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定义

精加工策略(elaborative strategy)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一般作为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涵义与意义

何谓精加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

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精加工策略和前述的组织策略都属深加工策略,但组织策略是在于构建或突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信息易于接收;精加工则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经精加工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能否使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例如,温斯坦(C·E·Wainstein,1978)的研究揭示,成功的大学生常常使用精加工策略,而不成功的大学生则使用了机械复述。施米克和格罗夫(R·R·Schmeck和E·Groue)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大学生比不成功大学生更常常回答出一些精加工的事例,如“我常能说出胶片和读物的隐义”,“我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新概念通常使我想到类似的概念”。类似的一些研究也一致认为成功的学生比不成功的学生不仅能作出更好的精加工,而且能经常地运用精加工。

精加工的方法

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精髓就是要掌握如何进行精加工。总结、概括已有的研究,精加工的主要方法有:

1.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的一种类推,它是精加工的重要方法。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深奥的道理可以明白简单地揭示出来。例如,一个数学老师在讲负数时,深入浅出地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至今为止学习的最小数是零,零表示什么都没有。若表示钱,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而负数比零更小,不仅一分钱也都没有,而且还借了别人的钱。如借了三元钱,就以负3表示”。短短几句来自日常生活的比方,就把负数概念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学生学习分子运动时,对一瓶水与一瓶酒精混合后装不满两瓶的实验难以理解,只要以“一桶核桃和一桶大豆倒在一起,还是两桶吗?”的类比,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明了水与酒精混合体积缩小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一个学生听老师讲授,“分子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相隔更远,所以气体比液体轻时”,就想到“这好像膨松的毛织物要比同样毛料编织得紧的衣物来得轻”,这种把新知与旧知主动联系的类比,有利迅速揭示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从上述可见,类比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深入浅出讲授教学内容的重要教学技术。教师善于类比,可引导学生从已知过渡到解决未知,从近的过渡到解决远的,从熟悉的过渡到解决生疏的,从明显的过渡到解决隐晦的……。但运用类比必须运用恰当,才能显示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第二,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第三,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去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第四,要注意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来用,要在必须用的内容上来用,就更能显示出其魅力与作用。

2.比较法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当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存在某种联系而又有区别时,往往容易混淆不清,张冠李戴。对这种易混淆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不仅能揭示新概念的关键特征,而且能更容易地掌握新概念的内涵。因此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精加工方法。

比较的方法较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方法:①对立比较。把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

起,形成反差极为强烈的鲜明对比,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记住了一个就往往掌握了另一个。在知识的学习中,对立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物质失去电子的变化叫氧化,反之,物质得到电子的变化叫还原。其它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结晶与溶解、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约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通过对立比较,就能“成双成对”地掌握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②差异比较。对两种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分析,着重找出其差异,通过突出它们各自的“个性”来区别。例如初学心理学的人,表象与想象两个概念常常易混淆。表象与想象虽同是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但前者是已感知过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想象则是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它可能是感知过的形象的组合,但绝不是感知过形象的现成翻版。因此,区别易混事物,关键是要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不同点找到了,两者的界限就自然清楚了。③对照比较。把同一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例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不同,但指代的事物一样,通过下面列表对应比较,不仅易掌握两者的差异,也易记住。

3.质疑

质疑是以追问“为什么”,或用挑剔,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有人(Woloshyn等,1994)曾作过这样的研究,让两组学生学习关于太阳系,植物、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对一组仅要求仔细阅读,将来要考;对另一组则要求边读边向自己提问,“为什么这个句子所说的事实是正确的?”实验时明确告诉学生,尽管有些事实与常识似乎有些不符,但所有句子都是正确的。并鼓励学生,要尽最大努力回答自己向自己提出的“为什么正确”的问题,如果自己答不出来,就采取猜测的办法。学习之后进行即时测验和间隔74天和180天的延迟测验,结果表明质疑组测验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还表明,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提问效果更好。在合作学习中,同伴的优秀学习方法易成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易于相互吸取与模仿。同时合作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竞争性和激励性。因此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代心理学所提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4.扩展与引申

