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VA深度解析(二)

EVA深度解析(二)

但是。《EVA》和以宫崎骏动画为代表的“社会派”创作之间,在关键问题上有着巨大的原则性的分歧。而这正是《EVA》的特别之处。比如《风之谷》所描绘的是核战争后,在工业文明灭亡的地球上人类的新生存方式的一种可能性。另外,同样是宫崎监督的《幽灵公主》所探讨的问题也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可能。这些作品所提出的问题的主体,不是“自我”而是“人类”。之所以称它们为“社会派”作品,是因为这些作品把“自我”这个符号置于“社会”之内;它们虽然打着“人类主义”的旗号,但究其本质,也无非是让里面角色去遵照社会上的“一般准则”行事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宣扬的思想和极权主义是没有区别的。[3][4]而《EVA》描述的却是自闭的人打破自我、寻求与外界接触的过程。它并没有鼓吹压抑个人意志,让人去服从社会的价值观和准则。所以《EVA》的人物并没有像其他的青春题材作品一样,去表现人物的成长,相反却在描写了真治等人的“拒绝成长”,同时也在公然地与传统价值观所要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抗,甚至可以说毫无妥协和迁就之意。

这是《EVA》的魅力与独特之处,它的“离经叛道”自然招致许多“社会派”人士与力图引导人“从善”的教育主义者们的口诛笔伐。比如高达系列之父富野由悠季曾猛轰《EVA》:“《EVA》里的少年不是拒绝了成长吗?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大概制作者自己也没发觉吧。”(《朝日新闻》1998年3月2日),他所针对的是一年前同样在《朝日新闻》上的一篇访谈中庵野的一句话(1997年7月19日):“……我作出了这部乱七八糟的东西,而观众居然也全盘接受了,很让我吃惊呢,难道大家都有病吗?”——庵野认为观众的心理出了问题[5],而富野则认为是庵野自己就有病(讽刺的是,《高达》本身就不是那种“社会派”动画)。实际上只是那些社会派和教育目的的“儿童文学”的旗手们对不容于社会规范的性格主张的排斥与抹煞,代表的是占社会主流的观念的独断专行以及对于非主流观念的扼杀。《EVA》所获得的成功,也证明在这种被主流舆论斥为“病态”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出炫目的花朵。[6]而且一般的这类代表主流舆论的“社会派”作品或儿童文学总喜欢在娱乐内容中加入教育意义,而在《EVA》中是由绝对作为“虚构”的角色绫波丽对“在虚构中逃避”这种行为发出了批判的“信息”,这是创作者的一个“矛盾”,而绝对不是“说教”。不仅如此,因为真治被她批判道“那并不是梦”,所以他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梦”,因此也就不会有“梦的终结”了。绫波的

台词,用的是把论点隐藏在娱乐要素里的老套手段,但却表达了完全颠覆性的结果。

明白到《EVA》的内在部分后,现在再来看葛城美里临死之前关于“地毯”的那句台词。首先在上一章里提到过真治掐明日香脖子的一幕中,有一个很醒目的咖啡倒在地板上的镜头。大概是明日香事后要求美里换张地毯,所以她才有那句话吧。而根据剧情理解,这一场景应当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而只是真治和明日香的灵魂接触的虚幻体验。而且真治后面还有一句很值得玩味的台词“我对明日香干了很过分的事情,而且又杀死了熏”。一般理解认为那“过分的事情”指的是他对明日香的裸体打飞机,但为何这件丑事能与杀死渚熏相提并论呢?也有观点认为那个掐脖子的场景是真实发生过的,过分的事情指的是掐明日香的脖子,这导致了明日香身受重伤送去急救,也就是《Air》开头的一幕。这样一来如果那是真实存在的,那样就会产生前后矛盾了。

实际上,这件事的前后能在TV版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第二十四话中的录像带版里追加了一个画面:当明日香从美里那里得知加持已经不在人世时,咖啡倒在地上流了一地。这就能解释为何美里会说“真该照明日香所说,在这里换个地毯就好了。”这样也可以重新证明美里家掐脖子的画面仍旧只是幻影。不过这几段画面,对比补完开始前公园里的沙堆等画面又显得过于鲜艳和真实,所以显然是监督有意在混淆观众对于电影中“真实场景”与“虚幻场景”的区分。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可以联系补完开始后,真治和绫波丽(莉莉丝)的对话:

-----------------------
真治:“我不明白呢……我很不了解现实……”

绫波丽:“他人的现实和自己的现实混淆了吧,没法正确把握距离呢。”
-----------------------

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监督的一个极其大胆的伏笔。丽的这句话其实不是对真治说的,而是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先用各种乱七八糟的内容把观众弄晕,然后再来这样的一句以提醒观众:“这些都可能不是现实。”这已经超越一般的演出手法,而是一种动画汇总中少见的直接与受众的心理联系手法了。[7]此外剧场版《使徒新生》(Death)中,有真治等四人一起拉提琴的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段里,除了真治被叫到了名字之外,其佘三人都没有被叫过名字:这就说明监督要刻意隐藏他们的真实面貌。

也许《Death》并不只是作为“总集篇”,而是真治在补完时的“回忆”。至于那些以真治的角度不可能看到的镜头,也是说明此时记忆的融合。而在《Death》中重现的那些TV版的画面,也会加上

一些新的台词比如,原十九话丽进行自杀攻击时,就加上了“这个世界毕竟不过是虚假的世界,一切都是梦一般虚幻的东西”一句(译者注:国内所有《Death》的中文字幕都没把这句翻出来)。如果把这句和剧场版里关于“梦”的对话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Death》里的这些安排全部都是为之后剧情安排的伏笔。所以说,《Death》中的拉提琴场面,并不是“现实”或是“虚幻”的问题,而是通过混淆“现实”和“虚幻”的境界线,点出“梦”的一个伏笔。和“地毯”的台词一样,是《EVA》中特别的表现手法。

注释

1^编者注:可以参看《EVA增刊2》的访谈部分。

2^编者注:《EVA增刊2》中对庵野的动机和想法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3^编者注:很多人认为宫崎骏的动画过于说教,也就是这个缘故。

4^OCR注:才怪!

