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吴茹谦201004403144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

吴茹谦201004403144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

吴茹谦201004403144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
吴茹谦201004403144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届别2010届

题目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学生姓名吴茹谦

学号201004403144

指导教师罗鸣春

教务处制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注:此页放在封面后,目录前。

目录

一、前言 (4)

二、研究方法 (4)

(一)研究工具 (4)

(二)研究对象 (5)

(三)数据处理 (5)

三、结果 (5)

(一)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总体情况 (5)

(二)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 (5)

四、讨论 (8)

(一)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现状 (8)

(二)人口社会学因素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有影响 (8)

(三)结论 (8)

(四)对策建议 (8)

五、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及影响因素

吴茹谦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心理和谐的人数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程度,大学生心理和谐建设刻不容缓。为了了解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的心理和谐现状,本文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对云南民族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在云南民族大学抽取200名不同学院、年级的本科生。研究发现,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总均分为3.68分,介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整体和谐水平为“和谐”。人口社会学因素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以此为根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

一、前言

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的平衡状态及调适过程;即个人在自我、他人、社会和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心理感受的平衡与调适的动态过程,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提出的全新概念。【1-2】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致力于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问题,这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口。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描述和评价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全新指标体系,从适应和发展的层面理解和解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3】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不断融合、共同发展是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表现形式之一。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差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群体,文化水平相对平均,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存在怎样的差异?原因是什么?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本文研究者选择了云南民族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和谐的研究。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与其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 即个体在自我、他人、社会和环境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心理感受的平衡与调适过程.[4]心理平衡是心理和谐的基本状态,自主调适是心理和谐发展的基本方式.个体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表现为“四和”: 即与自然和谐( 天和) 、与社会和谐( 地和) 、与他人和谐( 人和) 、与自我和谐( 己和)[5]。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51年(辛卯年)8月1日,云南民族学院宣告正式成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所以,云南民族大学可以作为民族院校的代表。本调查研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寻找处于不和谐状态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此为辐射,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理论研究和和谐高校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关于民众心理和谐方面,前人已经做过很多研究,云南省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平为( 3.

67 ±0. 54) 分,处于不确定至比较和谐区间,尚未达到比较和谐状态,表明其心理和谐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这与中科院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组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

2.问卷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高考科目、生活费支出、主观幸福感;(2)民族地区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 Mental Harmony Scales for Ethnic Adults,MHS-EA) : 由边疆少数民族心理和谐研究课题组编制,包括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5 个维度26 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 ~5分5 级评分,26 个项目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和谐的总体水平,总均分1 分为完全不和谐,2分为不和谐,3分为不确定,4分为比较和谐,5分为非常和谐,得分越高,心理和谐程度越高。MHS-EA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736 ~0. 829,分半信度为0. 697 ~0. 802,重测信度为0. 785 ~0. 926,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1]

(二)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民族大学2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为了各年级人数分布比较平均、方便回收,特地在学生社团开会期间、图书馆自习室发放)。此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9%。实得有效问卷193份,(见表1)问卷有效率为97.5%。

表1 云南民族大学调查样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单位:人)

分层类别数据资料

性别男女样本量

82/42.5% 111/57.5% 193

民族少数民族汉族

131/67.9% 62/32.1%

独生子女是否

61/31.6% 132/68.4%

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4/17.6% 22/11.4% 53/27.5% 84/43.5%

高考科目文科理科其它(艺体)

93/48.2% 65/33.7% 35/18.1%

生活费:元<500 500-1000 >1000

6/3.1% 103/53.4% 84/43.5%

主观幸福感完全不幸福不幸福不确定幸福非常幸福

5/2.6% 12/6.2% 31/16.1% 106/54.9% 39/20.2%

(三)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17.0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输出相关使用的图表。

三、结果

(一)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总体情况

表现在“四和”:己和、人和、地和、天和“一调适”(自主调适)上(见表2)

表2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分数

项目心理和谐总均分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得分 3.68 3.96 3.84 3.27 3.64 3.66