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扩展、引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考程度增加,获得的印象就更为深刻。此外,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连接起来。如学习等位基因内容时,一种方式是反复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本中的定义“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但如果对该定义进行三个方面的扩展分析:从数量上看,等位基因是成对的基因;从性质上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样不用背,也能用自己的话表述“等位基因”这一概念了。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上看,又如当学生学习“维生素C可流疗感冒”这一命题时,就可以借助已有的旧知识:“维生素C 可以促进白细胞的生长”,“白细胞可以消灭病毒”,引申出新命题:“维生素C能医治感冒的原因是促使白细胞的生长。”这一引申的命题加深了对新知识“维生素C可以治疗感冒”的理解,把“知其然”深化为“知其所以然”了。

5.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先于学习内容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组织者一般放于学习材料之前,所以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如果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关联不大,这时就用陈述性组织者,它以一种简化的、纲要的形式去呈现新学习的观念或概念,如在学习山脉、高原、丘陵具体地形前,以定义“地形是大小,形状方面具体有特点的大片陆地的变化形式”作为先行组织者,可帮助具体地形的学习。如果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知识有交叉重叠,那么最好使用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前,呈现比较性先行生组织者“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运用旧知识,迅速、容易地掌握新知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有关先行组织者的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①当学习缺乏必要知识准备时更为有效;②学习材料缺乏良好组织时,作用较大;③测验概念性知识的迁移效果比

测验具体知识的保持效果更佳;④通常具体形象化的先形组织者比抽象的先行组织者效果更

好。

此外,通过人为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可的材料以生动的形象或情景或意义,也是常用的精加工方法。如形象夸张法,情景构建法,谐音意义法等均属此类方法。鉴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多论述。

编辑本段教学建议

精加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策略,但作为教学来说,引导或促使学生进行精加工,既是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根据精加工的方法与要求,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精加工。

首先,能否进行精加工涉及课堂教学的速度问题。要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加工,当堂消化,就应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并存于工作记忆之中。但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如果速度过快,学生还来不及精加工就进入到新的内容,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不能像放连珠炮一样给学生连续轰炸。要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时间,为他们创造能够进行精加工的条件。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精加工。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学新课前,复习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新知识纳入该类知识网络中。这里需指出的是,在教学实际中,为进入新课作准备的旧知识复习,有的老师常常是泛泛的复习,缺乏地对性,甚至所复习的旧知识对新课的学习产生负迁移。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有许多,如何从众多的旧知识中选择恰当的知识?通常可从三方面考虑:①从旧知识中选择生发新知识的自然生长点。这是由于旧知识不仅能起到过渡、搭

桥的作用,而且旧知识能作为纳入新知识的连接点、固定点。②采用类比法。以学生熟悉的事例,深入浅出的比方,把新知与旧知巧妙地联系起来。如前述的以“自己不仅没有钱,还向别人借了钱”的比方引入负数就是采用的该种方式。③借用比较法,通过提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异同点来引入新知识。④设计“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形成总括性观念,利于新知识

的吸收。

第三,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经常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加工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量的积累,通过模仿逐步学会精加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加工知识。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精加工训练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芒是什么节气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歌中的芒是什么节气 篇一: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

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 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 入炎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对精细加工策略的理解

对精细加工策略的理解 精细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的特点是用学习者自己的方式理解知识,常常会增加新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见的包括 (1)记忆术。包括位置记忆法、缩略词法,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等 如位置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都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5)联系实际生活 (6)利用背景知识 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可见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某一事物,你到底能学会多少,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你对这一方面的事物已经知道多少。日本人科奇玛等人做的一个研究很清楚他说明了这一点,大学生学习棒球和

音乐方面的信息,结果是,那些熟悉棒球但不熟悉音乐的学生,棒球方面的信息学得多一些。相反,那些熟悉音乐而不熟悉棒球的学生,音乐方面的信息学得多一些。事实上,背景知识比一般学习能力更能使我们预测学生能学会多少。一个学习者如果非常了解某一课题,那他就有更完美的图式融合新的知识。但是,学习者往往不会使用他们先前的知识来帮助他们学习新的材料。教师一定要把新的学习和学习者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我们学习的好多信息,往往只能适用于限定的、常常是人为的环境之中,不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生活中。生活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因为我们不能使用这些知识。我们记住某个信息,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能适时地使用它。因此,我们不仅要记住某个信息,而且要知道如何以及何时使用所拥有的信息。学生在学习信息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信息的意义,而且要帮助学生感觉到这些信息有用,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学生如何利用信息,以便使他们把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并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应用它们。 通过精细加工,能在多个方面对我们所学的知识,包括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记忆,应用,以及融汇贯通,使知识与记忆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单纯记忆,而是变得能够灵活的记忆与运用,也能将新旧知识与技能充分应用。

