程。就拿“空间与图形”领域说吧。

1.改变内容呈现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案例:记得2001年秋季我县刚刚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第一个年头,省、县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到我校进行课改实验调研,让我上一节数学课。当时我上的是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找数学、做数学、玩数学、问数学、用数学,”中完成了本节课。课前让学生每人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每样3个(有的学生用木头做了),课中先组织学生每5人一组,把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在合作中,学生通过、摸、堆、滚、搭,对各实物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我引着学生抽象概括每一类物体的名称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组织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把所有物体放进一个盒子里,闭上眼睛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形状。接着,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样,抽象的形体与生活中的实物建立了联系,拉近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展现课改

理念,课结束时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我探索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新路子,开始了大胆的实验,合理、有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课堂可用的时间变成有效的时间。

再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特意设置了让学生用小棒搭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行观察,最后小结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这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活动过程的教学方法,正是体现了在教学方法上的有机渗透。因此,数学课上,我坚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由“静态”变为“动态”,依据教材内容努力使课堂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向田野,多参加实地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在数学课,“简单的测量”“认识米和千米”“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观察物体”等时从教室走到了校园,又从校园走向田野。孩子们拿着卷尺、细线、木棍、钢笔、标杆、测绳、笔记本,在校园里在、田野里像鸟儿一样奔向各自喜欢的地方实地测量。没有教师的方法讲授,没有教科书的测量步骤,但孩子们却能自发的合作了,却能实际操作了。智与力的完美结合,美哉!

在这些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我们明晰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课前对教材的预习,课中对习题的解答,其学习态度从过去的“要我学”到现在的“我要学”,其学习能力从过去的“不知道怎样学”到现在“积极、主动地学”。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教材对学生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和表达交流等多种形式,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从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

验。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安排,教材重视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利于学生主动运用观察、猜测、实际操作等手段进行主动探索,从事学习和交流活动。

2、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结构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预习,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学生在预习、自学后也可以进行自测,如“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等。到了五年级,教材又及时调整结构,除“试一试”“练一练”保持外,增设综合练习及具有章节复习功能的“整理复习”和“评价与反思”,这些安排无不体现着教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思想。(举例:我是这样处理“整理复习”和“评价与反思”,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一年级上册的活动课:《数一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

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数量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从新数一数。刚从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对这些事物都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动手数一数。就这样,《数一数》这节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动手数一数中被其感悟理解了。较之以往的机械记忆,学生不仅经历了数一数的活动,而且感受了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教材的几点想法

教材为学生创新与探究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作为一线的农村教师我们也发现新教材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力求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学习某一种内容而产生的厌倦情绪而将某一内容分成若干小单元,但实际情况与编者的良好愿望有出入。如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乘除法中间都插有“找规律…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又忘记前面的知识;由于内容的分散处理,学生学完所有的乘除内容后也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怎样让知识结构的编排更加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教材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在具体教学时,许多概念、法则、规律都让学生自主归纳或教师引导再让学生形成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有困难。我们觉得一些性质、概念、结论等内容宜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呈现,这样更适合相对文化落后的农村小学生。

苏教版教材既是我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我课堂教学的依托。通过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九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实验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所蕴含的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教学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德育教育。这些启示使我我快速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改进了我的课堂教学。

正如前几次培训会上教师们说的那样:如果把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比做上等好茶的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常品茶、善品茶,方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真味、悟出道理。就让我们共同常品、善品、细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这壶好茶吧。总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符合小学生的知识规律,集中了专家和教师们的智慧,她使教学富有生机活力,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是一本受到师生喜欢的好教材! 愿苏教版教材带给我们教学改革的激情与灵感,数学课堂也因我们的创造而更富魅力。让教材“为我所用”!