5^编者注:可以参看之前提到的庵野在《EoE》中对沉迷动画的人们的批判。

6^编者注:这里的说法值得商诠。

7^编者注:在《EVA增刊2》里提到过《EVA》的剧情结构是“元小说”,其特色是作者对所写下的内容的自我质疑,于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刻意突出写作过程和手法,使得读者不时能从故事中跳出来重新审视文本的合理性。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作者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不断地打断故事情节的正常流动或者完整性,站出来告诉读者这是一篇小说,这是虚构的。与传统小说那种在叙事上竭力让读者进入故事的努力相反,“元小说”常在叙事时有意识地把叙事形式自身作为叙事对象,并故意地让读者意识到小说之作为“小说”的虚构性。

空白的容器




《新世纪福音战士》内涵彻底分析


《新世纪Evangelion》(以下简称《EVA》)是一部包含相当多“情报元素”的动画作品,相信正在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也会有同样的看法。日本国内至今仍有刊物刊登特辑对其进行分析评论,而从日本到中国,评论者们也都会从动画史、精神分析、时代论、现代思想和OTAKU文化等多种角度和切入点试图剖析《EVA》的本质。

《EVA》自从开播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然而有关这部作品的内涵与主题到底是什么,却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论点,各家的解释互不相让。除了如朝日新闻等一些非动画刊物上刊登的文艺评论家们的言论,许多深陷《EVA》世界的狂热Fans们也会因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对角色的喜爱程度,对《EVA》有着不同的解读。而网络上,各种有关《EVA》的主题解说、用语解谜、评论、为故事补充情节的小说、原创同人小说以及图片等更是多如牛毛。

为何关于一部作品会有如此多的观点?本文将试着深入到《EVA》的

内核,以全新的位置展现《EVA》的真意。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本质


《EVA》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后续影响,原因之一是这部作品虽然不停的放出各种情报,但是故事里最重要的内核部分却一直没有详细的说明过。所以可以说《EVA》本身就是一部“允许”观众进行各种猜测的作品,这在动画中还是很少见的。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制作方的用意所在,目前看来他们的计划获得了成功。相信喜爱《EVA》的人也都能感受到各种“考据”和挖掘。不仅是制作方确实想要表达的信息,许多很是牵强甚至无中生有的“密码”和“影射”都被评论者们拼命挖掘了出来。从那些各有来头的人物姓名到各章节的标题,与其他作品如特摄电影或动画,还有夸大的精神分析与遗传基因相关术语,各个领域都被好事者们犁了一遍。而且就在《EVA》风头正盛时,里面也被挖出了大量的性方面的暗示情报,从而遭受了许多来自日本国内主流媒体和一些家长联合会之类社会团体的指责和批评。针对各个领域的分界点,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EVA》的fans们则受各种评论和分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个旗帜鲜明的论点。这些评论者们,成为了《EVA》狂热的推波助澜者。

-----------------------
其实,庵野秀明自己曾经说过:“当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时,他们就好像变成了自己的镜子。只有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才开始去了解自己,因为那样能得到更多他人的情报,而且情报会被看到的人毫无掩饰的再反射回去,不过每个人对其感兴趣的程度是不同的”
– 摘自庵野监督访谈录《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喜欢Evangelion)
-----------------------

《EVA》本身的目的,应该也就是集合了许多观众所会感兴趣去挖掘的情报信息,然后发展成膨大的讨论焦点,应该说制作方的这个策略获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EVA》本身并没有受到各种民间解释的影响,原本涉及的充满“谜”的细节也没能详细地解释给Fans们。看过结局之后就会发现,整个作品并未维持其应有的整体性,或者说制作方并没有能保持剧情的前后一致。尽管相当多的观众都期待能在大结局时为一切作出说明和解释,但是许多基本的设定和悬念在剧情完结时仍然空悬着,而且细细分析起来,就能发现很多之前埋下的所谓“伏笔”以及悬念是前后矛盾而且漏洞百出的。

而其原因,庵野自己承认在开始制作《EVA》时,世界观和各种设定还没有确定下来,之后的剧情和设定是在边做边改创作出来的(可以参见动画基地《EVA增刊2》中设定变迁部分)——

-----------------------

就像现场发挥的演唱会那样,那种情况下只好加了很多似乎能自圆其说的设定进去。

“片子都已经做到一半了,关干所谓的‘补完计划’,我们都没能对这个词下明确的定义。所谓人类的补完计划,到底要补完什么呢……”

– 摘自庵野监督在《animage》1996年7月号上的发言
-----------------------

而事先无计划到时发挥的结果,最后形成的《EVA》的故事,要在里面所集合的各种情报中归纳其核心无异缘木求鱼,关键在于将这些情报和元素集合在一起的那双手,也就是《EVA》的灵魂人物庵野秀明,以及Gainax的制作者们——

-----------------------
“他们认为,世界上已经不会有什么纯原创故事了,但是只要抄得有技巧的话,也许可以创造出一部比一般的大杂烩更有意义的模仿之作。他们将一切的希望都赌在了这个卖点上。与其理想主义地钻牛角尖,追求所谓的原创性,还不如直接拿现成的比较现实。而且这样会更有趣的……再说他们本来就是以引用组合的身份而出道的嘛。”
– 摘自竹熊健太郎《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
(喜欢Evangelion)
-----------------------
-----------------------
“对于之前的先行者们,他们的冒险甚至有点有勇无谋的意味:将新形态的表现技法和作品主题等素材自由的结合在一起,最终做出了华丽的成果。而且经由OTAKU文化的再创作,或者说是在对经典作品致敬的意图下,最后社会里形成了庞大的引用大杂烩。”
– 摘自永濑唯《studio Voice》1997年3月号
-----------------------
-----------------------
“一般来说,(对作品主题和内涵的)个人单独见解都起不到什么强大的作用。但是,如果超越了一定的量,就会和创作者的本意无关,最终形成一种过剩的能量。换句话说,即使只是浅薄的个人论点——其实对作品的评论就是这样,只要被众多的人所思考过,就会变的越来越有深意,看上去就好使这个意义一开始就存在于其中一样。但是由于大家的思想缺乏一贯性,所以从大家心中衍生的论点之间会有很多漏洞,但是退一步来说,为了让故事有发展,让大家有话可写,这样反而是有利的。要问为什么,想想看只要把其中几个论点的漏洞稍稍整理一下再硬拉出一些关系,不就可以再创作出很多故事或者言论了吗。所以《EVA》一直以来虽然拥有过剩的非官方情报,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决定性的情报出现。”
– 摘自五十岚太郎《Evangelion Style》
-----------------------