二十四节气解读

二十四节气解读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1]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每年2月1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惊蛰: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春分: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

简述精加工策略

简述精加工策略 一.何为精加工策略 学习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重要课题,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大学期间,是人进行学习的黄金时期,因而,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更要关注如何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更加高效地学习。 根据经典的分类,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精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是增加信息间联结的编码方式,将其应用于学习,即学生把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或个人经验相关联的学习方法(付媛姝, 李舒彤, 陈启山, 2017),是最常用的学习策略之一,主要形式包括联想、口诀、做笔记等。 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大量地运用精加工,常用的几种精加工策略有视觉联想法、位置记忆法、歌谣口诀法、配对联想法等。这些方法都是我们运用较多的,那么,“捷径”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逻辑呢?根据研究,大脑记忆形象信息的效果大大优于记忆抽象的信息,形象记忆主要在右脑,而右脑的潜能巨大。视觉联想法通过心理想象,将抽象材料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是可以增强记忆效果的,并且,视觉联想具有夸张化的特点,联想越奇特往往记忆效果越好。对于歌谣口诀法,研究发现,人对有韵律、有节奏的材料更容易记忆,同时,自己编写的歌谣口诀由于自身进行了深入的加工过程,可达到的记忆效果优于记忆他人编写的。 二.精加工策略的要求 精加工策略常与组织策略结合使用。精加工策略不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只注重如何使新知识取得与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而组织策略注重呈现和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策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精加工(姚玉华, 2018)。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对运用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精加工策略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储备。精加工策略运用的关键是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建立“有意义”联系,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所以,知识的积累对于学习者运用精加工策略是关键的。 其次,学习者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精加工策略主要针对陈述性知识,并非所有的学习材料都适合使用精加工策略。在确定学习材料属于陈述性知识后,我们还要判断使用精加工策略中的哪些学习方法更合适,做到因“材”施“策”。 最后,学习者要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将精加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相结合,在认知和学习活动中,根据目标及时评价、反馈结果与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和目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更好地运用精加工策略,学习者在选择了具体的方法后,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使用视觉联想法时,因其具有夸张化的特点,所以学习者的联想越奇特越有助于记忆;使

寒露是什么意思

寒露是什么意思 早在古代人们就把二十节气之一的寒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古人云:“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那么节气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节气呢?寒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也不太了解的话,我们就一起来瞧瞧吧。 解惑: 从字面上看,寒露的“寒”就是寒冷,“露”则表示了近地面层水汽凝结成露水的现象。但从气象角度来看,寒露节气和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一样,所表示的热量变化意义比它的水分变化意义更为明显,应该说,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气温转变,季节转换的进程。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处于室女座)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这一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长已缩短至11小时2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已降低至44°09‘。寒露过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

步声了。 这一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由来: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 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洁秋空 毛丰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初中毕业后便开始当兽医,凭着诚实善良的秉性和过硬的手艺,在十里八村赢得了好口碑,还获得了省科技标兵的称号。当时,毛丰美家的小日子过得殷实。此时公社领导和村民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歌儿歌 篇一:二十四节气儿歌 二十四节气儿歌 1立春 立春了,立春了,南风吹,雪化了, 小鸭子,嘎嘎乐,跳进河里洗个澡。 【温馨提示】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约隔半个月。2月4日前后为立春,是春天的开始。 2雨水 雨丝轻轻飘,飘上柳树梢,它为柳枝枝,绣出芽苞苞。 【温馨提示】2月18日前后为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3惊蛰 雷敲鼓,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 【温馨提示】3月5日前后为惊蛰,天气回暖,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4春分

到了春分忙备耕,马拉大车去送粪, 果农剪枝勤浇水,家家户户无闲人。 【温馨提示】3月20日前后为春分,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 5清明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温馨提示】4月5日前后是清明,草木发芽,天气开始清朗。这一天是人们扫墓祭奠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日子。 6谷雨 三月雨,赛黄金,淅沥淅沥下不停, 布谷鸟儿催布谷,田里忙着播种人。 【温馨提示】4月20日前后为谷雨,雨水开始增多。 7立夏 立夏了,立夏了,绿色舞台真热闹,蝴蝶绕着花儿飞,云儿绕着小树飘,大肚蝈蝈唱小曲,螳螂大哥耍大刀,太阳公公在天上,捋着胡子眯眼瞧。 【温馨提示】5月5日前后为立夏,南方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刚进入春季。 8小满 小满太阳暖烘烘,田里禾苗绿茸茸, 一天蹿长一寸高,秋后粮仓满盈盈。