(完整版)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一堂课45分钟大约分成前中后三个15分钟,每一个15分钟有三种教学形式。三个15分钟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前15分钟(第一个15分钟),叫自主学习时间,在这个时间里,老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三种形式:1、自主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提出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问题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在导课后,指导学生分组,六个人一个小组,由学科小组长主持,也可用AB法,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要相互提问题,大家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3、探究学习。老师在导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间15分钟(第二个15分钟),叫精讲时间。在这个时间,老师或学生精讲学习内容,要求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破解疑点;揭示规律、传授方法、训练思维;规范术语、规范解题、示范操作。精讲时间有三种形式:1、教师精讲,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精讲,特别提示,教师精讲不得超过15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课能力,教师精讲的能力。2、学生精讲。老师在安排每个学生备课的基础上挑选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精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讲解能力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3、师生共同表演,在师生共同备课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合作表演。突出情景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15分钟(第三个15分钟),叫课堂训练时间内,在这个时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关键是老师课前要设计好课堂训练的内容。课堂训练时间有三种形式 1.课堂练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举一反三,课堂点评。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课堂竞赛,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练习竞赛活动,首先老师要设定获胜的个人或小组。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课堂测试,老师要在上课前,将课堂练习的题制成试卷或者用多媒体打出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可以统一和学生对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打出分数。老师对学生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课堂小结时,再重点强调,让学生完全掌握教学内容。 依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过关”的原则,“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用“七步法”来实现: 1.导课(1-2分钟):明确教学目标,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要求,同时布置自主学习后检测任务(可以用课本上的练习题,也可以用练习册上的题)。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0分钟) 3.自主学习检测,展示学生自学成果(3分钟):请全班学生做自主学习检测题(导课时,布置)。同时哟爱情3-4名不同层次的学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1.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近现代,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 2.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3.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 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 4.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从字词教学看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语文教学有三种境界:走近语文、走进语文、吃进语文。 一、走近语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实践训练搞得轰轰烈烈。从表面上看,这很合乎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究一下,他们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字词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合刊)登载的29篇青年名师的语文教学实录,就有不少教师不重视字词教学。有的就根本没有字词教学,有的把字词当障碍一扫了之,有的音形义解释不完整。这些教学实录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仍保留字词教学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少数教师沿袭传统,在教学一篇新课文前,习惯提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生字的注音,生词的字典解释义,然后让学生在课堂笔记上如实记录;二是不少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生字词放在投影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注音、解释;三是也有一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对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或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或是自己查字典解决。 上面的三种做法,好像都比较重视字词教学,但如果