综上可见,《EVA》的本质其实是——引用过去的名作的零散碎片,总结各种领域的知识,再加以华丽的重组并取得了成功的作品。如果说《EVA》里真的有什

么可以算是原创的话,那应该就算是它是前所未有地第一部把排列组合玩的这么彻底的作品,其作者高深莫测的手段才是这部作品做独有的特性。

不过,事实上即使这样的论断,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因为在庵野秀明的其他监督的作品中,也引用了不少其他作品的成功桥段。尽管不如EVA这样彻底和深入,只不过是浅尝辄止。但是对应起来,那些作品也没能引起《EVA》这样如此巨大的反响。而《EVA》之后的许多跟风之作同样无法望其项背。也许其中的差异所在,就是《EVA》与其他作品的本质区别。再进一步分析,同样是庵野秀明监督的作品中,只要能找出其中的不同点,那么就可以更接近《EVA》的内核本质所在——《EVA》真正的灵魂。

《EVA》的原创性


如果先将《EVA》的特征归为上述的各种观点的组合,反过来也就是说,《EVA》里缺少原创,缺少“属于作品自己的东西”。而有趣的是,当时庵野秀明自己就曾提出过《EVA》是一部缺少原创性的作品——

-----------------------
“人类本来没有所谓原创……如果像我这样平时只看些动画和漫画的话,有时候虽然脑海里会忽然浮现出一些灵感,但是这些灵感必然是来自平日中看过的什么别的作品的情节,只是之前被忘记现在又不经意的想起来了而已,总之一定是有原型的……想想就觉得很讨厌。”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那么,他是用哪种方法来让《新世纪福音战士》看起来有像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呢?

-----------------------
“我在过去四年里浑浑噩噩,一事无成。《EVA》可以说是那样的我的写照。那四年里我一直在逃避,觉得自己只是每天过完一天是一天。我不断地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不能逃避’,而《EVA》的创意可以说是因此而开始”……是为了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屏幕上,而构思出来的作品……我自己也知道这是很草率又任性而且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这是我的目标……我并不知道结果,而且在我心中,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真治,美里,丽最后会交成怎么样,会走到哪一步,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因为我还不知道制作班底的心情会走向何处。我也觉得这样做很没有责任感。但是,既然我的作品追求的是前后一致,那么这些也都是合情和理的。即使别人说我的这个说法也只是借鉴来的也没关系,因为现在我只能背负着这个罪名按照我的理论做下去。因为我们的“原创”,只能存在于这部作品里……”
– 摘自漫画第一卷
-----------------------

也就是说,庵野监督认为自己的做法“可以将自己的心情表现在屏幕上,使作

品具有一致性,并且只有这部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原创性”。关于他的言论,也有各种各样的记载。

-----------------------
“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原创……我们除了(叫做电视机的)魔法的小盒子以外就没有其他的话题。虽然很不甘心,但是没办法,因为我们认识到这点以后,才能够重新开始”
– 摘自《studio Voice》1996年10月号
-----------------------
-----------------------
“基本来说,《EVA》只是把我的人生映射在屏幕上而已,因为我活着,所以故事不会结束。”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综上所述,《EVA》的本质,是庵野秀明自己人生经历的写照,这的确是作品中“独一无二”的“原创”了。如果结合《EVA》的剧情,我们不难发现的确是如此。

例1 登场人物的心理描写

首先从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写起,那就是登场人物的性格描写。《EVA》之所以获得成功,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细腻描写是最大的特色之一,而这也是Fans中比较有共识的一点。庵野秀明曾经这样说过——

-----------------------
“《EVA》里的角色全部都是由‘我’这个人格构成的,虽然这是个合成的人格……“真治就像是现在的我”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实中观众们对《EVA》中人物的评价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登场人物能和现实中存在的人形成同步,随着故事的发展,在日本甚至有人为此产生了精神方面的问题。《SCIaS》月刊1997年5月2日号曾报道过一个真实的病例:一位女性患者在住院的时候拼命推荐精神科医生看《EVA》的录像带,声称只要医生看过后就能明白她的心理了。而就在国内,也会在网上的讨论中看到许多EVA迷谈到真治的性格与自己的相似之处。这一类观众对《EVA》的悬念谜题以及出处考据基本不会太关心,这也是他们的特征。

而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EVA》里的人物没有丝毫的真实感。高达系列之父富野由悠季谈到《EVA》时曾这样说道:

-----------------------
“看这部作品就好像在看对现实中的性(SEX)没有兴趣,又不能体会死亡的真实性的感性的人们的病历卡一样。”
– 摘自《别册宝岛-这部动画好厉害》
-----------------------

至于那些批评《EVA》的人,也会提到诸如“登场人物没有现实感”和“看了心理描写就没兴趣继续”之类的意见。一般动画作品中总的人物性格,很少会出现如此极端的两种评价。而这个现象刚好符合庵野监督自己的论调——作品中的原创等

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也就是说,和庵野监督性格相近的人,会对于真治的精神描写给予肯定。描写的越详细深入,越和其他动画的主角不一样(包括他的软弱和怯懦),就会让他们愈发地感觉,这个主角简直就是自己的写照。相反,性格和庵野不同的人,越看越觉得这些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描写没有真实感,无法认同。而《EVA》的人物形象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与其他动画截然相反——作为主角的真治完全没有“成长”。所以生活态度积极的观众,看到作品中对他的精神分析和描写越详细,就越觉得像是胡说八道。观众性格的不同,不只决定他们是否喜爱作品中的角色,更是直接决定了他们对《EVA》的理解角度。

比如在剧场版的最后,有真治掐住明日香脖子的一幕。在公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很惊奇,认为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剧情发展走向——因为就在之前的情节里,他们的对话还是这样的:

-----------------------
渚熏:“再度ATfield伤害自己和他人,这样也无所谓吗?”