【温馨提示】5月21日前后为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故叫小满。 9芒种 种完五谷种白菜,过了芒种别强种, 谁要误了播种期,一年收成准落空。 【温馨提示】6月5日前后为芒种,这时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故叫芒种。 10夏至 大树小树擎绿伞,伞下蝉儿唱得欢。 唱的啥?你听吧:“今年又是丰收年。” 【温馨提示】6月21日前后为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11小暑 一伏热似火,二伏烧开锅,小狗伸舌头,树下打磨磨; 大人和小孩,跳进海里躲 【温馨提示】7月7日前后是小暑,天气开始炎热。小暑前后,北方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农作物。 12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人和小孩,不停摇小扇。 【温馨提示】7月22日前后为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农作物生长最快,旱、涝、风灾最为频繁。 13立秋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技巧、方法及自我调控方式等。在学习过程当中,学习策略可应用在学习行为的动机、学习内容的获取、学习行为的管理上。而精加工策略是在学习内容获取方面上应用的一种学习策略,其关键在于,并不只用单一的感觉通道、知觉方式进行学习。常见的方式就是联想记忆、做笔记等。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用不同的感觉通道、知觉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记忆的东西不是变多了吗?本来只要记一种信息,结果变成了要记两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学习的效率高低并不等同于记忆好坏,记忆好坏也并不是只看记忆数量。确实,精加工策略要求我们用不同的、多样的感知觉方式记忆,提高了记忆的难度,但它同时也提高了回忆的强度,在往计算机录入数据时,数据的信息索引越长、越多,录入的时间就会越长,但检索时,能用于检索的关键词索引也就越多,检索出想要的答案的效率也就越高。而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认知策略当中的三种策略,分别是强调了单一感觉通道信息的复述、强调感觉通道信息与知觉方式结合的精加工以及强调知觉方式的组织策略,这三种策略似乎涵盖了所有的学习内容获取方面的策略,那么哪种策略是更有效的呢?还是同样的道理,学习效率的高低得由具体的学习目标来界定。强调单一感觉通道信息的复述,对于记忆的精度更高,在再现的目标需求下效果更好;强调多样结合的精加工,对于记忆的时效更长,在再认的目标需求下效果

更好;而强调知觉方式的组织策略,对记忆内容的认识更深,对其架构方式更敏感,在要求推导的目标需求下效果更好。精加工策略作为一个记忆时效更长的学习策略,在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的现代,是更值得青睐的。精加工策略的关键在于多样结合,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实际问题:学习者采用的方法是有限的,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多样”,一个将“1”联想成一根木棍,将“+”联想成两根木棍的人,在回忆中要怎么通过“木棍”区分“1”和“+”呢。问题在于数据索引的重复率过高,导致索引对数据特征的表达力不够,不能排除无关信息,失去了索引的价值。所以在精加工策略的应用上,要重视信息之间的区分,感觉通道信息与知觉方式的结合要有充足的容纳空间,而构成的要素过多会适得其反,索引过长导致记忆难度的增加多于回忆强度的增加,得不偿失,叙事写作中常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就具有较好的容纳空间。

24节气农时谚语

24节气农时谚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24节气农时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春旱谷满仓,夏旱断种粮。 2、人热了跳,稻热了笑。 3、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4、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5、小满不满,厂断田坎。 6、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7、桑叶逢晚霜,愁煞养蚕郎。 8、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9、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10、久雨不见晴,一声霹雳鸣,阴雨即转晴。 11、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12、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13、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14、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15、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16、当头雷无雨,闷雷雨凄凄。 17、三年收两头,锅巴盖墙头。 18、天上鲤鱼斑,晒禾不用翻。