总体来看,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总体均分为3.68分,处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偏比较和谐。这与罗鸣春老师等人对云南省居民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云南省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平为( 3. 67 ±0. 54) 分,处于不确定至比较和谐区间,尚未达到比较和谐状态,表明其心理和谐水平还有提升空间[1]。自我和谐(已和)水平相对来说是最高的,3.96分;其次是人际和谐(人和),3.84分;天人和谐(天和)与自主调适(调适)得分分别为3.64、3.66分,相差不大;排在最后的是社会和谐(地和),3.27分。(见表2)表明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社会和谐水平偏向不确定。

(二)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因素

1.性别

表3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性别对照

指标男(n=82) 女(n=111) t值P值(双侧)

己和 3.9695±0.49074 3.9505±0.57586 0.248 0.805

人和 3.7215±0.60352 3.9249±0.51578 -2.459 0.015

地和 3.3394±0.61833 3.2252±0.57192 1.309 0.192

天和 3.6707±0.61599 3.6239±0.70217 0.492 0.623

调适 3.6280±0.63616 3.6824±0.52543 -0.631 0.529

心理和谐 3.6684±0.43831 3.6857±0.44146 -0.271 0.787

根据表3,女性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男性(3.6857±0.44146分vs3.6684±0.43831分)p=0.787,表明心理和谐的总均分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己和、地和、天和上男性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女性;己和、地和、天和、调适的性别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人和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

2.民族

表4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民族对照

指标少数民族(n=131)汉族(n=62) t值P值(双侧)

己和 3.9453±0.57566 3.9866±0.45897 -0.536 0.593

人和 3.8092±0.57368 3.9005±0.53686 -1.080 0.282

地和 3.3346±0.57901 3.1452±0.60695 2.055 0.042

天和 3.6584±0.66013 3.6129±0.68154 0.437 0.663

调适 3.6508±0.57066 3.6774±0.58567 -0.298 0.766

心理和谐 3.6835±0.46012 3.6675±0.39421 0.249 0.804

根据表4,少数民族心理和谐水平高于汉族(3.6835±0.46012分vs3.6675±0.39421分)p=0.804,表明心理和谐的总均分在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己和、人和、天和、调适的民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地和的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

3.是否独生子女

表5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是否独生子女对照

指标独生子女(n=61) 非独生子女

n=132()

t值P值(双侧)

己和 3.9536±.58621 3.9609±0.51970 -0.083 0.934

人和 3.7486±.63874 3.8801±0.52070 -1.515 0.132

地和 3.3388±.61837 3.2437±0.58116 1.012 0.314

天和 3.6475±.78445 3.6420±0.60626 0.048 0.961

调适 3.6557±.63928 3.6610±0.54399 -0.055 0.956

心理和谐 3.6715±.48679 3.6815±0.41710 -0.139 0.890

根据表5,非独生子女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独生子女(3.6815±0.41710分vs3.6715±.48679分),p=0.890,表明心理和谐的总均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的独生子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4.年级

表6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年级对照

指标大一(n=34)大二(n=22) 大三(n=53) 大四(n=84) F值

(组间)

P值(双侧)

己和 4.0539±0.56366 3.886±0.54284 4.0692±0.39418 3.8690±0.59621 2.027 0.112 人和 3.8186±0.57056 3.469±0.54588 3.8868±0.54964 3.9127±0.54237 3.961 0.009 地和 3.3922±0.64076 3.234±0.44739 3.3396±0.54495 3.1944±0.63152 1.205 0.309 天和 3.6985±0.70113 3.454±0.54356 3.7689±0.43812 3.5923±0.78174 1.472 0.224 调适 3.5735±0.59202 3.488±0.57981 3.7547±0.49877 3.6786±0.60442 1.430 0.235 心理和谐 3.7183±0.44237 3.512±0.39747 3.7642±0.34747 3.6516±0.48900 1.951 0.123

根据表6,大一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大四学生(3.7183±0.44237分vs3.6516±

0.48900分),p=0.123,表明心理和谐总均分在年级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只有人和在年级

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

表7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程度上的年级两两比较

年级显著性(sig)