真治:“可这些都是虚伪,都是我的一厢情愿和想当然而已,不可能一直这样(相互理解)的。总有一天我会被(他人)背叛,被(他人)抛弃。但我还想再度(和这样的他人)相会,因为那时我的感情……是真实的。”
-----------------------

如果是普通的动画作品,那么这样的对话发展下去,接下来一定是真治的性格会有所成长。这样的结局任何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然而最终却推翻了之前的铺设,转化成掐住明日香的脖子而归为虚无。而同一个场景,在那些和真治同样性格(和庵野监督同样性格)的人看来,根本不需要解释,是完全正确的发展,真实而毫无做作。而在另外的许多人看来,这段情节实在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会觉得这个场面是故弄玄虚以制造讨论。

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的话,《EVA》从开始到结束构造都很独特,就好像是为了自我满足而制作的完全的个人电影那样。



例2 毫无成长的主角


如上文所述,在普通的动画中,是不会出现碇真治这样的角色甚至主角的,因为他完全没有成长。这一点作为《EVA》的特点被很多人所提出过,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批评的意见。在此要着重点出的是,在故事的发展中,有很多在其他作品中促成人物性格向成熟转变的情节。如果真的想要真治“成长”的话,机会是很多的。但是故事却故意没往那个方向发展。这不能单纯地解释为《EVA》的作品理念,而是“庵野秀明自己的人生中的唯一原创要素”造就了这样的剧情发展方向。对比常人所理解的动画作品的思维定式——主角的成长,《

EVA》更注重贯彻与体现监督的自我意识。而这种做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只要监督没有成长,每天都在烦恼中度过的话——事实上现实中的人也是不可能像故事里描写的那样,说成长就成长——真治的烦恼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对于很多人来说,对比世界观的悬念还是自己内心中的不安更为揪心。



例3 剧场版的情节发展


一般来说,一部TV版动画完结后推出的剧场版,之间的衔接总会出现一些问题。《EVA》也一样。比如在剧场版中,真治是以彻底的懦弱被动形象出现的,而且的确什么事情也没做成。据说原本制作方准备了一个真治能更加积极一点的剧本。但是因为现实中的庵野监督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所以最后还是把真治写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怯懦少年。

《EVA》的创作理念成与败


所谓《EVA》的创作理念,至此已经清晰了起来——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创,也就是自己的人生历程用胶片表现出来,这就是产生纯粹原创的唯一可能。根据这一理念,庵野监督制造了一个彻头彻尾表现自己内心的世界。而这一理念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隐藏着许多不利的因素。

这样创作的好处在于,作品的精神描写带给观众独特的感觉,也是让人们体会到《EVA》和其他作品气氛完全不同。这样一来,某种意义上无可模仿的《EVA》使同样性格的人有可能产生异常的同步感应,这份影响力为《EVA》的辉煌成就贡献不小。

不仅如此,出于监督的个人爱好再加上对现实的时代背景的影射,作品在当时得到了许多高龄观众群的大力支持,不只是结合了当时的世纪末情结,作品中所流露出的70年代影视的气氛,而且还会让许多观众怀念起当年的特摄和超级机器人动画。

从剧情看来,故事从彻底剖析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引入了“卡巴拉生命树”等各种宗教性的要素[注],这一切使得原本就很流畅自然的剧情,又加上了值得反复考据的价值,这也是《EVA》之后众多跟风者没能注意到或是没能做到的一点。甚至可以这样说,《EVA》以剖析一个人的深层精神为主题,实际上是剖析了一代人的内心世界。

有得必有失,以这样的理念创造出来的《EVA》也有着相当大的不利因素。首先当然就是性格不同的人群由于认为人物描写没有真实感,许多人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故事里其他的角色,他们是为了表现监督自己的内心烦恼而创造出来,无论是谁深入分析本质,其实都同样是充满烦恼的人物而已。TV版25和26话对此表现得很明显,而在剧场版中,甚至连碇元度都成了一个只是由于恐惧才封闭了内心的人物。还有即使在重要的剧

情中,很多人的行动都让观众无法理解,结果发展的很奇怪等问题。(剧场版里就十分突出。)

当大杂烩式的作品获得了灵魂


所谓人和作品的同步
庵野监督说过《EVA》这部作品是他人生的影射,而反映自己人生正是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对此他发表过各种言论——

-----------------------
记者:“在那种严酷的市场情况下,庵野先生还是选择了制作新作这条道路,这是为什么呢?”

庵野:“当然是为了我自己了(笑)一般来说想要做一个作品,大多是出自个人的意志,对此应该没什么好说的了吧?”

记者:“既然如此,为什么您还那么执着于原创这个字眼呢?”