19、寒潮过后多晴天,夜里无云地尽霜。 20、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21、寒露麦,霜降豆。 22、今冬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23、天上起了老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24、晚稻全靠伏天长。秋热收晚田。 25、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26、春雷响,万物长。 27、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28、麦浇小,谷浇老,雪盖麦苗收成好。 29、摘了梨,快喷药,千方百计把叶保。 30、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1、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32、白露谷,寒露豆。 33、雪化水成河,麦子收成薄。 34、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35、寒露霜降,胡豆豌豆把坡上。 36、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 37、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38、东闪晴,西闪雨,南闪北闪大雨通。 39、雪在田,麦在仓。 40、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精细加工策略理解及实践应用注意问题

精细加工策略理解及实践应用注意问题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策略属于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我觉得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精加工策略会对于提升自身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以下阐述我对于精细加工策略的理解,并结合精细加工策略本质来阐明使用精细加工进行实践研究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的本质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对于我即一名大学生而言,在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是应该多采用精细加工策略进行认知学习的。这种策略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如说在认识一样新事物时,你通过掌握它与自己所认识的旧事物的联系来对它进行加工和学习,会更加容易对它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加深对它的印象。就好比我在用词跟记忆法英语单词一样,快捷方便且更容易记住单词,且容

易举一反三。同时使用精细加工策略的时候,自己也会对所认识的东西进行转码,即在表达的时候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同时也表达了我已经对该单词有一定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我在采用精细加工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时,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那就是我必须有足够的认知储备,才能够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因为联系是要有基础,有认知模板才能产生的。采用精细加工策略的时,不是凭空产生的理解,而是建立在以往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信息之间的联系,在加深对旧有信息的记忆的同时来帮助理解新获得的信息。 再者就是,使用精细加工策略就是要自己本身容易接受新信息。否则,在使用精细加工策略的时候,容易弄混新信息与就信息之间的界限,导致发生混淆,建立了错误的联系,导致认知和记忆出现误差,从而产生对信息的错误认知。 其次,精细加工策略在运用时需要很高的理解能力,对个体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也要求我习惯与进行信息的总结与归纳,不然会很不习惯这种加工策略,从而会对其产生抵制心理,影响对新信息的学习。 最后一个就是不能在认知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只用一种策略进行认知,没有一种策略是完美无暇的,要将其进行结合使用,各取所长,才能更改好的进行学习。在实践研究中,精细加工策略帮助我们在理解信息的时候更加深入,且能更好的理解信息。对于实践和研究,精细加工策略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加工,但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问题,激发我们去总结信息,归纳信息以及学习心得信息。

二十四节气歌分别在几月几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歌分别在几月几日 篇一: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更变,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 立春:2月4日-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 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 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 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谷雨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 入炎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

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的是

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的是 1、学习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的是:记忆术;充分利用背景知识;记笔记;自我提问;生成性学习。 2、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3、按照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4、(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传说怎样的结果。) 5、通过对学生的作文、绘画、录音、作业、摄影等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法——档案评价。 6、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的过程。 7、外部分组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教学的。(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编组方式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 8、为了巩固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当遵循——坚持性原则。 9、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个性发展不完善。(个性发展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10、个体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少年期(少年时期是个体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1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明了(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2、从生理机制上来说,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13、根据学校管理理论,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学校绩效: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

的目标和尺度) 14、《神童诗》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度数高”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教育具有——(等级性)的特点。 15、下列教育家中,(洛克)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1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17、心理学上解释学生失范行为的两种观点是“心里缺陷说”和——“挫折- 侵犯说”。 1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19、在教育目的结构中,核心部分——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规定。 20、我国现代学制产生于——清末。 21、广义教育内容——非正式的教育;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 22、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里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里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及安全发展。 23、教育守法——教育法规试试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规定,按照教育法规的规范要求去行为。 24、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的有——不服从行为;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 25、关于德育社会学习模式的理论假设的说法——1学习并非刺激— 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2“S-R说”既不能说明行为的产生,也 无法解释认得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3人类不必时时结果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4用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

24节气歌及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 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 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节气日期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 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 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 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 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 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o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o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o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o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o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九月中为寒露。进入寒露,天气将逐渐转冷、露水增多。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寒露的诗句精选_有趣 的寒露谚语大全,欢迎阅读! 关于寒露的古诗谚语 1、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2、叶子护不好,明年果子少。 3、优质壮龄作母树,病木虫蛀不能要。 4、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 5、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 6、光收不管,来年减产。 7、收瓜被雨冲,窖如烂泥坑。 8、夏至种豆,重阳种麦。 9、当家树种要多采,乡土种源不可少。 10、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