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心理和谐总均分大一大二0.255 0.021 0.333 0.180 0.588 0.086

大三0.897 0.573 0.687 0.630 0.151 0.633

大四0.091 0.401 0.102 0.432 0.368 0.452 大二大三0.180 0.003 0.486 0.063 0.068 0.024

大四0.893 0.001 0.776 0.387 0.167 0.184 大三大四0.035 0.003 0.164 0.131 0.449 0.142

由表7可知,各年级之间两两比较,己和只有在大三和大四(p=0.035)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和在大一和大二(p=0.021<0.05)、大二和大三(p=0.003)、大二和大四

(p=0.001)、大三和大四(p=0.003)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和谐总均分在大二和大三

(p=0.024)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地和、天和、调适在年级上没有统计学意义。

5.高考科目

表8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高考科目对照

指标文科(n=93)理科(n=65)艺体(n=35)F值

(组间)

P值(双侧)

己和 4.0538±0.47597 3.8026±0.62908 3.9952±0.46527 4.387 0.014

人和 3.8297±0.57891 3.8487±0.59710 3.8429±0.45544 0.023 0.977

地和 3.2599±0.49907 3.2026±0.70001 3.4429±0.59263 1.934 0.147

天和 3.7016±0.53321 3.4769±0.7889 3.8000±0.68813 3.442 0.034

调适 3.6425±0.53212 3.6385±0.64048 3.7429±0.56061 0.451 0.638

心理和谐 3.7014±0.38513 3.5994±0.52674 3.7637±0.37962 1.857 0.159

根据表8,艺体生心理和谐水平最高,其次是文科生,理科生相对较低;己和(p=0.014)与天和(p=0.034)在高考科目上有统计学意义。

表9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程度上的高考科目两两比较

高考科目显著性(sig)

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心理和谐

总均分文科理科0.004 0.836 0.549 0.036 0.966 0.151 艺体0.579 0.97 0.120 0.451 0.380 0.473 理科艺体0.085 0.961 0.054 0.020 0.388 0.075

由表9可知,对高考科目进行两两比较,心理和谐总均分、人和、地和、调适在高考科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己和在文科和理科(p=0.004)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天和在

文科和理科(p=0.036)理科和艺体(p=0.020)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6.生活费

表10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状况生活费对照

指标<500(n=6) 500-1000(n=103)>1000(n=84)F值(组间)P值(双侧)己和 3.9444±0.79349 3.9563±0.54780 3.9623±0.51766 0.005 0.995

人和 3.6389±0.76316 3.8430±0.53516 3.8472±0.58438 0.389 0.678

地和 3.0833±0.68109 3.2346±0.53851 3.3353±0.64911 0.985 0.375

天和 2.9167±1.06849 3.5874±0.66209 3.7649±0.60039 5.595 0.004

调适 3.6250±0.72024 3.6650±0.54069 3.6621±0.42750 0.018 0.982

心理和谐 3.4679±0.48797 3.6548±0.60979 3.7134±0.44970 1.027 0.360

根据表10,不考虑其他因素,生活费和心理和谐水平总体呈正相关,但在调适上,生活费为500-1000的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略高于生活费大于1000的学生;天和(p=0.004)在生活费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1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程度上的生活费两两比较生活费显著性(sig)

<500 500-1000 己和人和地和天和调适心理和谐总均

0.959 0.390 0.544 0.015 0.869 0.294

>1000 0.938 0.383 0.316 0.002 0.903 0.187

500-1000 >1000 0.940 0.960 0.250 0.065 0.904 0.428

由表11可知,对生活费水平的三个维度进行两两比较,心理和谐总均分在生活费差异上不具统计学意义;天和在生活费<500和500-1000(p=0.015)<500和>1000(p=0.002)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讨论

(一)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现状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总体水平和谐,总均分为3.68分,处于“不确定’和”比较和谐”之间,虽尚未达到“比较和谐”但很接近。这充分表明,我校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有待提高。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提供支撑的平台。[6] 因此可见,十八大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社会和谐(地和)是得分最低的,3.27分。说明社会和谐是制约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7]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自我和谐(己和)水平最高,得分3.96,趋于“比较和谐”,说明我校学生能够很好地协调自我。