庵野:“那一定是因为我想把自己存在的证据留在屏幕上吧。”

– 出自《Newtype》周刊l995年1月号《庵野秀明×贞本义行》
-----------------------
-----------------------
“虽然还没有制作完成,但是第l,2话可以说忠实的反映了我最近的心情,真的好像是我出现在屏幕上一样,我注意到的时候都觉得‘啊啊……真是太棒了’……我想这部作品应该会比《蓝宝石之迷》更让人着迷才对,四为这种感觉曲作品,我这应该是第一个吧。”
– 出自《Newtype》周刊l995年4月号《EVA制作开始访谈》
-----------------------

接下来用作品中与现实的对比,来说明《EVA》与其他动画区别开来的特性,其实反映的是创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分析下去,就会慢慢发觉作品世界观中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宗教性的成分,的确就是与庵野监督的内心几乎一致。

例1
-----------------------
动画——真治:“不能逃!”“反正我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

现实——庵野监督:“我在过去四年里浑浑噩噩,一事无成。《EVA》可以说是那样的我的写照。那四年里我一直在逃避,觉得自己只是每天过完一天是一天。我不断地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不能逃避’,而《EVA》的创意可以说是因此而开始”

– 摘自漫画第一卷
-----------------------

例2
-----------------------
动画——剧场版中,真治将自己堆成的金字塔破坏,之后的结局更是将原先所创造的一切,彻底毁灭掉,包括故事中的全人类。

现实——庵野监督:“完美的结局总是让我觉得无聊,我从小就是这样。比如把胶泥啊,玩具啊,还有模型什么的……总之就是认真的做好,全做完以后一定要用火烧掉我才开心。”

– 摘自《animage》1996年7月号
-----------------------

例3
-----------------------
动画——明日香“你只是在撒娇”(针对真治在EVA中的母体回归)

现实——庵野监督:“我想村上龙应该和我一样是一无所有的人。不愿意对妈妈

撒娇,也不愿意对女人撒娇……一定也很抗拒在女人胸前哭吧”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例4
-----------------------
动画——SEELE:“封闭的人类”

现实——由庵野监督提出的“封闭的动画界”的观点,以及针对“被传统动画观念所束缚的FAS们”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批评。

– 编者注:可以参看《EVA增刊2》
-----------------------

其他方面也有很多暗示,虽然不能一一指出,不过AT FIELD、心灵的补完、同步率等关键字,都和制作者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文也提到过,无论是登场人物的设定,还是引发各种争论的故事情节,一切都是和监督的精神状态产生同步而衍生的产物。

因此,登场人物的精神构造全部都是监督自己的分身。他更愿意表现一个逃避战斗的懦弱少年,而不是去创造一个少年英雄的传奇故事。

《EVA》的主角——碇真治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脱离重重的烦恼。而SEELE、碇元度也在期盼人的心灵补完。

而人和人之间不可见的隔阂,那片“恐怖的领域”,则成为了AT FIELD。

因为“一无所有”,才会害怕


到这里,如果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和《EVA》的作品世界的同步率已经高到某个程度的话,那么也就可以理解,前面提到的《EVA》特征的一部分,例如数量庞大的引用借鉴,用别人的题材再组合之类的行为等等,并不单纯是为了更卖座而故意安排的。可以这样说,EVA中之所以会积蓄如此数量的情报,正是由于庵野秀明的不安和缺乏自信所引起,这样的安排也是和为了填补他的内心空虚——《EVA》有着两个特性:影射现实的人物内心刻画,以及大量的信息引用、素材重组。这两个特性(前者代表创作者的个性,后者代表商业性)并非平级设定,而是创作者的个人表现引发出了《EVA》在商业上的成功。

-----------------------
动画——真治:“我一无所有”“我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我没有自信!”

现实——庵野监督:“我希望大家能更明确的意识到,其实我们是一无所有的……”“我认为……是和我一样一无所有的人。”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庵野秀明一直认为自己是“一无所有”,而且反复提到“我们本来就没有原创”。从表面上看,他不过是一个不甘心被他人指责抄袭的作家,在这一问题上耿耿于怀。而实际上却正好相反,庵野的想法很可能是这样——对自己的一无所有忧心忡忡,所以希望别人给予认同,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真治在剧中的台词,正是监督本身自卑的写照,也是观众们

该注意到的地方。

而正因为庵野秀明在作品中加入了如此自我的要素,所以在成本超过预算以及收视率问题上,为了商业性的考虑就必须更多地在《EVA》中服务观众。不仅如此,为了弥补他的“一无所有”所带来的自卑的空虚,只能采用数量庞大的引用与复制,将其他作品的种种元素安排在《EVA》的各个方面,从表现手法到剧情的发展都是如此。所以,众多的考据狂们才能乐此不疲地在其中找到各种各样的“原出处”。

当“复制品”获得了灵魂时


到底什么才是《EVA》最本质的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内核所在?也许之前引用的一些评论家的说法,都没能触及它的最深处。《EVA》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并非是简单的抄袭和复制,更不是为了商业炒作而安排了众多可供考据的引用与组合而成的大杂烩。《EVA》作为一个故事,正如里面的“复制品”——EVA一般,是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的。其创作动机是监督想要在屏幕上展现自己的内心,而其中隐含的主题正是真治的呐喊——一无所有,害怕被别人所遗弃。

自卑而担忧的庵野秀明,以及他的分身碇真治,在故事的最后作出了选择。在第26话中,先是出现了一片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那里让真治不安。接下来出现了作为地面的“不自由的制约”,由此产生的种种限制反而使真治安心了。,限制越来越多,束缚越来越强,反而可以减轻不安的感觉。换到《EVA》中,也就是剧情中的引用越多,就会进一步限制监督可以自由发挥和原创的余地,这样反而会让他更有安全感。就越让制作人有安全感。而自由的,原创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最终就会让《EVA》呈现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气氛——总能让人挖掘出这里是出自某某作品之类。

如果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为了填补自卑的心虚,就东拼西凑将各种元素组合到一起的复制品,通常而言如果不是那种拿来搞笑的Kuso作(编者注:比如什么“反斗神鹰”“馒头引发的血案”之类),得到的评价往往就是抄袭或者炒冷饭之类的批评。但是《EVA》是不一样的。剧中的角色赤木律子曾说过,EVA并不只是单纯的亚当的复制品,它其中有若人的“灵魂”,不妨联系到庵野秀明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
“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原创……除此之外就算说其他的都是抄袭别人的我也不能否定。”
– 摘自《スキゾ·エヴァンゲリオン》(喜欢Evangelion)
-----------------------