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远远不够,因为这仅仅是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 这样的教学就属于走近语文,因为字词是组成句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我们不仅要会读、会写、会解释,还应该知道它们在句子、文章中的作用,还要会运用他们。 二、走进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也说:“语文教学是最讲究咬文嚼字的。”语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离开了字词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语文课。因此即使是阅读教学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字词的理解上。对字词的理解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细读品味。有些字词初读时令人喜悦或惊奇,然后通过细细地有滋有味的品嚼才能感受它的妙处。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梦幻”一词用得非常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词的关系,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气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构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只有细细品嚼反复玩味,才能对“梦幻”的妙处了然于心。二是比较鉴别。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就特别重视对文章语言的揣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建构反思 这次听专家幸兴所做报告受益匪浅,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规划思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自主与合作是我们实现高效的两个途径。笔者认为: 教学中的高效不仅来自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研究,也来自于对课堂流程、课堂环节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 知识学习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独立学习(预习)→组内合作学习(讨论)→班内合作学习(展示)→巩固消化、反馈、检测 具体细化:(可能的指导、点拨、讲解)→预习(尝试)→预习检测(学困调查、学困呈现或错误呈现)→讨论(帮扶、组内问题解决)→展示准备→展示、质疑、补充、点拨与拓展→学困消化与反馈检测。 自主学习需要引领,利用导学案是较务实的方法,导学稿案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导学案》是多位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果,也称为一次备课的成果,考虑了学生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给各个基础层次学生使用。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学校或者班级,要适当的选择使用《导学案》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课堂环节操作方法注重六个核心要素1)突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强调学生的先学:先学后教、先学后交流。3)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是小组建设。4)以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课堂流程的基本组合要素,以课常流程引领导学稿的编写。 5)运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6)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能否成功,与新学生能否养成好习惯有关,首先规范学生习惯,学生学习规范、行为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制定班规进行养成教育:告知——做到——习惯。 课堂操作手段选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设置,一些有益合作的尝试: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尤其是利用小组管理进行学习管理:如利用小组的学困收集、学习清单管理、利用小组的小组讨论与小组帮扶。 高效课堂的流程: 1.独学:规定学习时间,3-5分钟,全班必须安静,不能讨论,有利于独立思考,老师指令,全班统一行动。 2.对学:(1)组内结对,对子握手三下,意思同意结对,互相帮助。(2)规定对学的时间:3-5分钟(3)规定对学方法:每组第一排同学起立,把自己写的内容告诉第二排,讲完了坐下;第二排同学起立,说出听到的内容,并做简单评价,然后讲出自己的答案或见解;站起来讲话,说完话坐下;(4)全班统一行动,便于教师控场 3.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4.有效展示展示学习的组织培训是关键。培训组长和学科长,再由他们分头培训组员。组内要分工明确,中等生展讲,潜能生读题,优秀生补充,其他同学和老师倾听补充、质疑,力争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学习之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分别进行展示形式、内容、礼仪的培训,组织小组长观摩学习,开展多种展示形式培训如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班级内展示等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课堂教学的境界3-5-5 1、简单的课堂(3条) *课题引入——快、趣 *问题探究——慢、透 *课堂练习——精、巧 2、有效的课堂(5条) *教学目标明确 *经历过程方法 *学生参与面广 *教学针对性强 *习题有质有量 3、智慧的课堂(5条) *有学生提问、质疑的课堂; *出现不同观点引发辩论的课堂; *鼓励用个性化语言描述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课堂; *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深入反思的课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课堂。 必须了解的几个教育教学新观念 第一,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上,要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继承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智慧:博闻强记听得懂 触类旁通说得清 了悟和选择有办法 多向思维和重组做得到 创造 第二,在知识的传授上,要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再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指一门学科教学的主线或一门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的活动及其过程。 第三,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要变“双能”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再加上“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由长期因袭的单向思维变为双向思维的培养。 与创新有关的思维与能力主要有两种:演绎思维及其能力,归纳思维及其能力。 第五、在教学的水平上,应是人师的境界:

教师做到:教人以道义,教人以知识,教人以智慧,教人以发展。学生达到: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引用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今天下午外边的雨很大,且下个不停,没有什么书可读.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想想我的课堂教学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感悟. 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课堂教学按其效益可分为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如果做不到有效教学,那么,就一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青春的伤害和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之路和人生历程,构成了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那么,一个有起码良知的教师,无论从对事业、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无论你的素养如何,都应力争达到做教师的底线,做到有效教学,免得误人子弟。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对于骨干教师或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要在保证有效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达到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知识目标,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目标的组合,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益。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反思而形成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终生从事的职业,是你谋生的手段,那么你为何不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艺术来探究和创新,从中得到乐趣,在学生的青春得到舒展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升华呢?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魅力教学的前提是高效的。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非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课堂上达到魅力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是品格高尚、热爱学生、视教学为生命,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质,能蹲下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高雅不凡的气度产生极强的磁力;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在过程和细节上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无限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由于教师的三种魅力的作用,必然体现出学生的无限魅力。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求知欲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展现出青春活力,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愿各位同行斧正!