(二)人口社会学因素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有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高考科目、生活费等人口社会学因素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1.性别上。女性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男性,人和在性别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这在中国社会有迹可循,因为女性面对压力、挫折在生活中表现为大吵大闹,而吵闹正好是发泄的有效途径。而相比女性外显的应对方式,男性则受“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影响,习惯把压力、生活中的不快压抑在心里。当然,压力的应对方式是否影响心理和谐有待研究。

2.民族上。少数民族心理和谐水平高于汉族,地和的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因为有些少数民族有信仰,于是,他们能坦然看待生活中的种种。

3.是否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独生子女。因为非独生子女从小就有兄弟姐妹陪伴,一起分享、分担,而独生子女则较为“孤独”。

4.年级上。大一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大四学生,己和上大三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因为大一学生刚刚告别高中生活进入多彩的大学校园,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走向社会,就业压力,生活压力接踵而至。

5.高考科目。艺体生心理和谐水平最高,因为艺体生学业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舞蹈、音乐等释放压力。

6.生活费上。生活费水平较低(<500)和中等(500-1000)、较高(>1000)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等和较高之间却不存在。说明,生活费起码要能保证基本生活,如不能保障则会影响心理和谐;但如果在保障的基础上,零花钱的多少与心理和谐水平之间影响不大。(三)结论

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和谐水平介于不确定与比较和谐之间,总体和谐。女性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男性。少数民族心理和谐水平高于汉族。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独生子女。大一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大四学生,己和上大三和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艺体生心理和谐水平最高。生活费水平较低(<500)和中等(500-1000)、较高(>1000)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中等和较高之间却不存在。

(四)对策建议

对于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来说,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心理和谐环境,心理和谐状况,定位自己的情况。其次,研究结果可以引起学生积极关注心理和谐,走向心理健康。

对于云南民族大学来说,可以了解学校学生心理和谐的概况,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程度。心理和谐的人越多,社会的和谐程度就越高。[8]

五、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不足

心理和谐的问卷题目相对较多,学生在接受调查时难免因为疲劳或者厌烦,随意选择维度,这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研究者本着问卷中的基本情况,已经进行过筛选,但是不够精细,样本在各项上的比例没有严格限制。其次就是样本容量较小,不够代表性。再有就是,研究者个人原因,因为学术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握研究细节,语言表达也过于口头化,得到的数据也不能解释清楚,也没有提出心理和谐构建方面的建议。

(二)展望

希望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加详细地对影响心理和谐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研究讨论,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社会学因素。希望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更详细的对学生的人口社会学因素进行调查,比如少数民族,应该具体到是哪个民族;男女性心理和谐水平和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等。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研究者能针对影响心理和谐的因素,提出构建心理和谐的建议。

学生生涯就到这儿了,大学四年,是最绚丽、最璀璨、最百感交集的时光。我们从枯燥的高三生活过渡到百花齐放的大学校园,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奔来。四年的时光,我们在这个“小社会”里成长。在这里,良师益友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即将别离之际,请允许我跟大家好好道个别。

首先,感谢教我知识的老师们,你们丰富了我的大脑;其次感谢一起学习的同学、朋友,成长路上有你们相伴,添色不少;然后,感谢我的学校——云南民族大学,你给了我四年终生难忘的时光;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撰写论文的环境;最重要的,感谢我的班主任兼指导老师——罗鸣春老师,您虽繁忙,却对我的论文指导倾注心血,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作为班主任,您用您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教会我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感谢配合我问卷调查的同学们、我所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此刻,在论文将完成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带着雀跃,写下这份致谢,和我的大学好好告个别。

[1]罗鸣春,邓梅,高媛,付粉杰.云南省居民心理和谐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

卫生,2013 ( 2013 -08 -26网络优先出版).

[2]罗鸣春,李春波.西南边疆民族居民心里和谐及影响因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6).