这是他所断言的真正的独一无二的“原创”。也就是说,他在以将自己内心世界忠实的“影射在作品中”的方法,来获得这世界上唯一的“原创”。

同时庵野秀明将自己曾经以逃避的态度来虚度的四年光阴的种种心态——或者说是他自己的精神问题,任性地通过动画这一载体,展现到所有观众的眼前以获得宣泄表达。

于是,才有了《EVA》这样一部作品。并且在它诞生之前,监督庵野秀明就清楚地知道,这部作品将会引发观众的狂热——

-----------------------
美里:“可以真正为你着想,真正理解你的就只有你自己。”

丽:“所以,请珍惜自己。”

– 摘自TV版最终话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创作”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因为各种各样的题材都已经有过先例,而借鉴和模仿随处可见,如果单单追求原创,已经失去了意义所在。而庵野秀明在创作《EVA》时,却在“拿来主义”已经成为惯例的氛围中极度展现出“自我的存在”。而正因为《EVA》是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原创,所以在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日本动画中,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这便是《EVA》作为一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二次元的动画)最大的存在意义。而就算后世的评论者们批评它不过是一部自我满足的作品,但庵野秀明仍然在TV版和剧场版中贯彻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这正是《EVA》有别于那些似乎想要打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或是“原创”的作品的决定性的差异所在——《EVA》是彻底连接监督精神世界的作品。

在TV版的结局里,真治感动地说道:“原来我是可以留在这里的”后,迎来的是恭喜军团的鼓掌;而真治的声优绪方惠美谈到在剧场版最后一幕真治与明日香的戏的配音时,庵野秀明曾对她说,“很抱歉,这里不要以真治的感情,而是揣测我的感情来配音好吗?”当时绪方大吃一惊,反问庵野秀明:“那么这个剧情体现了您怎样的感情呢?您对这个场面怎么看的?”

-----------------------
庵野秀明期待她以这样的感觉为真治配音——“人第一次可以亲自掌握自己的瞬间”
– 摘自《Evangelion Forever》
-----------------------

所以在那些数量庞大的引用元素、模仿组合以及心理描写的外表之下,《EVA》的核心内涵其实是那个觉得自己“浑浑噩噩,一事无成”的庵野秀明监督,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生存意义,而从不安与困惑中创作出来的自我世界。这是他所能“掌握”的“名为自我的原创”,是为了可以获得别人的肯定,为了能听到别人的恭喜,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在《EVA》中,蕴涵着庵野秀明自己的悲伤与呼喊。

这也正是真治的苦恼、监督的苦恼、一部独一无二的原创的创作理念,以及《EVA》这个作品之所以会出现于这个世界上的核心所在。于是,这样的一部《EVA

》不是单纯的拷贝品,而是真正的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与之对应的是在剧情中埋下的一个重要设定——EVA的制作,是从外部获得的材料(亚当或者莉莉丝)为基础,再由制作者(碇唯)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后达到同步才能完成。《EVA》这部作品最本质的理论、创作的意义以及创作的过程,完全以象征性的手法体现在了这一设定中。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不妨将《EVA》放映前的访谈,和电影最后的台词对比罗列,这样便可以理清《EVA》的脉络——当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实现完全的同步时,会呈现出怎样的表象:

-----------------------
记者:“既然如此,为什么您还那么执着于原创这个字眼呢?”

庵野:“那一定是因为我想把自己存在的证据留在屏幕上吧。”




THE END OF EVANGELION


绫波丽:“所以,用自己的力量唤回迷失的自我吧,那些因由我烦恼而失去的自我,还有因他人的言语所困惑而失去的自我。只要能用心回想起自己的模样,任何人都可以恢复原来的形体的。”

真治:“我还不确定是否可以到哪都能找到幸福,可我还会继续思考我活在世上以及生存下去的意义。为了让我能保持自我,我只能一再提醒自己注意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情”

冬月:“人类像上帝(创造人类)那样创造了EVA,这就是你真正的目的吗。”

碇唯:“没错,人只能生活在地球上,但是EVA却可以和它(心)中的人的心在任何地方永存。”

冬月:“是想将人的生存过的证明永远地流传下去吗?”
-----------------------



注释



《EVA》的宗教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将十几岁少年对自己感到不安的心态,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迷茫总结成一个表象的主题,内在则引申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即旧约圣经中,吃了智慧果实拥有了思想的人),为了不受外界伤害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壳(AT FIELD)里,总是想着既然要受伤,还不如没有思想就好了(一种说法是所谓“母体回归”的精神分析论,另一方面则是人最终会寻求到生命树的神话)等消极的理论。而最终这些内容合而为一,转变为“真治的自我不安”——>“为人类带来独立的智慧苹果树”——>“放弃了自我(形态)的人类的母体回归(莉莉斯的卵)”。应该说可以将这些要素内外联系得如此成功,实在是一个奇迹。

自我意识的牢狱


《新世纪Evangelion》主题论
《新世纪Evangelion》(以下简称《EVA》)是一部双重性的作品——一方面它表现出很强的Otaku[1]向性,另一方面又对所谓Otaku的精神世界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VA是在用极其隐晦的手法反映出了缺乏社会适应的

心理问题,并揭露了时代弊病的一部作品。但对一些人来说,EVA是一部使Otaku有增无已的邪恶作品而已。

比如评论家大冢英志和宫崎哲弥[2]对于主角碇真治的独白反映的心理活动占据全部时间的TV版最终两话,当作是自我启发的表现,认为EVA只是Otaku为了逃避现实、为自闭寻找理由的自我肯定而进行批评。另外制作出划时代的、对庵野秀明也产生重大影响的《机动战士高达》、《传说巨神伊汀》的富野由悠季,也痛斥《EVA》是那些献给躲在资讯世界之内、对现实世界没有实感的人的邪典。

这些批评当然不能说是无根据的,但至少《EVA》不是一部简单的Otaku自我肯定的作品。EVA更像是一部站在“Otaku”立场,甚或是动画迷立场的自我批判意识之产物~为了打开给Otaku们藉以得到沉沦在自闭中的快乐的动画构成的闭壳,不是从外部给予压力,而是通过动画从内部下手,而且是用最无可回避的尖锐方式,一下子撕开那层遮羞布。在动画提供的快乐达到最高潮时让它自我毁灭。在TV版的后半部特别是最后两话中,很明显地就能看出这种意图。