教育教学新理念解读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单哲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下所提到的几种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经常涉及到术语,在此和大家一起解读,以便加深印象,更好地在工作中加以落实。 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则要求学校的所有工作,必须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外,作为学校的领导,还应做到以教师为本,关心、尊重教师,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平台。 教育教学民主理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人人可成才理念

人人可成才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教即导的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督促者,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举一反三。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善于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善于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即保障教学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循循善诱人。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 这个新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积极主动、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现代学习方式,它以其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基本特征。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而开设的,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双赢理念 教师为“春蚕”、“蜡烛”,表明教学工作对教师自身来说是消耗型的。新理念则强调教师不仅要“放电”更要“充电”;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通过对新课程的研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李炳亭)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李炳亭 我要批判那些带引号的“高效课堂”,因为它们正以扑朔迷离的各种幻象,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披着高效课堂的外衣,大兴应试教育的“妖风”。李鬼太多了,自然就会坏了李逵的好名声,并且蛊惑迷乱着课改,引领着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从此远离真正的教育本质而舍本逐末,那么南辕北辙的教育越发变得不太正经,遭人厌恶。 我当然一直在为了课改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不改就没有出路。基于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诊断,我们认为教育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或者换个说法,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揪住了课堂、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和找准了支点,便能撬动整个地球说法差不多。 “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改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不跳楼”。而救救孩子也其实没有多么的高难度,只要去想办法“改变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学生精神状态、发展状态的改变。一旦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对生命的热情,我想跳楼的几率一定会降低。如果这一代学生有希望,那么我们的未来才真正有希望,不是说孩子就是未来吗?而那些加引号的课改,不以解脱和改变学生的“状态”为要旨,反而越发加剧着学生的厌学甚至厌世情绪,“变形”的应试教育正日益危害着我们的教育,如果任由它们存在而不去戳破甚至“打假”,那么教育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仍然会有更多的孩子会继续从教学楼上跳下去!即使今天不跳楼,可后天呢,即便不自杀,可杀别人呢? 因此,课改是在“放生”,这是一份有良知的、关于“人”的事业。 有人说我们是在重新解构中国教育,那么这种“重构”也是循着新课改理念进行的。什么叫重构?如果教育回到一个“人”字上就被叫做“颠覆”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曾经的教育实在是离人太远! 如果你觉得旧城改造不错,那也应该接受教育的“重构”才对。 高效课堂有“四维目标”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课堂教学是教育核心,由于学校理念和教师素质的不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学追求。 文本课堂:教师把教材和教辅资料视为宝典,能够讲到的都讲到,能够想到的都说到,害怕丢掉一个知识点,根本不敢增、删、补、调、改。这种课堂一般:⑴教师比着葫芦画瓢,教学方法呆板;⑵难见师生默契的交流、和谐的生生对话;⑶学生机械地听、记、做、读,学生学习兴趣只限于教师个人情态和语言感染力;⑷教学环节比较固定,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比较困难;⑸课堂管理非常严格,以教师威严控制课堂秩序(也有部分难于控制学生纪律);⑹教师比较喜欢“教案”之类的参考书,学生课堂练习每题不漏,教师只是根据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文本课堂一般会出现在刚刚工作的新教师身上,不过个别中老年教师也有这种情况。 教师课堂:教师能够把握教材,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技巧,能够妥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上课比较自如,但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施展自我才能和展现素质的场所,教学成绩的好坏决定于教师讲得效果、抓得强度。课堂上的一般表现为:⑴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课堂交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分析学生自我领会;⑵学生学习没有层次,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练作业、统一考试评价;⑶优等生控制着课堂发言权,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后进生因教师考查知识掌握情况被动回答问题;⑷教师一般根据中等偏下学生水平确定教学进度,并据此掌握分析、讲解的多少和深度;⑸课堂上学生之间很少对话,情感交流和合作关系比较薄弱;⑹教学按照预设井然有序,课堂气氛“静悄悄”还是“热闹闹”关键在于教师的调度;⑺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苦学者和厌学者泾渭分明。这种教师课堂,目前还占绝对优势,甚至部分名师也是靠“讲”出来,教学的是否成功还是以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个人设计优劣来决定的。 学生课堂:教学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对课堂驾轻就熟、收放自如;教材、教辅是学生学习的“引子”和“导案”;教师的功夫放在了对教材资料、对学生活动、对反馈信息的研究上。学生课堂的表现:⑴学生的需要成为课堂的中心,适合讲则讲,适合自主学习则学,以学定教成为固定模式;⑵互动成为课堂的一大特征,生与生自然交流,师与生智慧对话,文本只是师生挖掘与对话的素材;⑶课堂气氛或“静悄悄”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总体认识” 八个方面阐述了一名教育专家深入一线的教育的感悟与建议,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借鉴。哲人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许多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细节是全局成败的关键。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把握去影响学生,这样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关于教师拖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当堂的教学任务没有作结,或者为了要让学生多听一些知识点、多读几遍课文,多感受一些课堂的精彩,常常会拖堂几分钟,甚至到上课铃响还不想离去。正如郑教授在书中所说的:“拖堂的几分钟,也许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多余的精彩’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真正能听得进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课间十分钟,学生喝水、上厕所、准备下节课,让紧张的身心得到松弛,以便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我们试想想,一台好的机器要想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那只有劳逸结合,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小学生。作为教师,自己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节点,既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郑教授在书中说:“板书是学习的工具,教学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台,它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自己板书的呈现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一个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够把学生带进一种妙趣横生的境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随着老师板书的引导,踊跃举手发言,教学任务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顺利完成,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求学生一味地拼命记答案,抄写板书,不但起不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而且还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限制学生的思维,死读书,读死书。在课堂上,学生看似回答流利,却丢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缺失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板书的整体设计上,在遵循逻辑思维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留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语文教学的4种境界