[3]丁浩,方双虎.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0,24(6).

[4]罗鸣春,杨兆云,付粉杰,高媛,胡洁.民族地区成年人心理和谐的结构与测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 4) : 302 -308.

[5] 罗鸣春,黄希庭,苏丹.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

学进展,2010,18 ( 9) :1481 -1488.

[6]向南.大学生和谐心里与和谐校园的建设[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2).

[7]王倩茹,汪立成.简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心理和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

2.

[8]杨德森,赵旭东,肖水源.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95

附录

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您好!

我们是云南民族大学的科研人员,感谢您参加我们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网

络使用情况与心理和谐状况,调查信息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问题的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您真实的回答就是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最大支持。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依次填写或

勾选下面的问题。谢谢您的支持!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1、以下问题请在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前的方框内打”√”(每个问题勾选一个答案):

1-1. 性别□男;□女民族 __________________族(请填写)

1-2. 独生子女□是;□不是

1-3. 您现在是:□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

1-4. 您高考的科目是:□文科;□理科;□其他(艺术、体育、音乐等)

1-5. 您在学校平均每个月生活费支出约为(元):□不足500;□500-1000;□1000以上

1-6.总的来说,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

2、请根据你近4周的感觉进行评价,对应符合你的情况打√

评价项目完全比较不基本完全

符合符合确定不符不符

01、我的生活环境很好 5 4 3 2 1

02、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很满意 5 4 3 2 1

03、我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 5 4 3 2 1

04、我有能力改善我的生活环境 5 4 3 2 1

05、我的生活环境很安全 5 4 3 2 1

06、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舒心的生活 5 4 3 2 1

07、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干扰了我 5 4 3 2 1

08、我对居住的社区/村社非常满意 5 4 3 2 1

09、我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5 4 3 2 1

10、我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很满意 5 4 3 2 1

11、现行的体制和政策让我心里感到踏实 5 4 3 2 1

12、复杂的社会关系带给我的是心理负担 5 4 3 2 1

13、我和周围其他人的关系非常融洽 5 4 3 2 1

14、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日常生活 5 4 3 2 1

15、我很难和左邻右舍和睦相处 5 4 3 2 1

16、我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5 4 3 2 1

17、应付人际关系经常让我痛苦不堪 5 4 3 2 1

18、大部分时间我的身心是宁静和谐的 5 4 3 2 1

19、与家人相处让我感觉愉快 5 4 3 2 1

20、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感到满意 5 4 3 2 1

21、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5 4 3 2 1

22、我乐意接受自己的长相 5 4 3 2 1

23、当心绪不宁时我能主动调节 5 4 3 2 1

24、我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判断能力 5 4 3 2 1

25、当内心有冲突时我长时间无法恢复平衡 5 4 3 2 1

26、我就是我,我能悦纳自己 5 4 3 2 1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 根据上级有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四个认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报告、深度辅导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以法治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律讲座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3.深化网络安全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规范网络言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远离涉恐涉暴信息,避免接触或者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想。 4.深入细致的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摸排工作。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和少数民族学生聊天、谈心、交朋友,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准确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真实看法,以及行为动态。 二、加强学业辅导,促进全面成长成才 1.每学期开学,教导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普查工作,对学业后进学生进行记录。 2.制定辅导计划,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对少数民族特招学生学业和学籍管理实施倾斜性政策。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灵关怀工作 1.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全面细致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心理、经济情况、家庭背景、日常言行、宗教活动等信息,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档案。 2.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班主任要以深度辅导为载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深入谈话谈心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实际问题。 3.建立重点学生帮扶制度。组织班主任对家庭有突然变故、学业成绩薄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 四、关心照顾学生生活,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1.做好助学工作,帮助解决贫困生生活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组织庆祝慰问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生活。 五、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切实维护安全稳定 1.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各年级要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情况。对无故离校学生,要及时与学生本人及其家人联系,及时将相关情况上报学校。 2.从严管理。对于违规违纪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及时给予警示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3.建立安全稳定台账。每学期初,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建立安全稳定台账。对于重点学生,按照一人一组、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工作机制,定期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动向,强对帮扶教育工作,尽最大力努力做好转化教育。 4.加强网络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及时给予正面引导教育,严防非法分子利用校园网络及现代通讯工具传播有害思想。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生理、心理和思想意识正处于逐步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较之以往任何年龄阶段,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是多样化的,这里仅就适应、人际交往、神经症问题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个人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个体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在上述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果个体自身改变与环境变化脱节,就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会带来其他心理问题,影响大学期间乃至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与容 西方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学新生要经过分离、过渡、融合三个阶段的洗礼,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生活。分离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起点。青少年中学毕业后选择了上大学,从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与家庭和昔日中学朋友的分离。