在TV版的最后两话,剧情的发展戛然而止,只有大段大段的独白。有很多人将真治的独白“原来我是可以留在这里的”错误解读,把这个结局当作了自我心理启发式的“自我救赎”。事实上它是充满了针对特定的动画迷的恶毒嘲讽和奚落的一段戏。“所有的孩子们,祝贺你们”(すべての子供たち(チルドレン)におめでとう)这一最终话结尾的反白字幕,已被很多人批评为抄袭富野由悠季的《传说巨神伊迪安》剧场版(1982年)的最后一幕。在这部剧场的最后,全人类灭亡了,化为灵魂的剧中人物们在宇宙中飞舞,背景的歌词是“Happy birthday dear children”,很具有讽刺意味。所以《EVA》的TV最终话暗示了这样的寓意:自闭的内在精神世界上的自我完美,实际上就是某种死亡——他人的完全丧失就代表了自我的存在消失。因为从整体上,《EVA》这作品暗示了如前半部中所展现的Otaku式快乐精神世界,发展到后来终将因为其闭塞性而难逃毁灭的主题。

《EVA》的主人公真治不是一个可供观众实现感情代入的人格,而是个内省式心理状态的化身,同时也是一个把世界当作整体来观察的切入点。《EVA》的作品世界观就是一个封闭的内在性。这一点从TV版的最终两话可以看出。真治是作为已经深陷入这个封闭的内在当中、无计可施的现实性出场的。究竟要怎么处理这个封闭的内在的自我意识的牢狱?是把它当作现实来接受呢,还是努力逃出去呢?《EVA》的TV版后半直至剧场版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换句话

说,它表现的是将世界内在化的必然性和极限。

TV版的前半部分,是相当充满爽快感的热血动画剧,到了后半部逐步步入毁灭一途。在第18话当中,真治的同学铃原东治与被使徒同化的EVANGELION三号机一起受到真治的初号机攻击,失去了一条腿;在第22话中,二号机的驾驶员明日香受到使徒的精神攻击,心理崩溃形同废人;第23话揭示了零号机的驾驶员绫波丽原来是真治母亲的克隆人,之后开始产生了人类感情萌芽的绫波就为了保护真治与使徒同归于尽,真治居住的第三新东京市也变成了废墟;在第24话中,第一个令真治敞开心扉的少年、最好的挚友渚熏作为使徒死在真治手中……

到了最终两话,时间连续性消失,故事情节中断,作品表现为拒绝作为动画的剧情步入结局的情况。这时作品的世界封闭了,也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在封闭的世界内部,过去的幸福转变而为不幸,只能将这个封闭的世界毁灭,带来新的快乐……从TV后半到剧场的情节,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将快乐的世界进一步变得只有单纯的快慰,就这样使它最后停滞而失去生命力,最终转入闭塞化……EVA的TV版后半部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押井守监督的剧场版动画《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1984年)。剧场版的这部《福星小子》与同样是押井监督的TV版不同,不再是混和学园青春与喜剧要素的肥皂剧,而是把唯一登场的角色——拉姆的内心世界作为描写对象,整篇讲述的是拉姆的内宇宙中的事。在这个世界当中时间是停顿的,永远停留在“学园节的前一天”这一时间点上,循环不已。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拉姆看不顺眼的人物都一个个地消失了,整个城市除了拉姆的未婚夫诸星当所住的家及附近一小片街道外,都成了废墟。在这个世界越来越接近拉姆的理想世界的同时,它的虚幻性和闭塞性也越来越明显。诸星当在这个世界当中历经艰险,寻找着摆脱这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世界、回归到现实的方法。

可以说《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比EVA更早提出了“现实是梦的终结”这一主题。EVA和《福星小子》一样,都是把TV的故事突然搬到另一个世界观中进行。EVA的TV版之结局所以完全不成其结局,从侧面反映出这种近乎自我毁灭的转换是如此的明显,甚至都不愿妥协地去将就一个“结局”。有些厌恶最终两话的观众,大概也是因为潜意识中自己对其中的嘲讽对号入座了吧。

真治坐上初号机与使徒战斗的世界,TV版最终话出现的学园青春浪漫喜剧世界,真治被众人鼓掌祝福的完全自我肯定的世界,真治等人在学校礼堂练习弦乐四重奏曲的世界(剧场版《Death》)。

如果这些都是在内宇宙中产生的平行世界的话,就不难理解TV版后半部分的情节进展了。《EVA》所暗示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一主题。这一主题由于它的自我表现性,已经很难再作为完整的故事表现。既然表现的是完全的内心世界,那么就必然意味着《EVA》在“故事性层面”上的完全毁灭。

很有可能,是《EVA》在制作到某个阶段时,就放弃了讲述故事的企图。TV版第六话《决战,第三新东京市》中,“封闭心灵的少男少女”——真治和绫波丽并肩与使徒战斗,“互相敞开了心扉”然后就是载入经典一幕的微笑。这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同时也意味着作为Bildungsroman[3]式的以少年的成长为主题的《EVA》的终结——《EVA》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里画上了句号。到进入TV版的后半部,故事的进程愈加缓慢,在世界观越来越接近自我中心的完美性的同时,在故事情节上却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批评EVA的人大都指责它作为故事的残缺不全。的确,真治既不会主动地去做任何事,更不会去“成长”或“自立”。虽然这些指责不能算是毫无来由,但如前所述,EVA所表现的主题,已经和故事性无关,而是从自我的精神内世界着手,讲述自我引用的主题。因此不应该把它当作完整的故事来评价或是批评。

之后在影院公映的《THE END OF EVANGELION》是TV版最终两话的重制,同时也是《EVA》的完结篇。[4]围绕完结篇最大的争论是:EVA的主题究竟是在自我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还是在指示脱离自我意识的牢笼的方向?