语文教学的4种境界 窃以为,语文教学存在这样4种境界,即诗歌的境界、戏剧的境界、小说的境界和散文的境界。或者说,1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成熟之路,大致要经历这样4个阶段。 第1种境界——诗歌的境界:热情澎湃,纵横捭阖,诗情画意,魅力4射。年轻教师刚刚踏上讲坛不久,灿烂的人生图景展现在眼前,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激荡着心胸,青春和才华遭遇纯洁的心灵和崇拜的眸子,讲坛春秋便被谱写成了1部激情燃烧的诗篇。然而,1位语文教师要想毕生在课堂上保持这种诗歌的激情,自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激情随年华而流逝,这是1种生命的客观规律或曰宿命;而且这种语文课堂也存在着1种致命的弊端,那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漠视和践踏,课堂演变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而没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因此说来,这种课堂也只能说是1种不尽成熟的课堂。 第2种境界——戏剧的境界:课本即剧本,教师成导演,学生当演员。凡课必表演,师生齐参与,课堂成戏院,1片闹烘烘。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学生确实全部互动起来了;殊不知,这种课堂其实从根本上背离了言语只能在静悟中习得这样1条基本规律,任其发展,将会从根基上毁伤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语文新课改刚推行时有1长段日子,这种“做戏”的课堂充斥着各地举行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把语文课堂异化成“唱堂会”,往往会孳生出另1种教学“毒瘤”,即有个别语文教师,不把工夫下在日常教学中,而常常耗费1段相当长的时间,精心“打磨”1、两堂热热闹闹的公开课,博取不懂语文教学的校长和外行的掌声。这种语文课堂,应该引起我们警惕。 第3种境界——小说的境界:精心构思,行云流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课堂中设计几个问题,何时抛出悬念,何时掀起1个课堂高潮,让学生互相交流几次,请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布置作业,等等,1切都像小说大家所构思的小说1样,丝丝入扣,无懈可击。那哪是教案啊,那简直就是国防部长诸葛亮先生为刘备主席制定的周密的作战部署啊!更神奇的是,教师讲完最后1句话时,下课铃声竟准时响起。我常常惊诧于这类教师高超的课堂组织艺术和对时间的掌控能力。叹服之余,我常常产生怀疑——语文课堂难道真的完全可以预设?学生的思维运行就那么听从教师的安排?这种语文 课堂,与“请君入瓮”何异? 第4种境界——散文的境界:淡定从容,随机应变,形散神聚,收放裕如。忘了是施蛰存先生还是哪位老先生说过,最好的语文课是最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这话说得有点像绕口令,然而细细思来,还真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语文课堂,是最能够体现和最应该体现教学机智的课堂;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师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敏捷的教学机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应设定1 个大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其他的可以交给课堂教学机智来处理。否则1旦课堂中出现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或与教师的预设完全向左的情况,教师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就只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精)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情引领帮扶放手 ]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课堂飘溢着“问题”和“思想”, 浸润着“智慧”和“理性”, 呈现出“和谐”与“快乐”,更 好地提高 40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益呢 ?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激情”、“引领”、“帮扶”、“放手”四个方面谈一点做法和 体会。 一、“激情”一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内驱力, 让学生想学。 (一激情引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适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直观 教具演示,设置悬念等。 2、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和巧妙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平移”一课时,我作了 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 32枚金牌的 骄人成绩。当我们听到国歌 32次奏响、国旗 32次升起的时候, 我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学们, 当你目睹国旗冉冉升起时, 用数学的眼光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呢?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国旗升起那一激动人心的瞬间, 学生在再次为祖国骄傲自豪的同时, 运用数学的方法对国旗的升起过程进行了再分析。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将国旗抽象成为一个矩形, 让学生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操作, 从而 经过分析、归纳和讨论得出了图形平移的一般规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都有收获, 体验到成功。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如:小组竞赛,交流讨论,互评互批,互作评价等,