分离意味着个体要重新定义与家庭和昔日朋友之间的关系。过渡是指新生适应新的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融入指新生在新环境中形成了适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在以上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过渡。因为分离事实上是由入学而客观造成的,而融入是适应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新生过渡期延续的时间长短以及他们在过渡期的状况直接影响这一结果。因此,对于新生适应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过渡阶段。 王登峰、伯源认为新生适应的容包括三方面: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为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就要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从学习、交友到衣食住行都要学会独立处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对大学新生的又一考验,这既是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大学生需要重新思考人际关系的涵,学习与不同性格的个体相处,掌握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大学新生的社会比较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面临着重新认识自我和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问题。新的自我的确立应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可能是缓慢的,很可能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之中,入学适应只是一个开端。 (二)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两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期待、应付策略、同一性形成等。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总会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影响他们入学时的适应。许多新生入学之后,理想的期待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很大差异,这成为难以适应新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理想期待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大,个体的失落感也就越大。应对是个体在经受压力过程中帮助个体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为减少忧郁或压力的认知或行为反应。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用来应对未来面临的压力情景。每个大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报告 引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前提,也是大学生顺利成才的保证;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既是大学生失业社会,成就事业的心理基础,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可是据调查,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人际交往、就业压力、情感问题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并从系统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了探讨。 调查背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日益进步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大学生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而所承当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繁重的特殊群体,有各种因素引发的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因此,在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内审视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着重研究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正确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调查对象:河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次、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走访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几所高校,深入实地调查、分发问卷,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大学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新世纪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抵挡和处理各种问题,阳光灿烂的成长。以下是对这次调查的总结与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各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的 调查报告

目录 调查背景 (3) 调查基本情况 (3) 调查目的 (3) 调查方法 (3) 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4) 实践小结 (14) 实践建议 (15)

一、调查背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为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共同繁荣来共同制定的,可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有所了解的却是少之又少。比如说,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我国推出了那些政策,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了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我国又实施了那些政策?能对此作出简单回答的大学生没有几个。就此问题,我们对我校正享受着民族优惠政策的预科学院部分学生做了关于对我国现行民族在政策人认识调查,就现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因此,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的民族、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政策的认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存在56个民族,各民族特点鲜明,这使得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显著。中央多次要求:“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民族法律法规,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的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民族问题,事关大局,民族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都会和民族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民族观,所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我们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我们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为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而奋斗。而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则更需要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我们小组决定将实践课题定为:调查高校大学生对民族、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的认知程度,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呼吁更多的高校大学生重视民族问题,努力学习民族知识,从而建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放了200份纸质问卷,69份网络问卷,访谈了拥有不同民族的20人 (三)调查项目执行情况 活动时间:2015.10.28——2015.11.25 活动过程:11.30在本校开展了活动安排讨论,并制作问卷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节日民俗 第一节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一般要持续三天。 节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二节肉孜节 肉孜节是每个成年穆斯林必须在肉孜节的前月(称斋月,即教史九月份)封斋一个月。 主要庆祝活动:节日的早晨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上麻扎尔(墓地)为先人祈祷。 第三节巴拉艾提节 巴拉艾提节是所有穆斯林同胞的宗教节日。一般来说节日时间无互相拜节得风俗。 节期:为伊斯兰教史八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到了那一夜,虔诚得穆斯林们在“大净”之后跪坐诵经、忏悔、祈祷,彻夜不眠。 第四节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灯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史巴罗提月的头两天。 主要庆祝活动:第一天得晚上大家对着灯烛潜心祈祷,祈求真主佑助、消灾降福、全家平安。 第二天晚上,全家人去墓地祭扫祖坟,在坟墓前点燃油烛等等。 第五节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期: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 主要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三五成群地结伴奏家串户拜年。