11、天旱东风是火凤,雨涝东风雨太公。 12、麦浇苗,谷浇穗。 13、品种更换,气候转暖,寒露种上,也不算晚。 14、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 15、劳动间隙把草割,不愁攒个大草垛。 16、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17、豆子寒露动镰钩,骑着霜降收芋头。 18、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19、寒露多雨,芒种少雨。 20、寒露柿子红了皮。 21、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22、光收不管,杀鸡取卵。 23、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 24、霜降麦归土。 25、树木栽培良种化,好种才能出好苗。 26、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27、九月树种已成熟,抓紧采集莫延误。 28、过了秋分寒露到,采集树种要趁早。 29、贮藏保管莫大意,阴雨连绵要防潮。 30、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1、骡马驴,加夜草,劲头足,干活好。 32、摘了梨,别松气,施肥浇水和掘地。 33、柿子红似火,摘下装筐箩。 34、九月九,摘石榴。 35、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36、早麦补,晚麦耩,最好不要过霜降。 37、寒露霜降麦归土。 38、麦子难得倒针雨。 39、要得苗儿壮,寒露到霜降。 40、夏至两边豆,重阳两边麦。 有趣的寒露谚语大全 1) 畜禽防疫普打针,牲畜配种好怀胎。

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天(谷雨),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相连(大暑),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大寒)。 节气与(农)谚语 1.立春农谚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2.雨水农谚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惊蛰寒,芒种水淹岸”。 3.惊蛰农谚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 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雷打惊蛰前,四十九个阴雨天”。 4.春分农谚说:“春分甲子雨绵绵,夏至甲子火烧天”“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身”“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冻了春分,才有夏雨”。 5.清明农谚说:“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光清明,暗谷雨。”“植树 造林,莫过清明”。 6.谷雨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7.立夏农谚说:“立夏日晴,蓑衣头笠随身行。”“立夏不干,干死鱼虾”。 8.小满农谚说:“四月八日晴,油菜麦子长两层;四月八日落,油菜麦 子光壳壳”。 9.芒种农谚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芒 种雷声大,定是大旱年”。

10.夏至农谚说:“夏至不过不暖,冬至不过不寒。”“夏至风西南,路上水成潭。”“夏至见晴天,有雨在秋边。”“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岗”。 11.小暑农谚说:“小暑南风十八朝,吹得南山竹叶焦。”“小暑头上一声雷,四十五天野黄梅”。 12.大暑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13.立秋农谚说:“立秋天渐凉,处暑谷渐黄。”“雷打立秋,干死泥鳅。”“立秋无雨秋是旱”。 14.处暑农谚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15.白露农谚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雾迷迷,秋分稻出齐。”“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 16.秋分农谚说:“白露看花,秋分看稻。”“白露过去是秋分,忙过秋收忙秋耕”。 17.寒露农谚说:“寒露不出终不出,霜降不黄终不黄”。 18霜降农谚说:“霜降有霜,米谷满仓” “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 19.立冬这天是冬季开始。按气象学上规定平均气温为10℃以下时为冬季的标准。 20.小雪农谚说:“小雪雪满天,来岁定丰年。 ” 21.大雪,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北方地区可见积雪,但还不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22.冬至农谚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无霜,确臼无糖。”“头九没落雪,九九如六月”。 23.小寒农谚说“冷在三九”,意思是说进了三九,才算到了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农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24.大寒相对于小寒来说,大寒标志着严寒的持续。但在大寒以后,气温开始缓慢回升,“寒冬过后万物春”。 2016-3-5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 定义 精加工策略(elaborative strategy)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一般作为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涵义与意义 何谓精加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 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精加工策略和前述的组织策略都属深加工策略,但组织策略是在于构建或突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信息易于接收;精加工则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经精加工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率地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已有较多研究表明,能否使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例如,温斯坦(C·E·Wainstein,1978)的研究揭示,成功的大学生常常使用精加工策略,而不成功的大学生则使用了机械复述。施米克和格罗夫(R·R·Schmeck和E·Groue)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大学生比不成功大学生更常常回答出一些精加工的事例,如“我常能说出胶片和读物的隐义”,“我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新概念通常使我想到类似的概念”。类似的一些研究也一致认为成功的学生比不成功的学生不仅能作出更好的精加工,而且能经常地运用精加工。 精加工的方法 精加工学习策略的精髓就是要掌握如何进行精加工。总结、概括已有的研究,精加工的主要方法有: 1.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所作的一种类推,它是精加工的重要方法。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深奥的道理可以明白简单地揭示出来。例如,一个数学老师在讲负数时,深入浅出地打了一个比方。他说:“我们至今为止学习的最小数是零,零表示什么都没有。若表示钱,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而负数比零更小,不仅一分钱也都没有,而且还借了别人的钱。如借了三元钱,就以负3表示”。短短几句来自日常生活的比方,就把负数概念揭示得一清二楚了。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探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重点了解寒露节气的由来。 2、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寒露节的特征、习俗、活动及农事和自我保健。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2、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在弄懂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基础上重点对于寒露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学习与寒露节气相关的诗词。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爸爸妈妈上班、下班,都会很有秩序,都会准确把握好时间,是因为现在有钟表。可古时候没钟表,他们怎么记时呢?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呢?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其实我们的祖先特别有智慧,祖先们没有时钟计时,怎么办?便在地上插上一根竹竿,依竿影来了解时间的变化。(我们现在还在用的成语“日上三竿”,就是出自这里,表示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们每天观察竹竿的影子,发现到每天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而中午所看到的竿影也会有长短不同的变化,且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更好的用于指导生产、生活,我们的祖先历经千百年的观察和实践,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 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我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及解释