一部分人期待着《EVA》的剧场版能够按成长教育式的“少年在成长后自立”来结束整个故事。然而《THE END OF EVANGELION》避开了这种随处可见的故事结局,而是把TV版的最终两话的主题换一种方式重述了一遍。《THE END OF EVANGELION》既是TV版后半部主题的变体,也是它的重复。所以它不能称为故事性的结局。

《EVA》的完结篇并没有以真治的“成长教育”为结尾。有人根据真治的“什么也没改变”来解释,认为整部《EVA》到最后都不过是Otaku在精神世界中对自己的自我肯定而大加批评。但从另一角度看,《EVA》只不过是避免了把故事变成一个“成长教育”的俗套,而不愿去走这种讨好大众又可以编得很省事的捷径。

抛弃个体的存在、将全体人类的精神统合起来的“人类补完计划”一经发动后,真治拒绝了与母亲——绫波丽结合的完美结局,而选持了与不可能完成合一的作为他人留下的明日香一起留下。明日香对于真治来说,是个毫不保留地厌恶自己的他人,因为已经不会再有如TV前半部那种青春喜剧式生活再现的可能了。

这个结局

并没有选择一般认识里的有美感的结局,而是直面了惨淡的现实,带有一定的宗教批判色彩,极具有伦理上的意义。那些把《EVA》热潮与自我心理疗程及奥姆真理教并列,称之为“技术神秘主义”的人,并没能抓住重点所在。《THE END OF EVANGELION》是以主人公真治找到作为“他人”的明日香作为结尾的。明日香对于真治来说是个两重的存在:明日香固然是会注意到自己、对自己发火、为自己加油的存在;另一方却不是个能令自己感到愉快的存在,是个无法内化入精神世界的他人。明日香对于真治的两重性就代表了《EVA》这部作品的两重性。

TV版最终两话和《THE END OF EVANGELION》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THE END OF EVANGELION》中是他人的“发现”过程;在TV最终两话中则是他人的“丧失”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看TV版最终两话时没有感到不自在的一般观众,估计也不会注意到《THE END OF EVANGELION》的批判性。

EVA这部作品所拥有的哲学思考,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比较近似。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为了批判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唯心主义,决不让问题转向内在(观念)化,而是个别地把偶然的他人引入关系性问题当中讨论。而《THE END OF EVANGELION》当中,明日香对真治说“如果你不能完全成为我的,那么我就什么也不要”。而此时真治对着不可能给予自己任何救赎、不肯有一丝一毫理解自己的明日香,像杀人一样拼命地掐她的脖子。这就是“全有或全无”的体现,也是萨特所指出的自我与他人的冲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只把对方当作“物体”一样的存在。

根据这一思路,“人类补完计划”就是对应的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那是一种开始即等于结束、结束又同时是开始的自循环式体系,动态容纳了所有矛盾与斗争,最终归结到“思想的自我运动”上面去,将所有矛盾、对立都兼收并蓄的唯心主义思想。在这一体系中,所有的偶然性都成为必然性,所有的个体都成为一般。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转为精神化,意识上的对立的外在性被消除了。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一切都只是朝向结局(结局=目的)运动的过程。一切都逃不过结局(目的)的掌控,也就是说开始是以终结为前提的,在黑格尔体系中,无论是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也好,还是人类的历史也罢,都是预设好的过程。也就是为了实现理念的分阶段发展过程。这种思想,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所作的批评,只是对历史作唯心主义解释的布尔乔亚主义而已。萨特试图摆脱这种唯心论的影响。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当中,为了批

评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参考了克尔凯戈尔的“孤独的个体”的思想。克尔凯戈尔提出的“上帝之下的一个孤独的个体”思想,并不是把神当作普遍的概念,而是与基督这一具体的自我之外个体相对照定义出的自我。EVATV版的第16话副标题“致死的疾病,以及”也是引用自克尔凯戈尔的著作。《EVA》是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样的、正确地理解了克尔凯戈尔思想的伦理意义。[5]

但是,萨特在针对“他人”的考察中,为了从根本上确保自我与他人的同一性,又大体上沦入了人道主义(布尔乔亚主义)的倾向。对法国的思想发展历程,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 Claude Levi-Strauss, 1908-,现代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结构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为首的构造主义者痛批萨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萨特的思考无疑是被封闭在自我意识的牢狱当中。用斯特劳斯的话说,它只是“我思故我在的囚徒”(《野性的思维》)但是,它有着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所欠缺的,决不可能内向化的个别而偶然的他人关系混杂其中。在这一点上,《EVA》可说是采用了同样的观点。



注释


1^这里的Otaku指的不是狂热的动画迷,而是形容缺乏社会适应的心理幼儿化、自我中心主义的贬义定义。

2^大冢英志:民俗学者,同时也是著名的编辑、剧本家、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对亚文化和Otaku文化等相当有研究,曾在主流煤体上发表过许多动漫相关的评论。他担任剧本的代表作有《多重人格侦探》等。
宫崎哲弥:著名亚文化和政治社会问题评论家。

3^Bildungsroman指“成长教育小说”或“青年成长小说”。它起源于18世纪晚期,是欧洲启蒙运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产物。批评界一般认为,代表18世纪晚期德国古典思想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歌德著)是这种小说形式的开山之作。成长教育小说的主题是青春与成长的问题,它同时也是关于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的工具理性化之间碰撞、冲突的传记性作品。成长教育小说的丰富性和魅力在于,它为年轻主人公对人生意义的浪漫追寻与现代社会的日常琐碎之间,搭建一种虚幻、美丽的平衡。青春的躁动与现实的贫乏之间的紧张,就会在小说的时间性叙事中得到充分展现。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随着现代主义浪潮的兴起,成长教育小说的形式开始衰落了。也就是说,这种以传记体为类型特征的启蒙现实主义小说形式,已经被现代主义小说形式给取代了。

4^编者注:2007年的新剧场版很可能只是另一个平行的故事。

5^致死的疾病(The Sickness unto Death),又译作“致死的痼疾”,是克尔凯戈

尔(Kierkegaard)在1849年7月30日推出的一本书,是他在孤独和忧郁之中连续写作多年的结果,旨在用基督教的心理解说来拯救信仰失落后的人心世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