关于高效课堂的界定

关于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教学的“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高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高效课堂注意点 实施高效效课堂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是教师要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能“唱独脚戏”,体现教为学服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三是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 四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五是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六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建构 第一步:构建理念,“先学后教”。实验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拥有一个理想的语文课堂。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最普通最日常最大量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都是与课堂有关的。因此,作为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不能够给他(她)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如果语文课堂只是让他(她)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那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领悟到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重境界。实现了三重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第一重境界:制定合宜的核心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 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我们把教学目标细分为三类:A类(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B类(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C类(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这样细分是为了凸显核心教学目标,即B类目标。一般的教学参考书都忽视核心教学目标,而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三者的结合。确定核心教学目标时,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文的主要特征。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二是学生的需要。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也不是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三是编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现的。语文练习题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要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因为语文练习题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他课程中,练习题最多只是课程内容的重现,有的只属于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课程本身并没有很大影响。但语文课不是这样,语文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核心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是衡量有效课堂的重要标志。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是以课文的思想内容为背景,学习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及其组合方式,领悟文本形式表达的功能和效果,掌握语文知识;第三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规则和例子的组合学习,以及变式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学《槐乡五月》(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一段:“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笔者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槐花的方法。观察顺序:从远到近;运用比喻的手法,使用不同的比喻词;巧用叠词。然后,运用这些写法写一写无锡的市花——杜鹃。学生写得很精彩:“四月,杜鹃开花了。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似灿烂的云霞,一片红艳艳。近看,有的杜鹃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杜鹃如一个个小喇叭,正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呢!” 二、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引领学生发掘知识内在的魅力,让语文教学散发出

教 育 教 学 新 理 念 的 阐 释

教育教学新理念的阐释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产生的理论支柱 “理念”的涵义:理,指理性、理论、思想;念,指观念、信念、目标。合起来意思是指富于创新的观念、应追求实现的目标。教育教学新理念则是指教师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履行的教学观念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教育教学新理念吸收了中外有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如人本主义理论、互动理论、交往理论、学习型理论),教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中国当代的教育理论思想(如:素质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的理论等)。 二、教育教学新理念 (一)新的课程观——“三级课程”的多元性 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意识;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仅仅是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课程也是可以改造的。对于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班情等特点进行选择、删除、添加、更换课程。提倡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三级课程)。淡化国家课程,强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的主体职能,实施学校主体、学年主体、班级主体、学生主体的发展。课程资源很多,有: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农村、部队,小到科研所、街道社区、大到国际社会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乡风民俗、民族文化、烈士陵园等人文资源);还有信息化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更广意义上的课程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专家资源等)。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参与者。 (二)新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的立体性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目标强调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性。它的领域更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三个维度”——“三维”立体式目标。这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