第六节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一种体育竞技,娱乐的群众性大会。 节期: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 主要庆祝活动:赛马、射箭、摔跤、套马等传统竞技项目。 第七节抹黑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节期:农历正月十六日 主要庆祝活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地起床,拿着前一天晚上蘸了清油,抹了锅底灰的抹黑布,走到街上肆意地往行人脸上摸。 第八节帕斯喀节 “帕斯喀节”是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与俄罗斯人所信仰的东正教有关,是俄罗斯人的第二大节(第一大节日是圣诞节)相当于西方的“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 节期:每年的4月4日到5月6日之间 主要庆祝活动:在帕斯喀节前一天得傍晚,人们会穿上隆重而鲜艳的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这三种食品到当地的教堂里去,把食物供存耶稣的神像前,点燃烛进行祈祷。到了节日这天,人们则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庆祝耶稣复活。 第九节萨噶达瓦节 萨噶达瓦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 节期:四月十五日 主要庆祝活动: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编写人:胡尔曼别克 2011年9月25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含义 1、什么是健康 【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0”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0”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蒙田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⑵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⑼头发光洁,无头屑; 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身体健康是“硬件”,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是“软件”,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与一般个体心理现象一样,大学生的心理现象也可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性以及心理构成物等形态。这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大学生仍然是少数,是令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家庭的骄傲,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生活环境、活动的主要目标和特点、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不同,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发展等方面亦会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中国心理学家网]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如下: 一、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位新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我终于步入了这神圣的殿堂,一个多星期的所见所闻,令我感慨万千。清晨,桂花树下、林阴道上的读书声,仿佛是呼唤太阳的晨曲;广告栏上色彩鲜艳的各种学术讲座海报,莫非就是大学的神秘面纱;图书馆里络绎不绝的借书人好像在寻找最心爱的朋友;灯火通明的教室里,沙沙的翻书声衬托出夜晚的宁静……这一切太美了!我一定要珍惜这四年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知识财富的巨人。”这篇日记以浪漫的笔调描绘了大学校园的书香氛围,烘托出当代大学生热爱学习,置身于知识海洋的情景。这位新生坦率地表达了要努力获得知识财富的愿望和决心,这无疑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心声。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反映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就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无论是追求个人未来高质量的生活,还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理想,都需要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 二、强烈的参与意识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二是指大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希望工程”的捐款里有他们的真挚爱心;在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活动中有他们刚毅的面容;他们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他们为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社区服务感到自豪……积极的参与意识来自当代大学生日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都标志着大学生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和成熟。 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参加校园内的各项学习、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活动中,如果说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那么参与校园内的各项活动则多是成长动机和表现欲所驱使。绝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担任一些社会工作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从事一些社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能学到更多的专业之外的东西,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扩大知识面,使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来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许,以满足个人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心理需要。 三、强烈的情感和交友需要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人际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般人都会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种关系的倾向。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法