立春正月春气动,东风能解凝寒冻;土底蛰虫始振摇,鱼陟负冰相戏泳;「立春」是春时地第一天,「立」有见地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因为立春地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地方位; 立春第一候是「东风解冻」,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地寒冻. 第二候是「蛰虫始振」,「蛰」是隐藏地意思,指潜伏在地下地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是「鱼陟负冰」,引用夏小正地句子,陟是上升地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地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半月交得雨水后,獭祭鱼时随应候;候雁时催归北乡,那堪草木萌芽透.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地意思,也就是夏小正「农及雪泽」这句所说明,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地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雨水第一候是「獭祭鱼」源于夏小正,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地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是「候雁北」,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地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地地方.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地气候罢了. 第三候是「草木萌动」,这是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地时机.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二月节气浮,桃始开花放树头;鸧鹧鸣动无休歇,崔得胡鹰化作鸠;「惊螫」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地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地状态.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地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惊蛰第一侯是『桃始华』,桃花地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侯是『仓庚鸣』.「仓庚」指地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侯是『鹰化为鸠』.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地斑鸠是由秋天地老鹰变化出来地,故作此候.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色平分纔一半,向时玄鸟重相见;雷乃发声天际头,闪闪云开始见电.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地. 春分第一候是「元鸟至」,夏小正则以「玄鸟来降」形容此候.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地候鸟.燕子飞到家地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与第三候「始电」应相联一起同参.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今人认为古人不知光速音速有别,其实非也.先闪电后打雷,因为今人知道光速快过音速.如果古人不知,第二候应该为「始电」. 第三候应该为「雷乃发声」.现在先雷后电,难道古时地闪电是先行雷后闪电吗?所以古时一定知道先闪电后打雷.古人认为阳先 1 / 7

学习中的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较高级的认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精细加工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对新知识的精细加工,使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以此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们在做笔记时,就是在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书写笔记的过程,就是整理逻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陌生的新知识进行了精细的加工,赋予其意义,使其合乎自己的逻辑,也就是与旧知识融为一体。 实践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可以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在教学活动中强调课堂的开放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获得自我肯定。 2.创造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 精细加工策略是学生的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的情绪体验对学习过程和结果会产生制约和调控功能。在课堂中营造活泼、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在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愉快的心理体验,当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参与学习时,学习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而且能增强记忆的效果。 3.关注个体差异。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加工速度和加工方式都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学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去对待。有些学生表达能力强,有些理解能力强,有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最好设计不同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去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策略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4.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时指导。 精细加工策略虽然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习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当发现学生的方法存在错误时,可以先让其进行自我摸索,如果最后摸索出来的方法仍然不够理想,老师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告知其更便捷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避免了走错方向。有些学生缺乏自控和自学能力,老师也需要及时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不会使用精细加工策略进行学习,老师也应该引导其使用精细加工策略进行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