电信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方法 针对招收来的维吾尔族学生(两名),藏族学生(一名),,我院采取以人为本,以关怀为理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管理帮扶工作。 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特招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而藏族学生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之类装饰自己的寝室;并且藏族学生整体上自由散漫,这也与他们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他们在家乡,大部分住在闭塞落后地区,家庭贫困。 (3)交际关系。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特招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特招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计算机就更不用说了。进入大学之后,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那些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导致成绩不理想。 以上是少数民族特招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些特点,学院除了对他们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 第一,学院尽全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对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学院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掌握程度的问题,特别请基础课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更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第二,学院领导经常慰问少数民族同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想办法困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重大民族节日,学院出资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过节,让他们身在异乡也能感到家的温暖。 第三,班导师辅导员,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争取助贫资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处理方法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处理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大学生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来看,我们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不适应、调试方法、大学生 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社会 压力,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身心巨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 其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加。许多学生因经受不住在 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和挫折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高度焦虑和抑郁。 据1998――2001年对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心理障 碍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呈上升趋势。各高校都有因心 理疾病而导致盗窃、自杀、流氓等行为的现象。最新研究表明,大学生具有 灰色心理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已达到30%。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让人甚忧,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急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其心理素质,提高其心 理适应能力,这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 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客观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 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1、生活环境不适应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在上大学前,许多学生的 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 的特殊照顾,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期望落差太大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整版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 进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介绍,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习压力、失恋等因素造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16%至%,并且有上升趋势。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如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教育部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探究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探究 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标签: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教育;适应性 教育培养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高校立校的意义所在。从民族高校的实际教育状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求学,会面临语言交流、社会身份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适应问题,种种变化与文化冲击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思想困惑与现实压力。大连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适应性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得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策略。 一、教育适应性及相关概念的内涵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多维的概念,由于学者们多是根据各自的兴趣和对学校适应的不同理解来加以研究的,因此目前对学校适应的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1]。刘万伦认为学校适应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的学业行为、学校参与、情绪和情感、人际等方面的情况[2]。李辉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和学校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状态,以保证完成学业,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3]。陈瀛寰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4]。 关于教育适应性的定义,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冷余生认为教育的适应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和教育对象,从教育适应的目的讲,也应是双重性的,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5]。竺雪认为高等教育适应性是一种全面的适应,也包括对人的适应[6]。刘尧认为适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7]。尽管对教育适应性的理解视角存在一些差异,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教育适应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平衡,是“以变应变” “以变促变”,适应与改造相统一的动态过程。 二、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适应性的调查情况分析

1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研究 贺新宇王志杰熊金银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有理想,有道德的各类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各高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作为未来的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开展民族自治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的杰出代表,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民族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将教育资源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二)有利于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方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基本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地处祖国边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猖獗,而作为思想传播主阵地的高校,也就成为了分裂分子与我们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可见,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愈发重要。高校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民族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四)有利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不断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任务的提出,对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学习《心理卫生学》有感 教育部曾经就“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 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 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发 展状况分析 姓名:张咏梅 学号: 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1级税务一班 电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学生们。在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悠悠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在校期间面临着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与心理困惑。而现如今,也许是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影响,也许是学生的心理越来越脆弱,不能承受一定的挫折和太大的压力。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大学时代的我们,经历了高中阶段激烈的高考竞争,经历了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也许我们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形成心理障碍。 同时,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其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譬如学习方面,刚刚踏入大学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茫:以前读书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我又该做什么呢? 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放松、放任甚至放纵。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很多人却发现没有了目标,心是漂的,人是散的;你会听到毕业生这样叹息:大学几年,真不知自己干了些什么,多好的青春竟这样白白浪费!、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转变导致了心理的转变。大学生不愿再像中学生那样学习,但对大学的学习又十分生疏,极不适应。适合学生胃口的非学习目标占据了大量时间空间,这使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思学业,出现学习目标的迷失。尤其是大一新生,他们不清楚大学4 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些什么。而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期认真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有些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

少数民族大学生

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人成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一大重点。国家从政策上调控,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招生这一特殊群体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些学生,主要指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咱校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特殊群体。学校除了对这些孩子进行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还给予许多特别关注。他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集合体,他们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宗教信仰。藏族学生信仰佛教,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每个民族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新疆学生在规模最大的三个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 (2)生活习惯。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在饮食习惯上,新疆学生尤为明显,他们进餐的地方必须是清真餐厅或者清真餐馆。 (3)交际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聚,即他们大部分时间只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同民族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交流也都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同学交流很少。甚至因为生活方式、饮食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他同学由于不了解,彼此都会觉得有差异,感觉交流困难。 (4)学习方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但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大多数都是偏远地区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师资力量短缺薄弱,基础教育设施短缺,教学参考资料短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